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古建设山门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淘宝图片美化软件 2025-09-17 15:39:33
六月雨天图片大全 2025-09-17 15:31:58
电脑壁纸游戏图片大全 2025-09-17 15:30:44

古建设山门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3-05-11 12:58:37

‘壹’ 烟台有什么古建筑

位于烟台市南大街上的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始建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落成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由福建船帮商贾集资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天后圣母)的封闭式古典寺院建筑

会馆所用的全部砖瓦木石,均从福建泉州一带精选,由良工巧匠就地雕琢、彩绘后运至烟台。

清光绪十年始建,时为商贾商洽贸易、祭祀妈祖之所。

福建会馆突出的特点是雕饰极其华丽,可以说是一座雕刻艺术品的展览馆。

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其雕刻艺术融东西文化与南北方风格于一体,堪称一绝。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其使人叹为观止的是,整座山门、大殿可以说是无木不雕,无雕不美迹陵。

悬于山门梁枋下的花篮和乘空型莲珠,造型优美,镏金溢彩。

会馆由山门、大福殿、后殿、戏楼和两厢五部分组成,山门是一座高大的木石结构建筑,主门3间,两侧次门各一间,外加两耳房,高约10米。

屋顶由雕饰精美的斗拱托住,上覆翠蓝琉璃瓦。

山门南面是大殿,为天斗州猜后行宫的主体建筑。

大殿正中供奉天后圣母塑像

‘贰’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图片欣赏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不论是苏州园林的秀美还是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无不显露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今天小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布局角度的特点。




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纤纤指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毁配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竖蠢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叁’ 中国的古老建筑物有哪些

故宫
岳阳楼
滕王阁
鹳雀楼
黄鹤楼
飞云楼
广惠寺华塔
西藏 大昭寺
河北 临济寺澄灵塔(青塔)
永泰寺唐塔
晋祠
善化寺

北京玲珑塔
北京昆玉河畔西八里庄,有个玲珑公园,公园里的玲珑塔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如今,它矗立在北京的高楼大厦间,沉默无语。实际上,它也曾是北京城最辉煌的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北京玲珑塔和北京天宁寺塔为“姐妹塔”

北京天宁寺塔
矗立在在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滨河路的天宁寺塔是北京建筑较早,体量又较大的建筑物,塔始建于公元1100—1200年,为辽金时期建筑

安阳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文峰塔最为独特的造型就是上大下小呈伞状形式,为国内外罕见。
文峰塔建于天宁寺内(又名天宁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文峰塔高38.65米,周长40米,
壁厚2.5米,五层八面,七层莲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加上塔身下
部8根盘龙柱之间极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无怪乎历代名人贤士登临后赞叹有加。

重庆 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传说有一巨神于此钓嘉陵江中之鱼,以解一方百姓饥馑,山由此而得名。钓鱼城峭壁、古城门、城墙雄伟坚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
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史兼重庆知府余始筑钓鱼城。1258年,蒙哥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侵宋。蒙哥自率的一路军马进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合川钓鱼城。蒙哥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观有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遗址,有钓鱼台、护国寺、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还有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大量诗赋辞章、浮雕碑刻。1982年,钓鱼城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洛阳 白马寺
在河南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天津 独乐寺观音阁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是天津市蓟县城内的独乐寺观音阁。据传,独乐寺最初是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年)由尉迟敬德监修的。到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984 年)重修。现所见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阁和阁前的山门,是重修以后保存到今天的建筑物。

洛阳祖师庙
祖师庙建筑年代已不详了,只有大殿内的梁架结构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仅此一项就被定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风楼
秋风楼是为保存《秋风辞》兴建的。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形制结构为明代所建。秋风楼建于汾阴睢上,靠近黄河,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在的秋风楼,系清代同治9年(公元1870年)重建。秋风楼,楼身高达32.6米,楼身为曲尺形,主体为三层檐,2、3层上建有回廊,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引人观瞻。

农安古塔
在长春地区,有座古老的宝塔,坐落在长春西北七十公里处农安县内农安镇城西门,这就是农安古塔,亦称“佛塔、辽塔、金塔”。
农安县是金代黄龙府所在地。辽金时代是这里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留下诸多历史遗迹。辽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它建于公元983—1030年,为砖砌实心,八角十三层,高近40米。一层层檐下有砖雕斗拱,八面壶门,塔身层层收分,宝顶直插云霄。塔檐层层飞展,檐角风铃琮琮。

