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藏文经书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自由的卡通图片 2025-09-12 20:50:24
适合做网页的动态图片 2025-09-12 20:50:23

藏文经书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9-03 18:31:52

❶ 藏文佛经的雕版印刷有哪些特点

从印刷工序来说,印书院的木刻板多采秋后刚落叶的桦木劈成板材,经微火熏干,放在羊粪中沤一冬以过性,再经水煮、烘干、刨平使之不易开裂,方可进行雕刻。刻版前,将纸张按木板大小裁齐,把所刻的藏文书写在纸上,尔后反贴在木板上。为使字迹显露,贴纸时,若用藏纸书写的可用湿布浸湿;若用其他纸张,则需涂上油脂。雕刻的过程中,可随刻版的进度,将其凿刻的部位浸湿,不但能使字样清晰,也可使所刻部位的板质松软。不易损坏。刻版时均为横书右行,成长方条状,横字数多,竖距较大,清朗舒目,便于读诵。雕刻毕,将书版在酥油中浸泡一日后晒干,再使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煮水刷洗晾干。这种书版的特点是,久藏不朽,常印不损,耀目光洁。印刷时,讲究的经典用“毒径草”的根皮制造的韧性极强的纸张,百虫不侵,历久不损。

就经书的量度规格来看,木雕印版的规格系均按佛教刻经的量度来确定,长印版每块长度为110厘米,宽度为70多厘米,厚度约3厘米;短印版每块长度为70多厘米,宽度为10多厘米,厚度约3厘米。尤其在雕刻卷首的佛尊与佛画时,必须严格依照《造像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及《绘画量度经》等造像绘画经典中的规定程序和仪轨进行,这些为雕刻师们提供了佛像在创作时所必须的人体基本比例,也体现了藏传佛教雕刻绘画之造像
艺术
,要求雕刻、绘画、造像师们必须依据经典中所说的准则与表现之程式、顺序来完成绘画、雕刻和进行造像,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僧侣的认可及信众的赞同,这就是经典上所讲述的“如法”而造。

❷ 藏族佛经大全

藏族佛经与汉文佛经一样,都翻译自古印度文(梵文)佛经。若说佛经大全,那就只能说《大藏经》了。
所谓《大藏经》,就是把所有的佛经、对佛经的解释和说明,以及戒律等都按照一定的规则编辑起来,形成一个佛教的“网络全书”。即佛教经典的总集。
汉文大藏经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在内)、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三个部分。自从宋代第一次出版汉文《大藏经》以来,到现在共出版过20部(一说21部)《大藏经》。内容大同小异,略有增减。
藏文也有《大藏经》,同样是藏文所有佛教经典的总集,但除了经、律、论三个部分之外,还收录有天文、历算、医药、工艺、逻辑等多种学科的论着,它是藏传佛教文化的一部大丛书,也对整个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它以系统的网络全书的形式,影响了藏民族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
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甘珠尔》即意佛说部,也称“正藏”,即释迦牟尼本人语录的译文;《丹珠尔》即意注释部,也称“副藏”,即佛教弟子及后世佛教学者们对释迦牟尼的教义所作的论述及注释。现已知有藏文《大藏经》11部。
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雕刻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为例,《甘珠尔》共收1055部;《丹珠尔》共收3522部,共计4577部。该经版是诸多经版中最豪华的一种,康熙皇帝亲自题名为《如来大藏经》。
如果你需要查藏文佛经大全,就去找《甘珠尔》和《丹珠尔》吧。

❸ 藏传佛教的经典是什么

《丹珠尔》。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大藏经《甘珠尔》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网络全书)。

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网络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经》中开示说:“语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万语终归不二法。” 意思就是无论传授多少法门,多少了义法和不了义法,从所叙内容而言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我们的本性,除了本性别无佛,除了本性别无法,这就是不动摇的意思。

救度即是如果你学习它,了解它,就会帮你解决困惑、烦恼、自我和无明,因为它强调的是无我、无私的爱心,反对我执。“本性无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3)藏文经书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

通称“旧译密咒派”。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

❹ 半部藏经闻名的贵州丹霞山,那半部藏经藏的是什么经书请高手指点!

