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唯美意境桃花古风句子有哪些
唯美意境桃花古风句子有如下:
1、桃花树下,三生石旁,你可还记得,许下我十里红妆。
2、三月春剩,烟烟霞霞,灼灼桃花虽有十里,但一朵放在心上,足矣。
3、 你许我春风,我许你桃花。桃花依旧笑春风!
4、十里桃林,十里桃花,满山遍野的灼灼芳华。
5、 桃花已落尽,君归否?桃花妆已化,君视否?待君归来日,我嫁君可好?
6、 阵阵桃香洒满爵,飒飒风声落花情。
7、 琼楼饮酒诗作对,一缕桃花入心神。嫣嫣之花奚百里,梦君思君不见君。
8、旧日往事如落霞,桃花葬在桃树下。
9、 桃花是大地上的伤口,红豆才是大地的缠绵。
Ⅱ 历尽沧桑欲何求只为一生不低头带字图片
1、图一
(2)桃花扇唯美意境图片扩展阅读:
1、”历尽沧桑欲何求只为一生不低头“解释:
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困苦,只是因为不愿意依靠别人,不愿意向磨难低头。人的努力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就是证明想别人明白就算再苦再了吃尽了苦头也要对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初衷不改变,或不向逆向的人或事而妥协或投降。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经历过磨难的人才有机会成为有自尊,有自信,受人尊敬的人。
2、历尽沧桑近义词:
饱经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自: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译文:皮肤粗糙人消瘦,头发全白了,看来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生活。
“历尽沧桑欲何求,只为一生不低头”这句话出自网络小说,锋临天下的《神级承包商》,讲述的是小包工头秦始皇,意外得到一款超级承包商系统,从此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Ⅲ 《桃花扇》背景与悲剧内涵是什么
悲剧《桃花扇》历史背景非常特殊,那是在明代末年,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
这一时期时局十分动荡,在明末崇祯皇帝时,东林党人曾经进享入阁待遇。后来东林党人失败了,继之而起是一群复社青年的活动,他们以诗文方式讥讽议论朝政,在历史危亡之际表现出充分政治热情和忧患意识。
后来,在危急时刻,被举立为弘光皇帝的福王还在排演阮大铖的《燕子笺》传奇。同时,反对马士英、阮大铖集团,呼吁复社的文人侯方域、左良玉等人也遭到搜捕,而《桃花扇》反映的就是这段史事。
《桃花扇》是明代末期,反映南明一代的历史剧,内容写的是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由于是历史剧,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都是明末清初的真人真事。
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末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侯方域少年时已经有才名,与东南名士交游,并参加继东林党人之后的爱国文学社团。这些参加复社的青年大都出于明末官宦之家,各个都有才华有气节,在当时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也叫“金陵四公子”。
“金陵四公子”分别是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和冒辟疆。其中,侯方域和陈贞慧交往颇深。入清代后,侯方域曾参加顺治时期科举考试,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不过晚年后悔此举,着有《壮悔堂文集》用以明志。侯方域擅长散文,他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
还有,感伤历史兴废更替是悲剧《桃花扇》一大主题,正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历史上有许多感叹民族兴亡的作品,而古典悲剧《桃花扇》堪称把这一主题抒发得最为痛快,它是把爱情主题镶嵌在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的。这也是《桃花扇》在我国文学宝库中闪耀的原因。
《桃花扇》成型时期,正是清初考据学极盛时期,因此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所写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精确甚至可以考证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又加入故事情节,使得当事人的爱情富有浪漫传奇的人情味。
