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阶石,它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量超过200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块石料。在这块巨大的御路石上,雕刻着9条凌空飞舞的巨龙。
它们或升或降,高高地突起在巨石的表面,造型十分生动。巨龙身下是万朵云霞。石雕的下部有5座宝山,宝山之川是流畅的水纹。整块石雕运用了各种不同的雕刻手法,变化有致,主次分明,是一件极有价值的艺术品。
(1)古代石雕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紫禁城的营建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如木工出身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杨青、石工出身的陆祥等,他们对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地方志《重修毗陵志》卷二十四记载,江苏常州武进人蔡信从小学习木工技艺,在明永乐年间参与了紫禁城的营建,负责管理各个施工工种。蔡信还巧妙地运用运筹学原理,将挖护城河和西太液池的泥运到了紫禁城的北面,堆成了一座52米的土山,称为“镇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
此外,网上有传言蒯祥为紫禁城设计者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蒯祥为吴县香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自幼跟随父亲蒯福学习木工技术。
据明代史料《皇明纪略》记载,蒯祥于明永乐年间被召入北京,参与营建紫禁城,具有很强的绘图能力,所绘制的宫殿、楼阁、游廊等建筑都能够受到施工组织者的赞赏。从记载的时间点来看,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年龄只有20岁出头,在建筑规划、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经验尚欠缺,因而担任总负责人或者总规划师的可能性很小。
另据清初史学家褚人获所着《坚瓠集》记载:永乐年间紫禁城营建之初,蒯祥随父亲蒯福进京参与营建紫禁城,蒯福为木工头;后因蒯福年事已高,改由蒯祥接任。由此可知,蒯祥在当时的职位只是木工首领而已。
❷ 中国古代雕塑
雕塑分为雕和塑两个形式,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雕属于减法,难以把控,想达到形神兼备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塑就是加法,相对比较好掌握。古代工匠都是大师 ,加法永远比减法简单。
中国古代石雕是一个特殊的门类,从最初的产生到80年代初石雕被重视之前,每个时期的产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并且不会被后人复制。因为对于古人来说石雕永远是装载内心信仰的圣物。
一、两汉(神道时期)
明清的石雕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表现手法日趋民间化,形成了工巧而繁复、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题材也多元化从宫殿庙宇到民宅桌案,从造像与神碑到护子狮和拴马壮,无所不用其极。
审视古代石雕艺术不能用片面的时代喜好去审视美丑。因为不同时代的先民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生产工具下,产生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随着文化的传播和交融题材也开始愈加丰富,多元化。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综合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遗留。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石雕艺术的末法时代,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用现代的审美去展示与陈列古代石雕遗留。我们能做到完美的陈设就是我们这代人对古代先民最大的尊敬。
(2)古代石雕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据《龙》杂志6日报道,由北京龙源传统文化交流促进中心主办的2019首届“中国秦汉新城城市雕塑国际双年展”将于当地时间11日亮相威尼斯,并举办新闻发布会。欢迎中外艺术家参与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首届“中国秦汉新城城市雕塑国际双年展”是以雕塑为主要艺术载体的双年展,展会依托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意在丰富中国城市的公共审美需求,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
