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牛为什么看到红色就会去攻击
当牛看见红色东西的时候,立刻会生气地冲上去——这样的观念来自斗牛场,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了卡通漫画作品爱用的素材之一。但其实,虽然斗牛士用红布吸引公牛的注意力,但是他的助手们用来挑逗公牛的斗篷却是一面粉红,一面黄色。斗牛是红绿色盲,他们不是被颜色激怒,而是被孤独无助激怒,这是他们的性格。红布吸引斗牛靠的是手上的动作,红色只是渲染气氛,也就是用来刺激观众的。
每一场斗牛表演都有3位斗牛士、6头公牛轮番出场,由抽签决定出场顺序,每人负责斗杀两头公牛,每位斗牛士各有自己的助手班子,包括3位花镖手和2位骑马的长矛手和1名短剑手。整个表演以斗牛士入场拉开序幕,两位骑士引领着三支斗牛队伍入场。他们向主席就座看台鞠躬致意请求领取牛栏钥匙。随后,乐队奏起斗牛士进行曲,列队绕场展示,随着主席命令,号角吹响,首头公牛飞奔而出,斗牛也正式开始。
每一头公牛上场都要表演包括:引逗、长矛穿刺、上花镖及斗杀这四个部分。以下是西班牙斗牛全套武器:十字长矛、十字剑、短匕首、长剑、花镖。
西班牙斗牛场上使用的公牛源自伊比利亚野牛和摩尔人带来的非洲野牛杂交而来的品种,天生脾气暴,不好惹,且一身发达的毽子肉,成年公牛体重可达500~700公斤。西班牙规定只有超过四岁且体重超过460公斤的公牛才能以头等牛的身份进入斗牛场。为了培育脾性火爆的公牛,选育会从小公牛的父母就开始筛选。那些攻击力不强的牛不仅没有机会进入斗牛场或生育后代还会被送往屠宰场作为肉牛。
‘贰’ 王沂东和他的《红色的梦》系列油画
红色,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当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人选择了红色,王沂东选择了红色,并将红色推向了极致。
一九八七年,二十二岁的王沂东离别家乡踏上艺术的不归路时,已将他的梦留在了生他养他的山东沂蒙老区。这是一个红色的梦,红围巾、红头绳、红项链、红裤子、红袜子、红鞋,还有红袄儿。他要用画笔承载这红色的梦。他已经用画笔承载了这红色的梦。
作为中国当代古典油画实力派代表之一的王沂东,和他的同道们一起,将中国古典风格油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古典风格的油画也使他红色的梦更加纯粹,更加圆满。
中国古典油画在发展基础和形式上元素上和欧洲古典油画是不尽相同的,它,嫁接在根深叶茂的中国文化大树之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根系,决定“欧洲古典油画”这颗异域种子在丰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埋藏了半年世纪后必然开出散发着华夏芬芳的绚丽花朵。
不同的颜色,诉说着不同的情感,相同的颜色,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有不同的视觉转达,对红色,中国人有自己的理解,因为,中国人注入了太多的情感。
欧洲“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后,新兴的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文艺思潮,以十七世纪法国发展的最为完备,其根本美学思想是“崇尚理性,崇尚自然”它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典范,反映出了反封建、反教权主义的斗争精神。
油画有规模的传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初叶,但此时西方正值现代兴起之时,古典油画不是以唯一的艺术形式传入中国,进行西借的中国大师绝大多数都有着传统的文人画背景,这就造成了吸取古典主义传入中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铺垫,但古典主义油画由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而一直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出现古典油画的大成者。
中国的独特历史和文化铸就了中国的艺术形态,文人画是中国主流文化和传统精神意识最集中和完善的体现者,“写意”、与“写实”是中国文人画和西方古典主义审美的分水岭,“抒发内心”和“表述自然”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指向,中国画的“外师造化”只是过程,“终得心源”才是结果。然而,欧洲古典油画是画家对形态的“直接汲取”,也就是说靠这种真实、精微、深入地“直接汲取”,来换取或转达出某种形而上的意义。
