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传佛教如何摆设酥油供品
问你的上师或者传教堪布。
‘贰’ 藏传佛教的五欲供是指什么
五欲供又叫五妙欲、妙五欲,是指分别以铜镜、琴、海螺中的香水、水果和绫罗为代表物,放于神祗的莲花座或宝座下,来供养神佛。在藏传佛教中,这五个代表物分别代表不同的深刻含义。
五欲供与五佛有关,是五蕴和五官的感官器官。大日如来代表“色”(识),即视觉,镜子是其象征物;宝生如来代表“声”,即听觉,象征物为琴或铙钹;阿弥陀佛代表代表“香”,即味觉,象征物为琴或盈满香料的海螺;不空成就如来代表“味”,即味觉,象征物为水果;不动如来代表“触”(或“色”),即触觉,象征物为丝绸。
在传统上,它们被放在神祗的莲花座或宝座下,与供碗组合在一起。但它们也可画成单独的象征物或是云生天神的手持器物。
五欲供或其他成组的吉祥符号也可画在许多仪式中象征性使用的长方形“扎嘎里”(绘有象征天神、坛城、八瑞相等图案的小画片)上。此外,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的酥油花,也是由五欲供及其他各组供物组成,用于一些独特的仪式或节日。
在藏传佛教中,五欲供是跟其他供物一起放置于莲花座下,用以供养神佛。除此之外,在众多的佛教仪式中,这五种象征性供物经常作为供品敬献给住持喇嘛。此时,一般是一面镜子或一个小金轮、一对铙钹、香或一个海螺、一盘新鲜水果或糖果及一块丝绸。
‘叁’ 藏传佛教的供品或吉祥八宝之类的有哪些
就是这个 都一样的
‘肆’ 酥油花在藏传佛教中有何意义
佛珠对修持佛法的人都有加持作用,佩戴它不仅能时时提起思佛的念头,而且还是佛理佛义的载体。所以不论藏传还是汉传佛教,都很珍视佛珠。从这一总体上说佛珠并无不同,但由于藏汉修持的法门有所不同,所以还是有点区别的。藏传佛教的佛珠在身口意三密的加持上比较强,而汉传佛教则主要在显明的佛理佛义上加持。在佛珠的形态上也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太大。
‘伍’ 给菩萨上供的供品一般多长时间可以撤下
以虔诚之心,以香,花,果,供,灯,等。供养礼拜佛菩萨。
香,最好是檀香。或普通香,但不能用劣质的,不可执着价格,心诚则可。
花,鲜花,塑料花都可。有无香气,均可。以表诚心。
果,水果,不可供腐烂的水果。要求新鲜的水果。不可用臭味水果。
供,供品,一般指食物。严格要求素食,不可有酒肉,不可有鸡蛋,不可牛奶,不可有五辛(葱,蒜,小葱,洋葱,)及各种刺激味,或发臭的食物。
灯,电灯,油灯(不可用动物油)。
‘陆’ 请问大师们在藏传佛教里给护法神等本尊供奉酒是什么来历,有什么功德
藏区不少寺院每年都举行“攘灾”法会,祛灾祈福。在这种规模盛大,群众参与性极强的宗教活动中,照例要“跳神”(即宗教舞蹈),其中要跳一种“抛泼金酒”的神舞。号称黄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的甘南拉卜楞寺的九月跳神会在青、甘一带十分有名,所表演的宗教舞蹈绚丽壮观。在“抛泼金酒”这场舞蹈中,有十五名舞者身着彩衣,头戴平面黑帽,围成一圈,另有执壶、杯者各二人 ,相向站立场的中间。舞蹈开始时,执壶者向杯中注入“金酒”,放入一小撮青棵。然后舔人便持杯作舞,舞毕将杯中之酒抛泼而出。执壶者再次注酒入杯,再执杯舞,再抛泼,这样重复四次。前两次是自前向后抛泼,后两次则自后向前抛泼。第一次抛出的酒是敬献给喇嘛(上师),第二次献给护法神,第三次献给护法神的侍从,第四杯献给土地。这种“金酒”是用金、银、红铜、黄铜、铁等“五金”磨的粉,渗入酒中而成。“五金”象征珍宝,酒代表美味佳肴。泼送金酒即表达向神灵供献吃喝的珍肴,祈其护佑佛法,驱护除灾。
