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有个铜镜:人说是唐朝的,八花瓣形,有鸟兽图,请问是真的吗
: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着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
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小型铜镜,造型、装饰均较原始,应是目前考古资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铜镜。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始盛行,产量大增。到汉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汉中叶后经济飞速繁荣,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你家的铜镜,最好找专业的人士去鉴定一下。 在网上误差太大。
B. 春秋战国的铜镜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具,还有哪些特殊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数量、品种都很少,但它与战国铜镜有着十分相近的沿革关系。春秋战国铜镜的造型、钮制、纹饰、铜质等方面的共同特点是:
1.造型: 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2.钮制: 镜钮仍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
3.纹饰: 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春秋铜镜 (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一、春秋铜镜概况
春秋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铜镜
1.螭虎纹镜
1956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镜为圆形,直径7.5厘米。镜面略凹,或以为是取火用的阳隧。镜背中心有半环钮,圆钮座。座外周围有两虎相对环绕,其外围以纠结的螭纹一圈。螭纹是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镂。”此铜镜所饰螭纹,有的龙首,有的鸟头,设想奇异。此镜时代被定为春秋早期。(《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青铜器卷》下)
2.蟠虺纹镜
1978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1号大墓出土。直径11厘米,镜出土时已破碎。镜背中央有半环形小钮,周围饰细密的蟠 虺纹。《国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胞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仔细观察蟠虺纹的纹饰,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几何图形,是春秋时代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此镜花纹与春秋中期末至晚期的礼器相似,因此定为春秋中期。(《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青铜器卷》下)
3.透雕龙纹镜
l 952年湖南长沙黄泥坑84号墓出土。镜为圆形,直径7厘米。背中心有半环钮,圆钮座。钮座外为透雕龙纹,龙身躯作S形卷曲,互相缠绕。线条均匀,姿态生动。素平缘。据同墓出土的陶鬲、陶钵的形制判断,此镜时代应属春秋晚期。(《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
4.素镜
1952年湖南长沙龙洞坡墓826号出土一面。直径8厘米。镜面平直,背面中心有一鼻钮,并有一条凸起的范痕横贯中心。与铜镜共出的有陶鬲、陶林、铜剑等,据此推测,铜镜的年代应为春秋晚期,下限可达战国早期。(《湖南出土铜镜图录》)
5.弦纹镜
1956年长沙烈士公园6号墓出土一面。直径9.8厘米。镜身平直,背面中心钮部已残缺,近边缘处有一周凸起的弦纹,从同墓出土的陶鬲、陶壶、陶林推测,铜镜的年代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湖南出土铜镜图录》)
战国铜镜 (公元前475年~前256年)
一. 战国铜镜的概况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此时,商周以来青铜器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等级象征的礼乐器逐渐衰落了;而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特别是铜镜。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了。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韩非子”现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楚辞·九辩》“今修饰而窥镜兮”;《战国策·齐策—》“朝服、衣冠窥镜”。今河南和湖南是战园时期南、北两个重要的铜镜产地。湖南是楚国领地,它制作的铜镜轻薄、精美,图案多作双层处理,一般是在精细地纹上再加各种主题浅浮雕。河南是二晋(韩、赵、魏)届地,它以铸造精美的金银错纹镜而着称。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青铜冶铸技术进步,随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它那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看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二、战国铜镜的形制特点
1.形状
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镜。圆形镜最大直径为29.8厘米,最小直径为6.3厘米;方形镜边长在7厘米~13厘米;一般铜镜直径在10厘米~20厘米之间,厚度在0.1厘米~0.8厘米之间。战国铜镜早期至晚期的一般发展规律是:直径由小到大,厚度由薄到厚。
2.镜钮
主要有弦纹钮和镂空钮。弦纹钮是战国铜镜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形式为桥形钮背上持有一至三道凸起的弦纹。楼空钮的上部是圆柱状鼻钮,下部为倒扣置半圆形镂空花纹钮座,这种钮制也是战国所独有的。
3.钮座
战国铜镜除全素镜、多钮镜等少数无钮座外,其余皆有钮座。钮座一般为圆形和方形,战国晚期出现了连弧纹钮座。
4.镜缘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缘,内又分素平缘和内向连弧纹平缘,只—种是素卷缘,内又分低卷缘和高卷缘。
三、战国铜镜的纹饰特点
战国铜镜的纹饰,明显地追求繁缛。纹饰常常布满镜子的背面,并多采用浅浮雕、透空雕等技法处理,还铸有精细的地纹。这时期已经开始将一些特殊工艺用于镜背面的图案装饰,如:彩绘、金银错、镶嵌彩色琉璃等。
战国铜镜的花纹式样丰富多彩,大致可归纳为15大类:
