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昆明湖图片唯美
扩展阅读
英语卡通图片书包 2025-05-12 10:04:54
神剧搞笑图片大全集 2025-05-12 09:49:52

昆明湖图片唯美

发布时间: 2022-04-12 02:24:44

㈠ 颐和园的着名建筑

1、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一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2、东宫门

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干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官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

3、大戏楼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

4、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 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 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5、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干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 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 缭绕的仙山琼阁中, 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6、智慧海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 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干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 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㈡ 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的建筑格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

㈢ 冬天去昆明旅行有哪些好玩的

冬天去昆明旅行好玩的地方:

1、石林

石林是来昆明旅游必到的一个景点,而且算是昆明名气最大的一个景点,被人们冠予“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峰、石芽、落水洞、地下河遍布,峰林幻化成各种形态,剑状、塔状、蘑菇状等等,千奇百怪美轮美奂。平时常规的游玩石林多指大小石林。

2、滇池

滇池是昆明非常值得一去的景点,这里有许多红嘴鸥在你身边飞翔,随手一拍都是一张人与鸟的风景大片,滇池又称昆明湖,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湖面烟波浩渺,十分壮阔,游玩昆明的游客大多会到这里来看一眼。可以在湖边漫步、乘船游湖,冬季还能喂鸟;也可以登上龙门俯瞰滇池,让人心旷神怡。

3、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是昆明很受欢迎的一个免费公园,里面景色优美,有时候在这还能见到许多红嘴鸥,非常适合拍照,秋天是赏枫好时节,翠湖公园从十月下旬开始,枫树就会慢慢变红,从金黄相间的枫叶到深红的枫叶也许只是一夜之间。这里的红枫林层层叠叠,与湖水交相辉映,形成唯美的秋日画卷。每年立冬时分,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会从北方飞来在此越冬,这个时候是翠湖公园最热闹的时候。

昆明的特色美食

(1)米线:云南米线种类繁多,比如蒙自过桥米线、凉米线、小锅米线、豆花米线、羊肉汤米线等。热门店:建新园、桥香园、文山早点、33号口罐小锅米线、铁朋小锅米线、娘子情过桥米线、小人桥豆花米线、新迎传统豆花米线等。

(2)饵块/饵丝:大救驾、烧饵块,都是昆明人的心头爱。热门店:英凤烧饵块、文山荷鲜居、云平风味园(推荐鲜奶米哺)。

(3)汽锅鸡:云南特色菜,滋补美味。热门店:福照楼、云海肴云南菜。

㈣ 寒假里的新鲜事 颐和园

你好!
寒假里的颐和园:
早晨六点钟清醒。房间内干燥的暖气,让人辗转反侧。自小生活在南方的孩子,终究还是不适应北方冬日的干燥。
撩开窗帘的间隙,整个世界灰蒙蒙一片。灰色的树干,一条条突兀的划破了画面的美好。有叫着的大喜鹊,不时从树梢略过。
这样的景象,是北方冬日典型的样子。萧索,寡淡。不由得揉揉眼睛,昨日的晴空万里,碧玺一般的美,竟然恍如隔世。
我是多么的幸运,多年未来帝都。这一次可以待这么久,第二日便是遇见晴朗。而更庆幸的是,在那样明朗的冬日里,前往颐和园,邂逅了一场暖冬之下的静谧之美。
那么安静,那么唯美。
准备去颐和园的时候,北京的朋友说,可能要失望。颐和园,summerpalace。炎炎夏日,才是能够充分体现出她的美好。有些将信将疑,依然信步前往。

婉拒了无数导游票贩的盛情邀请,一个人跨越宫门。颐和园,那么大,那么美。不曾奢望能够看遍每一个角落,记录下每一处风景。我只是想要看看昆明湖。因为昆明二字的亲切,因为自小在文中读来关于颐和园的描述,令人无限向往。

走进颐和园,跨越大雄宝殿。第一眼看见的便是昆明湖与丛林中掩映的万寿山。这幅画面,在脑海中出现过无数次。

这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这座皇家园林的全部写照:山水相伴,福寿相依。远山如黛,碧波浩淼。
即使是严冬,暖日之下佛香阁依旧呈现出金色的光辉。这样的景致,仿若在天明清朗的深秋还会出现。此刻得以相见,真是幸运。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也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整个湖面约220公顷,占了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来颐和园看山水,除了万寿山的俊美之外,几乎所有的视角都离不开这汪碧水。
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堤上桃柳成行。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因是冬日,昆明湖上已是结下了厚厚的冰层。近岸的地方,冰较薄,因为天气的回暖而化开了,刚好行程冰水相容的景致。树影影印下来,仿佛从冰面上生长出来,延伸入水中一般。

