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处署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适合中年男人qq头像图片 2025-08-28 04:16:52
衔接拉手图片素材 2025-08-28 04:03:30

处署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8-21 03:51:47

⑴ 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

夏入秋的主要特点是特点是气温下降

气温逐渐下降,是我国秋季主要气候特征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入秋时间不一,秋季长短不一,下面以我国东部地区入秋时间先后为例,结合相关节气,简单描述一下秋季气温下降的基本情况。

1、立秋(公历8月7日、8日或9日)

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暑去凉来的意思,我国古代通常以此作为秋季的开始。然而,立秋节气前后,我国东部真正入秋的只有东北偏北地区,黄河中下游也只是略有秋意,而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三伏”尚未结束,“秋老虎”还要肆虐一段时间,天气依旧炎热。

不过,虽然这些地方并未入秋,白天最高气温仍可能超过35℃,但是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早晚已略有凉意,这与夏季“夜热依然午热同”(杨万里《夏夜追凉》)的酷热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2、立秋之后是处暑(公历8月23日或24日)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处暑节气前后,“已落关东叶”(周贺《城中秋作》),我国东北地区全境入秋。

3、白露(公历9月7日或8日)

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天气转凉,开始有露水出现。白露节气前后,金风送爽至华北平原。

4、秋分(公历9月7日或8日)

表示秋季平分,昼夜等长,“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许浑《早秋三首(其一)》,秋分前后长江中下游北部地区入秋。

5、寒露(公历10月8日或9日)

是气温比白露节气时更低,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九江寒露夕,微浪北风生”(李群玉《桑落洲》),寒露节气前后,凉秋南下到达长沙、南昌、杭州一线。

6、霜降(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即将开始。“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宋之问《早入清远峡》),霜降节气前后,秋风才吹到岭南两广,但与北方秋季风景迥然不同。

⑵ 这张海报感觉如何处暑节气 , 评价一下

很有中国风感觉的海报,整体以蓝绿色彩为主,看起来还比较清爽,在暑气炎炎的日子里看到,有一丝清凉的感觉,总体看起来还不错的,感觉饱和度再低一些。会更淡雅。

⑶ 二十四节气的各个名称是什么

1、立春

邮票图案上,远山泛出浅绿,树木开始发芽,温暖的春风吹醒万物,大地呈现绿意盎然、春光明媚的景象,万物复苏。“立春”两字用楷书写出。

2、雨水

邮票图案上,远山更显苍翠,春雨淅淅沥沥,农民开始下田耕种。绵绵的春雨,带来丰沛的水分,农民开始了一年的农耕生活,忙于播种耕作,期望来日的丰收。

3、惊蛰

邮票图案上,雷电交加,雨量越来越大。春雷惊醒了冬眠的虫类及蛰伏的动物,大地充满生气,万物孕育生机,草木开始茂盛,到处鸟语花香。一切冬眠的生物都开始醒了,田里白鹭正在寻找鱼虾吃。

4、春分

邮票图案上,远山含翠,春雨绵绵,大地一片生机。辛勤的农民朋友披蓑戴笠,弓腰插秧。乡村生活浓郁,充满诗情画意。

5、清明

邮票图案上,远处的山峰更加苍翠挺拔,房屋的轮廓在辽阔的原野中更加清晰。画面的主体是一个木食盒,里面装着滋味鲜美的饭食。由于农活忙,农妇把饭菜送到田间。

6、谷雨

邮票图案上,河水清明澄澈,农舍林立,大地一片绿意。画面主体是一套农民外出时穿的蓑衣,戴的斗笠。昭示着谷雨时节的天气特点,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7、立夏

邮票图案上,远处青山含黛,房舍林立;近处禾苗茁壮,青翠茂盛。大地铺满了浓浓绿色,一派生机勃勃之景象。

8、小满

邮票图案上,画面主体是一部水车取水的图景。此时田里的稻麦已粒粒结实,农夫们辛勤地踏着水车,以提供秧苗更充足的水分。夏季的南风吹动了原野的各种花草,就在那草木丛深之处可见到那小小的茅舍。近处麦田那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时,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娇憨可爱。