1.素面:镜背光素无纹饰。早期此类镜的形体较小,无钮座,制作粗拙朴素。
2.弦纹:可分II式。
I式:钮与缘之间饰一周、两同或三周凸起弦纹。
II式:钮与缘之间有两周或三周鼓起的凹面宽带。过去习称此类纹饰镜为“重轮素地镜”、“三轮素地镜”。
3.云纹
与商周青铜器上的云纹相同,云纹镜发现的数量很少,可分为III式。
I式:1952年湖南长沙年佳湖896号墓出土一面。铜镜纹饰结构规则,形成一排排云纹,云纹细密、紧凑、清晰。
II式:钮与缘之间饰有大卷云纹,纹饰疏散、开朗,并施以彩绘。
III式:1964午山东临淄商王于庄庆出土一面三钮镜。镜背饰几何形云纹,并绕以云纹边缘。云纹上错以金丝地嵌绿松石,并同时间嵌银质乳钉九枚。嵌错精细,装饰色彩绚丽。
4.羽状纹. 可分III式。
I式:河南郑州二里冈94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纹饰为凸起的涡纹和交错的细条组成的精美图案。(《郑州二里岗·战国墓葬》)
II式:以湖南长沙丝茅冲出上的一面铜镜为代表。纹饰为变形羽状纹,特征是纹饰较大,结构显松散。(《长沙北部丝茅冲工地第一工区的古代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
III式:四川成都羊马山192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镜。其装饰图案的组织和结构都不讲求对称,由环纹、羽毛纹、鳞纹、雷纹" target="_blank">云雷纹、涡纹、三角形雷纹构成极为复杂的图案,涡纹的中心凸起成乳钉状。(《成都羊马山第192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l956年1期)
5.蟠螭纹。可分为V式。
I式:以河北邯郸百家村山土的一面铜镜为代表。在钮座与镜边缘间有一道宽弦纹,此外镜背上均为类似玉器上的谷纹状小蟠螭纹。过去也有称这种纹饰为谷纹的。(《河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12期)
II式:河南洛阳中州路2719号墓出土的—面铜镜。钮座外和周缘内侧各有一周贝纹,主题花纹仍为蟠螭纹。(《洛阳小州路》)
III式:传世战国镜中较多见,故宫(微博) 博物院和上海 博物馆均有收藏,即兽纹钮,兽目出现了两个小洞,以雷纹和细点纹作为钮座的地纹,外围浅凹圈带,并有一周凸弦复线。主要纹饰为复杂文连的蟠螭纹,浅平雕,其形蟠旋环转。地纹是雷纹和细点纹。整个构图线条活泼流畅,结构富于变化。
IV式:以湖南长沙出土的铜镜为代表。圆柱钮,半球形透雕钮座,座外有凹面形环带一周,细云雷纹地,主纹为三对互相缠绕的蟠螭纹,每对蟠螭之间有一叶形纹相间。
V式:地纹用雷纹间以极规则的细点,其上是三个大的蟠螭纹,互相缠绕,身躯纠结作菱形折叠,长尾细屈而展开。
6.山字纹
山字纹是指镜背的主题纹饰形状呈山字形,一般研究者称它为山字纹镜。梁廷枬认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见《藤花亭镜谱》) 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镜的研究》中也提出:山字在金文中作“山”或“山”形,秦汉以后与今天的山字几乎没有变化。山在中国古代往往与不动、安静、养物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在铜镜上使用大的山图形表示山字,如同福、寿、喜等字一样,含有强烈的吉样意味。国外学者也往往称这种铜镜为“T”字纹镜。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山字纹是由殷周铜器上的勾连雷纹演变而来的观点。
山字纹是这一时期的铜镜个数量最多的一种纹饰。从山字的数量上看,又分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四种。
(1)三山纹:三山纹镜传世的仅有一件,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地纹为细密的羽状纹,主纹为三山与三兽相间排列,三兽形态各异。
(2)四山纹:可分III式。
I式:地纹为细密的羽状纹,主纹为四山。山字的下边一横均向镜钮,无论铜镜如何放置,山字都是两两对称。
II式:镜钮座四角或每边中点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叶尖微微翘起,并有狭带向上伸展,靠近边缘处再各连结一个相同的桃形叶,这样就将镜背分成四等分,主纹山字均匀地分市在每—等分内。四个山字均向左旋,每一山字中间一竖顶住镜边,其余两竖之顶端,各有向里转折的尖角。地纹为羽状纹,填以主纹的空隙处。
III式:地纹与主纹同于上式。不同的是在方钮座外绕一菱形格,在菱形格的四角各出一桃形叶,在每两山之间各出一鱼形图案。
(3)五山纹
地纹仍为羽状纹。主题纹饰为五山,因比四山纹多一山,在构图上与四山纹有别。主纹打破了四山纹那种对称的格式,呈环转式排列。有的五山镜,在钮座外伸出五个翘角花瓣,有的则无花瓣。
(4)六山纹:可分为II式。
I式:地纹为羽状纹,主纹为六山,与五山纹一样,呈环转式排列。但字比五山纹瘦削,山字中间的竖画甚长,倾斜度更大。
II式:地纹与主纹基本同上式,不同的是由钮座向外均匀地伸出六花叶,每个山字的右竖画顶端又配一花叶,共十二花叶。
7.菱形纹:分为II式。
I式:地纹为羽状纹,用较宽的凹面磐形宽带为栏,交错相叠,形成对称的菱纹,并将镜背分割为九块,中心和与其相接的四个空间中均饰一朵四瓣花,其余四小空内仅饰一花瓣。有的学者认为,铜镜上的菱形饰纹,是战国盛行的曲折雷纹的又一变体。
II式:羽状纹地,主题纹饰是以凹面的磬形宽带交错相叠,形成的对称四菱形格,格内各有四瓣花纹。四菱形格间又有磬形宽带相连贯。
8.四叶纹:有III式。
I式:钮座外每隔90度弧上各出一桃形叶纹,有的叶脉表现得很清晰。羽状纹地,横竖排列整齐。羽状纹是变形兽纹的一种,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青铜器上曾风行一时。这种纹饰作地纹,精细而复杂,能达到纤毫可辨的程度,可见战国铸镜技术之精湛。
II式:细云雷纹地,钮座四角向外伸出四竹叫状长叶,每两叶间各有四瓣花纹。
III式:钮座四角均有四叶,叶尖微微翘起,并有狭带直上,连接一个相同的叶纹。在周缘也作四叶。细云雷纹地。
9.连弧纹:可分III式。
I式:素地,纹饰为单线或凹面宽带内向连弧纹。
II式:云雷纹地,主纹用6、8、11等不同数目的连弧连接,弧为内向的单线连弧或凹面式的宽连弧。单线的连弧紧靠钮座外围,凹面式连弧相接点大多数到达镜边的内沿。
III式:与II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在云雷纹地上再加蟠螭纹。
10.龙凤纹:分为VI式。
I式:云雷纹地,主题花纹为单纯的龙纹相互缠绕。
II式:钮座外四角分置四花叶,主纹为四龙,作浅浮雕,其中二龙,龙头居中作回顾式、张吻利齿,体躯及爪向两侧展开,尾呈枝杈形,两侧颈下是龙翼,可以说是飞龙,线条活泼流畅。另外两龙,形体相对较小,一作回顾上望,一为俯首下视,均二爪支地。地纹是菱形格内的雷纹和细点纹。
III式:主纹为四组蟠龙,两两相对,龙首偏于一方,体躯缠绕成蔓枝状。外围11内连弧纹。以菱形格云雷纹为地。
IV式:雷纹地,主纹为三组龙凤纹。龙头居中下俯,张吻利齿,四爪,卷尾,体躯向上旋。在两侧为菱形纹,中有一拦相联,龙纠缠于此栏上、两龙相间处有一凤伫立回首,两尾两侧展开并上卷,与菱形纹相钩连。
V式:以菱形格内填雷纹和细点纹作地纹,主纹为四凤纹。凤头居中,长啄似勾,目似兽,有冠羽,颈部有鳞纹,颈末有卷曲的羽翅。凤的体躯向左旋转,过凤头而向上,爪不甚显着,尾有两条分枝。两凤之间有一小鸟,停在折叠式的菱纹上,图形恰和凤纹倒置,因为贴近镜边,倒置的构图在视觉上也显合理。
VI式:纹饰为透雕龙纹。湖南长沙枫树山11号墓曾出一方形透雕龙纹镜。龙的身躯作S形卷曲,对称排列,线条粗壮,姿态生动。
