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门神简笔画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三角梅多少钱一株图片 2025-07-23 14:59:53
成熟男人潇洒昵称图片 2025-07-23 14:54:54

门神简笔画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7-13 11:23:14

1. 贴在门上的门神有什么区别

贴在门上的门神有很多种,主要是人物的区别。

一、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

门神的出现,与先秦礼俗中的门户之祭有关系。但到了汉代,才有了具体的人物图像,分别是神荼、郁垒。传说,上古时期这俩人正直无私,住在度朔山的超级大桃树下,负责把守鬼物出入的门户。看到祸害老百姓的恶鬼,就把它们抓住,捆起来喂老虎。

二、最为大众所知的门神:秦琼、尉迟恭

他们是两位战功赫赫的武将,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据说,唐太宗常会梦到有“鬼魅”在寝宫外哭嚎,难以入睡。所以,秦琼和尉迟恭便在晚上披挂整齐,为其守门。

经此一举,唐太宗倒是不再做噩梦,但两位大将每晚守门也实在太辛苦。鉴于真人守门成本太高,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把二人形象原模原样绘制出来,挂在门上,作为驱鬼门神。

三、其他门神

其实,从神荼和郁垒,到秦琼与尉迟恭,中国古代人的门神信仰在不断变化。按专家的说法就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古人的信仰心态逐渐趋于世俗化。所以,一些早先的武将才在后来被纳入“门神”行列。

比如,三国时期的猛将赵云和马超,也有地方供奉马超和马岱兄弟俩为门神;唐朝的薛仁贵;南宋名将岳飞……都是古代很有名的“将军门神”。

渐渐地,一批活跃在舞台或小说传奇中的历史人物、准历史人物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孙膑、庞涓、萧何、韩信、赵云、裴元庆、李元霸、杨延昭、穆桂英、岳云、狄雷、赵公明、孟良、焦赞、胡大海、常遇春……还有“哼哈二将”,后来都被奉为门神。

(1)门神简笔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人们贴门神的原因

门神实际源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

那时,古人认为,家中的门、灶台等皆有“神灵”,由于门供日常出入,地位比较重要,所以祭祀时,它是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主要祭祀)之首,后来演变为门神。

民俗学专家王娟解释,一般贴“门神”,要在除夕吃年夜饭之前贴。古代大门分两扇,贴门神像时刚好一左一右。

古代科学、医疗水平比较低,瘟疫疾病对人们生存威胁比较大。所以,门神成了民间颇受欢迎的守护神,大家愿意在新春佳节、除旧迎新的时候贴上门神神像,请它们守卫家宅、祛除邪祟。

2. 门神分几类,各是什么

民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民族历史愈久,文化财富益丰,就以农历过年(春节)的风俗来说,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字形为?,很象一个人在收割或顶谷禾回去,所以《说文解字》称“年“字是”谷熟也,从禾”。商以后到了周,就用这个字来纪年。农业社会里,田里的五谷熟了收割完毕,则是一年过去,又该开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称春节叫“过年“。同时在这个期间出现的有祝贺之意的东西都冠以“年”字。如:吃的糕叫“年糕”,卖的画叫“年画”,互相庆贺的礼仪叫“拜年”等等。中国幅员广大,西北牧区,古代则以牧草返青一次为一年;生活在东北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同胞,过去曾以马哈鱼由海游到江里周年为一岁,当初春第一次捕到马哈鱼后,就挂起一个鱼头以纪新年,这种悬鱼头纪新年的风俗由来已久,虽然它与谷熟无关,但它却有贺新年、庆丰收的同样含意。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一0四年),武帝(刘彻)诏令太史丞邓平创制“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曰“元旦”,后以元旦前夜为“除夕”。从此除夕,元旦过年的风俗活动越来越多。如东汉蔡邕《独断》里所载:汉代“常以岁竟十二月,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以索宫中驱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苇索、儋牙虎、神荼、郁垒以执之。”蔡邕所说的“神荼”、“郁垒”、在应劭的《风俗通义》中也有记载,说:“谨按皇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鬼),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并说:“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大福)也”。这就是后来人们屋内挂钟馗驱鬼,门上贴门神以御凶和立桃符于门旁以及贴年画等风俗的来历。

