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知道云南十八怪有哪些,最好带图片的
云南十八怪详解
都说云南是彩云之南,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云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为云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西双版纳茂密的原始森林,神秘的野象群、尚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的苦冲人、仍然保持走婚习俗的摩梭人等等,都为云南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云南十八怪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云南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一步加深了云南的神秘感。现在有的云南十八怪在云南各地已经很少见了,而经过演绎派生出了“新编云南十八怪”、“云南饮食十八怪”等等,这些多半体现了云南的现实生活。如果你对云南的风土人情等有兴趣,也可和我们讨论。
第一怪:背着娃娃谈恋爱,这是云南少数民族试婚习俗的遗留,一般是女方有了小孩才能到男方家举行婚礼。
第二怪:东边下雨西边晒,云南是高原气候,正所谓十里不同天。
第三怪:姑娘叫老太,有的少数民族叫小姨为舅老太,所以得名。
第四怪:鸡蛋栓着卖,云南众多民族聚居地都是在边远地区,交通不发达,货物通常靠人背马驮,鸡蛋易碎要买卖很不方便,于是机灵的人就把鸡蛋用草裹起来,拴成串,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第五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一来因为山高路陡,二来原来云南的火车是法国人的米轨小火车,行驶速度不快,因此不如汽车跑得快。
第六怪:青菜叫苦菜,仅仅因为习俗不一样罢了。
第七怪:三个蚊子一盘菜,云南是动物王国,三个蚊子一盘菜虽然夸张了些,但个头也比一般的大,来云南旅游可得备好药品哦!
第八怪:萝卜当作水果卖,云南气候干燥,萝卜清热降火,多吃对身体有益。
第九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这早已经成为历史了。
第十怪:草绳当裤带,这云南的边远山区都已经很少见了。
第十一怪:竹筒当烟袋,水烟保留了烟味又沥悼了烟油,既有乐趣又不伤身体,很受云南少数民族的喜爱。
第十二怪:草幅当锅盖,云南少数民族多用干草制作样子象斗笠一样的锅盖,这种锅盖保温好,而且做出来的饭菜还有一股草香,实在是方便实惠。
第十三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少数民族善良、勤劳,妇女在劳动中同男人一样吃苦耐劳。
第十四怪:粑粑叫饵块,好象只有云南才这样叫。
第十五怪:姑娘叼烟袋,各民族的风俗以及审美观不同。
第十六怪: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模范丈夫多。
第十七怪:石头洞里有村寨,蔗风避雨,天然石洞是最好的处所。
第十八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傣族少年都要进佛堂学习,佛堂即学堂,并非大乘佛教里小和尚的概念。
说明:
云南十八怪并不是专指以上这些,其实“十八”是“许多”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朗朗上口罢了。云南民族众多,风俗习惯自然就有许多的不同,正因为不同,才有吸引力,正因为怪,才增加了神秘感,这也正是云南旅游业长盛不衰的原因。就云南的许多不同的民俗风情来说,对于不同的旅游者自然有不同的感受,我想朋友们应以一种见怪不怪的心态来看待云南十八怪以及任何少数民族的习俗,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领略到云南魅力。
另一说: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又一说:
在民间有好几种版本,诸如"三只蚊子一盘菜,四个竹鼠一麻袋。老奶爬山比猴快,小和尚可以谈恋爱。剩菜可以做酸菜,萝卜当作水果卖。有话不说歌来代,袖珍小马有能耐。娃娃出门男人带,种田能手多老太。鲜花四季开不败,牛粪粑粑墙上盖。石头长在云天外,草会咬人更奇怪。"但流传最广的则是:
竹筒当烟袋,鸡蛋用草串着卖,草帽当锅盖,豆腐长毛才出卖,青菜叫苦菜,米饭粑粑叫饵块,蚕豆数堆卖,三个蚂蚱一盘菜,草绳当腰带,脚趾露在鞋子外,松毛扭着卖,这边下雨那边晒,姑娘叫老太,背着娃娃谈恋爱,鞋子后边多一块,四季服装同穿戴,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
云南十八怪至今在云南仍不难寻找到它们的踪迹。
第一怪 竹筒当烟袋
