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7.3.1 森林资源发展前景评价
(一)发展森林资源的有利条件
(1)气候条件有利于林木的生长
湖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中北部的洞庭湖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是北方冷空气频繁入境的“风口”所在;南部的郴州市一带,接近北回归线,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地过渡地带。
湖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沛,雨量集中,水热基本同步。年平均气温14.5℃~18.5℃,最高月气温(7月)24.0℃~30.0℃,极端最高气温35.0℃~43.0℃。最低月气温(1月)4.0℃~7.0℃,极端最低气温-3.0℃~-17.0℃。平均气温≥10℃,积温4850℃~5650℃,日照时数1238~1800 h,≤-5℃气温0.2~1.8 d/a,≥35℃气温0~45 d/a。年降水量约1200~1800 mm,多集中在4~6月,占当年降水量的50%~60%;日降水量≥25 mm的日数为10.9~18.3 d,≥50 mm的2~5 d;干旱出现频率0.05~0.08次/a。降水量与蒸发量差值200~150 mm。≥15℃适宜林木生长的日数达180~200 d,无霜期270~310 d。
湖南省气候背景受控于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等环流体系的复合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的南侵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复合交汇,形成了不稳定的气候特征。在此不稳定的气候特征的作用下,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率大,温度的季节变化显着,年际波动明显。具体是:春暖夏热多雨,秋凉冬寒少雨,四季分明,东西差异大;日照充足,热、水、光同步性良好,但时空分布不均;在降水分布上,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800 mm之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4~9月,其中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四个多雨区和五个少雨区。多雨区为湘西北的八大公山,雪峰山北端的安化、桃源,湘东南的桂东以及湘东北的幕阜山、连云山一带;少雨区集中在湘中衡邵盆地、湘北滨湖地区和湘西的新晃、芷江一带。
湖南省的气候特征,为森林资源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四个多雨区的分布,形成了四个典型林区。
(2)地理条件适宜于森林资源的发展
湖南省南北跨5个多纬度,东西横跨近5个经度,山、丘、平、湖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地理条件的多样性。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南岭山脉北缘。地理位置上地跨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复式沉降地带与新华夏系第三复式隆起地带的南段,位于南岭纬向带之北缘,地势受地理位置控制,属于我国第三梯级中南丘陵区的一部分,西部与第二梯级高原区过渡,总体呈东南西三面山地环绕,中部北部地势低平,呈马蹄型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脉;西南面有雪峰山脉;南部是五岭山脉,即南岭山脉;东面为湘赣交界诸山;湘中部分,大都是丘陵盆地和河谷冲积平原,除衡山高达1000 m以上外,一般海拔均在500 m以下;湘北为洞庭湖及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地势很低,海拔多在50 m以下。我省山地主要有:
武陵山脉盘距湖南省的西北角,属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 m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的荒山地形。武陵山地石灰岩分布甚广,岩溶地貌发育。山地地势大致西北高耸,渐向东南降低。
西部雪峰山脉,山体庞大,伸延300余公里,南自城步起,北延至益阳附近,没于洞庭湖平原。雪峰山脉地势高峻,其南段高达1500 m左右,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 m,北段约在500~1000 m之间。雪峰山脉纵贯湖南西部,成为东西交通的屏障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分水岭。雪峰山脉是我省主要的林业基地。
湖南省南部的边缘山地是南岭的一部分,一般海拔1000~1500 m左右。山间盆地较多,谷地发育。南岭山地,山体大,延伸长,山势高。
东部湘赣边境诸山,如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万洋山、诸广山等,一般海拔500~1000 m,山间低平的谷地为重要的农业区。
湘中丘陵、台地广布,海拔多在200~500 m,红岩盆地众多,主要有衡阳盆地、株洲盆地、湘潭盆地、长沙盆地、永兴茶陵盆地、攸县盆地等,这些红岩盆地,常为居民集中区和重要农业区,但森林覆盖稀少。
湘北是湖南省地势最低的洞庭湖湖积冲积平原,海拔大多在50 m以下。平原中点缀着的蚀余残山和孤丘,是湖区主要的林业区。
根据湖南省地形地貌形态,共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河湖水面等6种地貌类型。据统计,湖南有山丘面积14.9万 km2 ,占总面积的70.2%。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山地有5.2 万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 24.6%;海拔 500~800 m的低山 4.6 万 km2 ,占21.7%;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岗地5.1万 km2,占23.9%。这70.2%的山丘地(14.9万 km2 ),林业用地面积11.94 万 km2 ,占80.27%。湖南省各地貌面积如表7-5。
表7-5 湖南省地貌分类面积统计表
湖南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表7-5 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说明。湖南广阔的山丘地,为发展湖南林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
(3)近年来的林业建设成就为发展森林资源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林业部门致力于林业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有:
①1997年7月完成了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灭宜林荒山,10年绿化湖南”的奋斗目标,成为全国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第三省,累积人工造林140万公顷,封山育林约200万公顷,使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52.89%,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先进省”。