中国西咸秦汉新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周、秦、汉遗迹遍布,其中大秦帝国都城遗址和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群的9座西汉帝陵廊道绵延雄陈,以汉帝刘邦长陵、刘彻茂陵、刘启阳陵久负盛名。
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中国西咸秦汉新城承载了东方文明的灵根,映射着中华文明的源泉。近些年来的城市建设中,西咸秦汉新城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创作了40多件大型雕塑作品。如《秦人的步伐》、《冰冻的水》等。这些雕塑作品表现了古老城市厚重的文化传承和生生不息的发展新动力。
❸ 寿山石雕的着名石雕
南宋寿山石雕神鸟朱雀
1966年1月,在福州金鸡山南宋嘉定元年墓中出土了一件寿山石朱雀。朱雀是我国古代四神之一。四神亦称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朱雀也叫朱鸟,是四神中的南方之神。该石刻高8.6厘米,长9.5厘米,宽2.5厘米。翘首蹲坐,凝目远视,形象生动,神态逼真,刻工简朴,刀法洗练,反映了宋代福州寿山石雕的工艺水平。今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作品有哪些
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早的石雕作品,可以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磨棒为代表。它是用砂岩加工而成,外观被设计成鞋底状的几何形,工整而大方,重心稳定,其加工难度很大,需要敲打、切割、琢磨修整,涉及到各种石雕加工的基本技法。与同时的各种磨制石器相比,它更具有形式感。它不仅是对原始人生产劳动的忠实记录,还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凝聚着双重性质劳动的石工具,往往被作为随葬品置于死者的身旁,正是宗教般的感召力才能促使艺术家创造出这种罕见的石雕作品。然而在拳石器时代,由于陶塑易于造型,质材随处可得,因而它始终是雕塑的主流。一直到铁器发明之前,石雕仍然是罕见的艺术品,所以,我们的注意力还得转向石刻岩画。石刻岩画,在条件适宜的边区,仍是原始行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形式,而且经久不衰。例如阴山岩画中就有不少新石器时代作品。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就目前所知,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
❺ 明朝墓碑两边石雕叫什么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石像生是帝王陵寝神道两侧排列的石人、石兽雕像的总称。此外,贵胄官员的墓前筑有墓道,其两侧也立有石像生,但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墓前神道陈列石人、石兽始于东汉。墓前陈列石人有为墓主人充当警卫与随从之意,陈列的石兽作为生活或传说中的瑞兽,有祈福辟邪之意。一般帝陵的石像生规模较大,立于神道两侧,分为石人与石兽,其中石人又分为文臣和武将,石兽分为天禄、辟邪、狮、虎、象、骆驼、马、.麒麟等。这些石雕形体巨大,雕刻精美,是研究古代石刻艺术的珍贵资料。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有唐太宗墓道的昭陵六骏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六骏是六匹骏马浮雕石刻,位列于昭陵北阙。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武功,将征战所骑六匹战马雕刻于石,每幅画都有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武则天墓道的石像生等。
❻ 古代的时候,房屋大门口放的石头雕刻的都有什么东西各代表什么意思
大家都不明白这些石雕作品摆放在门口除了美化环境,使得门口变得新颖亮丽外还有什么作用?
1、最常用的
就是石雕狮子,可以镇宅,增加主人权势和威望,石狮子安放在家门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北
京故宫的门前爱你有两对威武的狮子,故宫里面也有好几对狮子雕刻,国外的银行也有石狮子,不过他们
的狮子是形象的,接近于真狮子,可见狮子雕刻作为镇宅的吉祥物在哪里都有的。
2、石雕龙龟;龟有着传奇的色彩,他不吃不喝也可以生活,而且他善于以柔克刚,符合风水学的“宜解
不易斗”原则。所以龙龟受到历代风水名家的喜爱。
3、石雕麒麟;他是我国四大吉祥物之一,作用也非同小可,麒麟是仁兽,能带来吉祥好运,安防麒麟雕
刻,只要不做坏事,就没什么忌讳,什么人都适合安防。
4、石雕貔貅;也叫皮休,他是聚财镇宅的作用,皮休凶猛无比,性格暴烈,他还护主心很强,所以貔貅
也很受人喜爱,不过貔貅要开光才有效果。
❼ 汉代大型石雕着名的有哪些
汉代大型石雕除着名的霍去病墓前石刻外,还有鲁王墓前的石人,陕西城固张春墓前的石兽等,这些大型石雕多在陵前起纪念和仪卫作用。作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之一的陵墓雕塑在秦汉时期堪称盛况空前。
❽ 石雕经幢,寺庙石雕经幢图片