二 礼门神及其发展的历史

岁暮“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的风俗,可说是民间年画里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近代北京的门神画上,仍印有“神荼”、“郁垒”字样。“门神”二字最初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君释菜,礼门神也。”可知礼门神是很早出现的风俗。不过那时的门神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名号。到了汉代门神才渐渐形象化了。如应劭说的“画虎于门”,“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还有《汉书·景十三王传》中所记:“广川惠王越,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挎长剑。”颜师古注:“成庆,古勇士也”。宋代以后门神画上的猛将秦琼,尉迟恭之像,就是由此衍变而来。

古人以为黑夜有鬼魅出来,门上若画或贴幅武将门神,就可安睡。到了晋代,有“元旦画鸡于门”的风俗。因鸡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则不见。此说见于王嘉《拾遗记》:“尧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扫洒门户,以望重明之集……。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画鸡于门上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无疑地扩大了年画中的门神题材。至今象河南开封、山西临沂、苏州桃花坞等地的早期门画中,尚有这一形式的画样传世。

宋代以前,刻版印画的技艺尚未成熟,所以隋、唐及其以前的门神都是画的,推想门上画荼、垒或虎或鸡的还不多。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雕版印刷佛像的纸马店,也在汴京(开封)出现。每逢“清明节”,土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又有]“印卖尊胜目莲经”、“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记载。雕版印刷佛像原来是善土为祈福施送给众生的,到了宋已由纸马铺印刷而带有商品性质了。同时纸马铺的出现标志着雕版印刷版画的范围扩大,一到“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见《东京梦华录》)从此贴门神、挂钟馗以点缀年节活动,渐渐在民间展开。人们对门神的威严治鬼之说,也不象汉唐时代那样迷信,认为门神只是一个守门卫户的军士罢了,对门神也不大尊敬。如宋代苏轼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争闲气》:“东坡示参寥(宋高僧道潜的别号)曰: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木,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纷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急闲气耶!”从苏轼这篇杂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含意,盖指门神等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不能自立创业,只有依附于有势人家的门户,就是这样还急什么地位高下呢!

明代以后,门神不再是“神荼、郁垒”两个“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的神人,开始由人来选派,最初选出的是唐代开国元勋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将军。据《三教搜神大全》载:“门神乃是唐朝秦叔宝,尉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无宁静,太宗慎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积尸如聚蚁,何惧魍魉乎?愿同胡尉迟敬德戒装立门以伺,太宗允其奏。夜果无警。太宗嘉之,谓:“二人守夜无眠。太宗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恕发一如平时,悬于宫掖之左右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明代的门神既然由人来择选,那门神的威仪也不能再被人们敬仰。从宋时起岁末除夕便有了一年一换门神的风俗习惯。如吴自牧《梦梁录》中说:“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之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此风沿袭下来到明代未断。明朝茅维,字孝若,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万历44年(公元1616年)进士,授翰林院孔目,曾上书奏议足食,足兵政策,不被当时朝廷采用。他痛恨老朽的官僚掌握政权,只图享受,不做正事,遂编了一出讽刺喜剧来揭露官场腐败的丑态,剧名叫《闹门神》。剧情是说农历除夕,旧例要换门神,新门神来到门前上任,可是旧门神不肯让位,赖着不走。钟馗、紫姑、灶君、和合等神都劝归旧门神退去,让新的门神上来。剧词有:“俺且眼偷瞧桃符好乖,那戴头盔的将军忒朵,只你几年上都剥落了颜色,甚滋味全无退悔!”但旧门神仍不听劝告,死赖着不走。最后九于监察使者下界查办此事,才将旧门神及其仆从顺风耳发配到沙门岛。从这个以门神年画为题材的小戏可以看出:一是明代年画里不仅有门神、钟馗等传统题材,还增添了紫姑、和合等吉祥人物;二是从曲词“紫花儿”序的唱词中,得知当时的门神形式是:“谁将俺画张纸装的五彩,冷面皮意气雄赳,竖剑眉阔口髤?(上髟下思),手拿着加冠进爵,刀斧彭排”的样儿。明代的门神传世稀罕,但从此曲词中得知明代门神与近代四川梁平、河南开封等地印制的年画相似。