《桃花扇》艺术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剧中人物、事件均具有很大程度的历史真实性等。剧作较为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而且,《桃花扇》全剧所写人物,共有39人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同时,《桃花扇》不拘泥于历史,作出必要艺术加工与提炼。
其次侯方域忠于爱情,一开始就是真心对待香君的。两人定情后,侯方域成了典型多情公子,这在《逢舟》、《题画》中表现尤为突出。
第三是戏剧罩码结构严谨。该剧以道具桃花扇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以中间人物穿针引线,借男女主人公的离合之情写作者自己的兴亡之感。
《桃花扇》剧从侯方域、李香君以桃花扇定情开始,侯方域、李香君由此分离,线索一分为二。通过侯方域这一线索,引出史可法拥立福王等内容。
通过李香君这条线索,又引出福王、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物,写出他们偷安宴游的内容。其中,两线虽分,但又用香君面血溅扇,由杨文聪点染后寄扇,侯方域接扇后寻找香君的情节使两条线索不分不离,相互照应。
最后,侯方域、李香君分别逃出,《桃花扇》两个主人公重新相会栖霞山,两条线索又合二为一。但是因为张道士启示,侯方域、李香君双双入道,而桃花扇则被张道士撕碎于斋坛之上。
就整个剧作看,线索经历了“合”、“离”、“合”三个阶段,而作者正是巧妙地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离合之情,传达出所谓的兴亡之感。
这种艺术手法充分显示了孔尚任戏剧创作才华,也使得《桃花扇》情节更加生动逼真和感人,正是别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桃花扇》才会兴盛不衰。
在《桃花扇》中,孔尚任表彰李香君,就必须维护侯方域,以入道作为悲剧的结局,便是作者对侯方域正面形象的肯定,这也是孔尚任潜在民族感情的一种表现。
隐与道的结合,原本是元明时期戏曲创作主题之一。孔尚任借“林泉丘壑”的传统意境为《桃花迹虚扇》的政治主题服务,创造性地在第四十出《入道》,以后又增写了续四出《余韵》,巧妙地通过山林隐逸的描绘,大发故国之思。
《桃花扇》剧中一套北曲,是抒发作者感情的重要词曲,词曲记载道:
俺曾见金物州哪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不仅诉说了舆图变色的痛楚,而且宣泄了强烈民族情绪,提升了《桃花扇》美学意义。
孔尚任在《桃花扇》创作中运用历史题材,总结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创作了一部传奇历史剧作,成为清代传奇戏剧的压卷之作。《桃花扇》作为一部成熟的传奇历史剧,并为古典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桃花扇》通过复社文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女李香君的爱情始末,串演了南明弘光王朝的历史,可谓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融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对我国戏剧发展影响很深。
《桃花扇》剧中爱情故事包含着家国兴亡之感和人生悲剧之感两重意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例证,后者是前者宗教和哲学的引申和归纳,具有很高艺术成就。
《桃花扇》艺术成就,首先是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桃花扇》人物个性鲜明,决不重复。
《桃花扇》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妓,有姓名可考者就达39人之多。这些人物之间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褒贬之别,即使是同一部的人物,作者也注意写出其性格差异。
如马士英和阮大铖,一个贪鄙而无才略,一个却狡猾而富有才情;柳敬亭和苏昆生同是江湖艺人,一个机智、诙谐而锋芒毕露,一个憨厚而又含蓄。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
《桃花扇》结构艺术可谓精美绝伦。全剧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全剧情节的基点,分上、下两本,侯方域一线连接史可法、江北四镇,以及驻扎在武昌的左良玉;李香君一线则以南京为中心,牵动弘光王朝及朝臣和秦淮歌妓艺人。虽然情节起伏多变,结构却浑然一体,不枝不蔓。
全剧以典型道具为贯穿主线,情节纷繁复杂,却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定情物桃花扇贯串始终,一线到底。孔尚任在他所写的《桃花扇凡例》中说:
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
