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禅意山水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有哪些好看的自然图片 2025-08-07 05:29:29
五月早上动态图片 2025-08-07 05:19:15

禅意山水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7-31 13:59:36

‘壹’ 什么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通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丽境界,同时也是人思想感情的陶冶。

“意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可见其最早源于文学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更早的接触到了这一美学范畴。唐代的王昌龄的《诗格》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明代朱成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概念。到了明末清初,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代诗论,并结合西欧美学成果使意境说更加系统和完善。

山水画自战国时期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古代画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五代至宋元时期,山水画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意境”的范畴一经诞生,便成为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目标之一,从而使山水画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调。

五代时期的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真景”说,他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主张“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并阐明“真者气质具盛。”其作品《匡庐图》(传.现藏台湾)虽然还带有早期山水画刻板、凝滞的特点,但从山石的结构,树的形态,峰峦的转折机透视变化上,刻画得都很具体。表现了“上突危峰,下瞰穷人”的真山真水。反映了他“贵似得真”的艺术主张。又如关仝的《秋山晚翠图》(现藏台湾)山石兀立、气势逼人、山泉栈道、流转有序,有可攀之感。与荆浩相比显得更为真实自然。这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能使观者谓之感染,引起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同时也是意境美的生动体现。

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趋于完善。其中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开始具体的阐发了“意”的概念。他说:“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其所绘《早春图》(现藏台湾)为郭画之精品。他自出胸臆,以轻重浓淡的笔墨,表现烟树春梢,小桥曲径,行旅踏青,使人如面临春风,引人入胜。由此可以看出郭熙的山水画已经接触到意境的问题。而《林泉高致》则可以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

元代的山水画以“元四家”为代表,他们是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元四家”的画虽然个人风格面貌不同。但以意境表现的倾向来说是基本一致的。其中都明显的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已不同于宋代。更多的具备了“意造”的成份,有意识的以意造境,五项与思想达到了充分的统一,使意境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于山一带和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格局繁密,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泛舟垂钓给人以置身世外,重返自然的真实感觉。与宋人相比,这种真实已成为主观的真实。从而使物象与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

到了明清时期,整体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而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山水画从形式和地域上有了派别之分,也使山水画的意境倾向发生了变化。“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使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见董其昌《画眼》)可见董其昌南北宗的划分是源于中国的禅学。随着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提出,明代的山水画从表现形式和意象表达上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从而使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而清代的石涛却置“南北宗论”于不屑,并说;“画有南北宗……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是捧腹曰:我自用我法。”(见《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他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石涛极其活跃的思想,使其笔墨的表达无拘无束,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石涛这种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思潮,以至于到了近、现代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总之,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创造,需要以高度的意匠手段和表现媒介来完成。同时也需要姊妹艺术的广泛借鉴,使意境的创造达到完美与统一,从而创造出富有新鲜艺术魅力的新时代意境美。

‘贰’ 山水画的意境句子赏析

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意,可以说,把中国的山水画融入意境和禅意的第一人,是唐代的大诗人王维。

在详细谈论王维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山水画中文人画派的发展历史。

中国有史料可以记载并且可以准确判断它是山水画的,是唐代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那么这幅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山水画独立的一个标志。

而在此之前,中国山水画不能说没有存在,只是它作为人物画的一个背景而存在,比如说我们去看《曹植洛神赋图》中的背景,那些山川,花鸟树木,都可以看作是比较早的山水画的雏形。

甚至我们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原始时期,原始时期彩陶上面有比较明显的水涡纹状的彩陶纹片,那么这些彩陶纹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早期山水画发展的起源。至少说明了在原始时期,我们古人开始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了。

唐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之所以可以看做是山水画独立的一个标志,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画并没有把人物抬高到主要的位置,而是把人和自然真实而又客观的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他表现的是人和自然,其乐融融相处的一个状态,而不是人物是主要的,背景是次要的,像《洛神赋图》那样,洛神和曹植是主要的人物,它们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后面的山川和树木,那么,这样的画显然是以人物为主,而不能归于山水画。

‘叁’ 手机能拍出美丽的山水照吗该怎么拍

手机能拍出美丽的山水照吗?该怎么拍?

对于“山水”,也是最喜欢被歌咏赞颂的景致之一,比如山清水秀、青山绿水……同时,在生活、旅行中,山水也是最容易遇到的拍摄题材之一。那么,手机也能够拍出美丽的山水照吗?答案是当然肯定的,可是到底怎么拍呢?

山体的明暗变化,加上薄雾的留白以及后期黑白化处理,再加上文字、印章的加成,令整张作品颇具国画意味。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风格的照片虽然免不了后期加工,但是它考验的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文化沉淀以及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可参见前文如诗如画,水墨画意摄影拍摄技巧,拍出禅意十足的水墨中国!

