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留下的不仅仅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观后感及经典对白
留下的不仅仅是你的名字《你的名字》观后感及经典对白
看新海诚的动画总是带着心酸的感觉,保持在你要哭却没有哭的痛觉里。你知道绚烂多彩的美景是真的,你知道转瞬即逝的残酷是真的,你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是真的,但你总会淹没在人潮中。下面就由我在为大家整理的《你的名字》观后感,欢迎大家查看!
《你的名字》经典对白
1、彼方为谁,无我有问
2、九月露湿,待君之前
3、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我一定会,再次去见你的。
4、描线一笔接一笔,白色的素描本上渐渐萌生黑意。即便如此,还无法照准记忆中的风景。
5、重要的人,不能忘记的人,不想忘记的人。
6、你,是谁?
7、沙子崩塌以后,也有唯一不会消失的沙块,那就是寂寞。我了解了,这个瞬间我知道了。之后残存于我心中的,只会有这个感情。像是被人强行塞给的负重,我怀抱着寂寞。
8、什么。突然我就这样强气的想道。世界如果是如此残酷的地方的话,我会带着这唯一的寂寞,用全身全灵活给这个世界看。带着这唯一的感情永远的挣扎下去。即使相隔天涯,即使再也见不到面,我会挣扎。永远不可能向这个世界妥协。
9、时间,我只是强烈的怀抱着想要和神明较劲的想法,连自己忘却了这件事,都马上忘却了。所以我在这样感情的奔流下,最后一次,大声向夜空喊道。“你的,名字是?”
10、醒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时常会有的事情做过的梦总是回想不起只是一种有什么消失的丧失感
11、你会哭着笑,笑着哭,是因为你的心,早已超越了自己啊。
12、只要记住你的名字
13、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
14、我一定会,去见你。
篇一:《你的名字》观后感
尽管新海诚从来不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电影导演,但他早期作品尤其是《星之声》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电影。在同代导演无人能与之抗衡的作画程度上备受赞誉的同时,新海诚作品脚本却一直被认为相对较弱。
这部电影在今年上映以来简直创造了一个新的动员人数观影奇迹,也让我对它的期待更胜以往:这次他真的突破自我,在剧本上实现新高了吗?
一个半小时观影完毕,泪点一向很低的我从半个小时以后的剧情就泪流不止,只能交出膝盖。
关于新海诚我一直以来的看法如文章开头所说,是一个重视画面感胜过故事性的导演。回忆起以往的作品,无论是言叶之庭的雨季,还是秒五的樱花,他镜头下的作品给人记忆最深刻的第一眼,到最后都是如数家珍的残暴细致作画。但这部作品从OP开始的镜头切换就非常有意思,各种长远镜结合的天衣无缝,在东京与小镇的二元叙事里担当着必不可分的重量级角色。
此外新海诚是个很善于吸收自己过去作品的导演。喜欢的梗百用不厌,说到底无论是作家、画家还是导演都是这样。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无论是景色的设置(大面积云层的描写和城市建筑的刻画)、季节的选择(相遇的夏季、擦肩而过的冬季)还是故事本身,其实都有着新海诚过去每一部作品的影子。
但这部作品不简单就在于把一个导演自己都多多少少用过的梗给玩出了新意与诚意。直到故事结局三分钟前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再次相遇,对于追求现世俗气Happy Ending的观众而言这无疑是最揪心的事情没有之一。要知道多年前我第一次看《星之声》还在念书,被结局搞到内伤,直至看了讲谈社版本的漫画改编才算解开了心结。其实这个故事的Time Jump又何曾不像《星之声》的设定?只不过14年前的那部作品,是直接用宇宙飞行的平行距离制造了时间的距离。而这部《你的名字》,则更像是一个时间虫洞。穿越后的时间则直接抹去了过去的历史,创造了一个新的平行世界。
在影片中旬,小镇毁掉的景色与曾经旖旎的景色相重叠,不就是那句经典的“悲剧就是创造一个喜剧,再毁掉它”的生动诠释吗?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之所以有感情,有记忆,也就在于我们能将瞬时的感情待入永恒的、时间的坐标,去怀念,去珍重,去追逐。我们会被艺术作品感动,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一个自恋的共感过程,而这部打着科幻元素的电影,最打动我们的说到底还是一种温情的套路。人生漫漫,与任何人共路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当重逢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对方的名字呢?