中国画,王沂东十几岁时就有所涉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中妙不可言的韵律和墨色节奏非常崇拜。一直力求能够把中国特有的色彩个性和思想,与西方绘画独特的油画技巧相融合,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充满东方浪漫主义色彩的绘画语言。
早在1987年他就参观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使他激动不已,在荷尔拜因、凡.爱克等大师的作品体会到了强烈的装饰美感,同时也品味出了中、西绘画在神韵方面的相同之处。
审美冲击的痕迹,在这幅《江南女子肖像》中已经显现,作品尽可能概括出人物外形轮廓的曲线变化,在尊重人物构造的前提下,强调形体的抑扬顿挫节奏,五官的形体上理精细,微妙,视觉中心故意偏移,人物的后背形成了较强的直线,人物的前胸则是角度较大的形体变化,这样,前后就形成了强烈的曲直对比,在色彩构成方面,主要强调了大色块的对比,衣服既保持了它的强烈程度,又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构成,头巾上的花卉采用了中国工笔画中渲染的办法,朱砂红色作为一种基本语言之一,已经在这里初露端倪。
《沂蒙娃》是王沂东较早时期的作品,画的是他五岁的女儿,作品采用了“笋”型构图,“笋”的左侧强调直线的坚硬,而右侧,则寻找了柔美的曲线变化。单纯而稚嫩的脸蛋在红围巾和密不通风的花卉图案衬托下显得纯情可爱。红围巾在深色的背景中显得不火不燥。
在王沂东的作品中,作为基本元素之一的红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大地,在王沂东的家乡山东沂蒙老区,对红色的情感认知是统一的:吉祥来自于红色,喜庆来自于红色、福祉也来自于红色。
《惊蜇》一画中,深色的老树干纵横交错,在初春残雪的衬托下,小红棉袄是点睛之笔,蕴藏了画家对爱女深深的情愫,姑娘冰冷的小手拿的一片叶子,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风停了》、《惊鸟》这两幅画,王沂东选择了大面积并不多用的白色作为主调,白墙、白花袄、白风筝,可以说是画家在爱女身上推演红色的巧妙手段。
《早春的雪》和《戏风》,画的是四年以后的女儿,甚至还是那件红棉袄,对红袄的痴情,已经衍射出王沂东对红色的文化理解。
不同色彩明度的处理,也可以转达画家丰富的情绪构思。《蒙山雨》饱满的黑灰色背景沟壑起伏,体现了一种阴柔而苍凉的美感。两个少女的情态、动作和油画气氛紧密相扣,她们在祈祷、在等待,等待着蒙山雨的到来。背影少女裤子的红色降低了色彩明度,以强化画面的情绪表述,而红头绳则选择了原有色彩的明度。
《沂河水》是王沂东的一幅重要作品。作品体现了大自然的沉重力量和人类的和谐统一。呈倒三角形的硕大的石头,造成视觉上的不稳定感和沉闷感,前面人物的躯干部分处于垂直状态,脚的位置偏向左面与双臂和头部一起达到动作的平衡。在色彩上减弱了卧睡少女的明度,从而使主体更加突出。画中姑娘裤子的红色,画家曾经反复了多次,因为这块颜色在画面上明度最高,也是最暖的,它对画面的整体情绪甚至地域色彩习惯都是相当重要的,最后,画家选定了偏中性的土红色。为了整体视觉需要,画家把最亮和最强的色彩都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通过她的色彩、动作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王沂东所走的创作道路是一条红色堆就的路,情爱,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红色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色调。《洞房里的新娘》整幅画通透着纯正的大红色,毫无娇揉造作之感,恰恰衬映出了新娘柔情似水的白皙面庞。王沂东的创作大都是不强调情节的肖像画,但这些画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却是无限的,换句话说,王沂东是在巧妙的运用红色挖掘情爱这个永恒的主题。
从纯粹的绘画意义上讲,《春天毋忘我》这幅画构图简单直白,动作、表情平平淡淡,“形之于外”的东西无从发现,但红色坎肩讲述了一个少女无限的遐想的春天的故事。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是自远古以来人生的两大美事。《花烛夜》画中一角的新郎醉眼朦胧,憨态可掬,无限的期待都化作一杯兰陵美酒,在红彤彤的烛光照映下,新娘的羞涩、机敏和纯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杯酒,承载的是新娘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终生幸福的依托。
