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56枪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易烊千玺低头看手机图片 2025-08-05 20:15:00
微信早上祝福语动态图片 2025-08-05 20:01:58

56枪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6-07 04:00:11

Ⅰ 56式半自动步枪的有效射程是多少,杀伤效果如何

军工量产最高的一把步兵枪械就是56式半自动步枪,自60年代初中期,全军淘汰所有53式骑步枪和50式冲锋枪以后,所有步兵班除了正副班长配发56式冲锋枪以外,士兵们全都背起了56式半自动步枪。

70年代时,城市的数百万民兵,也都配发了56式半自动步枪,包括无偿外援此枪产量不亚于上千万把,目前,军火库内都躺着数百万把。

56式半自动步枪,口径7.62毫米,10发弹仓供弹,发射中间威力步枪弹,集火射击能打击800米开外的目标,有效射程400米,实际上弹丸在1500米处照样有杀伤力,因此战场杀伤力非常强大,是一把威力非常强悍的步枪,且射击精度非常高,装上观瞄镜就是一把狙击步枪。




Ⅱ 中国56式冲锋枪的介绍

除了做枪的材料,几乎就是AK的翻版,但是材料是最关键的,比如用航空发动机叶片做的枪管,持续射击时间长,威力猛,用普通铁,可能会断裂。区别大了。萨达姆做不出特种合金,于是他搞了黄金AK,威力很大,持续射击时间长,然后又回到了AK的致命缺点,太重。AK就是重机枪改版的单兵重机枪,二战要求一种射程短,绝对不给肉眼瞄准,射速快,单兵可以边跑边射击的突击队武器,这就是冲锋枪,百米以内的冲刺用枪。二战后,实战证明精确度高的枪只能改成狙击枪少数配备,精确度高的枪一律淘汰,就把三八大盖淘汰了,因为精确度太高,射程太长不适合单兵突击,AK就是一个人拿了一把重机枪像一群人冲锋的先进武器。你都是高精确度狙击枪,对方拿的是改进重机枪AK,他不需要打死你,压制你抬不起头,后方空军炮兵就能消灭你。检验AK和五六步枪最好的办法不是瞄准射击,而是不停的换弹夹扫射,连续射击,看枪什么时候报废,越先进的材料做的AK持续射击时间越长,能连续不间隔换弹夹打五百发子弹的AK绝对是好枪,绝对是枪霸,能打六百发子弹的五六绝对可以进世界博物馆,其实打三百发估计就起火歇菜了,一般都是换枪管,本来枪就重,子弹也重,还要弹夹和枪管,这样就又回到重机枪的老毛病了,速射的重机枪跑不动,不能边跑边射击,拿几十斤的AK如何进行奥运会百米冲刺。至于精确度可以完全不考虑,占领阵地就行了,敌人丢了阵地被压缩,就只能等死接受轰炸和炮弹了

Ⅲ 56-1步枪和56-2步枪有什么区别吗

一个56式冲锋枪的确是当年命名有错误,但是现在已经是约定成俗,没有必要再去改动了,56式武器里边还有56式半自动步枪呢,要说起来,56式步枪到底是56式半自动呢?还是中国版本的AK呢?56式里边唯一正名的型号,56c短自动步枪,从发布的照片来看,主要配发海军舰艇部队使用,它是保留了56-2的这个枪托。,而且配用的是20发的短弹匣。

