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宫城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美女吃男人下边图片 2025-09-23 20:13:19
选明星图片软件 2025-09-23 20:01:41

宫城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3-01-25 15:42:19

1. 中国古代十大宫殿排名

10、故宫

朝代:明、清

面积:0.72平方千米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千多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为世界五大宫殿。

9、兴庆宫

朝代:唐

面积:1.3平方公里

兴庆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宫殿群(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一,初为唐玄宗藩王时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后进行大规模扩建。但由于即位之初,唐玄宗标榜节俭,所以虽经过扩建,但与其他两宫相比规模并不是很大。扩建完成后,兴庆宫东西长1080米,南北1250米,总占地达130多万平方千米。

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兴庆宫失去了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成为太上皇或太后闲居之所。唐末长安城被毁,兴庆宫便从此被废弃。

8、大明宫

朝代:唐

面积:3.2平方千米

大明宫,位于唐京师长安城北侧的龙首原,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大明宫兴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两百余年。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规模最大的宫殿群,其建筑风格影响当时唐帝国周边多个国家。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故宫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但遗憾的是在唐昭宗乾宁三年,大明宫毁于唐末的战乱。

明代北京皇城。(图片来源:维基网络)

7、洛阳宫

朝代:隋、唐

面积:4.09平方千米

洛阳宫历经隋唐两朝,隋时称“紫微宫”,唐太宗号“洛阳宫”,武则天时称“太初宫”。唐时洛阳宫基本沿袭了隋时结构,周围十二里,四面有十二个门,只是城门名称有所变动。显庆二年,唐高宗正式定洛阳为东都,洛阳宫城成了皇家宫殿。女皇武则天登基称帝后,更是将洛阳当做帝国的首都,称为神都。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全面东移,洛阳皇宫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达到顶峰。洛阳宫顶峰时总面积约4.09平方公里,相当于约六个故宫大小。

6、太极宫

朝代:隋、唐

面积:4.2平方千米

太极宫,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太极宫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市核心区内,被现代建筑所覆压,尚无条件进行考古发掘。单根据文献记载及勘测可知,太极宫东西宽达2830米,南北长达1492米,城墙高10.3米,墙基厚度在14-18米,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太极宫的恢宏壮观。太极宫中分布着许多着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5、未央宫

朝代:汉

面积:5平方千米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西元前200年),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两百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明朝时期北京皇城平面、清朝时期北京皇城平面。(图片来源:维基网络)

4、建章宫

朝代:汉

面积:5平方千米(比未央宫稍大)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为显示大汉的国威和强盛,其“度比未央”,比未央宫还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建章宫最终毁于汉末王莽战火之中。

3、长乐宫

朝代:汉

面积:6平方千米

长乐宫是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建于秦兴乐宫基础之上,始建于唐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与未央宫、建章宫并成为汉代三宫,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宫殿。根据考古发现其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千米,总面积6平方千米,相当于8个故宫大小。

2、阿房宫

朝代:秦

面积:15平方公里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212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大一统的标志性建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着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房宫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同时也记载着中国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印记

咸阳宫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图片来源

1、咸阳宫

朝代:秦

面积:未知(约为故宫的2000倍)

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即秦国每灭掉一国,都要在咸阳原上仿建该国的宫殿,扩建皇宫,渭水北岸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冀阙”、“甘泉宫”、“上林苑”等宫室145处、宫殿270座。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繁华的大都市。

除了咸阳宫主殿之外,在咸阳周围还建有三百离宫别苑,《汉书》载:“秦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史记》云:“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其范围涵盖今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地市。这些离宫别馆之间用各种复道、甬道、阁道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型封闭圈,构成广义上的咸阳宫,直径有80余公里,其面积相当于汉长安城的近百倍,故宫的两千多倍。

咸阳宫是中国历史上最恢弘壮丽的宫殿之一,其规模空前绝后,但也因此耗费过甚。秦末,项羽攻入咸阳,纵火焚烧,咸阳宫大半夷为废墟。

2. 这是哪个动漫头像

是《灌篮高手》里的人物

宫城良田,他最喜欢井上彩子

情侣头像有很多的,如图所示有图有真相。

3. 请问中国古代都城中内城,皇城,宫城的关系是什么,各自定义是什么。特别是皇城和宫城,哪个包括了哪个啊

宫城:王朝时代在都城中由城墙围绕的皇家宫殿区。
皇城:在王朝都城之内,一般包围在宫城之外,也有城墙环绕四周。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机构设施以及朝廷的办事机构。
内城:靠近中央商务区的区域。

说的简单点 宫城就是皇帝一家住的,皇城是政府办公区域,内城是城市中心。在古代,宫城和皇城一般是相邻的,也就是办公住宿一体化。内城的意义有几个,你可以理解为城市中心,也可以理解为里边的城区(因为有的大城市会想要修筑多层防御城墙)比如北京城南部就是外城,只不过因为工程浩大只建造了一部分,北边的方框就是内城。

举个例子,明清时代,紫禁城就是宫城,午门就是宫城大门,皇城就是旁边的各办公机构,大门就是天安门。

4. 北京故宫外貌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记得采纳哦!!!!!
查看全部16个回答
2020北京故宫旅游攻略_北京必看北京故宫旅游攻略

关注仙居旅游攻略的人也在看
北京故宫旅游攻略,此次北京之行轻松又愉悦,整理了出行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想去北京旅行的亲们,希望大家都能玩到精华北京故宫旅游攻略
重庆锦华国际旅行社..广告 
2020故宫游玩_游记攻略_教你如何玩转北京