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竹资源极为丰富,人们用竹子造竹楼,编竹笠、竹席,甚至还用竹筒来背水、当锅烧饭、烧菜,尤其以竹做烟袋令人称奇叫绝。竹烟筒水中过滤过的烟气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消除了烟气中的焦辣,滋润了喉咙,而且还有咕噜噜的声音,用它吸烟,可谓声、色、味俱全。
第二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
云南山高路险,商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难题。当地人用稻草把鸡蛋扎成串来卖,既解决了运输途中鸡蛋容易破损的难题,又便于买卖双方公平计价,童叟无欺,极为便当。
第三怪 草帽当锅盖
云南各地草木茂盛,人们就用这些原料编织成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帘子、帽子、锅盖、蓑衣和草墩,以及各种造型别致的工艺品。初到云南来的外地人往往将外形相似的草帽与锅盖混为一物,误以为云南人用草帽当锅盖。用草编织成的形同草帽的锅盖,因为吸湿,没有蒸汽水下落,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透气功能,既给蒸出来的食物增添了清香,又使饭菜在热天时不易变坏,极为实用。
第四怪 豆腐长毛才出卖
云南天气较热,不易保存新鲜的食物,许多云南人也都爱吃臭豆腐,干脆就将刚做出来的新鲜豆腐用稻草捂上几天,直到长毛变成臭豆腐,才拿到街上去卖。据说清朝时康熙皇帝品尝了云南臭豆腐后,龙颜大悦,赐名"清方臭豆腐"。因而,滇中、滇南、滇西等地烧豆腐摊遍布城乡。臭豆腐还可以煎、炸、蒸或腌制成腐乳,是云南别具风味的地方佳肴。
第五怪 青菜叫苦菜
滇中、滇南一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四季常青,绿色菜类全年不断,品种繁多,所以在内地被人称为青菜的蔬菜不具有识别的特征,而以口味为识别标准。因此,略带苦味的青菜都被称作苦菜。
第六怪 米饭粑粑叫饵块
云南盛产稻谷,为便于外出携带干粮,云南人将蒸出来的米饭团舂揉成饼,称之为"饵块"。可以炒、煮、煎、炸(参见云南小吃)。
第七怪 蚕豆数堆卖
旧时代云南商品经济落后,市场交易不多,散布在全省各地的乡村市场尤其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很少用秤,农产品都是以堆、以捆为单位出卖,花生、蚕豆等农产品亦不例外,也是数堆卖。
第八怪 三个蚂蚱一盘菜
云南人食物来源极为丰富,人们不仅吃各种不同动物的肉和种类繁多的各种野菜,而且还吃苔藓、竹虫、蜂蛹和众多的野生菌,香脆可口的油炸蚂蚱更是餐中常见的下酒好菜。由于云南蚂蚱个大,不多的几个就可堆成一盘,所以说"三个蚂蚱一盘菜"。
第九怪 草绳当腰带
过去云南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在乡村地带草绳当腰带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现在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草绳当腰带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十怪 脚趾露在鞋子外
云南群山连绵,山高路险,而且气候温暖,爬山跑路往往要出脚汗。因而,露出脚趾的草鞋和布做的凉鞋由于凉爽方便曾经是云南人普遍喜爱的鞋履。
第十一怪 松毛扭着卖
在云南众多的树木中,云南松最为多见,森林中铺满了它的落叶。人们将这些落叶搂来扭成松毛鬏,用来生火烧饭,也用来烧烤鸭,别有一番风味。所以,旧时的云南城乡市场上随处可见松毛扭着卖的景象,直到现在个别县乡集市上仍有此市景。
第十二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
在云南奇异的山川地貌、多样复杂的气候环境中,"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前下大雨,山后艳阳天"是十分常见的自然景象。特别在秋季,这边下雨那边日头晒也就成了山区的一大自然景观。
第十三怪 姑娘叫老太
云南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内地人称妻妹为小姨,在云南有的地方叫做"姨老太"。
第十四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
过去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婚俗异彩纷呈,除阿注婚、抢婚外,有的民族盛行过婚后回娘家,等到有了娃娃再落夫家的习俗,"背着娃娃谈恋爱"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风景了。
第十五怪 鞋子后边多一块