11.兽纹:可分为III式。
I式:羽状纹地,主纹用凸线条简单地勾出一圈四兽或五兽,兽有竖耳,张口露齿,吐长舌,尾很长,伸展后又向上卷起,四足向四方伸展,兽的两足践于镜的外边缘,一足践于钮座的周围,另一足与前一兽的长尾相接,四兽或五兽作连续式排列,兽似熊,舞爪而立,很是雄壮。湖南长沙斗登坡出十一面涂朱的兽纹镜,十分罕见。(《湖南出土铜镜图录》)
II式:主纹为四兽、兽头短耳、四足分别在兽躯的内侧,从整体看是一周钩连的兽纹,四兽的构图是用纯熟流利的单线勾出轮廓的勾画方法。
III式:两圈兽纹图案,内圈三兽、外圈五兽。兽为尖嘴,长尾上卷似海鼠状,兽身饰粟粒纹。
12.几何纹
仅湖南郴州马家坪出土一面。纹饰以双线三角形的规矩纹为主,并间花叶、鸟纹(《湖南郴州市马家坪古墓清理》,《考古》1961年9期)。
13.云雷纹
内周为雷纹,外周为加斜线组成的雷纹,周缘有简单的几何纹。有这类纹饰的铜镜有一个特点:镜背有三至四个不等的钮,钮不在镜心,而在边缘处,作三角形、方形或一字形排列。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了几面此类铜镜(《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l期)。
14.兽面纹
兽面纹镜传为河南洛阳出土。细云雷纹地,其上用平凸起的线条勾勒出具有双目、粗眉、宽鼻的大兽面两组。以钮为中心,上下对称配置。
15.狩猎纹:有II式。
I式:纹饰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顶盔戴甲、骑马持剑的武士,正与面前的一猛兽相对峙,兽张牙舞爪,直立身躯作扑噬之态;第二组为两兽互搏,一兽舞爪扑击,一兽伏身抵抗;第三组则是一展翅凤鸟,立于叶纹上。三组主纹之间,均配以相同的双龙纹。双龙躯体绸绕,纠结成两个对称的S形。全部图纹线条的表面都错有金银细线。
II式: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墓出土的—面铜镜。地纹为钩连雷纹,主纹为两武士手持盾、剑与野兽博斗。(《湖北云梦睡虎地十—座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9期)
四、战国铜镜的分期
战国铜镜数量多、种类繁,为我们研究它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它的递变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近年来考古学界建立起来的战国分期序列为:公元前5世纪为战国早期;公元前4世纪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世纪为战国晚期。下面就按照这种界限,将各类纹饰的战国铜镜进行时期划分。划分时主要依据发掘报告中墓葬时代的结论。
1.战国早期
素面镜。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出土一面,粗拙朴素。上限为春秋末期,下限为战国早期。
I式四山纹镜。湖南衡阳楚墓中出土一面,同出的有陶鬲。
IV式龙凤纹镜。
II式蟠螭纹镜。
云雷纹多钮镜。1958年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五面,直径都在20厘米以上,比其他类的铜镜为大。
II式云纹绘彩铜镜。云纹为朱彩,仅河南信阳长台关l号大墓出土一面。
2.战国中期
II式龙风纹镜。长沙湖桥AM24号墓出土一面,共存物为陶鼎、陶敦、陶壶。在长沙地区山鼎、敦、壶的墓比仅出陶鬲、陶坛的墓时代要晚。出陶鬲,陶坛的A.136号墓时代可定在春秋末期,下限至战国初期,出土鼎、敦、壶的墓时代则应定在战国中期。
四山纹镜。早期的I式继续存在。II式、III式四山纹镜开始出现,与早期的四山纹镜相比,这时期的山字变得削瘦。
五山纹镜。湖南长沙月亮山15号墓出土一面,同出的有鼎、敦、壶。
I、II式兽纹镜。多发现于湖南、安徽等地,同出陶器有鼎、敦、壶。
III式。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一面。(《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3期)
菱纹镜。 I式蟠螭纹。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出土一面。(《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12期)
3.战国晚期
素镜。战国中期消失了,晚期又兴盛起来,形体比战国早期的素镜要大。河南郑州二里冈10号战国晚期的空心砖墓出土一面。
I式龙凤纹镜。 I式弦纹镜。湖南长沙南郊左家公山出土一面(《长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1期);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一面(《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9期)。河南郑州二里冈出土一面(《郑州二里冈》)。其下限可到西汉初期。
II式四山纹镜。湖南长沙杨家湾出土一面,与它同出的有鼎、盒、钫,说明其流行时代在战国中期以后。(《长沙杨家湾M006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2期)
六山纹镜。I式四叶纹镜。1974年甘肃平凉地区战国晚期墓出土的一面可为代表。
几何纹镜。云雷纹多钮镜。山东临淄商王庄出土的嵌松石纹多钮镜,直径达29.8厘米。(《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72年5期)
兽面纹镜。狩猎纹镜。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秦墓出土一面,下限可至秦。
五、战国铜镜的地域划分
战国铜镜在考古发现的地域上是比较广阔的,有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四川、江苏、辽宁、山东等省。从出土的铜镜数量上看,南北悬殊则很大。南方出土的铜镜不但数量大大超过北方,而且质量好,花纹多精美,主要流行的有素镜、弦纹镜、山字纹镜、羽状纹镜、兽纹镜、四叶纹镜、龙凤纹镜、菱形纹镜、连弧纹镜、狞猎纹镜等。北方出土的铜镜质地较差,以素镜为主,也还有弦纹镜、蟠螭纹镜、羽状纹镜、兽纹镜、龙纹镜、卷云纹彩绘镜、多钮镜南方地区又尤以湖南出土的战国铜镜数量最多,而且镜子种类也最多,除狩猎纹外,它包括了南方地区出土的多种铜镜。南方其他地区,如湖北主要有弦纹镜和狩猎纹镜,江苏有龙凤纹镜,四川有羽状纹镜和弦纹镜。北方出土铜镜地区较多。山东有嵌松石云纹多钮镜,湖南有素镜和蟠螭纹镜,山西有龙纹镜、兽纹镜,河北有蟠螭纹镜,辽宁有云雷纹多钮镜。
战国时代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它们各据一方。按照战国时代考古文化分区,三晋两周地区范围大体即黄河中游地区,北至今河北南部,南至淮河以北,西至渭、黄河流处,东达鲁、豫、皖交界的平原地区。燕国有今河北大部及辽东的一部分。楚国在长江中游地区,江汉平原至洞庭湖区域。秦国在泾渭流域、关中地区。在哪一国地区出土的铜镜,应是研究该国铜镜制造业发展水平及所铸国铜镜特征的重要资料。楚国主要有素镜、弦纹镜、山字纹镜、四叶纹镜、菱形纹镜、连弧纹镜、连弧龙纹镜、云纹镜、兽纹镜、羽状纹镜、几何纹镜等。秦国主要有素镜、弦纹镜,秦统一后又有龙风纹镜和狩猎纹镜。三晋地区主要有素镜、蛹螺纹镜、兽纹镜、狩猎纹镜。齐国有龙凤纹镜、嵌松石云雷纹多钮镜。巴蜀地区有弦纹镜、羽状纹镜。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属东胡墓出土了云雷纹三钮或四钮的多钮
