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中国冷兵器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图片缩小电脑用什么软件 2025-08-18 17:45:03
假笑孤独图动态图片 2025-08-18 17:37:44

中国冷兵器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5-28 22:15:58

‘壹’ 中国罕见冷兵器有哪些

众所周知,冷兵器是指不需要热能的推动,就可以实现杀伤敌军、护卫自己安全的武器装备。比如刀剑、弓箭、木棍、板斧、锤子、鞭子等等都属于冷兵器。而随着历史的流逝,有许多的兵器因为各种原因消失在大众的眼前,从而不被人熟知,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一些在历史中尘封已久的罕见冷兵器吧。

最后就是昆吾剑,它是古代一款赫赫有名的宝剑,据悉这是昆戒的武器,因为自己的族人被周穆王的军队困住,因此为了让族人逃出,昆戒就将昆吾剑献出才拯救了部落的族人,可见昆吾剑的价值了。该兵器外形设计给人霸气之感,采用双刃结构,利刃能够吹毛可断,其材质为青铜,采用高超的工艺打造而成,在任何潮湿的环境下也不会生锈

‘贰’ 中国各类冷兵器优劣性

长兵器适合马战,短兵器适合步战,狭窄地区如小巷房屋等适合短兵。开阔地带如平原草原适合长兵器。

马战适合长兵器,一寸长一寸强,近身肉搏适合短兵器,一寸短一寸险。

平时打仗几乎都是长兵器,只有在近身肉搏百汇用短兵。符合人体力学。

每一种兵器都有它的优势劣势。

戈是中华特有的兵器,就像一把长柄镰刀,盛行于汉代以前,没有马镫时代不用双手马上根本坐不稳,一般骑兵战斗都坐在战车,你会发现戈其实根本不太方便使用,可是一旦配上战车就能在战场上收割生命,简直就是死神的镰刀,堪称古代坦克般的存在,后来马镫这种改变世界的利器发明后,戈慢慢被淘汰了。

南北朝盛行铁甲重骑兵,盔甲锻造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战争就是杀人,如果无法破开盔甲当然杀不了人,所以这时候主要兵器以破甲为主,如槊锤鞭锏等,其中以槊为代表,槊应该属于枪的一种,槊和枪的区别就是无论是锋刃还是杆身都比一般枪都要长,就像一把剑插到加长的枪杆上,其主要作用就是破甲,破甲几乎是槊诞生的理由。

槊是重兵器,古代很多猛将都是用槊的,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恭正史里都是用槊的,宋代后骑兵少,加上槊的制造成本较高,这种骑兵杀器慢慢减少最后淘汰了。

剑其实作为一种礼器,其实不太适合战斗,佩剑的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一般都是配刀兵才是真正的杀器。

攻城武器

自春秋时期以后,攻城器械的功能可以大致地分为四种:进攻准备;掩护士兵;破坏防守设施;强行登城。

从部落社会野蛮人的小打小闹,到现代文明动辄百万千万的全球大战,可以说,战争一直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即便将来,战争也是资源、信念、意志与智谋的对抗。


中国古代8大攻城武器
.巢车
巢车又名楼车,主要作为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了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了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0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
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内容纳一入执白旗了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竿平伸则敌人近,旗竿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了望塔,观察敌情。
二.木幔

木幔,是古代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攻城车。是古人在攻城在对付守城方类似箭石等投掷物时想出的办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用草、布、木、皮等各种材料造出一大块东西,挑起悬挂在城墙外,就能对抛射物进行缓冲。它们被称为“籍幕”、“布幔”、“木幔”、“篱笆”、“皮帘”等。《宋书·武帝纪上》:“ 张纲 治攻具成,设诸奇巧,飞楼木幔之属,莫不毕备。”《通典·兵十三》:“以板为幔,立桔槔于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
三.轒辒车

轒辒(fényūn)车,古代攻城武器名。为四轮无底木车,上蒙牛皮抵御城上箭矢,人在车中推车前行,可掩护士卒抵近城墙进行攻击,但无法直接破坏城墙。一车可藏十人左右。据《武经总要》记载:辒轒车,下虚上盖,如斧刃(其车梯盘勿施桄板,中可容人着地推车),载以四车轮,其盖以独绳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坟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
在南北朝的时候经过侯景的改良成“尖头木驴”,据《太平御览》、《梁书》及《通典》,因《通典·兵典》的详细记载:梁将侯景反,兵逼建业,皆危惧。梁将羊侃为守城督,因伪称得外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贼为尖头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