②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首先是2000年1月湖南省政府批准的湖南省“一湖四水”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将在全省117个县市实施生态林管护660万公顷,飞播造林30万公顷,封山育林68万公顷,退耕还林20万公顷,与退耕还林匹配荒山造林20万公顷。该工程将新增森林面积138万公顷,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治理,水旱灾害得到有效控制。长江中下游(湖南段)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将31个县纳入工程范围,面积达100万公顷;其次是油茶低改工程,前后改造老残、低产油茶林3.5万公顷,茶油产量由10年前的15~35 kg/公顷上升到45~70 kg/公顷,试验示范区产量达到225~450 kg/公顷;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营造各类速生丰产林11.968万公顷;洞庭湖区防护林建设德国援助项目已正式启动,营造各类防护林4.5万公顷;毛竹低产林改造工程和洞庭湖区兴林抑螺工程均取得较大进展。
③森林资源保护上了新台阶。近10年来,基本杜绝了重、特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明显降低,防治率达到70%;林业立法普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发布了《湖南省林业条例》等四个地方性法规和《湖南省林政管理办法》等七个政府规章,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为主体,地方性法规规章相配套的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林业法规体系。现已发展为包括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资源监测、自然保护、林业公检法、森林防火等综合性保护网络。
④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31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26个,基层林业工作站394个,基层林业公安局、派出所5个,森工企业达170家,国营林场176个,全省共有林业职工队伍113376人。
⑤林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省林业系统产业总值已由1990年的27.46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77.77亿元,林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包含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⑥森工企业不断壮大。全省森工企业由20世纪70年代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170家,其产品由单一的原木生产发展到木材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业机械修造四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
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省县以上林业科研(含推广)机构106个,近10年来,已鉴定科研成果近1000多项,已推广应用400多项,营林、森工生产力水平显着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二)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利用TM卫星图像呈现的有关控制林木生长的因素,参考气象、社会生产状况等资料,划分森林资源评价单元。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评价,是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
(1)评价单元的确定
森林资源的发育潜力,主要受地形地貌条件、森林资源覆盖现状、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社会生产状况等因素控制。其中,前三个因素可以从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获取,后两个因素主要根据已有资料分析获得。由于森林的发育与行政区划无必然的联系,因此评价单元的确定未考虑行政区划因素。
根据控制森林资源发育的五大因素,将全省划分为21 个区域,其空间分布见图 7-1,具体是:①洞庭湖冲积平原区;②湘西北岩溶山原区;③雪峰山脉与武陵山脉山地区;④九嶷山山地区;⑤都庞岭、阳明山至大义山山地区;⑥南岳山地区;⑦双峰九峰山山地区;⑧关帝庙山地区;⑨五峰铺山地区;⑩挂榜山山地区;⑪幕阜山山地区;⑫连云山山地区;⑬诸广山至八面山山地区;⑭武功山山地区;⑮临澧山间盆地区;⑯麻阳山间盆地区;⑰环洞庭湖丘陵区;⑱湘中岩溶低山区;⑲湘中红层盆地区;⑳湘南岩溶低山区;莽山山地区。
(2)评价因子及其取值
第一层次因子 5 个,分别为地形地貌条件(A)、森林覆盖现状(B)、土壤类型(C)、气候条件(D)及社会生产状况(E)。第二层因子为第一层因子下的具体影响条件。为了便于分析和统计,评价因子的标准取值分为4个等级,分别代表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大小。其中“1”代表潜力不好,“3”代表潜力较好,“6”代表潜力良好,“10”代表潜力特好。第一层次因子的评分由第二层次因子的标准取值采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后给出。各评价因子的标准取值如表7-6。
(3)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数学模式
利用模糊数学中权重向量数学模型进行评价。根据第一层次评价因子地形地貌条件
图7-1 湖南省森林类型分布图
表7-6 森林资源发展潜力控制因素判别表
(A)、森林覆盖利用现状(B)、土壤类型(C)、气候条件(D)及社会生产状况(E)的权重向量及其评分值,建立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向量集,其数学模式为: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P——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向量集,为1×5阶向量;
WA——地形地貌条件(A)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B——森林覆盖现状(B)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C——土壤类型(C)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D——气候条件(D)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WE——社会生产状况(E)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权重;
YA——地形地貌条件的评分值;