龙兴讲寺
龙兴讲寺在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距今已137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

龙兴讲寺由头山门、过殿、二山门、大殿、后殿、东西配殿、檀阁、弥陀殿、观音阁等构成,大雄宝殿是其主要建筑物。该殿虽经明、清多次修葺,但其主体木构架、柱、梁、枋等,经碳14测定,皆系唐代遗存。

天津 玉皇阁
据史料记载玉皇阁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即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天津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时至今日,在它的梁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条条的“千秋带”,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历朝为它修缮的年代。

玉皇阁的原建筑群落十分庞大,由旗杆、牌楼、山门、钟鼓楼、前殿、八挂亭、清虚阁、南斗楼、北斗楼以及三清殿组成。其中清虚阁是庙内的主体建筑。但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玉皇阁的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仅存的清虚阁是玉皇阁建筑群中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明代建筑。只是至今仍然沿用着玉皇阁的名称。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银山塔林
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区城北30公里处,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辽金以东佛教圣地,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位于昌平区北部,原名“铁壁银山”,因悬崖陡峭如同高大的墙壁一样,色黑如铁,而大雪之后漫山皆白,山色如银而得名。景区有前、中、后三座主峰,中峰“独出云霄”最高,海拔达726.81米。景区特点是山美、树美、塔多。山美源于漫山遍野的松、柏、橡树,颜色也随着树种的变化而呈现深绿、浅绿等不同色彩。银山南麓有众多古塔林立于峡谷之间,最为壮观的是华禅寺内的金代佛塔。

铁壁银山不但风景宜人,还以众多古塔着称。银山的辽代塔群是中国现存辽塔最多的着名风景区。塔群自金元以来,经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塔群在六百年中经年累造,民间素有“银山宝塔数不尽”之说。大片塔群高者数丈,小者径尺,高低错落,布局规整,结构一致,均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塔身有许多浮雕,线条优美,历经沧桑,年代久远,却保存完好,据说因为这里山高路远,人迹罕至,所以在动乱年代才得以幸免于难。

飞虹塔
飞虹塔,矗立在山西洪洞县东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巅的广胜上寺,设计十分巧妙,是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飞虹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的。 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悬空寺
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悬空寺面对恒山主峰、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绍兴柯岩景区 天工大佛
浙江省绍兴县柯岩风景区天工大佛开凿于隋代,竣工于初唐,历经石工三代凿成,高20.8米,两耳可通人,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佛像宽颐广额,法相敦厚慈祥,面部丰满圆润,仪态文静端庄,是江南古石刻艺术珍品,与国内众多半圆雕、浮雕石佛不同,此佛为圆雕佛像,佛背与佛龛不相缀连,具有超拔的文化价值。
佛前拜台长23米,宽21米,高1.2米,刻有佛教字符及“六字直言”。四周石栏外雕有48尊佛像。石佛四周水池,系古代采石遗留之废石,被湮没数百年,一九九五年夏开掘水池,使这一独特石宕景观重现于世。

应县木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95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木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

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内,人们俗称之为鼓楼。
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边靖楼,南北城券洞穿过,楼基高达13米,长43米,宽33米。楼身高26米,楼顶为歇山式。楼内面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于勾栏下加设平座。
边靖楼建于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楼上悬挂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额牌匾。
2001年06月25日,边靖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肆’ 独乐诗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什么山门

独乐寺山门仔唤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链闷,中间做穿堂,正脊两端的鸱吻,造型生动古朴为,辽代原物。山门前两稍间是两尊辽念仔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后两稍间是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


‘伍’ 古代的门的名称

这种门的名称是”山门“。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

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山门按规定是需有三个门洞,但具体造型可稍有改变。如下图是门洞高大。

(5)古建设山门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山门的具体含义:

山门的外形象征三解脱门。三解脱门略称三脱门或三门。谓通往解脱之道的三种法门,即空、无相、无愿,此三者又称为三三昧。兹分释如下︰

(1)空门︰谓观我所见,我见皆空,一切诸行不真实、不常、恒空。

(2)无相门︰又作无想。谓观因空故,不起着于相。

(3)无愿门︰又作无作或无欲。谓观无相故,于未来死生相续 ,无所爱染愿求。

将三解脱门作为实践原理,是大小乘佛典所共通的。空、无相、无愿三者,虽然又可称为三三昧,但是三三昧是有漏、无漏共通的,而三解脱门则唯通无漏。

又解: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一、空解脱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着于空;二、无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无相解脱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