9、芒种

邮票图案中,青山楚楚,白云飘飘。画面主体是一束金灿灿的稻谷。沉甸甸的谷穗颗粒饱满,丰收在望。象征着幸福美满,预示着吉祥安康。

10、夏至

邮票图案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鳞次栉比的农舍衬托在一片金黄之中。树木葱茏,枝繁叶茂。一只鸣蝉,犹如夏的精灵,卧伏于葱绿之中,高声吟唱,似乎在颂扬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1、小暑

邮票图案上,庄稼都已成熟,到处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画面上一把普普通通的蒲扇,明确显示出季节的特征。随着气温逐渐炎热,人们借由蒲扇生风,象征对生活的应变能力。整个图案充满着农家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朴实亲切。

12、大暑

邮票图案上,最醒目的莫过于令人馋涎欲滴的西瓜,青皮翠绿,红瓤黑籽,汁液充足,让人垂涎。炎炎夏日,人们挥汗如雨,酷暑难耐。这时人们最最需要的,就是这类解暑降温的最佳食品,人们藉吃西瓜以去暑解热,以保平安康健。

13、立秋

邮票图案上,秋风来了,蓝蓝的天空更加高远,朵朵白云轻盈缥缈。山更加峭立,水益发碧蓝。打谷场上,稻麦金黄,香飘四溢。辛勤的农民已经嗅到了丰收的喜悦,幸福的笑脸依然挂满汗滴……

14、处暑

邮票图案上,一派丰收的景象。谷堆隆起,稻谷如山。它们和远处的青山绿树,遥遥呼应,都辉映在蓝天白云之下。春天,农民朋友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在田埂间,在河堤畔,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来了,农民朋友同样挥洒着汗水,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幸福。

15、白露

邮票图案上,远处的山峰不再苍翠,绿意渐渐消褪;植物也开始渐渐泛黄,天空显得更加空旷辽远。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绿叶上滚动,像调皮的孩童,在和阳光捉迷藏,仿佛在享受着习习秋风的丝丝凉意。

16、秋分

邮票图案上,远山绵绵,碧水依依。醉红的枫叶在极力舒展自己的翅膀,似朝霞,似火焰,飘向人间,飘向农家院落,撒下万紫千红,留下美好祝福。秋的浓郁,秋的质朴,无不饱含着农家人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17、寒露

邮票图案上,曾经翠绿的山色逐渐变得枯黄,树叶凋零,枯枝萧索。虫儿歇息了鸣叫,鸟儿倦怠了翅膀。天空不再喧闹,大地陡然寂静。深秋时节的乡村已失去了往日的绚丽多姿,生活已渐渐变得单调,不似往日的丰富多彩。

18、霜降

邮票图案上,远山温顺,失去了昔日的挺拔放纵;河流沉静,放弃了往日的欢唱奔腾。花草树木渐渐变得枯黄,枝叶凝霜。人入舍,鸟归巢,大地失去了生机。气肃而凝,露结为霜,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冬天就要到了。

19、立冬

邮票图案上,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古人认为天气转凉,为重视保健养生,流行在此日进补,称为“立冬补冬”。画面上那只红红的坛子上那个繁体的“补”字,正是表达了这一涵义。

20、小雪

邮票图案上,远山肃立,雪花飘舞。青松在雪中傲立,更显精神和风骨。晶莹的雪花由空中缓缓飘下,点缀着高山上的松树,大地呈现白茫茫雪景。

21、大雪

邮票图案上,雪花飘飘,漫天飞舞。巍峨耸立的群山被白雪覆盖,整个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北方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台湾的高山地区,此时也可以赏到皑皑雪景。大自然一片肃杀之气,水冷草枯,有些动物已经开始冬眠。

22、冬至

邮票图案上,漫天飘着雪花,表明寒冷的冬天来了。一碗汤圆,红白相间,热气腾腾,弥漫着喜庆,洋溢着温馨。合家团聚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亲亲热热。冬季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很有文化内涵。

23、小寒

邮票图案上,天地茫茫,北风料峭,积雪深深,宇宙间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厚厚的积雪压在树枝上,淫威尽展。但寒枝并未折服,依然迎风斗雪,傲然挺立。

