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知道这个玉如意上的图案,有什么意思
图片太暗了,看不清楚
大致上似乎是如意造型
似乎是福瓜为主体,有瓜蔓、瓜叶的感觉,上面似乎好友一个伏兽(谐音“福寿”)
寓意福寿如意、瓜瓞绵绵
翡翠的材质
有更清晰的正反面图片可以提供更准确咨询
仅供参考,要采纳哦
祝你好运!
2. 翡翠如意吊坠图案有哪些
翡翠玉雕,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题材,代表不同的寓意,通过谐音,会意,典故等方式,表达美好的祝福。
翡翠如意吊坠的头部多呈灵芝或者云形,给人一种和睦吉祥的感觉,寓意着好运连连,万事如意,福星高照,人们希望佩戴它能够保佑自己心想事成、幸福连连。同时翡翠如意吊坠还具有驱魔辟邪、平平安安的寓意,常常被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佳礼,希望能够保佑他们事业有成、福泰安康。
翡翠如意吊坠图示:
3. 玉如意的含义
1、“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如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
2、玉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摸起来手感光滑,很像在摸绸缎。看起来晶莹剔透,有光泽。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4. 如意翡翠配什么图片欣赏
翡翠玉雕,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题材,代表不同的寓意。用谐音,会意,典故等方式表达美好的祝福。
如意,是翡翠玉雕常见题材,寓意:事事如意,是男女皆宜的翡翠吊坠。翡翠如意吊坠,讲究透度高,净度好,色泽明艳,雕工精湛,器形规整。
图示:
5. 谁有关于“如意”的知识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自古就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好。直至今日,一些集藏古玩小品的藏家,仍对其情有独钟。追究缘由,简单地说,一是如意制作很讲究,不失为一件艺术品;二是如意虽小但却处处能让人如意,自然要图个吉利。
缘于搔杖
如意,古人挠痒的搔杖。背痒,手不可及,以搔杖挠之,可如人意,故谓。
迄今发现制作年代最早的如意,与今天的“痒痒挠”无异。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的牙雕搔杖,残长约40厘米,直柄,饰有三角云纹,杖首是一屈指作抓痒状的手掌,上饰卷云纹,柄端雕一兽头。
“如意”之名,初见于公元370年晋人王嘉撰述的《拾遗记》。该书涉及如意的文字有两段:吴主孙权见潘夫人画像,“喜而以虎魄如意抚之”;孙权之子孙和,“月下舞水精如意”。“虎魄”即“琥珀”,一种植物树脂的化石,性脆,硬度极低,摩擦带电;“水精”即“水晶”,一种呈六方柱状的石英石,性寒。二者皆不是制作搔杖的佳材,而且,战国晚期的搔杖残长40厘米,传世和出土的天然琥珀或水晶雕刻品,超过20厘米,已属罕见。
由此推论,王嘉的以“虎魄”、“水精”藉之于如意,除了显扬帝王生活的奢侈外,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如意发展到此时,已不再仅仅是搔痒用具了。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云:“如意,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时或用以指挥向往。”所谓“指挥向往”,有两层意思,一是与随意挥舞、直指四座的麈尾、羽扇一样,是一件谈道辩玄时助兴的谈柄,如丹阳出土的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中,王戎博袖宽衣,右手指尖挑二尺余长的如意,侃侃而谈。二是若令旗,用于指挥军队进退攻守。《晋书·王敦传》载:王敦专任阃外,手握疆兵,每每于酒后咏魏武帝的乐府诗,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梁书》载:韦睿执白骨如意麾军。
高濂的“以铁为之,防不测也”一说,是一种无根之论。《世说新语》中有一段着名的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一日,王恺炫耀武帝所赐的一株珊瑚树,石崇以铁如意为击杖,将之击碎。石崇,字季伦,武帝时的荆州刺史,虽有不虞之祸,尚不至于整天握一柄如意,以防不测。
