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民族乐器有哪些
中国民族乐器有: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参考连接:http://ke..com/view/110789.htm
2. 关于中国的新民乐的相关知识
中国新民乐运动
发表时间:2006-4-21 9:09:03 来源:中网新空气
--------------------------------------------------------------------------------
1、中国的音乐出什么问题了?
中国的音乐出什么问题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今年大陆的原创音乐又荒了,放眼望去,只见一片吵吵闹闹的外来音乐,欧美、日本、港台、甚至韩国。好听的新歌总与大陆原创无缘,到处都在不停的在发奖,但好象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怀旧。10多亿的人民需要的音乐食粮,基本都需要进口,我们大陆音乐人的“自留地”里今年继续收获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我还知道民族音乐就更不用提了,连续荒芜多年,《梁祝》快成了不可超越的了。民族音乐,连我们自己的国人都不喜欢听了,怎么让外国人喜欢?现在中国年轻人喜欢外来歌星多于大陆歌星,喜欢蹦迪多于扭秧歌,但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有选择的权利,而且选择的范围还在不断加大。在当前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眼界不断开阔的前提下,到底该怎么弘扬民族文化,才能皆大欢喜?民族音乐到底该以什么为突破口,才能打入世界流行乐坛,为祖宗争光?
中国入关在即,外来文化已经在中国境外大量集结,等到大规模入侵发生以后,也许我们连怀旧的机会都没有了。原创流行歌曲也许会死掉。而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我们的孩子再也不想听中国的歌谣,青年人再也不会跟着中国锣鼓镲翩翩起舞,中年人再也不敢以民族音乐为自豪,老年人再不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学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再不大发展就即将被历史尘封。5000年的音乐宝藏将失去她闪耀的光辉,更何谈什么发扬光大?
而世界的其他地方,却发生着另外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南美人把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做了流行化处理后,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成功。爱尔兰人除了把他们的民族音乐录成一张张的发烧天碟以外,更是把他们的舞蹈弄的全美上下风行一时。而美国则更是出了很多类似DEEP FOREST这样恨不得把全世界民族音乐都变为己用乐队。美其名曰“世界音乐”。这种音乐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除了为唱片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以外,更是为世界文化交流做了不朽的贡献。
而我们,该怎么办?
2、关于新民乐
1,中国民族音乐为什么不2,被年轻人接受?
很少有民乐家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可能都在考虑怎么把民乐弄的更“民乐”,这样做也许会赢得懂行的人的尊重,但往往也让越来越多不懂民乐的年轻人忘而却步,更让全世界不懂民乐的人听的摸不着头脑。别说普通老百姓,就是现代的音乐制作人,你问他西洋乐的乐器,他都会玩。可有的中国民乐乐器,他们连名字,都不知道。例如:芎,芒筒,巴乌,革胡,大筒,艾捷克……难道是民乐不好听,民族乐器不好弹吗?不是,因为现今的这个世界,如果你想讨大家喜欢,那请放下架子,先看看大家喜欢什么吧。
大家喜欢什么?当然大部分人都喜欢好听的流行歌,刨去偶像、脸蛋儿、人格等因素,只从音乐角度考虑的话,你会发现一首好的流行歌里有优美的旋律,有多情的和声,有华丽的音色,有精良的配器编曲,有热情的节奏,完美的录音制作,更有科学的包装宣传等等。这些因素里很多都是传统民乐所不具备或不被民乐人士关注的。所以当然很多新一代的普通人接受不了传统的民乐。
要知道唯一能在国际舞台上让中国人挺起腰杆儿的,只有我们的民族音乐。但传统的民乐缺乏通俗性,也就是说,传统的西方国家观众很难接受未经任何修饰的我国传统民乐。但其实只要我们按照西方的欣赏习惯稍微给她变变模样,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充分展现我国5000年的音乐精髓,那肯定还是能打动西方听众的。比如,如果你让人去听越剧,恐怕大家还很难接受,但如果是听小提琴协奏《梁祝》,那估计就有很多人能接受了。但《梁祝》可就是从越剧里变过来的啊。毕竟这是属于严肃音乐范畴之内的音乐,比起流行音乐,这种东西还是很不吃香的。怎么才能重新唤起大家对“民乐”这种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音乐的注意呢?怎么才能把民乐普及,迅速占领国内外音乐市场呢?那我们需要的就是新民乐运动。
3,什么是新民乐
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因为我国民乐的精髓就在其深邃的意境里。新民乐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简单的加上个流行的伴奏,因为这样做只会把民乐推向更糟糕的深渊。新民乐更不是简单的用民族乐器来演奏西洋曲目,因为在音乐领域我们不能再跟在别人后面了,我们要发明创造一种新的音乐。概括的说,这种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
民乐有什么长处?1,意境深远,底韵丰富;2,旋律优美,朗朗上口;3,民族乐器音色有个性,容易识别。
民乐有什么糟粕?1,和声不好,齐奏居多;2,结构不好,缺乏段落;3,节奏型不完美,太机械,太单一。民乐的缺点正好是西洋音乐的长处,尤其是国外的流行爵士音乐,更是在这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所以道理已经很明显了,以民乐为基础,集各家之所长,创造新的音乐吧。在新民乐里,我们要象所有成功的商业音乐一样,具有“优美的旋律,有多情的和声,有华丽的音色,有精良的配器编曲,有热情的节奏,完美的录音制作,更有科学的包装宣传等等。”一样都不能少。
3,新民乐可能带来的效应
新民乐运动,这是我们唯一在短期内可以冲击格莱美奖项,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方法了。我们就是要做一批属于世界的音乐,类似于DEEP FOREST但又和他们不同,类似于BOB JAMES但又有中国味,只有这种类型的中国音乐才有能力冲击美国市场。眼下这种“世界音乐”在世界各地正热的不得了,是我们出手的好机会。
