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讲述哪个朝代的事每个人在历史上都有原型吗
今天跟大家聊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一首诗。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懿宗年间,一位书生到长安城考公务员,他骑着高头大马,身着青色儒装,身材挺拔,英气过人,明显与一般的才子有些不同。
进了城门,书生跳下马来,放慢脚步,信马由缰。
老马识途,领着他左转右转地找到了一家旅馆。
书生是熟客,旅馆小二一见就热情上前牵住了马,道了一声:同学,今年又来啦。
不知道这是书生的第几次赶考,但从后面往前数是第一次。
对于这次考试,书生很慎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总结了教训,读了更多的书,熬了更多的夜,指不定使上了头悬梁,锥刺股的老招数。
成功则为官,失败则为寇。来之前书生已经打定了主意。
书生家是贩私盐的,所以,书生家有钱,但名声不好听。
不知道他们家是哪辈开始走上了贩盐的道路。我相信,他们的祖先一定有万不得已的苦衷,甚至可能是不贩盐就没活路。所以,一旦赚到钱,他们这个家族就无时不在考虑着盐盆洗手。
这个东西,现在的江湖行话叫漂白。
功名就是淡水,科举就是道路,希望在书生身上。
书生很聪明,是个神童,小时候就会吟诗,流传下来的书生光屁股时期的诗作有两首,一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另一首: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在书生的童声响起时,父亲两眼发光,他从儿子这里看到了希望,家有此子,祖宗显灵啊!他日儿子金榜题名,我们家就能脱离盐道,成为书香门第,更指不定还能成为相门世家,光宗耀祖。
那时,老爹决想不到,他们家不止是相门世家那么简单,在很多年以后,他们家也能造就帝王之业。虽然时间不长,史学家亦是打死也不承认。
这些诗里潜着躁动与异象。
宋朝大士周敦颐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是给退隐之士栽种的,可小小年纪的书生从菊上看了权力(天赐赭黄衣),甚至是变革(他年我若为青帝)。
父亲不觉,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对儿子说:读吧,读吧,状元会在前面等着你,家谱就等着你出息好重新装修。
书生很听话,苦读经书,终于长大后获得了唐朝地方政府的推荐,得以去长安城参加科举大考试。可唐朝进士不是人人都是可以考得上的,录取率很低,也就百分之一,书生考了数次,每次都是属于那百分之九十九。
书生没有气馁,他诚实的将落第归于自己书没读到位,虽然,他曾经也风闻科场黑暗,但他总是天真地认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走后门考上唐朝进士的,总有些名额是给大众的。
努力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不努力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现在,书生要做最后一次努力。
没多久,考试终于开始了。
很快,考试结束了。
张榜那天,书生到长安桑拿房洗了个热水澡,又穿戴一新,他自认发挥上佳,这次考中当是无疑了。
书生来了,他的心里充满希望,亦紧张得很,悄悄一人走向放榜处,口里默念:不成功则成盗,不成功则成盗!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不成功就成仁,似乎此句一出,他的成算又加了两分。
到了,抬起头,仔细寻找,从头到尾,从上到下。
失望,沮丧,继而是愤怒。书生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固定成铁青色,豆大的汗从额上冒出,两手紧握成拳,身体微微颤抖,双目血红,人家双目红红是日夜哭泣,他是双瞳之后燃烧着冲天怒火。
为什么又没有我的名字?!书生仰天大叫。
唐朝的科举,英雄的坟,同学,洗洗睡了吧。
史书上写着哥哥你粗通笔墨普通是粗通的程度,当然就考上不,考不上就不能怨政府。
书生要离开长安这个让他梦碎的地方。
自己一开始走科举这条路就是错误的,可笑的,愚蠢的。书生含着泪水将书撕碎在客栈里,随手扔出窗口。
从那刻时,一个老实的书生已经死亡。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江湖沦落人。
他骑上了自己的高头大马,依旧像来时那么洒脱。也许因为掺杂了愤怒与不满,又或者看透了长安的黑暗,所以他的腰挺得更直了。
当放下幻想,我们会走得更轻松,更稳健。
出了城门,书生回头望长安,对着巍巍城楼撂下一句狠话,准确地说是一首狠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长安,今天我不能用才华让你折服,但总有一天,我会用另一种方式让你颤抖伏首。
当年,唐太宗站在端门之上,看中举的才子们鱼贯而入,得意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他不知道,二百多年之后,他的后代在这次取士时,漏了一个英雄才子在外面。
这是一个危险的角色。没录取书生这个极具野心的不安定分子将是唐朝科举工作最大的失误。
梁子已经结下。
也许大家都知道了,这个人叫黄巢。
大家提到他的这首赋菊,往往想到的是一种莫名的豪气。
满城尽带黄金甲。
但事实上,这可能是是中国最为血腥的一首诗,因为它代表着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浩劫,一场将上千万人的生命卷入战争的起义。
它的惨烈描写在另一首诗里。
在黄巢实现愿望,香阵透长安时,当时的长安城内有一位才华横溢,同样去赶考的秀才,他亲眼目睹了起义大军冲进长安,然后又败退出去的场景。
这首长诗叫《秦妇吟》,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跟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
这里,简单列两句描写这场浩劫的诗句: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军队打进长安时,有人上吊自杀。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随着唐朝军队的反攻,长安开始缺乏粮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而长安城就此毁于战火。经历这场浩劫之后,长安从此失去中国核心的地位,再也没有恢复一哥的地位。
秦妇吟描写的是地狱的一幅画卷,也许太过真实,而且里面找写了一些官兵的暴行,其中有作者韦庄后面的同僚。所以他主动将这首诗从自己的诗集《浣花集》删除,从而使这首诗失传千年。
直到近代,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从敦煌盗出大量经书,从中发现了这首长诗,这首史诗杰作才重现天日。
最后,介绍一下黄巢的结局,在起义失败之后,黄巢被杀,传首长安。但又据说黄巢并没有死,他逃了出去,隐姓埋名。
在起义失败的四年以后,洛阳。
有一天,洛阳的节度使张全义到庙里上香,这位张使君以前也是起义军骨干,后来投降,辗转混到了洛阳节度使的位置。
据说这位张使君号称农夫节度使,还是位非常成功的求雨大师,遇有天旱,必开坛求雨。成功率很高,百姓传说:王祷雨,买雨具。
这一天,他可能又是去庙里求雨,步入佛寺以后,他朝大雄宝殿而去。突然,他的眼前晃过一个人,此人身穿禅衣,手持佛珠,光头大耳,慈眉善目,当是得道高僧。
可张使君总觉得此人面熟。细想之下,他差点尖叫出声来!
他仔细看着那位和尚,那位和尚也不畏惧,只是朝张全义轻轻一笑。
是了,他是黄巢,他是黄巢!张全义在心里呐喊,但他忍住了,与那位和尚点头致意后,擦肩而过。
很多天以后,张全义再去寺里,那位和尚已不见踪影。
洛阳天津桥。