与佛教相连
干隆曾赋《铁如意》一诗:“握君熔铁是谁夫,如有意何如意无。怀睿穆然挥色相,季伦鄙矣击珊瑚。”“握君”是如意的别名。“怀睿穆然挥色相”一句,意思是说,僧人怀睿神态庄穆,用一柄如意驱除声色之诱。这里涉及如意起源的另一种说法:如意源自印度僧人的一件日常用品——爪杖。
如意,梵文译为“阿那律”,意为“无灭”、“无贫”。在一般印度佛典中,“阿那律”谓之“爪杖”。公元401年,在《大藏经·四分律》中,如意与锡杖、头镖、伞盖子、曲钩、刮舌刀等一样,谓之僧侣的日常用品。翻译佛经的耶舍,为何译“阿那律”为如意?着名学者陈夏生认为:“耶舍译《四分律》时,国人使用如意的习俗已相当普遍了,必然是译者已见过中国的如意,才会将形制相同的外来器物译成如意。”随着崇敬佛之风日盛,佛陀手执的如意、锡杖、伞盖,也被赋予了一种超物质的法力。其中如意的佛化,源自中国人。
文殊又称“曼殊室利”,意为“妙吉祥”,专司智慧。在古印度佛典中,文殊菩萨左手托书,右手持剑。同一时期开凿的北魏龙门石窟的文殊菩萨,手执一柄如意,其形制与战国搔杖形制相近。二者几乎同一时期产生,自然不存在承袭关系。陈夏生认为:“国人塑造出手执如意的文殊菩萨,其立意无非在藉文殊菩萨来赋予如意一种象征智慧、祥瑞的‘法力’。”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帝王、将相和豪门贵戚有执握如意之好,以此求得心灵安宁和吉祥。唐代大家阎立本绘的《历代帝王像》中,陈宣帝、陈文帝等盘坐匡床,怀中均捧一如意。
入唐,皇室以老子后裔自居,尚佛之风势微,从绘画中可见皇室贵戚少有执如意者。陕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银质鎏金如意,柄首是一朵曲线丰满的卷云,柄身窄扁,曲度极小,简洁的造型中有一种优雅而不失大度的气质,应是唐室遗物。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两件如意,制作年代约唐代中期,其柄首呈扇形,挠口微弯,其中一柄有波浪似挠齿,属搔痒的爪具。
如意作为一件祈吉法器,宋代以后,广泛而随意移植,普贤、法藏、光明、月光诸菩萨,甚至罗汉、仙女,都手执如意。现世的僧侣继六朝遗风,手持如意讲经。着于北宋天禧三年的《释氏要览》述:“如意,‘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若俗官之手版’。”
逸士的心欢
文人执如意的方式和目的,元明时期开始异于六朝谈玄之士。在高濂《遵生八笺》、屠隆《考余事》中,将如意归入文房器玩,从元明绘画可见,如意多与书籍、香炉、砚台一同陈于书案。赵孟兆页《瓮牖图》中,如意由一书童持握。
中国文化大致是一种仕途与隐逸互补的文化,可是,艺术主题更多的是表达适情山水、悠游竹林的逍遥与自在的内容。尽管隐逸有一种背弃朝廷的意味,但历代皇帝对此却多表现出宽谅甚至赞许。
《南齐书·高逸传》载:平原人明僧绍标志高栖,欣玩水石,无意仕途。高帝赠送一柄竹根如意,以赞扬其隐逸幽志。
高帝所赠如意的形制,猜想大约是依竹木的天然形态,稍事雕磨,以合隐逸无为的志趣。这件如意是否为竹木根雕如意的肇始,史不可考。文震亨在《长物志》云:“如意,古人用以指挥向往,或防不测,故炼铁为之,非直美观而已。得旧铁如意,上有金银错,或隐或见,最佳。至如天生树枝、竹鞭等制,皆废。”
文震亨是明代中晚期人,当时流行时玩之风,凡本朝的制瓷、雕犀、刻竹、制玉,皆争宠之。文震亨独美“旧铁如意”,显然与世风相抵。所论是一种个人的审美趣味。
以天生树枝、竹根制作如意的风尚未一直延及清朝。清初顺治、康熙二帝崇尚简朴,谕旨臣工禁献玩赏之物,在《国朝宫史》和广东贡品清单上,未见有呈献如意的记载。康熙在位60载,与如意有关的记载,仅见干隆写的一诗,诗中追忆祖父曾将一柄天生树枝的如意和吉祥草,手植于乾清宫西暖阁的青铜钅享中。
这件如意至今仍留在乾清宫西暖阁,迹,上刻“执友”二字。干隆诗赞它是清宫所藏如意的最雅者。
联上下之情
雍正皇帝喜好孤介之臣,在位13年间,曾屡赏年羹尧珐琅彩瓷器,赏山西巡抚觉罗石麟、陕西巡抚西琳、河东总督田文镜、江南总督范时绎、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等人如意。干隆践祚后,奢侈之风日盛,紫禁城内的宫殿、三希堂,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在御座右侧都摆放一柄镶玉如意。
