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张轰动世界的照片,摄影师却自尽而亡,道出了人性的“饥饿”
荒凉破败的野外,一个骨瘦嶙峋的小女孩艰难地向前蠕动着,看上去奄奄一息。一只秃鹫站在她的身后,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等到她再也无法动弹,就上前去享用美味。这张照片名为《饥饿的苏丹》,出自南非的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之手,一经发表,便轰动了整个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来还获得了有“新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
你会以为这个摄影师一定大火,得到了很多的荣誉和财富?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照片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引来了很多“有道德”的人的指责和谩骂,一年后,摄影师也因生活潦倒以及忍受不了指责而自杀。这张照片反映出了非洲人民的饥饿、苦难,但它背后的故事,却展现了人性的“饥饿”,正印证了那句话:不要去试人性,一试全剧终。
1993年,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跟随着联合国的直升机给难民发放救济粮,一下飞机,映入眼帘的悲惨景象令他惊呆了:遍地荒芜,人人都饿得两眼空洞,瘦的只剩下了皮包骨头。突然,卡特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孩子饿得已无力支撑起身体,艰难的在地上蠕动着,而她的身后站着一只秃鹫,静静地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食。
卡特看到这一幕,迅速地按下了快门,那一瞬间,时间被永远定格。随着照片被各大报纸、媒体刊登,卡特的知名度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是质疑和指责,越来越多的人质问为什么卡特只是拿着相机拍照,却不伸出援手救下那个小女孩,还有人说卡特是踏着小女孩的尸体获得的普利策奖,是一个冷血、丑陋的恶魔。甚至就连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卡特当时应该放下相机去帮那个小女孩。
然而故事的后半段很多人并不知道,卡特拍完照片秃鹫就飞走了,照片也只是取了一个场景,照片以外有大量的灾民和联合国人员在派发粮食,小女孩的母亲去不远的地方领取救济粮,把她放在了原地,领完粮食后就抱走了她。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率先刊登了《饥饿的苏丹》照片,由于内容太过震撼,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卡特将这张照片出售给纽约时报时,就已经对照片背景进行了说明,照片中的女孩是安全的,秃鹫也飞走了,周围有很多人。但纽约时报刊登时,也许为了轰动效应,并没有说明它的背景,这才导致引发了很多人的愤怒。
越来越多的人和媒体,不清楚真相,以为小女孩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卡特,为什么不去救小女孩。卡特百口莫辩,他的声音几乎没人听得见,他倍感压力,他的生活也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折磨。
1994年7月27日,卡特怀着轻松的心情,拍下了最后一张喜欢的照片,来到儿时嬉戏的河边,用一截软管连接在汽车的排气管上,放入了车内,然后在轻快的音乐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在遗言中写道:“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后来,卡特的女儿回忆起父亲说:“我觉得爸爸才是那个无力爬行的孩子,而整个世界是那只秃鹫。”真相,总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卡特不过是想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一点光明,然而,这一点光明没来得及等到星火燎原,就已然泯灭。当我们不掌握真相时,请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地,不然我们口中的仁义道德可能就是杀人的兇器。
最后:因为第一次写,借鉴了下高人的素材,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那张触动世界的“秃鹫和小女孩”,摄影师的结局比小女孩还惨——历史九点半》 腾讯网:《一张轰动世界的照片,可怜的女孩结果怎样?一年后摄影师自尽而亡——春冬潋滟》
② 名人感恩事例素材150-200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一
曾有一个佛陀,乘船渡江,不想风大浪高,把船打翻了。
佛陀像一片树叶般的在江中沉浮了许久,才筋疲力尽爬上岸来。
到了岸上的第一件事,它不是责骂船家的无能让他丢失随身携带的一切,也不是诅咒恶风险浪差点要了他的命,而是跪在沙滩上遥拜师傅:“谢谢师傅!”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谢谢菩萨?”佛陀说:“原来我并不喜欢游泳的,都是师父每次强把我拉入水中,教我学会的。
不是师父,我命今日休矣!”遇了难,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而是心存感激,人生达到了如此的超然境界,遇事如此的豁然通达,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痛苦和愤恨的呢?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二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着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着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
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
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三
一个流浪者流浪街头因饥饿而倒,一位好心人给了他十元钱,那位流浪汉因那十元钱而重新站了起来。
对那位好心人感激不尽,他求好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报他。
好心人对流浪汉说了一句话:我曾经也与你一样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了我十元钱让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对我说了一句话,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
所以今天我对你所作的一切,也真心的希望明天,你也能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四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
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
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回头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
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
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
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
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
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
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
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感恩素材名人事例五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
有记者问为什么时,他极为真诚的说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的确,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
对于这个世界,人类不可能有征服它的能力。
相反,人类需要的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人类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③ 克里肖夫效应是什麽克里肖夫试验又是怎么回事
库里肖夫效应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了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着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且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碗烫,游戏的孩子和老妇的尸体接在一起,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认为莫兹尤辛演技非常好,分别表现除了饥饿,愉悦及悲伤的感情。因此库里肖夫认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单个镜头只是电影的素材,蒙太奇的创作才是电影艺术!
