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大全 » 50年代玩具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图片缩小电脑用什么软件 2025-08-18 17:45:03
假笑孤独图动态图片 2025-08-18 17:37:44

50年代玩具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5-28 14:34:44

⑴ 小时候玩的变形玩具,但应该不是变形金刚,可以变好多种,求名字或图片或购买链接

博派(汽车人)天火-喷气战斗机.雨舞滑翔机.旋刃).然后是飞行太保的银剑-协和式客机,弹弓-鹞式,空袭-F15鹰式,俯冲-F16,飞火-F4鬼怪.山猫号变的是飞船,神风队的激光炮和钢鞭是塞伯坦形态的飞机,对了还有弹簧,三段战士,能变直升飞机.机器卫兵里的刀刃也是.
狂派(霸天虎)红蜘蛛.惊天雷.闹翻天是F15超音速歼击机.冲锋,挽歌,喷气机是喷气式战斗机.还有狂飙.战车队的旋风是武装直升飞机,爆炸是宇宙飞船.三段战士闪电是米格25狐蝠式歼击机,大火车是宇宙飞船,毒气弹是客机.

⑵ 大人(40后或60后或70后)小时候的玩具(游戏)是什么(名称)【注意描述】

第一个叫推铁环,又名滚铁环!第二个叫陀螺,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作“干乐”。

滚铁环,旧时传统儿童游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全中国。玩家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

用铁丝做一个圈,然后再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推着这个铁丝圈滚着走。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个人活动、集体竞赛均可。有50米或100米竞速、有100米障碍(如绕树丛、过独木桥)、4×100米接力等比赛项目。

游戏现状

随着少年儿童现代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尤其是机动车日益增多,给推铁环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曾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推铁环活动,日渐冷落下来。

从拓宽体育课程教材外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荐具有地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锻炼学生体质的目标出发,可以鼓励儿童参加校园内的滚铁环活动,或在加强安全教育前提下,倡导山区儿童在田间小路上滚铁环。

因推铁环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项目。只是做个铁环并不难,但在快节奏下生活的人们,已经没有谁会到处找材料来敲打焊接,为孩子去费上一二天的时间做个不太标准和美观的铁环了。

⑶ 50年代的玩具

陀螺,滚圈,空竹,火花,剪纸,折纸,风筝,九连环,牛拉车(线轴、一截腊、皮筋加个棍做成,反复绕几圈,放到地上自己慢慢的滚动。)拉线人(木头片上画出小丑的四肢及躯干五部分,分别锯下来,上好颜色,将四肢用小钉连接,但不能固定。用线连接四肢,从后面垂下,从两腿之间留段线,拉动线,小人四肢就上下动。),子弹哨,木枪,风车,猴爬竿等。

⑷ 介绍好看的玩具,谢谢

什么是玩具(toy)?
简单说,用于“玩”的器具,就叫玩具。着名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对玩具应作广义理解,它不是只限于街上卖的供儿童玩的东西,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触摸的东西,都可以叫玩具。”玩具不光适合儿童,还适合青年和中老年人,适合从0岁到100岁的所有的人群。它是打开智慧天窗的工具,它让人们机智聪明。
供人们尤其是儿童玩乐和游戏的产品。距今约5000多年的古埃及文物中已有粘土、木材、兽骨和象牙等材料制成的玩偶,儿童墓葬中有小型饮具和生活用具。距今约3000年的波斯文物中发现有下设圆轮的拖拉玩具。古希腊有用线绳起动的发声陀螺和动物形象的玩具。古罗马陵墓中出土了四肢活动的牙雕人像。18世纪德国纽伦堡成为欧洲玩具生产中心。玩偶采用模印工艺,体内装置机械部件,能表演啼哭、走路等动作。还生产了音乐玩具和发条玩具等。19世纪科学技术新成就应用于玩具设计和生产,促使玩具生产的发展,出现活动画、西洋镜、幻灯等光学玩具。1878年美国科学家T.A.爱迪生采用留声机制成会说话、唱歌的玩偶。19世纪90年代,美国相继生产了电动小风扇和有轨电动小火车。中国玩具也有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500年的山东宁阳大汶口遗址发现有小型陶猪。距今约3800年的齐家文化遗物中也有陶制玩具和响铃。风筝和球类游戏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空竹、风车、滚环、七巧板、九连环等成为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20世纪以后,玩具制造业成为重要的工业。30年代德国玩具生产和出口居世界首位。40年代美国玩具生产迅速发展,生产、消费和进口跃居世界之冠。50年代日本玩具工业崛起,出口额赶上德国。50年代末中国玩具工业形成,以北京、上海为主要产区。玩具品种达7000多种。60年代香港玩具工业兴起。80年代以后台湾玩具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⑸ 50年代末60年代出的人小时候玩什么

