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中医图片素材古代
扩展阅读
手机电脑同步删除图片 2025-07-20 20:14:42
自媒体图片尺寸多少合适 2025-07-20 20:06:40
保安在哪里呀图片 2025-07-20 20:05:58

中医图片素材古代

发布时间: 2022-07-17 11:23:28

⑴ 下面这个图片是一张 中医药方,字体像似繁体字,自己只能看懂一部分,谁能把药方写出来

梁同学学到家了。某些单位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临时工身上推,你也会把不懂的字说成是繁体字。
繁体字是指汉字简化后被简化字所代替的原来笔画较多的汉字,且以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之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为最新规范。

⑵ 百度知道怎么免费提问白族中医风格背景图片素材

摘要 在手机进入网络知道,登录自己的帐号。

⑶ 古代有那些关于医学方面的书籍

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着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着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三、《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着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四、《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着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五、《脉经》

脉学着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六、《诸病源候论》

证候学专着。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着。

全书分67门、1720候。卷1~27论内科诸病;卷28~30论五官科诸病;卷31~36论外伤科诸病;卷37~44论妇产科诸病;卷45~50论小儿科疾病。此书继《内经》、《难经》、仲景着作之后,使中医理论更为丰富。于病因方面尤多创见,使中医病因学说趋于系统、全面。

如对传染性疾病之认识,就明确指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又如山区多“瘿”病乃其民“饮沙水”之故;岭南“瘴气”系“杂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显超出前人见解。于病理及病证方面之论述亦较精审,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发痈疖或水肿,这正是对糖尿病并发皮肤病及泌尿系统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对水肿一病,分述至详。于妇科则经产带下、妊娠、无子等类;外科则详述痈疽疔肿诸疮之理,证候及预防等;于创伤外科,则记载有难度较大之肠吻合及血管结扎术等。

在证候分类学上亦有较大发展,其别类分门系统而有条理,且征引典籍甚富,如《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载近300种、5300多卷医书赖此书而保存。为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重要文献。

⑷ 中医四大经典着作是什么

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四、《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⑸ 求老中医袁淑芳的药方图片(墓碑)100个药方。

、治妊娠呕吐肥胖之人多痰多湿:二陈汤(陈皮姜夏)各十二克,白术十五克,茯苓十克,砂仁十克,甘草五克,乌梅一个。

2、治妊娠呕吐瘦人兼痰热白术人参汤:人参,白术,陈皮各十克,麦冬七克,甘草五克,姜厚朴二十克,茯苓七克,竹茹,黄芩各十二克。

3、治胎动不安方安胎饮:参归术芩生地陈芍草砂仁姜枣引,胎坠杜仲酒川断,胡连丸用胎安神七情房事选四物怒伤肝者加柴参悲伤肺者五叶胶喜伤心者连麦引。

4、治妊娠咳嗽方人参阿胶散加紫苏陈皮茯苓桔梗枳壳前胡甘草。

5、治妊娠泄泻四君子汤加诃子肉乌梅赤石脂。

6、治妊娠浮肿五皮饮加紫苏梗枣肉木香各十克。治妊娠子气孕六至七月两足肿大行步艰难脚指间出黄水者:白术十克茯苓八克归身白芍各五克陈皮三克姜五片煮鲤鱼一条服。

7、治妊娠子淋即妊娠后小便少而涩痛者导赤散加枯芩人参甘草梢赤芍各十克灯心汤下。

8、治妊娠头痛归芎钱半芩术钱茶煎为引服之安。治妊娠悲哭不止者甘麦大枣水六升竹茹一两当用青。

9、治产后乳汁不下者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角霜加入乳自流。

10、治不孕症肥胖以清热燥湿逐痰

A清热利湿化痰助孕方:知柏苍术香附各十五克陈皮白茯苓各二十克枳壳半夏南星炙甘草各十克生姜自然汁为丸服。

B肥胖导致不排卵的消脂排卵汤归芎术枝麻翘芍荆防硝黄生薄荷十五等份合六十一芩膏清热卵排多。歌曰:肥胖不孕日渐多遍访医家无效果袁氏验方摘抄用三月妊娠自笑乐。

11、治瘦弱血枯不孕妇人瘦弱性急经水不调婚久不孕者多因胞宫失血失养冲任精血不足不能摄受精气所致。

A子宫发育不良卵管阻塞月经失调不孕益母草一百克当归三十克鲜桃根牛膝各二十克元胡柴胡各十二克干姜九克雌乌鸡一只共煮服白酒为引经净后隔三天服一剂服三个月经周期受孕率达百分之八十二。

B输卵管不通宫内膜炎卵巢囊肿不孕桃红四物汤加菟丝子益母草田大芸桑寄生蛇床子萸肉泽泻补骨脂覆盆子泽兰丹参水煎服十剂为一疗程二至三疗程受孕率达百分之七十。脾胃损伤血源不足不孕者人参白术各十五克黄芪柴胡各十二克神曲麦芽炙甘草各九克当归白芍陈皮各十克配乌鸡白凤丸受孕率达百分之九十五。