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不废汉族新年风俗习惯,除夕依例贴门神、灶君、钟馗等等。由于戏曲、弹词和通俗小说盛行,门神中还出现了不少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如“燃灯道人、赵公明、孙膑、庞涓;赵匡胤、杨兖等,并且还画有战斗故事。至此已失去了自古以来敬门神为”五祀“之一的意义,转向具有装饰性的门神形式发展。清代民间年画繁荣。贫寒之家,为了表示同庆新年,也都买一对门神来装点门面。他们选购的多是这类既有古代骑马将军,又在舞刀对阵带有战斗故事的年画,如伍员、赵云之类门神,有的还蕴有劝诫世人之意,例如陕西汉中门神里的庞涓、孙膑,画孙膑骑鹿携拐杖,庞涓骑马举双刀。春秋时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王栩)为师,后庞涓辞师下山,仕魏为相;不久墨子又荐孙膑于魏王。庞涓嫉孙膑才识高于自己,诬陷孙膑通齐,魏王信谗言,将孙膑刖去双膝,并欲杀害,孙膑不得已装疯佯狂,使庞不防。得卜商之助,逃出魏国。后乘庞涓举兵伐韩之机,孙膑攻魏,庞涓回兵,正中孙膑之计,遭乱箭射死。按此故事,孙膑与庞涓并非同心共守门户之将军。却因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同窗反被乱箭射死。这类既有故事情节,又有劝诫世人以善行处世的门画,确实只有在文化悠久的中国才可出现。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在解放区和大后方曾绘刻八路军和抗日战士作为“抗战门神”。大后方还曾出现“美军门神”,画来支援抗战的美国军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画解放军和边防战士形象作为新的门画,有的美术出版社还绘制了古代保卫祖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作门神。在“四人帮”横行的时代造成成千上万的冤、假、错案,因而十年动乱后还曾出版了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作门神。民间门画供古喻今的优良传统,不断在新年的民俗活动中,继承与发展着。

三 民间年画与民间风俗

我国古代绘画品类里,没有年画这一画种,宋代虽然已有“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的文献记载。但还未以“年画”之名来总称其品类。明朝年画题材渐扩大。“十二月二十四日,渭之交年,民间祀灶。人家各换桃符、门神、春帖、钟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粘贴房壁。”宫廷大内,则“室中多挂绵羊太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也没提到“年画”二字。清代,曹雪芹作小说《红楼梦》,其中有刘姥姥游大观园一段故事:当贾母依栏坐下,因问刘姥姥这园子好不好?刘姥姥念佛说道:“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刘姥姥说的当然是农村贴的年画儿,可知清初北京称年画为“画儿”。到了道光29年(公元1849年),李光庭着《乡言解颐》,书中记有“新年十事”,在“年画”一事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此时绘画内,遂将民间过新年时粘贴的门神、灶君、钟馗、福禄、和合以及《孝顺图》、《庄稼忙》等含有教育儿童和描写农村劳动生产的各种画儿,统一称作“年画”了。同时,文中也明确了“年画”的定义和性质。也就是说:准备农历过年,人们打扫屋子,清洁卫生之后,在门窗或室内张贴的木版彩印画,叫做“年画”。这类年画的题材内容,主要的是描写劳动人民喜庆丰收的《庄稼忙》,或含有教化意义的,如《孝顺图》(俗称“二十四孝”)等。从现存全国各地明清年间的木版年画来看,它的题材内容确是包罗万象。除了那些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通俗小说等为题材内容的作品外,还有描写渔樵耕读“四业”,三教九流,屋木舟车,山水名胜、珍禽异兽、仙花瑶草、水族草虫、商端口新景、各地风尚、汽车火轮、枪炮战争、西洋风俗等,仿佛是一部民间生活网络图绘。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降,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接、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达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时,还要获得一些文化历史之类的知识。从而使得民间年画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重要精神食粮。它虽然岁末腊月才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城镇街巷,平时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仍可得见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以往大凡岁时节日,和平日嫁女聚亲、生子弥月、入塾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安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为了解年画艺术与民俗相互关系之密切,下面就民俗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有关年画,逐类略述如下:

