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双节夜话唯美图片
扩展阅读
人物二维码图片合成软件 2025-09-22 15:34:58
损毁卡通图片 2025-09-22 15:27:14
卡通女孩看书的唯美图片 2025-09-22 15:25:51

双节夜话唯美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2-10 16:21:35

A. 围炉夜话(之一)

      感恩节假期正式来到。美国的节日和假期都很多,万圣节、感恩节还有即将来临的圣诞节,感觉每月都是过节的脚步。我们感恩节假期有5天,昨晚在假期开始的前夜,和女儿商量5天的计划,结果除了完成学校要求的本月18miles的暴走以外,无一达成共识。最后以一起看了一期中国之星的回顾展,终结了我们的讨论。然后带着错过崔健演唱会的遗憾入眠。

      第一天完成4.5miles。由于走得慢,路上还聊了很多话题。最核心的是,女儿缠着我讲正在看的《白水湖春梦》,萧丽虹的三部代表作之一。这本书和作者以前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以及《桂花巷》完全不同,这两本都是以一个主人公为核心,情节向纵深处推进的。《白水湖春梦》则是横向的,是白水湖的诸多人们。你可以认为有主人公,也可以认为没有,核心就是白水湖这个大背景,和年代的迁延。这让我想起J.K罗琳的《偶发空缺》,《偶发空缺》也是以一个镇为背景的横向铺陈。不知道是原着的原因还是翻译的原因,《偶发空缺》一直读得很吃力,时隔一年,只能恍惚记得一些情节。感觉作者似乎很用力地按照“文以载道”的精神来披露一些社会现实及背后似乎发人深思的东西,可是太用力了,反而是双溪蚱蜢舟,什么也没载动。萧丽虹看似散漫,信手拈来,但是却在故事中嵌进了力透纸背的部分,振聋发聩,难以忘怀。比如这句“人生自有着落处,尽枉从前错用心。”

      晚上回来,忙完后,坐在厨房的椅子上,开始很认真地摇我的大坚果罐。我买了很大一罐腰果,吃了一些后,空出一些空间,就陆续放入核桃和碧根果。不过这边买到的核桃和碧根果都是生的,不像国内大部分是加工熟的,所以口感不太好,于是总是只吃腰果,不吃这两种。但感觉不符合健康原则,于是还是把核桃和碧根果放进去。但真的不好吃,腰果又被压在了下面,由此多了一个活儿,就是每次要吃腰果,就得用力将它们摇上来。女儿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我在干什么,忽然发现后,笑得眼泪都出来:“你就是为了把腰果摇上来?”我本不觉得好笑,可她的样子和语气实在太逗,两个人笑做一团。不过我还是很顽强地摇了一些腰果上来。

      忽然想起父亲。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有很多这样的画面。有一次父亲带我去一个人家,到了之后,人家大门紧锁。我正觉得扫兴,父亲笑起来,说:“人面不知何处去?”两个人都笑不可仰,然后乘兴而回。

      亲们可能疑惑,说难道感恩节就是开始讲段子么?能不能严肃点?!其实这个才严肃呢。前段好朋友苦口婆心规劝我,不可让孩子高中的时候上寄宿学校,其实我还是很倾向于高中寄宿的。当然这不是是非之辨,只是大家选择问题。建议大家看到这种上寄宿好还是走读好的题目,自动跳过。这如同问人吃猪肉好,还是吃牛肉好?或者是那个皇上的问题:为什么不吃肉糜?留学这事儿,本来是在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下发生的,如何来界定好与不好?所以,根本无需有定论,也不会有定论。今天和女儿的这些小插曲,让我忆起朋友的话。是的,如果你的孩子去寄宿了,像这样美丽、惬意、温馨的小事就少了很多。父亲已经去世八年,可是那些小事仍能穿越时间和生死,不经意间来到我面前,让我忆起曾在父亲的浸润中度过的童年。这个力量,应该比我读过的那些书、拿到的那些学位更能支撑我的人生。这真的是毋庸置疑的。