套用あべ美幸老师在八犬传里说过的一句话,只要祈愿的力量够深,终究会实现。这说到底也就是一个筑梦与实现梦的过程。看到源觉老师说新海诚每天工作15个小时,连续两年,上映后估计休假一个月然后继续做下一部作品。织梦人莫过如是。
篇二:《你的名字》观后感
昨天看了一遍《你的名字》后,今天忍不住又再看了一遍。我是很少这样做的,上一次这样子做,是三年前看《小王子》的时候。
这是一部光听背景音乐就整个人会陷进去的电影,至少我是这样。
这感觉就像高三的时候,那会应当是盛夏,但已然是傍晚时分,晚风夹杂着一点余热踏过草叶来到身边,我一个人坐在走空的教室里,看教室里侧窗外泛着红霞的天空,以及天空下陈旧停车棚顶上的杂草边慵懒伏着的猫咪。
所谓身心放空,就是这样了吧。没有半点杂念,只觉得一切都按照轨迹稳稳地走着。
但说实话,越是长大,到了被时光催着快成熟起来,要考虑诸如以后的工作和在学习和爱好权衡上的矛盾,时常无法放空自己,反而有时感觉脑子被抽空。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音乐响起,画面跳动,忽然有一种全身的神经都被提了一下,然后又极温柔地放下来的感觉。
这感觉,大概叫感动吧!
电影里,在东京生活的泷和小镇女孩三叶交换了身体,从自己发现自己的变化到周围人的描述,他们渐渐意识到,这一切都不是梦,像平行时空一样,有个人一直和自己随机地交换着身体。
于是脾气坏坏,又暗恋奥寺前辈的泷会在顾客故意找茬的时候安安静静地站着,让温柔的奥寺来处理,当发现奥寺的裙子被割破时,一步上前抓过奥寺的手,去小房间让奥寺把裙子脱下来,自己帮她缝好并且巧妙地点缀上几点小花。
于是向来温柔可人的三叶听到有人议论自己,一脚踢翻了桌子,摆出很欠的表情。
他们因为偶尔交换身体,很快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见识都发生巨大变化。但没有章法的交换会让两个人都很尴尬,于是约好交换身体的时候自己做了什么都要记录下来。
他们也无比热忱地想要见到那个时常和自己交换身体的人,尤其是泷发现她是三年前的一个人,除了空间,时间上也有差距,梦醒后彼此都会迅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
两人还一起为了化解那场彗星灾难做了很大的努力。
泷很想见三叶,很想很想,泷也是。
傍晚,非日非夜的时段,世界的轮廓变得模糊,可以看见非人之物。
隔着无法穿越的时间,两人短暂地见面了。远处是低矮丛林般的山丘,淡淡的晚霞已经逐渐展开,星星也出来了。他们就像熟人,有埋汰,也有感动,最后怕之后又忘掉彼此在彼此手心写上名字,但还没写完,再也看不见。
像所有故事里的遗憾。
“我想告诉她的,无论她在世界的哪一方,我都会再一次去见你。”
下一秒,记忆瞬间被揉成一团丢掉了。
“你的名字是……你是……谁?我为什么会来这里?”
时间如白云苍狗,须臾而已,泷已经穿着西装,行色匆匆,忙于寻找工作。三叶也穿着成熟的衣服,来到了一直想来的东京。
两人隔着车窗对视的时候,忽然像被电击了一下,列车下站后,彼此朝着彼此的下一站跑去,落了空。
而低着头经过桥的时候,明明都没看见彼此,也都从正面相迎成了错身而过,多少年后的泷忽然回头问:“请问我再哪里见过你么?”