Ⅳ 怎样区分56式步枪与八一杠步枪

我军56式冲锋枪 中国56式冲锋枪,正式名称为1956年式冲锋枪,近年来也开始改称为突击步枪,是仿制自苏联AK47型7.62mm突击步枪,在1956年生产定型,研制小组的组长为赵瑞之工程师,由于当时我国的武器思想较为传统,因此把这种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全自动武器定型时称之为冲锋枪。同一年定型的还有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SKS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仿制RPD轻机枪),都是完全不同的武器。仿制56式枪械是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在50年代中期从苏联引进产品图、设计计算、尺寸链计算、试验检查规范等全套资料,以及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工艺技术文件,甚至还有部分硬件,如成枪、部件以及关键工装、刀具、量具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56式冲锋枪与AK-47突击步枪的性能基本一致,外形上稍有不同,例如AK-47的准星为半包式两侧护翼,而56式冲锋枪则为全包式的护环,护环顶端有开孔,56式冲锋枪最特别的是采用了折叠式的三棱刺刀,充分发扬我军“刺刀见红”精神。这些是外观上最大的不同之处。 56式冲锋枪的枪托为木制固定枪托,在1963年又推出了仿制AKS的56-1式折叠枪托冲锋枪,枪托向下折叠。 56式冲锋枪系列的战斗射速为:点射每分钟90~100发,单发射击每分钟40发。配用1956年式7.62mm普通弹(通常称为56式步枪弹),在100米距离上能击穿6mm厚的钢板、150mm厚的砖墙、300mm厚的土层或400mm厚的木板。在使用上,对单个目标在300米内实施点射,在400米内实施单发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对500米内的飞机、伞兵进行射击,可以杀伤800米内的集团目标,弹头飞到1.5公里处仍有杀伤力。56式冲锋枪和AK-47一样性能可靠,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活塞长行程自动原理。操作简便,易于训练和维修,自动机在任何环境下均能获得足够的后坐动能,确保在风沙等恶劣条件下射击也有良好的可靠性。但缺点也和AK-47一样,巨大的后坐能量在射击时产生强烈的震动,尤其点射时,很难控制枪身的抖动,射击精度差,重量偏大。 保险装置: 保险/快慢机位于机匣右后方。按压快慢机至上方位置时为保险状态,将锁定拉机柄和枪机,阻止其运动;向下一档至“连”或“L”处为连发模式,至“单”或“D”处为单发射击模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后改成“0”,“1”,“2”;0表示保险状态,1表示单发,2表示连发;后来我军就通用0,1,2来表示枪的3种状态 退弹过程: 弹匣扣位于弹匣槽的后部。卸下弹匣后,后拉拉机柄,退出膛内枪弹。通过抛壳窗检查弹膛及进弹口,释放拉机柄,扣动扳机。 弹药:中国56式7.62X39毫米步枪弹。 全枪长:874毫米。 空枪重(不装弹):3.80千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枪管长:414毫米。 膛线:4条,右旋。 弹匣容弹量:30发。 射速:600发/分 枪口初速 710~730 米/每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长时间以来,中国战术指导思想是“全民皆兵”,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即能在中远距离上瞄准射击,在接近距离上要刺刀见红,可以大量装备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所以对单发步枪(半自动步枪)情有独钟。因此,一开始时,56式冲锋枪并未在全军战士中配备,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装,主要是用于提供近距离的压制火力,担当“冲锋枪”的角色。在中印边境之战后,56式冲锋枪的装备数量开始逐步增加,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56式冲锋枪已经成为步兵班的主要武器。 在抗美援越期间,中国曾提供了大量的56式冲锋枪给北越军和游击队,据说当时越军手中的56式冲锋枪比中国还多,后来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双方的武器基本都是56式冲锋枪。