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范仲淹有哪些经历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成了一句流行语。虽然这句话的“原型”,常被认为来自苏轼的“万里归来颜愈少”。但我总认为,这句话更是范仲淹一辈子的写照。
范仲淹像不像个“少年”?如果仅仅读过他的代表作《渔家傲· 秋思》,可能会认为严重不像。这首写于他征战西北岁月的经典宋词,通篇老气横秋的意味,左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右一声“将军白发征夫泪”。满满历经潮起潮落后的悲怆咏叹,被后人公认道尽“南朝千古伤心事”。经典是经典,可和意气风发的少年情怀,真不搭。
但是,放在真实的宋朝历史上,哪怕在范仲淹相处过的同僚们看来,《渔家傲》里的范仲淹,绝不是真实的范仲淹。那浮沉大宋宦海的范仲淹,不止是个少年丧父受尽世态炎凉的苦孩子,更是个27岁进入“大宋职场”后,从此几十年充满棱角,举手投足一身孩子气的“倔孩子”。各种“鸡汤文”里都说,人一辈子“保持孩子式的纯真”很难,但看范仲淹这辈子,这似乎都不算个事儿。
一、孩子气
范仲淹这娃,“孩子气”有多足。那位“临朝称制”十一年,野史里闹出“狸猫换太子”闹剧,正式上把持北宋大权,甚至穿龙袍接受群臣朝贺的大宋太后刘娥,就是深有体会。
但范仲淹到任后,却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仔细考察江南水文后,立刻启动了他的“苏州挖沟计划”,即在太湖西北开挖河道,把水直接排入扬子江,直接断掉苏州水灾的“病根”。这计划一提出,朝堂上又炸了锅:这么大工程,治起来费钱,动用这么多人,出了民变怎么办?治一通水再闹水灾,责任谁来负?范仲淹累死累活在苦干,后面各种怪话全跟来了。
直到苏州治水成功,昔日的“重灾区”从此变成闻名天下的鱼米之乡,大批灾民也陆续返乡,感恩范仲淹恩德的苏州人,好些人都干脆改姓“范”。所有的反对声才消停。那些指责范仲淹的嘴脸,都被打了个啪啪。但大宋朝廷这“一人干活,一群人怪话连篇”的景象,看这一幕就可体会。
范仲淹是北宋邠州人。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至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
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突出。
范仲淹的个人评价: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❸ 范仲淹公元前几几年到公元前几几年
范仲淹,生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按公历算,即公元989年10月1日,按农历算,即当年8月29日。出生地点在真定(此从方健《范仲淹评传》的考证)。
其父范墉,其母谢氏。关于其母身份的问题,李丛昕在《范仲淹身世、祖籍与出生时间地点考》一文中,考订谢氏为范墉之妾,李裕民在《范仲淹家世考》则对李文商榷,认为是其继妻。不管是妻是妾,范仲淹2岁时,其父死于徐州,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朱文翰,从继父姓,名为朱说。
那么,朱说何时改名范仲淹的呢?
《宋史范仲淹传》载: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载:天禧元年丁巳,年二十九。迁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复姓范姓。
这两种记载的史源,来自富弼所撰《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
公既长,未欲与朱氏子异姓,惧伤吴国(范母,赠吴国夫人)之心,姑姓朱。后从事于亳,吴国命,始奏而复焉。
按:公元1015年,范仲淹27岁,以朱说名,中进士。外放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将母亲从朱家接来抚养,2年后,上表请复范姓。在表中写下: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这样用典贴切又含蓄表达自己由范姓改朱姓再改回范姓的句子。
关于复姓归宗,还有一个插曲,楼钥《范文正公年谱》,除了在天禧元年条记载范仲淹在权集庆军节度推官时始复范姓之外,在卷首于此事也有涉及,并且详于本谱。其载:
祥符八年,年二十七岁,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初任广德军司理,后迎侍母夫人至姑苏,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至天禧元年为亳州节度推官,始奏复范姓。
当时范仲淹只是一名基层官员,因而族人担心他归宗后分家产,在范仲淹表示无所觊觎之后,才同意其复姓。这就解释了,1015年中进士到1017年上表请奏的时间差。我个人的理解是:范仲淹可能在去应天书院读书期间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同时自己熟读儒家经典,对祖宗之事格外看重,那时候已经开始琢磨复姓改宗的事情了,只等自己中进士后,扬名立万,顺理成章地认祖归宗。中进士后,他便着手和苏州的家族沟通,待沟通妥当之后,才上表请奏。以上几种史料把范仲淹复姓归宗的原因归结到他母亲身上,恐怕未得其实。我倾向于这是范仲淹自己的意志。
因而,对于《隆平集》《东都事略》等书记载:范仲淹是在其母死后即1026年才认祖归宗的说法,我不同意。王
❹ 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全国百姓得知范仲淹去世的消息。甚至偏僻山野,边疆少数民族都为其哭泣哀悼,自发举办哀悼仪式,痛哭流涕,如丧家父。朝廷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谥文正。邠州、庆州等很多范仲淹任职过的州郡都修建了祠堂。可范仲淹要的,仅仅是这个礼遇?当然不是,他的心很单纯,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牵挂的,依然是这个王朝的兴衰,百姓的命运。
看过这样的怀念,就可知大宋,曾经有一位怎样的赤子,更可以理解,为什么“文正”成为中国文臣的至高荣誉。一个范仲淹,在宋朝历史上留下了璀璨一页,更让人对北宋的衰亡,多了几分叹息——不是范仲淹不好,而是这大宋,不懂这位赤子。
❺ 范仲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伟人呢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晚年曾任青州知州兼京东路安抚使。他在青州任职的时间很短,不到两年,但在历任青州地方官中,知名度最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实实在在地为青州黎民办实事,办好事。