为增加行车的安定性,该器具路轮又增加成为六个,车长为一丈五尺(4.7 公尺),高八尺(2.504公尺)。《武备志.军资乘攻二》记载:古时攻城战车。六轮,上横大木为脊,长一丈五尺,高八尺,上尖下方,外蒙以生牛皮,内载十人;推逼城下,以攻城作地道。
四.撞车

撞车,是中国古代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主要兵器,靠冲撞的力量破坏城池的防御措施。《三才图会·器用五·撞车图说》记载:“撞车:上设撞木,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
五.临冲

临冲,又称临冲吕公车或吕公车,相传此车便是由姜太公发明的,因其受封于吕地,所以尊称为吕公。而实际上,临冲吕公车最早成型应该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较多应用。
临冲吕公车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叛军将成都团团围住,昼夜攻打,用钩梯爬城,在城外垒土山,设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弩射城上守兵。守军用火炮、火箭反击,双方相持不下。这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似的战车用许多牛拉着,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战车驱近时,霎时毒矢俱下,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见状沉着若定,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立即命令架设巨型石炮,以千钧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炮击牛,牛回身奔跑,吕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
六.云梯

云梯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攻城器具,是古人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它并不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最常见到的那种,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这种器具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设备。 云梯的发明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能工巧匠公输盘(鲁班),其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目的,命令公输盘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说明云梯另外一个用途可以登高望远侦探敌情。
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发展,这种笨重的木制云梯也逐渐被废弃,推出历史的战争舞台。
七.壕桥

壕桥又称为“飞江”或“飞桥”,是古人为了通过城外的壕沟或护城河等障碍,作为攻城军机动性的便桥。我国自战国时代便有使用壕桥的纪录,根据《六韬·虎韬·军用》的纪录中有:“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4.7公尺),长二丈(6.26公尺)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国在壕桥的发展方面已极为成熟,不但应用了销轴、辘轳等机械装置,其桥宽达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宽达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队通过。
《武经总要》记载,宋时壕桥已普遍装上轮子,做成车型,以便推徙。所载的宋代壕桥类器材总共有五种,壕桥的宽度是视城壕或护城河的宽度而定,这些壕桥多半是在围城时攻方观测后就地取材制作的。为了运输的方便,壕桥的桥座下有两个大轮子,以便攻城军可以出其不意的部署壕桥,使部队迅速通过桥面,进行攻坚作业。为了确保桥面的安定性,壕桥的前端有两个用来固定的小轮,当小轮陷入对岸的土壤中,就可以使桥更为稳定,此种特殊设计比起前代用许多绳子固定的方法,显然较为进步。而到了唐代,护城河宽达二丈。制造壕桥不易找到巨大木材;桥过长时,使用也不便。 所以当壕沟或护城河过宽时,则利用机构较为复杂的折叠桥。
八.投石车

投石车想必大家也不会陌生,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弹的大型人力远射兵器,它的出现,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战争的需要。如中国象棋黑方的炮写作“炮(石包)”,就是投石车,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较隋唐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战。古书中的“抛石”、“飞石”指的就是投石车。
最初的投石车结构非常简单,只是用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攻楚的时候,楚军秘密准备了大批投石车,当秦军渡河时突然同时发射,无数尖利的石块乌云般砸向秦军,二十万秦军全面溃败,李信自己也兵败自杀,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堪称古代远攻武器之王。随着技术的发展,投石车也越来越先进,很多三国游戏中的“霹雳车”就是战国时代投石车的改进形。
中国的投石车在宋代到达高峰,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中记载,“凡炮,军中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足见对投石车的重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八种常用投石车,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长达8.76米,发射的石弹45公斤,可射90步,即140多米。也许《武经总要》可能是出于保密或者故意误导敌人的目的,将发石车的射程大大缩小了,实际上根据别的古籍记载和现代科学计算模拟,这种投石车的发射距离不少于500米,这在冷兵器时代,可说是超远程打击了。中国是北宋-南宋时期发明的对重式投石车,金国在灭亡北宋的汴京之战中,一夜之间架设抛石车5000余座,在汴京长达50里的城墙外同时向心突击,金军发射了无数的石弹,以至于汴京郊外当时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块!攻城时先将护城河填平,而后万炮齐发,再辅以大量强弩,一举击溃守城部队的部署,进而出动与城墙等高、可容纳80人的巨型攻城车对城池展开登城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壮观的发射场面,简直不逊于现代战争规模的火力准备!