云南妇女擅长绣花做鞋,为了方便穿鞋和脱鞋,常在布鞋后做一个"鞋拔",并在鞋拔上精心地绣上一朵花,云南人称之为"鞋挹拔"。它既实用,又有装饰作用,使鞋子更加美观别致。
第十六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
云南许多地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尤其是昆明,素有"春城"的美称,其年均温度15℃,月均最高温度和月均最低温度分别为21℃和10℃,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一季,昆明街头随处可见男女老少身着多姿多彩的四季服装,"四季乱穿衣"是昆明的一大街景,与北方人的服装四季分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十七怪 火车没有汽车快
云南在准轨(轨距1.435米)火车出现前,早在1910年就开通了米轨(轨距1米)火车,但由于高山大川、峰壑沟洞的阻隔,道路崎岖难行,火车时速仅有二三十公里,根本无法与内地的火车时速相比。此外,云南还曾有速度更慢的寸轨(轨距0.72米)火车,在上坡时,连人都跑不过。相比之下,滇境内的汽车速度则比火车快,加上汽车路要比火车路少绕一些道,因此人们出门赶时间办事,汽车便成了首选的交通工具。
第十八怪 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云南边陲山高谷深路难行,虽然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就修筑了五尺道,清朝末年,法国人又在滇境内建成了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云南仍没有一条与内地相通的铁路,所以过去进出云南,多绕道越南而行。就连显赫一时的云南都督蔡锷将军,1915年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也只能乘火车由滇越铁路从越南潜回云南。因而,早年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也就被人称之为一怪了。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
云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赛。
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② 请问哪里有关于昆虫图片的网站先谢谢了!
在线帮助- 中国昆虫爱好者
由于本站原创图片数量有限,且所介绍的昆虫种类数目庞大,因此,图片来源均为转载,并
提供了图片来源的地址。用户除了可以在本站欣赏图片外,还可以拷贝图片下方的出处地址
去相关网站继续浏览。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在此版块中,我们着重在昆虫种类形态上的 ...
http://www.insect-fans.com/index.php?page=82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宽带专题:昆虫知识/图片/视频素材网站-太平洋电脑网Pconline-[其他新闻]
1 介绍昆虫的基本小知识和趣闻·昆虫世界奇妙的二十五个
事实http://www.hangzhou.com.cn/20050801/ca945877.htm·昆虫靠漩涡在水上行
走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7485·昆虫短暂的一生http://
http://www.pconline.com.cn/news/others/0512/734678_3.html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国学网=>国学网站图片库管理系统
图片名称:. 花与昆虫. □ 推荐程度:. ★★★. □ 加入时间:. 2003-2-21 9:16:21.
□ 图片大小:. 34KB.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NT. □ 下载次数:. 1600.
□ 图片简介:. 花鸟中国画 花与昆虫. □ 现在下载:. q 网友点评发言 目前已发表0篇 ...
http://www.guoxue.com/images/soft.asp?id=1347&typeid=201&zhuid=29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图】昆虫,自然,昆虫图片,昆虫图写真,昆虫图库泡泡美图
昆虫,昆虫图片,昆虫写真,昆虫图库,昆虫图集,昆虫照片,昆虫论坛,昆虫壁纸,昆虫贴图,
昆虫美图. ... 千奇百怪小昆虫(, 35. 25. 蝴蝶壁纸集(图片, 33. 26. 色彩斑斓的蝴蝶(,
32. 网站经营许可证编号:冀ICP 证020013 号| PCPOP 电脑时尚所有文章和图片版权所有.