这种以酒媚神、敬神的作法,从一个方面体现了酒在沟通神灵与凡人方面的特殊作用。事实上,不仅在这些群众性的宗教活动中,即使在寺院中的神像前,酒也作为一种供品出现。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密宗殿内,就要向护法神前供奉酒。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非常重视仪式、仪轨的,向神佛供奉更是必不可缺的。佛教供品包括外观漂亮的欣赏品,美妙动听的声音,能闻,能尝的美食,轻巧柔软的衣衫,珍贵的珠宝、饰物等五大类。藏传佛教在供品方面种类尤其繁多,不可胜数。细分为:有主供品(如栽培的花朵)、无主供品(如野生的花卉);有形供品(如实物),无形供品(如音东、念诵);外供(外在五官能想知的供品),内供(奉献给本尊的供品)、密供(奉献双修之妇女),以及世间供品、出世间供品等共十六大类。酒,也是供品之一,主要用于“内供”。
所谓“内供”,是修密法者向神的一种供奉。藏传佛教是显密兼修,偏重密宗。僧人修完显宗后,可入密宗院深造(这是格鲁派等经宗教改革后的新教的修行顺序。在一些旧教派,如宁玛派等宗派中,则不一定要先修显宗,才能修密宗)口修密宗者经上师灌顶传法后,要入静室“观修”,他必须先选定一位神佛作为自己的“本尊”,仿其身、语、意而观想,使自己与“本尊”身、语、密三密契合,合为一体,从而得到“正觉”。因此,修法者要力图使自身与本尊变成一体无别,尽量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必须注意对本尊供奉。而酒与茶等藏区人民普遍嗜爱的东西,自然是奉献给自己的本尊神的最佳供品了。所以,凡修密法者都会在自己本尊神像前供上美酒,不过这酒必须是经过自己虔诚地祝祷后才能供上。
‘柒’ 藏传佛教供佛时需要供几杯水呢这个有什么规矩吗
供水的功德利益
供养在佛前的供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水。佛前供一杯水,那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像水一样平等。看到这杯水,要常常想到:我的心要清净,我的心要平等,水表这个意思,并不是给佛喝的,泥塑木雕的佛怎么会喝水呢?心清净、平等,就是功德,这是真实的。
供水是最容易的供养,它随处可得,并不费钱,我们不必透过种种不良手段得到它,这确保了供品来源之清净性;又因为它并不值钱,我们在供奉时不易生出吝啬、不舍的心,这确保了供养心的清净性。另外, 优质水还具备八种特性及其吉祥表义:
(1)水的凉性表义持戒清净
(2)养胃的特性表义无病
(3)甘味表义享百味食
(4)益喉之特性表语妙
(5)性软表意念柔顺
(6)质轻表身心壮健
(7)清澈代表心明
(8)无臭表义无障
供水时应注意:
(1)在供水时,按西藏传统供上七杯,表七支供。
(2)在上供时,不应把空杯放佛坛上才倒水入杯中,而应先在杯内放一点水,在供桌上放好位置,再以壶添满,这样可避免空杯作供的不吉祥缘起。
(3)用壶把水添满时,不可胡乱地倒水,而应用双手像为皇帝供茶般恭敬添上。添满水的杯,水位不应离杯缘多于一颗米粒的粗度,但亦不可过满而溢出。
(4)这些水杯应整齐地排成一条直线,杯与杯之间距离一颗米之粗度,即不过疏,亦不紧贴。
(5)我们在早上供上新水,在下午近黄昏时把水供撤下,次日再上新供。
(6)倒出水的空杯擦得越干净越好,然后倒扣在供桌上。
(7)最好使用铜制的水碗,或者透明的水晶杯。
(8)这些供杯,我们只用作供佛用途,自己不可使用,供完佛的水可以自己饮用,也可以用作施食使用,或者倒在外面利益众生。
‘捌’ 藏传佛教供桌上都摆放什么