中国生产的56式系列冲锋枪也广泛地出口至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被称为中国AK,同时,中国AK在美国的民间市场上也以其性能可靠、价格便宜而很受欢迎。虽然我军在1980年代全面装备81式自动步枪,但直到今天,56式系列冲锋枪仍有部分在我军中服役,在民兵单位中也装备有一定数量的56式冲锋枪。1963年,56式冲锋枪的改进型56-1式冲锋枪设计定型,它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的木制枪托改为可向下折叠的钢制框架枪托,使结构更加紧凑。 1980年,56-2式冲锋枪设计定型。56-2式冲锋枪的主要改进是取消了刺刀,枪托改为右向折叠。另外在细节上也作了一些不易察觉的改进。如56式冲锋枪的保险扳把上端面形状与机匣和机匣盖间的让位槽相同,当保险扳把处于保险状态时,刚好可以盖住让位槽,携行时可防沙尘进入。56-2式冲锋枪在此基础上加宽了保险扳把的宽度,在机匣盖的下檐设计了一个突出的“屋檐”,保险扳把在保险状态下可伸入“屋檐”下,防尘效果更好。 在新材料的选用方面,56-2式冲锋枪尝试了以玻璃钢零件代替木制件的做法:护木、握把、枪托护板均采用玻璃钢制件,握把的曲线形设计较原来的木制握把更为舒适。上、下护木分别以栓销固定于枪身上。由于玻璃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远优于木制件,而且耐潮湿,因此使用寿命长于木制件,而且从节约资源的角度考虑,也有长远的意义。美中不足的是,玻璃钢零件不具备木制件所特有的弹性,因此在沿用56式冲锋枪枪身结构的情况下,上、下护木很容易松动。 早期的56式冲锋枪为锻造机匣,后改为冲压件。因为56-2式冲锋枪定型较晚,故一开始生产即采用了冲压机匣,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将节套、尾座等零部件铆接于机匣上,抛壳挺点焊于机匣左侧内壁。 在折叠枪托自动步枪的设计过程中,枪托的折叠方式很重要。设计得合理,可以在充分发挥步枪火力优势的前提下提高勤务性。设计得不合理,虽然牵强地缩短了全枪的长度,但影响了自动步枪的操作,是一种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的做法。在56式冲锋枪原有的设计中,因为枪身右侧有突出的拉机柄,所以背带环被安置在枪身左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设计56-2式冲锋枪时,为了不影响原有的结构,侧向折叠的枪托只能向右折叠。但这种设计必然会影响到枪托折叠状态下射手对保险扳把的操作(开、关保险,单、连发转换等)。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调整了枪托折叠后的角度,使水平折叠改为略向下倾斜,并在枪托右侧护板上留出了为保险扳把轴让位的槽子,以让开保险扳把,方便操作。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完全解决枪托折叠状态下与保险扳把的干涉问题,尤其在射手戴手套射击时更为不便。相比之下,81-1式自动步枪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56-2式冲锋枪作为56式冲锋枪的折叠枪托改进型,由于操作性问题及81-1式自动步枪的定型,因此没有像56式冲锋枪和56-1式冲锋枪一样被广泛列装,但其折叠枪托的结构及玻璃钢材料的应用对后来国产自动步枪的研制生产有着非常的意义。 56式冲锋枪和AK47一样,都是采用铣削机匣的,这种机匣的缺点是比较重,而且加工过程复杂,成本高,耗材多。赵瑞之在1964至1967年担任援建阿尔巴尼亚国防工程55项目专家组组长,期间接触过AKM,回国后便进行把56式冲锋枪的机匣改为冲压生产的攻关研究,因为冲压机匣便于生产,成本低,因此56式冲锋枪的生产线都逐步改为生产冲压机匣,不过原装备的铣削机匣的56式冲锋枪仍在使用。识别中国生产的冲压机匣与其他国家冲压机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中国的冲压机匣铆接方式与RPK类似,而与AKM不同。 我军81式自动步枪 81式自动步枪是中国军队装备的一种制式步枪。于1979年下达的研制任务,1981年设计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产、正式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采用木质固定枪托的称81式自动步枪、采用折叠金属枪托的称81-1式自动步枪。81式自动步枪与81式7.62毫米轻机枪组成81式枪族。这3种武器的主要结构相同,自动机、复进机、击发机构、导气系统、供弹具都能在枪族内各枪互换使用,约有65种零部件可以互换通用。连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达到70%。