可见,桃花扇经历了一个从赠扇、溅扇、到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过程,由此串联起各色人物和诸多事件。
全剧还以中介人物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纽带,这个中介人物就是杨龙友。从身份上说,杨龙友既是马士英的亲戚,阮大铖的盟弟,又是侯方域的好友。从立场上说,杨龙友与阮大铖类似,但与之又有不同,他有怜香惜玉之心,有时也良心发现。
杨龙友身份和性格上的二重性,这也使他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在人物关系中起着穿插的作用。
此外,《桃花扇》在体制上颇有创新。在全剧正文40出以外,孔尚任特意添加了4出戏,上本开头试一出《先声》,下本开头加一出《孤吟》,代替副末开场,这是上下本的序幕;上本末尾闰一出《闲话》,是上本的小收结,下本末尾续一出《余韵》,是全本的大收结。
这4出戏各有起讫,又统一连贯,揭示出“那热闹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牵缠的枝叶”的哲理,表达了孔尚任对历史上盛衰兴亡逆转的深刻认识。
最后,典雅亮丽的语言风格成为该剧最大艺术成就。《桃花扇》曲词刻意求工,典雅亮丽,以淋漓酣畅,悲凉沉郁见长。说白整练自然,雅饬顺畅,均极见功力,是一部古往今来的难得之作。
《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代末年的情景,我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
《桃花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是我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民族主义精神。《桃花扇》如今已成为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是我国的四大悲剧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地位。
Ⅳ 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白话译文谁知道
原文:
〔离绝物亭宴带歇指煞〕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译文:
我曾经见过南京早晨流莺在玉树间穿行歌唱,我曾经见过秦淮河边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绽放,而谁又能想到这一切会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么彻底。
我眼看着他大兴土木,我眼看着他大宴宾客,我眼看着他大厦倾塌!这爬满苔藓的碧绿瓦砾堆,我曾经在里面睡过风流觉,把这五十年兴盛衰亡都看在眼里。
有名的乌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边夜里真的鬼魂哭泣,凤凰台上只有猫头鹰栖息!
曾经在残山上的梦境反而像是真实,旧日的心境难以忘却,不愿意相信这江山已经易主!
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将这悲伤的声音一直传唱到老去。
出处:〔离亭宴带歇指煞〕是清代孙尚任的《桃花扇》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哀江南》中结尾段。
(4)桃花扇唯美意境图片扩展阅读:
〔离亭宴带歇指煞〕赏析
〔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将感伤情绪推上了极至,其妙处恰在强烈的对比。
第一层,从“俺曾见”至“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以反复强调的手法,谴责统抬者的豪奢腐朽。
前四句,写美景不长。“金陵”两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忆追述的美景。“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点,写明了是皇帝和达官贵人在赏景享乐。
“莺声晓”和“花开早",谴责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势下,昏天黑地,一味享乐。“谁知道容易冰销”,一针见血指出了享乐所带来的灭亡命运。
“谁知道”三字,充满了对昏君佞臣的嘲讽。
接着,作者用“眼见他”组成的排比短句,三个“眼看他”,无非兴、亡二字,这与《红楼梦》中的“忽喇喇大厦将倾”是异曲同工之调。
作者把描写点集中在“楼”上,用紧承相连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雄辩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系。迫促的节奏表达了愤激之情。