http://pp.pcpop.com/t007400181_11428_1.html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③ 这个图片的含义是啥子
这是一个叫做fall out boy(打倒男孩)的美国摇滚乐队曾经发布的一张专辑《save rock and roll》的封面。
这种照片上是一个不羁的摇滚少年牵着一位和尚的手走在路上,它寓意摇滚可以跨越宗教、性别、传统等隔阂。(这一段引自网易云音乐该专辑网友评论)
④ 历代名家画竹,果断收藏!
湖州竹派
在中国“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宋以后,“岁寒三友”也常被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或是用石块、柏树代替梅或松树而组成岁寒三友图的 。
湖州竹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北宋文同、苏轼、元代赵孟頫、清晚期海派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文同、苏轼画竹着于时。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今河南淮阳);苏轼接任湖州太守,未几坐狱贬黄州。他们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元代画竹成风,李衍、赵孟頫、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辑录《画史》、《画继》、《图绘宝鉴》等书而成。
五代两宋
始祖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着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誉为“成竹于胸中”的文同,并不以精致纤细的笔画交代竹子的形质,而是以畅快的笔画,简要准确地掌握了竹干节叶的结构,将状似倒悬、实则坚韧有力的精神传达无遗,展现文人“写意”的本质。 作者文同(1018-1079),梓州梓桐人。字与可、笑笑先生、石室先生。皇佑时进士,元丰初知湖州。工画墨竹,称湖州派。 特征说明:竹干虽以简壮的笔画完成,但却细腻呈现渐次转细的S形动势,正如苏轼对文同画竹“瘦节蛟蛇走”的形容。搭配两旁冉冉伸展的枝叶,构成含蓄又不失变化的竹画经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转锋”使线条产生粗细与方向上的变化,就像被风吹动时竹叶的翻转。此外,他也透过浓淡不同墨色的交叠,制造深色叶面遮住浅色叶面的空间幻觉,正如苏轼所言:“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自与可始”。苏轼曾以“若轻云之蔽月”、“若游丝之萦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带”等语形容文同的飞白用笔。本图竹干亦有多处牵丝般的飞白效果,但应为一道道在绢上加工而成,而非一挥而就,反映出当时对于飞白美感的好尚与营求。《墨竹图》的运笔不急不徐,叶片多锋利流畅,突出的小竹枝,则笔笔充满速度感和力道。苏轼以“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形容振笔画竹之法,便是在说明画中的这种具有张力的速度感。《墨竹图》叶片的结组方式没有定型的格套,像是画家仔细观察竹叶生态后,自然领会出的各种变化,而非后世发展出的如“介”字形的撇叶方式。
苏轼 枯木竹石图卷 纸本水墨 26.5×50.5 公分
苏轼 潇湘竹石图
南唐 李坡 风竹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坡五代南唐画家。坡,一作便,或作波,南昌(今属江西)人。善画竹,不以纤巧琐细见长,多放情任性,随意落笔,便有生意。画迹有《折竹》、《风竹》、《冒雪疏篁》等图,与刘彦济、施璘、丁谦以墨竹而驰于五代。传世作品仅有《风竹图》。
北宋 赵昌 竹虫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代 徐熙 雪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传承与发展
起源
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
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却画了十五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画竹歌》。
形成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少时用功读书,20岁左右便才学出众,受人称赞羡慕。他先后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他无心于功名,只是喜爱读书作画。元丰初,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没有到任就在陈州过世了,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书,工书画。篆、隶、行、草、飞白无一不精。文同尤其喜爱画墨竹。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设色偃竹送给苏轼。苏轼专门写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提出了“成竹于胸”的着名论断。