故宫游玩,2020北京旅游攻略,高品质省钱省心玩法,全在这里!故宫游玩,网上看到的游客被坑,被宰,原来都是可以这样避免的啊!
河南游光旅行社有限..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想要故宫自助旅游攻略_点击进入_可免费咨询北京当地向导
故宫自助旅游攻略“已解决”前几天刚从北京回来,找了当地的导游我们的酒店,门票,吃饭都是他帮忙安排的下面是我们本次故宫自助旅游攻略的心得和攻略跟大家分享下
57 2020-05-19
描写故宫外貌的句子有哪些
(1)倚着北宫墙那座险峻的石山,就是着名的堆秀山。沿着陡峭曲折的磴道登上山,山上有御景亭,在亭上可观望四周美丽风景,据说是帝王、后妃重阳节登高游玩的地方。 (2)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构造严谨,装饰精美,文物众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3)故宫又称紫禁城,布局严格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秩序井然,普通的百姓不仅无法进入,就是靠近一步也不行,体现了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 (4)在午门十多米高的地方,有崇楼,重檐尖顶阁亭突起,宛如五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气势雄伟,因此故宫又称五凤楼。 (5)故宫四周建有围墙,墙外一条护河城四面环绕,形成故宫完善的防御系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6)走过内金水桥,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正中一个宫殿式的建筑,就是太和门,门前两侧各蹲着一只威风凛凛的青铜大狮子。 (7)故宫内的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8)走在这条中轴线上,前后左右流览,故宫的整个建筑群,方方正正。古代的中国人都知道天圆地方,圆这个东西很难说,也很难做,一不小心就成了方正的反面,所以还是方方正正,让人觉得踏实、安稳。其实,能够兼容方正的是圆融,佛教常说圆融无碍,在故宫,这两个是融合的,如果说方方正正是说建筑的话,那么圆融理解为故宫深厚的文化积垫,沧桑的历史背景。(9)我曾两次游于天安门,直至午门外而返。在宫门外观之,已令我肃然,深赞皇宫气象,正自非凡!五一假前,便会同好友进宫畅游,更加赞赏皇宫毕竟是皇宫,只此气象,已令人心胸大开,嗟叹不已!琉璃鸳鸯瓦,朱漆大红牖,赤柱挺起,雕梁画栋,尊居于三层大理石阶坛上,雄视南面方物,莫不使人发出"大丈夫当居于此也"之慨叹!当此之际,予又不仅想到今之高楼大厦与之不同:今之高楼大厦也,千姿百态,各各不同,大有炫目于众前之意,极具****之态。使人观之,莫不心清气爽,意乱神迷!古之皇宫大殿也,庄严宏伟,座座皆然,大有雄视天下之气,极具大丈夫之概。使人观之,莫不肃然起敬,心无邪物!此为吾游故宫之心得,盖古今楼阁之不同,正自古今人性情之变化也。 (10)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以及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殿内正中有“允执厥中”四个大字,下方的宝座左右两侧各站着两只四腿独角异兽,均是金子做成,金光闪闪,威风凛凛。 (11)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12)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13)保和殿后阶陛中间一块巨大的石雕十分引人注目,这便是有名的云龙石雕,上面雕着云朵,湛蓝的海水、险峻的山崖,九条形象生动的游龙在海水、山崖和流云之间戏珠,使人浮想联翩。 (14)每逢下雨天,雨水落在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矗立之上的三层台基上,汇成的水流从一个个石雕龙头口中流出,上千个龙头,上千道水流,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15)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54 浏览796 2019-10-16
介绍一下北京故宫对称的美
从《故宫》的特色看纪录片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故宫 纪录片 特技 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影视界的关注和争论。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现象。有人认为“而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进程中,《故宫》的创新和实验,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在这部纪录片的艺术创作上,做了很大、很多的尝试。这也代表了将来的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特色和路线,这些特色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现代技术的运用,不断拓宽展现舞台 曾经担任第四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国际级评委托马斯斯金纳先生所说:“中国纪录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为追求纪录内容的‘绝对真实’而放弃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法的运用。”[1]电脑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给影像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电影,电视剧等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正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带来的变革中畅游,电视纪录片这种先天生在夹缝中的艺术样式,当然也不会落伍于这样的趋势。为了让拍摄的画面更完美、更具有震撼力,《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维动画同样也给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的变革。 拓宽了时空 时空的真实性一直是纪录片创作中很难遵循的原则,特别类似于《故宫》这样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故宫作为建筑,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怎样才能接近真实地展现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呢?电脑技术可以完成。在故宫的片头中,镜头先展现了庄严的太和殿的内景,发黄的画面给人很真实的感觉,但是随着镜头后移,推出门以后,一群游人的出现把历史拉倒了现在。时空在一个镜头中得到了跨越。纪录片的开始,首先展现的是一轮明月挂于天空,随后镜头下移,冲破云层,展现了地球的远景,在慢慢下落的过程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自周朝以来到现在的整个变迁。这些技术的运用,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把数千年的历史于简单的变迁中得以展示,使观众一目了然。在空间的展示上,电脑技术的运用更是如虎添翼。故宫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建筑体系,运用传统的航拍只能展现外貌,而如果使用真实场景的一一再现,就会打碎观众对它的整体印象。而通过电脑动画却能很好地将两种方式进行综合。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拓展了纪录片舞台,使得纪录片的表现时空时不再是束手束脚,而是得以更大程度上的扩张,历史和大空间的题材的创作和展现更加简易和生动。 表现方式多样化 表现方式的变化,是《故宫》比较明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说明和展现传统方式无法达到较佳效果的内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在此也发挥上了重要的作用,定时拍摄、定点拍摄、延时拍摄等纷纷登场。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现代化工具的使用给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带来的福音是长期的,他使得表现的手段更加丰富。 创作的个性化 在表现方式上,怎样才能把一个原本是历史的真实表现得更有现代的意义,怎样在有限的画面中传达更多的信息,怎样才能融入更多的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周兵认为:“我们在整个拍摄中都力求摄影师们有创造力和独特的发现视角,我一直也渴望在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视觉效果。只要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内都要有创造性的展示,要使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都产生非同凡响的视觉体验,呈现出强烈而能打动人心灵的画面来,……在我们这套片子里在许多章节里都努力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 [2] 但是,在《故宫》中,尤其是前三集,三维动画的制作有些偏多。正如有观众在评论中提到:“电脑特技用得太多了, 既然是历史纪录片就应该以实景实物为主,画面修饰得太过了……” 技术永远只能是手段,在纪录片中,只能是为表现真实这个主题服务,因此,不能喧宾夺主。 艺术化手法的渲染,真实性走向内在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documentary的词根document解释为人性纪录(说明人性的事实或事件),《朗曼英语词典》说得更直接,“通过艺术提供事实:纪录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性的特点对于真实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排斥艺术的表现,在对艺术表现的考察中我们还可发现艺术表现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对纪实有着非常有力的呼应,同时达到很好的效果。《故宫》专门聘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摄影、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专业人士加盟。包括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的赵小丁、曾荣获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编导奖,摄影奖的胡琤、从事摄影33年,是日本一流的摄影师的赤平勉、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着名作曲家张广天。这个强大的阵容保障了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 增加画面的美感 画面的美感一直是纪实类题材节目不很注重的方面,但是近年来在专题片制作中,已经变得举足轻重。《故宫》在“我们要求它应该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的理念下,在画面美感的方面几乎成为典范。他充分运用了构图的美和色彩的美,甚至包括了技术的美展现了故宫的美。《故宫》中,创作者在深刻领会了故宫的对称美,并把他融入了纪录片本身的构图中。全景展现故宫的形象时,镜头几乎都是沿中间的轴线前后推移。在片中出现较多大明湖的一角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对称构图。另外就是摄影中常用的前后景衬托的原理。就是在主画面的前景部分以一个较小的,与主题相关的物体作为衬托,这样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而且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或者增加了情趣。我们在其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主画面是高耸的城楼,前景部分有一只或清晰,或半模糊的小狮子。画面不再单调,增强了美感,还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画面更是动用了所有的元素,包括电脑技术。蓝的天空,红墙黄瓦,碧水青树,在电脑技术的帮助下,显得异常鲜艳和炫目。整体的色调,几乎是采用了拍摄mtv的画面渲染方法,增强了画面的可看性。
48 浏览3825 2016-04-09
描写故宫外貌的句子两三句话
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行政居住之所,其中雕梁画栋景色雅致古玩奇珍目不暇接,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好去处
47 浏览800 2017-11-21
故宫的外形为什么是斜的?
故宫的外形为什么是斜的?要买货架,还是选择钧鸿货架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有房屋8700间。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有两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这座故宫为什么称为紫禁城呢?原来,中国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这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已过滤词语]。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和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房屋建筑面积为155000平立米。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紫禁城位于都城正中,中轴线穿过皇城正中,也就是穿过紫禁城中三大殿、三大宫。紫禁城正门为正南门午门,午门是宫城中最高的门座,朝中大赦、献俘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也分为外朝、内廷两个部分。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它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故宫宫墙周长约3000米,占面积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多间。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高大的城门,宫城四角各矗立一座精美的角楼,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座宏大壮观,壁垒森严的城堡。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延"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 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自然在紫禁城的前部, 而内延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在明朝是帝后居住的地方并位于紫禁城的后部。 这组的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还有一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名"太和门"。它座落在高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式。门前摆着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 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庭院的东西面有协和、熙和二门;各座门之间都有庑房相连,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所有这些门、楼和庑房的尺度、体量都比太和门小,使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出突出的地位。进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庭院。东西宽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约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广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三层须弥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总高37.44米, 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装饰。 其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也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大殿的屋顶重檐庑殿式,即殷商时的"四阿重屋",为"至尊"形制。 屋顶的角兽和斗栱出跳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均使用代表皇权的龙、凤题材,月台上的日规、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在这里才能陈设。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更是专制皇权的象征。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如遇有将帅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试及元旦赐宴亦在太殿进行。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广各三间,周围加廊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它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 内廷的正门名乾清宫,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长的庭院,俗称横街。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后保殿北面直下三层台基即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门位于横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乾龙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在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 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也是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面部分,沿着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在坤宁宫的东面部分则建成为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的宫灯,红底金色双喜的影壁,靠北墙有龙凤喜床,床前挂着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改建后的坤宁宫还把原来的菱花?扇改为直条窗格的吊窗。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要大殿,在明干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宫外形为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还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平时除皇帝居住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宫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甚至还在殿中接见外国使臣。 在紫禁城的东部靠北半面,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在明朝,这里也有一组建筑,但规模不很大;清朝康熙年间,在此建了宁寿宫,这是一组十分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分为前面的宫殿和后面的寝居两部分。在后一部分里,可分为三个区,中路是居住区,东路是娱乐区,西路是园林区。整个建筑群四周有高墙相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 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极门,门前有一横向的庭院,左右两边是钦禧门和钖庆门,南面布一影壁正对皇极门,组成门前的广埸。皇极门用琉璃在墙外做成三间七楼加垂莲柱的三座门形式,三个门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横梁,梁上有琉璃贴成的旋子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置水缸四只,整座大门华而庄严。在皇极门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龙九条,俗称为九龙壁。 进入皇极门就来到了宁寿门前的庭院,庭院很宽阔,在四周种有松树, 以表示它为太上皇使用的特殊用处。宁庆门位于庭院北面的中央,五开间面阔,单檐歇山式屋顶,下面是一层白基座,基座前面有三条台阶,中史是御道,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影壁呈八字形摆开,门前左右还有鎏金铜狮两座,整座大门从形制到规模很像后三宫的乾清门。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着名的是养心殿,慈禧太后曾在此垂帘听政长达40余年。北京是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世界主要航空公司都有班机往返于北京和其他国际城市及中国主要城市之间。
2 浏览1334 2016-07-17
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外貌特征是什么
太和殿是紫禁城最大、最高的建筑。它宽11间,深5间,长64米,宽37米,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高35.05米,是紫禁城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容积最大的建筑。宫殿前有一个宽阔的平台,叫做平台。 月