一)岁时节令里的应景年画

一、春牛图

农村过去无历书(日历、月历之类),年画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图”,图下画一芒神(一童子模样者手持一短鞭,俗称句芒,象征春临)依一卧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节气月日表,及“流郎诗”、“地亩经”等。供农民耕作时,按图上节气务农。宋刘克庄诗:“今年台历无人寄,且看树翁壁上图”句,则知《春牛图》远在宋代已流行民间。《春牛图》又名《芒神春牛图》。《清嘉录》:苏州新年“城中圆妙观尤为游人所争集。卖画张者聚市于三清殿,乡下争买芒神春牛图。”

二、戏出灯画

民间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城市街上悬灯结彩,庆贺佳节。农村则以秫秸扎一方形灯架,外糊木版印制的“灯方子”纸画。这类灯画四张为一幅,印有各种地方戏曲一出。如河北武强画店印的《打金枝》一幅,画郭暖恕打升平公主不去为公公郭子仪拜寿,公主被打,回宫哭诉,父皇唐肃宗(李亨);郭子仪得知幼子郭暖殴打公主,闯下大祸,绑子上朝请罪,肃宗认为附马与公主吵架是儿女家庭之事,不应由朝廷处理,并与皇后劝解二人和好。图上还刻有谜语各一则,如“小人无用”(药名一)谜底为“使君子”。又有“走马灯”,是用年画作坊刻印的刀马人剪制而成,走马灯做法是先用竹篾扎成方或圆形纸灯,将彩印刀马人剪出,黏一纸轮之下四周,轮中有干,能活动自转,下放一烛,烛光煽轮,轮上之刀马人物随即旋转不息,常见的有:“三战吕布”、“割须弃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说中的武打场景。按汉司马迁《史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但当时还未成“灯节”,到了唐以后,灯节(又称元宵节)才渐渐热闹起来。宋时,元宵节的灯品最多,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说“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就是“走马灯”。可知宋代已有以火煽轮而自轮的走马灯了。清代一位贵族子弟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说道:“走马灯之制,亦系以火御轮,以轮运机,即今轮船,铁轨之一班。使推广而广之,精益求精,数百年来,安知不成利器耶?惜中士以机巧为戒,即有自出心裁精于制造者,莫不以儿戏视之。今日之际,人步亦步,人趋亦趋,诧为神奇,安于愚鲁,则天地生财之道岂独厚于彼而薄于我耶?是亦不自愤耳!”参见附图北京刻印年画《锯大缸》走马灯人物。