‘叁’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都有哪些

十八般兵器: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着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肆’ 你知道中国哪些冷兵器

中国子母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冷兵器。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此刀分为大小两把。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阴阳双飞,子母相藏。看似一柄,实则双刀。

‘伍’ 中国有那些传统兵器或冷兵器

肉搏兵器
[戈] 十八般兵器中国古代击刺勾啄长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镰等原始工具发展为石戈、青铜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矛]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内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釜],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原文缺字),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枪] 抗日大刀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竿、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白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戟] 古代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长柄兵器。中国戳又称馒、棘等,是戈与矛的合一体,这种形制是世界独有的。中国柄前安置直刃,一侧枝生横刃,具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长刀] 古代安有长柄的大刀。一种砍杀兵器。创自后汉时期,有单面刃、双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称各不相同。三国时称偃月刀,晋代称大刀,刃长3尺,柄长4尺,下有铁糟。唐代称陌刀,全长1丈,重15斤。它是从佩刀和短柄长刀发展起来的,是汉后各代的常备武器之一。 [朴刀] 中国古代刀名。其柄比大刀的短,双手使用。《水游传》第二回:"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将了朴刀"。 [陌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唐开元之间,"军队中初用陌刀"。据 《唐璃_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陌刀两面有刃,通长l丈,重15斤。 [拍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长约1丈。 [钩] 钩杀、捕获敌人的白刃兵器。钩有一刃或数刃,刃向内弯曲似鹰瓜。钩的种类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据历代兵书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飞钩、短柄钩,长柄钩。 [长柄钩] 一种安有长柄的钩。从戈、镰演变而来。柄很长。可达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战中。公元前11世纪的文王伐祟战争申,曾经使用长杆钩来攻击崇城。《诗经_大雅_皇点》朱熹注:"钩援、钩梯,所以钩行上城"。钩援郑后世的长柄钩。水战中,使用长柄钩或和多头的撩钩来割断敌军的船缆,蓬蓬。或搭钩敌船,也可以用来捞取落水的敌人首级。步骑兵交战时,步兵期长橇钩钩敌骑的下肢。 [钩刀] 古代海战中用于破坏敌舰设备的钩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长的杆子上缀缚圈宠一把锐利的钩形刀,接近敌舰时伸出钩刀,钩割敌舰桅惋的绳索,使其帆布落下从而失去风动力,戮便于接船作战。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曾记载,罗马舰队在海上与舰只比已方高大的高卢舰队作战时即使用钩刀,割钩高卢舰队桅溯的绳索,使其处于被动处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类遗存中常有发现。以后发展为铜、铁及钢制斧。主要有长斧短斧两类。是古代出现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种又被演变为礼器,象征权力。 [长柄斧] 古代一种劈砍兵器。斧头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装方便,使用灵活,为唐代常备兵器之一。
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掷距离、打击力量和准确性的抛射装置。投矛器是一块扁平的骨头或木头制成的小板(长30一150厘米),板上装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现在太古时期,在考古发掘时曾在上旧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了投矛器(公元前1一1.2万年)。澳洲土着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过投矛器。 [弹弓] 发射弹丸的弓。弹弓早于射箭的弓弩出现,原为打猎工具,后也用于作战格斗。明清两代军中,也有身怀弹弓做为暗器的。弹弓弹力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内衬牛角,强弓内衬钢片,以增加弹力。弓弦丝制,也有用牛筋劈丝,混合人发、杂丝编成。强弓需四个力才能晚开。普通弓为两个半力。强弓射出弹丸,着人即毙命。弓长约十八拳,如拳宽2寸,则弓长3.6尺。一般弹丸用粘土和胶团制成,晒至极干,即可使用,也有钢铁弹丸。 [飞去来器] 投掷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猎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国家中也把它作为兵器。它是有一定长度、角度和形状(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抛出后飞速旋转,利用空气动力原理呈曲线击向敌人,如击不中目标可借助自身的回旋力飞回来。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逐步充实,精良。但弓的基本动力原理和形制没有改变,即由弓背,弓弦两部分组成,射箭时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使用方法有双臂拉引,也有脚手并用拉引的(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战争中远距离打击的有利武器,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中国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亚述弓箭] 亚述人的弓弦长度一般短于埃及弓,最长约4英尺。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个弓男一样粗细,曲形弓则从中问到两端由棍变细,角形弓较小。使用也少。二种弓的两端均有芍纽。 [弩] 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弩是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茬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身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绪构,不须引弓和同时瞄准。