5. 樱木花道,流川枫,赤木,三井,宫城,仙道,鱼柱,阿牧,滕真在NBA的原型球员分别都是谁

很多热认为樱木花道的模型是罗德曼,除了在球场上的拼劲和那一头红发无任何相似之处,怎么说呢,看一下资料:

1,漫画创作于90年-96年,灌篮高手的前传《喜欢红色》中樱木花道就是红头发,罗德曼红头发是96年加入公牛之后,而且罗德曼头发基本上是各种颜色~

90年6月 井上JUMP 发布《喜欢红色》,樱木花道降世,90年9月《灌篮高手》开始连载

6. 有谁能提供古城市城区格局图

唐代都城长安,以它的宏大的规模、严谨的规划着称于世。在公元七到九世纪的三百年间,长安曾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贸易、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古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在今西安市的市区所在地,北临渭水,西有沣河,东依灞、浐二水,南对终南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明水秀,风景宜人,是占代中国经济区的重心。秦代统一六国建立第--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都城咸阳就设在关中平原的渭水北岸。西汉的都城长安,却在渭水南岸。隋代重新统一中国后,在西汉长安东南营建新都。隋文帝杨坚(541-604)命令当时着名的建筑家字文恺(555-612)负责规划设计和督造,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开始兴建,第二年三月就迁人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大约是现在西安城(明清时所建)的七倍多,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唐建国后,仍建都在这里,改名长安城。唐代对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没有大的变动,仅有局部修建和扩充。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外贸易往来之频繁,比隋代大有发展,长安也随着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从唐代开始直到今天,曾引起许多中外学者的极大注意,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长安城遗址进行勘查和发掘。现在已把当年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基本上勘测清楚,给对长安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官城和皇城