YB——森林覆盖现状评分值;
YC——土壤条件的评分值;
YD——气候条件的评分值;
YE——社会生产状况的评分值。
每一评价单元中森林资源发展潜力所对应的权重向量及模糊关系矩阵得出如下评判结果: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式中:C——综合评价结果,为1×5阶的向量集;
A——某评价单元所对应的权重向量。
设z为C向量集中各种影响条件(评判因子)权重之和,则:
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
(4)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数学模型计算,各种控制条件(评价因子)对森林资源发展潜力的影响作用权重为:①地形地貌条件:A=0.27;②森林资源覆盖现状:B=0.24;③土壤类型:C=0.22;④气候条件:D=0.11;⑤社会生产状况:E=0.16。
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结果见表7-7;各评价区域森林资源发展潜力具体见表7-8。
表7-7 森林资源发展潜力评价结果表
表7-8 各评价区域森林资源发展潜力
7.3.2 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湖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在森林结构、质量及生态环境领域等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林业系统根据我省森林资源现状,制定了《林业生态发展2010年及长远规划》等一系列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本课题对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主要根据遥感调查结果反映的我省森林资源现状,并参考林业系统已制定的有关规划方案进行。
(一)森林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森林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资源危机,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1)人均资源不足:根据本课题遥感调查的森林覆盖面积及1999年湖南省森林资源统计资料中提供的活立木蓄积量,我省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和蓄积在全国31个省(区)中均排在较前的位置。但湖南省人口排在全国第六位,人口密度达306人/km2,人均占有资源量低,仅3.73 m3/人,为全国人均蓄积量9.5 m3/人的33.26%,为世界人均蓄积量83 m3/人的4.49%。湖南省人均林业用地面积0.18公顷/人,接近全国水平,为世界人均1公顷/人的18%。人均占有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根据国外林业专家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林木自给自足的条件是人均森林面积0.33公顷,我国林业专家进一步认为,人均3亩用材林和1亩经济林比较合理。根据本课题调查结果,我省人均森林面积2.7亩,其中人均用材林2.31亩,经济林0.38亩。上述数据表明,湖南省林木现状远没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且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有限(4.96亩/人),从扩大森林面积的角度考虑是难以达到自给自足的。
(2)森林资源质量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省森林资源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目前,共有活立木蓄积量24504.48 m3,单位面积蓄积量为20.53 m3/公顷,是全国单位面积蓄积量55.33 m3/公顷的37.3%,为世界109.95 m3/公顷的18.7%。从森林结构看,首先是灌木林面积偏大,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11.77%,特别是张家界、湘西自治州两市(州),分别达到了39.1%和30.4%;其次是森林种类上,幼林地面积偏大,近成熟林地面积偏小,由此使得我省近期可资利用的资源缺乏;再次是经济林比例偏小,我省经济林面积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4.41%,远低于林业专家认为的25%的理论标准。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湖南省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①湘西南林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脉,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积量的二分之一。②湘南林区。主要分布在九嶷山、都庞岭、阳明山、大义山、骑田岭等,这里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积量的三分之一。③湘东林区。主要分布在湘东诸山,如幕阜山、连云山、九岭山、万洋山、诸广山等,这里的森林成片出现,集中了全省林木蓄积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湘中盆地及湘西北山地丘陵区,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而在湘北的洞庭湖区,森林资源极少。
由于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在湘中、湘西北等林木覆盖率低的地区,常导致水土流失,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4)造林困难地段较多,面积较大:本课题调查结果表明,全省共有无林地29.38 万公顷。无林地是指荒山、荒草地、裸岩、石砾地、迹地、丢荒地等,是造林困难地段。如衡邵盆地,气候上属于干旱走廊,土壤为红岩盆地土壤;湘西碳酸盐岩质残积土壤区,岩溶发育,持水性差,地表水多渗滤进入地下水,大多处于干旱状态;海拔在1000 m以上的荒山,交通不便,栽种困难。如此种种,均因自然条件制约难以进行有效的森林开发利用。
(5)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近年来,湖南省洪涝、干旱及地质灾害严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外,生态环境问题是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生态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现象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水土流失与森林植被的覆盖情况关系密切。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450万公顷,其中强度流失100万公顷,中度流失165万公顷,轻度流失185万公顷。土壤年侵蚀总量约1.5~1.7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全省浅土层土地面积达200多万公顷,岩石裸露面积达35万公顷。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①对土地的无限度索取。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农民在陡峭的山坡上毁林开垦,开荒丢荒,致使目前本应用于森林种植的在册旱土耕地有40%在25度以上的坡地上。②经济林的不合理垦殖。据统计,全省需要翻耕的经济林地大多位于高坡角度地带,如湘西自治州的油桐,便有5.33万公顷分布在30°~40°的坡地上,占全州油桐总面积的40%以上。经济林在翻耕过程中极易导致水土流失现象。③森林质量低劣。前已述及我省森林质量问题,这里需要再次提出的是,目前我省林分的郁闭度较小,郁闭度一般在0.3~0.7,如衡阳县1996年统计表明,郁闭度小于0.7的林分面积占林地面积的58.71%。据林业部门科研成果,森林类型的防护能力随着森林成熟发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质量高的林分防护能力强,质量低的林分防护能力低。湖南省森林质量的低劣,减弱了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力。