以上便是个人对于手机拍摄山水的一些创意技巧分享,当然,还有很多的技巧值得大家一起去探索。最后想说的是,也许,手机并不能撼动单反相机在我心中的地位,但却不得不说,至少它成为我摄影器材的一部分,手机也能胜任大部分题材的拍摄。

以上内容如有帮助,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想了解更多摄影技巧,欢迎关注【墨染印画】

‘肆’ 简单的国画山水怎么画

山水画越是简单的越难画,代表人物有南宋牧溪,马远,明董其昌,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意境深远,禅意浓浓。非大师不能为也。

‘伍’ 150平的庭院应该怎么设计有禅意又好看呢

150平的庭院应该怎么设计有禅意又好看呢?

庭院最大的特点是宁静。即使外面交通繁忙,走进院子后也会立刻安静下来。这是庭院与人之间最独特的关系。庭院本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对于风格而言,细节是其最美妙的地方。

楼上露台的风格与庭院一致。梯田面积小,以景观为主,种植了竹子等多种植物。在梯田上种植竹子等植物时,我们必须注意堵塞根系,因为这些植物的根系非常牢固,很容易损坏地面。露台上也充满了禅意,大部分地面铺着人造草坪,与周围的植物和石头相匹配,是自然的。

‘陆’ 中国水墨画与诗的意境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墨水画是中国传统画之一。

墨水是国画的起源,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画成墨水画。线条中锋笔,侧锋笔,顺锋和逆锋,点染,擦,破墨,拨墨的枝法。墨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画成作品,题款,盖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画作品。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6)禅意山水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艺术特征

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

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

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柒’ 禅画的禅画鉴赏

五代两宋是禅画的兴盛时期,随着禅宗的兴盛,禅法更广泛而深入地体现在中国画中了。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专司绘事的禅林僧人,这些画僧都是以禅入画,他们超尘脱世,逸笔卓然,其中有贯休,巨然、惠崇、法常,居士中有石恪、苏轼、梁楷等。
贯休是五代前蜀禅僧,他的罗汉像梵相奇古、笔法野拙,他自谓“得之相梦中”(《宣和画谱》)。 梁楷是南宋时的在家禅画大师,他虽是宫廷画师却无视利禄功名,曾不受宋宁宗所赐的金带,其个性狂放不羁,中年后画风由细变减,承五代石恪遗风,梁楷所作禅画不少题材与禅宗都有关系,《六祖斫竹图》、《六祖撕经图》、《八高僧故事图》等,其经典之作《泼墨仙人图》更是笔简墨精,形神超拔,实为中国画史上的不朽之作。
南宋以后,禅画的盛气随着禅宗的衰败而开始跌落,此时文人画逐渐兴盛起来,文人墨戏渐渐替代了禅意水墨,虽然文人的美学观念总自觉地趋于禅意,但总的来说文人的精神认知层面终究与禅不可同语。 明代的禅画零星散落,祖玄和尚作山水,高古苍劲、大涵、海能(程嘉燧),常莹等都是画僧,吴彬是爱画佛像的,自号“枝庵发僧”其作迥异前人,有禅家清崛之气。明四家的作品虽亦超逸可还是文人情调,与禅画类比,多少也偏于俗境了。
董其昌是“松江画派”的领军人物,其号“香光居士”他在书法、绘画、理论、鉴定等方面在画史上都影响巨大。董其昌身为显宦而思庇荫,“独好参曹洞禅”( 陈继儒《容台集》)在读了《宗镜绿》之后豁然有悟,于是游心禅悦,在书、画、文中托以禅词。他着有《容台集》、《画旨》、《画眼》及《画禅室随笔》。他借用禅宗南北二宗之说来将唐以后的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宋,其重视笔墨精妙,同时强调“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容台集》)。 清初,一下子出现了“四大高僧”,他们在历史上地位非常瞩目耀眼,对后人影响极大,他们的造诣超出了“俗人”难以触及的高度。处于他们的历史时期虽然经受了政治的影响,但每位高僧都尽显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浓烈的禅意。”
弘仁的作品是地道的 “禅僧画”,他每幅画仿佛都是在“禅定”的状态下完成的,其画风的冷峻、凄清之美绝非一般画家能及。弘仁是安徽歙县人,顺治四年从古航法师为僧,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未清初王朝交替的动荡时期,弘仁也曾奋力抗清,在失败后终于看破红尘。其画受到倪瓒影响甚大,气息也最为近似,只是弘仁禅意更纯正一点,笔墨更爽利一些。由于弘仁个性“少具孤性,不屑时宜”与禅宗的空净寂寥的意境相呼而应,这就不难理解他的画为何如此“不食人间烟火”了。 清以后的画坛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等虽不是出家僧众但基本都以“居士”自称,对“禅”都异常倾心,他们的作品多多少少也都潜入了“禅”的意趣因素,只是在形式上“艺术化”的手法更强化。

‘捌’ 收藏了一副姚俊甫先生的禅意水墨山水,请行家帮我看看。

这幅禅意水墨山水,字写的不错,只是这山水在什么地方?

‘玖’ 水墨山水画体现了哪些禅宗意境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其中体现了大量禅宗意境。
水墨山水画中那种大气,淡泊,充分表现出禅宗的意境,这种画风就是本心的畅意表达,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大多数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画家,都喜欢画水墨山水。这些画家有意识地把“禅意”、“禅趣”融入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因而,出现了一批以追求高远淡泊、表现主体情趣为主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