‘陆’ 浊漳河谷纪行:跨越千年,活在当下,感受晋东南古建筑的真正魅力

浊漳河谷简介:

提到晋东南的古建,有一条路线可谓是精彩纷呈,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浊漳河谷。沿途二十来公里,分布着八处国保,而且这些村里藏着的老建筑年龄都不小,木构之中便有三座五代的、三座北宋的、三座金代的、两座元代的。自驾的话,一天时间便可尽收眼底。当然,一路慢慢欣赏、细细感受此处的风土人情,会是更好的选择扒租。本篇为浊漳河谷游记下篇,上篇见:浊漳河谷寻古建:感受山村里的五代遗风

离开大云院春好兆,我们决定先去最东边的龙门寺,然后再回头看其他几处古建。一路上,浊漳河幻变的景色让旅途平添了一番韵律。

龙门寺位于石城镇源头村,已经靠近山西省的边缘。袜余寺院离浊漳河谷有一段距离,也不在公路边。我们需要上山走一段,但环境也是难得的清幽。先过一桥,然后沿石板铺就的蜿蜒香道向上爬升,不多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斜向上的开阔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龙门寺就在前方高处。

龙门寺位于龙门山的山腰处,三面环山,前临溪水,风水好,风景也美。此处悬崖峭壁颇多,很是壮观,站在寺前,正好将其一览无余。

浊漳河谷周边,一个庙宇通常只有一个上年纪的古建筑,而龙门寺可就厉害了:山门是金代的,大雄宝殿是北宋的,配殿是五代的,后头还有一座元代的燃灯佛殿,其余为明清木构,活脱脱一座古建筑博物馆。这也是整个浊漳河谷行程的重中之重,可在此处多待些时间,驻足细看。

龙门寺的始建年代尚无法明确,最早可能建于北齐年间。根据寺内的五代碑刻,现存的形制创立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西配殿很有可能为当时所建,当时寺院叫作“龙门禅院”,建寺的是禅僧奉景,不远处的大云院正是他于后晋天福三年(938 年)所建。北宋太平兴国八年时赐额“惠日禅院”,熙宁八年(1075 年),僧人思昊修整寺院,规模至近百间。绍圣五年(1098 年),大雄宝殿重建,留存至今。

山门(天王殿)为三间的悬山顶木构,为金代中期所建。到了明代,人们在这座山门外建了金刚殿,向外扩出一进院落,于是原来的山门退居为天王殿。没想到后来金刚殿等建筑又消逝在岁月中,于是天王殿又回归成山门。

进门后到第一进院落,正对着即为大雄宝殿,看到平缓深远的出檐和较大的斗栱便知其古。现存大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 年)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立于较高的台基之上。屋顶鸱吻为金元形制,塑像为现代重塑。

大殿四根角柱及前檐两根檐柱均为晋东南常见的方形抹棱石柱,其中前檐西平柱题有绍圣五年的纪年。后世在四角又加上了支撑的小木柱。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四椽栿上以蜀柱、栌斗承平梁、中平槫;平梁上以蜀柱、叉手支撑襻间栱,承脊槫。殿内墙上留有明清壁画。

走到大殿的西侧可以看到山墙上留有旧时的大字标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个年代村里的许多中小学生就在这样的古寺里上学。墙角还有一块石牌,上书“平顺县第二高级小校”,字很好看,应为民国时的遗物。

旁边的西配殿乃全寺最古老的木构,为五代后唐年间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乃唯二的五代悬山顶木构,非常珍贵。其阑额不出头,上无普拍枋,为早期形制。

东配殿与西配殿风格完全不一样,为明代所建的三间硬山顶木构,留有前廊,阑额附有木雕。

燃灯佛殿位于大雄宝殿后的第二进院落,为元代风格,据碑刻记载也有可能为明代重建(当时叫作毗卢殿)。三间悬山顶构造,屋顶脊刹和吻兽为清代所造。

龙门寺面积不小,东边是管理员住的地方,也有挺多有意思的东西。空地上立了一排碑,记下了当代功德主们捐的钱,官府的自然排在最前,数目也写得最大。

离开龙门寺往回走,我们来到阳高乡侯壁村。这一村就有两处国保:金代的回龙寺和元代的夏禹神祠。此处河谷宽阔,村子生长在河谷边的黄土台地上,视野广阔,是旅途中最适合看风景的村子。村里上下的小路台阶也很多,能感受到高低起伏的立体感。