      女儿现在的学校只到六年级,所以六年级的孩子都面临着申请问题。那么这些孩子选校的基准点是什么呢?不是排名,不是学校成绩和走向,不是通常中国家长关心的那些。最基本的点是:离家远近。当然大家可能以为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可是家长们并不会因为某些寄宿学校学术较好就把孩子送去寄宿,寄宿岂不更方便?美国人其实根本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把读初中和高中的孩子自己送来异国读书。他们只是看到这个现象,但是并不能理解,就像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一样。我有时试图用我们的逻辑解释,但是发现这些逻辑其实很苍白无力。这里有个逻辑上的根本问题,就是评价一个人是以量化的、还是以不可量化的作为标准呢?我们喜欢量化,学校排名、SAT分数、孩子未来的职位和收入等等,似乎量化让我们心里踏实。这些量化可能指向名校,可能指向更光明的未来。不可量化的是硬币的另一面,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她的精神力量的来源,她以什么来对待这必将充满挑战的人生?当他(她)遇到挫折的时候,是什么给他(她)勇气?当他(她)选择爱人的时候,是谁给了他(她)那个最初爱与被爱的模式?硬币从来两面,不这样看真的不客观。

      感恩节啦。让我们这些常常忧心忡忡的家长们,都开怀笑一下,别再想这些严肃的事儿啦。女儿准备剪刘海儿。我们徒步中经过一个很不错的店,一进去,发现坐满了一排人等着。问师傅,这都是排队的吗?说都是。然后看见那些人在冲我们笑,师傅也笑,还以为这是同情的笑。一会儿师傅说了一句话,才恍然大悟:这个店是只给男士剪头的!!后来遇到一个店只有美女,觉得这才是我们的菜。进去,剪刘海儿,只有几剪刀,我认为还不齐。理发师告诉我,太齐,太funny!跟女儿确认,女儿觉得可以接受,于是付钱走人。这几剪刀,10美元+小费若干。瞬间很想念中国,想念那些既能剪男士头、又能剪女士头的师傅们,想念他们那种上下翻飞的手势,想念他们不会认为齐刘海儿是funny,更想念他们会和你用汉语聊天。完了,变成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模式了。

    文中图片女儿摄于北海公园,2019年春。

B. 手机里会收到金山夜话收音机么

手机里可以收到金山夜话收音机,只要进行如下操作即可网络收听方式有很多,也许是电脑收听的,也许是用手机收听的,也许你听的是直播,也许是重播。

建议大家用手机上的“蜻蜓fm”收听,因为既可以找到直播,又可以收听前一天的回放,优于收音机的特点就是——无广告。

节目里的直播广告我是无权更改或者去掉的,不管有多长。所以大家可以通过各种其他形式收听,还能避免和我一样熬夜。

手机下载“蜻蜓fm”之后,直接搜索“金山夜话”就可以。同时,蜻蜓上还有金山特别录制的“金山白话”,可以畅所欲言,说一些直播中不能表达的观点,希望和大家交流。有些听众分不清哪一个才是金山的节目,下面这两个图片的才是正宗的:

C. 求《紫金寺夜话》txt百度云

链接:https://pan..com/s/11YZqAfsbr8SG8Yhb-B4KxA 密码:h4fd

D. 《鬼屋夜话》最新txt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hyid

《鬼屋夜话(灵异)》作者为云淡秋空01

E. 苏州夜话对后市的影响

苏州夜话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戏剧观念受到新浪漫主义的影响,重情绪、直觉、幻想和想象,表现灵肉的激斗与心灵的渴求,重抒情,表现出一定的颓废感伤和悲观情绪,具有唯美主义倾向。后期的创作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重。探寻的是美的幻灭与毁灭的悲剧。这个阶段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面表现人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心理,以及不甘与沉寂的对光明的追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以浪漫主义为主。

F. 如何在线收听伍洲彤的零点夜话

如果不是北京的就直接用手机下个 蜻蜓.FM 是北京音乐电台 周日晚零点 周六晚有上星期的重播 如果北京的就直接用收音机

G. 触乐夜话:森林里没有小说家了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 游戏 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图/小罗