长安城的建设程序,是先建"宫城"和"皇城",后建"外郭城"。

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位置在长安城中央的最北边。经过实测,宫城东西广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长一千四百九十二米,周长八·六公里多。据记载,当时宫城的城墙高三丈五尺。宫城里有墙分隔成中、西、东三部分。西部名"掖庭宫",是安置宫女学习技艺的地方。东部是"东宫",专供太子居住和办理政务。中部隋时称"大兴宫",唐代改名"太极宫",又称"西内"或"大内",是皇帝起居、办公和朝见群臣的主要宫廷。太极宫里的正殿名太极殿,北 有两仪殿、甘露殿等,此外还有殿台楼阁几十所。宫城南边正门承天门,南对皇城的朱雀门,以及外郭城的明德门。宫城北有玄武门(西)和安礼门(东)通禁苑。历史上着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宫城北门(西)发生的。

隋时宫殿建筑只这一处,到唐代又另外扩建了大明宫(东内)和兴庆宫(南内)两处宫殿群,总称"三内"。

长安城内地势不平,有东西向的六条丘陵岗地,俗称"六坡"。宫城所处的地方地势比较低而潮湿,因此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宫城东北隅龙首原上兴建永安宫,给他的父亲李渊(566-635)居住。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628-683)又大加改建,规模比太极宫还大。自李治以后,历代皇帝常居大明宫(又称东内)听政。大明宫正殿名含元殿,国家大典多在这殿举行。含元殿北有宣政殿、紫宸殿,常朝在这里听政。此外,有延英殿、麟德殿等三十多所。其中麟德殿规模宏大,宫内宴会百宫和接见使节等就在这殿。从发掘的遗址来看,它可算得上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

兴庆宫也称南内,原是玄宗李隆基(685-762)做晋王的时候在兴庆坊的旧居。李隆基即位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置为宫,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竣工,此后玄宗基本上就在这里起居、听政。

皇城也称子城,建在宫城的南面,是中央官署区。东西广和宫城相等,也是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长一千八百四十三米,局长九公里多。南面三门,正中是朱雀门,东是安上门,西是含光门。东面二门,北是延喜门,南是景风门。西面二门,北是安福门,南是顺义门。皇城里有南北向的街五条,东西向的街七条,其中最北的一条东西街,界于宫城和皇城之间,叫做横街。文献记载横街宽三百步,合四百四十一米,经实际勘测,现仅残存二百二十米,它是长安城里一条最宽广的大街,实际上是当时承无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一个广场。

隋大兴城的规划,把宫城皇城集中一处,布置在中轴线的北端。这无疑比过去宫廷杂处于坊里之间的都城规划分区明确,更能满足统治者防卫的需要。宫殿官府集中于城市中轴线上,也为了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外郭城也名"罗城”。它围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城的形制非常规正,东西较长,南北略窄,平面呈长方形。经实测得知,外郭城东西广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南北长八千六百五十一米,周长达三六·七公里多。城墙高一丈八尺(合六米)。外郭城共十二座城门,每面开三门。北面中部因被宫城所占,而把北面三门开在宫城以西的位置上。南面正门明德门,东是启夏门,西是安化门:西面三门中是金光门,北是开远门,南是延平门;东面三门中是春明门,北是通化门,南是延兴门;北面三门中是景耀门,西是光化门,东是芳林门。其中南面明德门,因处于中轴线上,比其他备门的规模都大,其他各门都是三个门洞,而明德门是五个门洞,门楼五观,也更为壮观。出入城门规?quot;入由左,出由右",街道按右侧通行分上下道。城里共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其中南北向的中间一条大街,南起明德门,向北穿过皇城的朱雀门直到宫城的承天门,是有名的"朱雀街";又因北端起于承天门,所以也叫作"天街"。朱雀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贯通京城南北的一条中轴主干道。通其他各城门的大街,实测宽度都在百米以上,而沿城墙的各顺城街最窄也都在二十五米左右。

各大街的两侧都有排水沟,以发掘的朱雀街的排水沟为例,沟宽三·三米,深达二·一米。这些纵横的水沟解决了长安城的排水问题。由于沟宽,而且是明沟,因此在交叉路口处都架有桥。这些大街的两侧和排水沟边都种植树木。这些行道树以榆、槐为主,株行距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保养及时,如有树缺,就予以补植。这些宽广笔直的林荫大道为长安城的壮丽景色增添了异采。

长安城里笔直的南北十一条街和东西十四条街纵横交错,形成了方格网的布局。各街之间所形成的方格是里坊(隋称"里",唐称"坊")。唐时共有一百一十个坊,两个市(共占四坊)。由于城东南隅一坊划入曲江池,实际只有一百零九坊(文献多称一百零八坊,误以为有二坊划人曲江池)。各坊都筑有坊墙,残存的墙基宽二·五到三米左右,据此推测,坊墙高应在三米左右。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比较小,只开东西二门,坊里有东西大街一条。皇城两侧的各坊都是四面开门,里面有十字大街。各坊除有一条大街或十字大街之外,还有规划整齐的纵横曲、巷和沿坊墙的顺墙街道。这些里坊,除一般市民的住宅之外,还有不少官僚府第和寺庙,它们往往占据距离官廷、官署和市场比较近的繁华区或风景优美的区域。

唐代统治阶级极其重视宗教的麻痹作用,唐长安城里宗教建筑很多,几乎每个坊里都有佛寺或道观,有的一坊之内就有三四座寺观。另外还有波斯寺、胡袄祠①,是中亚、阿拉伯各国的僧儡、商人到长安后修建的。长安城的寺观规模都很庞大,建筑宏丽,如朱雀街两侧靖善坊的兴善寺和崇业坊的玄都观,都是着名的大寺观,也是长安城里两处游览胜地。传播密宗②的青龙寺,建筑在东城延兴门里新昌坊,寺址地势高爽,风景优美。日本高僧空海、圆仁等就在这寺学法,回国后传播到日本,号称"东密之宗"。备寺大都建有佛塔,如现存的慈恩寺大雁塔和荐福寺小雁塔,至今仍是西安市的游览名胜。