夏禹神祠就在侯壁村的最高处,状如堡垒,独自立在石头台地上,傲视四方,庇护全村。

从名字就知道这祠堂是为了祭祀大禹,求得河水不再泛滥。对大禹的信仰在这里很常见,浊漳河边有不少大禹庙(禹王庙),因为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地之一。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在治理浊漳河时,就在平顺县的奥治村附近南挖河道,试图引水南流,但没有成功。鲧被问罪后,大禹继承父业,在奥治村西凿大禹峡(如今也成了一处风景区)引水东流,终于将河道疏通成功。奥治村离侯壁村不远,村里就有一座禹王庙。

夏禹神祠为一进院落的四合院布局,山门为明代所建,同时也是一座倒坐戏台,这种两层的山门兼任戏台的形式也是晋东南各种民间小庙的特色。

院内正殿为元代建筑,三开间悬山顶,进深六椽,前檐辟廊,立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角柱上有元代至元二年的题记(因元代有两个至元年号,此处无干支纪年,故无法确定具体年份)。虽然正殿不大,但细节之处都充满了精雕细琢的打磨,月台石刻也颇为精美,值得细细观摩。两侧厢房为清代所建。

回龙寺位于低处的村口,仅剩一座金代的大殿,四周用围墙围了起来。我们没有找到开锁的人,只能在旁边的高地上拍了几张照便离去。回龙寺发现得较晚,2001 年才被前来进行古建筑测绘的北大师生偶然发现。虽然这只是座没有留下 历史 记载的低等级小庙,但在大殿上发现了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形制,如蝉肚实拍栱、 亦真亦假的下昂等,非常珍贵。期待下次有机会再来细看。

从侯壁村下来,来到不远处的阳高村,村里的淳化寺曾经是龙门寺的下寺,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改名为淳化寺,如今寺院已无存,仅剩下一座金代遗构。我很喜欢淳化寺,因为它没有围墙,不需等待开门,就在市井之中,伴随着烟火气,人人得而观之。淳化寺的大殿曾经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后来校园搬走,重新整修,辟出了一个小广场。在这里,古老的建筑不再沉静无言,而是和周围的村民一起或喜或悲地活着。

淳化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是一座方正简洁的单檐歇山顶木构,屋檐翘脚很高,颇具飘逸之感。殿内无柱,可惜大门紧锁,我们无法入内参观。大殿前有两座北宋开宝三年(970 年)的经幢,分别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尊胜陀罗尼经》。

告别阳高村,我们前往浊漳河谷的最后一站:佛头寺。寺院位于阳高乡车当村,背靠一座高耸的山峰,因山峰形似佛头,故名佛头寺。

佛头寺在 历史 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如今也只剩一座宋代的三开间大殿,单檐歇山顶。斗栱并不大,有许多昂嘴曾经被人切掉,如今大部分重新补了回来。

难得的是,大殿内还保存有元代壁画,发现于 2010 年修缮之时,东、西、北壁都有,内容是二十四诸天,不过水平只能算一般。

佛头寺的管理员非常热情,给我们讲了许多寺院的背景,还为我们拍了合影。这也是我们在浊漳河谷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如此旅途也算完美了。

一天逛遍浊漳河谷八大国保,自是非常满足,但也有点囫囵吞枣,来不及细细品味。而晋东南的魅力,不仅在这古老的建筑中,更在这一处处民间活力绵延至今的村子中。许多古建筑伴随着民间信仰的流传而活着,不是那种死气沉沉,仅供参观、缅怀的景点,在这里可以明显感受到未曾中断的 历史 。而村民的热情、民俗的传承,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期待着下次再来,能更慢一点,好好融入其中,更深地体味建筑背后的别样文化。

参考资料:

[1]《平顺龙门寺及浊漳河谷现存早期佛寺研究》 耿昀

[2]《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勘察报告》 马吉宽

[3]《山西平顺回龙寺测绘调研报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4]《山西平顺浊漳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探析》 郝彦鑫

[5]《佛头寺壁画艺术浅谈》 苏乾

晋东南系列文章:

