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蘑菇西施》读后感300字以上
我惊讶不已。在这个以炫富为荣的时代,像她这样守着巨额财富,依然保持本真坚守内心,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地卖她的蘑菇,得需要多大的定力啊。
再去买她的蘑菇,和她开玩笑说,没想到身边还有位深藏不露的大富翁。她笑,平静地说,什么富不富的,不过是赶巧了。虽然手里有了点钱,可日子该咋过还得咋过。种蘑菇卖蘑菇十几年了,真不干了还能干吗?天天喝茶打麻将?不习惯。再说,我对那些蘑灶陆粗菇都有感情了,从前是为了谋生,现在则单纯地只是为了爱好。看着一茬茬的蘑菇长出来,收割,卖掉,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隐镇让许多人享受蘑菇带来的美味,不是件很幸福的事吗?
这世界上,有钱人很多。但有了钱后仍然能坚守自己,享受这悉唤种单纯的快乐的,却很少。她不漂亮,也不年轻了。但因为这份坚守,因为这份朴素的快乐,我把蘑菇西施的美称,送给了她
B. 诸暨有什么好吃的
一、西施豆悄余腐
西施豆腐是诸暨久负盛名的一道风味名菜,但凡有外地朋友来诸暨做客,主人家必会考虑到西施豆腐,西施豆腐选料讲究,搭配丰富,加高汤而烩,汤宽汁厚,滑润鲜嫩,色泽艳丽,入口鲜美。千百年来,诸暨的老百姓为了更好地纪念美女西施,就将此菜命名为“西施豆腐”,并广为流传,声名远播。
二、蒸三鲜
孩时过年,最开心就是能够吃到一碗蒸三鲜,那可是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得到。传统手工精制的蛋卷丶蛋糕、肉丸子丶发制的肉皮、鹌鹑蛋配以冬芛丶河虾、猪心、猪肚等等,是名副其实的“高、大、上”历袜可谓一绝。
三、岭北盐焗鸡
岒北盐焗鸡是诸暨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菜,相传已经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盐焗鸡制法独特,风味诱人,整只鸡色泽金黄,既保持了鸡肉的鲜嫩,又使其皮脆肉嫩,回味无穷,盐焗鸡也作为地方特色美食,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四、八大碗
八大碗在诸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做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剑八大碗、枫桥八大碗、山下湖八大碗、赵家八大碗。马剑八大碗即马剑馒头、乌肉、长寿面、三鲜、清明馃、豆腐包、灰汤粽、石斑鱼。
五、次坞打面
诸暨次坞打面最精髓的,便是这千锤百炼,方成口中食物的面条。再以秘制的高汤做底,不加一点味精。而汤头浓郁的秘诀来自“面菜同煮”,次坞打面要求两只锅同时操作,一锅沸水煮面条,一锅炒菜做浇头,然后煮好的面条立刻捞出倒入菜锅同煮后端出,令整碗面入味三分,鲜浓并出。
六、安华牛淘汤
“安华牛淘汤”就是诸暨特色的牛杂煲,历来有之,享有盛名,是诸暨人心目中不可缺少的美味。“安华牛淘汤”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能够强筋健骨,滋补养颜。牛淘汤如再另加上煮牛头、炖牛蹄、红烧牛尾等,安华牛宴不能不说是诸暨餐桌的一绝了。
七、草塔羊肉
草塔羊肉的盛名由来已久,但美味的羊骨头曾经是被人弃之无用的,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宝,吸引众多食客纷至沓来,“羊骨头”也成为诸暨美食特色之一。
八、干菜扣肉
干菜扣肉是江南有名的一道民间家常菜,也是伟人鲁迅和周恩来的至爱。选用本地的优质乌干菜,配以农家瘦猪肉,按苏东坡“慢着火、少着水”“柴头屑烟焰不起”的方法烧制,香味醇厚,别具风味。
九、红焖蹄髈
红启烂滚焖蹄髈,猛火蒸制,纹火走油,色泽红润,皮肉入口即化油而不腻,精肉细嚼酥而不烂。就是在油脂食品人们避之不及的今天,生意仍然红红火火,若是苏轼当年到过诸暨,东坡肉之典故就很有可能不复存在。
十、西施团圆饼
西施团圆饼是浙江诸暨传统的地方名点,以纯正精细的面粉或荞麦粉作皮子,用山地土产香脆萝卜,青葱,香椒与鲜猪肉拌和为馅,手工包制而成的一种扁圆饼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爽而不腻,辣而不重,又香又鲜,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每至逢年过节,婚嫁寿庆,酒席间少不了这道点心。
C. “神品菜肴”——当鸡汤遇上西施舌
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以汤菜闻名海内外。而西施舌是闽菜中的一道经典菜肴,但是当鸡汤遇上西施舌又会产生怎样的美味呢?