干隆六十年,准备做太上皇的干隆,赐毓庆宫给嘉庆居住,同时赏玉如意一柄,以备陈设。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吉利大使马嘎尼尔赴避暑山庄觐见干隆,干隆以玉如意赏英王、大使、副使和随员。马嘎尼尔在《干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写道:“惟此如意,系一种长一英尺半之白石刻花而成,石质略类玛瑙,虽华人以为此物异常名贵,吾以为就此物之原价而论,未必值钱。”
马嘎尼尔是一个陋识之徒,既不懂玉,又不知玉雕如意是国礼重器。干隆又是一位铺张好大的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以如意馈赠“属邦”,如朝鲜、琉球、暹罗、安南等国的国王、王子和使者。赏赐如意之风,至干隆中期,达到了一种动辄即赐的滥赏地步。干隆四十七年,军机处遵旨赏编纂《四库全书》的69人各玉如意一柄。
地方督抚年节进贡方物,附呈如意,始自雍正初年。至干隆一朝,各省督抚进贡方物,以如意领衔,且数量剧增。《国朝宫史》载:干隆十六年皇太后60大寿,臣下进献如意10柄;干隆二十六年,皇太后70圣寿,臣下呈递如意增至57柄。
干隆认为如意寓意吉祥,对臣下进呈的如意,一律照单全收。一次,查抄某大臣家时,发现一张价单,上写“一柄玉如意价银四千两”。干隆听之骇异,遂颁旨禁止臣工进贡和阗玉如意。退位之前,谕旨:“来岁丙辰,届朕归政为太上皇,着自丙辰年始,内外大臣所有年节三贡,竟毋庸备物呈进。惟元旦及朕与嗣皇帝寿辰庆节,在朝王大臣亦止须备进如意,以迓吉祥而申忱悃,逾日仍不过分赐众人也。”
干隆谕旨将臣下进呈如意的“孝心”制度化。王公大臣、各地督抚不惜重赀定制、购藏如意,以备年节、皇帝、皇后寿辰时呈贡。嘉庆亲政后,依然保持干隆旧制,将如意作为一种君臣“联上下之情”的媒介,无论品级俱准呈贡。
上行下效,如意进呈之制,迅速社会化。每逢年节、庆日,官场之内仿效宫廷,上下递赠如意,“以迓吉祥”。随着呈献之风日炽,收受如意异化成一种聚财方式。福建督抚受贿案发后,查出总督伍拉纳家藏嵌玉如意112柄、雄黄如意2柄、檀香如意1柄、嵌料石如意9柄;巡抚浦霖原籍家藏三镶如意157柄、金如意3柄;布政使家藏如意14柄、硝石如意2柄;按察使家藏金如意9柄、整玉如意2柄、带表如意1柄、三镶如意121柄、料石雕漆等如意7柄。
福建督衙的四位主官,与和王申相比,可谓小巫。抄没军机大臣和王申家产时,抄查玉如意120柄、镶玉如意1601柄。
道光登基后,屡旨限制向朝廷进呈如意人员的资格,如意进呈略减。一入同治朝,如意升为皇帝大婚礼仪的正式瑞器。
极尽工巧
如意进呈的制度化、礼仪化,极大地刺激了如意的制作和工艺。2002年翰海秋季拍卖中,就有7柄清代如意,从这些清代如意的制式、工艺上,就可窥见如意制作的考究。
像一件清中期的象牙龙纹如意,长32.5厘米,柄首呈团云造型,开光镂雕二龙戏珠,云纹地。柄身曲度呈“S”形,上下浅浮雕花卉纹,中部略宽,开光镂雕四只蝙蝠,云纹地。柄端椭圆,开光镂雕两只蝙蝠,云纹地,与柄身中部相呼应。
这一如意的制式,与雕刻于唐代的五台山佛光寺文殊菩萨手执的如意相近,北宋以后普遍流行,成为标准型。传统执法有两种:一是右手握柄身中部,左手托柄的底端,右上左下,斜执胸前;二是右手托柄身中部,以防止下滑,柄身的曲度设计成“S”形。唐宋时,柄身宽度为上宽下窄,明清以后,柄身的中部,亦即右手握处,多略宽。
象牙雕如意的工艺一般为两种,一种是标准型,一种是取天然竹木的造型。如清时期的象牙雕灵芝如意,就是依天然而雕琢成。此如意柄首取灵芝的基本形态,以卷云纹表现。柄身枯枝交搭缠绕,枝间圆雕大小灵芝。柄端刻有一行篆书,字迹硬拙。此器之妙在于以云纹造型灵芝,使之有一种似云非云、似灵芝又非灵芝的如幻如真意境。
上述两件如意,前者是礼敬之物,后者是文人书斋清玩。
取天然木根、枝桠,不着一刀,或略做雕刻制成如意,南北朝已流行。在如意的功能演变中,根雕如意始终兼有搔杖和谈柄的双重功能,文人极偏爱。如清黄杨木如意,取黄杨木根的天然形态,稍事雕磨而成。二枝并生,一大一小两个瘿瘤自然形成柄首和柄握,天生弯度自然形成“S”形的曲度,给人一副支离病态。这一审美观流行于明代中期至清初,当时,在野文人蛰居乡闾,如荒坟蒿草,为了表达心中悲愤、反叛的情感,提出了一个“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审美观点。从这一点来看,这件如意与其说是祈祥之物,不如说是落魄文人的写照。
另一件黄杨木雕如意,相比上述那件,精致有余,略失苍古,其不露刀痕地雕成瘿瘤柄首和枝蔓缠绕的柄身,在盘屈的枝蔓间,圆雕象征智慧和知性的灵芝。此器颇具匠力和巧思,然而,非文人情趣,应属某一士大夫的文房清供。