两个人的眼泪瞬间掉了下来,“我也是”,三叶说。
最后故事停在了两人同时发问“你的名字是”。
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知道的,故事还在继续。
我想起《向左走,向右走》里的两个人,明明相隔很近,却总是从未见面。
他们都十分寂寞,一个人吃饭睡觉走路,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一个人看书,想有个人可以倾诉。
但事实是就连生病在身边照顾的人都没有。
等偶然一次相见后,便默默喜欢上了对方,但一场大雨后,写着联系方式的纸条被雨淋湿。而各自的身边,都出现了追求者,而且都是很夸张的追求者。
追求者都认为自己就是主角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而他们心里都知道自己真正心心念念的,是谁,病到需要住院,都想要把家里电话留言开起来,以免漏掉他的电话。
他们一直一直,都没放弃掉等那个电话,也尝试过按模糊的字迹一个个打过去。
“怎么都不是,我该怎么做,谁教教我?”
固执到,一开始刻意捣乱且心知肚明的追求者也把留言改回去,让他们自己随缘。
最后两个人都要去国外了,临走前,他要打一通让心无憾的电话,电话接通了,是她。
我好像在哪见过你。
有时候缘分就是这样一件巧妙又有些捉弄人的事,难怪日本人喜欢把缘分叫做“羁绊”。
两个真正有缘的人,隔着山长水远共读一本书,看同一片星空,都算是天涯共此时吧!
而我只想,一步一步地,让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我想要有无数的花草破开坚冰,然后有一个草原,那么无论你是野马也好,小兔也好,都有一个家。
这样等那个羁绊来的时候,才不至于被自己绊着脚跟。我会很稳很稳地走向你,义无反顾地站在你身边。
“我好像在哪见过你?”
“我也是。”
篇三:《你的名字》观后感
今天才去看了《你的名字》这部影片,在写这篇电影之前还没有看过任何的影评和鉴赏类的文章。所以我想记下我此刻的个人感受。
其实,这是有一个契机的。昨天才发现自己漏看的一天朋友圈,他只是发了一张图片。我有点印象,但是想不起什么来了。上面的日文看不懂。昨天下午还很幼稚的去发这张图片去群里面问学日语的朋友上面说的是什么东西。结果被她们说笨,下面不是有英文翻译嘛,your name 你的名字啊!
然后我就恍然大悟,哦,对哦,最近这个动漫已经上映啦,之前还转发过它的预告片啊!(哭)
然后今天就找了资源过去看了。一个多小时,关掉手机,让宿友不要打扰我。备好薯条,备好饮料,那好抱枕,垫好脚垫,戴上帽子。然后进入观影模式。
这个故事其实我是有点心不在焉的。因为我知道他已经看过了。每个情节我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也会想着他看到了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感受,就这样慢慢的看,慢慢的想。
看到这个,诶~觉得他有可能会笑诶!看到那个,诶,觉得他应该会吐槽吧!看到感动的部分,诶,觉得他也会默默的泪目吧!然后只想说,故事很不错。
还有一些比较正经的影评我稍后会发上来。我只是想记录一下这短暂即逝的感动。因为就像影片里面说的,不记录就会忘记了。
其实很想拥有和他一样共同的牵绊,我想我找到了,他不知道有没有找到,我不知道我们的是不是共同的。只是觉得我的牵绊能够将我和他连接的很接近。
篇四:《你的名字》观后感
年上映的日本动漫电影尤其多,但都是着名剧集的剧场版,目前还没下映的便有《海贼王》的剧场版《航海王之黄金城》以及《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名侦探柯南:纯黑的恶梦》。
《你的名字。》算是唯一一部独立的日漫电影。可以说,《你的名字。》是“携着胜利的余威”来到中国的.。这部动画长片目前在日本的票房已经达到194亿日元,超过宫崎骏1997年的作品《幽灵公主》,位列日本影史第三名,这也是除宫崎骏以外的日本电影12年来首次进入票房前三,位列第二的是宫崎骏2004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票房196亿日元,还在上映的《你的名字。》有望超过它。《你的名字。》于8月26日在日本首映,到目前已经上映三个月有余,曾连续九周夺得周票房冠军,实力当然不容小觑。正因为在日本已经成为现象级动画长片,《你的名字。》才得以迅速登陆中国。