驴儿嘀嗒嘀嗒的蹄声,在桃花盛开的山谷里回荡,《沂蒙小调》这幅画可以理解为《花烛夜》的续篇。在黄河流域,在鲁南沂蒙山区,这种桃源美景式的画面,都曾经映入过我们的眼帘。画中魁伟而憨实的鲁南汉子身上凝聚了中国农民的十大与伟岸,他们可靠诚实,对生活充满信心。身穿红袄的新娘欣喜而安祥地端坐于驴儿的背上,他们别无他求,恬淡的生活是他们的全部。画家两次利用红色的音符奏响了心中的沂蒙小调。
艺术创作,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没有主旋律难以成为音乐,一个主色调,规律性地多次出现,则可以强化一个主题,红色作为一个主旋律,王沂东所演奏的是他心中华彩乐章。
王沂东在《我有一个梦》中又一次试奏了一个红色梦的交响。对化合物神态的把握,是王沂东深刻挖掘主题内涵的基本手段之一,《早来的春天》使人们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人类是大自然的尤物,表情,是大自然唯一赋予人类的展示内心世界的窗口。画中那不易察觉的甜美微笑,来自于画家深入准确的观察及表现能力,来自于画家深厚的把握功底。
《吉日》满堂红色的强烈冲击力再次将红色推向高潮,在《烛光》中,红色在变化,红色在展开,红色在发展。王沂东在一九九六年的《山里的新娘》中,再次将镜头摇向婚礼,背景垂落在牡丹花布的“闹”,和前景人物的“静”,形成强烈的动静视觉反差。“T”形的构图,红与黑的对比,展示的是沂蒙山汉子的雄壮和沂河水女人的柔美。
我们细细品味这由《雪落无声》,画面中没有雪。“雪”在这里的寓意着冬天,冬天是中国农村的闲暇季节,炕桌上盖着红布的筐里,是新婚少妇的柴米油盐,从容而安祥的表情,厚厚的红棉裤、坐着的红棉被还有侧开启儿的红棉袄,这是女人生活的全部细节。
纵观王沂东的所有作品,构图处理上大都朴实无华,色调也力求单纯,不靠雕虫小技来哗众取宠,在造型的简洁里力求得深入,在色调的纯粹中寻找变化,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厚度和悟性。《新娘》的构图、动态再简单不过,色调纯粹之至,正是去除了表面的浮躁,画面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才得以和观众无障碍的交流,新娘那纯洁的目光才一览无余。
讴歌女性的美,是王沂东创作题材的主要成分,他用锐利的画笔,对所画人物进行着深层次的雕琢。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遐想》选择的是一个简单的侧坐动态,画中道具没有多余之物,只有一个木质蜡台,还有两个红红的石榴,和他的整体风格产生链接。
《陌生人》中没有陌生人,只有一双美丽而稍显惊诧的目光已将主题延伸向画外,这种奇异的效果靠什么?靠的是一个精彩瞬间的选择,和对这个选择那微妙而深入的解析。缠的红线团、贴的红对联,如果留意,剩下的一角也是红色的。
如果说《陌生人》是画外“形”的介入,那么,《旷野的回声》和《山那面传来的歌声》则是画外“声”的传入,这种“形”和“声”导入,使作品的界面得以无限延伸,幽暗的背景中,姑娘在聆听画外回荡的歌声,一种青春的张力在涌动。
如果说安格尔的《泉》所表现的是一种欧洲古典“纯粹的美”,那么王沂东的《泉》则是生命的流淌,是现代人文精神和戏剧化的融合。
喧闹的鞭炮声和锣鼓声过后,是婚礼的最后一个情节“闹房”,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这一风俗不知已经演绎了多少年。《闹房》中新娘的羞涩与忐忑不安,新郎在憨实而急迫的期待,亲朋好友的意犹未尽,展开了中国农村的田园风景画卷。一个民族的画家,只有他具备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并且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讴歌这个民族的文化,他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和不朽的艺术家。王沂东在孜孜以求地追寻中国文化的根脉,(《梳妆》、《石榴熟了》)画中任何一个物件的出现,除了和主题密不可分外,都和这个脉系相连,中国文化的脉系已经延伸到王沂东作品的神经末稍,红色,作为黑、白、灰中的中性色,也将保持永不衰竭的魅力。
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王沂东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着辉煌的历程,他是中国浪漫主义古典油画的实践者和大成者,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他在靠他的画笔,靠他选择的红色,靠他皈依的东方文化图腾,圆他那少年时期留在鲁南沂蒙大地的《红色的梦》。
画家王沂东简介