下面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闽菜文化看看这道闽菜中的神品之作吧!
这道菜属于汤菜,可谓闽菜系中以海鲜味原料烹制的“神品之作”。
(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写道:“西施舌为闽产,以之为羹,甚鲜腴。”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写道:“福州的海蚌产于二三月,其肥美要算来自长乐蚌肉,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就是海蚌的舌丛猛信头部分。
西施舌,通称”海蚌“,贝壳大,略呈三角形,壳表具黄褐色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呈淡紫色。
西施舌,通称”海蚌“,贝壳大,略呈三角形,壳表具黄褐色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呈淡紫色。中国沿海虽均有分布,但唯有长乐市梅花镇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带的西施舌品质最优,誉称”闽江蚌“。
海蚌,正如以上诸书所言产自长乐,以长乐漳港出产者为最。该处恰好是咸淡水交汇之处,泥沙经海潮筛洗,洁白晶莹,形成一片方圆不大的平坦浅海沙滩。由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出产的海蚌每个重二三两,最重不超过五两,肉质鲜嫩,舌尖甘脆,味美无腥,为其他地方所知裤不能及。据说,出产如此鲜美的海蚌,全世界唯有长乐市漳港与意大利威尼斯。
“汆”是指小型原料在沸汤中快速致熟的烹法。“汆”法在宋代就始见于文献。“鸡汤汆海渗轮蚌”这道菜肴可称闽菜中的神品,虽只有一阁”阔约大指,长及二寸“的舌尖和一笑盅鸡汤,但它囊括了闽菜的“清、淡、鲜、脆”四大特色。
这道肴馔之所以称“神品之作”,“汤”也是关键。这种“汤”称“三茸汤”。首先,用家养的老母鸡(留下鸡脯肉、鸡血)、猪背脊、牛肉,清炖后沉淀去杂质,过滤出“汤”;其次,将鸡脯肉剁成茸,加鸡血捏成丸,俗称鸡茸丸,上笼屉蒸后,再沉淀去杂质。经过炖、煮、蒸三道工序,最后做成清澈如水的“汤”。
海蚌肉先用清汤断生,再用“三茸汤”初汆后汤即倒掉,达到蚌肉入味。待上席时,用烧达100℃的“三茸汤”当席汆蚌肉,上桌即品尝。所以,这道菜可谓闽菜之最高境界:“清淡鲜脆”和“醇和隽永”。
“鸡汤汆海蚌”在宋代就有这道菜肴了。历代人在品尝这道菜后,都难以忘怀,推崇备至。
您可能还喜欢:
西餐中的点餐文化
餐桌上夹菜的礼仪你知道多少?
做一个“懂礼”的吃货,了解传统饮食文化
韩国最流行的美食有哪些?
