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经典七绝藏头诗
一.唐柳宗元《江雪》
千辩弊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每句开头一字合在一起为“千万孤独”,配合着画面的描述,把作者的心意表达的透彻,堪称妙绝。
二.《水浒传》中吴用写的藏头诗
诗文为: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三.明朝文学家徐渭游西湖之作
当时徐渭面对西湖秋月胜景,不胜感概,即席而作七绝: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藏头诗“平湖秋月”四字,恰到好处的表现了西湖月景的形态。
四.明代风携戚族流才子唐伯虎的藏头诗
唐伯虎与秋香的一段风仔者流至今仍为后人流传,他善玩文字游戏,藏头诗的传咏也甚多。如《我爱秋香》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叶袅袅绕经楼。
藏头诗“我爱秋香”,并没有刻意展现痕迹,对仗工整,清新自然,朗朗上口。
㈡ 写朝霞的七绝诗
1.朝霞映衬满江红,画境风光何日同。
一叶扁舟轻浪里,笠翁秋钓趣无穷。
2.江染朝霞红胜火,空山寂寞望青云。
微风不起千重浪,一点渔舟破晓晨。
3.朝霞映衬满天握前锋红。一叶小舟漂岸东。
搏浪攀山无畏远,登峰放眼晓晨同。
7.一绮霞丹钟秀水,碧波流岸染金段晌晖。
孤舟浮隐远鸿去,湖面渔歌满载归。
㈢ 两岸高术青山隔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天边悠悠而来下两句是什么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派激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据安旗编着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着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指敏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尘逗袜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㈣ 琼楼欲把三千月,俯首乱瞰浪里云 孤舟寒驻待春时,谷雨花香踏万里什么意思
四节气 大美人间
作者|梦雪 图片|网络
《七绝.立春》
作者|梦雪
万物翻苏待化冰,
千堤柳醉候温升。
草青树绿花红及,
春到人间戏紫藤。
《七绝.雨水》
作者|梦雪
慢起东风雁北归,
忽来喜雨鹊南飞。
鱼儿跳水迎暄暖,
绚丽斑斓闪景辉。
《七绝.惊蛰》
作者|梦雪
仓庚鸣叫彩云临,
鹰化为鸠令日寻。
初响雷声花蕊动,
虫惊叙梦现妍音。
注:
仓庚,黄鹂。
令日,吉日。
《七绝.春分》
作者|梦雪
梦里江南麦起身,
眼前美景海棠春。
花香一路芬芳曲,
婉转悠扬醉日辰。
《七绝.清明》
作者|梦雪
檐前燕子影飘尘,
天上莺雏透出神。
世间言容不见笑,
戚悲念思断肠人。
《七绝.谷雨》
作者|梦雪
诗里田园播种来,
画中桑树戴胜追。
云烟落地生时谷,
草长莺飞雨为媒。
《七绝.立夏》
作者|梦雪
月读王瓜见灿然,
风敲蚯蚓望辽天。
百花齐放峥嵘角,
斗指东南迎夏牵。
《七绝.小满》
作者|梦雪
风吹麦浪舞晴光,
鸟踏枝头唱暖阳。
曙色三分西夕照,
此时最是务农忙。
《七绝.芒种》
作者|梦雪
当郎有梦念灵霞,
鹏始无眠解语花。
一派生机呈秀丽,
栽苕落絮稻抽芽。
注:当郎,螳螂
《七绝.夏至》
作者|梦雪
昼长夜短把歌扬,
月浅灯深听曲章。
骤闻风流蝉子至,
云扶迸竹细思量。
《七绝.小暑》
作者|梦雪
出梅酝酿集凉风,
入伏推敲散热功。
池上荷莲流水静,
寻幽荫下读玄穹。
《七绝.大暑》
作者|梦雪
丹良闪闪乐逍遥,
玉蝶翩翩喜弄潮。
酷暑红尘难落叶,
不如心静等闲聊。
注:丹良,萤火虫
《七绝.立秋》
作者|梦雪
庭院梧桐瘦影幽,
空中云朵眩颜柔。
新凉犹在诗之韵,
金蕊争开见首秋。
《七绝.处暑》
作者|梦雪
桂香浮动月轮明,
陶菊飘摇厚地情,
萧瑟秋风炎气去,
云天迢递好音生。
《七绝.白露》
作者|梦雪
群鸟养羞留果腹,
蓼红苹白表情怀。
雁书捎去吟枫锦,
人约黄昏景绝佳。
《七绝.秋分》
作者|梦雪
蛰虫坯户待来春,
夜雨成秋暖转身。
柳色黄时愁万缕,
棹歌低唱嫩寒真。
《七绝.寒露》
作者|梦雪
半弯秋水凝为霜,
一剪清风染露光。
枯素残荷怜独月,
诗情怎寄落殊乡。
《七绝.霜降》
作者|梦雪
芦花飞雪了无痕,
霜叶流霞尽有根。
又寸光阴惆怅起,
云笺一字悟干坤。
《七绝.立冬》
作者|梦雪
烟云渺渺月昏朦,
白雾茫茫暖且终。
待雪临寒梅绽放,
几更烛影梦花丛。
《七绝.小雪》
作者|梦雪
风携残叶晚虹藏,
雪舞纤尘落日扬。
幽梦一帘添俊色,
恍然仙境着轻妆。
《七绝.大雪》
作者|梦雪
荔挺新芽冒出头,
戾虫佳偶动心求。
眼迷盛雪多纯白,
玉树琼枝透剔柔。
注:戾虫,老虎。
《七绝.冬至》
作者|梦雪
数九凝冬保健传,
家家娇耳养生研。
还同亚岁先人忆,
冰冻千河万物眠。
《七绝.小寒》
作者|梦雪
寒风凛冽落残花,
冷月萧条映物华。
欲咏美祥时日短,
疏梅弄影太阳斜。
《七绝.大寒》
作者|梦雪
岁月轮回又一年,
时光进退亦从天。
大千世界都为客,
沧海桑田话淡然。
【作者简介】梦雪,当代唯美婉约派两栖诗词人。唯美乐观主义者,崇尚一切美好事物。爱文字、嗜诗词、喜紫色。擅长美文,另类体诗,古诗词,精通格律。尤以词见长。顺应灵性写作,穿梭于古今,行文用词独特。一纸清笺,轻描细画,听从心绪的指引,写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填词人,世界华语诗歌大赛金奖得主,作品出版入选《当代名家诗词三百首》(全球发行,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世界华语诗选》等书,举办多场个人作品专场签名会、朗读会,影响深远,颇受好评。
展开剩余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拔打24
㈤ 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及赏析
【《送杜十四之江南》全文翻译】: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的时候正值春江水满,烟波浩渺。
日暮时分,孤舟一叶停泊在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尘余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李凳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唐代〕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词句注释】:
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之:去,到。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荆吴在这哪兄旅里泛指江南。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着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着诗二百余首。