王沂东,1955年5月11日生人,山东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沂东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他游刃有余地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 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蕴融于一体,成功地再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笔法精细严谨、造型线条分明、形体结构准确并擅长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古朴凝重而又俏丽灵动的艺术魅力扣人心弦。王沂东出生于民风纯朴、山川如画的鲁南乡村。故乡的山水赋予了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精神内涵的艺术气质。他的作品深情地辉映着他所深深眷恋的那片热土。王沂东对古典主义大师的表现技法兼收并蓄,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语言,将油画创作的基本技巧与作品的情致结合起来,以金色、白色、黑色和红色等几种主要的对比与渗透,实现了画面凝重而不呆滞,强烈而不生硬的艺术效果,具有一种含蓄而动人的内在美。王沂东的画于静态中展现动态,在稳重中挥洒灵秀,从色彩中寄托内涵,犹如一坛陈年佳酿,洋溢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采的醇厚,回味着中国宋代工笔流韵的清香。
王沂东对家乡沂蒙山有着浓厚的感情,山村的人物和景色成为他绘画的主题。其作品曾在新加坡、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展出。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叁’ 龙灯的表现形式
洛阳瀍河东关爽明街(明清时称龙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就诞生在这里。正月十三到十六耍龙灯,并久负盛名,并鼎盛于清朝。双龙系火龙和青龙,火龙象征赵匡胤,青龙象征赵光义。东关双龙之称由此而来。
东关双龙起驾时,先行起驾仪程,燃放长鞭一挂,由社首引道到火街北端宋太祖庙前,也就是夹马营石碑边舞动最精彩套路后,开始朝城内方向进发,在龙灯前面有大红宫灯一对,其后是门旗、对旗、帅旗、尖子旗、彩旗等。再后是挠阁,那些少男少女以民间或历史故事为素材,或扮成十八里相送,或扮成千里送京娘。挠阁之后是捎子棍和火弹子开道,随后是四十八面大锣,四面牛皮大排鼓,二十四面巨铙,十二面大铙,惊天动地威风凛凛,最后是火龙和青龙。龙灯就舞一阵或表演双龙戏珠及舞龙抓珠精,但更精彩者便是在老城十字街由数十人搭成人梯,然后传递龙头,层层升高,龙身盘绕于高梯上,龙头左右摇摆,龙顺人梯步步高升,龙头升至顶端浑身抖动,龙尾在下来回盘旋,龙头左右摇摆,再用自己配制的烟火时时发光真如巨龙口喷一般,此时金鼓齐鸣,表演达到了高潮,气氛十分热闹,场面十分壮观。 沔阳高跷龙灯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彭场崇墉村的艺人,把高跷、龙灯结合表演,技艺高超,为人们所惊叹,是沔阳舞龙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就龙身而言 ,长度和一般龙灯差不多,然而龙节比一般龙灯少,一般龙灯为十三节至十五节,龙节之间跨度短,便于玩地龙灯;沔阳高跷龙灯只有九节,龙节之间跨度长,便于踩高跷(高达2米)舞龙灯。就龙衣颜色而言,沔阳高跷龙灯有两条,一条黄龙一条赤龙;而一般龙衣不限颜色。玩高跷龙灯的人要打脸挂须,装扮成戏剧“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龙头,丑角玩龙尾,其余七人玩龙身七节。
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 ,龙头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闭拢,活灵活现,极是好看。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玩龙灯阵容强大,威武雄壮,成为仙桃民间传统舞蹈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曲周龙灯,源远流长,有千年历史。1982年经北京民族文化宫专家鉴定,确认为汉民族龙灯代表,在京展出并收藏。1989年再次由曲周县文化馆制作新龙一条,送京收藏。曲周龙灯后任技法和造型别具一格:龙角用竹篾制成,长盈尺,上尖下粗;龙目过去用猪膀胱制成,现用500度—1000度灯泡代替;龙须用麻染制为绿色整个龙身用绳索串连上百个竹圈而成,每间隔两米,下设一把手,少则七把,多则九把;龙鳞用窗户纸染就,火龙染成红色,水龙染为蓝色;龙尾用麻束扎一米长左右;龙的总长度在15—25米之间;龙体内的灯用折表纸先搓成半尺长的捻子,再入锅用动物油熬制,以牛油最佳,亮度大,不易熄灭。整个龙体造型特点是:巨口张、目生光、角尖厉、须飘扬、身婉长,尾刚劲、千鳞万甲,神采飞扬,威武壮观。