D. “大米西施”
回乡创业的朱燕被称作“大米西施”,是因为创业四年多来,她所有的工作都跟大米有关,言必称大米。
当“大米西施”亭亭玉立地站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完全无法将这位叫朱燕的姑娘跟农村、跟庄稼联系在一起。
她之所以被称作“大米西施”,是因为创业四年多来,她所有的工作都跟大米有关,言必称大米。
朱燕是土生土长的松江叶榭人,家里世代务农。大学毕业后的13年间,她在软件开发公司做编程工程师,在互联网法律公司从事运营工作,顺顺利利。
每次从市区回到家里,朱燕望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望着父老乡亲,心里总是泛起阵阵惆怅:家乡的变化,还是不够大不够快啊!都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难道乡村就不能让生活更美好?农民给城市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农产品,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感。这是什么原因?朱燕一直思考着。
朱燕决定辞去让人羡慕的市区工作,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创业。
那段时间,她常常坐在楼梯口,看着门外的一片片稻田,想象着村子多年以后的模样……终于,她拿出所有积蓄,把自己的小院修整一番,决意经营米业。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她跟爸爸一起爬梯子、跟妈妈一起下地种菜。父母无条件地支持女儿,却又心疼女儿而责怪她的选择。倔强的朱燕,顶着家族和亲朋的压力,用心编织着美丽的梦想。她要在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上,把自己生产的大米及衍生产品做大做强。
她向村里租了地,播下希望的种子。
汗滴化作了谷粒,轧成了米,她单枪匹马扛起大米,走向市场。
卖米的路艰辛而坎坷。朱燕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慢慢地,从朱燕身边的朋友开始,通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被朱燕的大米的口感所折服。眼看自己的大米终于走出了乡村,朱燕倍感欣慰,她给自己的小院取了个名字——“八十八亩田”。“八十八”,拼起来不就是个“米”字吗?它形象地凸显了挖掘稻米文化、潜心做大米文章的主旨。
一不做,二不休,朱燕联合了12个优秀的家庭农场主,成立了“子田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什么叫“子田”?朱燕说,就是将好土地(田)留给子孙,我不搞短期行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朱燕将集体致富看成自己神圣的职责。
2019年,通过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努力,1838亩水稻田全部获得“绿色稻谷”和“绿色大米”标志,“八十八亩田”实现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的转变。在合作社名下,家庭和农场绑在一起,卖出去的每一袋大米都回馈到了农户,带来了有效增收,从真正意义上提升了农家的自我价值。他们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骄傲和幸福,更加热爱土地,种出了更好的粮食,正缘于此,市民的餐桌上才有了更加可口的大米。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朱燕的创业决心感动了很多人,不少年轻人欣然加入了她的团队。这个团队是老中青的结合,是青年大学生和稳定乡村的结合。目前团队里近30名员工中,一半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另一半是本地的阿姨妈妈。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一直是“八十八亩田”创业的杠杆支点。在传统的农村,尝试突破创新,打造新农村、新概念及全新的生活理念,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一群有想法、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轻人的注入,让原本沉寂的乡村变得年轻而富有活力。