《Innawoods》(直译过来可理解为“钻进树林里”)是一款“硬核军事风”的Flash 游戏 。它体量不大,不需付费,高度自定义的装备系统是它最大的亮点。玩家可以自定义自己的服饰、背包、防弹衣、武器装备,从而让初始只有裤衩的角色变成各具特色的雇佣兵、正规军或是特种部队。

不过《Innawoods》没有多人对战,也没有出色的单人剧情战役,甚至没有动画和声音,如果一定要给它确定一个类型,它会是一款换装 游戏 。人物和道具都是简单绘制的图片,摆好了看着舒服是它唯一的功能,你管它叫“军宅暖暖”也一点都不冤。

iOS端的《Innawoods》

能让《Innawoods》不像换装 游戏 一样让人轻易遗忘的原因,得多亏制作者的专业知识以及用心程度。 游戏 中武器和装备的型号和外观都按照现实中设定,大部分道具还附加了重量。指南针、打火机、电池,甚至土质IED等上百种道具装备给了玩家非常多的搭配选项,玩家可以把自己的人物搭配到事无巨细,就算到现在,也只有极少数的军事题材大作能做到这点。

也正是依靠着对细节的还原,《Innawoods》已经不只是作为一款“军宅暖暖” 游戏 那么简单了。它不像《武装突袭》那样需要你购买贵到死的高配置电脑才能体会搭配装备的乐趣,也不像《幽灵行动:荒野》一样需要你跋涉几十公里去拿一个名为“收起枪托”的配件(明明自己掰一下就能收起来啊,育碧!),想做个喜欢的人物,打开网页就好。

甚至可以拿它为外出打猎做备忘清单

普通玩家拿它配备出自己喜欢的形象并存储留念,善于文字的那些玩家则替作者把 游戏 性延展到了Flash之外。一个已经搭配完毕的人物形象可以附加上大段的背景情节,他们的武器从何而来、这样搭配体现了哪种个性、前世今生又有怎样引人深思的故事,如果时间往前倒几年,在网络的Innawoods吧里,你会看到许多爱好者争先恐后发帖,书写基于这款 游戏 创造的、有意思的文学作品。

小说家们写的故事大多都以生存为主题,背景或是战争,或是丧尸末日。《Innawoods》为小说家们提供了最方便快捷的设定图,基于这些图片,小说家们仔细刻画人物的生平和经历,以及他们遇到危险时要如何使用这些装备。如果这些经历包含了武器装备的变更,他们还会更改设定图,让它和故事剧情同步。大部分的故事都像是RPG 游戏 那样推进着,角色初始可能只有少得可怜的补给,和比较差的装备,随着战斗和搜索的深入,他的装备也会跟着升级。

除了书写自己的故事之外,贴吧里更常见的是互动文章,在这类帖子里,小说家们会基于同一个世界观创造因人而异的故事——就像个TRPG那样。人物之间可能有交互,可能会产生感情,也可能引发冲突。不同的小说家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文风,这种互动方式不光作者写起来舒服,“围观群众”们看着各位小说家大展才艺的过程也很过瘾。

《Innawoods》最早于2010年立项。从 游戏 的开发博客中能看到,来自芬兰的开发者Robert Danklefsen最早想把它制作成一款“回合制战略RPG”,而“Innawoods”也并非这款 游戏 真正该有的名字,它来自于一个欧美军迷之间的“梗”,大致意思是“当事情失控时,拿起SKS步枪往森林里钻”。

“When the shit hits the fan”是“当事态失控”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成老外们对于丧尸末日、世界大战什么的“脑洞”

整个 游戏 的开发进展并不顺利。实际上,在2013年左右,当它最为人熟知的Flash版本推出之后,开发一度不知为何停止。虽然后续还有一些像是回合制RPG 游戏 的设定图出现,以及手游版本推出,但“Innawoods”这个计划已经全面暂停,就算博客下方还有一些粉丝“哭着”请求制作者开放众筹,并表示这是唯一一款自己想要花钱赞助的 游戏 ,也没有人再出面回应。

