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佛境界唯美图片清晨
扩展阅读
电锤碳酸在什么位置图片 2025-07-23 07:26:53
篆刻图片卡通 2025-07-23 07:21:57
手机如何批量加水印图片 2025-07-23 07:21:15

佛境界唯美图片清晨

发布时间: 2022-07-18 03:50:21

Ⅰ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

佛,就是觉悟心,就是佛修,就是修行,依教(佛陀的教诲)奉行也。通俗来说,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见解等。

此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不要向外弛求,应该反观自心。自心觉悟就是佛。佛与道的究竟区别。佛是究竟脱离六道轮回,道教究竟是上天享福(未脱六道)。天眼是神通之一。法眼等都是方便说,要打开天眼,首先要修禅定,而修定,必须要严持戒律。所谓:戒定慧三学也。

不可以信仰两种教意。

(1)佛境界唯美图片清晨扩展阅读

《佛在灵山莫远求》是由 印能法师发表在《心中的菩提》专辑中的一首歌曲。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佛拭 勿使惹尘埃

念佛是谁 照顾话头

万缘放下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待到山穷水尽处

自然得个休歇处 从此识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念佛是谁

照顾话头 万缘放下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待到山穷水尽处 自然得个休歇处

从此识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关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念佛是谁 照顾话头

万缘放下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一心参禅...

Ⅱ 求佛教十二因缘图(大图),谢谢了!

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Ⅲ 唯美图片一心向佛的纯洁女子

红尘是非多,渐欲迷人眼。有的人就会被红尘迷了双眼,无法自拔,每天都是俗事缠身。有的人就看开了,皈依佛教,每天参禅念经,不理世事。

在红尘中摸打滚爬那么多年,什么事情都经历过,经历相当丰富,也就看透了。不想再接着过问凡尘俗事了,一切都随缘吧。于是便选择了一心向佛,每天参禅念经,洗去一身的红尘。在佛门之中顿悟人世间的种种。

在红尘里,该享受到的荣华富贵也享受到了,该经历的困难磨砺也早就经历过了。事业有成了。但是心里早就开始厌倦这样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意义,就是在不断重复着前一天的事而已。所以选择了不理世事,一心向佛。

(3)佛境界唯美图片清晨扩展阅读:

好处

1、杜绝邪念

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会心地善良,思想平静,杜绝一切邪念。诸葛长青认为,人们无始劫以来,总有许多业障阻挠,导致邪念纷飞、杂念不断,持续念诵,可以促进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2、身体安康

经常念佛,会身体健康,颜色光泽,气力充盛,心情快乐,气息平和,各种疾病原则上不会再侵害于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会消失。诸葛长青认为,人生烦恼来自贪嗔痴,持续念诵,可以消除贪嗔痴。

3、吉祥如意

经常念佛,一切恶鬼、罗刹、夜叉皆不能侵害本身;毒蛇、毒药、皆不能伤害本身。诸葛长青发现,持续念诵佛号的人,身有佛光,处处受人敬仰。不知不觉会发现身边的人都会关注自己、赞叹自己。

Ⅳ 求跪在佛前的唯美古风图片

Ⅳ 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

佛有十地(佛的每一地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之分),可惜鄙人手头上没资料。鄙人的师傅书籍里面有。

密宗宁玛巴把佛、菩萨境界划分为十六地。第十六地为普贤王如来(英译有:Samanthabadra Tathagata、Vajradhara、Adi Buddha、Primordial Buddha、Dorje Chang Buddha)所在的境界,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总持;毗卢遮那佛在十三地,处在此地的佛菩萨被称为金刚持,此地又名圆觉位、无上正等正觉位;十二地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一地菩萨是等觉位,第十二地的菩萨是妙觉位。第十二地到十六地的菩萨名之曰佛。

一般显教把未达佛位的菩萨划分为十地:法云地、善慧地、不动地、远行地、现前地、极难胜地、焰慧地、发光地、离垢地、欢喜地。(法云地最高而欢喜地最低)显教再把征得妙觉位(破第十二品无明)的菩萨称之为佛。

《菩萨璎珞本业经》里把菩萨十二地划分为大乘阶位五十二位,即十信以及四十二贤圣位——十心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四十一贤位(等觉位)、第四十二贤位(妙觉位)。

密教又依《大乘要道密集》(此典籍的另外一个汉译本为《密集金刚根本续》,英译为《Mahayana Guhyasamaja》或《Guhyasamaja Tantra》)与《广大明觉自现续》而建立十三地、十六地之说。

《大乘要道密集》有云:“……金刚句偈注云:外缘起为回风转气,及景象、梦等外在境相粗略所现,内缘起为心气集摄于脉字宫殿,密缘起为断世间道而现出世间身脉等四坛城,真如缘起为初地以上之外,内、真如验相生现明点、气、心,究竟缘起为融入四行于十三地证果。”

《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一、于体证胜义谛时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极喜地’。

二、了悟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

三、于道上能对证悟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

四、由观光明而得觉受,为第四地,即‘焰慧地’。

五、由法尔清净诸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者,为第五地,即‘难胜地’。

六、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

七、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诸烦恼,为第七地,即‘远行地’。

八、住远离烦恼之境界而不动,为第八地,即‘不动地’。

九、圆满一切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

十、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为第十地,即‘法云地’。

十一、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总集诸佛自性之皈依境),为第十一地,即‘普光地’。

十二、无任何执受,即对所观诸总集亦不执,不为内外诸法污染者,为第十二地,即‘净莲地’。

十三、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蔓大集地’。

十四、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

十五、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

十六、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

Ⅵ 弥勒佛图片

可以网络一下嘛!