为了更好地弘扬“米文化”,朱燕们筹办了入木田公司,主打乡村 旅游 和从事“非遗”项目叶榭软糕的开发。他们的民宿获得松江码姿001号经营许可铭牌,如今已吸引了周边8间房加盟,成了集餐饮、休闲、活动、非遗体验、森林童玩、米文化课堂、农耕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米文化体验中心。农民在这里成了有吸引力的理想职业,农村成了安居乐业、充满魅力的家园。2020年,“八十八亩田”获得上海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除了创迟乎绝新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能之外,朱燕们的作为,打破了乡村狭小的格局,激活并增强着农村 社会 的活力和吸引力,传递着一种令人感奋的力量。
记得十多年前,笔者与摄影朋友到浙江某县采风。在一个较知名的大型自然村里,除了老人与孩童,我们竟然只遇到一个年轻女子,于是两路“长枪短炮”的人马如猎人遇到了猎物,对她轮番“围追堵截”。事后才知,那个年轻女子本在杭州打工,现在只是回家探亲而已。更早的时候,笔者曾与文友游览市郊一个多桥的古镇,一路见到的除了破败陈旧的房屋、三两老人、零星鸡狗,基本没有青壮年;询问路遇者,回答说青壮年搬到了县里,县里有能耐的住顷伏到了市里……
悲凉的感觉让人揪心。广袤的乡村,是城市的母土,也是我们的来路,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摇篮。她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贡献出了千千万万儿女后,如今,该是感恩、反哺她的时候了!思乡爱乡是人皆有之的情怀,寄托乡愁的最好方式,是我们在思乡念土的时候,也应想着能够为她做些什么。在这方面,“大米西施”无疑是先行者,值得人们尊敬和效仿。(甘建华)
E. 你觉得最适合年夜饭餐桌的压桌硬菜是哪一道
在北方人的年菜历史里,吃大虾是个奢侈的事。
当然,说的是以前的日子,物资不丰富,海产品在内陆稀缺,过年的时候家里吃上大虾,都是富足的标志。
靠海吃海的人可能觉得,大虾油焖多可惜啊,但内陆地区的朋友,对那种鲜香油亮的诱惑,毫无抵抗力。
今儿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油焖大虾,在我小时候,是北方过年必备的硬菜。
作为一道传统的鲁菜,油焖大虾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肉质紧实鲜嫩的大虾,一个是大火明油烧出来的酱香浓郁的口感。
当然,这道菜是有些门道的。
在食材选择上,渤海湾的大虾是个代表,虽然不像唐鲁孙书里写的“宛如婴儿手臂大小”,但手掌大的鲜活大虾,是这道菜最好的食材。
在制作亏扮方法上,油焖的风味,绝不可少,陆哗能让虾肉在紧致弹牙的同时,依然保持一份鲜甜的口感,不老不拆,尽量还原虾的本色。
在调味选择上,这次我们另辟蹊径,选择了老少皆宜的酸甜口感-鱼香汁。在豆瓣泡椒泡姜和其他香辛料的下的加持下,那种微酸微甜微辣的口感,让人一口就欲罢不能,小荔枝口名不虚传。
其实,鱼香汁的用法非常巧妙,20多种植物香辛料,会帮你轻松去味提香,酸甜微辣的体验,能让食材快速入味,形成一道超下饭的美食。
油焖大虾的制作小妙招 ,马上教给你:
1)大虾的处理:新鲜的大虾,正常去掉虾须和虾枪,挑去沙包后,要保留虾头,虾脑过油之后的香味更加浓郁。
2)烹饪的小动作:煸炒的时候轻轻按压虾头,方便炒出鲜香的虾油,让大虾更加油亮红润。
油焖大虾
活虾去虾线、虾脚和虾线,大蒜切末
油热爆香蒜末,倒入大虾炒到变色
倒入60克鱼香汁翻炒30秒,加盖焖制约1分钟,然后大火收汁完成。
酸甜诱人的油焖大虾销悉灶,经过简单加工,已经是油亮鲜香,弹牙紧实的虾肉,在鱼香汁的包裹下,微酸微甜微辣微鲜,几种味道充斥口腔,让人欲罢不能。
生活会越来越好,但年夜饭依然少不了多姿多味的大虾陪伴,带我们想起儿时的味道。
F. 西施豆腐是哪里的菜这里的豆腐可以用普通的老豆腐吗
西施豆腐是浙江省诸暨市的一道名菜。据说,这是西施留下的习俗。不管是婚礼还是婚宴,宴席上的第一道菜就是西施豆腐。人们在品尝西施豆腐的同时,常常会对厨师的厨艺进行评论。西施豆腐是每个家庭除夕夜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平时家里只要有鸡鸭汤,结合鸡胗鸭胗就能做出一锅美味的西施豆腐,可以当菜吃,也可以当饭吃,米饭上淋上一层厚厚的西施豆腐搅拌,又是另一番滋味,保证孩子们很快吃上一碗饭。
