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的武侯祠怎么样
曾经历史上最着名的典故——三顾茅庐,诸葛亮这个旷世奇才横空出世于三国时期,在桃园下刘关张和诸葛亮拜了把子,从此刘备战无不胜,四大金刚成为传说。如今的武侯祠里四个人仍然在一起,为世人演绎过去的英雄事迹。其实这个武侯祠是为诸葛亮所建造,因诸葛亮曾在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刘禅封为忠武侯,武侯祠因此而得名。实际上以他为缘由,将四个人聚齐于此,也算是同生共死,圆满了。
正门的尽头就是三义堂了,这里演绎的就是刘关张和诸葛亮结义的场景,应该是最精彩的殿了,带娃的爸爸妈妈们可以让小朋友在这里了解一下三国演义。四个同是讲义气、目标一致的人能够走在一起,共同实现人生理想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他们不团结,离开哪一个人都是不能成事的。
虽说这是武将们的地盘,但确是景色宜人、风景秀丽的,犹如花园一般。花园里的竹子更能体现四人的君子之交,却不淡如水,反而像酒一样更加醇厚、炙烈。
往诸葛亮殿的西侧走就是惠陵了,也就是刘备的墓地,里面很安静,人们似乎都自觉地放低了声音,上面写着“汉昭烈皇帝之陵”,院长围着墓地绕了一圈,非常之大,很幽静,两边竹林衬托着墓地清雅而不让人惧怕,反而是敬仰。墙壁上的砖能够看出都产自官窑,上面有官窑的记号,院长摸着这历经几百年的墙壁,闻着这出土文物的腐朽味道,让人沉思、缅怀,相隔百年的刘备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那痕迹人们从不会忘记。
2. 天下十大武侯祠:你认为,哪个最正宗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一生为辅佐蜀汉帝业南征、北伐,不辞辛劳,他的功德业绩和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诸葛亮《出师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这里是诸葛亮隐居的纪念地,豫西南的重要旅游胜地。
3、襄樊隆中武侯祠
在襄樊市城西13公里的隆中山上,占地7000余亩。这里是诸葛亮隐居躬耕地,所以,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在此“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李兴刻石作为诸葛亮故居的标示。
后经历代修葺,最后的大修是清康熙五十九年,为今天留下了胜迹格局。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着名的文物旅游景点。
4、成都武侯祠
在成都市南郊,西晋初年,李雄割据四川称王建立“成国”后,于公元305年首创修建武侯祠于少城。约五世纪,在今刘备墓——惠陵旁出现了武侯祠,取意“君臣相依”。
明代初年,蜀王朱椿以“君臣宜为一体”,在刘备殿外附设殿宇,正式祭祀诸葛亮、关羽、张飞,后遭兵乱化为灰烬。清康熙十至十一年,又在废墟上重新修建了君臣合一的武侯祠,形成了今日成都武侯祠的格局和规模,实际上它是刘备的宗庙“汉昭烈庙”和刘备的陵墓“惠陵”,诸葛亮的纪念祠仅仅是里面的配祀。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历史影响太大,人们都习惯称其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属于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5、白帝城武侯祠
在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的长江瞿塘峡口着名的夔门之北岸白帝山上,山顶有百亩平坦之地,武侯祠庙建在其上。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率水军西上入蜀,支援刘备取成都时,曾在此驻兵。后来,为了纪念刘备当年“白帝城托孤”和诸葛亮驻兵,先后在此修建了“先主庙”和“武侯祠”。
白帝城武侯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着名的旅游胜地。
6、保山武侯祠
在今云南省保山市太保山顶,这里是纪念诸葛亮南征的纪念祠堂,祠内同时供奉有当时在平定南中叛乱中有功的云南太守吕凯和永昌太守王伉。
该祠的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由前、中、后(正殿)三院组成,始建于唐,历代修葺,光绪五年重建后,保留了今日风格和规模。1984年,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接待游客。
7、祁山堡武侯祠
在甘肃省礼县东23公里的祁山乡之祁山堡上,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这里是纪念诸葛亮当年“出岐山”而北伐曹魏修建的纪念祠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历代修葺,现在保留的三殿、三院20余间殿宇是清代维修后的格局和风格。
1980年,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参观游览。
8、五丈原诸葛庙武侯祠
在陕西省岐山县渭水以南高店镇的土原上,因土原南北长约七里,东西宽约二里,原头最窄处仅有五丈而故名。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时,曾在此驻军,行辕相府,亦设于此。同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既此地。为此,唐代以前这里就修建有武侯祠纪念诸葛亮,元、明、清都有大修。
1980年以来,各级政府逐年拨款对其维修,形成今日格局,有殿宇数十间,碑石近百通,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五丈原不断的扩建整修,接待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
9、定军山下武侯墓
在陕西省勉县城南的定军山下,这里埋葬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遗体。
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时,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根据他的遗命安排,后主刘禅将其安葬在定军山下。263年春,后主刘禅又根据蜀汉文武百官的联名强烈要求,下诏在武侯墓“因近其墓”修建了天下第一座武侯祠,以求达到“断其私祭,以崇正理”而“千秋供奉”。
它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也是最早的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早42年。
10、天下第一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在勉县城西4公里的武侯镇,108国道旁。这里是诸葛亮227年三月至228年正月北伐曹魏在汉中驻军期间的丞相“行辕相府”所在地,史称“筹笔驿”。
263年春后主刘禅下诏在沔阳“因近其墓”修祠时,也在今武侯祠栽植汉柏64株,象征诸葛亮在定军山下所摆的六十四阵“八阵图”;同时,这里也是历史上秦、蜀间着名古道“金牛道”(亦称古蜀道)必经之地;这里西距原沔县的县治——古阳平关2里,有利于过往的达官显贵祭祀。
正因为如此,明代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蓝璋奏请皇帝批准,将武侯祠正式迁移到今址,使墓、祠分开,在此确立武侯祠至今。尽管它属于迁建,但它却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也是最早的武侯祠,它比成都武侯祠早42年,被誉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3. 求 成都 武侯祠 特点(急)
武侯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莫相毗连。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唐朝着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
补充资料:
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跨进汉昭烈庙大门,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东侧碑廊内那通唐碑,由唐朝着名宰相裴度撰文、着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后世称之为"三绝碑"。穿过过厅,可见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这就是蜀汉文臣武将廊房。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昭烈皇帝)相并,成为君臣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占地面积五十六亩(37000平方米),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今存高达12米的刘备墓(惠陵)、蜀汉“直百五铢钱”和47尊蜀汉人物塑像等珍贵文物。尤以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和文、书、刻号称“三绝”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4. 武候祠是谁的家
武侯祠1 南阳武侯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西卧龙岗。传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曾躬耕于此,魏晋时建祠纪念。元初遭兵燹,殿宇焚毁,大德年间 (1297-1307) 重修。清康熙时 (1662-1722),南阳郡守罗景在祠内发现前人题咏“卧龙岗十景”的石刻,曾依此在祠外重建了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草庐、小虹桥、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诸葛井,与武侯祠的山门、大殿、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石牌坊相映衬。构成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祠内碑刻甚多,其中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书法洒脱俊逸。祠东南隅有台,传为诸葛亮读书处,西南隅有龙角塔。 武侯祠2 武侯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莫相毗连。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唐朝着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 补充资料: 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侯祠大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跨进汉昭烈庙大门,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东侧碑廊内那通唐碑,由唐朝着名宰相裴度撰文、着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后世称之为"三绝碑"。穿过过厅,可见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这就是蜀汉文臣武将廊房。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昭烈皇帝)相并,成为君臣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占地面积五十六亩(37000平方米),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今存高达12米的刘备墓(惠陵)、蜀汉“直百五铢钱”和47尊蜀汉人物塑像等珍贵文物。尤以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和文、书、刻号称“三绝”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祠3 武侯祠,也叫诸葛庙。在勉县西4公里处川陕公路之南,隔江与定军山武侯墓遥相对峙。 武侯祠距武侯墓十余里,为明、清建筑,祠坐南向北,背临汉水,面对公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地基三十亩,共有七院五十四间房舍。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亭台楼阁,遍布祠中。 祠前为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翘,牌坊中宽6米,东西两侧各宽3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金书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侯祠”,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 祠内遍悬匠、联,匾额有:“高山流水”’“醇儒气象”,“代仰清高”,“大汉一人”,“大器无方”,“天下奇才”,“其犹龙乎”,“山高水长”,“伯仲伊吕,”其中“忠贯云霄”为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御赐”。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冯玉祥将军1928年题:“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嵌于大殿背后墙上;琴楼上有“石琴”一张,长115厘米,头宽24厘米,尾宽20厘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悦耳,传为“诸葛亮手挥之物”。大殿东庆,竖有唐碑一通,系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立。 大殿内,有诸葛亮泥塑坐像一尊,纶巾,羽扇,道抱,皂靴,神态潇洒,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坐像前额殿中,悬有清嘉庆皇帝于嘉庆八年(1803年)御赐的木匠一面,上书“忠贯云霄”四字。 祠内有古柏18株,直径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为词增色。鼓楼东院有“早莲“一株,高约l0米,直径约40厘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奇才大专,名闻于世的象征。 武侯祠4 岐山武侯祠 道教庙宇。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南约二十公里处的五丈原上。此原高120余米,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3500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南倚秦岭,东西北三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驻兵于此,后又率兵伐魏,积劳成疾,病卒于此。后人为纪念他,于此创建祠庙,以奉其像。现存祠庙建于元初,明、清续有修葺,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等。正殿内供奉诸葛亮坐像,殿壁嵌有青石四十块,上刻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着名作家梁衡也写过有关武侯嗣的文章!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①河南南阳卧龙岗;①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后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求采纳
5. 成都武侯祠详细介绍
成都武侯祠详细介绍
武侯祠(是指诸葛亮的专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