从Robert Danklefsen发布的各种设定图中,不难看出他对这款 游戏 的用心程度

当我开始接触这款 游戏 时,已经是2015年。这时的Innawoods吧里依然如火如荼地大量更新着各种文章,但 游戏 本身却已经停止开发了将近两年,不知制作者得知在遥远的东方还有一群玩家热爱他的 游戏 ,并且不断为这款 游戏 书写精彩的同人小说时,会露出怎样惊喜的神情。

差点跑题了,其实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中所透露的,“森林”里已经快没有小说家了。

人们是很容易健忘的,就算是这款 游戏 最忠实的粉丝也难免被其他更具有新意、更有可玩性,或者说更新的 游戏 所吸引;那些夜以继日更新文章的小说家们,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间蒸发,从而完美拖更。随着不少网友的离去,Innawoods吧的人气一日不如一日,这不算什么坏事,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留下的回忆是美好的,其实就足够了。

贴吧精品区的“小说与互动”一栏只剩下两栋“楼”

其实早在这之前,Innawoods吧就已经面临人走茶凉的窘境。吧主和管理常年不在线,于是网络直接取消了他们的管理资格,每天蹲守在贴吧里,为新人科普军事知识的“水友”们也无迹可寻,小说家们也大多停止了更新。到现在,虽然网络陆续恢复了少量帖子,但大多数优秀作品还是没有回来,连同它们一起消失的,还有曾经聚集在贴吧里的读者们。

我试图联系吧友,想要记录一下Innawoods吧里发生过的故事,但大部分人也许因为学业、也许因为工作,都已经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创意和精彩故事的森林。我尝试联系大家的帖子没人理会,采访邀请也没能得到回复。小说家们像神秘的 游戏 制作者那样消失了,留下(或曾经留下)的,只有他们精细制作的作品。