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81式枪族研制目标是要用一个班用枪族取代正在装备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SKS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仿制AK47)和56式轻机枪(仿制RPD轻机枪),仍采用1956式7.62×39mm枪弹。由于在1978年正式决定将来会采用5.8mm口径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所以研制81式枪族的目的是在装备小口径步枪之前提供一种过渡型武器。但通过实战证明,81式枪族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武器,精度好、动作可靠、操作维护简便,在实战中表现良好。81式步枪军事援助过非洲国家。 该枪族的出现基本适应了一枪多用、枪族系列化、弹药通用化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方便了训练、使用和维修,既加强了战斗分队的战斗力,也为枪械互换、增强火力提供了条件。81式枪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及应用,甚至外形与56式冲锋枪也很相象。不过81枪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开式弹鼓的创新发明,为步枪新的研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81式自动步枪作为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的过渡枪型,81式枪族全部采用成熟技术和设计,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其它结构与56式冲锋枪类似。81式步枪全长为950mm,枪管长440mm,介于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之间。 81式自动步枪自动方式采用导气式,枪机回转式闭锁,可实施单、连发射击,使用1956式7.62毫米枪弹,用30发弹匣供弹,弹头初速720米/秒,固定的枪榴弹发射具能用空包弹发射60毫米反坦克枪榴弹,也可用实弹发射40毫米枪榴弹系列。
81式步枪准星座比较AK47后移让出一段枪管,供发射枪榴弹之用,不过,设计单位确忽略了就使用机率而论,枪口防火帽的设计较为实用与更有效益;并且81式步枪瞄准基线相对亦有过短的缺点。不过其射击精度优于56式冲锋枪,这应与较长枪管、制造精度、提高精度的措施、与保养优于56式冲锋枪有相当的关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81式步枪的主要零部件都要与81式轻机枪互换通用,因此零件寿命必须按机枪的寿命要求(20,000发),但步枪的重量又不得太重。56式冲锋枪自改为冲铆机匣结构后寿命定为10,000发,而且难以保证,往往在节套闭锁肩根部出现裂纹;因为81式步枪闭锁构件结构与56式冲锋枪基本相同,也是冲铆机匣,要按20,000发寿命要求,节套闭锁肩部位必然是最薄弱环节。采取的弥补措施是:改变预转衬铁在节套上的装配形式,保持闭锁部位的完整,不削弱闭锁肩根部强度,并加强了节套右闭锁面与其基体的横向、纵向联接。 自动机的运动、开闭锁直接影响武器的射击精度,尤其对点射精度的影响更为明显。为提高81式枪族射击精度,围绕自动机设汁采取了一些综合措施。加强对自动机运动的导引,机框导轨长度连同复进到位后的辅助导轨。全长为110mm,相应的机头杆部与机框配合长度为70mm,使每一发枪弹的闭锁状态尽量一致。又靠拢了机匣导轨、复进簧、活塞与枪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尽量减小枪管轴线与活塞轴线之间垂直距离,与枪管中心距离为18.5mm(56式冲锋枪为25mm),机匣导轨位于枪管中心上方6mm,与活塞、复进簧中心靠拢,使自动机运动平稳,运动件质心降低,减小动力偶作用。减小运动中撞击,防止射击时全枪振动影响点射精度。枪机运动为较长行程130mm(56半自动步枪为100mm),保证自动机后退与复进适当能量,控制合理射击频率,前后到位撞击面尽量接近枪管中心并左右对称。但由此导致扳机护圈与弹匣座之间距离过长,外形不够美观。 自动机能量过大会导致自动机撞击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和零件寿命;能量太小则达不到可靠性要求。因此81式采用有调节功能的导气系统,在正常状态下用小气孔(�0�12.1)射击,射速在600~700 rpm,自动机后退到位速度不大于2.5m/s。即使后退不到位,在30mm以内也不影响机构动作。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射击,则用大气孔(�0�14.2),给予足够的能量克服风沙、严寒、污垢造成的过大阻力,保证自动机可靠工作。