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下国家手抄报内容
天下国家手抄报内容如下:
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2、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3、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4、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鲁迅
5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6、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㈡ 天下家国的论文
关于天下家国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是关于天下家国的论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仰长天而苍苍,目灵地而幽幽,宇宙浩瀚茫茫然!
盖闻盘古开天地,造万物生灵,习性而生。人猿伊始,智弱力微,难宰万物,着树衣而猎,茹毛饮血,群以母系栖于穴。尔后有巢构木、燧人取火、后稷稼穑,故仓季造字会意象形,释家意,乃为多人居于穴也。今意已演,内涵犹存;母系已邈,然血缘亦为家之纽带焉。
古之母系,群居为家,联之结盟,推贤为酋,呼之部落;酋部相残,弱肉强食,大而一统,强酋威众,独行王者之道,是为国焉。诸国鼎立,为天下象也。
由是,家者,国之基也;家国,乃天下之魂也。
大学语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妙哉,家国天下,超迈旷达,贵为先圣义高风雅之伟思焉。
斗转星移,今国人立世,欲承华夏之文明,享盛世之太平,当树家国天下之情怀,笃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实,则家兴国强,民诚君圣焉!
窃以为,天下者,亦国亦普世。诗经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昔之天下,帝施皇权,辖之疆域;然辛亥鼎革,新旧调和,中西互参,华夷间隔之天下,亦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家国仍在,天下复归。
辩而析之,古国文明已将家国同构与天下一体连缀,家亦国 ,国亦家。家国天下四字提携,其乃文明构想,亦政治抱负矣;兼容微观宏观,并蓄人文自然;曲连勾通,高明而通俗,旷达然亦微焉,堪为华夏神州开疆拓宇、成家立国之宏伟实践。今之细韵,彻古彻今,品位悠深,浑然勾连世界与小我,统贯身心与家国,其胸怀,其意境,其指向,正为家国天下莫属。
呜呼, 日升日恒,苍穹之下,芸芸众生,布衣多聚,王者几何?。圣主贤明,民之幸焉;昏君当道,民之灾焉。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众居家宅当思邦危,勤王事当躬于行,食烟火应达致天下。高德义举,善之善者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滚滚红尘,心邪岂能修身,何以齐家?......君若漠然视之,则万事皆空焉!
夫君子行,俭以养廉,静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心、修身、齐家......当崇关学天人合一之精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德正其心而坦,修身养性而良,铭训齐家而兴,集聚治国之基因,则政通人和天下平。
家国天下,时空四延,天生地养,具象有形。家承国体,国卫家安;有国无家尚可,有家无国则亡;家国相举,天下平盛。泱泱中华,仁人志士,当思忧患,近则身家,远则天下,立心建树,高义而为,乘汉唐雄风,再立华夏不朽之伟业。
;㈢ 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的意思
这句话的原句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意思是:如果连一个家都管理不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比喻做事需要从小事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这句话出自清朝刘蓉的《习惯说》,表达了类似意思的句子还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㈣ “私人利益不敢为天下先,国家利益敢为天下先”的素材
文天祥放弃了忽必烈给的丞相职位(私人利益),选择一死(国家利益)。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陈天华放弃日本留学(私人利益),选择遥寄血书宣传爱国(国家利益)。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 ,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华罗庚放弃做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机会(私人利益),选择献身祖国(国家利益)。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举了三个素材,望采纳!
㈤ 家国天下,家在国前吗
是的,但要正确理解家国天下的关系及含义。
《礼记·大学》中,提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实际上把家国天下,家为什么要放在国的前面讲清楚了。就一个人来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延伸来说,就是一个人做到”先齐其家“,才能”治其国“。而对于一国来说,国是由亿万百姓一个个家构成的,着眼于让每一个家庭都幸福,不但是国家的使命,也是国家存续兴亡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
㈥ 个人品格与家国天下相结合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唐代娄师德教育他弟弟为官待人要宽容。他弟弟说:“有人往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把它擦去。”娄师德说:“这还不行。你把它擦去,还是违背发火人要侮辱你的意愿。我看还不如让唾沫自然干掉为好。”
㈦ 何以平天下上一句是什么
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即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原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出自《后汉书》。
魏晋时期名士陈蕃的父亲的朋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屋子很乱,问他既然有客人来为什么不打扫屋子待客。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他父亲的朋友认为他志向远大。
清代刘蓉读书的时候,整天不休边幅,房子也杂乱无章。他的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打扫房间,他用陈蕃的典故来回答父亲。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所以就有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㈧ 天下国家四个字怎么理解50字
可以说天下国家也可以说天下家国,因为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国是不能区分开的,而且我们的国家就是属于我们的最大的一个家。
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是怎样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的由来
1、陈蕃字仲举,在他15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和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打扫下房间来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刘蓉(清),《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3、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4、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误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
㈩ 以小事成就大事的事例
1、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白话译文:泰山之所以雄伟高大,气势磅礴,是因为他不拒绝每一粒土壤。海之所以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奔腾不息,是因为他不拒绝每一条细小的河流。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白话译文: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战国时期赵国·荀子《劝学篇》
白话译文: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4、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战国时期·韩非《韩非子·喻老》
白话译文: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5、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清·刘蓉《习惯说》
白话译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