60 70和80年代人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严格的来说,标题不能算是小学,应该是从我开始记事开始算起吧,之间还玩过哪些,已经记得不太多了,并且,先说一下,我所说的“游戏”应该是个泛泛的、我能记得的范围,里面有些也许只能算是娱乐,有些甚至只是件玩具而已,而且很多名字我已经忘记了,所以只能根据过程自己配个名称了。 1)打弹珠。这个应该是我最早的玩的东西了,记得家里一直有个铁罐,里面就装了不少五颜六色的玻璃弹珠,至于玩法,好象就是谁先打到别人的珠子,然后再打进洞里,就算赢了。我那一罐子弹珠从哪里来的,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只是当时一直很纳闷,弹珠是怎么做出来的?中间的彩色条纹是怎么弄进去的?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把百货公司里那一大盒各种颜色的弹珠都买回来,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个是——跳棋。 2)跳格子。不知道这个各地是否一样,就是在地上划出几个格子,然后拿钥匙或者回型针做成的串状物扔到里面,然后单脚着地,在格子里面把串状物踢到下一个格子里,依次类推,踢到最后一个格子的就赢了,中间不允许手和双脚着地。这个游戏应该是女孩子玩的,记得以前都是跟堂姐还有邻居女儿一起玩 3)影印钢蹦。这个不知道有多少玩过,现在1分、2分、5分的硬币少了,这也难怪,人口袋里都换红票子了,谁还愿意带一兜叮当乱响的钢蹦呢?玩法很简单,削跟铅笔,笔尖削平了,然后在钢蹦上蒙一层薄纸,用铅笔在上面刮刮,纸面上就会印出国徽什么的,这个算是技术活,因为不小心就会刮破纸,或者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抹黑了。当时自己特意把5分的正面和背面都印了出来,贴在铁片上,妄想着拿去换糖吃。 4)火 药枪。这个东西,我一直都觉得很神奇,也一直很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邻居家有个哥哥会做这个,看着他把火柴塞进去,然后一扣扳机,“啪”一声响,就觉得炮火锋飞、激情万丈,可是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只知道需要自行车链条和钢丝,于是每次路过修车铺,都要找几根钢丝带回家,等着也许哪天就做出一把。9月30日的时候在网上看见了一张火 药枪的图片,是个当爸爸的做给儿子的,可惜没写怎么做,有点遗憾,希望知道的XDJM告诉我一声,不过现在链条钢丝好找,上哪找火柴到是成了个问题了! 6)捉虫。这个好象应该是在有麦子的时候玩。那时候学校操场是土制的,地上有好多洞,可以找个麦芒,升进洞里,一会就能吊出个硕大的虫子。这个我也干过好几次,但是从来没吊出来一个,所以应该算是技术活吧。 7)滚铁环。这个应该是非常古老的游戏了,因为记得某次在玩的时候,我爸和我妈也跃跃欲试要玩。其实很简单,就是用铁丝弯个钩,然后找个铁环(最好是木桶之类器皿上卸下来的),用铁丝推着环跑就行。这个游戏也比较讲究技术,因为你要学会让铁环在自己的控制下拐弯、加速、跳跃,这个游戏应该绝对可以算是一项减肥运动,弯腰跑那么久,不掉几斤肉才怪。 8)纸惯炮。这个惯炮跟之前提的摔炮不一样,这个是用纸折的,然后地上放一个,用另外一个去砸它,能砸翻过来,就算赢。这个需要砸的一方纸质教好,硬度要足够厚。记得以前找不到这样的纸,就在一个惯炮里面塞好几个小点的惯炮,结果实战的时候,一用力,就漫天飞舞了。 9)烟标、酒瓶盖。烟标应该算是个收集物品,不过收集来之后,其用途跟上面的惯炮一样,折成长条状,然后相互砸。酒瓶盖也是用来砸的,不过先要用砖头或者榔头之类将它砸扁平才能用,这个比较费力气,所以当时我都是去马路中间找被车子压扁的瓶盖,那个又扁又平,基本上被弹起来的可能性较小,实战中比较实用。 10)打陀螺。