曲周龙灯舞法多变,计有二十多种招式,其中以钻龙、滚龙、盘龙最为精彩。钻龙分钻头和钻尾二式,舞龙人鱼贯从龙头或龙尾钻过;盘龙分盘头和盘尾两招,舞龙者叠起罗汉让龙缠绕人身,巍然屹立;滚龙是让龙在地上翻滚,舞龙人从龙身上翻腾飞越;舞龙分两法,一是在行进间进行,让龙摇头晃尾,如太穿遨游,一是原地抡舞使龙上下翻飞左右盘旋,意为神龙发威,气吞山河,极为壮观。
在舞龙时,党由一舞蜘蛛相配合。蜘蛛大为篮球,用铁丝网制,外罩红纱,下设把手,内然油捻。若二龙对舞,蜘蛛在其间称之为“二龙戏珠”,煞是好看。
在国务院最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河北邯郸市极富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龙灯”终于成功入选,继而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填补了一项空白。 又叫“灯龙”,此种龙大都盛行在土家族聚居的集镇。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灯龙”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细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并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舞灯龙时非常热闹,前有二至四对排灯开道,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排灯后还有鱼、虾和蚌壳、灯笼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各街头巷尾。玩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参……等。灯龙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为了迎接灯龙进屋,门前排列大花筒炮36对,鞭炮数万响,望胆大者进院一试。灯龙进入院内,四周门外的花筒炮、鞭炮腾空爆炸,焰花四起。此时除灯龙各节有灯光外,其它灯光全熄。灯龙在鞭炮与焰火余光中飞舞,十分壮观。舞灯龙者,大多赤膊绑腿与巨龙翻腾融为一体。灯不熄,龙不停,鞭炮不断。一旦灯龙口中喷水,主人便拉着龙须挂朋披红,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龙队伍。如果舞龙者胆小,怕焰花、鞭炮,到门前煤龙抬头敬礼则退场,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绸,品尝不到上等佳淆。所以,舞灯龙者,都眼快手快舞技高强的能手。灯龙进院,尽管焰火横飞,都烧不着龙身和人体。舞技不强者,也有舞着巨龙进院,光着竹圈出院的情形。 灯龙玩到农历正月十五日结束,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烧龙日。烧龙,是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烧龙时,把龙放在地上,众人把事先准备的花筒炮、烟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去,待龙燃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因此龙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七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驱瘟。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性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迁火焰。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候舞龙队伍来。舞龙队伍中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随后自由观众若干。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状与第三章打水枪一样)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火灾保平安。 传说很久以前的元宵节,众人观龙灯会,有三个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劲,手舞足蹈,跃跃欲试,情急生智,举起他们坐着的长板凳,模仿龙灯舞耍起来,十分快活。以后逐步形成传统体育,平时以娱乐健身,节日期间表演比赛,深受土家人的喜欢。