景泰蓝三镶如意是清代最盛行的一种如意造型,即柄首、柄握、柄端镶玉。此器首、握、端三处为金镶和阗白玉,柄身为景泰蓝。景泰蓝烧制工艺细腻、精致,器型规正、标准,且纹饰有明显的宫廷图案设计的类型化特征,陈于书案,有一种不可侵的典雅和堂皇官气。一般的三镶如意的嵌玉,多泛青或灰,玉质干涩,琢工粗陋。而在文中介绍的这柄如意的镶玉,质地白润,琢磨精细。在一个玉荒之年,得此佳玉名工,非一般豪门可及;二是道光登基后,曾谕旨亲王、郡王、贝勒、一二品大臣、乾清宫一品侍卫,方准呈递如意,三品以下官员非万寿大庆,不准呈递。鉴于如意呈递的严格限制,王公百官转而寻找新的邀宠之物,如意制作式微,典雅、古意的精品,几乎绝迹民间。
文前提及的珐琅嵌宝石双桃如意便是干隆时期清宫造办处制作的御用之物。
如意的取材,一直广泛不拘,据唐以前文献史料记载,有白玉、水晶、琥珀、骨、犀、漆、木、竹、牙、铁等。至干隆一朝,制作如意的材质愈趋贵重,出现了金、银、玉、翡翠、宝石、珍珠、珐琅、瓷、戗金、错金银、沉香、玛瑙、珊瑚等。
这件如意以金铸一株虬屈老硬桃枝,上结两桃,一玉琢,一碧玺雕,桃叶若临劲风,紧贴于枝,为珐琅烧成。工艺融铸金、珐琅、镶嵌于一体,玉质莹润,碧嫣然,桃叶绿似秋水,枝干金质透红,此器工料俱佳,穷尽极巧,侈美奢华,属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呕心之作。白玉桃上镌“干隆御玩”4字,填金隶书,其取桃形的造型,应是一件为干隆万寿大庆的礼仪瑞器。
干隆御制如意的穗带腰饰的编织,花样百出,一般有花蟹、寿字、双喜、万字等,极富祈吉的表述力。这件如意系红丝长穗,腰饰盘长结,寓意吉祥永延。
如意,一个爽心的吉祥字眼,古人以一柄搔杖藉之,数千年间,儒、道、释三教皆奉为“执友”,帝王将相拜为“握君”。在我们的生命中,吉祥已成为一种永恒的祈祷,如意则是每天、每时、每事的愿望和期待。这就难怪今人对其也有几分偏爱,不惜重金藏于爱室
6. 如意怎么画
先画不规则图形 如图
作品完成
7. 故宫展出160件套如意,哪些如意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故宫博物院推出“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工艺的盛况。“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特从中遴选158件(套),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本展览旨在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呈现一柄柄精美的如意,期待观众通过观赏富有吉祥含义的如意,深入了解我国传统的节庆文化。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贺寿、铭文、祥瑞等四类题材,突出玉石材质如意在清代如意制作中的主流地位。第二单元“竹木如意”,分为竹制、木制和木柄镶嵌等三类,展示明清时期用作文人雅士案头清玩如意的素雅韵致。第三单元“金属如意”,展示宫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艺。第四单元“九九如意”,通过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宫廷节庆与皇帝、皇后寿诞之际所用如意。第五单元“其他材质如意”,展示上述门类之外以牙骨、珊瑚、琥珀等珍稀材质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制作的精品如意。
故宫博物院在永和宫正殿和后殿推出“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医药文物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门类,是清代宫廷医事活动重要的实物遗存。本展览遴选的文物,既有道地的中药药材,又有精心炮制的中成药,还有来自异域的外国药物,以及种类多样的医疗保健器具和各种名目的档案簿册。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揭示清宫医疗的历史状况,进而窥见清代宫廷生活之一斑。此次展览是故宫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展览。