我们这边管这个叫“打李逵”,不知道为什么,原理都一样,找个底尖上粗的东西,用绳子抽就行。后来发展到不用木头陀螺,直接去找那种鹅卵石,抽起来也一样用。 11)拨小棍。最早玩这个,是用冰棍里面的塑料小棍,抓一把扔在一起,然后挨个去把把那些纠缠在一起的小棍一一取出,这个过程不能让别的小棍动,否则就是输。后来发展到小贩那有那种彩色的小棒,很细,而且根据颜色分数不同,最后看谁手里小棒的分数最多就算赢。 13)管状枪。有两种形式的:一种,是用竹管做的,里面放个树上长的小果子,另一端用个东西堵上,拿个小棒使劲往里一推,小果子在压力作用下就飞出去了,这个是比较高级的,我就见过一次;还有一种,是用冰棍棒,管子的那种,在橘子皮上戳一下,然后再把另一头也戳一下,这样管子两头就各有一小片橘子皮堵在里面,然后用跟管子内径差不多大小的铁丝从一头使劲一戳,另一头的橘子皮就会飞出来。这玩意关键时候会失灵,而且橘子皮也不太好找。 14)手翻绳。把一根绳子两头打上结,套在手上,通过手部动作,翻成各种形状,这个需要2个人配合,我自己曾经一个人翻出过飞机来:)不过按我这边迷信的说法,翻这个会导致下雨,所以一般玩这个都得躲起来不让大人看见。 15)抓子。主要游戏工具是麻将或者军棋棋子,将棋子撒在桌上,手里拿一个,然后上抛,在它落下来之前,迅速抓起桌上的棋子,然后再接住空中落下的那个。然后再抛,再抓第二个,依次类推,直到手里抓住桌上所有的棋子。这个游戏很考验反应力,更考验的是手的大小,我这么觉得。 16)群体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切西瓜、丢手绢、捉迷藏等,这些应该都玩过,所以没啥说的,现在的幼儿园里应该还有小朋友玩的。 17)跳皮筋、踢毽子。一直对跳皮筋不屑,因为认为那个是纯女生类游戏,不过小学时候有段时间跳这个很疯狂,每级需要将皮筋抬高,于是皮筋的高度从脚面、脚踝,升到膝盖、腰部,再到胳肢窝、脖子,最后一级是拿手举着,这样的高度,照样有同学跳的下来,真是够牛的。 18)斗鸡、跳马。斗鸡应该算是标准的男孩子游戏,不要以为这个只是比身体,很多时候还是要看技术的,因为我有个同学曾经一人挑四个(块头都比他壮),结果是完胜。我摔的最惨的一次,后脑着地,最后是别人把我抬回去的。跳马危险性也很高,如果当马的是个高个子,那最后一跳通常情况下肯定是要摔个人仰马翻的。 19)纺织铁片。这个东西我也叫不上名字,我只知道纺织厂里有,大概有20公分长,1公分宽,中间有个圆洞,一边还有条槽 20)扔刀。玩法就是在地上画一个方框,中间划一道左右等分,然后在自己的地届扔三刀(应该是三刀吧),然后去中线上扔一刀,中的话,就可以在中线上往对方领地划条线,分成2分,对方选择1分,剩余的部分就归自己,情形就根八国联军割咱土地似的。玩这个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刀不好,刀把太沉容易倒,削铅笔的小刀太轻力道不够,还容易合上;二就是地面不好,有时候一刀下去,眼见中线,结果下面一个石头,一下就把刀子崩出去N远。具体玩法有好几种,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某次跟同学玩时,对方一边占我的地盘,一边说“肥啊肥啊”,结果流了一地口水。 21)贴纸。现在的贴纸做的很精美,也很方便,只要把后面的膜揭下就行了。以前的贴纸需要在上面抹口水,要抹的很均匀,然后湿面朝纸,贴在书本的显要位置,使劲按住,或者放床下压一晚上,第二天揭开表面纸,颜色就印在了上面。卖贴纸的都是一大张整的纸,上面有好多人物,因为买不起,所以一般都只挑其中最喜欢的人物买,谁要是能把整张买下,那就算是小资了。玩贴纸也需要技术,象我这样的,就经常浪费,贴出来的要么没脑袋,要么是半边身子,最厉害的是跟我姑要好的一个姐姐,我见过她贴过一个好大的贴纸,就跟印上去的一样,特别漂亮。 22)玩具人。包括的很多,象变形金刚之类的,一般人买不起,大多数玩的,就是一种胳膊腿还有脖子能动的小人,我只有一个半拉身子的,不过也玩了好久。