《你的名字。》的导演新海诚是日本近些年名声大噪的动漫导演,被誉为“宫崎骏的接班人”。其执导的《秒速5厘米》、《追逐繁星的孩子》、《言叶之庭》等动漫电影在日本颇受赞誉,即便在中国,也享有很高的关注度。新海诚的动漫画面唯美,洋溢着浓浓的日本风情;制作精良,不仅利用纯爱系打动人心,又善于挖掘细节,能够带给观众浓浓的感动。但缺点也很明显,那便是故事情节的单薄。《你的名字。》之所以在日本大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新海诚在保留其动画优点的同时,尽量对其缺点进行了弥补,呈现给观众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故事讲述生活在日本乡下小镇糸守町的女高中生三叶和生活在大都市东京的男高中生泷发生了灵魂交换,俩人时不时要转变角色过着对方的生活。在惊悸之余,俩人也很快习惯这种交换,三叶帮助泷追他心仪的女孩子,泷则帮三叶找回自信,重归开朗。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三叶为泷所做的一切都消失了,泷再也没有回到三叶的身体。疑惑的泷决定查明真相。原来,糸守町三年前被彗星撞击,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痛定思痛的泷决定扭转时空,帮助三叶和全镇人逃过劫难。但是这样他也会付出代价。等到一切恢复正常,泷和三叶不仅不会再记起对方的名字,甚至连彼此那段记忆也完全抹去。新海诚借助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围城关系,尤其是每一帧都能当屏保的精致画面,会让观众想起那些年的宫崎骏动画。
只可惜,新海诚不是宫崎骏。对于宫崎骏来说,文化精髓才是要固守的本真,其它都要为这个服务,而对于新海诚来说,文化、科幻、悬疑、英雄主义都是外在表象,只有纯纯之爱才是真正的表达。当然,这和他们的经历有很大关系。40后的宫崎骏经历过二战、战后重建,见证日本从筚路蓝缕走向锦绣繁华,而70后的新海诚出生之时,日本正创造着经济神话,已经是日本“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新海诚对新技术、新概念、新创意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这是他的优势。但就动画制作来讲,他和宫崎骏的区别,是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匠人擅长拿来主义,并发挥到极致,而大师擅长自我创造,天马行空,无边无界。
只可惜,已逾古稀之年的宫崎骏已经老了,创造力大不如前。
❷ “老二次元”匠人走红!72岁的他,是如何收获粉百万的
前些日子央视采访了一位72岁的木雕匠人,这位老人在许多平台就已经拥有百万粉丝,很多网友好奇这位传统手艺人是如何在网络上走红并收获百万粉丝关注的呢?
热爱木雕,技艺精湛,雕出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灵魂手办”这位72岁的卢爷爷,自称二十七八的小卢,热爱木雕,潜心钻研,在遇到年轻人阿伟后,开始合作拍视频,雕刻年轻人耳熟能详的二次元角色,收获了一种青少年粉丝。以往木雕这类传统技艺总是离年轻人比较远,仿佛总是束之高阁,没有那么“接地气”,因为中国传统的木雕图案山水花鸟,龙凤瑞兽等等,和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有些许“不搭边”。但卢爷爷的木雕作品却能做到创新的同时栩栩如生,比如古风美男,火拳艾斯,六道鸣人等等大家热爱的动漫角色,让大家感受卢爷爷高超的木雕技艺和与众不同的手办。所以卢爷爷能收获一大批年轻人粉丝。
时代和科技虽然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老一辈留下的高超技艺都是宝贵的人类财富,像卢爷爷这样的民间匠人其实还有很多,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赢得了网友的关注,更赢得了一群热爱传统手艺的忠实粉丝!