库里肖夫效应的意义和价值: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也就是,他给一个演员的特写镜头分别在后面接上三种不同的内容。结果是观众在看的时候,根据后面出现的那个镜头的内容来断定那个特写镜头中的人的情绪。比如后面接的是一个欢乐的的场面,于是观众觉得那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如果接的是一个悲伤的内容的镜头,则观众会觉得那个特写中的人脸是悲伤的。从心理学来说,这是观众把他自己的感觉投射到那个人的脸上。其实那几个不同性质的例子里的特写镜头是一样的,是同样的镜头后面接了不同内容的镜头。观众认为那个特写镜头中的人的表情变了。
1929年2月3日普多夫金在对英国电影协会的讲演中提到:
与库里肖夫这位青年画家和电影理论家的偶然会见,使我有机会听到了他的意见,从而使我完全改变了我对电影的看法。从他那里我第一次了解“蒙太奇”这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在我们电影艺术的发展中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用我们现代的观点来看,库里肖夫的想法是极为简单的。他所说的就是以下这几句话:“在每一种艺术里首先必须有素材,其次是组织这种素材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必须特别适合于这种艺术。”音乐家是以音响作为素材,按着时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画家的素材是颜色,在画布上按着空间把颜色配合起来。那么,电影导演是以什么作为他的素材的呢,又是以什么方法来组织他的素材的呢?
库里肖夫主张电影工作的素材就是影片的片断,而构成的方法则是按着一种特殊的、被创造性地发现的次序把片断接连起来。他坚持电影艺术并不开始于演员的表演和各个不同场面的拍摄,这些不过是准备素材的阶段而已。在导演开始把各种不同的片断连接起来的那一刻,电影艺术才算开始。由于把片断按照各种不同的次序和各种各样的组合剪辑起来,导演就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有三个这样的片断:一个是一张微笑的脸,另一个是一张惊恐的脸,第三个片断是对着一个人瞄准的手枪。我们试把这三个片断按照两种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假设我们首先表现微笑的脸,其次是手枪,最后是那张惊恐的脸;而第二次我们却把惊恐的脸首先表现出来,其次是手枪,最后才是微笑的脸。从第一种排列的次序中,我们得到的印象是:那个人是一个懦夫;在第二个例子中那个人就成为一条好汉了。这的确是一个很肤浅的例子,不过我们可以从现代的影片中更明确地看出来,只有把拍摄好的影片的一些片断结合得很好、很有灵感时,才能给观众最强烈的印象。
库里肖夫和我曾作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我们从某一部影片中选了俄国着名演员莫兹尤辛的几个特写镜头。我们选的都是静止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亦即静止不动的特写。我们把这些完全相同的特写与其他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在第一种组合中,莫兹尤辛的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这个镜头显然表现出来:莫兹尤辛是在看着这盘汤。第二个组合是,使莫兹尤辛面部的镜头与一个棺材里面躺着一个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当我们把这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一些不知道此中秘密的观众看的时候,效果是非常惊人的。观众对艺术家的表演大为赞赏。观众从那盘忘在桌上没喝的汤,看出了莫兹尤辛的沉思的心情;观众看到他看着女尸时那副沉重悲伤的面孔,也跟着异常感动;而看到他在观察女孩在玩耍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微笑,观众也跟着高兴起来。
但我们知道,在所有这三个组合中,特写镜头中的脸都是完全一样的。然而只把各种不同的片断按照这一种次序或那一种次序连接起来,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控制和巧妙地处理这些片断的长度,因为把各种不同长度的片断结合起来,正如在音乐方面把各种不同长度的声音结合起来一样,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的;这是因为各种不同长度的片断创造出了影片的节奏并且对观众有各种不同的效果。例如,快而短的片断引起兴奋的感觉,而较长的片断则给人一种镇定、松缓的感觉。发现镜头或片断的恰当次序和把它们结合起来时所需要的节奏——这些都是导演艺术的主要任务。我们把这种艺术叫作蒙太奇或剪辑。
——自《普多夫金论电影》
ps://iknow-pic.cdn.bcebos.com/ca1349540923dd54c5e19d78d109b3de9c82480b?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