冰与水的交融,大自然造就的曲线,那么唯美。

澄净的天空,光洁的湖面,黄色的冬木。整个世界静静的,丝毫感觉不到堤岸上游人如织。

一直喜欢这一幅画面。园林,亭台,楼阁,堤岸,游船,湖水,冰面,枯树。还有如洗般的碧空和金色般温暖的阳光。那么饱满,那么动人。

侧过一个角度,镜头可以收入倒影,却又遗失了蜿蜒的西堤。那么遗憾,这个时候真想念还躺在柜台里的广角镜头。

虽是冬日,冰封了大半个湖面。临近岸边的区域,还是水波荡漾的。
这难得的晴空,大伙要不绕着湖边行走,充分感受阳光的恩赐。要么干脆跳到冰上,嬉戏打闹,一派乐活景象。
光影下,熠熠生辉的冰面。无数次被晃得睁不开双眼,却又偏偏喜欢这阳光下的绚烂。

游船的生意依旧照常开展,码头停靠了大量的船只。溜达了整个下午,从日明守到黄昏。没有看到一只小船从湖面上划过的涟漪。
虽是如此。依旧能够想象出夏日的胜景:碧波荡漾,船只如画中游,整个湖面欢笑声声不断。

此时此刻,不如卸下那些幻想。将心停泊在这片洁净的湖上,静谧的安享一个冬日的午后。

万寿山下有一小岛,名知春岛。将西堤与湖心的知春岛相连的,是一座红色的栈桥,名“知春桥”。岛上坐落着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彩绘木构方亭,名“知春亭”。知春亭畔叠岸缀石,植桃栽柳,每至“五九、六九”之际,此处冰融水泛,一派嫩绿娇红,早早就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
知春亭不但是颐和园赏春的好地方,还具有特殊的优越之处。从近处观赏,重檐攒尖顶的知春亭,畅朗秀丽,与连接双岛的木桥和东岸耸立的文昌阁一起,构成了一组水陆相谐的清爽景观。远处从南向北看,知春亭成为使画面丰富起来的近景,使得湖东北的天际线饱满丰富,疏朗中显得厚实。从北向南望,知春亭小岛遮住了平淡的东堤,增加了湖面的层次。与北面的“玉澜堂”、“日夕佳楼”、“水木自亲”等临湖建筑,组成了一个环抱状宁静港湾,给辽阔的昆明湖前湖水面平添了一种亲切祥和的气氛。
比起作为景观,知春亭的观景作用更为卓越,是远观全园景物的极佳视角。立于知春亭远眺,能从极豁朗的大弧度环眺三面,北面葱郁凌霄的万寿山、佛香阁,西面秀丽的长堤以及玉泉山、西山岚影,南面的龙王庙、十七孔桥、廓如亭,视线横扫过去,形成了2000多米长,恰似中国画长卷式的天然风景构图立体画面。这个观景点在整个颐和园可谓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红色栈桥,连接了湖面与长堤。

红色与绿色。这两个永远相对立的色彩,在北京永远是相得益彰的美。

知春亭,本身也是极富美感的一处景观。站在桥上远眺,诗画般的风景,是每个游人都忍不住停下来的理由。
一方,烟波浩淼。十七孔桥的娟秀,若隐若现。一方,远山如黛,佛香阁的俊美,挺拔而立。逆着光,那么安静。

㈤ 谁有昆明湖的资料

昆 明 湖 的 前 身 叫 瓮 山 泊 。瓮 山 泊 因 地 处 北 京 西 郊 ,又 被 人 们 称 为 西 湖 。因 为 这 一 带 风 景 优 美 ,山 水 俱 佳 , 明 朝 一 些 诗 人 常 把 西 湖 周 围 地 区 的 自 然 风 光 描 绘 成 " 宛 如 江 南 风 景 "," 一 郡 之 盛 观 ". 乾 隆 在 昆 明 湖 泛 舟 的 诗 中 写 到 " 何 处 燕 山 最 畅 情 ,无 双 风 月 属 昆 明 。"