在发射枪榴弹时,为使全部燃气能量作用于榴弹发射,需关闭气孔,自动机不能运动。 56式冲锋枪没有气孔调节装置,只有一级大气孔(�0�14.5),射击时自始至终猛烈撞击,虽然保证动作可靠,但影响了射击精度和全枪寿命。81式步枪导气系统结构简单,装卸也很方便。活塞与调节塞先套在一起,再装入导气箍,卸下时也是一同向后取出。调节塞的大、小气孔定位是靠上护盖衬管,起到弹簧片的作用而实现的,简单可靠、一件多用。调节塞变换时, 利用弹壳底部的底缘插入调节塞上的T形槽,搬动弹壳使调节塞T形槽对准0(闭气)、1(小气孔)、2(大气孔)。这种调节方法避免了需用专门工具调节的麻烦。在战场上,需要调气孔时,士兵可以随时进行。大量射弹后调气孔也不会烫手。 81式步枪导气系统的缺陷是对于导气箍、调节塞、活塞三者之间的配合间隙要求较严。间隙过小,则不灵活;间隙过大则影响能量。自动机运动速度不够,即所谓对间隙敏感。所以,生产上要求严格控制配合间隙,使用中要正常擦拭,清除残渣,保证灵活。 81式步枪的击发机构仍为56式冲锋枪的回转击锤,阻铁为挂钩形式,但比56冲的发射机更为简单。击锤、连发机、阻铁分别用三根完全相同的轴插在机匣上,三根轴用一个卡片固定在机匣上不能窜出,卡片再由快慢机来固定, 因此装卸分解发射机非常方便,不需任何专用工具,在战地现场即可分解结合。快慢机变换柄在机匣左侧,握把上方,“0”为保险,“1”为单发,“2”为连发,变换时用握住握把的右手拇指即可变换,迅速方便。但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不能扣着扳机关保险,否则再打开保险时就成了连发状态(但又有多少人会扣着扳机关保险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瞄准系统为柱形准星、表尺,缺口式照门。步枪瞄准基线长315mm,准星高40mm,表尺分划为1~5码。机枪瞄准基线长490mm,表尺分划为1~7码,其中6、7码时需用表尺板护翼上的缺口瞄准。表尺码高由表尺轮的多面轴变换定位。变换码高时,转动表尺轮或表尺限制轮来实现。左右手都可以装订表尺,表尺板两侧有表尺座的支耳保护,防止碰、压、损伤表尺板。 56式冲锋枪和56半自动步枪的表尺外露,背枪时在衣服上很容易把表尺脊磨白,产生虚光影响瞄准。81式表尺缺口上面有一个护翼,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遮去了表尺脊反光,能更清晰的进行瞄准。由表尺护翼与表尺脊之间形成的条形槽与准星护圈构成快速瞄准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只须把表尺板的护翼槽对准准星护圈套上目标即可射击,既迅速又准确。 表尺多面轴还有压住上护盖的作用。当表尺轮转到0码时,即可分解结合上护盖。为防止在转换表尺码高时,表尺轮误转到0码,上护盖自行分解,在表尺多面轴的另一端(左侧)有限制轮。当要分解上护盖时,须横向抽动表尺轮或表尺限制轮,才能转到0码。 供弹具是钢板制成的弹匣或弹鼓,常规装备是步枪配备5个30发弹匣,机枪配备4个75发弹鼓,另有20发弹匣供平时执勤。步枪、机枪供弹具完全互换通用。 75发快装弹鼓的结构是一个容弹的扁圆柱体,在圆周的一方安一个弹匣口部形状的出弹口。供弹时由装在弹鼓体内的涡卷弹簧带动拨轮转动,使枪弹沿弹鼓体内的螺旋轨道转动,依次送至出弹口被枪机推出弹鼓上膛击发。由于拨轮上的推弹器作用,弹鼓内的75发枪弹能够全部上膛射完。81式弹鼓比起俄罗斯的RPK弹鼓,其优点是装弹、退弹可快速进行。压一下涡卷弹簧旋钮,解脱涡卷簧,打开弹鼓盖,推弹器旋至最后位置,就可装弹。弹头朝下,向拨轮上的空位插放,不分先后次序,可以双手插放,也可两人同时插放,十分迅速。盖好弹鼓盖,旋紧涡卷簧,装到枪亡就可射击。平时,为保护弹鼓簧,可不必旋紧。当需要退出弹鼓内的枪弹时,只需解脱弹鼓簧,打开弹鼓盖,翻一下弹鼓就可把枪弹倒出来。因此81式快装弹鼓在国外也很受欣赏,并出口到美国,被民间市场上用于各种AK步枪的供弹具。 81式有空仓挂机机构,当弹匣内枪弹打光时,枪机自行停在后边,便于射手及时更换弹匣并装填上膛。轻机枪上设有同样的挂机机构,当使用弹匣射击时,能起空仓挂机作用;当用弹鼓射击时,不起挂机作用,但机枪持续火力强,枪管升温高,因此81式轻机枪可利用战斗间隙时手动挂机,加速枪管冷却,以弥补不能快速更换枪管的缺陷。射击时,需向后拉一下枪机,即可装填上膛继续射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81式的枪托、握把、上下护盖仍用楸木,这是由于当时掌握的工程塑料技术未能生产出合适的材料,所以仍用木材。折叠式枪托是用钢板冲压成型,两侧装塑料护板,便于贴腮、握持,托内装附件盒。折叠枪托没有木托手感好,但枪托可伸折,使枪短小,更为方便。所以大量装备的以折叠枪为主。81式折叠枪托伸开后,能自动补偿间隙,消除松动,便于提高射击精度。枪托尺寸符合一般战士的体形,上刺刀刺杀时也能牢固的握持。但不足之处是在枪托展开后,如果用力向右打击枪托就能自行折下,这个问题尚待调整结构尺寸予以解决。 81式膛口装置有降噪、消焰和制退防跳作用,还兼作枪榴弹发射器。