(二)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森林资源保护法规。森林资源不仅为社会提供木材经济价值,还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森林资源的好坏,是国家富裕、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对湖南省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森林保护法规,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制定适应湖南森林状况的管理规定并开展广泛宣传,以省林业厅及各级林业机构为主体,保证各项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
(2)提高人们对保护森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湖南省国土总面积21.1839万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1806 km2,占国土总面积57.73%。因此,有效地、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林业用地,是搞好国土整治和管理的最主要环节。另一方面,湖南省有山丘面积14.9万km2,而山丘地区的主要种植业为林业,从这一方面来说,保护森林资源也是保护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主体。
前已述及,森林资源是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洪涝灾害与地质灾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解放以来几个“大办”(1958年的大办钢铁、之后的向山上大要粮、70年代大搞人造平原、80年代以来大搞经济林垦植等),使森林资源遭受几次大的破坏息息相关。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任何经济的发展都将是本末倒置,治标伤本,得不偿失的事情。
森林资源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其可再生性是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俗语说“靠山吃山”。“吃山”,就是发展森林资源,这是山区人民必须明白的道理。
(3)切实落实国务院发布的“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精神。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国务院发布了“保护森林资源”的紧急通知,并制定了防灾减灾的“二十四字方针”。“二十四字方针”中,第一句便是“退耕还林”。退耕,主要是指将原有不宜于耕作而人为进行耕作的土地进行森林种植,尊重自然规则,免遭自然惩罚。湖南省坡度大于25度的坡地约占山丘总面积(14.9万km2)的45%,而目前这种高坡度的坡地,仍有大量为农业耕作,这是湖南“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
(4)全面认识森林资源价值,实行科学经营。森林的直接经济价值在木材和经济林,传统的森林经营中主要的是木材经营和多资源经营。但是,森林的价值更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现代森林资源经营中,应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体系,即在考虑直接经济价值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其生态环境效益,追求森林生态经营系统整体所提供的全部利益和价值。
(5)系统查明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针对森林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湖南省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大,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发展工作成效突出。但是,森林资源质量较低及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和突出问题,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继续扩大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而是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应将提高森林质量、调整森林结构放在首位。具体措施是:①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地郁闭度,使之大部分在0.7以上;②在衡邵干旱走廊(红岩土壤区)、湘南碳酸盐岩山地等造林困难地段,通过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造林方式,采取特殊的措施进行森林垦殖;③开展果木林、油茶等经济林建设改造,调整林种比例,掌握合适的翻耕方法,抑制水土流失;④从长远考虑,规划近期森林采伐速度,解决中幼林面积偏大这一森林结构不合理现象;⑤搞好防护林建设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⑥加强用材林建设,提高用材林质量和数量。
(6)加大科技投入比例,改进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达到及时、有效地了解森林资源状况,为经济建设服务。以林业部门1979年设置的、已通过多次复查的全省6615个样地为训练区,采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对全省森林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动态监测,这将极大地提高我省森林资源调查的时效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贰’ 梯田的定义有什么特点和平原田地的区别