颐 和 园 的 昆 明 湖 , 是 北 京 近 郊 最 吸 引 人 的 水 域 . 昆 明 湖 根 据 水 域 的 分 割 状 况 , 可 分 为 三 个 部 分 , 即 大 湖 、西 湖 和 后 湖 . 其 中 西 湖 又 可 分 为 南 北 两个 区 域 ,后 湖 也 可 分 为 后 湖 和 谐 趣 园 湖 两 部 分,但 主 要水 面 集 中 在 大 湖 。昆 明 湖 总 面 积 有 3000 亩 之 阔 ,比 北 京 市 内 的 五 个 北 海 还 要 大 。水 域 广 阔 ,景 色 秀 丽 ,每 年 夏 秋 季 节 ,大 量 游 人 纷 纷 而 至 。人 们 在 昆 明 湖 泛 舟 消 暑 ,微 风 拂 面,微 波 涟 漪 。西 望玉 峰 宝 塔, 立 于 青 山 之 上 ,北 看 佛 香 高 阁 ,处 于 翠 柏 之 间 。远 山 近 水 , 诗 情 画 意 ,使 人 暑 意 顿 消 。当 人 们 在 风 和 日 丽 的 夏 秋 之 际,立 于 岸 边,放 眼 观 看, 湖 面 上 汽 艇 、画 舫 ,载 着 中 外 宾 客 环 湖 游 览 ,条 条小 船 ,乘 着 游 客 划 桨 而 航 ,笑 声 水 声 ,相互交织,桥、岛、殿、阁 ,倒 映 水 中 ,湖 面 上 生 气 勃 勃 ,呈 现 出 一 幅 壮 丽 的 画 面 。

㈥ 颐和园万寿山的介绍

颐和园万寿山:

1、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2、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3、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6)昆明湖图片唯美扩展阅读:

颐和园其他景区:

1、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2、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3、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㈦ 描写颐和园景色好句有哪些

描写颐和园景色好句有:

1、昆明湖

昆明湖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湖水清澈,真令人心旷神怡。

2、佛香阁

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慈禧屋

一进颐和园,走过一条长长的路,便可以看见慈禧太后所住的屋子,穿过屋子,不知走了多久,就踏入了闻名遐迩的长廊。

正如书上所说,长廊果然名不虚传。长廊上的壁画足有数千幅,每一幅都不一样,有〈西游记〉;有〈红楼梦〉;有〈三国演义〉;有〈西厢记〉

4、万寿山

抬头一看,只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长廊曲曲折折,每一边都有花朵簇拥着,而且品种也很多,什么月季、玫瑰、牡丹……数不胜数。又绕了几个弯,就看见了万寿山。

远望过去,万寿山被水环绕,好似日月潭,但没有日月潭的奇美,只有简朴的美,却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我在心里赞叹道:真美啊!万寿山上有一座金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把万寿山点缀得更加美丽了……

㈧ 颐和园景点介绍和图片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图片说明:昆明湖、铜牛头)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干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干隆十五年(1750年),干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着,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干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着名的(图片说明:仁寿殿)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㈨ 颐和园昆明湖介绍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10 公里外, 昆明湖位于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 向东伸出, 相对高度60 余米, 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 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 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是一个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这里是西山山麓拱积扇前缘由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低地.公元1153 年, 金定都燕京 (改称中都) 后, 金主完颜亮看中这块凤水宝地, 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宫.到金章宗时, 更从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脚下, 使它成为一处贮水地, 称金水河.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 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应京都漕运之需, 水利学家郭守敬导引昌平县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当时金山改称瓮山, 湖泊就改名瓮山泊, 水面比原先扩大.明代, 白浮村泉水渠道 (白浮堰) 失修, 水源枯竭, 瓮山泊面积缩小.清代干隆时凿深了瓮山泊并加以扩充, 成为面积比明代时扩大两倍的巨浸, 始名昆明湖.这一命名, 是干隆帝采用的汉武帝在长安都城凿昆明池操练水师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

当时, 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 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 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于万寿山上, 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上, 历代都曾修建许多官苑建筑, 清干隆时, 营建规模超过前代, 建成了宏大的清漪园.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 还有畅春园、圆明园, 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 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滴园最后建成千1764年, 耗白银480 多万两.1860 年,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 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 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 到解放前, 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 并疏浚了昆明湖, 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背山面城, 北宽南窄, 向南延长, 形状像人的心脏.湖周长约15公里, 面积纣为2.2 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 昆明湖是北京城内外的最大湖泊.它湖面广阔, 水色清碧, 平均深度1.5 米, 最深处约3 米.湖面部有一座长堤, 是仿杭州西湖而建.纵贯南北的西堤和另一小堤把湖面分为三部分: 西堤以东是南沏, 水面最广, 偎山带景, 是现在的游览中心区;西堤以西, 北部称西湖, 南部为调节水流的养水湖.