【创作背景】: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
【表达主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近歌行体,无一点尘秽。
明代李攀龙《唐诗直解》:明净无一点尘氛,不胜歧路之泣。
明代李攀龙《唐诗训解》:辞意俱显。
清代王阮亭《唐贤三昧集笺注》:一气呵成,有情有色。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真挚中却极悱侧。
清代王阮亭《批唐贤三昧集》:似浅近而有余味者,以运气浑洽,写景清切故也。此辨甚微。
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渺然思远、不牲临歧之感。
㈥ 深秋芦苇七绝诗是什么
深秋芦苇七绝诗:
1、江村即事
司空曙〔唐代〕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译文:
渔翁夜钓归来时已是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懒得把缆绳系上,任凭它随风飘荡。
即使吹一夜的风,船也不会飘远,只会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
2、江村晚眺
戴复古〔宋代〕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译文:
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3、金陵驿二首
文天祥〔宋代〕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含亏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4、宿渔家
郭震〔宋代〕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译文: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辩旁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5、赠渔父
杜牧〔唐代〕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
译文: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说自己在孤谈灶神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㈦ 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哪首诗
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诗文如下: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判宏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注释
1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2
回:回漩,回转。
3
两岸简冲早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4
出:突出,出现。
5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拦雀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㈧ 飞瀑流泻千万尺,翠峰高耸入云端.湖上孤舟轻渡去,学仙总宜在幽居。是谁的诗句,什么朝代
这几句诗源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吼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两首诗,一为五古,一为七绝。诗人以高度夸张辩凳的艺携老旅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含陪
㈨ 关于野水闲舟的感想诗句(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1.与御咐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姿拆慎
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2.来到郊外,看到河里停着一艘小船我想起了什么的诗句
来到郊外,看到河里停着一艘小船,“我”想起了这句经典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白话译文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迹敬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关于乡村野老闲适的诗句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古诗贺知章《山居秋暝》的感悟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假想图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感悟 赏析一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赏析二 这首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约是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时所作。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
“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实实的几个字,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白日向晚的安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空山”是王维惯用的词语,耐人寻味。
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颈联小处着眼,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树影斑驳,月光辉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
落一“照”字,不同于“泻”,朱自清《荷塘月色》写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用“泻”写出了月光如水,静谧朗照,柔媚生辉的特点。