三、老鼠娶亲

《北京岁华记》云:“25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尽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谓之填仓。”北方是日有“老鼠娶亲”之说,南方谓“老鼠嫁女”,上海一带于正月十六日为老鼠婚期。民间年画产地,如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湖南隆回、福建漳州等年画作坊,都有这一题材的作品印制,而且还影响到东南亚等国家。如越南的年画中有一幅《老鼠娶亲》,就与湖南隆回楚南滩头印制的相仿佛,老鼠娶亲的故事据清俞越《茶室丛钞》:老鼠生了个女儿,它的父母非常喜爱它,要把它嫁给一个好女婿。它们认为太阳高高悬在空中,应该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了,就求太阳作它们的女婿。太阳说:我不行,只要乌云一来就把我遮住了。老鼠一想还是云好,就去请乌云作女婿。乌云说:我怕风,风一吹就找不到我了。于是老鼠又去找风,风说:我可不行,因为我遇到墙就无力了。老鼠又去找墙,墙回答说,我最怕老鼠,老鼠一打洞我就垮了……。民间传说又有发展,说:老鼠最怕猫,如果把女儿嫁给猫,那么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老鼠很高兴地找到了猫,猫一听很是高兴,说好当晚娶亲,这天正是正月二十四日,当花轿抬着新娘还没来得及下轿结拜时,老猫一口先把新娘吃掉了。其实,填仓节是捕鼠的一次集体行动。春天正是老鼠繁殖季节。南方天气暖的早,北方稍晚,故相差十天,老鼠娶亲的这天,民间晚上不许点灯并给猫儿好饭食。教儿童们夜晚不要说话,静听老鼠娶亲的鼓笛笙箫之音乐。这样全村皆黑沉沉静无一声,老鼠则可全无顾忌了,只有猫儿吃好了正有力气去消灾老鼠,以保护填好粮米的仓房。所以这“老鼠娶亲”题材的年画,各地作坊都有印制,每到正月二十五日填仓的前夜,老人们常将墙上贴的这幅画讲给孩子们听,哄孩子们早入睡,以诱鼠出洞,放猫擒拿。

四、天师符

《清嘉录》:“五月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而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画姜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因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芦席,及忌盖屋”。(梁·宗懔《荆梦岁时记》)。所以广东佛山、陕西凤翔、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上海旧较场等年画作坊,都刻印多种形式的“天师符”以备五月供人们采购。苏州桃花坞就有《灵符镇宅》、《天师真人》、《太公在此》、《杏黄旗》等大小尺幅不一的七种。据《三教搜神大全》载:“天师者,汉张道陵也,子房八世孙,光武帝建武间生于吴天目山,学长生法术,隐于北邙山,章帝、和帝累召不起。久之,遍游名山,东抵兴安云锦溪,升高而望日,是有异境,缘衍流而之云锦洞,有岩焉,炼丹其中三年,青龙白虎绕于上,丹成铒之,时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秘书通神变化,驱除妖鬼,后于蜀之云台峰升天,所遗经绿符章并印剑,以授子孙。”年画中的张天师,都是身披八卦袍,以表示炼丹,手举利剑,显示除杀鬼魅之威风,有的坐骑黄虎,借以驱邪恶。每幅图上或盖一“灵符镇宅”之方印,或印一“敕令”神符,故名“天师符”。是大江南北端午节日常见的一种木刻彩印应时画。

五、镇宅钟馗

钟馗是民间木版年画中较早出现的一个题材。北宋时已有印卖钟馗的文献记载,不过那时是在除夕悬挂。叶梦得《石林燕语》:“宰执每岁有内待省例,赐新火冰之类。元丰元年(公元1089年)除日,神宗(赵顼)梦中忽得吴道子画钟馗像,因使镂板赐二府,明年除日复赐。”反映出宋代钟馗是和门神一样,都是新年出现在墙壁或门上。直到明朝时岁暮还是“门旁置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见刘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后,除夕悬挂钟馗的风俗渐渐移到五月端午,悬于堂中“挂钟馗图画一月,以祛邪魅”(见《清嘉录》)。钟馗驱邪祛魅之说,初见于宋代沈括《补笔谈》:“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幸翠华还宫,上不怿,因店作,将逾月,巫医惮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履一足球队,跣一足,悬一履,摇一大筠纸扇,窍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兰裳,袒一臂,革双足,乃提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店若顿瘳,而体益壮,乃召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后来绘画中的钟馗,即从此说而来。民间年画中之钟馗,多无捉鬼情节,只画钟馗头戴进士巾,身穿圆领官衣,革双足,仗剑,,手指一蝠,或题“引福入堂”,或题“恨福来迟”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来”等字句,盖借“蝙”与“福”字之音相谐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语。此外,苏州桃花坞和上海旧较场清代刻印的钟馗中,有钟馗右手举剑,左手抓一腰遮虎皮裙之鬼,旁刻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上有“消除五毒”、“驱邪降福”方印和一“八卦图”者,可见清以前除夕悬挂钟馗的风俗,已演化变成了5月5日时提醒人们注意夏天已到,蛇蝎毒虫活动,要防范儿童勿被虫咬的招贴画了。