还有一种是塑料战斗小人,里面有拿枪的,有站的,有坐的,有半蹲的,有匍匐的,一袋子大概有几十个,做工挺粗糙的,全部拿出来,可以摆成各式各样战场样子,还有那种军用小卡车卖,可以玩战争游戏。 23)打飞机。两个人(或者3到4个),在一张纸上各画几个飞机(其实就是几个“土”字),数量大家商量,围绕在各自的主基地周围(样子不固定),将笔尖定在“土”字尖上,然后用食指顶住笔尾,往前一推,笔倒下时,就会在飞机前面划出一道线,这就是飞机飞行路线,如果前方有敌方飞机就用笔尖定在“土”字四个边上,同样推出笔,划出的线即为子弹,打中对方则为消灭,最后的胜利属于谁先击中对方的主基地,有点类似于经典的游戏《坦克大战》。由于玩这个需要笔有一定自重,这样才能划的远,所以那阵子我们人手一只英雄牌的铁圆珠笔,不过基本寿命都不长。 24)纸飞机、纸炮。纸飞机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更有绝大多数人手里有废纸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去折。那时候比的是两种飞机:一种是长又尖的,比的是谁飞的远;一种是宽厚的,比的是谁迂回的的多。这两门手艺,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的。 25)丢沙包。这个算是大众化的游戏了,没什么技术含量,一个字-跑!那时候一般都是集体组织的,特别是冬天比较冷的时候,一个班的都在一起,丢沙包,老师也跟着玩,不过一般先挨砸的也是老师。 26)雕粉笔。上课的时候,很认真的看着课本,其实,那是在雕粉笔,不过活一般干的都很单一,也就是雕个花瓶啥的,再复杂点的,我就搞不定了。 27)算24点。80年代好象经常停电,而且为了节约用电,所以经常就着洋油灯玩,这个应该是最益智的游戏了,通过四张牌,算出一个24,现在想想,都是件很神奇的事,感叹一句——数学真的很伟大。 28)纸牌。这个纸牌不是平常赌博用的纸牌,而是一种印着“打手”“法官”等的牌,具体怎么玩我又不记得了,还有的事印的“偷油鼠”“警察”的牌,再后来玩的是一种抄房子的纸牌,估计跟大富翁差不多吧,每个人手里攥一把写着N个零的钱,买房子卖房子,玩的很开心,就是这个玩具太贵,被老师没收几次后,就没人再拿来玩了。 29)树叶。放学回家的路上是一片法国梧桐,一到秋天,就一地落叶,于是落叶也成了我们的玩具。具体玩法:两人各执一个叶子,将叶子茎交叉在一起,然后一快用劲,谁的茎断了就算输。玩这个不能找那种又粗又嫩的青叶子,得挑又老又黄,枯的快剩下丝的叶子,我们一路寻找一路走,于是,每天的放学路就这么被我们一遍一遍的不知不觉的走过。 30)转纽扣。找个大号的纽扣,用绳子穿进去,然后打上结,一手抓一端,把纽扣放到绳子中间,不停的往里悠,使得纽扣上的绳子越缠越紧,然后猛的一拉,纽扣就会高速往反向旋转,然后在松一下手,纽扣又会向之前一样方向转,再一拉,又反转,不停的往复,纽扣也不停的正转反转。这个东西后来地摊上有卖的,上面开了口,转起来会发出嗡嗡的声音,我买过一个,结果转的时候,由于速度抬快,把我手都打破了,玩这个尤其要注意:绳子要结实。不然断了的话,会很危险的。 31)弹弓。差点把这个忘了,这个应该是最具有杀伤力、也是最古老、最现代的武器了,因为即使现在,巴勒斯坦的XD们还是用这个原始的武器跟以色列的M4战斗着。这个就没什么说的了,次一点的用树叉做的,好一点的用硬铁丝做的,皮筋多的可以装上数十个,当初为了做包弹皮,去修车行顺了不少车胎皮,结果打不了几天就坏,前些日子在一个卖刀的网站看见有卖的,50一个,呵呵,东西虽老,价钱可是不低呦。 时间关系,只是整理出了这三十几个,应该还有很多,以后的日子再补充吧。小时候,家里不算富裕,所以没有玩过什么玩具,唯一的一个喷火坦克,一直都舍不得玩,平时基本都是自己做自己玩,现在长大了,看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玩具,想想现在的孩子那么多玩的东西,真的很羡慕,但是,心里面总是觉得,他们少了些什么,N年以后,他们还会记得那些超市里卖的玩具吗?呵呵,也许,他们少的,就是我这样的回忆吧!