王维写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如果说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
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
5.关于游山玩水心情很好的诗句有什么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4.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5.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6.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
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8.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孟浩然《田园作》
9.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10.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佚名《长歌行》
1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13.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14.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15.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1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17.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二(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野水孤舟 古诗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4分)
(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4分)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7.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首句不入韵)
寇准(九六一~一○二三)宇平仲,下邽人,有“寇忠愍公诗策”。同时人范雍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他的名作“春日登楼怀归”里传诵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也只是把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白横”一句扩大为一联。他的七言绝诗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
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
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8.关于归隐的诗词
1、《出游归隐》 宋·释文珦 出游归隐两无心,非慕沃洲支道林。
啗柏自然闲土锉,制荷曾不费金针。
2、《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 宋·梅尧臣 初逢洛阳陌,再见南徐州。所历几何时,倏去二十秋。
今复振霜屦,还山。 3、《归隐桥新成偶题三绝句书呈同志》 唐·朱长文 幽居处处映烟萝,归隐桥边月色多。
蟾桂有情邻病叟,清光终夕照酣歌。
4、《正元二日与菊庄汤伯起归隐陈鸿甫泛舟湖上二》 宋·武衍 春云漠漠雨疏疏,小{左舟右定}冲烟入画图。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
5、《月湾癖地山中诛芭归隐怡如赋诗次韵赞决》 宋·徐瑞 一去山中廿二年,重来有约意茫然。穷居笑我顽同石,文事多君彩印根。
6、《送杨錥归隐》 唐·钱起 悔作扫门事,还吟招隐诗。
今年芳草色,不失故山期。遥想白云里,采苓。
7、《送从兄归隐蓝溪二首》 唐·许浑 名高犹素衣,穷巷掩荆扉。渐老故人少,久贫豪客稀。
塞云横剑望,山月。 8、《送于员外归隐蓝田》 唐·吴融 曾吟工部两峰寒,今日星郎得挂冠。
吾道不行归始是,世情如此住应难。
9、《官左拾遗归隐作》 宋·王易简 汩没朝班愧不才,谁能低折向尘埃。青山得去且归去,官职有来还自来。
10、《木兰花慢 送取新归隐山阳兼简玉川同社》 元·元好问 澹西园暮景,对别酒,惜临分。
爱*被中台,挂冠神武,谁得如君。纷纷。
11、《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 宋·苏轼 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腹中灵腋变丹砂,江上幽居连福地。
12、《题友人归隐图》 宋·艾性夫 买山长说欲栖身,画得图成隐始真。
半枕虚堂生草梦,一溪流水种桃人。
13、《归隐》 宋·陈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14、《次前韵将归隐黄山》 宋·方回 我家黄山百里远,两峰插天翠如剪。
归心久落故溪云,柁转不由船不转。
15、《送武庠归隐终南》 宋·贺铸 君不见南朝豪儁有郗生,自厌出身时网婴。乐闻栖遁去人者,倾金累百赠。
16、《用绰中韵送正臣正臣欲归隐而无资故广其意以》 宋·洪迈 华裾锦领乌纱帻,气盖当年五陵侠。胸中傀儡不可平,拂衣归来抱长铗。
17、《赠安邑簿伍彬归隐》 宋·路振 考终秋鬓白,归隐旧峰前。
庭树鸟频啄,山房人尚眠。寒岩落桂子,野水。
18、《送王山人归隐》 宋·释惠涣 山人惟委命,岂恋世尘间。干禄不得志,移家住远山。
醉眠溪石静,吟倚。 19、《龙井十题·归隐桥》 宋·释元净 谢讲竺峰寺,归隐新此桥。
院幽结林表,身老寄烟霄。
20、《和吴仲庶寄吴瑛比部安道之子壮年致政归隐蕲》 宋·司马光 负米承亲愿已赊,耻随鸡鹜啄泥沙。一朝投绂真高士,万卷藏书旧世家。
21、《题管圣浩蒲川归隐》 宋·王巩 卜筑蒲川上,翛然远市廛。
潮声书屋外,月影钓舟前。地僻红尘净,沙平。
22、《李南夫罢举归隐》 宋·王令 梦寐风仪近十年,尘埃无路睹云天。清朝未得荣簪绂,黄卷何妨乐圣贤。
23、《归隐嵩阳》 宋·张咏 浮世事无限,何须要到头。
壮心为客尽,孤迹卧云休。匣剑已全弃,林僧。
24、《送华将军归隐》 明·柳应芳 南越东吴有战功,闲心无那逐冥鸿。只言归卧青山好,何处青山非世中。
25、《题海陵石仲铭所藏渊明归隐图》 明·张以宁 昔无刘豫州,隆中老诸葛。
所以陶彭泽,归兴不可遏。凌歊宴功臣,旌旗。
26、《林泉归隐图》 明·止庵法师 居山岂为山,只爱此中闲。野菜何消种,柴门不要关。
饭余听涧落,经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