12、治气旺血滞不孕女子以身事人而性多燥以色悦人而情多忌,稍不如意即忧思怨怒者忧则气结思则气郁怨则气阻怒则气上气行则血行气逆则血滞引为气旺血滞不孕之要也情当开郁气行滞血。

A开郁二陈主之陈皮茯苓苍术香附川芎各十五克姜夏青皮莪术大白(槟榔)各十克甘草木香各八克生姜引配用七制香附丸受孕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B肝气郁滞不孕方理气种子丸北柴胡三十克白芍二十五克当归川楝子瓜蒌通草各十五牛膝王不留行各二十克青皮十克皂刺甘草各五克每日一剂三十天为一疗程一至二疗程受孕率达百分之九十。

13、气滞血瘀兼妇科炎症输卵管不通卵泡不破裂者公英六十克当归十二克皂刺山甲赤艾红花乌药香附青陈皮各十克路路通柴胡各六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配灌肠双花公英各三十克厚朴皂刺大黄各十五克水煎服取一百毫升每晚临睡时保留灌肠每剂用三次经来停药配敷公英灵仙制乳没各二十克路路通透骨草赤芍红花各十五克共为细末醋蒸热敷胞宫处三十分钟内外合治一疗程受孕率百分之八十。

14、 单纯型肝偏盛不孕者酒白芍四十克酒当归三十克白术十五克茯苓丹皮香附各九克天花粉六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三十天为一疗程一至三疗程受孕率达百分之九十。

15、 四治热邪内蕴不孕女子素体阴亏或恣食辛辣过度或肿瘤内生耗精奇液而导致不孕者。

A肾阴亏食辛辣过度不孕者知柏二皮汤知柏各四十克丹皮骨皮各二十克生地十五克茯苓白芍生蒲黄元胡郁金各九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受孕百分百

B气郁血滞化热少阳五大症兼五心烦热者酒当归酒白芍各三十克丹皮枝子白芥子各十克柴胡郁金香附黄芩生甘草各二十克经前五天服受孕率百分之九十。

16、 治寒湿内侵宫寒不孕女子阴血之体元阳偏弱每月行经后气血亏虚阳随血脱天地之气中的风寒湿邪入侵导致宫寒不孕。肾阳虚疲不孕补阳温经汤怀山药鹿茸各二十克鹿角霜仙灵脾菟丝子肉桂各十五克合欢皮紫石英熟地杞果杜仲茯神补骨脂当归头各十克牛膝五克每日一剂二十天一疗程

⑹ 饮茶图 有关饮茶方面的古代(复古)的大图

哈,这个在中国茶文化门户网_陆羽网站上的茶艺博览栏目里面有很多的!

⑺ 古代医学伦理学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和主要医德思想是什么

第一节古代医学伦理
古代医学伦理,主要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医学伦理;这一时期的医学基本属于经验医学阶段。
一、古代社会的医学伦理概况
(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概况(注意运用丰富的历史事实来讲解)
1、古代医学伦理的萌芽时期
“神农尝百草”
《周礼》
2、古代医学伦理的初步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
名医扁鹊“六不治”的行医准则
3、古代医学伦理的完善时期
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伦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孙思邈(581—682年)《备急千金要方》(重点讲解)
两宋时期:法学家宋慈(1186—1249年)《洗冤集录》
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
明代:陈实功(1555—1636年)所着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代:喻昌(1585—1664年)《医门法律》
(二)国外古代医学伦理概况(注意交代国外的文化背景)
1、古希腊医学伦理: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
(1)在处理医患之间关系方面
(2)在处理师徒(同行之间关系方面)
2、古罗马医学道德
医学家盖仑(Galen,约130—200年)
3、古阿拉伯医学道德
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4年)
4、古印度医学道德
印度外科鼻祖”妙闻(Susruta)着有《妙闻集》
阇罗迦的《阇罗迦集》中
二、中国古代医学道德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解)
(一)忠于医业、仁爱救人
(二)博施济众、一心赴救
(三)精勤不倦、深究医术
(四)宽和端庄、不贪财色
(五)尊重同道、谦和不矜
三、对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采用提问的方式)
(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的特点
1、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显着
(1)“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
(2)内省、慎独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
(3)“推己及人”与“易地以观”的医学道德情感
2、坚持辨证施治的整体医学观,注重心理、社会、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医学道德的局限性
1、受到封建伦理糟粕的影响
2、受道教天道承负,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
3、受佛教伦理思想的消极影响

⑻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那么中医是什么时期才有的呢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一)中医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着《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西周时期,《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虽然这种医学分科只在宫廷中的设置,但其已经成为医学分科的雏形。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扁鹊为代表的人物,正式提出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并采用“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治疗法则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据相关记载,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用四诊法看病。扁鹊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其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

⑼ 谁有中药图片

中药网-中医网|中医中药网|中国最大的健康网
http://www.zhong-yao.net/
中间有中药图片库

⑽ 找一些图片,要求内容有关中医的文化底蕴!请ps达人援手Orz......

你上昵图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素材,下载下来作一下ps就可以了。
欢迎光临图片处理t.b小店:图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