希望采纳

⑹ 高分求40,50年代人们玩的玩具,要说出来源,玩法!

弹珠,打口袋,跳房子,陀螺,橡皮筋,旮旯(ga三声 la轻声)(羊骨头制成的。)。

⑺ 50年代的玩具及其玩法

陀螺,滚圈,空竹,火花,剪纸,折纸,风筝,九连环,牛拉车。

⑻ 古代的儿童有哪些有意思的玩具

江汉关博物馆联手南阳市张衡博物馆、南阳唐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郎骑竹马弄青梅——古今儿童玩具专题展》,获“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精品奖。

该展览汇集了儿童玩具类文物精品267件,辅助展品11件,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上世纪80年代。此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儿童珍贵有趣的玩具。


一只来自史前的陀螺。

打陀螺是很多人童年的乐事,圆柱形木头削尖、嵌入钢珠的陀螺,被鞭子一抽,就稳稳地、欢快地旋转起来。展览现场展出了一件石陀螺,来自齐家文化时期。齐家文化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一种重要遗存。

人类早期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到了齐家文化时期,青铜器出现,石器只作为辅助工具使用。可以想见,在当时生产力进步的情况下,先民们已有余力去磨制一件石陀螺,送给孩子作为玩具。

原始社会的陶响球

声响玩具,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儿童玩具品类之一,从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原始社会的孩子或已玩这类玩具了。

上世纪50年代,在距今约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上,出土过一种陶响球。这种陶制圆球,由于内部中空,贮有弹丸和石粒,摇动时沙沙作响,故名陶响球。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我国已知最早、最明确的玩具之一,堪称声响玩具的鼻祖。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先民最常用的乐器。但毋庸置疑的是,后世不少声响玩具,是在陶响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本次展览就展出多件声响玩具,如,汉代的灰陶手铃、摇铃、唐代的褐釉瓷哨、宋代的磁州窑羊哨、核形哨及明代的靴子哨等。

其中,一件灰陶响鱼,腹部中空,内有陶丸,拿在手中摇晃,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和今天的摇铃几无区别。其质地虽然原始,但灵动的鱼尾叫人无法不佩服汉代塑形大师的奇思妙想。

中国古代三大益智玩具

古代智趣类玩具颇多,有益于启蒙开智,促进动手能力,七巧板、鲁班锁、九连环堪称中国古代三大益智玩具。

七巧板是古老的益智拼图玩具,可拼成各种人物、动物、桥、房、塔等,是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力的好伙伴。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古

代榫卯结构制成的可拆装益智玩具,托名木匠祖师爷鲁班,故名鲁班锁。今天的益智玩具中仍可看到它的身影。九连环也是古代着名的益智玩具,《红楼梦》里有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记载,周邦彦也留下关于九连环的名句“纵妙手、能解连环”。