上党从来天下脊:长治市区古建筑巡礼​

‘柒’ 从辽代蓟县千年古刹独乐寺上,浅析山门与观音阁的建筑特点

导读:1931年5月29日,居住北京(时称北平)的日本建筑师荒木清三、照相师岩田秀则陪同下驱车前往东陵(清顺治、康熙、干隆、咸丰、同治诸帝陵所在),途中路过蓟县县城,偶然间隔一方砖墙看见道路左边立一单层门。这是一座古建筑,这些日本学者们停车由旁边小门进入,见单层四角攒尖顶山门悬一匾额,题"独乐寺",门内左右二金刚力士对立。继而见双层高大建筑,即观音羡卖喊阁巍然挺立,其内部安置高五十多尺高的观音立像。这座独乐寺是我国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它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至唐代贞观10年,现在我们看到的独乐寺是辽代统和二年(984年)重建的,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从建筑样式明确显示其系辽代建筑,由此可知其雕刻亦与建筑同步进行。今天,我们就从辽代蓟县千年古刹独乐寺上,浅析山门与观音阁的建筑特点。 蓟县独乐寺 于此发现中国最古老之辽代木构建筑遗存纯属意外,甚喜。而因须急速赶往预定之目的地东陵,故决定于返程途中调查此伽蓝。先观看独乐寺山门与观音阁,说明其内部佛像,其次论述该建筑之营造年代。 独乐寺山门建筑特色 山门单层三间一户,四角攒尖顶,恐为古制遗存。立低矮石坛上,前后设一台阶。柱有圆凸部分,斗拱为双跳斗拱,肘木之圆曲形由凹曲线连弧构成,使用斜切端面之拳端",以薄形实肘木支撑圆橡,附壁第二、第三、第四出肘木由通肘木浅刻而成。斗拱间又容双跳斗拱,但与柱上斗拱手法多少有异。 蓟县独乐寺山门局部图斗拱 屋檐为双橡结构,地橡圆,飞檐方,如一般所见。然此系后世修缮。屋檐出度小,且木料尺寸规格亦小。柱贯两端垂直切除,且无台轮,系古制。 位于柱与横木之间之装饰斜撑与位于柱腰配腔之栏杆系后世补加。中间悬匾额,题"独乐寺"三字。地面铺方砖,藻井处无板,椽子暴露,架双层虹梁,其上载有板摹股,以短束柱与三斗、通肘木支撑标与脊标,由双层虹梁各端斜出短柱,支撑脊标与横梁。此亦系古制。 屋顶由圆瓦、平瓦交错铺成,位于屋脊两端之鸱尾颇有古韵,与辽代建筑、山西省大同上下华严寺大雄宝殿与薄伽教藏殿鸱尾相似恐系当初遗制。四隅垂脊翘檐上并列走兽,此恐后世补加。 独乐寺 内外木材皆施以简单色彩,左右侧壁内面描四天王,为后世所作。门内前方左右置有金刚力士。咸高约十六尺,虽为后世修缮补彩,然依旧面貌雄伟,作阿啡状,戴宝冠,着胸饰,携金刚杵,扼腕,劈张双腿,较好显示肌肉张弛状,颇为写实塑出天人腰裙之褶篓与其飞动之感觉。即便属后人补加修缮,其大致姿势、态貌亦保持当年手法,与建筑物共属辽代所作。 独乐寺观音阁剖面图 观音阁建筑特色 观音阁(大士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双层重檐歇山顶大佛殿,立于石坛上,前面设月台。至近世因上下层屋檐全部修缮,以至屋檐出度过短,椽子失于纤细,与斗拱及其他大尺寸部件不般配,严重损害建筑物美观,实为可惜。 一层前面中央三间,南面中间一间为入口两端二间与东西北三面为砖壁。柱粗大,有圆形凸起,不用台轮。斗拱为四跳拱,如金刚门,有带连弧形之圆曲形肘木与斜切端部之拳端及低矮实肘木,以断面呈圆形之圆标支撑双层橡屋檐。其小藻井与支轮乃后世修改,然略保留当时风貌。 观音阁正面 双跳斗拱之肘木以及附壁肘木皆由通肘木做出,兄野与金刚门相同。中央三间斗拱间有三层肘木之平斗拱,然其下方不用斗束或板墓股之类物件,似乎斗拱尚未完成,使人略感不足。 