有一和尚匆匆而行,他将要去远方。行至天津桥,他放慢了脚步,此时,日已偏西。
夕阳近黄昏,却是无限好。
小桥,流水,和尚,岂能无诗?
这位和尚倚着桥栏,低声吟道: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许多天以后……
宁波雪窦寺。寺里来了一个和尚,此人身材高大,年纪亦挺大。他在寺里挂单住了下来。以后的日子,住持发现这个和尚为人勤奋,又有佛心,讲经说法颇有灵性,没过多久,就将他作为重点引进人才,发了张农转非,成了常住人口。
成了注册僧人不久后,这位外地来的云游僧有了法号:翠微禅师。
很多年以后。
翠微禅师已经很老很老了,他潜心修习佛法,成为了得道高僧,还当上了住持。
这一天,翠微禅师没有吃饭,他的旁边还围了许多徒子徒孙。
他们在等大师训话,翠微禅师抬了抬眼皮,看了看这纷扰的世界,再用手指了指地上。然后闭上了眼睛,从此再也没有睁开过。
阿弥陀佛,他死了,不,他圆寂了,从此,他深藏功与名。
众人去看他指向之处,赫然有两个字:黄巢。
这就是黄巢,现在你还记得他小时候写的诗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从历史的角度学诗词会特别的容易,诗以诵志,诗不是单纯的词语美妙的结合在一起,而是透过诗词可以了解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心历路程。
我曾经想出版一本书,把诗背后的历史讲一讲,帮助孩子们学好古诗,可是,还没有正式动笔,发现这个事情已经有人干了。
出版社给我寄了一套书,叫《跟着古诗词学历史》,跟我想的一样,就是通过诗词讲历史,通过历史讲诗词。
现在的语文课,诗词的比重大幅增加。
全书选取了79首古诗词,串联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这是一套通识教育的诗词书籍。里面把知识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
比如《登幽州台歌》讲武则天的统治,再到《使至塞上》讲西域的开拓,《过华清宫》讲杨贵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衡水胜仗, 《早发白帝城》讲李白牵扯进的李璘案,当然还有《题菊花》的黄巢起义……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在诗词中就全部体现了出来。
只有懂了”李璘案“的历史背景,才能读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其实隐藏着李白从牢狱之灾中死里逃生的轻快。
还有婉约的李清照,为什么突然写出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这样的雄魄之句。
这就要读到其丈夫赵明诚临阵脱逃的故事。
自己的夫君什么都好,但还是不如项羽啊。
《跟着古诗词学历史》一共4本,涵盖了大一部分中小学生新课标必读古诗词。
点下面的横条购买,这套书一共四本,总共包含了356个网络知识,277个作文素材,18个必考知识,129个历史典故,79首经典诗词,包含历史文化知识,地理网络等丰富的知识点。
现在团购价是59元,因为马上要过年了,快递已经停运。我们会在新农历年的初七八安排发货,正好赶上孩子开学前的预习。
2. 京剧始于什么朝代,创始人是谁
京剧始于清朝,创始人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2)国朝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京剧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3. 中国第一个王朝是谁建立的
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大禹建立的。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着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3)国朝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 ),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禹去世后,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4. 纵观历史,所有朝代的历史都拍过电视剧,唯独西晋和东晋没有,这是为什么
第一点,最重要的一点。电视剧必须要能吸引观众。如三国割据群雄并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满清宫廷后妃博弈,权谋利益与宫廷生活,加上也许颇为烂俗的言情&穿越剧情……这些结构都有自己的用户群,而且这些朝代的知名度高。不信的话找个普通人,问问他对于清朝康雍干等等皇帝与两晋一堆挑战你记忆力的司马X,哪个更了解。最好是知名度高的朝代,观众不一定懂,图个乐呵,也方便显得自己不那么无知,毕竟看部不用动脑的电视剧都要抱着搜索引擎,不是每个寻求娱乐者都能忍受的。那么你肯定有问题了,两晋就没有权谋,就没有激战了吗?当然不是。但归根结底知名度不是一个档次。
第二点,不利于社会风气,拍出来也不一定过审。比如说谈名士,必然会提到他们奇装异服聚众high药,这群贵族兼知识分子的面貌这时实在说不过去。当然这是以偏概全,各个朝代总有一点难以言说的龌龊事,然而两晋剔除这些部分,显得很不真实。
第三点,不主旋律,不中国梦,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整体而言,你很难用两晋来发扬伟光正,也不能像强汉盛唐甚至大明一样激荡民族自豪感,反而被各种打成皮皮虾,内部乱的不行,八王之乱活活把一个大一统王朝整成了王八,外头少数民族一窝蜂冲进来,不说三光,破坏也是巨大的。(当然动乱不止一个原因)这别说上头了,我们都看不下去。能料想到必然有人看到一半觉得太窝囊,弃了。(许多王朝的过程都呈山脉状,两头低,中间允许震荡。然而晋代比较特殊……举例说明就是大一统的西晋不按基本法,灭了东吴只活了37年)
不合勿喷。
5. 三国演义的朝代及作者,跪求
罗贯中,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着(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着。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拥刘贬曹”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6. 徐悲鸿是哪个朝代的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学习画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是我国伟大的爱国画家。
1895年(光绪年间二十一年 乙未)1岁
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母亲鲁氏从事家务。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年(光绪年间二十七年 辛丑)6岁
从父识文断句。
徐悲鸿1902年(光绪年间二十八年 壬寅)7岁
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年(光绪年间三十年 甲辰)9岁
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年(光绪年间三十一年 乙巳)10岁
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光绪年间三十四年 戊申)13岁
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民国年间元年 壬子)17岁