C. 各个时期古铜镜的典型代表,请附图,谢谢!
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 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 ,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格。 图的话太多,给你个链接, http://qkzz.net/article/72de884d-0420-4757-806f-d06488231e50.htm
D. 这个是那个代的铜镜,价格在多少
图片太少,细节看小清,若是真品应该是宋仿汉镜,完整品价值千元左右。
E. 周围像6个半圆花瓣的铜镜是什么朝代的,价值多少钱
您的问题,周围像6个半圆花瓣的铜镜,这样的“荷叶式青铜镜”,真品常见于“宋金时期”;具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真品、尺寸大小、版模是否清楚,补充图片或者链接看看就知道!
F. 辽金时期的(四兽)铜镜值多少钱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干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铜镜的产地,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为最多,现在各地均已挖绝,只有安徽亳州还不时有出土。铜镜源流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素镜:指镜的背面没有纹饰。重环纹镜:镜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钮,饰重环纹。鸟兽纹镜:镜身平直,背面有两个平行弓形钮。在钮的上方用鹿纹,在下方有展开双翅的鸟纹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汉代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 ,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宋辽金铜镜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 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元代铜镜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元、明之后铜镜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采。
G. 中国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铜镜,现在价值较高的又有哪些。
中国古代着名铜镜(价值较高)战国铜镜(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四乳光芒镜,战国龙纹镜,战国蛟龙纹镜,战国蛟龙纹镜,战国四山纹镜,战国四山纹镜,战国四山纹镜,战国五山纹镜,战国五山纹镜,战国折叠式菱纹镜,战国变形三龙纹镜。
汉代铜镜公元前206年至220年)西汉星云纹镜,西汉清白连弧镜,西汉四乳羽人骑龙镜,西汉铜华连弧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憙草叶纹镜,西汉投博至明草叶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见日之光草叶纹镜,西汉日有意草叶纹镜,西汉双圈铭文镜,西汉双圈铭义镜,西汉单圈铭文镜,西汉家常贵富铭文镜,西汉四乳神兽镜,西汉内而光四神博局镜,东汉禽兽搏局镜,新莽王氏四灵博局镜,新莽魏氏博局纹镜,东汉十二字博局纹镜,东汉长宜子孙连弧纹镜,东汉人物车马雕像镜,东汉神人车马纹雕像镜,东汉青盖龙虎铭文镜,东汉建安十年神人神兽雕像镜,东汉半圆方枚神兽镜,东汉重列式神兽镜,,东汉吾作神人神兽镜,东汉神人神兽雕像镜,东汉尚方博局纹镜,东汉神人神兽镜,东汉龙虎镜隋唐铜镜(581年至709年)
隋唐十二生肖镜,隋唐练形神冶仙禽瑞兽镜,隋唐灵山团纹镜,隋唐灵山六兽铭文镜,隋唐昭仁晒德四神镜,唐代瑞兽菱花镜,唐代双兽双鸾菱花镜,唐代双兽双鸾菱花镜,唐代鸾鸟菱花镜,唐代禽兽菱花镜,唐代山岳花鸟菱花镜,唐代孔雀牡丹纹葵花镜,唐代八卦方镜,唐代凤纹葵花镜,唐代双鸾衔绶镜,唐代双鸾衔绶葵花镜,唐代蟠龙纹葵花镜,唐代宝相花葵花镜,唐代真子飞霜镜,唐代真子飞霜葵花镜,庸代菱形方格镜,唐代孔雀瑞兽葡萄镜,唐代六瑞兽葡萄镜,唐代五瑞兽葡萄镜,唐代六瑞兽葡萄镜,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镜,唐代蟠龙纹镜,唐代四兽纽阴鉴镜,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镜,唐代花鸟带柄镜。
宋、辽、金、元铜镜(960年至1368年)北宋银背龙风舞蹈镜,宋代盾形铭文镜,宋代四雁折角方镜,宋代天师降龙葵花镜,宋代鼎炉形双龙镜,宋代鼎炉形双龙镜,宋代长命贵富铭文镜,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镜,金代双鲤纹镜,金代双鲤纹镜,金代柳毅传书镜,金代人物故事镜,元代牡丹凤凰纹镜,元代双龙纹菱花镜,元代梵文镜,元代汉梵两体咒文佛字镜明、清铜镜(1368年至1911年)明代五行大布铭文镜,明代刷银吉祥文字镜,明代云龙纹镜,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镜,清代富贵双全铭文镜,清代五子登科带柄镜,清代双喜五蝠纹镜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铜镜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据说黄帝曾铸神镜宝镜。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贵南县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枚小型铜镜,距今约四千多年,其时代与黄帝铸镜的英雄时代相近,使相传已久的圣人制镜的说法得到了实物的印证。