农业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着。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水平阶整地后坡面外高内低的梯田称反坡梯田。反坡面坡度视荒山坡度大小而异,一般为300-500,坡陡面窄者反坡度较大,反之较小。田面宽1.5米-3米。长度视地形被碎程度而定。埂外坡及内侧坡均为600。反坡梯田能改善立地条件,蓄水保土,适用于干旱及水土冲刷较重而坡行平整的山坡地及黄土高原,但修筑较费工。
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
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则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许多地方在边埂上栽桑植果,栽种黄花草等,既巩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条件许可时,坡式梯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
[编辑本段]复式梯田
指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组合。它的修建宜经过统筹规划,在必要条件下还可配合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蚀能力。修建复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分布,就像是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梯田是为种植庄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它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
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项,以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或者作为防御工事。大致在同一时期,这类梯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
复试梯田
梯田要注意防止侵蚀,即雨水沿山坡冲走土壤。大多数梯田边缘都围有石墙,以防止土壤的流失。在没有石头的地方,梯田的边墙采用了长满草的土埂。在梯田“台阶”内的土壤能够保存雨水,确保植物得到足够的水分。
▲梯田布满秘鲁的这个山谷,并延伸到肉眼所能见到的远方,构成一幅由小块农田拼缀起来的画面
▲几百年前,南美洲的土着人修建梯田来种植粮食作物。直到今天这些梯田有的还在使用
光闪闪的梯田像一面面安置在山坡上的镜子,这是在亚洲许多水稻种植区出现的景观。梯田发光是因为它们存有水。水稻种植睚这种槽形梯田中,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生长。通常借助错综的沟渠系统向梯田供水。
中国梯田
在中国地区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岭地区,其中广西、云南居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雨水比较多,又多山,梯田依山而建,它是农民长期的劳动成果,是智慧的结晶。其中以云南哀牢山元阳梯田、广西 龙胜龙脊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较为出名。
梯田
元阳梯田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因此也成哈尼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龙脊山,距县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处东经109°32'-100°14'北纬25°35'-26°17'之间。从广义说叫做龙胜梯田,从狭义上称为龙脊梯田。
龙脊山海拔近千米,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平安壮寨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二处。平安壮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大着名景观,景色秀美飘逸;金坑红瑶梯田有“大界千层天梯”,“西山韶乐”和“金佛顶”三大着名景观。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大者不过一亩,小者仅插下两三行禾苗,形成“小山如螺”、“大山成塔”,“层层梯田绕山村,条条渠道涌山泉”的曲线工程。梯田海拔最高880米,最低380 米,垂直高度差500米。
龙脊梯田景区主要分为平安壮寨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平安壮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大着名景观,景色秀美飘逸;金坑红瑶梯田有“大界千层天梯”,“西山韶乐”和“金佛顶”三大着名景观,气势磅礴,直上云端。整个龙脊梯田景区山青水秀,瀑布成群,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四季各有神韵。这里的壮、瑶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瓦木楼之中,男耕女织,淳朴善良。金竹壮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北壮的楷模;黄洛红瑶寨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集体长发村之最;龙脊古壮寨至今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
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西部山区水车镇境内,她周边的梯田达8万余亩以上,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紫鹊界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尤其是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使紫鹊界梯田更加婀娜多姿,如临人间仙境。水奉公路盘旋于这些梯田之间达十余公里,梯田遍布于海拔500米至1000余米的十几个山头上,最大的不过1亩,最小的只能插几十蔸禾,连绵起伏,辗转盘旋。
据调查,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叁’ 平原和山区的区别还挺大