据介绍,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按照限流、错峰原则实行预约参观。全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进行预约,额满为止。展览期间入场时间为8:30,停止入场时间为15:40。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幕。此次展览是国博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并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中有数十件馆藏一级品,包含极少展出的宋《中兴四将图》、明益庄王妃首饰、定陵出土首饰,清《皇朝礼器图》、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国家博物馆还推出古代钱币展览。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二十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一千八百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二百余件,分“序厅”“泉林漫步”与“圜宇方圆”三部分进行展示,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体系及其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8. 如意是哪位神仙拿的
财神爷,财神爷在中国道教中是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中国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
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王亥(中)、比干(东)、柴荣(南)、关公(西)、赵公明(北)。
还有其它四方财神:端木赐(西南)、李诡祖(东北)、范蠡(东南)、刘海蟾(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为“四面八方一个中”的九路财神阵容。
财神爷倾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寄托着安居乐业,大吉大利的美好心愿。原意指道教奉的神仙。
(8)如意图片大全大图片扩展阅读
民间传说
关于,民间有诸多传说:
说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中国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
李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
说法三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
说法四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说法五
财神是中国民间和中国唯一的自己的宗教道教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
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祭祀时,主人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在全国各地,都有祭祀财神的踪迹,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见。
说法六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俗称“柴王爷”,他从小家道中落开始经商,在全国各地设立商号,经营瓷器、茶叶、雨伞等生意非常成功。资助养父郭威招兵买马平定乱局,柴荣继承皇位后,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百战百胜;开拓经济领域市场,以供经商之用;设立官办民用定窑,以满足民需。
创立官窑柴窑以供御用;大兴水利,耕者有其田,商者有其行,以富百姓。从宋元时期开始,柴荣被广大中原地区百姓奉为财神,同时也是矿工、窑工、建筑工的保护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财神爷
9. 玉如意有几种
如意的起源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分类
皇帝登基、大婚,及喜庆时所用的各式如意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运用。
如意的价值