❸ 80后“新匠人”如何传承传统艺术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凌云、赵旭、李雪峰北京图文报道】匠人起源于手工业,劳动者凭借纯熟的技艺打造产品,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便是匠人的原本面目。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入行业成为业内人士思考的话题。老匠人们同时也担忧,他们不确定那些玩着电脑、iPad 长大的年轻人们,是否还对传统手艺感兴趣。
北京奥运会徽宝、上海世界博览会徽宝、APEC北京峰会的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这些作品都出自郭鸣及其设计团队之手。(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欧洲时报意大利版)
“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艺师郭鸣深处工美行业几十年,在他看来“传统手工艺,从未走远”。
郭鸣表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浮躁,耐得起寂寞、吃得了清苦、守得住本分。”
今天,工美行业发展正在“两条腿”走路。在郭鸣看来,传统手工艺产品不会是社会主流的大众产品。像纯手工打造的景泰蓝或漆器花瓶,理应是满足高端定制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现代工艺品又需要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风和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世界潮流。景泰蓝首饰和工艺品已经成为人们审美和文化品位的代表。”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喜爱和欣赏传统手工艺的美。
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难题,郭鸣坦言,“进入这一行业的年轻人大都源于自身兴趣,这样的年轻人越多,这个行业发展越有希望。区别于老匠人,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不再是一点点扣工艺,企业也给予他们更多设计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张氏景泰蓝传承人张颖表示,“这个行业始终是一种慢慢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但是年轻人的干劲让老行业焕发生机。”
张颖表示,“为了留住年轻人,企业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证,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尝试和创新。同时,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也在渐渐发生改变,老师傅将自己的理解、文化故事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有兴趣扎根于此。”
“传统行业越来越频繁的走进校园,我们希望更多青少年从小就了解这一行业,甚至有人能够喜欢并未来以此为职业。同时,我们还组织一些体验活动,让普通市民了解美工行业,了解传统手工艺品。”郭鸣相信,在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等相关政策推动之下,总有年轻人能够沉淀下来。
从“匠人气”到“文人扇”的薪火相传
1983年出生的宋铮今年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作编扎?折扇手工制作》传承人郑高为师。而在30多年前,郑高则是拜扇文化行家、折扇收藏家洪钧陶为师,让北派制扇技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把造型刀,或许是制扇技艺传承的开始。
“扇”缘偶然与兴趣使然
每逢周末,郑高总是来到门店与喜爱扇子的朋友喝茶聊天。茶座上方写有“惠风和畅”的扇面道出爱扇之人的心境,而这几个字正是出自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之手。
马季一共为郑高写了29张扇面,二人的相遇纯属偶然。这也如同郑高学习制扇的经历一样――纯属偶然。
有着木工手艺的郑高在工作之余,尝试着收购木料制扇子,拿到琉璃厂去卖。
有人将被丢弃的老扇子送给当时摆地摊的郑高,而他也从模仿开始慢慢痴迷到制扇技艺中来。“一把小扇子有什么难做的?可如果早知道这么难,我或许就没有勇气走进去了。”
为了买制扇用的材料,郑高偶然认识了洪钧陶,拜其为师后专心学习制扇。“我仿佛是被人推着一步步往前走,被生活推着一步步往前走。”
洪钧陶去世后,郑高2008年在荣宝斋为其办展,结识了南派制扇大师曹小弟,拜其为师继续学习制扇工艺。区别于师傅郑高,徒弟宋铮学习制扇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
从小就对手工艺品制作有着浓厚兴趣的宋铮,在尝试过制作古琴、紫砂壶之后,最终选择了制扇。“制作紫砂壶像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制扇更像是一个不断剥离和去除的过程。”宋铮喜欢竹子,更喜欢那种雕琢的感觉。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宋铮进入了一家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一干就是八年。“想做一个匠人的念头,想尝试自己喜欢事的念头不断萌发,我在2016年底辞去了工作。”