如果这种新民乐能成功发行,在国内能造成的影响更是难以预料。中国听众会在新民乐中陶醉,渐渐忘记KENNY G、YANNI等国外轻音乐家,毕竟民乐是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当然更容易引起共鸣。无论各个年龄阶层,都会有反应,因为我们是从讨他们喜欢的角度出发的。而再也不是摆出一副“你爱喜欢不喜欢,我无所谓”的架子来。这是一个很实在、很商业的问题,用不着遮盖。
新民乐运动很可能带来新的一次民歌热潮,目前的乐坛,与流行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歌日趋火爆,新民乐运动势必会带来民歌既80年代“西北风”之后的又一次革新,市场含金量之大,难以计量。推红了新民乐这个概念,等于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为相关新人推广创造巨大的方便,其带来的品牌效应更是无法估量。
4,新民乐运动的先锋
新民乐运动需要有一批勇敢的民乐先锋站出来,充当吃螃蟹的人。而由卞留念、莫大伟、楚小帅组成的“红-黄-蓝”乐队则挑起了这个重担,愿意以身试法,打响新民乐运动的第一炮。卞留念:着名二胡演奏家,着名音乐制作人。莫大伟:美国爵士音乐家,音乐制作人。楚小帅:数码乐器演奏家,新生代电脑音乐制作人。
你也许会发现,这个乐队不同于一般的乐队,是由三个擅长演奏的音乐制作人组成的,所以他们的作品,无论是编曲、制作、演奏、录音都非常精良。他们要做的绝对不是普通的商业音乐,因为他们的信念是要把新民乐做到不能再完美为止,一切从音乐欣赏者的心理出发,把握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听觉、视觉、感觉,他们有意要做一次民乐领域的大突破。目前红黄蓝乐队的代表作品是《秧歌》,也是新民乐运动典型的代表作品。还有大量的新民乐作品正在制作之中。
他们三人的组合是非常科学的,其中卞留念无须多介绍,我国着名音乐人,他深谙民乐精髓,擅长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仅家中收藏的名贵民族乐器就有30多种。有他的亲自把握,乐队的民乐因素绝对会是原汁原味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他是行家。而且卞留念更是大陆第一代音乐制作人,从事音乐制作多年,作品数以千计,不仅编曲手法诡异,经验丰富,在观众心理学上更是有其独特的研究,多年的春节晚会他连续获得金奖,10亿电视观众都喜欢他的作品,这是说明问题最科学的事实了。他喜欢文化交流,已经获得成功的他每天还在不停的吸取各地区音乐中的营养。他是最典型的继承并发展炎黄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艺术家,他是红黄蓝乐队中的“黄”。
莫大伟(DAVID MOSER)博士,从事汉语语言学研究多年,目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对中国文化、汗学的研究,学术性上,甚至超过普通中国人。他更是弹了一手的好爵士钢琴,精通爵士乐作曲、编曲。有他的加盟,确保乐队中使用西洋流行爵士音乐因素时,能准确无误。在使用西洋音乐因素时,他保持了科学的态度,一切都是从文化的基础谈起,莫大伟先生更是在民乐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其独特的音乐观点。这在他手下的音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做的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文化。莫大伟代表来自美国的海洋文明,他是红黄蓝乐队中的“蓝”。
楚小帅,25岁,乐队中最年轻的一位,音乐制作人,目前师从莫大伟、卞留念两人。在他从学校毕业的短短几年中,连续夺得多项国内电脑音乐制作比赛大奖。擅长演奏目前最先进的各种数码乐器。一直被国外的数码乐器制造商聘为技术专家,他掌握着最先进的数字音乐制作技术,为整个乐队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确保音色华丽,制作精美。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酷爱互联网,更是成功的策划过中国第一首网络音乐的销售。他是年轻人活力、向上的化身,是乐队中的“红”。
红黄蓝乐队,是中国第一支全部由制作人走到台前组成的乐队,也是中国第一支定向做新民乐类型音乐的乐队,更是中美人民友谊及民间文化交流的代表。希望他们能成功。
3、总结
新民乐是一种政府也支持,老百姓也喜欢,音乐家也爱玩的音乐,肯定是要大发展的。而新民乐运动势必将拉开我国各族人民音乐进步的序幕,将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奠定基础,将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展开新的篇章,更能为中国制造新的商业热点。希望中国的音乐能象美食一样,让全世界人民回味无穷。
3. 民乐大师有哪些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49960.htm
华彦钧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刘天华
刘天华是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创作活动正是在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为普及音乐教育,发扬振兴民族音乐而奔走的时候。刘天华音乐的知识面很宽,从小就接触过军乐队中的管乐器,后业向人学习过二胡、琵琶和多种民间乐器。1922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期间,还向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与作曲理论,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整理工作。
刘天华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主要在民族器乐创作上。他共创作有7首二胡乐曲,47首二胡练习曲,3首琵琶乐曲,15首琵琶练习曲。他将二胡这件中国最普及的民族乐器从伴奏地位上升到独奏地位。并且将这件乐器纳入高等院校教学之中,设立二胡专业,为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于他对民族间乐有着透辟的了解,他创作的乐曲不论是题材立意,还是旋律构成、结构安排都有着鲜明 的民族特点;又由于他对西洋音乐的长处用来帮助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刘天华这种融人贯通中西之长的精神,以及他在创作上如此杰出的成就,今天仍然是民族器乐创作中一个令人景仰的山巅。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江明行》、《烛影摇红》、《苦闷之讴》等。
刘文金
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指挥家之一。