随着青铜时代发展,青铜总参铸业日趋发达,工艺技术日臻完善,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商贵族墓中均发现了早期铜镜,那时只有少数王室勋戚、高级贵族才可能拥有,平局百姓尚无缘享用。春秋战国时,铜镜开始在一般贵族中流行。秦汉以降,尤其是唐宋时期,铜镜得以普及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用具。当青铜时代结束,各种青铜礼器逐渐销声匿迹时,铜镜却随着社会的嬗变,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迈入千余年繁荣昌盛时期。宋元以后铜镜制作业走向衰退,直到明代中叶,在玻璃镜推广以后,才逐渐地隐退。
中国的早期铜镜指原始社会末期、夏、周、西周时期的铜镜。早期铜镜只见于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极少,为无价之珍品,相比较而言,早期铜镜铸技较差,纹饰古朴简单,远不如同时期青铜礼器那样浑厚,纹饰那样神秘繁缛,数量那么众多,表明它滞后于殷周青铜礼器的发展。
1、齐家文化铜镜
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齐家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零星出土一些红铜器和小件青铜器,距今约四千多年。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发现于该文化的墓葬中。
其一为素镜。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此镜圆形,直径仅6厘米,镜面平坦,有光泽,背面无纹饰,中部有一拱形环钮。其时期特征在环钮、无座、素背、形小等方面充分显露出来。
其二为七角星纹镜。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圆形,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镜面平滑,锈蚀严重。背有钮(残)并饰有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图案,角与角之间行斜线纹。镜缘钻有两个小孔,可能是代替钮人微言轻系绳悬挂之用。
2、商代铜镜
夏代冶铜业已有相当规模,夏遗址中曾出土小件青铜器,其中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一件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的圆形铜片,可能是铜镜。该器四边有61块长形绿松石镶嵌,中间用绿松石块嵌两圈十字形图案,每圈均为13个,酷似今天的钟表刻度。可惜只是孤例。
商代铜镜共发现五面,均出自殷墟墓葬。这时,殷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大到数百公斤重的礼器,小到数克重的贝、箭镞均铸造得精美凝重或精巧适用。相比之下,铜镜显得出土量既少,铸技也不高。
1934年,安阳西北岗殷代贵族大墓曾出土一面弓形钮、饰有纺织纹和鳞形纹的“圆板具钮器”,被确认为铜镜。这是当时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但长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中又发现四面铜镜,殷代有铜镜的事实才最终得到确证。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按纹饰差异可分为两类,每类有两面。
叶脉纹镜二面。镜面微凸,镜背饰微凸的弦纹三周,拱形环钮,第一、二周弦纹之间是斜线叶脉纹,共16组分为四区,第二、三周弦纹之间是镜的边缘,上饰小乳钉纹。
多圈凸弦纹镜二面,其镜面微凸,背饰凸弦纹六周,弦纹之间真以密排的竖直短线,乍看似放射状,实际上每一弦纹间的短线并不相连。
3、西周铜镜
西周铜镜共发现十多面,出自河南、陕西、辽宁等地墓葬,其中素镜占多数。周镜均为圆形,形体一般在10厘米以内,镜身较单薄(0.2-0.3厘米),镜面平或微凸,镜钮除弓形外,还有橄榄形、半环形、长方形等。
纹饰镜中发现重环纹、鸟兽纹镜各一面。重环纹常见于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该镜镜面中部微凹,弓形钮,直径8厘米。
鸟兽纹镜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其镜面平直,北有两个平行的弓形钮,钮的左右两边对称的虎纹,虎纹以单线勾勒而成,呈张嘴吞噬状,虎牙、利爪、虎斑纹清晰。钮是一只鹿,钮下是展翅的大雁,均以单线勾出,纹饰简陋古朴,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春秋战国铜镜
1、分期与特点
这一时期,尤其是战国阶段,铜镜数量猛增,见于着录的达千面以上,种类也颇为复杂,有人按铜镜的主题纹饰分类,多达11类40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加上地纹的出现,突出主题纹饰,使镜背图案呈现出主纹和地纹和谐结合,纹饰繁简有致。
春秋战国历史时400多年,铜镜真正有较大发展是在春秋中叶以后,按《中国古代铜镜》的分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为第一阶段,主要流行全素镜和有单线、双线凸弦纹的素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铜镜的特点。同时新的镜种如纯地纹镜、四山镜出现,镜体圆形为主,少数方形,背有钮及座,钮形式为弓形、半环形,钮座多小圆钮座、凹面形钮座、素平缘。镜质地簿而轻巧,重量也较轻。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镜类大增,前段流行的确良镜类有的继续流行,纹饰上也有变化,常见的如花叶镜、山字镜,以及新增的菱纹镜、兽类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等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为主的镜类,还出现彩绘镜、金银错纹镜等特种工艺镜,就技术和镜子的精美程度而言,均看出明显进步。此外如透雕圆钮座、八连弧纹钮座的出现,地纹和主纹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等,都表明铜镜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内涵。
战国晚期至秦末为第三阶段,前时流行的素镜,羽状地纹镜、禽兽纹镜等已很少出土,山字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铜镜流行,纹饰层次分明,主纹地纹相衬托,还出现了三层纹饰重叠的布置法。但前两个阶段以轻巧质薄为重要特征似乎没有多大改变。