各坊中还有不少的小商业店铺,如饮食业、旅馆、酒肆等以及各种手工业作坊。如靖恭坊有一条胡同名叫"毡曲",就是造毡作坊的集中地。备坊都各自成为独立的居民区,俨如一座座的小城市。长安城就是由宽广笔直的林荫大道所界划出的这样一百多个排列整齐的小城市所组成的。当时的诗人白居易曾?quot;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长安城里的这种布局。

长安城的商业区主要在东、西两市,就是隋代的"都会市"(东市)和"利人市"(西市)。它们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位置东西对称。东市经营的行业有二百二十种,四方珍奇宝货多集聚在这里。日本僧人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东市失火的情形,"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余家。"由此可见市里店铺的稠密程度。西市据文献记载,有"大衣行"、"绢行"、"秤行"、"麸行"、"秋辔行"等各种行业,商业比东市更加繁荣,西域胡商多在西市。两市都设有官暑--"市暑"、"平准局",负责管理集市交易。

市场里由四条街的"井"字交叉,把整个市场界成九个长方形的区域,店铺按行业分片临街布置。在每方之内还有一米左右的小巷道,有的在巷道下面还有砖砌的排水暗沟,通向大街两侧的明沟。由于商业大都集中在东、西两市,它不仅是当时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而且也成了市民消遣游玩的场所。

长安城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除官设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外,还有许多分散在各坊里的个体手工业作坊。因此,当时长安城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手工业工人。近年来在长安城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尤其在宫殿区和官僚住宅遗址中发现了大批金银器皿,它不仅反映当时统治阶级所过的剥削、奢侈的寄生生活,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和手工业工人们伟大的创造和智慧。

烟水明媚的曲江池

长安城东南隅地势变化比较大,林木茂盛,低洼处形成水面,风景幽美,秦汉时期就成为有名的风景区,为统治阶级所占有,秦代称"宜春苑",汉代称"乐游苑",隋代称"芙蓉园"。水面因为弯曲而称"曲江"。唐代因袭隋的旧称。考古实测芙蓉园遗址南北长约二千米,东西约一千四百多米,周长约七公里。曲江在唐代又经疏浚,水面范围据勘探南北约一千三百六十米,东西约五百多米,周长将近四公里。康骈《剧谈录》记载唐代曲江池的风景说:"开元中疏凿为妙境,花卉周坏,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节。江侧苑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此外,在曲江池四面建有楼亭行宫等多处,所以杜甫(712-770)的《哀江头》中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的诗句。当时,唐代皇帝为了游乐,专从大明宫沿外郭城东墙修筑夹城作通道,以便往来于兴庆宫和芙蓉园。

曲江池水向西北流入晋昌坊慈恩寺和寺南的"杏园",这两处也是长安城里的游览胜地。

除曲江池之外,为解决长安城的给排水(居民饮用水主要靠水井,城市雨水排泄靠沟渠)和航运交通问题,同时便于绿化和改善小气候,当时修建了几条渠道引水入城。在南城开凿了永安渠和清明渠。永安渠引交水北流入城,经西市的东侧又北流出城入苑,再北流注入渭河。渠的两岸都种植茂密的柳树,王建(约767-约830)《早春五门西望》诗句:"宫松叶叶墙头出,渠柳条条水面齐,就描写了宫城里的松树和永安渠两侧植柳的情况。清明渠在永安渠之东,引泬水北流经安化门西侧入城,向北引入皇城,再入宫城里注为三海("南海"、"西海"、"北海",都在太极宫西部)。

在城东修龙首渠,引沪河的水入城。龙首渠分两支,一支由东城春明门北流入城,向西人兴庆宫注为"龙池",再西流入皇城,然后向北流入太极宫注为"山水池",再北流注为"东海"。另一支于东城外北流,经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大明宫东内苑注为"龙首池",然后又出而西流,经大明宫丹风门里向西出大明宫而入西内苑,到光化门东汇合永安渠,北流入渭河。这些水渠的开凿和引用,大都是为美化统治者的宫廷而设计的。同时由于渠水的便利,当时不少官僚贵族以及商贾之家都引各渠的水入第,建造私家的山池院。因此,长安城出现了不少着名的私家园林,成为官僚以及文人骚客们饮宴兴会之所。以上三渠都是隋代筑城之后开凿的。唐代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在城西分潏水修筑了一条"漕渠",自金光门北入城到西市的东街注为潭。这条清渠专为运南山的薪炭、木材等到西市东街的潭,供长安城的需要。

一座军事管制的城堡

唐代首都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人口大约一百万左右。除居民以外,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吏,游学的文人,做买卖的商贾等;此外,还有邻近各国如日本、朝鲜和中亚、阿拉伯国家的商旅和友好使节。这些流动人口最多的时候不下几万人。另外还有留居中国的侨民也近万人,其中很多人和汉人结婚,并在朝廷供职。

对于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复杂的国际城市,特别是作为封建帝国的都城,它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反映在城市规划上的这些里坊,正是军事管制的基本单位。管理长安城的最高机关是"京兆府",设"京兆尹"一人,"少尹"二人,掌管行政和军事。下设长安、万年二县,朱雀衔以东五十四坊和东市属万年县管辖,朱雀街以西五十五坊和西市属长安县管辖。备坊设"里司"(也称"里正")一人。宫城、皇城附近驻有大量军队,多时曾达十万多人,全城戒备森严。各城门和里坊间都设"武侯铺"驻兵把守,有"城门郎"掌管京城、皇城和宫城各城门的开闭,并设有"门仆"八百人轮番值班。各城门和各坊、市门的开闭也有严格的制度。在直通各城的六条主于大街设有街鼓,黎明时擂鼓后城门、坊门才开,开时先外而后内。日暮时擂鼓后关闭各门,闭时先内而后外。每到日暮鸣鼓之后,街上行人必须回到坊里,关闭坊门。夜有"街使"巡行查夜,各"武侯铺"的兵士都巡警监视,违禁犯夜的必严惩,有的甚至当场被杖杀。所以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的诗句来形容长安城宵禁的情景。每年只有正月十五到十七日三天开禁,各坊市的门可以大开,街上张灯结彩,人们可以在街上通宵游览观赏。