“我很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注入到器物中来。”宋铮说,“年轻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我从自学开始,内动力非常足。做设计工作训练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你要是想做一个器物需要先从它的材料入手。”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宋铮走到湖南、桂林去寻找好的材料,了解竹子的特性;来到苏州等地,拜访名家,了解制扇工艺。
“当我们对一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会通过阅读、走访等形式不断吸收知识,然后归纳总结。我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在作品之中,而在这之前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技艺与思想二者不可。”宋铮认为,自己有些“文人气”。
技艺在时间中积累
“几道简单的工序,听起来并不复杂,可掌握起来也不容易。”宋铮表示,这是一个动作不断练习的过程。
如今,宋铮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制扇。“每做一把扇子,都是我当时能力的极限,都是不计时间投入的作品。我希望每个作品都能够按照定制人的手型、特点和需求来制作,希望他们将扇子握在手中时能够感受到‘软硬’合适的风感。”
宋铮坦言,“质量的提升,一定伴随着你付出代价的多少。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高有这种感觉时,距离他学习制扇已经过去了30年。“直到近几年,我才敢说自己可以把扇子做好。”
绘画、书法、雕刻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都可以在扇子上得以展现,郑高认为制扇技艺永无止境。
传承“盼望着有人能真的坐下来”
在郑高看来,“扇子开合有度,收放自如”,传承正能量和古人智慧。
宋铮则认为,一把小小的扇子是一个移动的卷轴,它含蓄地表达出东方审美和意趣。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需要传承和发展。”当郑高从师父手中,接过传统制扇工具时,他就明白传承是一个沉甸甸的胆子。这些年他收过的徒弟,已经有十多人。“有些人来了又走了,有些人急于求成,有些人希望用机器设备代替传统手工。传承中自然有新一代和老一辈的认知差异和矛盾。”
“我不收费用,也没设门槛。我相信他们中总会有人真的喜欢制扇工艺,也能真的坐下来潜心学习。”郑高说,天气转凉之后他会进山寻找竹子,好的竹子可遇不可求。同样的,他也在等待更多像宋铮一样真心喜爱制扇的年轻人。
郭石刚在进行创新创作的时候,经常会和父亲一起商量探讨。图为父亲郭剑杰在给郭石刚的月饼脸谱指导建议。
创意加码传统艺术的“父子兵”
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不同的人物角色会配有不同的图案。在外行人眼里,脸谱仅是五颜六色的大花脸,而在“80后”的脸谱爱好者郭石刚眼里,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可以“很潮”。如今,他的创作让很多年轻人逐渐了解并喜爱上了脸谱艺术。
郭石刚表示,自己对脸谱的喜爱和坚持源于父亲。“郭爸爸”儿时便喜欢写写画画,自制手绘风筝脸谱等民间玩具,随后在工作中结识了京剧团的朋友,重新拾起儿时的爱好,从事脸谱绘制并在造型上加以创新,自制了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脸谱造型,也是靠着这门好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郭石刚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也爱上了这门手艺。凭着对脸谱的热爱,郭石刚一画就是20多年,还曾专门拜艺术大师傅学斌为师学艺,其间创作了许多惊艳的作品,有的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现如今,他还是北京西城区脸谱绘制的传承人。
“我特别喜欢这门老手艺,我是个想法有点天马行空的人,经常喜欢在传统上创新,做些新的探索和研究??”郭石刚说。在创作中,他经常会搞点“新名堂”。老一辈人都觉得脸谱应该是左右对称的,他就突发奇想尝试创作了不对称的3/4面角度的脸谱,作品完成后发现效果很棒。于是,他接连创作了半张画的脸谱,残缺脸谱,甚至还在不同的载体上做了新的尝试。
就是他这些大胆的尝试,给传统的脸谱绘画注入了新的灵感源泉,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一种非传统的体现形式。郭
石刚还创作了一系列中西结合的作品,他表示,谁说高鼻梁深眼眶就不能画“花脸”?中秋节临近,他迸发出新灵感做了月饼脸谱。
谈及未来创作,郭石刚微笑着表示,“我想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脸谱这门传统艺术。”
❹ 中国的匠人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说句实话,我真的对中国匠人,或者说中国的匠人精神闭目塞聪,至少在2018年年中时分,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开播之前,甚至是在它播放期间,都没有了解过或者想去了解下中国匠人。
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国家的精英,都是为了国家的颜面尽力做好,或者说不得不做好。
但我想说,那些路边修器物的小摊,给我修的门没出过问题,修的伞到现在也用得舒适,这何尝不是一种“匠人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