2、春秋战国铜镜的类型
这一时期铜镜大致可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是素镜类、纯地文镜类、几何纹镜类、植物类、动物纹镜类及特殊加工镜类。每一类的若干镜种选其典型者,简单提及。
①素镜类
素镜分为全素镜和弦纹、宽弦纹素镜三种。
②纯地纹镜
指镜背只有一层铺底的纹饰,这类镜与地纹上再加上主题纹饰的构图不同,纹饰细密,铺满镜背,其边缘一般无纹饰或为另一种花纹圈带。
③几何纹镜
几何纹是以线条、点、圈、弧线组合成的纹饰。是古代各种纹饰中应用最早、最广的纹饰。春秋战国镜饰中以几何纹为铺纹的现象较普通,以几何纹作主纹的镜有山字纹镜、菱纹镜、连弧纹镜。
④动物纹镜
这一时期动物纹镜种类较多,主纹有饕餮纹、凤鸟纹、禽兽纹、蟠螭纹、羽鳞纹等,其中禽兽纹镜、蟠螭纹镜数量较多,其余少见或罕见。动物纹镜均以细云雷纹为地纹,有圆形、方形两种镜形,三弦、四弦或半环钮,方、圆形钮座。
⑤特殊工艺镜
指运用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铜镜,在加工工艺、精美程度方面有别于一般铜镜。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发现彩绘镜、透雕镜、金银错纹镜等。彩绘镜是在素镜背用彩色或漆绘出各种图案的镜子。纹饰有蟠龙纹、夔凤纹、卷运云纹,还巧妙地运用细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及多种色彩的调配。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铜镜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纹饰变化繁多,种类复杂。就中国铜镜而言形成第一次铸造高峰。
秦汉铜镜
秦汉铜镜可分为秦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四个时期。
1、秦至西汉早期铜镜
秦代铜镜其形制多沿袭战国晚期作风,为圆形,弓形弦钮外,新出现了圆钮、柿蒂钮、兽首钮等,钮座多圆形或方形,镜边为卷缘或平缘,有的是内向连弧纹缘。镜面一般是平的。
战国末年,铜镜上始有铭文出现,秦镜有文字仍绝少。西汉早期铜镜铭文逐渐多见,多饰在钮座外。文体多是秦汉诗歌形式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字体古朴方古,多为篆书。内容多是秦汉代贵族享乐求仙,长保富贵的思想。还有丈夫远戍边疆,妻子相思相念之词等。
2、西汉中晚期铜镜
该期铜镜皆作圆形。基本都为圆钮,钮体较小。圆钮座或连珠纹、柿蒂钮座等。镜缘宽平,缘逐渐呈斜坡状。镜面多外凸,镜体较上期稍厚重。
在纹饰方面,从西汉中期开始,以铭文作为镜背装饰的作法较常见,花纹渐趋简化,有蟠螭纹、星辰纹、连弧纹、弦纹、梳齿纹等,地纹更加潦草,少见。
3、新莽至东汉早期铜镜
这一时期铜镜,镜身厚重,均为圆形,镜面稍向外凸。基本都作半圆钮,钮座有圆形、方形和四叶纹座等多种。镜的边缘宽平,缘上开始出现花纹。制作都很精致,是两汉时期铜镜发展的高峰。
铜镜纹饰复杂多变,由静向趋于动向,有规矩纹、神仙鸟兽纹、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等,其中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多饰于镜缘上。花纹线条一般很纤细,盘曲如铁丝,遒劲有力,繁缛细密,流畅生动。
这个时期。除日光镜、昭明镜、四乳螭纹镜等继续流行外,象征天地四方的四神规矩镜大为流行。鸟兽纹镜也比较典型。
4、东汉中晚期铜镜
形制皆圆形。圆钮,钮大而高呈半球形。多为圆钮座,也有连珠纹钮座、柿蒂纹钮座等。镜缘宽平,缘的坡度增大。镜凸面较上期稍平缓。镜体较厚重。
纹饰较弧纹、规矩纹继续使用,规矩纹简化,多以单线条勾划而成。新出现了人物神仙故事和车马画像及神兽等题材,并开始出现半圆枚和方枚装饰,枚上或带铭。纹饰布局常以钮为中心,或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神兽镜、画像镜则多采用横行排列或环绕布施的形式。出现了浮雕式表现花纹的手法,通常见于神兽、画象、龙虎、夔凤纹等类镜上,使花纹图像高低起伏,活泼自然。
魏晋南北朝铜镜
1、六朝铜镜
从三国鼎立到隋朝建立,历时近四个世纪。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持续最久的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从五胡十六国政权林立到南北对峙,战争连绵不断,一向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经济几度凋敝,直到北朝时期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相对而言,南方所受劫掠较少,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与众多手工业部门相似,铜镜铸造业南北相异,总体而言外于中衰时期。这一时期铜镜仍属于汉式镜的范畴,便不如汉代发达,缺乏创新,形制、纹饰、纹饰布局和技法基本沿袭东汉铜镜,且铸造质量普遍不如汉镜精细。
纹饰上较为显着的变化是佛像图纹颇为流行,三国两晋时期佛像图纹在镜饰中屡见不鲜,使东汉以来神兽镜中传说神仙、历史英雄人物的题材更为丰富。
综括这一时期镜镜的特点是:镜体圆形,大圆钮,圆形钮座常见,宽缘多饰以各种花草、几何纹饰,也有内向连弧纹或素平缘。主题纹饰流行半浮雕式或浅浮雕式,常见题材南北方有异,北方主人有柿蒂连弧纹、方格规矩纹、兽首纹、夔凤纹、盘龙纹等,南方主要是神兽镜、画像镜、瑞兽镜等。纹饰布局没有新的变化,仍以轴对称、环绕式为主,主题纹饰或呈区段重列分列,铭文内容与汉夹钮对置。有铭镜仍较普遍,有的作圈带式,有的呈条状分列,铭文内容与汉镜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及祈求长寿、富贵、宜官、发财、家族兴旺之类的吉祥语。以上数点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2、铜镜的类型
1、神兽镜
有重列式、环绕式、区段式、对置式神兽镜和画文带佛兽镜等多种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神像(或佛)与神兽为主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成主题内容。重列式神兽镜与东汉末同类镜相似。圆钮、圆钮座,有分五段或六段配列神像,神像数目不等。主要出自吴地。神兽形象一般较小,各段线条划分鲜明,四神形象清晰,其中青龙、白虎纵向所占空间较大,吴镜一般没有像汉镜那样在钮上方置吉祥铭“君宜官”,而是纹饰疏密有序。