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器乐、声乐作品,其中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乡》曾在中国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荣获一等奖,更被誉为当代二胡作品的新的里程碑,影响海内外,其他的主要作品尚有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山村的节日》、《难忘的泼水节》、《音乐会序曲》、《十面埋伏》等;笛子与乐队《鹰之恋》、二胡与乐队《秋韵》等;声乐作品有《大海一样的深情》、《北京之夜圆舞曲》等;舞剧《长恨歌》等,有的作品曾获得创作奖。
由于他出色的创作成就,刘君被民族音乐界推崇为中国近代“自刘天华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北美洲中国音乐研究会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国音乐》曾赞扬刘君是“中国大陆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
何占豪
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注重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八十年代以后,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协奏曲和琵琶协奏曲外,还写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情》,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傣寨风光》,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新秀辈出,除了将《梁祝》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之外,还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扬琴协奏曲《罗兰情》等,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何占豪称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不管是哪种,都可以给后人带去经验与教训。"他对后辈的提携是圈内人众所周知的,当年,默默无闻的二胡新秀,如今是海内外着名的二胡演奏家许可"毛遂自荐"恳请何老师帮助年轻人的信至今让何占豪感叹,"当年,没有孟波、丁善德、刘品等教授提携,哪有我何占豪的今天呵。"如今,许可、马晓晖已成名家;二胡邵琳和古筝罗小慈等新秀也已崭露头角,这些演奏家们或多或少地与何占豪的新作首演结下了不解之缘。
"路漫漫,其修远兮",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恒的主题,只要人民大众喜欢的,他会一如既往。
谢功成
作曲家对民歌进行改编、加工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将民歌作为间调素材,作旋律性的发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时对其进行多声部的加工处理,如改写成全唱曲或配钢琴伴奏等,使其增强艺术和丰富其表现内涵。
谢功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合唱《阿拉木木汗》。这是他于1948年在香港时进行改编的。这首合唱以其丰富的合唱效果、生动的音乐形象、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饮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还是专业、业余合唱团队的保留节目。
谢功成于1955年写作的大合唱《长江抒情诗》(放平词),是一部具有较高专业技巧和音乐表现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乐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国音乐周演出时,就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后来全曲曾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进行守演出。这部作品在积极的反映时代生活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强调了艺术主体的美学价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艺术功利主义的要求,今天看业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长江抒情诗》有壮阔激情的第一乐章《大江东去》,飘逸、深沉的第二乐章《白帆》,生动、活跃、谐谑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彩虹》,神奇、飘渺、幻想的第四乐章《神女》以及热情、澎湃的第五乐章《长江,你浩浩荡荡》。
作曲家近年的新作有合唱《绿色的澜沦江》等。
谢功成同时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建国以来主要从事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菱有《合唱写作技巧》(与曾理中合着)论文《论同宫场》(与马国华合着),以及主编和参予定作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
4. 急求~FL民乐素材,悬赏追加~
sample tank 的一套民乐素材就好: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3864/
如果源不太多了就留下邮箱,我发给你
5. 民乐合奏曲目有哪些
1、《步步高》
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着的《琴弦乐谱》,在当时已很流行。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为我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民族器乐合奏乐曲《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广东民乐。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着的《琴弦乐谱》,在当时已很流行。《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6. 中国十大民乐
十大民乐简介:
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彭修文改编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中国传统乐曲的一种曲体,旋律优美刚劲,清秀高雅。