这巧运道菜完成后,汤汁宽而浓,滑而鲜,颜色鲜艳,色、香、味俱佳,回味无穷。江苏菜。西施豆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肉末、木耳等,酱料的主要调料是盐、鸡汤、香油、葱花等。西施豆腐可以用嫩豆腐制作,这样做出来的西施豆腐会很嫩很滑。酱汁也可以用水代替鸡汤,这样西施豆腐的味道就不会像鸡汤那么浓。制作酱汁的关键步骤是在酱汁的最后加入混有玉米淀粉和水的淀粉水来增稠。淀粉水的比例要适当,这样酱汁才会比较浓稠,豆腐才容易沾上酱汁,使豆腐吃起来鲜嫩可口。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睁好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哟,一个新手小白,等待你的关注。小伙伴们有没有看懂呢?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小伙伴们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G. 西施和豆腐有什么关系
西施豆腐作为一道菜名,很让人浮想。有人说,西施开过豆腐作坊;有人说,西施爱吃豆腐;甚至有人说,西施曾经请情人范蠡吃过豆腐。借用王小丫常说的那句话:对不起,你答错了!
从年代上推断,西施与豆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也就是说,西施在世时,根本没有吃豆腐的口福。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还是一个乱世,男人们都在习武练兵,他们或为国仇家恨慷慨赴死,或为成就手芦功名心狠手辣,或为知己两肋插刀……像西施这样的美女也正被“饰以罗毂,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慢慢被培养成深入敌后、决胜于床榻暖衾之间的“秘密武器”。当时没人去研究琢磨美食这档子事,从备战的角度看,他们巴不得将很多软的食物变硬,以方便携带。豆腐这种东西天生具有“小资”气质,根本不相容于那个时代。
那么,豆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史学家公认,豆腐是汉代刘邦的孙子刘安发明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4年,那时西施早已不在人世。而发明豆腐的地点也不在诸暨,而是在今安徽淮南一带。
当配橘时刘安被封为淮南王,建都于寿春。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组织编着了《淮南子》一书,此书诡谲渊博、包罗万象,是对汉初数十年社会政治思想和科技实践的科学总结。刘安门下食客数千人,以苏非、李尚等八位最有学问,深得刘安的赏识,被称为八公。八公还是刘安炼长生不老丹药的得力助手。炼丹说得通俗一点类似于现在的科学实验,做实验难免出错。本来毕卖带炼丹是不应该将卤水滴到豆汁里的,可是这一滴就成了豆腐。
我们不知刘安与八公第一次面对豆腐时的表情:惊讶、惊惧还是惊喜?其中一定有一位胆大者说:“让我先尝尝!”话虽说得洒脱,将一种陌生的食物送到嘴里时不免犹犹豫豫,在他喊出“真乃天下美味也”之前恐怕已是一身冷汗。因此,我们要像感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样感谢“第一个吃豆腐的人”,是他们的勇敢无畏才使我们的餐桌上亮起了一道又一道风景。
历史考证的结果是,西施与豆腐没什么关系,这个结果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甚至可以说,西施与豆腐没有关系这个事实,伤了不少人的心。
看起来很有故事,实际上却没有故事的美食,就像没有下盐巴的菜肴,有点不是滋味。
最近,我看了中央电视台二套的一档美食节目,当帅哥美食侦探前往诸暨,品尝完西施豆腐后,问当地人为什么这道菜叫西施豆腐呢?朴实的大嫂脱口而出:“因为西施爱吃,我们也爱吃。”
看着这么温馨的画面,我不禁感慨,真相有时很不合时宜。为了人们美好的味觉,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相信西施真的很爱吃豆腐呢?进而相信西施窈窕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与她常吃入口即化的豆腐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