山区 它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 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但是,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难度较大。总的来说,山区比较贫穷。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崩塌,就是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 主要防治措施: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 滑坡,就是在重力作用下,土石体沿着滑动面作整体下滑。暴雨或者在斜坡上蓄水灌溉,也常常引发滑坡; 主要防治措施: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 泥石流,在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差的地方,当夏季突降暴雨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会发生泥石流。 主要防治措施: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山区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按山区的基础物质,可分为黄土山区,石灰岩山区等;按山区的景观可分为高寒山区,密林山区,荒山区等;按距离城市和交通线的远近可分为深山区,浅山区;按山区的地面组成物质,可分为石山区、土山区等;按山区的高度可分为高山区,中山区和低山区。 平原的定义 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以较小的高度来区别于高原。 平原的类型 平原的类型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为构造平原、侵蚀平原和堆积平原,但大多数形成一般都是河流冲击的结果。堆积平原是在地壳下降运动速度较小的过程中,沉积物补偿性堆积形成的平原。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都属于堆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冲积平原。侵蚀平原,也叫剥蚀平原,是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风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渐被剥蚀,最后形成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状,如我国江苏徐州一带的平原。构造平原是因地壳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罗斯平原。 平原的其他分类很多,成因复杂。根据海拔高度,平原可分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间)。根据地表形态可分为平坦平原(如冲积平原),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状平原(如内陆平原、湖成平原)、波状平原(如冰碛平原,多河流泛滥平原)等。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和非构造平原,非构造平原分为: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 平原的形成 平原是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情况下,经过外力剥蚀夷平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而成。它的特点是地面平坦,面积广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两岸地区。 侵蚀平原主要由海水、风、冰川等外力的不断剥蚀、切割而成。这种平原地面起伏较大。 华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亿三千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到了距今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挟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 平原的特点 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原不但广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交通发达,是经济文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方。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另外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石油等也富集在平原地带。 黄淮海平原基本特点 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简称。黄淮海平原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它大体以黄河为轴线,往南到淮河,属淮河水系,通称黄淮海平原 ,这一平原,东北为沂蒙泰山区,西部为伏牛山区,面积15万方平方
‘肆’ 荒山可以规划为基本农田吗
分什么荒山,平原荒山可以的没有问题……
‘伍’ 30年前的云台山还是一座荒山,是什么原因让它成为如今的5A级名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内,30年前,它还是一座荒山,现如今已经成为了5A级名山,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国家政策原因
2004年2月13日,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在很大程度上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认识到了这里的山川美貌。并且这里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旅游区,首批5a旅游景区。还荣获过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等多项称誉。
2007年1月和2009年2月,跟随河南省旅游局赴港澳参加活动。
2008年10月,跟随河南省旅游观光,谭富,韩国和日本进行宣传。
2009年2月,去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宣传
截止2012年底,韩国台湾省青岛,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大连等均已开通云台山旅游专列。
‘陆’ 荒山多少钱一亩
影响土地流转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土地位置、土地质量、土地面积、土地相关的配套、流转时间时长,甚至当地的农业政策等等都会影响土地流转的价格。
土地流转价格计算方法
(一)土地流转指导价(即基准价):根据每亩土地农业生产常年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当年每亩土地流转收益底线价格。
(二)资源要素加权法:根据资源配置水平,如,地形特点、基础设施配套、区位优势等情况,确定相应的流转浮动收益。
(三)递增幅度测算法:根据物价上涨情况,确定土地流转收益递增幅度。指导流转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按一定年限递增一定比例的土地流转价格。
(四)特定因素调整法:根据自然灾害、国家重大政策调整等特定因素,经双方协商可依法对土地流转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定因素包含的内容和土地流转调整价格由土地流转双方在合同中协商确定。
另外,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一般可参考周边的土地流转价格,具体多少还是要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
‘柒’ 中更新统(Qp<sub>2</sub>)