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民国年间三年 甲寅)19岁
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20岁
再次到上海。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21岁
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22岁
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结识着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23岁
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与鲁迅会晤。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24岁
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25岁
拜法国着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26岁
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问学于画家康普。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27岁
从学于康普的同时,到博物馆临摹着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常去动物园画各种动物,以提高写生能力。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28岁
返回法国巴黎继续学习。5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徐悲虹-雄狮
1924年(民国十三年 甲子)29岁
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胃病复发。绘画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30岁
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31岁
春日,返回法国。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斯坦的《丰盛》,受益匪浅。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民国十六年 丁卯)32岁
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5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28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33岁
1月,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己巳)34岁
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庚午)35岁
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36岁
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壬申)37岁
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38岁
完成油画《徯我后》。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甲戌)39岁
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7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乙亥)40岁
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丙子)41岁
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丁丑)42岁
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宋人画《八十七神仙图》卷。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创作《巴人汲水》。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43岁
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接受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44岁
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45岁
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年(民国三十年 辛巳)46岁
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壬午)47岁
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癸未)48岁
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甲申)49岁
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乙酉)50岁
与蒋碧微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丙戌)51岁
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52岁
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戊子)53岁
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己丑)54岁
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庚寅)55岁
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年(辛卯)56岁
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壬辰)57岁
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强身体锻炼。
1953年(癸巳)58岁
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7. 公仪休是哪个朝代的
【人物资料】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人物故事等】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是出身鲁国的博士,鲁国的博士或当为儒生,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不过。这里讲的小道理,却很实在,人人能算这笔账。如今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贪官们,原来都是有地位的官吏,他们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错的生活,如今要想自由地享受其本来应得的薪金,还能够吗?