板凳龙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普遍长条高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另一种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尾、龙角、龙眼、龙嘴,再糊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龙放在板凳上,四只木脚以示龙爪,非常形象美观。
板登龙有独登龙和多登龙两种。独凳龙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头两只脚,第三人双手抓住后头的两只脚。舞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舞龙头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龙,由九条长凳组成,第一节为龙头,第九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板凳龙的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现今,板凳龙表演已搬上文艺舞台。 土家族的泼水龙,亦是一种盛大的民间体育活动,早在土司时期就普遍兴起。泼水龙,是用柳树条扎成,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滚宝组成。龙的全身一般为12洞,即每月一洞,闰年为13洞。龙头有眼、鼻、嘴、舌、角、须,形象逼真,龙尾翘上,能左右摇摆。举龙头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长者,龙身、龙尾随人着举。滚宝,也是用柳条编成如圆球状,在龙口前上、下、左、右飞舞,形成龙抢宝。
舞泼水龙,是在农历六七月烈日当空时议定于龙日举行。这天,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将装满水的水桶、水盆和泼水的水瓢、水枪等放在门前,待吹牛角、唢呐和敲锣打鼓的泼水龙队伍来到门口,在鞭炮声中男女老少,齐用水瓢、水枪、木盆的水不停地泼在水龙和赤身舞龙人的身上,谁家的水泼得多,就预兆谁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泼水龙时,全村寨男女老少可自由参加泼水,场面激烈欢快,热闹非常。 迎龙灯为义乌农村欢度春节的古老待统文化娱乐活动,较大的村庄几乎都有。迎灯的日期与天数各村不尽相同。一般是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八元宵节前后迎龙灯。
义乌的龙灯以板凳龙居多。板凳龙的龙头是木龙头,一般是用樟木雕刻的,施粉填墨,漆朱描金,琉璃灯。龙头有“中殿”,为小型木雕双层殿阁,雕梁画栋,曲槛回廊,相当巧丽。龙身有多片龙节和抱筐灯串连而成。每片灯板,长约1.3米,宽约18厘米,厚5厘米,中段装灯2盏,灯距约70厘米。灯板两端,钻有圆孔,俗称“桥灯”。连接时两节灯板对准圆孔,插上一根圆木柄,闩好。人即持此木柄游行。灯壳用细竹篾扎成龙节、圆抱筐等形式。龙节先用白纸糊好,再用红绿两色画龙鳞;圆抱筐就用稀薄透明红纸糊成。(图为义乌苏溪镇新院村龙灯的盘灯表演)龙灯出迎时,先行为百子灯、堂灯、牌灯的仪仗队,继为火铳、乐队,手持香烛行灯的头手。再是龙灯队。龙尾也是木雕,龙鳞涂金而成。最后是两人抬的铜锣铜鼓压阵。龙灯迎至村庄广场,“摆斋户”上香点烛,陈列牲礼供 拜,鸣放鞭炮,龙灯在广场,两个摇叉带领,龙灯做三进三反的“圈灯”(俗称旋灯)时,尾随头行,穿进绕出,我往你来,笑语喧闹,纵情欢乐。此外还有龙串肚、五梅花、凤凰展翅等花样。龙灯的精彩重点不在于长度,更重要的是看盘灯盘的圆不圆,紧不紧,龙灯旋入翻出的流畅速度和节奏的把握,精彩的盘灯表演能在不大的空地灵活翻旋,表演龙追尾、龙串肚等花样。龙灯除板灯外,还有调龙灯、舞狮灯、走马灯、花灯等。数百年来,迎龙灯是本市农村普遍的“田家乐”,在“小四清”、“文化大**”中,被当作“四旧”而“破”之。少数村龙头、二殿、龙尾等藏下来,没有敲掉。1979年起,陆续恢复。苏溪镇新院村是本市恢复迎灯最早的一个村1980年正月十二,组织三百多片龙灯,途径蒋宅、八里桥头、楂林、杜门直到宦塘村。沿途各村观灯者,人山人海。迎灯时间二天二夜,轰动一时。 花桥龙灯盛行于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迎龙活动缘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连续四夜举行迎龙活动,历代相承。