24、大寒

邮票图案上,远山连绵,各个山尖儿都顶着一髻儿白簪花,晶莹可爱。天寒地冻,小木屋上厚厚的积雪让人寒从心起。古谚:“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可见这两个节气在一年中最为寒冷,到处冰天雪地、天寒地冻。但寒冬一过,春天不远,大地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3)处署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历史由来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阳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网络

⑷ 把“二十四节气”五个字,设置成一张好看的图片;

help1下

⑸ 处暑的图片

因为立秋之交时节正值一年中天气最炎热、温度最高、让许多人感觉寝室难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忧虑。处暑也正值三伏天之中,离秋天时间比较接近的意思。

⑹ 请问在哪个网址上能找到二十四节气图的高清图

你看看这个吧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24%BD%DA%C6%F8%CD%BC

⑺ 谁有24节气图

节气表(按公元月日计算)

春季
立春
2月3--5日交节
雨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3月5--7日交节

春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4月4--6日交节
谷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5月5--7交节
小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6月5--7日交节

夏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7月6--8日交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8月7--9日交节
处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9月7--9日交节

秋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10月8--9日交节
霜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交节
小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12月6--8日交节

冬至
12月21--23交节
小寒
1月5--7日交节
大寒
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⑻ 关于八月的图片带文字

如图所示:

(8)处署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8月(August)是公历年的第八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在北半球,8月是夏季的第三个月。本月的节气有:立秋、处暑。在中国8月1日是建军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月份来源

朱里斯·凯撒(Julius Caesar)死后,他的甥孙屋大维当上第一位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选定8月。

因为他登基后,罗马元老院在8 月授予他Augustus(拉丁文--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8月。原来8月比7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又决定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从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语8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⑼ 冬奥会24节气背景图分别哪些地方

北京冬奥会开幕仪式设计采用二十四节气,这是因为2月4日当天正处于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编导正好发现那一天的特殊性,以此来引开冬奥会开幕仪式。“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我国第五大发明,其中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其中“二十四节气”背后分别对应我国古代24首优美古诗词。立春代表迎春迎新执意,用词作为冬奥会开幕设计,也寓意北京欢迎全各各地来参加冬奥会的朋友。





以上是我国发明“二十四节气”具体出处,每个节气,我国会有传统习俗活动,像饮食中吃饺子、吃面条等等,它代表百姓间传承文化以及寄托思念的一种形式,由此展开很多娱乐、养生、礼仪。到什么节气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⑽ 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 、气候 现象、气候变化三种,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便是立春。立春曾经在中国古代是重大节日。我国古时候历朝历代这一天要举行迎春仪式,围绕立春举行的民俗活动有“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

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是为雨水。到了雨水,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要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即是惊蛰。平地一声春雷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惊蛰之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蚁鼠和霉味。还有祭白虎、打小人的风俗,最普遍的习俗是吃生梨,据说在节令时刻吃能够去百病。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为春分。春分有吃春菜的习俗,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还有送“春牛”的习俗,春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

清明: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寒食、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谷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黄经到达45°时为立夏。立夏日人们喝冷饮来消暑,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尝新等习俗活动。

小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每年6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而在浙江绍兴地区,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夏至日岭南一带的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小暑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将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大暑船”的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届时,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

立秋:每年8月7-9日之间(农历七月初一前后),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返回期间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俗称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

处暑: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白露: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过去人们十分青睐“白露茶”,它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直射地球赤道。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我国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寒露时节人们有赏菊花和重九登高的习俗。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在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立冬:每年11月7-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25°时开始立冬。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还有冬泳的良好习俗。在我国北方,立冬这天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

小雪:每年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为小雪节气。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大雪:每年的12月7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腌肉。待腌制完毕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冬至: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我国北方在这一天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和南瓜的习俗。内蒙地区流传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谚语,可见冬至一定要吃肉。

小寒:每年1月5-6日之间,当太阳位于黄经285°时为小寒。一般要煮菜饭吃,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广州的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

大寒:每年1月20日或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00°时进入大寒节气。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

拓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比如,从现在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有专家认为,尽管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


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