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弩览弓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弩。以后传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时期为止。弩的质量和种类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渐被淘汰。 [中国弩]诸葛连弩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弩,木制弩臂,铜制簿钒。汉代幽瑰腰形弩。连弩、床弩。弩的基本结构由弩弓、弦、弩臂、弩机四大部分组成,弩弓弦与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强劲。弩臂由坚硬木料制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间有纵糟,放置箭矢,后部装置弩机。弩饥是发射的控制机构,一殿由歼、悬刀、牛三部分构成。牙,又称机钩,据《释名·释兵》:“钩弦者日牙”,用来钩张弩弦。悬刀又称机拨,是拍发用的板机。牛,又称垫机。在张弩时,用它把牙和悬刀钩合茬一起。发弩时,拍扳悬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钩紧的弩弦突然驰开,把弩箭发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门——“望山”。用来瞄准,弩机组合后,装在一个匣里,称为簿郭。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各代弩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如战国时期分夹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本车弩、竹竿弩、竹竿警。大竹竿弩、伏远弩等。 [弩机] 古罗马发射标枪的大型弩。这种弩带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发射2米长的标枪,威力很大。 [霹雳车] 中国最早见于实战的抛石车。《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曹军制发石车,攻击衰绍军壁楼。因发石时声如霹雳,故名霹雳车。 [弹射器] 由扭绞的纤维绳的弹力带动的投掷器,也称弩炮包。此种投掷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一404年)期间第一次出现于锡腊库扎,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战争中围攻要塞时使用过。轻便型弹射器也用于野战,并安装在舰船上进行海战。弹射器的构造是:在坚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绞的绳索 (皮带、鬃绳)等。投掷杠杆的下端插入绳内,上端有装弹碗。装弹时,把绳绞紧,杠杆被绞车几乎拉成水平位置。投射时,杠杆有力地磕打在横框的横梁上,把所装弹丸沿弩曲弹道抛出。弹射器可投掷石头、石弹、金属弹、圆木、箭、装有燃烧着油脂的瓶罐、动物尸体等,在中世纪还投掷过球型弹、燃烧弹和爆炸弹。弹射器可将150一48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250一400米,可将箭相3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850米远。据波利比阿的《历史》记载,阿基米德设计的巨型投石器,曾把许多罗马海军的舰船打坏,打沉。花欧洲,到14一15世纪,弹射器曾相火炮同时使用。罗斯,有一种类似弹射器的装置,叫投射机。 [抛石机] 依靠物体张力(如弓·木板弩曲时产它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掷器。典型的靠钮力发射的抛石机由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构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摊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度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其他种类的弹体。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产生的惯性力便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据考证,亚述军事帝国时期,已开始用机械投掷石块,据说可把大约10公斤的石块投射500一700米。后来犹太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也陆续开始使用。 [镖] 刀鞘末端的钢饰物。又是一种暗器。形如矛头,用以投掷伤人。 [标枪] 一种带镞的短投掷梭标,又称“投枪”、“投矛”、“短矛”、“镶枪”等。巧嫉和骨嫉标枪、在上旧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晚期)为狩猎武器。铁镞标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军队中郡曾装备过。希腊斯巴达人的轻装步兵可将标枪投掷20一60米远。古罗马重装步兵的投矛长约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长的铁尖安在木柄上,投掷30米。为使标枪投掷得更远,达70一80米,有的标枪上装有皮带环,以使投掷力显着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澳大利亚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阿留申群岛人),标枪是一种基本的投掷武器。在西欧,标枪一直流传至中世纪。在俄罗斯,标枪即为短投枪。在《梆戈尔远征记》一书(公元12世纪)中首次提到标枪。在中国原始社会已有标枪,但到宋代才成为军队常规武器,又称“梭枪”。元朝蒙古军善用标枪,杆短另尖,枪有四角形、三角形、圆形数种,多数两端有刃,既可以马上刺敌,又可抛掷杀敌。明代军队中有一种两头带刃的标枪,长68厘米,枪刃长23厘米,尖尾长7厘米,两头尖,中间粗,有姻长箭,两端都可以刺入,便于投掷。清代的标枪多用木竹为柄上加铁镞,略如明制。还有一种卫体用的标枪,枪杆较短,镞长6寸,木柄杆长1.8——1.9尺,重不到2斤。纯铁打造的标枪更短,全长不到2尺,重不过4斤,技艺精熟者可干50步内投中敌人。 [杰里德矛] 形似标枪的细短投矛,装于一不大的矛袋中、佩于年人腰带私侧。近东各国阿拉伯人称骑兵持矛操练为杰里德。15一17-世纪时,俄国也使用这种矛作战,后一段时期,"也叫杰里德矛。"Cy刀M口A"这一名词源自与"COBATb"一词有联系的古斯拉夫语"CyAM丛A》,COBATb"在古俄语中有"掷矛"的意思。这种短投枪长约一米,枪头很重,分为刃,裤,小管内插入一根轮而坚固的杆子-------枪杆。16一17世纪常在仟子尾部装上一个博簿的金属筒,以便较历从枪筒中抽出。 [投石带] 一种投掷武器,又称投石器。根据记载,古埃及的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川33一前1786年)它曾经出现在埃及军队中的努比亚雇佣军中。后来,手抛投石带广泛运用于古代世界(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亚述、马其顿等国)和中世纪各国的军队。它是一条由兽皮或杆扔纤维做成的带开,中间部分宽,一端带有环扣,套世投石手手“或木柄止 (长鞭掷弹带),弹丸(鹅卵荷、金属球。16-17世纪时为榴弹)放干投石带宽部。拨右手在握住套球扣的同时,也握住投巧带的无环一端。投掷时,把"装上弹。的投召带,伯;头顶上万旋转,逐渐加力,挥力最大时松开无环:的一端。快速飞出的弹丸可杀伤距离l50米内的目标。投巧手带有10发以上的弹丸。投石带有多种,澳洲、非洲、大洋洲诸部落一直使用到20批纪初。投石带也可化投射机械 (木炮)中使用,以增加投弹距离。投巧器曾是一些国家野战、攻城、海战的主要武器。古罗马、波斯等国均曾在军队中组建专门的投巧手部队希腊的海军舰船上也曾有专门的投石手部队。