当初是从河北某大寺院得来 但是开箱只有半部、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着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

佛教三藏的分类,起源很早。相传佛灭不久,他的弟子们为了永久保存佛所说的教法,开始进行了遗教的结集,即通过会议的方式,把佛说的话加以统一固定下来。佛教的经藏是经过几次结集(编纂)会议才形成的。

在佛教传世二千五百年间,经典的流传大体上经过了背诵、书写、印刷三个时代。印度民族是惯于记忆的。他们最初结集三藏时,只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把佛所说的教法编成简短的语句,以便佛弟子们能够共同背诵而已。其后才有书写流传的作法。

我国现存汉译大藏经,是自后汉(公元一世纪)以来,直接和间接从印度和西域各国输入的写在贝叶(贝多罗树叶)上的各种佛经原典翻译过来的。自汉至隋唐,都靠写本流传。到了晚唐(九世纪时)才有佛经的刻本。现存唐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的《金刚经》便是世界上一本最古的,并附有美丽版画的印刷佛经。

由于佛经的翻译越来越多,晋宋以后就产生了许多经录,记载历代佛经译本的卷数、译者、重译和异译等。在现存许多经录之中,以唐代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详。该书着录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并用梁周嗣兴撰的《千字文》编号,每字一函(又称一帙),每函约收佛经十卷。《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历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汉文大藏经的规模基本定型。

大藏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佛教及有关文化的一部大丛书。在大藏经里面,保存着现在印度久已失传的许多佛教经典,也包括了中国学者对于佛教原理所作的创造性的阐释。大藏经不仅是佛教徒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学者研究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料。

此外,在西藏地区,自唐宋以来,由梵文和汉文译成藏文的经典,也经过整理汇编成为西藏文大藏经。其中佛说的经律称为“甘珠尔”;佛弟子及祖师的着作称为“丹珠尔”。自元以至近代分别在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奈塘,甘肃的卓尼,四川的德格,北京,都有过多次刻本。西藏文大藏经的内容约十分之八是汉文藏经中所没有的,特别是密教部分。清代还将西藏文佛典译为蒙文、满文,刻成蒙文大藏经和满文大藏经。这种藏经流传稀少,甚为名贵。

在云南傣族地区流传着的上座部佛教,其佛经是用巴利文写的小乘三藏。一般还是用书写的方式流传,国内还没有刻印过巴利文大藏经。

❺ 有谁可以提供一些藏文

1、可以下载一个藏文字库,安装后,自己在WORD里输入想要的文字
举例:
http://www.homefont.cn/html/zhengbaoxiazai/20080718/15912.html

2、找一个专业的藏文翻译公司,把你想要的文字含义翻译成合适的藏文,并且给你提供你喜欢的字体
举例:
http://www.tibett.cn/zwdz1.htm

3、找一些藏文经书的法本 取其中某些喜欢的文字
举例:二十一度母礼赞文(这个我有藏文的法本 图片的 你若需要我可以发邮件给你)

❻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古格金书

又称金汁经卷,上面写有藏文经书,是用黄金书写的,写在一种特制的黑蓝色的藏纸上的,是公元十世纪初期西藏阿里古格王国时遗留下来的宝贵文物!

❼ 淘宝上为什么没有藏文经书字帖

这种藏文经书字帖,庄属于比较稀少的存在!可以在搜索上进行搜索!应该可找到的!但定不好找就是了!!

❽ 本人拥有一本据说是1300年以前的藏文经书,羊皮纸,用银粉书写。不知道目前市值多少,请哪位大家估一下价

经专家鉴定为真品,必价值连城,如保存完好,文字清楚可见,价在人民币百万元之上。

❾ 《丹珠尔》和《甘珠尔》一共有哪些经书呢

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是释迦牟尼弟子对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
据统计,藏文大藏经(德格版)共收佛教经籍4569种。除佛教经、律、论外,尚有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