所以其外观上就是一个外径22mm、长125mm、固定在枪管上的枪榴弹发射器。发射器的导环分布在全长上,有良好的导向和闭气作用。发射榴弹时须关闭导气孔,使全部燃气能量都作用在枪榴弹上。枪榴弹自身带有表尺板。因为枪榴弹发射器的尺寸是国际通用的,所以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由于要兼作榴弹发射器,受结构尺寸限制,前部内腔空间较小,不能完全起到消焰作用,所以81式步枪消除枪口焰要靠调整枪管上的导气孔中心与枪管中心之夹角来逐步实现的。这个夹角由90°、60°、40°、30°直到26°,射击时枪口火焰由大到小,至26°时火焰完全消失。 56半自动步枪和后期改进的56式冲锋枪装三棱刺刀,不能折卸,只能折叠,而且只有单一刺杀功能,又增加了枪的附加重量。81式在研制初期,对于刺刀是否从枪上拿下来还经过一番争论。主张发扬刺刀见红的勇敢精神的人反对拿下来,但现代战争中拼刺的机会很少,尽管刺刀仍然需要,但要具有多种功能。最后的结论是:刺刀就是杀伤,装到枪上是刺刀,卸下来当匕首。所以81式的刺刀兼作匕首使用,但不具备其他功能。刺刀作一个独立部件,由刺刀、刀鞘、挂带组成。刀刃部分为剑形,长170mm,不开刃口。刺刀的两面有纵向加强突筋,突筋两边呈凹形血槽,表面镀乳白铬。刀柄为褐色塑料柄。刺刀全长300mm,重量0.22kg。刀鞘为军绿色塑料壳,重量0.072kg。该刀的钢度极好,虽说原设计不是多功能刺刀,但作战部队经常把该刺刀用于挖、刨、攀登,撬开罐头等。 56式半自动步枪,虽然射击精度较好,但只能单发射击,弹仓容弹10发,不能更换弹匣,只能打完之后才可补充,火力不足的缺陷在79年自卫反击战中已经暴露出来。56式冲锋枪虽然火力猛、动作可靠,但单、连发射击精度差。81式自动步枪设计要求是同时代替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把猛烈火力和射击精度结合起来。据装备了81式枪族的部队反映,该枪射击精度好。作战部队也反映,曾在一百多米的距离上,用两支81式自动步枪压制敌方碉堡的枪眼,使其无法开火。根据最初4年生产中抽枪进行精度验收试验纪录,统计127支枪,每支枪在100m卧姿有依托单发射击三靶,每靶20发,得出每支枪三靶平均R50。127支枪总平均R50=3.942cm。56式半自动步枪,统计10年的抽枪精度试验纪录,R50总平均=4.7cm。而56式冲锋枪生产技术条件规定R50≤6cm,实际上还难以达到。至于81式步枪的点射精度,在以上试验统计中(每季度抽试点射精度),24支枪平均70%密集界20.2×17.44(方向×高低cm)。同样,在最初几年生产81式轻机枪抽枪精度试验统计中,32支枪单发总平均R50=3.59cm,20支枪点射总平均70%密集界16.67×15.84(方向×高低cm)。 81式枪族设计时,通过了严寒、酷暑、风沙、泅度江河、浸泡海水等严格条件的考验,经过部队装备作战的实践,故障极少。在研制阶段浸水试验就做了26次,早期曾经出现过早发火、发射枪榴弹时机匣盖脱落、表尺自动跳码等问题,但都经过改进得到解决,但防腐性能仍需改善。在大量生产中质量稳定,每次抽枪寿命试验,步枪在15,000发射弹过程中达到了无任何故障、无零部件裂纹、无任何功能失效的状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81式步枪在简化结构方面富有成效,例如自动机、发射机、机匣等都比56式冲锋枪简单。以机匣为例,同样是冲铆机匣,81式机匣的刚度、强度、制造工艺要好得多。机匣体由厚度1.5mm 50钢板冲压而成,盒形断面,形状简单,两侧突出大筋增加了刚度,前部与节套铆接,中部有中衬铁支撑,后部有尾座固定,机匣的刚度、强度得到保证,使用和生产中没有变形。机匣的导轨、创造性的只用一层,在机匣体冲压时形成,取消了一般枪机匣上均具有的下导轨,方便了生产。 81式步枪忽视了结构的先进性,新材料、新工艺也不多,未要求安装光学瞄准具。连外观造型也没有独自的特点,有时国外就称其为81式AK,甚至影响了外贸出口。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因为在论证时已经给81式枪族定了位,就是一种“过渡性武器”,不需要更多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投入,只要求能够较快的试制投产,要对原有产品有较好的工艺经济性和继承性。经过近10年的生产考核,在当时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能够满足大批量生产并保证稳定的质量要求。设计上固然未能采用更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但其工艺经济性也是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优点。 口径:7.62mm 初速:750m/s 枪重:3.4Kg/3.5Kg 枪长:955mm(81)/730mm(81-1) 弹匣容量:30 有效射程:400m 2000m内具有杀伤力