‘陆’ 古代中国冷兵器的三大巅峰之作

青铜剑时代的巅峰———秦剑

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再看剑身造型,整把剑由八个平面组合而成。通长三尺,由剑尖至剑柄,厚度各异。这更增强剑身弹性,使其在遇到剧烈撞击时不易断裂。

文章来源于:经典收藏

‘柒’ 列举中国各种怪异兵器(最好含图)

中国古代另类冷兵器 1、铜铍:
铍(皮),金属元素,符号Be,灰白色,质硬而轻,用于原子能工业中,铍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火箭等;铍,做长针、长矛讲,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 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
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
2、吴钩:
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3、钩镶:
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4、戚:
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
5、钺戟:
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6、铩:
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
7、啄:
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
8、鋋:
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
9、镰:
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
10、戣,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 http://tieba..com/f?kz=399702848

‘捌’ 中国古代冷兵器大全

一、长兵械
1.朴刀 2.象鼻刀 3.双手带 4.春秋大刀 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 7.龙头状元刀 8.三尖两刃刀 9.干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 12.凤枪 13.拐枪 14.抓枪 15.线枪 16.锥枪 17.棰枪 18.铁枪
19.旗枪 20.梭枪 21.花枪 22.拐刃枪 23.拐突枪 24.短刃枪 25.短锥枪
26.单钩枪 27.双钩枪 28.板门枪 29.鸦项枪 30.蒺藜枪 31.九曲枪 32.三眼枪
33.雁翎枪 34.虎牙枪 35.梨花枪 36.环子枪 37.透甲枪 38.火焰枪 39.金钱枪
40.蛇镰枪 41.铁构枪 42.欺胡大 43.巴尔恰 44.留客住 45.竹条镖 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 48.十字镰枪 49.太宁笔枪 50.苗族村枪 51.太极大枪 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 54.少林挠钩枪 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 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 60.青龙戟 61.三戈戟 62.九曲戟 63.典韦戟 64.月葫戟 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 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 70.少林殳 71.齐眉棍 72.夹刀棍 73.连珠棍 74.梢子棍 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 77.杵棒 78.马棒 79.抓子棒 80.狼牙棒 81.牛头杆棒 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 84.武当玄武棒 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 87.月牙斧 88.凤头斧 89.鱼尾斧 90.鳌头斧 91.长柯斧 92.宣花斧
93.矬子斧 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 97.套钺 98.铲钺 99.降魔钺 100.月上钺 101.双手钺
102.马叉 103.火叉 104.飞叉 105.叉杆 106.苗叉 107.三头叉 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 110.三股叉 111.四平叉 112.五股钢叉 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 116.笔挝 117.鹰爪 118.朝天爪 119.金龙抓 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 122.悬星锤 123.朝鲜打糕槌 124.燕子 125.燕咀 126.金牛
127.雷震 128.阴阳 129.夜战 130.风翅 131.九曲 132.五齿 133.元宝铁
134.梅花镏金 135.风翅镏金 136.燕翅镏金 137.齿翼月牙 138.九齿迎风