六、月宫符像

8月15日正当三秋恰半,俗称中秋。宋以前,每逢中秋人们只是饮酒赏月。此夜正是金风送爽,玉露生凉,月色倍明,丹桂飘香的好时光,大户人家莫不登高楼,临水榭,开敞轩,迎月赏景,排宴高歌。“虽陋巷盆寒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实。”(《梦梁录》)但此时还没有祭月宫,分月饼之风俗。明朝刘侗等着《帝京景物略》,其中有祭月之说:“8月15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跌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月光纸”,至今尚有收藏。但系清代后印,形式确如刘侗所记。月光纸上刻印一菩萨跌坐一莲座上,下有龙女、善才童子双手合十立于漂浮海面之莲瓣上,空上韦驮抱杵立于云端,绘刻精丽,宛如宋人“水月观音”之图。下有一圆光,象征满月,内刻一兔捣药于桂树下,后有绣窗画栋,玉石栏杆之宫殿,圆光外上刻一佛二菩萨坐像,旁列四天王站立两侧,下有海水龙王朝月宫。构图匀满,刻工细密,是属北京木刻年画作坊上乘之品,其它各地,如河南开封、福建泉州、云南保山、以及山西大同等地作坊刻印的“月宫符像”尺幅都高不盈尺,只绘玉兔捣药于月宫而已,开封朱仙镇年画作坊印制的《月光菩萨》之像别具一格,附绘有桂殿玉兔外,还画一后妃宫妆之像,宛如一幅仕女图画。

七、斗香

苏州桃花坞年画中,有“斋月宫”的全份彩印画,苏州一带民俗,中秋拜月不设月宫符像,拜月时院中案上设一“斗香”。斗香是以线香作斗形,外粘以彩画,斗内纳香屑于其中。香斗内放一彩印之宫殿,形如三间四柱之牌楼,和印有三国演义故事(如“灞桥桃袍”、“三战吕布”等)的三角形彩旗,“僧俗咸买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此外,苏州等地木版年画中,尚有一种彩印“月饼纸”。纸上印有月饼形式,和“官礼茶食”等字样,是属包装艺术之类。按三南宋时已有了月饼之名,但只作为“蒸作从食”(见《武林旧事》),还非应节之食品,明代8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酌中志》)。这才作为中秋的节物出现于市。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作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即西北各民族;三是辽、金统治下的旧族北方人民称“汉人”;四是南方人民叫“南人”。统治者对“南人”剥削压迫最残酷。元末,江南人民在八月秋收之后,以祭月为名互赠月饼,饼内放有“八月中秋杀鞑子”纸条,号召起义,推翻暴政。后来为了庆祝胜利,每年中秋节日便互送月饼为“官礼”。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50年代江苏徐州作坊刻印的一幅“中秋月饼”包装彩纸,上有工农和五谷蔬菜图像外,还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犹存古代民间传说合力御侮之遗意。

八、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属民间年画中历画之一种,它也是早期出现的年画形式之一。现存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陕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图》。此图中画一蒜头形宝瓶,上插一枝折梅花,花瓣共81。梅瓶四周,画自一九到九九由冷转暖的不同气候和人们耕种聚饮的各种风俗活动。如“二九”一图,画寒林萧索,白雪满山,华楼上有人对饮赏景,楼下游子徘徊于途,上题:“凛凛寒风刮地来,冰花妆就玉楼台;银瓶注酒歌金镂,谁叹征人尚未回。”又“八九”,画农人鞭牛犁田,上题:“积润统消景物鲜,桃花未吐柳含烟,农人自此知春及,南佃耕开百亩田。”画出寒冬与初春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图”之形式,多画梅花。清代年画中“消寒图”的形式花样较多,传世者尚有不少,有画三出小戏,每出戏名三个字,每字笔划为九,共81笔。如“洪洋洞”、“破洪洲”、“南阳关”(破阳字勉强为九笔)。还有中画人物,两边刻有“九九消寒歌”者。天津杨柳青李盛兴画店印的《岁朝吉庆九九图》