Ⅶ 佛有几重境界

佛说,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只占所有一切生命所居住的环境里极微细极微细的一小点而已。一切生命又称为一切有情,因为一切生命各自有种种不同的情感与遭遇,所以又称为众生。一切众生所居住的环境不出三个地方: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欲界最低下,无色界最高,色界则处在中间。欲界又有十个不同的居住环境,色界有十八个不同的环境,无色界则有四个不同的居处。我们一般人所响往的神仙天人们,他们大多分布居住在欲界里的上面六层里,称为欲界六天;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由下面数上来的欲界十个层次中的第四阶层,居住的环境比起下面三层的地狱、饿鬼与畜生来说,好得太多了。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阎罗王,虽然统管地狱的大小事务,俨然是首领一般,然而, 佛于《阿含经》中曾说阎王依然是罪报之身,还是要忍受地狱刑罚加身的痛苦。 佛陀告诉我们:阎王每个月都要遭受灌饮热焰滚烫铜汁的破喉之苦,因此阎罗王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认为他在地狱里具有无上的权威,具有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形象。实际上是:阎罗王是带罪之身,仍然要遭受到果报。帝释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又称为玉皇大帝,则是居住在此欲界第五层里的天宫内,统管天上人间的文武百官,在天上享受着五欲诸乐,身心欢愉。然而,玉皇大帝他对于自己的生老病死与自己生活上所必须面对的烦恼却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他对于死与生这两个境界,是无法加以操控、不能随心所欲自己作主的。当死亡来到时,他们与大多数的众生一样,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一神教的上帝虽有福报住在他化自在天宫,对生命、实相的了知,却是远远不如玉皇大帝,几乎是完全无知的;从他们的《圣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另外一个众生居住的环境,是为色界的十八个天界,那里是只有已经断除欲界爱乐的修行人,特别是指已断男女二性淫欲之念的人,才能够往生居住的环境。这一类的众生,他们的“饮食”完全是*修习禅定来维持色身身体的存在,以禅定悦乐为食,以禅定力资养色界身;在物质环境上,他们能够享受禅定的身乐与心乐;然而,对于死亡与久住这两个境界,他们也无法加以操控、不能随心所欲由自己作主的,当死亡来临时,绝大多数的他们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于死亡及于常住,皆不自在。

最后无色界的四天,则是那些不了解佛法,却又极为精进修行禅定功夫的众生们所出生居住的地方。住在这一个环境里的众生,他们没有形象、身形俱灭,以类似科学上的说法来说,就是只剩下“精神体”的存在;实际上,六识中就是只有剩下意识的存在,其它的眼、耳、鼻、舌与身识统统都消失了。他们居住在那样的境界里,纯粹是意识的寂静状态;然而,对于死亡与住于此种寂静状态时日的长短,跟欲界天与色界天的众生们一样,都无法自主,不能随心所欲,无法自己作主,因此当死亡来临时,他们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于死于住,也是皆不自在。

这三个环境,统称为三界,我们众生就居住在这三界里,依照着我们生前活在欲界里的人间时,所做善业与恶业的多寡,来遭受报应,个个有不同的境遇。以欲界而言,造善事多的人,则上升到天界享受福报,造善事越多的人,上升的天界层次就越高,所能够享受的欲乐层次也就越高;相反的,造恶业的众生,就会投胎下堕到不好的三恶道中去,或做畜生、或成恶鬼;如果做了毁谤三宝、杀人放火等等的极大恶业的人,就会下堕到地狱道去,去遭受无量无数的极痛苦、极长时间的恶业果报。在这样的三界内,众生若是做了善事,就投胎出生在天界,在天堂内享福;若是造了恶业,就要去投胎到三恶道里受苦。多数的众生,此世出生为人而造善业,下一世出生于天界,然后在善业福报享用完后,只剩下恶业果报,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为饿鬼,然后在饿鬼道报尽后,再下一世上升出生为畜生;畜生报尽后,然后才有机会上升投胎当人;当人时,如果造了恶业,又下地狱去,如此反复地循环不已,形成了所谓的:“众生六道轮回、反复不停,无有出期的现象。” 佛,则是永远出离三界的存在,永远不受苦恼,永远“常、乐、我、净”。 佛的境界,极为殊胜、极为胜妙,不可思议,只有 佛与 佛彼此之间才能够了知这种无上的究竟境界。