‘玖’ 请介绍一下冷兵器的种类(带图片)和使用方法,以及展现实力的战例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环刀,朴刀,还有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枪,钩镰枪等。
5、戈:中国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镰头剑一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实话实说,戈并不是杀伤很强的武器,戈的种类繁多,从夏朝倒汉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绝迹。戈是中国的老兵器,因为是横刃,所以以钩,啄,挥,推为主。
6、戟: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枪和刀的合体,它的杀伤力是很强的,既可以象矛一样刺击,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样钩,挥和劈砍。在欧洲,戟的装备和中国是不同的,欧洲中世纪以装备步兵为住,而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大批装备部队,到中古已经从步兵到骑兵了,步兵则以轻便的长枪代替。中国的戟主要分3种,一种是最老的戈戟,这种种类最多,装备最广,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现的门戟;还有就是武将最喜欢的方天画戟了。
7、斧钺:大者为钺,小者为斧。钺在实战中使用的时间不长,估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战车上的具有巨大威慑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后来由于太过笨重变被淘汰了,从此后钺只能作为礼仪武器。而斧的发展就比大头的钺幸运得多,中国历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开国元勋程咬金用的宣花车轮大斧,还是绿林中梁山好汉李逵用的板斧,可以马上的大斧,也可为双手拿的板斧,种类很多。斧的杀伤很强,属于重兵器,以劈砍为主。
8、弓弩:这个不必多说,中国的古代远程杀伤兵器一直比外国的厉害得多。
9、鞭:大家可别搞错了,这个鞭可不是软行像绳子一样的鞭子,我们所说的鞭是一种以劈,扫,捅等为住的像铁棍一样的兵器。鞭就像钢铁做成的竹节,所以又叫竹节钢鞭。历史上的伍子虚,大唐元帅尉迟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过鞭。鞭是对付比锁子甲更坚固的盔甲所产生的兵器,并可以一举打碎护心镜,威力极大。属于重武器。
10、锏:和鞭一样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锏有3~4条刃,所以有三楞锏或四楞锏之说,通常锏比鞭轻,但是杀伤比鞭大,破甲力比鞭小。历代武将都是以枪或者戟为住战武器,而背上就背着2根锏作为铺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给敌人致命杀伤,所以有“杀手锏”之说。
11、叉:这不必我说了把,就是三叉戟,中国也有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许多种。和枪一样是以刺为主,不同的是叉的杀伤范围大,能有制约敌方武器的效果。