3. 门神是什么意思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在中国古代的神仙谱系中,门神虽没有灶君“上天言好事”的职责,但却是人们日常十分依赖的守护神。

(3)门神简笔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门神”里最着名的“CP”,大概要数秦琼和尉迟恭了。

他们是两位战功赫赫的武将,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俩人能加入门神队伍,还有这么一个说法,据说,唐太宗常会梦到有“鬼魅”在寝宫外哭嚎,难以入睡。所以,秦琼和尉迟恭便在晚上披挂整齐,为其守门。

经此一举,唐太宗倒是不再做噩梦,但两位大将每晚守门也实在太辛苦。鉴于真人守门成本太高,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把二人形象原模原样绘制出来,挂在门上,作为驱鬼门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门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成为“门神”?

4. 门神有哪些他们的故事有哪些

门神:民间信仰的司门守卫之神灵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
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记载。
门神为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中国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神荼、郁垒二人专门管鬼怪、邪物,能够驱邪避凶,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便把二人作为门神贴于门上驱邪挡煞。最早的门神其实不是画,而是用模板雕刻而成的人形,把模板置于门上,更为立体,能够震慑住鬼神,而用于雕刻门神的木板是桃木制成的,据说他们能够驱邪挡煞,来往鬼神不敢亲近,而桃木又被视为驱邪植物,二者相配,力量强大。而这个传说,在《搜神记》中也有记载,说的是:“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所以后来人们便把神荼、郁垒奉为门神,把桃枝作为驱邪植物,代代相传。
但要明白的是,此后世人所谓的门神实质是因为其有着出色之处而被崇拜供奉,更多的性质是祈愿而不是纯粹的门神。
到了后来,五花八门新增加的门神取代了神荼、郁垒等先秦门神,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延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后期新增的门神主要有“祈福类”、“道界类”、“文官类”、“武将类”及“其他杂类”等等。祈福类如赐福天官,道界类如钟馗与王灵官,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类如秦琼与尉迟恭等等。到元代以后,民间所贴的门神再次演变,上述诸类门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作为武门神普及最广。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转型”为门神是源于《西游记》和《隋唐演义》两部小说。《隋唐演义》里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其间杀人无数,既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李世民惧之,受不住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西游记》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描述:“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小说毕竟是小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小说情节怎样编都可以,牵强附会,真实性不太可信。在历史上,秦琼与尉迟敬德这二位大将的确曾经被太宗皇帝下诏绘制成了图像,只不过没有像神话故事里那样将二位封为“御用保安”张贴在宫门口,而是被珍藏于凌烟阁中,凌烟阁是唐代专门存放有功之臣画像的地方。古时候的人也真有趣,将小说故事情节搬到现实中来当“事实”,由于古人的有趣,后人的跟风,于是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便“转型”为流传最广的门神,一直流传至今。秦叔宝、尉迟恭是唐初大将军,是凡人,并非是受封神灵,凡人充当门神有无驱邪避凶作用这个不好说;秦、尉二人贵为大将军,唐太宗作为帝王请大将军为其守门尚说得过去,国人爱上行下效,平民百姓请大将军守门,平民之命是否受得起这是个疑问。流传归流传,不必太过较真,流传下来有合理也有不合理的,不靠谱的多的是。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过春节时在门上贴门神的习俗。门神,最初的含义是“司门之神”,它源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那时人们认为,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门、灶、床等都有神灵在里面。在古人看来,门主出入,在整个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时祭祀,门为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主要祭祀)之首,后世演变为门神。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民间多为平凡之命门户,贴门神所持兵器应背向以消减锋芒,大富大贵之命门户,贴门神所持兵器正向更增威严之气。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
史料记载: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对门神加以礼敬。
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
《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位门神: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由神荼守卫,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剑砍其颈,用桃枝贯其腮,并将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龙。东北方的门叫“鬼门”,由郁垒守卫,如发现饿鬼上树偷吃,就缚以苇索,射以桃弧,扔到山里喂老虎。这两位门神各有十名壮士协助,所有邪神恶鬼见了他们都闻风而逃。
神荼、郁垒两兄弟是驱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会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神荼、郁垒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树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须,头上长角,手执桃木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这种“凶神恶煞”的形象,显然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从《山海经》等神话故事中可以发现,除了贴门神,当时的人们还有一个习俗:贴桃木。古人认为桃木能够辟邪,有驱鬼的作用。在桃木上写符号,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宝剑,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剑。《搜神记》佚文记载:“今俗法,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祛不祥。”后来,人们习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首,这就是“悬桃符”,桃符每年换一次。
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悬桃符的出现也是与唐代时期另一对门神的出现不无关系。
关于贴桃木的风俗,还有一个小典故: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在两个桃木片上书写吉祥话挂在宫门口为人们祈福,后被大家仿效传至民间,这便是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回到贴门神的传说,由于那时候的建筑多是木门,所以并没有实物留存,我们只能从汉代墓葬的墓门雕刻中见到二位神灵的身影。不过,关于门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在东汉年间。东汉学者郑玄在给《礼记·丧服大记》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这一句做注释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君释菜,以礼礼门神。”这是“门神”第一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
与郑玄同时代的学者蔡邕在《独断》中也记载了贴门神的风俗:“岁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以御凶。”到了魏晋南北朝,门神的习俗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可惜的是,由于东汉后的三国两晋时期,战乱频发,为防止盗墓的出现,“厚葬”的风俗被当朝统治者放弃。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很难发现门神的形象,再加上当时建筑多为木制,基本上没有存留关于门神的形象。直到进入隋唐时期,门神习俗出现了新的特征。
��、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民间多为平凡之命门户,贴门神所持兵器应背向以消减锋芒,大富大贵之命门户,贴门神所持兵器正向更增威严之气。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