“俺曾睡过风流觉”,和开首“俺曾见”相呼应,说明了老艺人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在叙说亡国痛史。苏昆生曾说自己是“睁着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
他五十年的生涯,饱尝了万历、崇祯、天启、泓光四代的兴衰胜败。秦淮艺人的身份,使他对统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概括了他回顾历史、目睹现状的无限感慨。正是长吁短叹,无语凝噎了。
“饱”字形象表明了他对这段兴亡史实认识的清楚、深刻、透彻。这个词,语气尖刻,语意丰富,感情容量大,为一曲之眼。
“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在结构上起了总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乌衣巷”三句扩大了上一层中“楼塌了”的景象,把统治荒淫无耻所造成的后果,由统泊者的垮台扩大到国家山河的巨变。
“乌衣巷”句,借王导、谢安势衰,乌衣巷转换主人的历史,感叹现唤芦实的兴废。“莫愁”并链液两句,巧用地名表变化。
从莫愁到哭,由凤凰到枭鸟,写出了人民对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
“残山”、“旧境”、现实、梦境,物渺人非,江山换主,旧梦只有一晌之欢;残缺的山河在人们梦中清晰出现,过去的种种是欲忘不能,现实都是无限悲凄,这是悲限、痛极之言。
这种爱国感情是多么深厚动人啊!“舆图目换稿”分明是冷峻的现实,却又冠以“不信”二字,实则是不愿相信。“不信”二字,伴泪和血,妙极天人,非大作手不能为。
不信归不信,现实却是:“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袅鸟。”这又是—种对比,任你信与不信,严酷的现实已是无法改变了。
“舆四换稿”的“换”字,包含了很多难言的内容。明亡后,清政权圈地薙发,清兵大屠杀,文字狱的广为连坐……
这山河易色,人民血泪的种种,都在这“换”字中含混包括了。
结句“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志不忘亡国的哀痛。更让人声泪俱下,全无掩抑了。
原来于此有一总评:“天空地阔,放意喊唱,以结全体《桃花扇》。”
Ⅳ 传统戏曲《牡丹亭》和《桃花扇》相比,哪个成就更高
《牡丹亭》和《桃花扇》,二者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至于哪个成就高,只能说一悲壮一惊喜各有千秋,前者险胜。
《牡丹亭》爱情至上,倾向于抒情缱意,有小女儿的细腻之态,有情人终成眷属;《桃花扇》家国至上,更倾向于大气叙事,恢弘悲壮,有情人双双出家了。
《牡丹亭》剧照
而《桃花扇》由于题材的特殊性,一度被禁,加上词曲格律不如《牡丹亭》出色,剧中人物众多对观众要求更高,显得文人化和案头化倾向比较明显,导致此剧不能经常上演。
相比之下《牡丹亭》则因无伤大体,一直得以演出,从戏曲史上的成就来说,还是《牡丹亭》更高些的。
Ⅵ 桃花扇唱词的最后几句
世间何物似情浓
整一片断魂心痛
作词:马寅生
作曲:汪苏泷
编曲:金若晨
演唱:汪苏泷
近花外楼柳下舟词一首花满袖
那女儿家心事让两眉羞
绸缎与折扇的凭肩游
谁又笑涡红透哦
暮雨入画将离愁绘入这纸深秋
将那陈词也唱出了新愁
那耐档橘日你折尽长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楼愁不肯休
诗意散落在街头
诗人在城市漂流
虚荣是个杀手
无形引诱只需个借口
谁在意送的红豆
虽是你整个宇宙昌团
天长地久今生竟然变成了
片甲不留
有没有勇气远走
带着满身的伤口
王侯将相看透
夜半饮酒消不尽那愁
通往长安的码头
精致用词为谁侯
谁是香君解释持子之手
近花外楼柳下舟词一首花满袖
那女儿家心事让两眉羞
绸缎与折扇的凭肩游
谁又笑涡红透哦
暮雨入画将离愁绘入这纸深秋
将那陈词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尽长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楼愁不肯休
世间何物似情浓
霓虹灯闪如春昼春情散不收
谁还会演绎长相厮守
用生命演奏
扇面诗成为她的宇宙
到死不肯放手
今生有谁泪为此流
我要穿越千年不回头
对你笑着挥挥右手
让你等了好久
丢失在前世的行李
是否今生已忘记
那场书院细雨如你呼吸
与何人说起
桃花扇唯美诗句
我学戏隔世望你
千年的等候今生终再续
近花外楼柳下舟词一首花满袖
那女儿家心事让两眉羞
绸缎与折扇的凭肩游
谁又笑涡红透哦
暮雨入画将离愁绘入这纸深秋
将那陈词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尽长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楼愁不肯休
再回长安酒意里
你笑蠢孙送我诗四句
只愿梦不醒满城柳絮纷飞管我是谁
近花外楼柳下舟词一首花满袖
那女儿家心事让两眉羞
绸缎与折扇的凭肩游
谁又笑涡红透哦
暮雨入画将离愁绘入这纸深秋
将那陈词也唱出了新愁
那日你折尽长安的柳
有明月怕登楼愁不肯休
整一片断魂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