也许,这就够了吧,玩家得到了自己想玩的内容(这款页游到现在也还能打开),作者们释放了自己的文采,他们的故事很精彩,只不过隐藏在丛林里,没人能轻易看到。

H. 燕山夜话读后感400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许多人在记住这幅对联的同时,也记住了邓拓。这对联不是邓拓同志写的,但许多人知道这幅对联,却是因为邓拓同志那篇《事事关心》的文章,而这篇文章正是出自邓拓同志的杂文作品集《燕山夜话》中。
我读书不多,而且一直偏爱抒情和唯美的作品,最怕是叙事,议论和说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了《燕山夜话》,竟然被深深吸引。《夜话》是作者在报刊上发表的一例系覆盖面很广的知识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杂文。说到杂文,大家很自然想到鲁迅,想到匕首和投枪,我更可笑,曾一度以为杂文就要是那种风格才叫杂文,(其实对鲁迅的杂文我知之很少),却不知因为实际需要的不同,杂文的风格也因此不同,鲁迅是为了对旧社会的揭露,和斗争,邓拓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解决疑解,指导思想。两者皆是艺术性和思想性很强的作品,实为一时瑜亮,难分高下。但我个人 更认为可以不读鲁迅,但不能不读邓拓。不信,不妨听我细细道来。
《夜话》中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作者行文的浅白,说理的通彻,议论的深刻。 虽然作者在议论和说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引经据典,但因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却能做到通俗易懂,往往是深入浅出地加以分析和梳理,最大的道理、问题,最深奥、最晦涩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层层深入,通过一步步论述和分析,最后总是昭然若揭,令人豁然开朗,平时所思所想,有觉得思不透,想不明的地方,或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烦恼,现在会觉得溶汇贯通,悠然心会,若有所得:噢,原来如些!妙,我什么没有想到呢?例如作者将贾岛的苦吟的实质归纳为"练词练句练意",一下子就做到水落石出,将所有的表象和形式统统剥落。对"不求甚解"作了一番论述,得出在遇到问题要旁汇贯通,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走入死胡同。"不解"并非真的不求解,其实是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还有是作家得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是反对死读书,要"会入会去",就是不要太着眼于一字一句,一章一节,要统观全局,从大外着眼入手,从而引申出处事的方式也是顾全大局。作者在说理,在议论,但你并不感觉到,仿佛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和你面对面膝谈心,那样自然,那样随和,那样引人,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种举重若轻本领,作者驾驭语言和控制文字的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没有华词丽句,只是朴实无华,没有涛涛不绝的大条道理,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这不单纯是技巧和文字上的功力,更需要有鲜明的观点,正确的认识,才能做到言之有理,有条不乱。不少杂文作者在激昂的感情之后,犀利的文字之下,却不能给人鲜明的印象,更不能令人十分信服,好象问题总是没有说得明白透彻,有如雾里观花,"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其根本就在乎,作者本身观点上的模糊,认识上的不足而做成,以已之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杂文偏重议论和说理,不同一般抒情散文以华丽和朦胧为美。要做到议论和说理通彻和深,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之处,更重要是要有高度的思想境界,并结合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出发。通俗不一定易懂,高雅不一定充实,作者以清醒和务实的作风,往往在细微处见伟大,透过表象发现本质,每每一针见血,一言中的,绝不拖泥带水,绝不无的放矢。如《一个鸡蛋的家当》,通过一个财迷幻想由鸡蛋变鸡,由鸡变猪,由猪变牛等一系列毫无现实根据,全是凭空想象,从主观愿望出以的发财美梦,婉转地说出空谈的无用和可笑,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行动和实践。又如从大禹父子治水的神话传说中,通过"堵塞"和"开导"两种不同治水方式的成败,来说明不按发展规律办事,主观断,只会徒劳无功,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得出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结论。你看,作者在讲古代的故事和民间的传说,相信不少人对这两个故事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可以得其精髓,从中引申出如些深刻的道理来?这样大的问题,这样深奥难明的理论,作者竟然在谈笑间,在讲故事中一一说明,却能入木三分,做到水到渠成。
作者显然不是因议论而议论,为说理而说理,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相信将《夜话》作为一本增加知识和提高修养的书是更合适不过了。它不但在文学上有可以让人学习和借之外,对丰富知识和提高思想认识更有莫大的帮助。《夜话》中涉及的范畴非常丰富,计有文史,神话,诗词,绘画,农业,工商等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即可开宽眼界,增加知识,但主要是作者更注重在实际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说明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原则,甚至具体解决的方法。使读者不但提高认识,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例正确的方法态度,对日后实际工作和开发思想起了很好的指导和启迪作用。例如他对"王道"与"霸道"作了一种颇有现实针对性的解释:"所谓王道……就是老老实实的从实际出发的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而所谓霸道……就是咋咋唬唬的凭主管武断的一意孤行的思想作风。"在《陈绛和王耿的案件》中,借历史故事来说明事件的"扩大化"与"复杂化"源于"吏治腐败"与行政的"尾大不掉",这对现实中"用人行政方面的许多弊病"也是一个有力的鉴诫。
不论是文品还是人品邓拓同志都为我们立了是一个榜样和丰碑。作者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身体力行,外外体现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嵩高情操和气节,一个清醒务实,抵制盲从,坚持真理实践,实事求是高大形象形跃然纸上。作者在这里许其说是以一个文人身份出现,不如说是以一个思想家的姿态出现更准确。"正如他认为学习'板桥体'的最重要之点,是要抓住'板桥体'的灵魂。什么是'板桥体'的灵魂呢?就是在一切方面都要自作主子,不当奴才!"。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为真正的大丈夫。我们都知道,作者因为这本书,在那苦难的年代,成为文字狱中牺牲的第一人。现在浩劫早已过去,邓拓同志也平反恢复名誉,历史早已证明,邓拓这种敢讲真话,勇于纳言的作风和态度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社会进步,言论自由的体现和要求,所以我们应推广和学习,报刊也可以多发表这类文章,以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气象。
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但同时又是一部现实性,思想性,历史性很强的作品却是不多,我所知有二部,一是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另一部就是《燕山夜话》。当然作者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比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盘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缺点的认识不足等,但作者绝不是那些歌功颂德,品格低下的文人可比,文品重要,人品更重要,而邓拓同志两者皆达胜境。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浅白,没有美感,又或者认为所有的观点都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那是因为读者还没有读懂这部作品,用一种孤立的眼光,以纯文艺的方式去看,这不是《夜话》的精髓和灵魂所在,是把本末倒置了。
是的,我很佩服邓拓同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