文同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似乎文同画竹属写意一派。然而,细察文同流传下来的墨竹画,他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代表人物
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为此,以地名来称呼的画坛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中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现今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冯超着的“湖州竹派”。
苏轼,也在湖州当过知府。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画了一幅朱竹。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苏轼向文同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文同死后半年,苏轼看了文同画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同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
苏轼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
元代
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夫妇
元 吴镇 墨竹谱 台北故宫藏
元郭畀雪竹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李衎 四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元代,画坛上文人墨戏成风,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顾安、李息斋父子都是画墨竹的高手。特别是赵孟頫,作为一个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无所不能,画马尤其有名。赵孟頫画墨竹,能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所画竹石,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赵孟頫夫人管道升,能书善画,始创晴竹新篁。同样用飞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绘巨石层次更为丰富,晴竹竹叶用浓墨绘就,亭亭如生。管夫人还画过悬崖朱竹一枝,杨廉夫题云:“网得珊瑚枝,掷向筼筜谷。”,而管道升道创的“巢竹” ,成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赵孟頫提出“书画本同”,上接历代“书画同源”的传统,倡导“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他又提出着名的“古意论”,其实质是重温晋唐意趣、开创时代新风的“借古开今”。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尾纸自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之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
元 王蒙 竹石图
元 王蒙 竹石图
元 赵孟頫 窠木竹石图
李衎 双钩竹图 故宫藏
明代
明代墨竹画
明 文征明 兰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图卷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图卷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明 夏昶 画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宋克、王绂、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继承宋元人的画法。
宋克,字仲温,家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生。擅长草书,所画墨竹大都是细竹,擅长画丛篁,寸岗尺堑,布置稠密,而又带雨含烟,意境深远。曾经在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无锡人。王绂墨竹画深得文同、吴镇遗法,闻名天下。王绂所画墨竹,能于遒劲中见姿媚,纵横外见洒脱。方寸间的画幅,具有潇湘淇澳,透出种种臻妙来。王绂画墨竹,讲究创作灵感,须兴到落笔。喜欢他的画的人,送来金帛强求,他便闭门不纳。有一天,他曾在月下听到悠扬的箫声,一时兴起,写了一幅《竹石图》,第二天带了这幅画去寻找昨晚的吹箫人,送上画作。那个吹箫的是个商人,一向仰慕王绂的画名,收到《竹石图》,喜出望外,赶紧回赠一张红色地毡,请他再画一幅,好配成一对。王绂笑道:我为了箫声才来寻访你,本想用作箫的竹子回报,想不到你是这样庸俗的人。说罢,王绂要回《竹石图》,把它撕了。