12、挝:说白了就是以敲打为主的轻兵器,再说穿点就是,三节鞭,双节棍,九节鞭之类的武器。是刺客和绿林游侠的喜爱武器,方便灵活,但是身为武侠大作的剑网居然没有这类武器,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13、棍棒:棍棒,最基本的武器,也是古代最实惠的防身武器。从棍来看,有乌有棍,齐眉棍,盘龙棍之说,从棒类看有哨棒,铁箍棒,狼牙棒等总之棍棒可以混为一类。
14、镗:重威力武器,古今使用的人比较少,可能是因为比较笨重吧。大家看过《隋唐演义》吗?天下第二猛将宇文成都和第六猛将伍天锡分别是用的镏金镗和混金镗,都重达200斤以上,虽然小说夸张了点,但是真个一镗砸下来,戴着头盔也能把天灵盖砸碎。镗就是叉的加强般,比叉更重,更具杀伤,一般镗的逢刺多达5个,最边逢刺上都有反刃,凶啊~~!
15、役:这种武器,我是没见过,但是书上说是以竹子为柄,金属刺刃的兵器,可能是暗器吧。
16、锤:估计是古代最具杀伤的单兵武器了,不但从外表上能看出锤的威慑,最主要是锤是能对付身穿重甲的武士。不管是在中国或是欧洲骑士,都有用锤的记载。中国隋唐第一猛将李渊第四子李元霸手拿一对每个重达400斤的金瓮破天锤打遍天下无敌手;大唐薛家将的薛奎用的八棱金锤打得突厥闻风散胆;南宋名将岳飞的长子岳云也是使用的银锤横扫金军。在欧洲为了对付穿全身板甲的骑士,许多军队装备巨锤。从而有了“皇家之锤”,“铁锤查理德”等词语。其实锤不能算完美的武器,正因为它太重,没几个人能拿得起,所以在中国古代在部队里是准备不多的。
17、拐:怎么说呢?各位应该有人看多圣斗士吧,最强的黄金圣斗士天平座童虎(也是咱们中国的,嘿嘿),他的圣衣由6种武器组成,依次为枪,剑,三节鞭,双节棍,盾,拐。这种武器能防能攻是相当不错的防身武器,一般正规部队是不装备的,只有那些绿林好汉,江湖豪杰才用。
18、流星:这并不说就是流星锤,而是绳索武器的总称,比如绳枪,流星锤,链锤。在欧洲有种叫枷连的武器,其实就是装有柄的链锤,能绕过敌人的盾,或者防御姿势对其进行打击,其实和流星锤是一个道理,。这种武器攻击性很强,对手很难防御,但是由于自己的武器是软性的,所以自己的防御也不怎么好。这样的武器在部队里除了某些有性格的武将当铺助武器外,是不进行大规模装备的。但是一些的强盗倒是用得。
具体的一些冷兵器名称——
长兵器:戟刀
笔刀
凤嘴刀
偃月刀
眉尖刀
三尖两刃刀
春秋大刀
钩镰刀
干坤日月刀
长枪
古矛枪
花枪
单牙月
九曲戟
短兵器:九环刀
大砍刀
马刀
连环刀
七星剑
龙泉剑
方节鞭
达摩杖
铁扇子
少林板斧
软兵器:九节鞭
大扫子
三节棍
软鞭
流星枪
绳镖
龙头杆棒
链子剑
剑鞭
流星锤
双兵器:鸳鸯刀
干坤日月轮刀
龙凤双剑
双棍
板斧
双板斧
少林双戟
梅花匕
子母鸳鸯钺
奇门兵器:判官笔
宫天梳
峨嵋刺
子母刀
鸳鸯钺
日月轮
龙凤扇
双拐
月牙刀
铁扫帚
暗器:摔手箭
金钱镖
梅花针
飞蝗石
血滴子
铁莲花
飞铊
铁鸳鸯
喷筒
如意珠
飞铙
梅花袖箭
袖弩
镖刀
袖圈
袖蛋
折凳
母铁胆
远程兵器:箭

‘拾’ 中国古战场常用的冷兵器 看看你认识几种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环刀,朴刀,还有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枪,钩镰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