环缘式神兽镜以四神四兽环绕圆形钮座而列为主要形式,在神、兽之间常配若干小兽和侍神,形成四神六兽、六神六兽等名目不同的神兽镜,实际上仍以四神四兽为主。另有二神四兽镜,二神呈对置式,四兽分为两组,每组二兽。如西晋太康三年对置式神兽镜,圆钮外为珠纹,主纹二神四兽对置分为两组,有镜缘铭:“太康三年十二月八日......赀财千万,子孙富”。对置式神兽镜有的分为四组,由六神四兽或六神四兽二禽组成。多有半圆方枚。
佛兽镜是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在铜镜工艺上反映。其主题纹饰以佛像和模仿佛像的神仙代替神兽镜中的神仙图像。图像中出现了莲座、狮首、圆形顶光等与佛教相关的艺术造型,其余与一般兽镜相似。此类镜国内见于报道的仅一面,出土于湖北鄂城,时代约当吴中后期。在日本出土四面画文带佛兽镜,据分析应是中国吴地输入或日本人仿制的。
2、变形四叶纹镜
变形四叶纹镜继续流行,有四叶鸾凤、佛像鸾凤、兽首等不同纹饰。这类镜饰以变形四叶为主纹,其间配以四凤或八凤,有的在花瓣内及连弧纹内配置禽兽纹。较为特殊的是在变形四叶纹的叶瓣或连弧纹缘中有飞天或佛像的形式,佛像的顶光、座莲均均清晰可辩,花瓣之间各有两只相对的凤鸟,近缘处有内向十六弧圈,每个弧内有龙、虎等形象,缘素宽,是罕见的佳品。
变形四叶兽首镜,是在四叶之间置兽首,似不如汉同类镜精细。叶内有铭文一或二字,组成“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外区有的有铭带,纪年铭常见,可供断代。与没同类镜比较,魏镜外区内向连弧度平缓,而汉镜弧变较大。此镜流行于三国晋代。
3、瑞兽镜
瑞兽镜中常见的瑞兽形象是龙虎对峙、盘龙或瑞兽与方格相间等。龙虎对峙镜一般作内区一龙一虎夹钮对峙,也有双龙结峙、双虎对峙等形式,外区有铭带,边缘纹饰丰富有动物纹、锯齿纹、水波纹。缘有窄有宽。
方格瑞兽纹镜是瑞兽与有铭方格相间,有四兽四方格,三兽三方格、五兽五方格等形式。方格内有一字也有分成四小方格各一字的。以陕西出土尚方四兽方格镜为例,钮外十字形分布四个方格,格与格之间空地各有一兽,方格内各四字,连为“尚方作镜,服者富昌,长宜口王,其师命长。”其外为短斜线圈带,变形缠绕夔纹纹。另有龙虎禽兽镜,将龙虎对峙纹作为内区,外区是方格瑞兽(五方格与四兽一禽,六方格与六禽兽)相间,制作甚精,时代属南北朝时期。
六、隋唐铜镜
唐代物质文化反映在铜镜工艺方面,有了空前的长足进步。在纹饰和雕铸方面,它完全脱了以前图案纹样那种拘谨古朴的规范,形成了一种自由、豪放的独特风格。纹饰内容繁盛多采,有蔓草、莲花、葡萄、忍冬纹、宝相花、飞鸟、麒麟、狮子以及人物、故事等。各具形态,绚丽多姿,充分表现出制镜工艺的高水平。这些都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和中西文化互相交流的结果。不仅内容新颖,而且雕造入微,活泼而生动,极富有现实生活感。尤其是金银平脱花鸟镜、螺钿花鸟镜、鎏金银镜,以及彩绘漆面嵌绿松石镜等特种加工镜子,制作都很精巧,代表了唐代制镜工艺发展的高度水平。
隋唐铜镜外表呈银白色,部分铜镜呈黑褐色,感觉起来比较厚实,其成份经科学分析得知,铜锡的比例大体是铜平均约占69%,锡约占25%,铅平均占5。3%,与汉代的比例基本一致。
关于隋唐铜镜的分期,一般分作隋至唐初、盛唐、中晚唐三大段,这只是就发现情况来说,因为铜镜是耐用物品,所以中晚唐发现的就不一定是当时铸造的。从铸造上看,安史之乱应该是一大转折,但表现在铜镜上却又延续了许多年才看出来,因此盛唐铜镜的下限只好定在唐德宗时期,之后为晚唐铜镜。
1、隋至唐初铜镜
这个时期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者较多。钮除圆形外,也多见兽钮。有的制作精美,器体厚重,有的则较轻薄。
纹饰方面,该期仍继续流行“四神”和兽纹,间配以流云纹或规矩纹,但数量较前减少。而以鸾鸟葡萄、宝相花等为主题的图案纹饰,逐渐盛行起来。并多见于十二生肖形象纹饰。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
2、盛唐铜镜
这个时期的铜镜,无论从形制和纹饰方面,都有着显着的变化,显示了盛唐时期制镜工艺的崭新面貌和风格,这与当时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镜形制有了新的变化,除圆形及方形外,又创造出菱花式、葵花式等造型新颖的花式镜,并很为流行。镜体一般都较厚重,钮低而大。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特别是铜镜合金中锡的成分比例增多,因而颜色净白如银。
铜镜花纹,除上期流行的兽纹、鸟纹、宝相花纹等以外,出现了一大批新题材,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花纹有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蜂蝶,有想象传说中的珍禽瑞兽,有向往幸福美好神话故事,也有来自社会生活和外来文化题材的。纹饰的表现手法富于写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感。图案多用高浮雕或浅浮雕技法处理。花纹组织秀丽柔健,细腻利落,结构疏密,恰到好处,整齐布局,完美得当,和谐大方。
这一时期,唐初的兽纹镜、海兽葡萄镜、宝相花镜等几种镜子,这时期还继续流行,并有所变化。
3、中晚唐铜镜
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的恶果此时已发出了霉烂的气息 ,地方割据、混战不止、经济萧条促成了唐代铜镜的急剧衰退,无论是造形、技法还是主题纹样,都与前一时期显着不同。
铜镜的形制除圆形外,还流行方形和方亚字形镜。圆钮,多无钮座。镜缘多为素缘。质地轻薄,铸造不精。
纹饰多见植物纹,同时流行带有佛教色彩的形纹和道教意味的八封符号式的装饰,纹饰显得草率无力,单调乏味。
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宋、金元时期,其中北宋与辽和西夏同时并立,南宋与金又长期对峙,这种复杂混乱的政治局面到元朝时才有了一个短暂的统一。这一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使兵器用铜量很大,铜源匮乏,民间铸镜还要官验,而且按量计本,客观上影响了铜镜手工业的自由发展。加以造纸、烧瓷、织锦等手工业的兴起,也不同程度排挤了唐代以来铸镜工艺的特殊地位,使之渐趋衰落。因此一般铜镜生产,只注重实用而不求华丽,如湖州、饶州所产铜镜,就是突出的代表。金代在唐末以来铜镜日趋衰落的情况下,异军突起,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尤其是人物故事镜,种类丰富,内容新颖。官铸铜镜中出现过一些较精致的作品。但由于当时金人统治区内铜源困难,统治者三令五申关于禁铜的命令,使铜镜铸造受到限制,因此现今所见金代铜镜尤其是私铸铜镜的铸造及图纹多较粗劣。元代手工从13世纪逐渐恢复,其金银器制造均显示了高超的技艺。但是因元朝的国土面积比较辽阔,遍及欧亚,西方的玻璃也迅速东传,使铜镜衰落更加明显,所见实物不但数量少,而且种类比较单调。