Ⅳ 这图片中的是什么枪啊

你好,图片中是56-1突击步枪

黑蜀黍的56-1和56-2。最好是别的是枪托不同

Ⅵ 这是什么枪

A的枪口制退器是最明显的特征。而且虽然弹匣不是橙色,但弧度明显比其他三个要小,这是采用了小口径弹药的证明,所以A是AK74;

B是货真价实的AK47,和D的区别下面会说;
C有很明显的斜切枪口防跳器,这是AKM的标志性设计;
D会被一些人认为是AK47,但D的真实身份是56冲。因为AK47从未装备过折叠三棱刺刀,而是可拆卸的匕首型刺刀。此外,虽然图片不算大,但依然能看到D的准星比B要多出一小块,而且上方有一个缺口,这是56冲的另一个特征——全包护翼准星(AK47的准星护翼是半包的)

Ⅶ 56式冲锋枪有几大部件

和AK-47一样
从1949年开始,AK47正式大规模装备苏军。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向华约盟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提供这种便宜的枪械。1956年,中国也根据它制造出五六式冲锋枪,装备全军,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停止生产。除了苏联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对AK47自动步枪进行了大量的仿制。可以这样说,AK47自动步枪是原社会主义阵营众多国家的枪械鼻祖,成为枪械世界的两大流派之一。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设计了一种发射7.62×39mm М1943式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半自动卡宾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活塞和活塞杆固定在一起,但与机枪框并不相连,弹匣容量10发,导气管位于枪管上方,这种枪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闭锁机头上有两个大的对称闭锁突笋。这种闭锁方式是直接参考美国M1式加兰德步枪的。不过在这把半自动卡宾枪上的旋转机头是经过了卡拉斯尼柯夫的改进,比较长,旋转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闭锁机构动作的可靠性。 AK-47的研制其实是从这种半自动步枪开始的,这种卡宾枪的闭锁机构的进一步改进成为了卡拉什尼科夫自1945年至1990年之间研制的所有自动武器的核心部分,这个系统经历了50多年的实际应用考验,证实其具有非常优越的可靠性,因此这个系统也被人们称之为卡拉斯尼柯夫系统。 这种半自动卡宾枪1945年的试验型是1944年试验型半自动卡宾枪的改进型,基本特征一样,管状的拉机柄位于右上方。弹匣设计有所改变。但枪管上方的导气室,有点像西蒙诺夫的SKS半自动步枪,导气装置的外形上也已经有了一些AK-47的端倪了 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
。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开始设计突击步枪。在这种半自动卡宾枪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全自动步枪,并送去参加国家靶场选型试验。样枪称之为AK-46,即1946年式自动步枪。导气装置和枪机基本上与原来设计的半自动卡宾枪一样,使用冲压铆接机匣,发射机构有单发和全自动两种,连发阻铁在扳机上;30发弧形弹匣的入口在机匣下方,保险/快慢机柄都在机匣左侧,手枪型握把,枪托、前握把和护木都是木制的,枪口制退器为圆柱形。
AK-47型试验型
操作原理与AK-46一样,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杆和枪机体首次采用连成一体的方案——用螺杆固定在一起。机匣是冲压成形的,机匣前部与枪管固定,保险/快慢机柄首次被安放在机匣的右侧。导气室没有调节装置,拉机柄在右侧。AK-47型2号试验枪的特征是改变了导气室、活塞、活塞杆的设计。延长了导气孔,增加进入导气室的火药燃气,导气筒下方与枪管之间的位置有泄气孔,活塞杆有四条凹槽。枪口制退器改为双室结构。3号试验枪改变了导气室的设计,使圆柱形的导气活塞在导气室内处于完全密封的状态,活塞杆有四条凹槽。采用新的枪口制退器。 第1型
AK-47突击步枪(第1型)
是最终定型并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产的AK-47突击步枪,这种武器是为机械化步兵研制的,同一年苏联军队正式采用AK-47。这种型号并没有刺刀,机匣和许多配件是用冲压工艺来生产的,采用冲压工艺的好处是材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许多人把这种早期的AK-47称之为“第1型”,以区分1951年和1953年生产的AK-47。
1951年的试验型(第2型)
第2型