石雕经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石雕幢幡。
寺庙石雕经幢直柱为石雕经幢造型最为常见的造型之一。常见还有石雕经幢石塔,佛教寺庙经幢石柱。
❾ 中国历朝历代雕塑的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出的6个钟铜人,均作武士装束,有彩绘,为战国时期人物雕塑的代表性作品。 商周时期还有很多玉石、牙、骨等材料雕刻的小型装饰性雕塑作品和陶塑、木雕作品。商代妇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头雕刻共有15件,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服饰等问题的珍贵资料。而各种禽、兽、虫、鱼的圆雕与浮雕则十分生动,富有意趣。陕西宝鸡国墓出土的大批玉器是西周玉雕的代表性作品。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代的陶塑奴隶形象,皆盘发戴枷。甘肃灵台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玉人和一些青铜器人形器足,作裸体,也属于奴隶形象。春秋以后以俑随葬的风气盛行,主要有陶俑、木俑两类,也有以不同的金属材料制作的。遗存最多的是南方楚国地区的漆绘木俑,以及镇墓兽、鸟兽座屏、虎座飞鸟等,还出现了木根雕的辟邪。 商周时期的大型雕塑作品,有四川广汉县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物立像和数十具青铜人头像、人面像。为古代巴蜀文化的遗存,年代相当于中原的殷墟文化早期。
秦汉时期
汉代各类材料制作的俑,对于现实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映。如四川出土的陶俑,有农夫、工匠、厨夫、俳优、部曲等各种不同身份和活动特征,其中击鼓说唱俑,动作至为传神。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舞乐杂伎陶俑群,手法自由,神态生动(见无影山陶塑)。一些表现宫廷侍女形象的女俑,表情端庄矜持,其对内在性情的刻画,是前此所未曾有过的。 西汉大型雕刻的代表作是霍去病墓的16件动物石刻。作为将军生前为国立功的战场──祁连山的象征,墓上散置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野兽和神怪的幻想动物形象,与大自然环境结为一体,充溢着生命力。这些作品雕刻手法异常简练概括,利用了石材的自然形态,略加雕凿,便生动地呈现出不同动物的神态,形式博大、雄浑。其中马踏匈奴石刻具有象征意义和纪念碑的成分(见霍去病墓石刻)。 云南古滇族墓葬出土的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中的贮贝器盖上,多人物的群像雕塑和透雕扣饰,真实地表现了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的滇人的生活环境和宗教、战争、狩猎、乐舞等活动,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其表现牛、虎等动物题材的器物,描写动物之间生死搏斗的铜扣饰,表现的动态令人惊心动魄(见滇人青铜雕塑)。北方草原的东胡、匈奴等民族的青铜扣饰,金、银制品中的动物形象风格较为粗犷剽悍。这些作品成功地表现出动势之美、力之美(见中国北方草原民族铜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雕塑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出现的大规模的营造石窟寺的活动。中国几个最大的石窟群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开凿于此一时期。营造石窟风气以北魏为最盛。北朝营造的石窟广泛分布于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南朝石窟则仅存南京栖霞山一处。主要的造窟工程是以皇室或勋臣贵戚名义,动用国家资金和营建力量兴造的,工程浩大、宏伟。其中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大佛、龙门石窟古阳洞的群龛,都代表了北魏盛期的雕刻水平和艺术风貌。云冈石窟第20窟高13.7米的大佛坐像,庄严浑朴,是古代大型石造像的杰作。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以后,从典章制度到审美风尚均受到南朝汉族文化的影响,石窟造像也开始脱出早期所受西域印度样式的影响,而形成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新风格特征。如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面相雍容优美,表现出一种富于内心修养的儒雅气质,其衣纹流畅,层叠稠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石窟寺雕刻艺术样式风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同时期为寺庙供养而雕塑的单体造像和造像碑、金铜佛造像。金铜佛是小型雕塑,造型玲巧,富于变化。