这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的铜镜,远不如唐镜那样有一个明晰的发展线索。
1、铜镜的分期与特点
从总体上将宋元明清的铜镜进行分期,似乎很困难,因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资料也欠缺。按朝代综述其发展阶段或特征则可能的。
①宋镜分期和特点
宋镜出土量大,民间流传、收藏者众,其发展衍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初,铜镜形制、纹饰保持晚唐遗风,质厚而图纹线条粗陋,流行旋转式布局,第二阶段是北宋中晚期,社会相对安定,铸镜工艺似有一短期发展,图案题材多为缠枝花草、花卉,仿唐镜常见;第三阶段是南宋时期,铸镜更重实用性,素镜、素地铸造商标字号铭的铜镜流行,纹饰镜锐减。铜镜的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中国古代铜镜重实用而不尚装饰的时期,表明人们对镜子的审美观念已发生变化。
宋镜以形式多样化而着称,除唐时颇为流行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到宋代仍较常见外,亚字形镜显着增多,又创新了带柄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镜形,宋镜一般胎质较簿,铸工也不如唐代精细,多采用细线浅雕法加工纹饰,使图案纤巧,其中不乏精品。宋镜另一大特点是镜铭多为商标字号,字号前往往冠以州名、姓名、甚至店铺所在地、价值,表明宋镜私营商品经济特点。其中着名的铸镜地有湖州、饶州、四川成都。
宋镜的这些特征表明铸镜业在经历了繁荣兴盛的发展阶段后,继晚唐五代后,继续走向衰落,这种发展真切势并不意味着铸铜业及其技术的倒退,也不是铜镜作为一种人人需要的日常用具已走到了历史的心头,而是由以下两方面军的原因交叉作用的结果。其一,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处于不同政权和民话传统控制下的官府手工业作坊和私人作坊更注重铜镜的实用性,容易忽视镜背纹饰的创新,这条例许多种类器物发展的规律,也是铜镜更为普及的结果,对绝大多数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实用性铜镜比装饰性工艺品更受欢迎。其二,宋政权封建经济发达,大量铜材用于铸币,北方少数民族控制地区历代产铜甚少,南北铜荒现象均十分突出,致使铸镜量减少,重量变簿,质量也大不如前。由于私营铸镜作坊以盈利为目的,为满足一般市民的消费需要和实用心理,大量铸造纹饰简单的镜甚至素镜。
②金镜的特点
金镜中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铜镜纹饰的作品,人物故事镜中的童子攀枝镜、许由巢父故事镜、柳毅传书故事镜等情趣盎然。也有一些镜纹,如双鱼镜、摩羯镜、海泊镜等是前所没有,其中不乏精品。金镜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边缘多数刻有官司署检验时的款识,这是政府为了防止民间私自铸镜。这些款识、签记成为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金镜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偶有菱花形、葵花形、八角形、带柄桃形等,一般圆钮,无座素缘部稍有纹饰。
③元镜的特点
元朝铜镜铸造得较粗糙,形状多为圆形,纹饰有简略的缠枝牡丹纹、云鹤纹、双鱼纹、双龙纹等,也有人物故事镜,少有精致品。
2、宋代铜镜的类别
宋镜中较大量的是素镜,此外还有植物类纹饰如花卉镜,动物性纹饰如双龙镜、花鸟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封纹镜等,其中素镜中纪名号铭镜数量很多。
3、辽代铜镜的类别
辽的铜镜质地与北宋铜镜基本相同。
铜镜形制有圆形、八角形等。纹饰以花草、禽鸟纹为多见,还有连线纹等图案,纹饰稍显粗率。
4、金代铜镜的类别
金代铜镜铜质仍是黄铜,色泽白中泛黄。
铜镜形制主要是圆形,也有菱形、葵花形、八角形等,有柄镜也较多见。镜钮常见圆钮,钮顶为平面。素缘略宽,有的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铭,并有画押。
5、元代铜镜的特点
元代铜镜的铜质与宋代相似,为铅锌合金的黄铜,质地粗糙。
形制基本上保存了宋代铜镜流行的形制,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及带柄镜。圆钮,钮座以圆形和花瓣形多见,素缘,缘较宽厚。
纹饰有双鱼纹、双龙纹、花草纹、禽鸟纹、八封星象图案和人物故事图案等。
明清以后,玻璃镜兴起,铜镜便退出了人们生活的历史舞台。近代虽也铸造过铜镜如松鹿人寿镜等,不过是以仿古赏玩为目的摆设罢了。但任何事物往往于绝处获得新生,生产力的发展埋葬了它的使用价值,出于对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需要,又促使人们去探寻其艺术和历史价值。
H. 自有铜镜一枚 ,直径11厘米,详见图片,请大家鉴定。
1、纹饰古怪,应为现代臆造品。
2、包浆浅薄,不开门。
3、市场价值一二百尚可,多了就砸在手里了。
4、自己多长心,少听骗子胡说。
5、谁说你的东西好,赶紧卖他,本钱处理就行。
6、清代镜子有仿前代的,但造型,包浆,纹饰仍然有清的特点。
I. 元代铜镜不知道现在市场价值是多少
博宝在线拍卖元代铜镜最新价格行情,同时包括元代铜镜图片、元代铜镜鉴定、元代铜镜拍卖、元代铜镜资讯等信息,为您购买元代铜镜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
J. 古铜镜图片及价格
您的这一个青铜镜,真品是“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完整地市场上一般喊价在3000元左右;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一定要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