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橹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图片介绍一下
嗯,宫本武藏干掉佐佐木小次郎好像就是用橹一下夯S的
‘贰’ 橹是什么
“橹”意思是指用木头制作成的仿真鱼尾,可以作为划船的桨来使用。
“橹”,读音:【lǔ】
【详细释义】
1、为避免混淆,古人也将船用仿生鱼尾写作“艪”
2、橹子(方言。手枪)。
3、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
4、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5、百越语言,“橹”、“鲁”、“艪”皆是船之古音。
【组词】
1、盾橹:亦作“ 盾卤 ”。盾牌。古代防护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橹,大盾。
2、橹棹:樯,桅杆或借指战船;橹,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樯橹就是指船只、战船。
3、樯橹:樯与船桨。
【造句】
1、轻波摇橹的小舟和环绕河畔的歌声,则见证了杏坛浓郁的民风民俗。
2、曾经有个少年,站在摇橹船上,大声地为她唱这首歌。她听不懂粤语,问他在唱什么,他说,陈见夏,你就当是路过了我这只蜻蜓吧。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都是周瑜的,罗贯中信手拈来,不管知识产权,不管商标版权,全给了诸葛亮。
4、西湖赏月寻美景,乘摇橹船漫游湖心赏月,感受远山近水在月光下弥漫的别样诗情。
5、曾经樯橹如云、旌旗当空的北洋海军,至此不再存在。
【出处】
1、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
2、泰山为橹。——《汉书·司马相如传》
3、蒙之以甲以为橹。——《左传·襄公十年》
‘叁’ 有没有古代船上的木橹图片
‘肆’ 橹板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难道和鲁班有什么渊源
橹板也叫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划船工具。橹的历史非常古老,在长沙出土的西汉船模中就已经出现了橹。在广州,考古人员发现一只汉代的木船模型上有10支桨和1支橹。可见,橹的发明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秦汉时期。
春秋时期的发明家鲁班看到鸭子游水,很受启发。他找来一根木棍,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做出鸭子的腿,把木棍的下半截削成扁平状,做出鸭子的脚蹼。然后,把这只“鸭脚”安在船尾,摇起船来不但省力,船只也走得飞快。
为了纪念鲁班,人们就把这种摇船的工具叫做“橹板”。其实,橹板这个名字和古代的造字法有关系。橹字由“木”和“鲁”组成,“鲁”的本来意思是鱼儿摇动尾巴,加上“木”字旁表示木制的会摇动的鱼尾,贴切地描绘出了这种摇船工具的鲜明特征。因为橹呈一片木板的形状,所以又叫“橹板”。这才是“橹板”这个名字的真正来历。
‘伍’ 木船上人造的划水的工具是桨和橹,那么它们分别是什么形态,有什么功能
最简单的分别是桨在船两侧运作。橹在船尾运作。
一般桨短而宽,橹长而扁窄。
桨作前后运作。向前离水,向后入水。用反作用力推动船。
橹作左右运作。用和水的作用力的分力推动船前进。
橹比桨省力,但是方向性控制不如桨……
‘陆’ 船的桨和橹的作用,区别 ,最好有图片说明
桨和橹的作用都是通过对水的作用产生对船的推动力,推动船前进。
桨和橹的区别在于:
1、大小差别:橹是在桨的基础上改进和演变的,在大小上橹比桨要大;
2、使用地点:桨是在船的两侧,而橹是在桨的尾部;
3、用力方式:桨是在水中前后动作,橹是在水中左右动作;
4、操控性能:橹虽然省力,但是操控的舒适性比桨要差。
(6)船橹的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船桨的发展史
我国是“舟”的故乡,也是桨的故乡。在1万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与独木舟出现同时,桨也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型。当时的桨与今天的桨差别很大:握杆比较短,桨板又窄又长。
经专家考证是因为当时人们的划桨方式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别,那时的人们是一手握着握杆,一手把着桨板来划船的。不过,那时的桨已经做得很规整,很美观,而且还带有漂亮的雕花图案。相比之下,中东地区、西欧地区和美洲大陆的先民的桨,做工就比较粗糙了。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两朝,随着海军的雏形“舟师”的发展,以及皇帝们为寻长生不老药而多次发动的“东渡”活动,促进了桨的发展。桨逐渐趋于大型化,握杆变长,桨板缩短变薄,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
晋朝以后,桨在外型上已经基本定型,只是体积和表面积仍旧在不断加大,用桨的规模也逐渐变大,由原来的一舟二桨,发展为“一舟(此时的舟体积已经比较庞大了)桨叠层”,就是用上下两排桨。因为手工划桨已经非常不便,所以当时的船上已经出现了精密的简介控制桨划动的机器。
现在我们已经不再使用大型的木船了,与此同时,桨也逐渐推出我们的视野。现在桨主要流行在各种游船上,带给游客以一种古典别致的韵味;此外奥运会上还保留的独木舟比赛。不过比赛用的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用材、比例等均与我们在游船上见到的仿古桨有很大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摇橹船
‘柒’ 人们为什么把这种摇船的工具叫做橹
一种古代发明的仿生鱼尾,安装在船尾,左右摆动可使舟船像鱼儿摆尾那样前进。安在船边像鱼鳍那样划动的船桨,古文献有时也称为“橹”。“橹”字从木从鲁,或可据此理解为“鲁国的木盾”。为避免混淆,古人又将“橹”写作“艪”。
百越语言,“橹”、“鲁”、“艪”皆是船之古音。当代我国壮语依然称呼船为“橹”音。有学者认为,鲁国就是一个尊崇船的国度,并以之为标榜国名。
‘捌’ 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它最早出现的年代目前尚无考证,传说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挥尾前进,遂削木为橹。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橹到桨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效率。
橹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推进工具,而且具有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麦格雷戈(J.McGregor,英国人)就认为螺旋桨的发明,与欧洲人看到中国人使用橹后受到的启发不无关系。事实上,现代广为应用的螺旋桨推进器,其不间歇作旋转运动的叶片,与在水中滑动的橹板十分相似。
橹的发明,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西方人称赞它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
‘玖’ 橹的图片
橹的图片
‘拾’ 橹是指什么东西呀
橹是指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也指大盾牌。
解析:
从木,从鲁,鲁亦声。“鲁”本义为“鱼儿摆尾”。“木”与“鲁”联合起来表示“木制的仿生鱼尾”。本义:木制仿生鱼尾。因“鲁”可以指“鲁国”,故“橹”也可以理解为“鲁国的木盾”。
橹工具详解:
橹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舵桨加长后操作方式从“划”演变为鱼尾式的“摇”,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橹”。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
橹在中国起源的具体时间尚难确定,它最早出现的年代尚不可考,传说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挥尾前进,遂削木为橹。
从中国古籍记载来考证,橹最早出现的年代至晚产生于汉代。据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橹字已作了解释,认为它产生的力沿着船脊方向。
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
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效率。
橹这种推进工具要比划桨优越,它是一种连续性的推进工具,而且具有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英国有专家认为,螺旋桨的发明是受到了橹的启发,欧洲人看到中国人使用橹后受到启发,发明了螺旋桨。英国专家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螺旋桨不间歇作旋转运动的叶片,与在水中滑动的橹板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