长安城的繁荣和覆亡

唐代都城长安的规划和建设,基本上是在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重大变革时期--隋代完成的。

隋大兴城的规模,是古代世界第一。它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一次规划按期完成的;不是盲目扩建而有周密的计划。要建设这样一座城市,需要考虑地形、水源、绿化、交通、军事防御、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许多复杂因素。从当时历史条件看来,这个规划比较能预见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都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给予比较成功的安排。这种计划性的周密程度,当然被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隋代大兴城的高度规划水平,当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这之前一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经验积累借鉴的结果,特别是对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的经验借鉴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隋大兴-唐长安所采取的宫城、皇城和坊市分隔、实行夜禁的城市制度和坊里制度的形式,是出于统治阶级控制和防卫的要求,是以满足统治阶级利益为前提的。它的布局形式本身,就表明了城市的阶级性质,反映了封建社会里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唐长安城建筑壮观,衙衡整齐,道路宽广砥直,绿树成行,渠水周流,人烟稠密,百货骈阗。经济文化的繁盛堪称楷模,引起邻国的向慕和仿效。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孕育着新的城市生活面貌。它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分水岭,是坊里制城市最高也是最后的典型。

隋大兴-唐长安人口集中,供给仰给于潜运,而不再是仅靠关中渭水盆地所能负担。隋唐两代之所以在潜运比较便利的洛阳设立东都,而唐代以后的宋代终于放弃长安,而把全国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到南北运河和黄河交会地区的汴梁,经济和运输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个结局是大兴城的规划者始料所未及的。此外,隋大兴城失之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唐代三百年,城南一带,所谓"围外",始终荒凉少居民。这些,又反映了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和城市规划的形式主义的一面。

唐代长安的繁荣,孕育着唐代长安的覆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诗句深刻揭露了唐代长安繁华表象下的残酷现实。黄巢起义所代表的农民革命战争,震撼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唐代长安由此衰落,最后到公元十世纪初在军阀混战中毁亡。然而,这个伟大的古代城市所残留的遗物,永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可概括为五宫、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东西九市、一百六十闾里等几项主要内容。

1.五宫:即前述的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长乐宫位于东南,宫垣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2400米。吕后曾居此,以后成太后居地。未央宫在长乐宫西,位城西南角,东西长2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皇帝居此,为朝会、布政之地。桂宫在未央宫北,东西长880米,南北长约1800米。北宫、明光宫宫垣未探明,这三个宫为太后、皇后以下的皇帝内室居地。

2.十二城门:长安城内和城外的交通,依靠12个城门。东墙从北往南以次是宣平门、清平门、霸城门;南墙自东向西是复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墙由南往北是章门、直城门、雍门;北墙从西向东是横城门、厨城门、洛城门。十二城门具体位置均已探到,其中通过对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的发掘,对城门结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

每座城门,有3条门道,每条门道宽约8米。两条门道之间,还用4—14米宽有夯土墙隔开。霸城门门道的地面上,发掘到当时车辙痕迹,测得轮距宽约1.5米。宽8米的门道,应可容4辆车并行。一个门有三门道的布局,文献中亦有反映。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张衡《西京赋》:“观其城廓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三辅决录》:“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平整,可并列车轨十二。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为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

各门道两旁,排列着许多密集的石柱础,并发现木柱痕迹,这无疑是支撑当时存在的木门楼结构。这种木门楼的形制,我们从汉画像砖、石和陶楼上可间接看到。

门道间隔处,里侧有的筑有房屋,白灰涂墙,土坯作壁、巨石立柱,这可能是门侯和其他守门人员的住所。

已发掘的4个城门,有的门道堆满了灰烬、炭屑、红烧土块,可能是王莽末年被焚痕迹。有的门道则经过清除灰烬继续使用,如宣平门,东汉时继续使用,但门道已经变窄。

3.八街九陌:紧靠城墙有环城路1条,最宽处7—8米。八街为南北向,九陌为东西向。其街名据文献记载有章台街(《汉书·张敞传》)、城门街(《汉书·叔孙通传》晋灼注引《三辅黄图》)、太常街(《太平御览》195卷引《三辅故事》)、尚冠街、夕阴街(《汉书·百官公卿表》)、香室街(《太平御览》195引《郡国志》)华阳街(《汉书·刘屈牦传》)、藁街(《汉书·王莽传》)。九陌的名字未见。上述诸街中,有的是否纵街也有待考证。

街道形式都是三道并列,和城门的三条门道相连接,中央道特宽。安门内的中央道达22米,两旁的道也有13米。中央道是皇帝专用的“驰道”,连太子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准使用,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威严秩序。《汉书·成帝纪》:“帝为太子,……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据此可知,只有在城门地方方可越过驰道。

三道之间,都有沟洫,是供排水用的。发现过一种五角形或圆形的陶管道,安在复盎门旁的城垣下,安装法是圆的在两旁,五角形的在当中。西安门路面下有高大的砖砌的券顶涵道,泄水更为方便。泄水道通向四周城壕,再经泬水或漕渠流入渭河。

4.东西九市:位置在城西北角部分。《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汉宫阙疏》说:“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此道当指横城门内大街,但遗迹尚未勘察清楚。传世有容庚《汉金文录》着录长安市造的铜钟,文曰:“南陵大泉,第五十八,乘舆御水锺,容一石,重四十四斤半,建平四年十一月,长安市造”。可见东西九市中有官府手工业作坊。除东、西九市外,当时昆明池南有柳市(见《汉书·文帝纪》张揖注),安门之南王莽时有会市(见《太平御览》534引《三辅黄图》)。据此,可知九市是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工商业区。其东面和北城墙外是居民区,九市是进行商业贸易最适中的地点,但九市不是唯一的商业区,此外尚应有其他一些商业区,如会市、柳市等。