着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时的戴逵、戴父子,他们以首创夹造像和善于权衡大型造像的比例关系而着称。南北朝时期另一类大型石雕是陵墓地面石刻群。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宋、齐、梁、陈四代帝王及王侯陵墓的31处石雕群。其组合关系为成对的石兽、石柱与石碑。置于帝陵前的石兽有角,称天禄或麒麟;王侯墓前的石兽无角,称辟邪。其造型自汉代墓前大型石兽脱出,而趋向于劲健、华丽。兽作行进姿态,颈部很长,头向后仰,其影像与弓屈的背部形成一个极富于力度的S形曲线。身上有翼,并有流畅而华丽的线刻花纹(见南朝陵墓石刻)。北朝陵前石雕遭后世破坏,仅存个别文吏残像。此外,在南、北各地墓葬中还发现有砖、石浮雕和石刻线画,有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也有神话人物。墓室中随葬俑的风气,北朝盛于南朝,数量日增,并形成固定组合。北魏以后随葬俑群,主要包括镇墓俑与镇墓兽、出行仪仗、奴婢和伎乐等。一个墓中随葬俑群数量由数百以至千件以上。其造型早期粗犷,北魏太和以后趋向清瘦修长,到北朝晚期又转向丰圆,其审美趋向的变化,大体与石窟寺造像的变化相一致。
隋唐时期
北朝晚期的东、西魏和北齐、北周晚期是雕刻艺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历隋、初唐,至高宗、武后以迄玄宗时期(约当7世纪后期至8世纪前期),达到中国雕塑史上的鼎盛期。安史之乱后中衰,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毁寺庙、销铜像,佛教雕塑受到空前毁坏。此后,终唐之世不复有大规模的营造石窟活动。 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艺术方面。一些重要的早期石窟,唐代都续有大规模的开凿。其代表性作品为雕成于高宗、武后时期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本尊卢舍那大佛面相庄严、睿智,气度非凡,是唐代盛期强大国势与充满活力与自信的时代精神在雕塑艺术上的反映;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形象各自体现着宗教艺术类型化表现的具体要求,9尊造像之间的组合关系、尺度的权衡、动静的呼应,为适应大型雕像与膜拜者之间距离与观赏角度而在造像身躯比例上所作的调整,以及雕刻手法的流畅、自然,都表现出古代雕刻家斩山造像,创作大唐代雕塑家创造了一系列与时代审美风尚相一致的宗教艺术形象。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与真人等高的石雕菩萨立像,敦煌莫高窟第159、194等窟的彩塑菩萨像,都女性化了,造型以当时贵族妇女形象为参照,丰颐长目,体态婀娜,缨络遍体,表现出超出了宗教氛围的富贵气息。性格、气质迥异的弟子,神情威猛的天王,筋肉暴突、孔武有力的力士,作现世装束的虔诚供养人,也都是此一时期在宗教人物形象创造上的新发展。 唐代陵墓石刻群的主要部分集中于陕西关中地区,共有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和许多陪葬墓。其中有14座陵因借山势,以增强整体布局的宏大气势,是雕刻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见唐代陵墓石刻)。石刻内容早期诸陵差异较大,乾陵(高宗、武则天合葬陵)以后,逐渐规范化。配置于神道的石刻主要由华表、飞马、朱雀、鞍马及驭者、石人、碑、蕃酋群像、石狮等所组成,在雕刻手法上注重整体的单纯、完整和置于山岗之上的影像效果,以数量上的参差、重复,体量的变化,形成节奏感,作用于谒陵者的心理,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于整个陵区的崇高印象。石刻代表作品有献陵的石犀,昭陵的六骏(见昭陵石刻),顺陵(见顺陵石刻)、乾陵的石狮,庄、泰、建诸陵的石人等。唐代晚期诸陵规模缩小,石刻造型矫饰、平庸,失去早期的恢宏气度。 唐代盛期还曾在都城建造过纪念性雕刻。如武则天在洛阳以铜铁材料铸造的天枢纪念柱,立体部分高达百尺,四周有石狮、麒麟环绕。 俑类作品在隋唐时期也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制作材料有泥、木、瓷、石等多种材料,以黄、褐、蓝、绿等釉色烧制而成的三彩俑数量众多,特别能够代表俑类作品新的塑造水平。在侍女、文吏等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十分热衷于表现人物处于具体情节之中的特殊神态和动作。妇女形象由早期的窈窕转向丰腴,面相圆润,神情恬适、慵懒,长衣曳地,是唐代艺术中表现妇女理想美的典型样式。以佛教天国形象塑造的镇墓俑,神采飞扬,动中有静,夸张而有分寸。对于马与骆驼等动物形象,注重描写具体性与生动性,多表现处于精神亢奋状态中的动势(见唐三彩)。此外,在隋唐时期,许多金银器上的锤、镶嵌浮雕纹饰、青铜镜上的花纹,也十分丰富、生动,并常有一些现实生活内容或神话题材的描写。有些纹饰受到波斯等国艺术的影响。隋唐雕塑艺术对周围邻国也有重要影响。 唐代着名雕塑家有杨惠之,以长于塑造具体人物达到传神地步而着称。
五代、宋、辽、金时期