夏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峰,昆山人。夏昶画墨竹,师法王绂,能得其妙,当时推为第一。他所画的墨竹,偃卧、挺立、浓淡、烟姿、雨色都颇具章法,是一位讲求法则的画家。他的作品还名扬国外,当时就有这样的歌谣:“夏卿一个竹,西凉一锭金。”
鲁得之,钱塘人,侨寓嘉兴,字孔孙,号千岩。书法精妙,善于写墨竹,自称得到吴仲圭笔画,而上承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书写字画,风韵尤佳。据说他写兰竹,当初自己并不贵重,人人可乞,但当他写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并对人说:“吾将留以自验少壮生熟进长之不同也。”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却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他的诗、书、画、音乐、戏曲甚至剑术,都是第一流的。他创水墨大写意画法,加上诗词题跋,融为一体,创文人画的新格。影响所及,促成石涛、八大、郑板桥、李鳝、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郑板桥甚至刻一印,自云“青藤门下走狗”。
明 王绂 淇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吕纪 竹禽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钱毂 竹亭对棋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杜堇 题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夏昶 墨竹图 北京故宫藏
明 金浞 双钩竹图 北京故宫藏
清代
清代墨竹画
清 石涛 王原祁 兰竹图
清 郑板桥(1693-1765)竹
清 金农 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石涛(1640——-约1718),原名朱若极,生于乱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孙,出家为僧,更名原济、元济、超济、道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石涛画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石涛画竹多用生宣纸,用笔奔放,水墨淋漓,浓淡干湿,千枝万叶,一气呵成,纵笔直写,略无滞塞,历代沿袭之宫苑庭园气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笔扫荡殆尽,而骤雨狂风之势,滴露笼烟之态,则一一奔来笔底,人称“野战”。石涛天资极高,所画墨竹,不拘泥于形似,以势取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扬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画的行家里手,尤其是郑板桥,毕生精力专攻兰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于他能时时由熟返生,具有艺术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画方面永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数十年的墨竹画生生不息。自石涛开创墨竹画的大写意画风后,郑燮又开创了小写意画风,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清 石涛 墨竹图
清 汪士慎 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冷枚 竹林七贤
清 诸升(1618 - ?)竹
清 赵之琛 双钩竹石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 马元驭(1669—1722)竹
清 罗聘 墨竹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 李鱓 梅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近现代
近代传承
吴昌硕 竹抱兰图
吴昌硕以粗枝大叶、笔势纵横为特色,喜欢用生宣纸和羊毫软笔,笔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泼墨”的效果,而枯笔飞白处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别强烈。两人的墨竹,乘兴随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成为别开生面的新画风。吴昌硕又强调金石入画,以篆书笔法写竹,功力极为深厚。