如意图片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五福如意:作为吉祥的象征,当然人人都渴望拥有如意,但一柄精美的如意造价甚为昂贵,非一般百姓所能企及。世事变迁,现今如意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成为古玩之属,但一柄柄精致粹美的如意承载着它们所曾拥有的历史及它们所蕴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那么悦目怡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继成功举办奥运会,载人航天梦圆太空,中华民族又将迎来上海世博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为了向世界展现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和传统艺术的神韵与精髓,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指定传承人--程淑美大师领衔制作,中国文物学会监制,采用花丝镶嵌宫廷技法,以纯银鎏金,镶嵌和田美玉、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碧玺、珍珠等名贵宝石制成巧夺天工的金玉“五福如意”。
特点:“五福如意”体形弧曲圆浑,如意首为三层灵芝式,镂空,弧度圆滑自然,正中镶嵌和田碧玉,在金灿绚烂的富贵风格中又蕴含着古朴雅致之情趣,又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极具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四周运 五福如意正面用了传统技法镂雕出了“如意金钱纹”、“富贵牡丹纹”、“吉祥蝙蝠纹”、“山水崖纹”等吉祥纹饰,整体呈缕空状,花丝流畅,纹路繁而有序,疏密适当,严丝合缝,极富美感,不但增添了如意的韵味,更传递出富贵吉祥、福气安康、财运连绵、节节高升等美好祝福。
如意手柄上通体錾雕九条升降各异,互不雷同的飞腾金龙,九龙各具神韵,在祥云中穿行,每条金龙都是经精雕细琢而成,鳞片、龙须等丝毫毕现,万缕金光在龙身上闪耀,龙身抖动,曲颈昂首腾跃于空,龙须目怒张,阔口长须,鳞爪锐利,肘毛如剑,硕长的龙躯搅动着云气,势不可挡,犹如真龙再现,宛然如生。寓意着太平盛世、群贤共济、尊贵连绵。群龙环绕之中还篆刻五个御笔福字,分别为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御笔,虽然笔体不同,却精髓神似,其字体遒劲浑厚,笔势苍劲有力,笔走龙蛇,飞动流畅,可谓福内藏龙,尤如龙福。手柄最中为“天下第一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更为有趣的,干隆、道光、嘉庆三帝在民间还被昵称为“乾道嘉”,暗指“钱到家”,巧妙地满足了人们的美好寄望。
【材质】 金银、和田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碧玺、珍珠
如意来源:
如意图片“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臣子们常进献如意祝贺皇室寿辰,皇族也拿如意赏赐王公大臣,如意渐渐地成了上层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在明末时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赏物件。
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如意的品类极多,工艺繁复的就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清宫如意收藏中的一个大类即为工艺独特的木柄三镶玉如意。这种如意的木柄质地分紫檀、花梨、黄杨、黄檀及檀香木等十余种,有的雕刻有吉祥图案,有的镶嵌金银丝花纹,也有素面无纹饰的。如意的首、身、尾分别嵌饰玉雕,这些玉饰往往采用历代古玉,也有一部分由清宫专门碾琢。此外,清代宫廷如意还有不少罕见的品类,如染骨如意、鹤顶红如意等;造型上也有别出心裁的,如双首如意和形如两柄如意交错的五镶如意等。
如意的收藏,往往同时具有保值增值和祈福纳祥的预期。随着近几年,国内各级市场的兴盛,尤其是拍卖业瓷杂器物的火热,如意的成交价格不断攀升,刺激了人们投资收藏如意的积极性。但市面所见如意以清代最多,明代制品已不多见,收藏者须避免“盲目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