龙灯出迎,有一整套吉祥礼仪。包括出迎时间、清龙路、祭祀、起步、行走线路、接龙、送龙珠仪式及龙灯与配套设施的先后次序等都十分讲究,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深受百姓喜爱。花桥龙灯与其他地方龙灯最大的区别是五条龙灯同时出迎。龙分五色,分别为红、黄、青、绿、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涵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每种颜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红代表太阳,寓含希望美好之意;青代表天空,寓含风调雨顺之意;绿代表大地,寓含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之意;紫代表运气,寓含人与自然和谐之意;黄代表权力、财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因此龙灯出迎前,仪式十分庄重。五位在头天戒斋沐浴德高望重的长者,身穿民族服装,在五龙殿前摆下香案,焚香祷祝,先祭天地,请出财神;再至宗祠祭祖、祷祝,完毕,五色龙头朝宗祠牌位点三点,三声铳响,出迎开始,一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狮子开道,锣钹钪锵,号角长鸣,旌旗等全副銮驾先行,财神随后,宫灯再随后,古亭紧跟、五色龙灯压阵,火燎照明,一路迎来,浩浩荡荡。所经之处,龙灯出迎时配有专门民间曲调。起步时用《落山虎》,节奏钪锵有力;行进时配号角;相迎时用《中指采绳》,节奏欢快、热情奔放。
制作
综述
龙灯制作工艺细腻、精美。它用2米左右长的木板为底座,两端凿圆孔,以木棒穿孔一段一段接成长龙。长度可长可短,根据村民自发参与的段数而定,短的100余米,长的则达200余米。每段板座上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的骨架,糊以彩纸,再饰以龙须、龙眼、龙角、龙珠,贴上龙鳞、龙鳍、绘贴花纹图案、剪纸等。每段龙身有4盏方形彩灯,彩灯上根据制作人的喜好与风格,或剪纸、或彩绘,图案有花鸟虫鱼、吉禽祥兽、神话传说、戏剧人物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综合了诸多汉族民间美术工艺,融合了释、儒、道三教文化及诸子百家思想。龙灯的制作没有专业艺人,龙头由村里的能人集体创作,龙身则各家各户自制,群体传承是其最大的特色。
龙头
龙头的制作,用长2米,宽0.3米的木板为底座,底座用两块木板钉成T形,三端各凿圆孔,以可串木棒连接。在底座上用木、竹作架,制成龙头的骨骼,外面糊彩纸。龙顶插有月亮、方天画戟、令旗、帅旗、威风旗(旗帜图案采用刺绣工艺)。龙冠覆以各色四季鲜花。龙眉饰以凤凰剪纸图案,凤凰则由花鸟图构成,按不同颜色的龙配不同的花鸟图。如红龙的龙眉用喜鹊衔梅图、黄龙的龙眉用黄莺穿菊图、青龙的龙眉用凤穿牡丹图、绿龙、紫龙则分别用蝶恋兰花图、和竹雀图。龙面门则以三对双龙戏珠图构成香草云。龙上唇贴有梅、兰、竹、菊绘画,边缘有直香草云,龙鼻下有横香草云,龙鼻上则用喜鹊闹梅插花工艺;龙头两边坠有花瓶球和鸡毛圆球。龙口内含龙珠,两旁贴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对联,表示祈祝之愿和尽情欢乐之意。再饰以龙须、龙眼、龙鳞等饰品。融合了剪纸、绘画、刺绣、插花、折纸等民间美术工艺手法,造型大气、美轮美奂。
龙身
龙身俗称龙段,用木板作底座,两端凿圆孔,以龙棒串孔连接。每块板座制作4盏长方形彩灯以作龙身。彩灯内置蜡烛或电灯,可两面开启,称龙灯两面开。彩灯上根据制作人的喜好风格,或剪纸、或绘画,图案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虫鱼、吉禽祥兽、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丰富多彩,包容了多元文化。
龙尾是在木板底座上,前制长方形龙身,后制三岔或五岙龙尾,再贴上龙鳍、龙鳞等。
配套设施
1.古亭,以木料穿榫为架,好似花轿状,外以宣纸糊裱,贴上各色各样剪纸或彩绘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吉禽祥兽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画卷,主要展示民间绘画美术工艺。
2.宫灯。以竹蔑为架,内置电灯,外裹红绸布,底下坠有流苏。