任伯年(1840-1896) 竹林七贤
傅抱石 竹林七贤图
吴昌硕(1844-1927)竹
李苦禅(1899-1983)竹
徐悲鸿(1895-1953)竹
张大千 修竹美人
沈敦和(1866-1920) 竹溪六逸图 拍品
张大千(1899-1983)竹
钱行健(1935-2010)竹
赵国经王美芳 雁南飞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⑤ 丽江小吃
一)大石桥旁边的黄豆面。 推荐程度:三星这属于招牌小吃了,有一份叫《行走丽江》的手绘地图上特别介绍。上面把这家叫“大石桥小吃”的店里的黄豆面说得是天上有地下无。个人感觉:汤底酸酸的辣辣的,挺开胃;里面的炸黄豆挺松脆,有口感;面就一般化了。价格:3rmb小碗,6rmb大碗。
二)丽江粑粑。 推荐程度:三星丽江的小麦挺出名的(哪个丫的再跟我说南方不种小麦,自己拿块红砖砸自己的头),所以粑粑的面皮挺有嚼劲的。有多种口味任君选择,咸的甜的,还有水焖粑粑是没有味道的,可以当成饭来吃。满街都有得卖,各有不同。价格:4--8rmb。
三)东巴烤鱼。 推荐程度:一星感觉像热的豆[豆支]鲮鱼,有点辣。价格:15rmb上下。
四)纳西烤肉。 推荐程度:五星这是好东西来的。五花肉做的,猪皮金黄松脆,肥肉不腻,瘦肉嫩,脆。醮了当地的辣椒粉吃,一爽。吃了几家,感觉四方街农行对面那间分量少,但好吃点;大石桥小吃的相反。价格:15—20rmb。
五)纳西烧豆腐。 推荐程度:二星价格:8rmb左右。
六)炸竹虫,炸水蜻蜓。 推荐程度:三星丽江必吃小吃。谁造谣说广东人特别喜欢吃奇怪的东西,特别罔顾客观事实。卖相不好,感觉炸竹虫有点像炸白蚁,炸水蜻蜓更是丑陋不堪。味道,还行。价格:20--40rmb。
七)青稞酒。 推荐程度:四星在泸沽湖喝的…不许说我离题了。老板娘宣布是自己酿的,我有点怀疑。挺好喝的,甜,顺喉,10度左右,当成糖水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建议通行有坐月子的妇女同志多喝点。价格:20rmb一玻璃瓶。(小瓶啤酒的那种size)
八)烤全羊。 推荐程度:四星也是在泸沽湖吃的。五个人基本解决了一整只烤全羊。敬佩我们的杀伤力吧?羊羔来的,肉质特别鲜嫩(阿门,上帝饶恕我们);烤的火候正好,外焦内嫩。膻味刚好。就着热的青稞酒掺雪碧,一爽。虽然说到了后面,每个人都吃得眼神呆滞….价格:500rmb。
九)风味狗肉。 推荐程度:三星在古城饭店吃的,味道挺特别。这其实是其他地方都有的,我写来凑数,咔咔。价格:25rmb。
十)鸡豌豆凉粉。 推荐程度:三星鸡豌豆据说是丽江特有的一种作物。味道一般。价格:忘了…
十一)昆明烤鸭。 推荐程度:三星在昆明吃的。石林那一边特别好吃。价钱便宜吖,是深圳的1/10左右。没什么特色,天底下的烤鸭也就那么回事。价格:10rmb一只。
十二)酥油茶。 推荐程度:四星很浓郁的味道。第一次喝的人要喝甜味的才好,一般只有藏民才喝的惯咸的酥油茶。喝上雪山之前和它个半壶,能保持体力。但是喝多了要上火。价格:15--20rmb一壶。特别推荐:站在大石桥上,背对四方街,右手边有间叫“顺水楼”的馆子。里面的东西好吃,价钱便宜。住在丽江的时候,拿来当饭堂是不错的选择
十三)哈记牛肉。新义街把口第三家,清真餐馆,素材一般,牛肉还中,主要是红烧(8)和清炖(6),其他的有炸牛肠,烩牛肚味道不错,如果你有的是时间,可以去忠义市场南门向西路北的永胜清真牛肉,味道比哈记还要好只是价格贵了点(贵2块平均每种)
十四)永胜驴肉新义街把口第一家(呵呵偶的顺序是以我去的次数为原则),清炖的20一斤,火锅15一位,素菜免费,不够可以单添,人多的时候去比较至(4人一下)
十五)象山市场腊排骨,带皮羊肉,古城出门坐车9路象山市场下车进门50米路北,两家挨着,腊排骨50一锅单加20一斤,带皮羊肉20一斤主要是羊头肉和羊杂,两家的味道均好,过肉瘾的好地方
六)拉市鲫鱼,忠义市场南门坐车3块,拉市海再往前3公里左右路南,15一斤,一般3斤5个人可过瘾,洗脸盆一样的锅里有无数半斤多重的鲫鱼7,8条和洋芋条无数,另外再加上正宗卤水豆腐,好吃的不得了
十七)丽江驴窝,嘿嘿,虽然有点王婆卖瓜之嫌,但我的手工水饺,烙饼,疙瘩汤在古城无出其右,另有自创的纳西火锅货真价实,拿手的却是当地素菜,一道扒三素,一道家乡豆米,一道素炒包包菜色香味据全,想换口味的朋友尽管来,不喝酒的情况下人均消费15就差不多了。
⑥ 谁知道笋竹虫的学名以及生活习性
笋子虫学名 图片图片 竹象,(Cyrtotracjelus longimanus)竹类主要害虫之一。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竹笋虫。成虫赤褐色;头管黑色,细长如同大象的鼻子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如同螳螂;每翅具有纵纹九条。幼虫乳白色,纺锤形。年生一代。成虫雄性翅鞘全黄,个头较小;雌性翅鞘基本为黑色且背部接近鞘翅的地方有较大的一块黑斑,个头较大;雌虫数量远多于雄虫。幼虫蛀食竹笋,成虫亦钻食竹笋,危害严重。防治方法:秋冬季节对竹林松土,可以直捣竹象土茧,不利竹象越冬。成虫产卵期间可喷洒百虫敌,挖出被害新笋,捕杀土中的蛹。可食用。四川、重庆一带小孩多喜捕捉此虫,在其足上套线,抛甩驱使其振飞娱乐。或折去其前足,用细竹签插入断肢内,一摇它就开始飞,夏季小孩多把它当风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