月儿高(民乐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编
原为一首琵琶曲,乐曲描述了祖国山河美丽壮阔的夜色,借以抒发热爱祖国的激情。
塞上曲(琵琶与乐队)古曲张大森改编
原为清末李芳园根据华秋萍《琵琶谱》中五首小曲加以发展组合而成,现用琵琶与乐队演奏的《塞上曲》是依据传谱,拔引“文姬归汉”的故事。
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编
原名《浔江琵琶》,最早是一首琵琶古曲,后为丝竹乐俣奏而广泛流行。十段音乐均以渔舟为主线,通过不同侧面刻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
二泉映月(二胡与乐队)华均曲彭修文改编
该曲为中国民间艺人阿炳的代表作。乐曲不仅将人引人夜深入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使人体会到一个盲人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和对幸福的向往。
彩云追月(民乐合奏)任光曲彭修文改编
乐曲集中了广东音乐特色,以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南国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
不屈的苏武(二胡协奏)彭修文曲
乐曲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乐曲以二胡协奏的形式通过风雪孤忠,思汉怀乡,执节荣归三个乐章表现了苏武热爱祖国的坚贞诚挚的情怀。
交响诗《流水操》(民乐合奏)彭修文曲
作品以古琴曲《流水》为素材,构思成篇,写于1979年,乐曲生动地描写了长江大河从源头的满水汇集成河不断壮大,终成滔滔之势,向着东洋大海,万里奔流不息。
幻想曲《秦·兵马俑》(民乐合奏)彭修文曲
1984年,彭修文老先生以秦佣坑为题材,以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史实为背景,塑造了出土的秦兵马俑的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三段展示了秦兵一天的征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何占豪陈钢
《梁祝》是以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事故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
7. 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民乐
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彭修文改编《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中国传统乐曲的一种曲体,旋律优美刚劲,清秀高雅。月儿高(民乐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编原为一首琵琶曲。乐曲描述了祖国山河美丽壮阔的夜色,借以抒发热爱祖国的激情。塞上曲(琵琶与乐队)古曲张大森改编原为清末李芳园根据华秋萍《琵琶谱》中五首小曲加以发展组合而成,现用琵琶与乐队演奏的《塞上曲》是依据传谱、援引“文姬归汉”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编原名《浔江琵琶》,最早是一首琵琶古曲,后为丝竹乐合奏而广泛流行。十段音乐均以渔舟为主线,通过不同侧面刻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独奏曲)这是两首着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均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渔舟唱晚(古筝独奏曲)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面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江河水原是东北地区流传的民间乐曲,音乐形象深刻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二泉映月(二胡与乐队)华均曲彭修文改编该曲为中国民间艺人阿炳的代表作。乐曲不仅将人引入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使人体会到一个盲人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和对幸福的向往。彩云追月(民乐合奏)任光曲彭修文改编乐曲集中了广东音乐特色,以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南国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不屈的苏武(二胡协奏)彭修文曲乐曲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乐曲以二胡协奏的形式通过风雪孤忠,思汉怀乡,执节荣归三个乐章表现了苏武热爱祖国的坚贞诚挚的情怀。交响诗《流水操》(民乐合奏)彭修文曲作品以古琴曲《流水》为素材,构想成篇,写于1979年,乐曲生动地描写了长江大河从源头的滴水汇集成河不断壮大,终成滔滔之势,向着东洋大海,万里奔流不息。花好月圆(民族管弦乐曲)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A的主题柔和轻盈,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轻快活泼,生动地表现了人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姑苏行(笛子独奏曲)江先渭曲乐曲采用昆曲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观赏,美不胜收。幻想曲《秦-兵马俑》(民乐合奏)彭修文曲1984年,彭修文老先生以秦佣坑为题材,以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史实为背景,塑造了出土的秦兵马俑的音乐形象。乐曲通过三段展示了秦兵一天的征伐。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曲)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喜洋洋(民族管弦乐曲)刘明源创作于1958年。全曲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作者以两个笛子声部的重迭、顿音和加花的手法,增加了热情洋溢的气氛。长城随想曲(二胡协奏曲)1978年,刘文金访美回国后创作的,乐曲吸收了我国戏曲、曲艺和古琴、琵琶音乐的特点,使作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何占豪陈钢《梁祝》是以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