中更新统为区内第四纪地层出露的主体。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东部、伊-舒地堑区和下辽河平原。由中更新世冰碛堆积物(Qpgl2)、冰水堆积物(Qpfgl2)、冲-湖积物(Qpal-l2)、海积堆积物(Qpml2)和残坡积堆积物(Qpsel2)五个地层单元构成。
(一)中更新世冰碛物单元(Qpgl2)
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西部绰尔河和北部小兴安岭山前等地区。构成冰碛堆积平原。
影像特征:在ETM742波段组合图像上,呈棕色间绿色色调,地表平坦,植被多为农田和防护林网,影纹光滑。
分布绰尔河地区的冰碛物,由棕红色泥砾、砾卵石、砂砾石组成。砾石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直径为1~10cm,大者可达80cm,多呈圆状,砾石表面多附一层锈红色泥膜,见压弯石与多面石,砾石风化微弱,与下伏早更新世湖积层呈不整合接触。由于受冻融作用影响产生推挤的错觉(图版1.2.15)。
根据黑龙江省资料,该层孢粉以草本为主,占总量79%,木本花粉占19%,余为蕨类。
草本蒿占总量的46%,次为禾本科达7.9%,毛莨2.3%,石竹0.8%,藜科1.8%,含少量的苔属、茜草、百合等。木本桦占总量10.3%,松占1.5%,榛占1.5%,个别见有桤木、鹅耳枥等。蕨类见石松和水龙骨。组合面貌以桦为主的疏林-草原植被,反映了寒冷气候的特点。
(二)中更新世冰水堆积物单元(Qpfgl2)
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倾斜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部高平原及下辽河平原东部山前倾斜平原以及西辽河平原等地。
分布于松辽平原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倾斜平原的中更新世冰水堆积单元,在龙江县、阿荣旗南、太平山一线广泛出露,形成北东向展布的带状体。
影像特征:在ETM图像上,显褐紫间黄绿色调,斑块影纹,丘陵地形,与中更新世湖积低平原形成明显的高度落差和色调差异(图版1.2.16)。
岩性特征:由褐红色砂砾石亚粘土、含砾亚粘土组成。砾石由坚硬脉石英、燧石、酸性熔岩组成,砾径一般3~5cm。与下伏早更新世湖积层呈假整合接触。
龙江县砖瓦厂南采土坑中更新世冰水堆积物剖面(图1.2.19,图版1.2.17)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
①下更新统湖积层
图1.2.19 龙江县砖瓦厂剖面图
根据黑龙江省资料,该层含孢粉较多,木本占总量的45.9%~61.3%,草本占总量的38.7%~54.8%,木本中桦占16.3~24.2%,鹅耳枥占10.8%~19.4%。次为榆、桤木、栎属、柳属等。草本以蒿、禾本科为主,次为藜、眼子菜、石竹、菊科等。组合面貌以桦、鹅耳枥为主的阔叶林-草原植被。
分布于小兴安岭南部高平原的中更新世冰水堆积物单元,在克东、讷河、九三农场等地剖面所见。与上覆黑土层共同构成平原地形。
岩性由砾石、砂夹含砾粗砂透镜体组成。层理与砾石定向特征明显,砾石表面具有铁锈和冰冻裂痕,厚度约2~5m。与下伏早更新世湖积物呈不整合接触。
九三农场采土坑S06-006点中更新世冰水堆积物观测剖面(图版1.2.19)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分布于下辽河平原东部山前倾斜平原地区的中更新世冰水堆积物由含砾亚粘土、砂砾混砂层组成。颜色以黄、棕黄、褐黄色为主,砾石为石英岩、花岗岩、安山岩,页岩等,呈半棱角状-次圆状,分选差,砾径为0.5~1.5cm,最大10cm,厚度为25~40m(图版1.2.18)。
分布西辽河地区中更新世冰水堆积物由棕黄色半胶结,坚硬,砂砾层组成。砾石成分单一,形状不规则,无分选,砾径大小混杂,风化程度中等。
在大兴安岭南部地区,有一套呈棕红、橘红、棕黄色含砾亚粘土,灰、灰白色砂砾卵石混粘土组成,厚度为4~6m。
(三)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Qpal-l2)
广泛出露于松辽平原东侧的高平原区。空间分布范围北起嫩江,南至昌图,东到伊舒地堑、安庆县、北安市一线,西止讷河、依龙、八面城一线。
前人对该套地层认识极不一致。在黑龙江省,其划归为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和下荒山组,为冲-湖积成因类型;在吉林省和辽宁省,其划归为中更新世冲洪积物单元。通过本次遥感调查,将其统划为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并首次实现了大区域(松辽平原区)上的统一。其划分的主要依据为:
1)岩性特征基本一致。为黄土状亚粘土层,区内分布稳定,含铁锰结核,是区内黑土形成的最佳母质条件,反映了沉积物质的同源性。
2)结构特征基本一致。水平层理发育,主体反映了湖积沉积环境的特征。
3)粘土颗粒具有均匀悬浮沉积的特点(初本君等,1998)。
4)总体物质来源具同源性,只是沉积在统一的湖泊环境中,并接受了冲积作用的改造而已。
修正的地层单元有:
1)黑龙江省中更新统下荒山组下段砂层应属于下更新统上部的组成物质,区域上可以对比。而下荒山组上段粘土层与上荒山组粘土层统属于中更新统冲-湖积物单元(Qpal-l2)。
2)吉林省和辽宁省资料认为,松辽平原区的中更新统由下部为冲砂砾堆积和上部亚粘土堆积物构成。但从区域岩性对比可知,其下部砂砾层应属于早更新世湖积堆积,而上部的亚粘土堆积物属于中更新统。
总体岩性特征:以黄土状亚粘土为主,局部含砾石,星散分布铁锰结核。
总体影像特征:在波段组合ETM图像上,影像呈棕红色调,波状高平原地形,表面平坦,鹿茸状水系类型(图版1.2.20)。
现按自北而南顺序分区叙述如下:
1.五大连池地区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Qpal-l2)
岩性为黄色亚粘土,颗粒化明显(图版1.2.21,图版1.2.22)。下伏中更新世玄武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层。表层发育黑土层,见玄武岩角砾,为冻融作用的结果。
2.松辽平原高平原地区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Qpal-l2)
分布于青冈、绥化、哈尔滨、长春、榆树台、公主岭、怀德、农安、榆树、三岔河、陶赖昭一线。
出露于青冈县-绥化一线的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Qpal-l2)由土黄色-淡黄色粘土层组成。表层呈黄土状,粘重可塑,含铁锰结核。
出露于哈尔滨06-027点东风镇采坑的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剖面(Qpal-l2),由黄色、土黄色、灰白色、暗灰色亚粘土层组成。厚层状结构,各层之间界线清晰,局部发育古土壤层(图版1.2.23),反映湖泊动态活动特点。
据黑龙江省荒山剖面孢粉化石,木本含量占53%,草本占46%,蕨类占10%。草本中桦属占41%,松约占7%,余为榆属。草本中蒿属约占15.5%,葎草11%,藜科占7.0%,禾本科占4%,少量出现唐松草,香蒲属、莎草科以及石、卷柏。
基本反映以桦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古气候偏温凉。
据热释光与古地磁测年,顶界约200ka,底界600ka。
出露于长春地区中更新世冲-湖积物(Qpal-l2),由黄土状土组成。
长春腰分水岭中更新世冲湖积黄土状亚粘土(Qpal-l2)剖面(图1.2.20)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20 长春腰分水岭Qpal-l2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早更新世灰白色粘土层