5.一百六十闾里:闾里是指小胡同,也就是里弄。《三辅黄图》说:“长安闾里,一百六十”,不知何据。以此计算,长安24万人口,每个闾里当住1500人以上,即使除去宫殿区人口,也应还有1000人。宫殿区既已占了城区大部,作为一般居民区的闾里,就剩下宣平门及雍门以北的一小片。宣平门内的里弄,据《文选》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有“尚冠、修城、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等里,西晋时,已经夷为平地了。另外,城北垣外,亦有当时的文化堆积,估计是当时的贫民居住区。
隋唐二朝以洛阳为东都。隋唐洛阳城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十公里,北依邙山,南对龙门。城平面近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洛水由西往东穿城而过,把洛阳分成南北两区。城中洛水上建有四道桥梁,连接南区和北区。洛水以外,还引导伊水和廛水入城,并开凿几条漕渠,所以洛阳的水路运输比长安方便。但是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地形,洛阳不象长安那样强调南北轴线和完全对称的布局方式。洛阳和长安不同的是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北区的西部,但整个规划力求方正、整齐,仍和长安相似。皇城南临洛水,中有三条纵贯南北的干道,建有省、府、寺、卫、社、庙等建筑。宫城在皇城正北。宫城和皇城的东侧还建造若干官署。洛阳共有103里坊,坊外的街道只有41米宽,由于街道窄,故临街开门的住宅随之增多,这样使城内各部分的关系显得比较紧凑。洛阳因为洛水运输频繁,故有三"市",并因水而设。
中国历史上着名古老的城垣建筑,以其规模宏大、壮丽而着称的,仅东、西、南、北四京。然而,沧桑的历史改变了一切。今天,北京城墙早已荡然无存,大部分变成通衢大道,仅遗下正阳门、德胜门等个别城楼、箭楼。闻名于世的南京城,城墙多处拆除,部分修成马路,整个城墙被间断成若干距离遥远的段落,间断处共有15.84公里的城墙已不存在。时至今日,全国保存完整的古代巨大的城垣建筑,就只有西安和开封两处了,西安、开封两城均建于明代,西安城周长13.6公里,开封城周长14.4公里,在南、北两京城垣已不可能复原的情况下,开封城应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城!
这是从城周长度上讲,要是从历史渊源和高度上讲,开封城更是无与伦比。
宋东京内城城墙压着唐汴州城城墙,金代加固并部分扩展了宋东京内城城墙,现在的明、清开封城城墙,则又是在金代开封城城墙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因此,今日开封城仍大体是宋东京内城的格局,中山路即直达皇宫的御街原址。而现在的西安城则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的范围上扩大修建的,城内的格局已面目全非。从明、清城墙往下推算,开封城叠压的平均城高是26米上下,这在中华古城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盼望着中华第一城早日整修,雄姿再观!

世界最早的天文钟
北宋哲宗元佑十一年(1088年),吏部尚书兼侍读学士苏颂和吏部会史韩公廉等人在开封研制成一种大型仪器设备“水运仪象台“,能用多种形式反映及观测天体的运行。水运仪象台一部复杂的机械装置,整个机械系统是利用漏壶流水作动力,使仪器经常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行保持一致。又通过一套复杂的齿轮系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运动,从而达到既能演示天象,又能以多种形式计时、报时。欧洲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后世的钟表就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苏颂在1088-1094年所着《新仪象法要》,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反映了当时开封天文学和机械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它的突出贡献有三:'一、为了观测上的方便,屋顶做成活动的,这就是今天天文台圆顶的祖先。二、浑象一昼夜自转一圈,不仅形象地演示了天的变化,也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机械-转仪钟的祖先。三、所创造发明的“天关“、“天衡“和“天锁“等部件组成的杠杆装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擒纵器“为后世钟表的关键部件,因面它又是钟表的祖先,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是我国十一世纪杰出的天文仪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开封历史上最早的远古帝都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第七帝杼(zhu)五年(公元前2052年)自原(今河南济源)迁都老丘(今开封县杜良乡国都里村附近),历经帝槐,帝芒,帝泄,帝不降等七朝,在此设都193年.至第十三世胤甲继位,迁都西河(今安阳东南).公元前1818年,夏桀与商汤在鸣条(今开封黄河大桥东北)激战,桀败夏亡,商汤立国后,将老丘降为邑.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城市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七大古都,只有中世纪时期的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对后世影响最大,只有开 封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宋以前的唐代长安城比较着名,但受坊市制度的束缚,“市”以外的城区是相当冷清的。东京 城首次推倒了坊墙,坊市合一,沿街即可开店,最早形成了商业街,第一次明令允许开放夜市,最 早出现了城市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瓦子勾栏,全城变成了一个敞开型的大市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 繁荣和发展,使中国城市面貌从此有了空前的改观。北宋以后的历代都城和一般城市,无不效仿东 京。我们甚至可以从描绘北宋东京的《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中国近代城市的缩影。
此外,东京城在管理上采用了府、厢、坊的3级

7. 这张灌篮高手 宫城良田图片的来源 有没有别的这样的图片

8. 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多长时间建成的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

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

清代宫殿修造,由内务府会同工部共同掌管。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紫禁城的修缮事宜。营造司设“样房”和“算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和估算工料。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刊行《工程做法》,作为坛庙、宫殿、仓库、城垣、寺庙、王府等房屋建筑设计、施工、工料核算的准绳。

建筑施工总计十一个专业,约二十余个工种,分工明确,各有所司。主要有木、瓦、石、扎、土、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专业。各专业相互配合,共保工程质量。

(8)宫城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

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建筑法式是指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向标准化、定型化发展中形成的一整套专项制度。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的《营造法式》是关于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的规范。

据此,现代建筑史家将古建筑房屋的各部分及其构件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和做法要求等简称为“法式”。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

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

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紫禁城宫殿的建筑法式在继承以往标准化、定型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行的《工程做法》是针对包括宫殿建筑在内的房屋建筑修造的条例规范,将宫殿修造的法式要求进一步制度化。

明清宫殿的建筑法式较之以往更为完整、详尽、实用,在地盘布局、台基栏杆、大木构架、屋顶式样、墙体形制、内外装修及油饰彩画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晰规定。

建筑法式的制度化,一方面标志着建筑体系的高度成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程管理,但另一方面也有僵化的趋势,使建筑设计者的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9. 谁有古代 城市的介绍(或图片)

洛阳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5810618.jpg
http://www.chinacraft.com/zggy/06wwgys/wwbhdw/yz/stddyz.htm

中国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
北依邙山,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
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
~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市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
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
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城营建于隋大业元年
(605),其规模仅次于都城大兴城。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阳城包括
宫城、皇城、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含嘉仓城和外郭城。

外郭城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
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
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
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
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
(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
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
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
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
其中最着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
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
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
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
,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
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宫城