敝人有密宗的传承。敝人的传承根本上师教导我们如何布置密宗之坛城,他说:“密坛最好在清净的小房间之中,寻找‘藏风聚气’的地方安坛最好,所谓‘藏风聚气’的地方,就是有双墙当‘砂手’,坛的一面壁,不能有窗与有门,安置的一面墙要坚实,上面没有洞,下方也没有洞,如此气就不漏。密坛的佛像,当然以自己的本尊为主,例如你修观音法,就以观世音菩萨当密坛的主尊,你修莲华生大士法,就可以供莲华生大士为主尊,佛像以木、土、金、铜雕刻者均可,如果用纸相的,亦可以,用佛菩萨的海会图亦是很好的。有一些密坛的供奉略有不同:有的人供奉咒语(咒轮),此称为‘法曼荼罗’。有的供奉手印与法宝,此称为‘三昧耶曼荼罗’。有人供奉乙尊佛像本尊或金刚本尊,此称为‘羯摩曼荼罗’。有的人供奉较多,佛菩萨,一切金刚的海会图,这称为‘大曼荼罗’。我个人认为,供奉方面,以自己的修法本尊为主尊,在右方则可供奉自己传承上师的瓷相,在左方,可供奉金刚护法乙尊,如此刚好三尊,供奉佛菩萨的数目,用阳数较好,一、三、五、七尊。密坛的右方可放置经典,而左方可放置塔。供品方面,分为五供及八供,五供就是‘花’、‘香’、‘灯’、‘茶’、‘果’。八供就是用八只碗或杯,陈列佛像之前方,由右至左,第一只碗放一海螺,第二只碗放一水果,第三只碗放香末,第四只碗放一‘烛’,第五只碗立檀香三支不烧,第六只碗,若依红教,放白花五朵,若依白教,放红花五朵(用真花或塑胶花均可),第七只碗用滑水(沐浴水,即清水加肥皂粉),第八只碗,用清水或开水。八供用一排或二排均可,用二排,前一排是供佛菩萨用,后一排是自己观想变化之用。花、坛香、海螺放不正,在碗的下方,可置米,每天一定要换的供品是水果、滑水、清水或开水。其他的供品,可以想换的时候再换之可也,在八供的前方,再安置香炉及焚檀香的炉,两旁再置灯。一般的密坛其安置的情形,大致上就是如此了。密宗上师解释这八供的意义,二水是代表着功德水,花是代表布施,香是代表持戒,灯是代表忍辱,香末是代表精进,果是代表禅定,海螺是代表如意,立香是代表智慧的。献供养时,最重要亦是观想,把一排的供品,变化成一面,再变化成一山,充满了宇宙上下十方。其供养赞即是:须弥四洲并日月,化诸珍宝供养佛,种种庄严及功德,愿共众生证菩提。供养观想完毕,念咒加持:嗡。……。(敝人将供养咒隐去)据我所知,一个人要求来世富贵,只要会安上密坛,知道如何观想供养,念上‘供养咒’,其人来世一定大富贵,这是八供具足的因果,因为只要有了供养,一定得富贵的。又有人问我,除了这八供之外,还须要供养什么?这是因地域而有所不同的,以前的密教还供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蜜等等。而我们若要表示特别的敬意,可供上蜂蜜、牛乳、饼、糖果等等。有时候可以献上自己满意的珍品供养,不只是‘食’,甚至自己满意的珠宝均可供养。密宗上师最重视的供养是心供养与生命供养,把自己的心及一生的生命时光全供养了佛菩萨,这是最珍贵的供养了。密宗的上师,是将自己的生命全献供了出去,为了度众生,舍出自己的享乐,忍受诸苦,令诸有情,得到身心的安乐大定,除去众生的苦恼,除众生业障,普令天下有情共得解脱,速证佛菩萨之果位,这是最殊胜的生命供养,最伟大的心供。修持供养法的,就有如此大的成就,这是密宗最殊胜的大法了。”“藏式风格的释迦牟尼佛像不能说是密宗的释迦牟尼佛”这种说法是何无根据的,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视之密法,都是佛法之一,假如认为佛门密宗非佛教之佛法,那么此人根本不懂藏传佛教与密宗的关系。藏传佛教之红(宁玛巴)、黄(格鲁派)、白(噶举派)、以及花(萨迦派)四家,无一不是传佛教之佛法。
‘玖’ 在藏传佛教里给护法神等本尊供奉酒是什么来历
居士问:法师您好,我曾经有一次到一个密宗共修点,看到他们给佛菩萨及护法供酒。我从那以后就不敢去那里,甚至不敢接触密宗了。请问他们为什么供酒,我不能理解。
照光法师答:他们(密宗行者)没有供酒,是你在供酒。
居士:啊……?