我们从正门看,匾额为"汉昭烈庙"。正门内到二门浓荫丛中一共有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在西边碑廊内明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立于公元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碑身下有赑屃碑座。在东侧碑廊内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公元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立,碑文分为序和铭,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祠内文物以“三绝碑”最为珍贵。唐朝着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此碑因文章、书法绝妙、雕刻精巧和所称颂的诸葛亮的功德绝世,因此明代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二门之后是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清人完颜崇实撰书“使君为天下英雄”联位于昭烈殿:“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殿内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他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有戏文称哭庙杀家。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 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过厅两侧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集杜甫诗句,下联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书。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幅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身亡。)《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此顶梁为武侯祠镇馆之宝,作为顶梁的乌木经炭十二测定,有13500年左右的历史,而普通乌木只有3000到8000年的历史,可谓是乌木中的极品。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干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惠陵”南侧“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实际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6. 成都武侯祠及周边建筑特色
成都武侯祠又名“汉昭烈庙”,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国内众多武侯祠中唯一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 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诸葛亮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帝)昭烈庙相邻。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康熙年间(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成都武侯祠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以文、书、刻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编辑本段]景点一览
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至二门之间浓荫丛中共有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在西侧碑廊内明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立。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碑身下有赑屃碑座。在东侧碑廊内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碑文分为序和铭。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三绝碑祠内文物以“三绝碑”最为珍贵。唐朝着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此碑因文章、书法绝妙、雕刻精巧和所称颂的诸葛亮的功德绝世,因此明代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清人完颜崇实撰书“使君为天下英雄”联位于昭烈殿:“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殿内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他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有戏文称哭庙杀家。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过厅两侧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集杜甫诗句,下联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书。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幅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此顶梁为武侯祠镇馆之宝,作为顶梁的乌木经炭十二测定,有13500年左右的历史,而普通乌木只有3000到8000年的历史,它可谓是乌木中的极品。 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身亡。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干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刘备墓“惠陵”南侧“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实际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岳飞手书出师表“惠陵”西侧园林区原为南郊公园,2003年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南郊公园原为中华民国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墓园,1953年经修整辟为公园,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等建筑。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锦里二期也于2009年春节前开肆迎客,锦里二期大胆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
http://ke..com/view/531570.htm
7. 成都武侯祠谁去过能帮我详细介绍一下吗
我去过
8. 武侯祠又称什么
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亩,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初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庙。1672年重建,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
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它同先主庙、刘备莫相毗连。 武侯祠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唐朝着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他死后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殓时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宽敞的刘备殿呈现眼前。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儿子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
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出诸葛亮殿往西可到刘备墓,史称“惠陵”。
出“惠陵”是“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宋代爱国名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