是在1951年生产的,主要的改变是把机匣的生产方法从冲压转变为机加生产。通过机械铣削出来的机匣的优点是比较结实,但缺点是比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生产这样一个重量不超过0.65kg的铣削机匣,一开始时竟需要2.65kg的钢材。发射机构、枪托和握把都经过加强,并增加了一种单刃刺刀。这种新生产的AK-47被称为“第2型”,不过第2型的产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
AK-47(第3型)
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进了第2型的枪托连接方式,特别是简化了机匣的机械加工方法,使之便于大量生产。这一型号被正式称为“7.62mm Light-Weight 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AK)” 第3型
,即“7.62mm轻型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许多人称其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机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么,第3型的铣削机匣却比第1型的冲压机匣更轻。另外第3型的改进还包括弹匣,采用轻金属的新型弹匣在强度也加强了,而且与原来的钢制弹匣可以互换;此外,枪托连接方式也进行了简化和加固,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突击步枪的整体重量比第1型更轻,而弹道性能则与第1型完全一致。
编辑本段结构特点
AK-47式突击步枪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结构简单,分解容易,经久耐用。但是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影响精度,在连续射击时,基准度极差;与小口径步枪相比,系统质量较大,携行不便。该枪有配用固定式木制枪托和折叠式金属枪托两种。 该枪枪管与机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线部分长369mm,枪管镀铬。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都很好。机匣为锻件机加工而成。弹匣用钢或轻金属制成,不管在什么气候条件下都可以互换。 结构图
击发机构为击锤回转式,发射机构直接控制击锤,实现单发和连发射击。发射机构主要由机框、不到位保险、阻铁、扳机、快慢机、单发杠杆、击锤、不到位保险阻铁等组成。快慢机位于枪的右侧。当快慢机装定于自动位置时,单发阻铁的后突出部被快慢机下突出部压住,不能转动,故扣不住击锤。此时,击发阻铁扣住击锤而成待击状态。扣压扳机后,阻铁解脱击锤,击锤回转击发。此后,只要扣住扳机不放,击发阻铁和单发阻铁都扣不住击锤,只有不到位保险阻铁卡笋能抵住击锤卡槽。当机框复进到位压下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时,卡笋即脱离击锤卡槽,击锤回转击发。以后则重复上述动作,实现连发射击。当快慢机装定于半自动位置时,首发弹击发前,阻铁扣住击锤而成待击状态。扣压扳机后,阻铁解脱击锤,单发阻铁也一同向前回转。若扣住扳机不放,则击发后击锤被机框压倒的同时即被单发阻铁扣住。此时,由于机框未复进到位,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向上抬起,卡笋和击锤卡槽之间有少许间隙。当机框复进到位,再次解脱不到位保险阻铁时,击锤被单发阻铁扣住,若再次发射,必须先松开扳机,使单发阻铁解脱击锤,击锤随之被击发阻铁扣住再次成待击状态。如果机框复进不到位,枪机闭锁就不确实。此时,机框的解脱突笋没有压下不到位保险,故保险阻铁卡笋不能脱离击锤卡槽。因此,即使扣压扳机,击锤仍不能向前回转,于是形成不到位保险。快慢机柄在最上方位置时,其下突出部顶住单发阻铁后突出部和扳机后端突出部的右侧,故扣不动扳机,实现保险。若此时击锤在待击位置,弹膛内有枪弹,因扣不动扳机,击锤不能解脱,所以形成后方保险。若此时击锤在击发位置,因扣不动扳机,阻铁不能向前回转,击锤后倒时即被阻铁挡住,机框只能后坐一很短的距离,不能将弹匣内的枪弹推进弹膛,故形成前方保险。 该枪瞄准装置采用机械瞄准具,并配有夜视瞄准具。柱形准星和表尺U形缺口照门都有可翻转附件,内装荧光材料镭221。表尺分划为100~800m,一个分划为100m,战斗表尺装定300m。但使用瞄准具瞄准时,只能上下拧动准星作高低校正,无法进行风偏修正,而且夜间射击时往往将准星护翼误认为是准星。 该枪自动方式为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可实施单,连发射击,固定式枪托全枪长870MM,折叠式枪托托伸全长870MM,托折实645MM,枪管长415MM,全枪重4.3KG,弹匣容量30发,初速710米/秒,理论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300米。
编辑本段缺点简介

Ⅷ AK和56步枪有什么区别啊怎么识别

准确的说是AK47,和中国的五六式自动步枪的区别,拿过枪来,最直接的看准星护翼,阿卡大叔是两侧有护翼,中国的五六式是连上面一起包围起来。当然还有快慢机的文字标识等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