这些玩具看似简单,但设计科学巧妙,几个简单的部件,就变幻无穷,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甚至还需要大量创新思维。真是妥妥的“烧脑游戏”,充分体现了咱老祖宗博大精深的智慧。

出现于晋代的竹蜻蜓

竹蜻蜓出现于1700多年前的晋代。手动快速旋转,可以使其飞升。这种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曾令西方传教士惊叹不已,将其称为“中国螺旋”。飞机螺旋桨的发明、哆啦A梦的飞翔技能,或源于此。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长干行》中的青梅和竹马代表着爱情,现实里的竹马却是儿童们的最爱,是古代儿童仿骑马的玩具。

鲁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从古至今,爱玩都是儿童的天性。很多古代玩具以不同形式留存下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的经济、思想和文化面貌。

据了解,该展览2019年在江汉关博物馆展出的三个月期间,累计接待社会各界观众12万人次。有观众参观完留言称,展览带来满满的感动和回忆,“童趣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灵感,带来了更多走出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还有观众称展览“特别美好,特别纯真”,“不由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回想起那时无忧无虑的时光,还有天真烂漫的笑容”。

⑼ 看看现在最潮的人 童年时都玩了些啥

看看现在最潮的人 童年时都玩了些啥
2015-05-28 09:12 来源: 新浪时尚 作者: 分享
小朋友们最爱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但也不妨碍我们这些“大朋友”们利用这一天回到过去,回味童年。哪怕是现在时尚圈里同在一个弄潮儿里的ICON们,记忆里的童年也是不一样的,50后、60后的童年充满了小伙伴们的追逐嬉笑;70后、80后忆起童年,都是对铁皮玩具、弹珠满满的追忆;90后、00后的童年里,有的是电子游戏带来的刺激……想不像知道你的时尚ICON们小时候都玩了些啥?
50后:苦涩中的乐趣格外难忘
出生在50年代的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少年儿童。他们出生时,战乱刚刚平息;少年时,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上学时,又赶上罢课……50后的童年是苦涩的,但也正因为藏在苦中的乐趣,让50后充满了童年难忘的回忆。
风靡50年代的斗拐
那个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小朋友们只能聚在一起想着法子玩。男孩子们会聚在一起玩“斗鸡”,分成两队,找块空地,“战斗”就开始。所谓“斗鸡”,又叫“斗拐”,就是一腿独立,另一条腿盘屈胯前,双手或单手握脚,膝盖向前突出以攻击对方,先失去平衡或双脚落地的一方为输。女孩子们喜欢拿针线活当平时的乐趣,秀秀花什么的,和现在小姑娘们爱玩的十字绣还不一样,那时候绣枕巾、绣手帕、绣门帘什么的,图的也是好玩。
绣花
60后:一根铁环圈起来的友谊
60后们的童年时光相比50后,还是一样的艰苦,物资相较现在也贫乏,还是那句话,可以玩的东西不多。那时候,有一项玩具,也可以说是体育运动,风靡了大街小巷,那就是——滚铁环。滚铁环就是用扁铁或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或是直接找一个桶箍,另用钢筋做一支有弯钩的把手就行。操作时,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
滚铁环
滚铁环也是当时大朋友小朋友中间,最新潮的玩物了,谁家能用钢筋焊一只铁环,那一定是被小伙伴们羡慕惨的。如果在路上,一不小心遇到另一个玩滚铁环的“潮人”,那明里暗里的比赛可就开始了!如果是一群小伙伴一起玩,那更是一副欢乐祥和的画面,大家会比赛谁先把铁环滚到学校。别看小小铁环,滚起来还是很靠技术很耗体力的,这也是为什么那时候的小伙伴们都比现在的小孩体质要好的原因。
70后:无法释怀的铁皮玩具情结
70年代开始,小朋友们可以玩的东西渐渐丰富起来,当然是比不上现在的高档玩具,但土玩具也有土玩法,而且能玩的不亦乐乎!小姑娘们玩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小汉子们趴在地上玩弹珠、摔泥巴、打弹弓,听起来野蛮,但也是简单中透着欢乐。
跳房子
玩弹珠
除了这些“土”玩法之外,那时候最热门的玩具要属铁皮玩具了,一般的市场上都能买到的铁皮制的发条小玩意,小青蛙啦、大公鸡啦,也有小汽车、小火车之类。这里面要属铁皮小青蛙最“大众脸”了,这个上满发条就向前猛蹦的家伙可是能勾起不少70后无法释怀的铁皮玩具情结哦。
80后:电子的游戏,移动的游戏
相比起50后、60后、70后,80后的童年简直泡在了蜜罐里,那些继承来的游戏在小伙伴们中间热度不减,比如跳皮筋、丢沙包、弹珠啥的,一种叫洋画的东西开始风靡,看谁能把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牌拍翻,谁就能赢得更多。那个时候,能一手捏上一大打洋画可是相当牛气的。
洋画
跳皮筋
电子设备的发展,给80年代的小朋友们带来了无限欢乐。如果你也是80后,说起小霸王学习机、电子游戏机,你一定眼睛一亮,它们一定占据了不少你学习之外的游戏时间。什么“魂斗罗”、“超级玛丽”,一定是你如数家珍的电子启蒙游戏。我堵10张洋画,你一定还记得怎么给魂斗罗调出30条命。
小霸王学习机
掌上游戏机
那年代里,游戏不仅“电子”化了,还“移动”化了呢!掌上游戏机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屏幕不是彩色的,声音不是立体声的,但不妨碍贪吃蛇、俄罗斯方块成为80后小时候打法时间的好伙伴。
90后:电子游戏高级到另一个维度
到了90后,可以玩的东西就更高级了,每家每户也开始普及电脑,电脑游戏把课余时间的质量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那种新鲜劲儿也让不少小伙伴沉迷于此,也是一些家长和老师不愿意看到的。
电脑游戏
和爱玩电脑游戏的男孩子们比起来,90后小女孩们最爱的可能要算芭比娃娃了,把娃娃穿成小小的自己,不知道有多少未来的时装大师们是从给芭比娃娃设计衣服开始的呢?
芭比娃娃
00后:大人玩啥我玩啥我比大人更会玩
00后小盆友们的生活还需要赘述吗?iPhone、iPad、各种平板电脑成了他们最好的玩具,玩得比大人溜,玩得比大人们利索,只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羡慕几十年前的那些疯耍在一起的小朋友们呢?