3.旌旗。有两面上绣“花桥龙灯”4个大家的大旗,红底黄字,列号角之后。
4.火燎。用细铅丝扎成漏斗状的铁丝网,连接着木棒长柄。用小块干柴,放入铁丝网中燃烧以照明。由两人各执一把火燎,走在龙头前,晃动火燎照亮道路。这是原始的照明工具,迎龙时一直沿用,以证迎龙的历史久远。
5.棒头铳。用生铁铸成球状,中空可储火药,顶端用木楔塞紧,下端有小孔,插入导火线引火。此圆球牢牢固定在木棒上,故名棒头铳。迎龙仪仗将出动时,先是三声棒头铳,声音响,威力大。棒头铳响后,锣钹齐奏,号角长鸣,一声呐喊,龙头昂起,仪仗出发。
礼仪
1.清龙路。就是摸清龙灯行进路线的道路情况。当地有龙路不回头的说法,龙路上如有障碍物,则要提前清理。清龙路时由两名壮汉在迎龙头天各执一面大锣,沿龙灯所经路线,鸣锣告知群众,各自清理,以免影响龙灯前行。沿路居民都将龙灯所经的道路打扫清理得干干净净,以迎接龙灯的到来。
2.起步。在集中点接好龙灯后,先到五龙殿祭天地。由五位身穿民族服装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长者须在头天戒斋沐浴净身。在殿内摆香案,祷祝平安,再从殿内请出财神爷,按火燎、狮子、锣钹、号角、旌旗、财神、宫灯、古亭、五色龙灯排列顺序。至宗祠,举行祭祖仪式后,棒头铳三响,迎龙队伍出发。
3.龙路。花桥龙灯出迎,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进,这就是所谓龙路。龙路按龙不走回头路的习俗。从五龙殿到祠堂,再沿事先清好的路线前行,观音堂是必经之处,适合龙灯盘旋的大场地(如学校操场)也要经过,便于表演和欢聚。其他主要街道都要迎遍,以便群众接龙。出游完毕后,要先将财神请回五龙殿,然后将龙头放回宗祠,各自方可歇息。
4.接龙。群众将花桥板龙奉若神明,凡板龙出迎所经过的地方,沿途百姓均摆香案,虔诚接龙。接龙的仪式,是在店门口或大门口摆起八仙桌。桌上放香烛一副,清茶(白开水)三盏。谷米茶格(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用木头雕刻而成)上放茶叶、白米、豆类三种祭祀用品,以及供奉水果等。也有的再加酒及三牲礼品,即俗称三盘福礼,用面、肉、豆腐三样。或五牲福礼,再加上鸡、鱼。待龙迎到时,户主即点香插烛,斟酒筛茶,率领全家大小虔诚跪拜。迎龙队伍也必须停下来,龙头朝向门户,双方互颂吉利言辞。礼毕,鸣放礼炮,迎龙队伍继续前进。
5.送龙珠。花桥板龙的每次迎龙活动中,都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送龙珠。在每次筹备迎龙的时候就接洽好送龙珠的对象。接龙珠者必须人到中年,膝下无儿无女,自愿接受龙珠并热情于迎龙活动的人家。送龙珠的时间就在迎龙当夜。当龙灯游完必经的龙路,迎龙仪仗队解散,剩下龙头龙尾,与选出的十几段龙身,重新连接成龙。伴有鼓乐一队,去到接龙珠户的大门前停下。接龙珠户在大门口摆起香案,虔诚跪拜后,由接龙珠户家女主人用手抚摸龙口内龙珠,一长者赠女主人红鸡蛋一个。接龙珠的须敬茶递烟,以及水果招待,在互祝早生贵子、恭喜发财的吉利话后,大家各自散去。也有的富户接龙珠,除以上的例行招待外,还赠送每人一包香烟,另有红包一个送给集体,内有数百元至千元不等,这些都完全出于接龙珠者自愿。解放前龙珠总是送给那些人到中年又无子女的人家,解放后也有送给富户的,可说是人们思想意识随形势的转变而转变。
6.乐曲。花桥龙灯出迎时除锣钹等打击乐外,还配有专门曲调。起步时用《落山虎》,节奏钪铮有力;行进时配号角;相迎时用《中指采绳》曲调,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龙灯出迎时与民间曲调相融合,也是花桥龙灯的一大地方特色。
价值
艺术价值
花桥龙灯的制作展示了木匠、竹蔑匠和民间艺术的智慧,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刺绣、音乐、戏剧于一体,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使之完善地统一在整个迎龙活动之中,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社会价值
花桥龙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民间艺术的魅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迎龙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娱乐的过程,更是凝聚人心的过程,能为三门湾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佐证。
花桥龙灯多次参加市、县民间艺术大会串踩街活动和三门中国青蟹节活动,使得这一民间民俗活动重放异彩。2007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