照光法师:一件事情的成就需要具足能所(能供(者)、所供(接受供养者),中间的所供物)才能成就其事。你说“看见人家供酒”,人家到底是否是供酒,你必须要确定的知道,他们能供者以及所供的对境是否都确定是在供酒,还有你也必须要确定所供的供品之酒决定以自性存在。只有你能确定此三条件具足,那么他们确实供酒了;如果要确定他们供酒有罪过,那么你还需要确定酒决定是恶;如果你具有如是决定而正确的依据,那么他们(密宗行者)的行为应该是有错及具有大过失的。但反之,若你根本就不能确定能供所供具有酒的确定,也不能证明酒具不具有真实存在性及不能确定酒决定具有恶,那么你依所见而起分别心的话,你反而是犯了供酒的过失。
密宗行者供佛菩萨及护法酒时,并不认为是在供酒,因为他们知道酒是无我的,既然就本身也是无我的,那么其在六道众生面前就不会有决定的概念(好、不好,人道有情认定的酒之特性,也不会在其它道有情前具有),因此密宗行者在“供酒”时,他知道供的是甘露、琉璃、兵器等,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酒。
[酒]在佛菩萨、天人、护法等前显现的是甘露、琉璃、兵器等,因此在所供的对境而言,他们并没有看到或者接受到酒的供养。
[酒]在六道有情众生面前显现的都不是一相,在地狱道有情面前显现为铁水,在饿鬼道显现为火、浓血等,在畜生道大部分有情面前显现的基本与人相同。从这个角度看“酒”的概念也仅仅是我们人道有情所承许的,其并不具有决定的酒之一相。
从能、所、中间三个部分观察,密宗行者何时供过酒呢?密宗行者秉持无我正见而观待所谓的“酒”,并不决定耽着酒相,供养时也明明白白知道供养的是甘露、琉璃、兵器,而接受供养的对境之佛菩萨及护法等也如是领受的,在这里丝毫无有酒的存在,怎么能说密宗行者供过酒呢?
由此而可知,密宗行者没有供过酒,反而是你们那些具有供酒分别的人才是供酒者,因此你们这些真供酒者有很大的过失。
例如:黄檗禅师劈佛像的故事,以及和尚背女人过河的故事等,无不是在表明这些道理。
切记!切记!在缘起名言中任何事情的成立必须要具有能、所、中间三者的相应,才能得以成就。
所以,供酒这件事情也是一样要具有此三个条件才行,供者知道酒无自性,受供者面前显现的也不是我们所谓的酒,而酒本身并不具有决定独立存在的特性,所以随各道不同的因缘显现。因此,密宗行者没有供过酒,供酒的只是那些违背佛陀无我见地的人。(2016.12.4日照光法师在辽源市祈意乐成答居士问)
‘拾’ 藏传佛教所说的会供是什么意思
会供
在清净的佛堂及坛城前,摆设食子、水果、鲜花等供品,经由具德上师等僧众修法加持,转换成殊胜圆满之无量五妙欲供品,迎请净土和圣地之众传承持明上师,及寂静、忿怒本尊(佛)、勇父空行(菩萨)、护法众降临聚会坛城上,纳受享用供品;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过,祈请消除所有病痛灾难、烦恼及所知等业障,暂时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愿(如福慧增长、事业顺利、障碍消除、脱离魔难)之福报,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萨)之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