⑽ 90后小时候的玩具有哪些

调查显示,80%的独生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两成孩子认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四成孩子觉得同学不喜欢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醒家长,多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远离孤独的“插电”游戏。

八成独生子女有攻击性

又快到六一儿童节了,很多家长又开始忙着给孩子准备礼物。遥控车、MP4、掌上游戏机……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的玩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精致,但却潜伏着“教育陷阱”。专家认为,这些高科技“插电”玩具使得现在孩子独立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以前,而集体活动的匮乏,会使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此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独生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他们的言谈举止很容易伤害别人,比如在公共场合很大声地议论某人,说“某某真傻”或者“某某长得真难看”,他们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孙云晓认为,这与独生子女缺乏集体生活有很大关系,“如果能有更多的同伴交往,他们就会有这样的意识。所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集体游戏,多过群体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童年游戏趋向个体化、虚拟化

出生于50年代的李女士,现在还对课间的集体舞津津乐道,她甚至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跳舞时候唱的歌曲。“那时候一下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跳舞,我从三年级一直跳到六年级。当年的游戏都很简单,但都是很多人一起玩的,比如男孩玩的弹球、撞拐,女孩玩的跳皮筋、抓石子儿。”这样的记忆在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身上还有所延续,跳绳、跳房子、扔沙包、滚铁环是他们共有的童年印象。但80后则开始了更加“自我”的童年。“我们小时候的娱乐以玩游戏机和看电视为主。被称为‘红白机’的小霸王游戏机是我们这一代孩子最亲密的伙伴。超级玛丽、魂斗罗相信所有的80后都不陌生。”生于1984年的小辉说起游戏机眉飞色舞。90后更是缺乏集体活动的空间。各种补习班几乎占据了所有的课余时间,而网络游戏的发展让这一代孩子在游戏的“个体化”趋势上又增加了“虚拟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