在下伏早更新世冰水堆积物的顶部采集了电子自旋共振(ESR)样品一件,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业渝光测定。获得了(1690±178)ka的年龄值。在上述剖面的3、7和10层采集3件热释光(TL)样品,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计凤桔测定,获得3个年龄数据依次为(516.1±39.7)ka,(208.5±16.3)ka,(141.8±10.9)ka。
从上述年龄数据可以看出,长春腰分水岭剖面下部为早更新世湖积砂层堆积,上部为中更新世冲湖积粘土堆积。
据《吉林省区域地质志》,长春腰分水岭剖面孢粉组合为:草本花粉占65.91%~100%,以禾本科(Graminea)、菊科(Artemisia)和藜科(Chenopiaceae)为主,木本花粉少于3.65%,以阔叶树为主。
榆树发电厂钻孔中更新世冲湖积剖面(据《吉林省区域地质志》)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早更世统湖积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该剖面①、②、③层为早更新世湖积,与下部白垩系砂岩呈不整合接触。而第④层为中更新世冲湖积粘土堆积。
根据《吉林省区域地质志》,下部冲湖积砂砾及亚粘土堆积的上界在布容时和松山时界线(B/M线0.73Ma)稍下,可估计为0.75Ma,其下界约为1~1.2Ma。据上述测年以及岩性特征,本次调查认为剖面①、②、③层堆积物,无论从堆积时代和岩性组合特征及与上下层位的接触关系分析,均可与本区早更新世冰水剖面对比,因此,该套堆积时限应划为早更新世。这样一来,松辽平原东部边缘地区和伊-舒盆地缺失中更新世早期地层的沉积。这一调查成果修正了前人的认识。
三岔河钻孔中更新世冲湖积亚粘土剖面(据《吉林省区域地质志》)
上覆地层:晚更新世砂砾石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下更新世冲湖积堆积物
出露于昌图地区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Qpal-l2),由橘黄色、棕黄色含铁锰结核亚粘土组成。厚度大于3m,局部可达15m。与下伏早更新世湖积层呈假整合接触。代表性剖面为昌图县双庙子镇魏家河口剖面,地层层序如下。
图1.2.21 昌图魏家河口中更新世冲洪积
昌图县双庙子镇魏家河口中更新世冲湖积亚粘土剖面(图1.2.21)
上覆地层:黑土层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早更新世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3.松辽平原西部低平原地区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Qpal-l2)
分布于松辽平原西部低平原地区的中更新统未出露地表,一般埋藏深度10m以下。岩性为黄绿色亚粘土。与上覆的淤泥质亚粘土呈整合接触;与下伏早更新世冰水堆积呈整合接触。
1∶20万大安县来福屯ZK103孔中更新世剖面(图1.2.22)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早更新世湖积地层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22 大安县来福屯ZK103孔揭露的中更新世湖沼堆积剖面
对上述剖面岩性分析,①、②层应属于早更新世湖积,③层为中更新世冲湖积,而④~瑏A层应属于晚更新世冲湖积,可进行区域对比。上述层位中发现的生物化石不多。据记载,该组中曾发现指示其湖积环境的软体动物化石,Lanprotula sp.,Corbicuda fluminea,Brodyboena phragmitum。
4.伊-舒地堑区中更新世冲-湖积物单元(Qpal-l2)
分布在伊-舒地堑区内。主要见于伊通大弧山、西尖山、大南镇、刘家店、长春双阳、长岭子及九台波泥河一带,为一套冲-湖积(Qpal-l2)亚粘土(亦称黄土状土或老黄土)。亚粘土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其中含有零星的磨圆好的砾石(砾径一般小于2cm)和星散分布的铁锰结核(粒径1~3cm)。亚粘土具大孔隙,干燥表面具有垂直节理,不透水,受地形影响厚度不等,一般厚度<10m。
伊通大南镇中更新世冲湖积亚粘土剖面(图1.2.23,图版1.2.24)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图1.2.23 伊通大南镇砖场信手剖面
从上述中更新世湖积剖面岩性特征不难看出,该套岩性为黄土状土,含铁锰结核,区域上可以对比。顶部发育黑土层,它是黑土形成的重要母质。其测年结果为(516.1±39.7)ka~(141.8±10.9)ka。它与下伏早更新世湖积层呈整合接触。
孢粉组合面貌为松、桦林-草原植被,古气候温暖湿润。
(四)中更新世海积物单元(Qpml2)
分布于下辽河滨海平原,为埋藏单元。海积层埋深在98.2~161.5m之间。岩性为含泥粒亚粘土、中细砂夹粘性土薄层,呈灰、深灰、灰黑、浅灰绿色,含菱铁矿砾,铁锰结核及有孔虫化石等。产缝裂希望虫、凸背卷转虫、丸桥卷转虫、毕克卷转虫变种、亚易变筛九字虫、冷水面颊虫、球室卷转虫;有壳变形虫主要是刺盒虫未定种。是本区最早的一次海侵层,称水源海侵。
(五)中更新世残坡积物单元(Qpsel2)
该单元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山前地带的布敦化、香山农场、白音布统、乌敦套海域、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一线,另在金桥镇、沈阳、康平等地有少量出露。
岩性为红色、紫红色含碎石亚粘土。堆积物具有双层式结构;下部为含碎石亚粘土,上部为红色、砖红色粘土、亚粘土。碎石成分因地而异,包括花岗质岩石和碳酸盐岩质岩石;大小多在5~20cm之间,棱角状,含量一般在15%~25%,自上而下碎石有增多的趋势;粘土一般为高岭土族和水云母族矿物组成。厚度一般为0.1~1.0m。
法库县孟家(窝堡)乡桃山剖面(图1.2.24)
图1.2.24 法库县孟家(窝堡)乡桃山剖面
松辽平原第四纪地质环境与黑土退化
下伏地层:下白垩统义县组,灰色流纹斑岩
‘捌’ 荒山上能种植什么:要是种杨树什么品种好:
要看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要是南方气温较高切雨水充足,就适合搞种植业,如名贵药材或名贵花草都行。要是在北方相对就应该搞养殖业了,比如养毛驴也是可行的。通不通路也是个问题。
‘玖’ 中国荒山野岭最多的地方是哪
中国荒山野岭最多的地方是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
东北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东北平原,具体可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
相关梗概内容
东北林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天然林区,,现有森林面积3094万公顷,占全国的26.9%。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区内海拔高差很大,森林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坡中下部。有林地面积2245万公顷,占全国的19.5%。
东南林区,我国东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条件好,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多种竹类,如毛竹、淡竹、桂竹、刚竹、多种常绿阔叶树,樟树、楠木、栲类、石栎等、多种栎类,如检皮栎、麻栎、小叶栎、山毛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