我们真正应该要追求的是: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于了解了生命真实意义的人,我们通常会称呼他们为圣人。在佛教里,能够了解生命真实意义的人有三种,他们是二乘人、菩萨与 佛。二乘人是指声闻人与缘觉人,他们以修学小乘中乘佛法为主;菩萨以修学大乘佛法为主,菩萨所证知的境界与智慧,两方面都高过于二乘修行人; 佛则是究竟圆满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具有无上的智慧与能力,能够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与自在天魔,并且永无止尽地兴起大慈悲力救护无量无数的受苦众生。

二乘人努力的修行小乘佛法,如果他们始终没有机会或是不肯修学大乘佛法,他们最后的修行成果,就是“灭身泯智”,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形与意识通通灭失掉。二乘人死后,修行的成果就是不再让自己的下一世身体与意识出生,把自己从三界里消失,如此一来,任谁也无法在三界里外找到他,因此说,永远离开一切烦恼与苦受,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证实了二乘佛法:人无我、涅盘寂静的法义。

菩萨则是更进一步,不必把自己的身体与意识消灭,不必把自己消失在三界里,就在这个具有烦恼与苦受的身体与意识境界里实证寂静涅盘,了知与掌握到宇宙与生命的本来真相。因此,菩萨的修行境界对于二乘修行人来说,属于“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二乘圣人的智慧所能够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外。二乘的修行人想破了头,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菩萨能够不入涅盘而证涅盘、不证涅盘却能够常住涅盘的道理。所以说,菩萨的境界是超过二乘修行人的境界的。

佛地境界,相对于菩萨境界来说,属于“殊胜、极妙、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远远超越最后身菩萨所能够了解的能力,一切大小菩萨与二乘圣人、凡夫众生,都不能够了知佛地所证得的无上胜妙境界。诸佛所证得的“无住处涅盘”,只有诸佛能够互相了知;因此,有《赞佛偈》如是云: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Ⅷ 佛说莲花唯美句子

【诗句类】

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朱庭玉《天净沙·秋》

5、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6、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7、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8、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9、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赠荷花》

10、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苏轼《江神子·江景》

【通俗类】

1、佛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沉静的眼,平和的心。 除此世上还有什么更可贵。

2、佛说:心如莲花,人生才会一路芬芳。

3、佛说,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静赏花落是一种好境界。人生无尽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不同的心路,不同的历练,在落花的那一刹那,从心底涌出千差万别的感受。

4、佛说,莲开见佛。

5、佛说,莲落禅韵;我是一朵盛开千年的莲!

6、佛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静的莲花。不管人间有多少苦难,多少坎坷,莲花盛开的地方,总是云淡风轻,岁月染香。

7、佛说,一花一净土,一叶一菩提,心是莲花开。

8、佛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佛说,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10、莲,亭亭玉立的水中仙子;莲,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中君子。

【语录类】

1、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它出生于污泥,绽开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层涵义。

2、莲花,蘸着些许清水,描绘出生命的瑰丽;莲花,濯清莲而不妖,透露出高尚的品质。

3、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

4、莲花拥有着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她扎根污泥,珍爱自洁,保持天生丽质的本色。虽然环境冷酷哀凉,但她不叹世态炎凉,不怨时乖命蹇,不屈从环境,不沾污纳垢,照样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追求完美。

5、莲花,你有独立不迁的鲜活个性。你不倚高枝,花开独朵;你端庄典雅,含蓄深沉;你豁然大度,光明磊落;你清新隽永,雅趣怡然;你璞玉浑金,自洁自爱;你亭亭玉立,别具一格。

6、冬天降临了,荷花池里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荷花的根深深扎在土进而,等到明年再吐芬芳。

7、荷花还是纯洁的象征,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称。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荷花那种纯洁的品质,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再出现偷鸡摸狗这些不良现象了。

8、荷花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荷花是我最好伙伴。

9、我爱荷花的美丽,更爱荷花的纯洁。荷花是纯洁美丽的象征,是我心目中的最美,从古至今,她都被人们誉为是花中的美中之美!

10、荷花,你有独立不迁的鲜活个性。你不倚高枝,花开独朵;你端庄典雅,含蓄深沉;你豁然大度,光明磊落;你清新隽永,雅趣怡然;你璞玉浑金,自洁自爱;你亭亭玉立,别具一格。

Ⅸ 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图片,非常唯美.信不信佛

阿弥陀佛,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Ⅹ 与佛结缘的唯美句子

1、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诗写婵娟,词谱秋莲。喜榕树,书香氤然。香梅品尽,两处情牵。谢诗为证,曲为媒,词为缘。隐隐青竹,脉脉红莲。深深院,绮韵盈然。花前携手,秋波相牵。道眼中情,情中语,语中缘。
2、佛说: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3、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4、佛说:前世,你是我亲手种下的一株碗莲,别的莲都开了,只有你,直到枯萎,也没能把你清丽的容颜展现在我眼前。
5、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6、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
7、佛说: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方能包容万物。
8、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开,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
9、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份!
10、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我苦苦哀求佛祖,让我们再结一段尘缘,相恋相伴走过月月年年。
11、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