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红军北上才是正确路线而非南下
从表象上看,往北去不是一个好战略,北方的陕北不仅贫穷,敌人的实力还非常强大,张学良、阎锡山、杨虎城合计约有五十万大军,这些部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
而“南下”却是一个好战略,南方的四川不仅富裕,敌人的实力也较扰瞎弊弱,刘湘只有二十万的兵力,这些部队训练很差、武器破旧。
但是,西北军阀与蒋介石面合心不合,拒绝中央军过境剿匪,以各种理由推脱缓族搪塞,红军在其中游刃有余。而川军军阀虽然分立,但他们有同样的目的,就是防止红军入川,所以,当张国焘的红四军南下时,遭到川军几十万人的打击。
(1)北上行军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神散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B.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和图片
u=1566069667,289583848&gp=2[1]
C. 行军路线图怎么画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为14个者塌: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绝嫌橘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随后,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中革军委将红一方面军的第1、第3、第5、第9军团改称为第1、第3、第5、第32军。8月并团,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天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8月下旬,右路军穿越草地后,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9月,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拒绝北上,坚持南下。中共中央决定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结束长征。
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
D. 红军长征为什么要北上
红军为什么要北上长征,可以概括为“打不过就要跑、找出路皆被堵,寻生机而彷徨,陕北苏区是灯塔”。
具闹扮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中央苏区,王明、博古等人由于坚持左的路线、并且缺乏战略指挥才能。他们排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正确的军事战斗方针。与国民党军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以卵击石、导致中央红军死伤惨重、中央苏区范围大大缩小从而见笑了红军的回旋空间,故不得不放弃开发是年之久的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但是,早期长征中由于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故是朝洪湖地区与贺龙领导之红二十五军会合、后因阻向川西北根据地转移。
2、可以说,红军的长征液运灶是一次战斗失败后的仓皇出逃、作战目标和行军方向在不断修改。在此途中,毛泽东重新掌权。他科学的分析了国共两党实力对比及国民党军队实力在全国的分布不均衡,西北地区是其薄弱地区。红军确定了攻敌薄弱但苦于找不到落脚休整生息的根据地。正在此时,一份报纸上传出了陕北也有我红军存在即着名将军刘志丹、徐海东的不对。我党喜出望外、一长段的西征之后,渡江北悄旁上。我党我军方重现生机。
E. 行军打仗时有个“北上南下”,为什么说北上或者南下是安地图上的上北下南而说的吗
行军空顷码时,部队多在中原一带,将领当然会说北上南下,地图上原本就是上北下南。俩个不同领乎弊域内词语怎么搅斗哪到一块了
F. 为什么要爬雪山 过草地 背景
爬雪山过草地,是指红军长征到四川境内,为了北上出甘肃而选择的穿越雪山草地的行军。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境内,通过彝族区飞渡大渡河,来到了川西北地带。当时中央红军要去川北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还要继续北上至陕甘。要去陕甘一带有三条路可走:一是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行军,直达陕南汉中再继续北上。这条路最好走,沿途人口多,军粮等物资筹集也容易;但是这一带敌军重兵把守,且以逸待劳,红军则力量薄弱远来疲惫,根本无力突破敌人封锁。第二条路是往西北方向绕道,经过甘孜和青海,再去陕甘。这条路太远,路上人烟极少,部队的粮食衣服等必需品无法筹集。第三条路是地图上看起来最短的路线,翻越四川中北部的高山,穿过松潘境内的草地。这也是唯一可走的路线。
红军爬雪山是必然,可是过草地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党中央计划两个方面军一起北上。路线是从草地东部松潘县穿过,过了松潘县态友不远就是甘肃南部。这条路远比草地好走得多。当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刚到松潘不久,立足未稳,也没有预测到红军下一步如何行动。这时候如果抓紧时间两军发动进攻,肯定能击溃胡宗南部,占领松潘,打通北上道路。可是当时四方面军领导人、红军总政委张帆行槐国焘坚持南下,拒不执行中央的北上决策,一再借故拖延,使红军在懋功至两河口一带耽误了两个月之久,给了敌军排兵布阵和预测红军下一步行动路线的时间。这时候再打松潘战机已失,只有走草地一条路了。后来红四红二方面军北上时,还是只能穿过草地。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不带橘得已而为之。这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险、如同噩梦一般的地段。
G. 红军长征路线图是什么
红军长征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7)北上行军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H. 15头野象“急行军”画面曝光,这是个什么样的画面
15头野象“急行军”,它们速度很快有序前行,前面有大象探路,后面有大象殿后,时不时观察左右,小象被围在中间紧紧的保护住,一旦大象发现异常,会向同类报警。其生物雷达和生理声纳系统灵敏,通过脚动作,信息可以传递50公里之外。
吉祥(象)如意到!昆明一一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示范园地!圈一处山林让象在昆明呆几个月,天冷了它们就自已回西双版纳了。
这些大象是想与省级动物保护协会的专家们座谈,研究一下将来的动物保护工作如何上个台阶。
大象,你们这次旅游,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有宴神专门护送,免费吃喝,你们最终目的到底要去哪儿?人类不会伤害你们,但你们也不能伤害人类,和谐共处,希望你们找到一个最终的目的地,这是最近最火热的一条新闻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