儒家是一个起点很高的学派,孔子的"士志于道",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造就了大批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骨"的伟大人物,这是一部二十五史,以确凿的史实昭示我们的,任谁也无法否认。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人总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学说中,又有着类似公仪休嗜鱼这样的针对起点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论和故事,这说明儒家廉政理论的务实性与多层次性。因为,儒家学说是用世的学说,凡用世的学说,则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先进分子的理论外,还要有针对普通一些的人们的理论,才能完备而切合于实用。这是我们今人应该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先进分子,而是应当给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先进分子往往是少数,如果道德教育只着眼于先进分子,并且把教育先进分子的道理用之于普通群众,则这样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不着边际。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实与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题目。
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仪休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他自家园子里长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这些冬葵莱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织布自己用,他就把织布机烧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
这则故事,与前述公仪休嗜鱼的故事,完全不同。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很务实的道理。而这则故事,调门是非常高的,高得几乎可以说是不近人情。种得好好的冬葵菜要拔掉,自己妻子织布,就去织休妻。这一切,则又都是为了坚持做官的人不经营产业的原则。这也就是说,吃自己种的菜,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就会和做官的人不能同时经营产业的理论矛盾,因此,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就必需坚决拔葵去织,虽不近人情亦在所不计!
这则故事,未见于先秦典籍。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这则故事的典籍,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不过,在《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的,董仲舒回答汉武帝问题的、俗称为《天人三策》的对策(皇帝的简短诏书,称做"策",臣下上书回答皇帝诏书中提出的问题,称"对策")中,我们却看到了同样的内容。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分析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所述的这则故事,应当是从老师董仲舒那里听来的。这个情况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这则故事中,何以会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内涵。它实际上是董仲舒师承的那些治《春秋公羊学》的儒家学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素材。口耳相传的东西常不如书面的东西那样稳定,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经过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工,有点像民间故事那样。不过,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同民间故事又有些区别,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不断增强其艺术性、故事性,而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则往往会在强调其某一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使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使其近于寓言。
那么,在公仪休的这种不近人情的行动中,所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这就是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的思想。这却是儒家为官守则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说清楚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观察一下,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对策中,是怎样发挥儒家的这一理论的?我们现在把董仲舒对策中的这一看法,大致译为白话:
"上天也是有分寸的啊!长有牙齿的猛兽就不再长角,长有翅膀的鸟类就只有两只脚,这就是受大者不得再取小的原则啊!"
"古代做官的人,就不再以力取食(指农工业),亦不再经营商业,这也是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若是已经受大,又再取小,上天也做不到,何况人呢! 这就是民众之所以经常发出愁怨、叹苦不足之声的原因啊!身宠而居高位,家温而食厚禄,乘着富贵的资力,而与民众争利于市,民众怎么能争得过这些官僚们呢?所以一批官僚们,众其奴婢,多其
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累,追求这类富裕的资产,没有止境,以此迫促民众,民众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渐渐走向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在上者不去救助他们,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就会连死都不怕,怎么会不去犯罪呢?这就是用刑越重而奸邪越是无法控制的道理啊!"
"所以,拿俸禄的人家,就只该靠俸禄生活,不得与民众争营其他产业,然后利益才能平均分布,百姓始能家给人足。这是上天之理,也是远古之道,天子应当效法此理定为制度,而大夫应该遵循此理指导自己行动。所以公仪子相鲁,看到妻子织布就怒而出其妻,吃到冬葵菜就恼而拔其葵,说:'我已经拿了俸禄,难道应该再要去抢夺农夫工女的利益吗?'古代居于官位的贤人君子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德行,就自然地听从他们的教导,民众受到他们的廉政作风的影响,自然也不会贪鄙。……由此观之,天子、大夫者,乃是下民之所注视与仿效,远方都在从四面看着的人啊!近者视而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居贤人之位而与民众争利乎?况且急于求财利常恐不足者,是民众的想法;急于求仁义而常恐不能教化民众者,才是为官者应有的想法!"
"《周易》说:'负且乘,致寇至。'乘车,是君子(官吏)之位;挑担,乃庶人(民众)之事,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祸患必至!如果居君子之位,愿为君子之行,那么,除了学公仪休的样,别无他途!"这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官吏与民争利,就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形成与加速两极分化,这对任何社会而言,都是危险的。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这样一则看似不近情理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有深度的治国之道。我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针对官员经商办企业曾经三令五申予以禁止,近期又出台禁止官员在企业兼职兼薪的举措,所有这些,除了肃贪反腐的需要外,就是为防止官员与民争利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采取的治国之道。
8. 京剧形成于哪个朝代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