沿堤建有六座石桥, 造型优美, 形态各异.其中一座用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 桥拱高耸, 远望如一条玉带.湖区三个部分都有一岛, 象征蓬莱三岛.其中, 南湖岛风景最优美, 它的面积达16 余亩, 岛上有涵虚堂和龙玉庙等古建筑, 据说涵虚堂的造型颇像武昌的黄鹤楼, 原有三层阁楼, 当年清代帝后曾在楼上观看湖年水师操练.从岛上高处向外眺望, 湖光山色尽收眼下.

昆明湖着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 米, 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着名的卢沟桥之作, 桥上每个石拦住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 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 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 昂首竖耳, 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 非常优美生动, 原取神牛镇水之意, 现为珍贵文物.

由铜牛处循岸往北, 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 此处得春气之先, 亭畔桃红柳绿, 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 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 最为鲜明.

在湖北岸与万寿山之伺的着名的彩色长廊是我国南北园林中最长又最富于艺术性的游廊.东起乐寿堂的邀月门, 穿过排云门, 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 全长728 米, 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的每根仿梁上都有彩画, 有山水人物, 有花卉翎毛, 800 余幅画面溢彩流金, 令人赞叹不已.长廊蜿蜒曲折, 穿花拂柳, 联殿通阁, 犹如一条彩带.在长廊中漫步观湖, 步移景换, 变化万千.

昆明湖西堤西部水域内的北部湖中, 有团城岛, 南部湖中有藻鉴堂.岛上原有的建筑, 都于1860 年烧毁.藻鉴堂西北的畅观堂, 地势较高, 可东眺颐和园全园景色.昆明湖由北向南逐渐收拢, 东堤和西堤在南端汇合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

在昆明湖的西北, 万寿山西麓岸边, 有一只白石雕造的石妨, 叫清晏舫.舫体用巨大的石块雕造而成, 上建两层舱楼, 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十分美观.

由清晏舫向北, 穿过蒋桥、万字河、半壁桥, 便折入后山后湖.后山后湖俗称苏州河, 别有一番江南景色.这里, 碧水潆回, 古松参天, 饶有幽趣.后山的建筑在1860 年和1900 年两次遭侵略着破坏后, 多半只剩下荒台废基, 只有五彩琉璃的多宝塔, 仍然屹立在绿树丛中.

从昆明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向北, 经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 通往万寿山腰的德辉殿、佛香阁, 直至山顶的智慧海, 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这条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金碧辉煌, 气势宏伟.万寿山上的景福阁、千峰彩翠、意迟云在、重翠亭、福荫轩、写秋轩、邵窝殿、画中游、湖山真意等楼台亭阁, 各具妙趣.登临这些楼台亭阁, 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后山中轴线上的香岩宗印之阁和分布在它四周的塔台, 原是一座宏大的西藏式寺庙, 它的前方, 是一座横跨后湖的三孔长桥, 桥北便是颐和园的北宫门.桥两侧的后湖沿岸便是当年买卖街的遗址.这条街又名苏州街, 如今已经重新整修恢复, 再现江南民俗风情与水乡风光.

昆明湖后湖的东端有眺远斋、谐趣园.眺远斋地势较高, 面对墙外的街道, 据说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在此观看百姓到妙峰山去赶会, 所以也叫”看会楼”.园中之园的谐趣园, 是干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的, 原名惠山园.园内一池碧水, 亭亭莲叶, 环岸有用百间游廊连接起来的十三座楼台亭阁, 凌架于湖心的饮绿水榭, 传说为慈禧钓鱼取乐的地方.谐趣园内, 竹影拂栏, 泉流缓缓, 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昆明湖和万寿山组合成绚丽多姿的颐和园.在这一片激光山色之间, 点缀着许多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等精美的建筑.从亭台楼阁的设计到花木的配置, 从山间的曲径到形式多样的桥梁, 从地形的运用到假山的堆造, 布局得宜, 浑然一体.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部围墙遮挡起来, 从而取消了园子西部的界线.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 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 西山群峰便是远景.显得山外有山, 景外有景, 水阔天空, 层次分明, 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 视界广阔, 烟波浩渺, 远处西山淡雅, 东面高楼排空, 宛如置身于画卷之中, 令人目酣神醉.

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又称瓮山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干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

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

给你张照片http://www.jsdj.com/luyou/lyzy/bjyiheyuan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