范仲淹原籍苏州吴县,家境贫寒,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到淄州,寄居长山醴泉寺读书。26岁考中进士,在许多地方做过地方官。他还镇守过西北边疆,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抵御西夏的侵略,很快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巩固了边防,被敌人敬畏地称为“范小老子”。庆历三年(1043年),54岁的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
范仲淹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发动了“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裁减冗员,整顿朝纲。可是,新政触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很快就失败了。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被逐出朝廷,贬到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为地方官。宦海沉浮,迭遭贬谪,范仲淹并不颓废消沉。被贬邓州时,曾写诗给任青州知州的富弼,说: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龚黄政事追千古,齐鲁风谣及万箱。
范仲淹就曾经因为贬谪而名扬士林。事情是这样的,宋仁宗继位时,年仅十三岁,少不更事,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天圣八年(1030年),宋仁宗已经年逾二十,可以亲政了,刘太后却丝毫没有还政于宋仁宗的意思。当时,范仲淹只是秘阁校理,身微言轻,但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上书《乞太后还政奏》,请刘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让“春秋已盛”的仁宗亲政。这简直是以下犯上,与最高权威叫板,因此触怒了刘太后,被贬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通判。范仲淹贬官后,同僚士大夫们非但没有对他另眼相待,反而成群结队到城门口为他饯行,赞扬他说:“此行极光。”
景?二年(1035年),范仲淹时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当时,吕夷简任首相,培植亲信,拉拢朝官,以维护宰相的个人权威。范仲淹最恨用人不公,便把一些要员的晋升情况绘制成《百官图》,呈宋仁宗阅,并指着上面开列的百官晋升顺序说:“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
范仲淹的儿子叫范纯仁。这一年,范纯仁准备娶亲。他想,结婚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父亲又在朝廷做着大官,婚礼一定要办得热热闹闹才像个样子。于是,他把要添购的贵重物品开列了一份清单送给父亲过目,想征得父亲同意。范仲淹拿起这张清单,看着看着,皱起了眉头。他瞥了一眼兴致正高的儿子,摇摇头说:“结婚买这么多东西,有点太过分了吧!”纯仁听了很扫兴,就一声不吭,显得很不高兴。于是范仲淹把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详细地向儿子讲了自己年轻时的苦难生活。
他说:“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十多岁才上学,借住在一个寺庙里。那时,经常自己煮些粥,等它凝成块以后,用筷子划分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作为一天的主食。副食则更简单,吃几根咸菜就行了。后来,一位有钱的同学给我送来好菜好饭,我却一直没有动筷子,因为我想,年轻时太惦记着享乐,将来恐怕就吃不得苦了。现在你们兄弟几个,从小都没有吃过什么苦,我最担心的是你们会不会丢掉咱们范家的勤俭家风。”他还列举了古代一些名士以俭为荣的事例。
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着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在朝商量,表示赞同,便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逐步开始,短短几个月,政治局面已呈现出崭新的面目: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庭关系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内容的程序,某些领域特别优秀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考试中,突出了实用性内容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堂。
新政的措施切中宋朝的时弊,但庆历新政的内容却与宋朝立国的方针相冲突,这就注定了庆历新政必然的失败。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
废除庆历新政,实际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庆历新政为以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开创了先例,但也预先宣告了熙宁变法的失败。因为,宋朝一开始就把基础建立在一个堕落士大夫的基础之上,而正是他们造成了国家的内困,也是他们造成了国家军事上的弱势,同样也是他们坚决地维持着宋朝的这种状态,令宋朝走向灭亡。
“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媒解舞。天斌与。争教我悲无欢绪。”若干年后,南宋兵败灭亡,文天祥在大都的牢中痛定思痛,痛心自己的改革主张没有得到实施。宋朝错失了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而庆历新政失败时,宋朝早已将灭亡的难堪隐隐透露给天下之人。
只可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情怀,本是当世人心中永远的痛,却都付后人的笑谈之中。
❻ 范仲淹是什么朝代的人
北宋初年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6)宋范仲淹唯美图片扩展阅读: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