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
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
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
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
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
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
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勘查探明了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的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
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别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的发
掘,是迄今洛阳隋唐东都城考古最重要的发现。遗址的方位、形制、
建筑特点,与文献记载的明堂〔开元二十八年(740)改称含元殿〕颇
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
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弄清宫城内宫
殿的布局,逐步复原宫城、皇城内的建筑,确立了准确标志。

皇城

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由
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毁,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
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
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发掘,残高2.15米,进深
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道宽6米,左右门道外侧各有13根立,
采用上架过梁的形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
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其他诸小城

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
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
(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
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
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
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
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
、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
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
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
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
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
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
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
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址的保护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
一般保护区,建立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以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保
护区进行建设,要履行报批手续,并由文物部门进行钻探和发掘,重
点文物保护区一般不许进行基建。对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如石砌圆
形建筑基址、大型石柱础等,修建了保护房或围栏加以保护。1989年
又重新明确保护范围,并建立多处石质保护标志碑。
长安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6170907.jpg
http://www.zjsz.net/kz/lishi/shihua/suitang/tang21.htm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
B3%A4%B0%B2%B3%C7&in=4&cl=2&cm=1&sc=0&lm=-1&pn=3&rn=1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C%C6%B3%A4%B0%B2%B3%C7&z=0

这里有更多
http://jjmking.blog.hexun.com/5184538_d.html
北京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14201644.jpg

10. 古都长安城是怎么样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楚霸王项羽着名的《垓下歌》。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垓下之战,项羽兵败于乌江自刎。垓下之战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取得胜利的刘邦,在汜水称帝。高祖五年(前202),设置长安县,在秦代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了长乐宫;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刘邦自栎阳迁都于长安。高祖时还兴建了未央宫、武库、北宫。汉惠帝时开始筑长安城墙,并建西市。汉武帝时,扩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造建章宫、明光宫、桂宫,还扩建了北宫。汉长安城建设在此时达到了顶峰。西汉末年,王莽又在长安城南郊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

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首都,作为西汉时代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西汉王朝的历史缩影,它曾是与西方罗马并称于世的古代着名国际大都会。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工作。现已探清了其分布范围,基本明确了城墙、城门、宫城、宗庙、社稷、武库、市场、手工业作坊区以及重要的皇家离宫、苑囿的地望和形制等,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考古资料。

汉长安城平面近方形,方向基本为正南北。城墙均用黄土夯筑,质地坚硬,夯层一般厚7—8厘米。城墙原来高度均在10米以上,底部宽约16米。东城墙长约6000米,南城墙长约7600米,西城墙长约4900米,北城墙长约7200米。城内总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东、西城墙较平直;北城墙当时因邻近渭河,与河道走向基本平行,呈西南一东北方向;因迁就先筑的长乐宫、高庙和未央宫。南城墙有多处曲折。城墙外面环绕有城壕,与城墙平行,城壕宽约40—45米,深约3米。城墙与城壕一般相距30米。

汉长安城共有12座城门,每面3座,每座城门均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的宽度均为6米,相当于4个车轨的宽度,即文献记载的所谓“三涂洞开”、“方轨十二”。12座城门中,除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因入门不远便是长乐宫和未央宫外,其余8座城门均有1条通入城内的大街。这8条大街宽阔、笔直,或东西向,或南北向,互相交叉、接合,形成一些“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其中最长的是安门大街,长约5400米:最短的是洛城门大街,长约800米。各条大街的宽度均在45—56米之间,其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全街分为平行的3股。中股道宽约20米,两侧的道路各宽约12米。据记载,中间的称“驰道”,专供皇帝行走。

长安城中与8座城门连接的8条大街将城内分为11个区,各区的功能不尽相同,建筑内容亦不一致。11个区中,未央宫(包括武库)、长乐宫(包括高庙)、桂宫、北宫、明光宫和东市、西市各占1个区,里居共占4个区。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部,面积约6平方公里,为西汉初年高祖刘邦的临时皇宫。惠帝在未央宫当皇帝后,长乐宫成为西汉一代的太后之宫。宫城四面应各设1座宫门,但目前未发现北宫门。宫城中部有1条横贯全宫的东西向干路,向东通至霸城门,向西与直城门大街相连接。长乐宫内的主要宫殿建筑分布在东西向干路的南部。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角,宫城平面近方形,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墙夯筑,墙宽约7—8米。宫城四隅各筑有角楼。宫城四面各有1座宫门。宫城之内有干路3条。未央宫中部有主体建筑——前殴基址,后妃宫殿多在前殿以北,后宫首殿椒房殿遗址建筑规模宏大。其他宫殿建筑则多在前殿东西两侧。未央宫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皇室官署如少府以及中央官署等遗址。未央宫北部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如天禄阁、石渠阁等。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5万多枚刻字骨签,是研究西汉经济和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档案资料。

北宫、明光宫和桂宫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以北。目前北宫遗址的范围已经确定,平面呈长方形,周长4660米。明光宫的考古勘察工作正在进行。桂宫平面为长方形,周长5480米,面积约1.66平方公里。已勘探出南、北、东宫门各1座。在桂宫内发现多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武库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是长安城中的皇家兵器库。武库四周筑围墙,形成平面呈长方形的大院落,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22米,共有7个库房,出土了大量铁兵器。

宗庙、辟雍和社稷等礼制建筑位于长安城南郊。宗庙遗址包括12座建筑,建筑形制均同。传统上认为它是文献记载的“王莽九庙”。辟雍遗址平面外圆内方,主体建筑居中,建于圆形夯土台上。

东市和西市位于汉长安城西北部。东市以商业活动为中心。西市以手工业为中心,西市之内有大面积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已发掘出制陶、冶铸和铸币作坊遗址。

汉长安城的一般居民大多住在城的东北部,少数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宅邸在未央宫附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汉长安城遗址东南隅清理汉墓近500座,说明横亘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是当时一般居民最主要的墓葬区。

从考古材料看,长安城的排水工程已成系统,设施基本完整。长安城内的排水主要靠街道两边的排水沟。宫殿、官署等的排水设施主要有地漏、陶质的排水管道。

汉长安城西有建章宫和上林苑等离宫和苑囿。建章宫布局形制主要仿自未央宫。其主体建筑为前殿,前殿西北有太液池。东宫门外双阙基址尚存。

汉长安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面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格局等方面在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中具有典型意义,对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50多年来,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考古资料成为再现这座古代世界着名大都会的历史素材,使人们看到了一幅丰富多彩、气势庞大的西汉时期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