另外,端部间全部缺失平斗拱。屋檐地椽圆,飞檐方,然如前述为后世改建,颇呈贫弱之态。立音败面前面三处入口今无门扉,门框上方与藻井间有带花雕之窗根,系当年所建或后世补建不明。 对二层亦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中央前三间为人口,其他间为墙壁,四周设回廊,以双跳斗拱之腰拱支撑,绕有回栏。二层斗拱为四层斗,第三、第四斗使用双层尾捶,尾捶端部被斜切去。又有垂直切去端部之拳端,亦为古制。 观音阁 柱贯端部亦同样被垂直切去。斗拱间使用二跳斗拱,其下缺斗束或板墓股类,与一层相同。内部四周一间开放,作为外殿,中央三间二面为内殿,设置唐代式样圆曲形佛坛,绕有栏杆。 颇似古代样式,是否系当年所作不明。坛 *** 安置高五丈余之立观音像,其左右安置高约十尺之肋侍菩萨立像(疑为"梵天与帝释天")。 殿内因安置如此大型佛像,故内殿一层藻井部分洞开,直通二层,形成双层结构。第一层使用双跳斗拱,周围绕有栏杆,其间有雷纹形木棂。其手法令人联想至日本法隆寺金堂、五重塔与东大寺法华堂佛坛之栏杆。第二层以扁六角形状割开地板,亦以双跳斗拱支撑栏杆。 观音阁 栏杆中端横木、下端横木间设复杂雷纹形木根。斗拱间亦使用双跳斗拱,以板蟇股类奇异斗束支撑斗拱。通过设于大殿西面之木楼梯可上下于一层与二层,可巡览观音大像之腰部与胸部四周。 大殿上层藻井乃木格藻井,以四跳斗拱支撑,尤于大像上部作八角锥形,各隅梁间作三角菱形。上层外面绕有回廊,以三跳斗拱支撑,尤于前面中间部分作出宽广空间,整体设栏杆。 内外皆以色彩装饰,然颇简朴。唯外部柱贯、通肘木、圆、小壁等彩绘图纹,系后世补加。屋顶交错铺茸圆瓦与平瓦,犹存据认为系辽代之巴瓦与唐草瓦。屋脊中央有塔状物,两端置鸱尾。垂脊下方端部置垂吻,上方置走兽。因无法靠近观察,故不能确定年代。 独乐寺观音阁正面 安置内部之观音立像系塑造,大致测量下层地面至上层地板高三十三尺八寸,上层地板至大虹梁下端约十五尺,从此至观音顶部约三尺,故像高约五十一尺。塑像有如此高大者他处未见。虽经后世修缮上彩,然其大体姿势犹存当年风貌,匀称规整,面相显露温和端庄之态。 观音大像前左右站立肋侍菩萨(疑为"梵天与帝释天")立像,咸高约十尺。可惜右侍 (正对为左)失右手,左侍伤右眼,失左手。现在观察两肋侍菩萨,相貌温和、雅致、端庄、秀丽,姿势齐整,衣纹褶熨颇写实而稳健,后世修缮少,保留当年样式。唯彩色图纹系近代改描,然大体保存既往风貌。其样式犹存唐代遗风,可窥见日本宁乐时代雕刻余韵。实为现存辽代最古老之遗作,亦为无可比俦之杰作。 独乐寺干隆碑刻 总结:独乐寺的山门也与观音阁相同,都是辽代统和年间重建,其结构、手法可为辽代建筑代表,而且安置于其内部之金刚力士塑像亦属辽代,虽经后世修补,然大致反映当时样式、手法。独乐寺系古代着名大伽蓝,明代王宏祚于其《修独乐寺记》中记述:"是州也宫观梵刹之雄,以独乐寺称。寺之雄,以大士阁称。阁之雄。以菩萨像称。"观音阁内殿正面悬挂干隆御笔"普门香界"匾额,一层正面悬挂威丰御笔"具足圆戒"匾额。以此可卜干隆、咸丰时代寺运之兴盛。另外,"独乐晨灯"系渔阳八景"之一,以此可知该寺乃古代着名胜地。可借近年寺庙已废,其僧房为小学所用,中国遗存最古老、最贵重之建筑与其高大塑像一道不加任何保护逐渐走向倾,实在是太可惜了! 图文作者:雍人自娆,欢迎阅读关注。本文为搞史人原创,请勿抄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疑问,我会立即处理。 参考文献: 《修独乐寺记》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