5.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简笔画图片

关于春节习俗的简笔画:

1.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6. 门神都有哪些人物

秦琼、尉迟恭、魏征、包公、海瑞等。

1、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

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2、尉迟恭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传说敬德面如黑炭,擅使铁鞭,骑乌骓马,据《西游记》一书,尉迟恭与秦琼因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免于龙王鬼魂之犯,成为两位道教传统门神,尉迟恭年少时曾为铁匠,后世铁匠常奉之为职业守护神。

3、魏征

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着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着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4、包公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5、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着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门神

7. 门神怎么画

工具/原料:铅笔、橡皮、白纸、钢笔。

1、首先,用铅笔把门神的大体的形体先画出来。

8. 门神简笔画

门神简笔画,示例:

9. 中国传统的门神画的是谁

一、秦琼、尉迟恭

1、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2、尉迟恭

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平鲁区)人。中国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

二、神荼、郁垒

1、神荼

神荼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人,最开始出现在上古神话中。

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故中国民间称他为门神。表达了古代人民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2、郁垒

郁垒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古代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9)门神简笔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过年贴门神源于古人的门神崇拜。古人认为,门户为全家人每天出入之要津,必须驱邪镇鬼,才能保全家人平安。早在战国时期,先民已经开始用“五木之精”的桃木刻成写有咒语的“桃符”,挂在门口镇邪。

后来,随着纸的广泛应用,桃符被画有人像的纸代替。人们多在标志着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前夕贴于门上,作为门神,保佑家人全年平安。

10. 门神,门神是哪两个人啊,叫什么呀

一、是神荼、郁垒两兄弟。

1、神荼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制伏恶鬼的神人,最开始出现在上古神话中。

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故中国民间称他为门神。表达了古代人民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2、郁垒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古代人们为了驱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亦有驱鬼避邪之效果。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中国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二、秦琼和尉迟恭。(秦琼敬德门神是流传于陕西省咸阳县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

1、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2、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平鲁区)人。中国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

(10)门神简笔画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于大门口张贴(以进门者为视角,贴于门两侧,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贴错门神”)门神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