五代雕塑作品保存下来的较少,比较重要的有山西平遥镇国寺一组彩塑佛教造像(见镇国寺彩塑),前蜀王建墓的王建像和刻有浮雕伎乐、抬棺神将的石棺(见王建墓雕刻),南唐钦、顺二陵的 190件陶俑(见南唐二陵陶俑)。五代雕塑代表了由晚唐以来过渡时期的艺术风格。 世俗题材和写实风格的发展,在宋代宗教雕塑和墓室雕刻、俑类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现大足石窟中136窟(心神车窟, 雕于南宋绍兴年间)八菩萨像庄严婉丽,129窟数珠手观音丰姿绰约,同为宋代佛教造像的精品。而宝顶山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地狱变相、牧牛道场等摩崖造像,则充满了生动的人情世态。雕塑家热情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常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宋代寺庙金属造像遗存比较重要的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菩萨铜像,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普贤菩萨金铜像(见万年寺普贤像),河南登封中岳庙镇库铁人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见晋祠圣母殿彩塑),江苏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吴县紫金庵的罗汉像,被造成具有内心活动特征,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宗教形象。一些罗汉像被塑造成睿智、有异禀的哲人形象。此外,福建泉州老君石雕像,是古代重要的大型道教造像。 辽、金两代在北方地区曾开凿石窟,并有不少寺庙造像遗存。辽代的蓟县独乐寺观音像,辽宁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犹存唐风,但又显示了向匀称、秀美发展的趋向。辽代许多佛塔还有精美的浮雕。 北宋陵墓石刻的主要部分在河南巩县,共有8陵,现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石刻,共千余件。自永昌陵以后形成定制,大体沿袭唐陵规范,而内容有较大差异。主要由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鞍马及驭者、虎、羊、蕃使、文武大臣、狮、镇陵将军、宫人组成。宋陵石刻在规模与艺术水平上均逊于唐代,但造型尚严谨。其陵区集中,石刻内容、数量更加规范的特点,对明清两代很有影响(见北宋陵墓石刻)。 宋、辽、金时期的俑数量不多。但墓室内的雕塑、壁画和随葬的俑很有特点。由于宋代日常生活习俗有很大变化,墓内出现大量直接模拟现实、表现起居生活和桌、椅等日用器物的雕刻作品。河南、山西等地还出现很多宋、金、以迄元代表现杂剧演出活动的雕砖(见宋-金-元杂剧雕砖)。
元、明、清时期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元大都宫殿建筑已毁,从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元代存世的重要作品居庸关云台浮雕护法天王、十方佛、千佛、券门上的“六具”等石刻(见居庸关云台雕刻),杭州飞来峰密宗石刻等也都表现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元代着名的雕塑家有生于尼泊尔的阿尼哥和他的学生刘元。元代还留下有关雕塑史料的着作型石刻的丰富经验,也标志着民族的宗教雕刻艺术的完全成熟。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见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园林。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圆雕的螭首,能燃香的铜龟、鹤等,都对烘托宫殿建筑的庄严、辉煌,增加局部艺术气氛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此组建筑有力结束的保和殿后长近17米、宽3米多的下层石雕御路, 浮雕着蟠龙、海水江涯与各种图案,布局宏伟,雕刻精谨,是明清石雕艺术的杰作。建于大同、北京故宫、北海的琉璃九龙照壁,故宫内的鎏金铜龙、凤、麒麟、狮、象等动物雕塑,也各以不同的材、质和丰富多样的造型点缀和调节着宫殿群的气氛。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多组石刻群。其内容和配置沿袭宋陵而有所发展。清代裕陵等陵地宫内的门、壁、券顶上刻有精细的浮雕佛像和各种图案。两个时代的雕刻风格,明代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宗教雕塑主要为寺庙彩塑和小型的木、石、金铜佛像。明代优秀造像有陕西蓝田水陆庵塑壁,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天王、力士、罗汉、渡海观音等(见平遥双林寺彩塑)。清代小型嘛教金铜佛中也多有精品。 明朝时期玉、石、竹、木、陶瓷、金属、牙、骨等材料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和民间建筑、器用装饰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雕塑作品,如福建德化的瓷塑观音等。清末天津张明山的民俗题材和肖像泥塑达到很高的写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