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小年的黑板报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古装童星图片大全 2025-07-26 20:23:22
孩子犯了什么错图片 2025-07-26 20:12:11

小年的黑板报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7-12 02:36:28

⑴ 关于春节元宵节的手抄报的资料和一些图片

春节黑板报手抄素材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除夜 (南宋)文天祥 干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满意请采纳谢谢

⑵ 新年新气象黑板报素材,急需

新年新气象诗歌: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整个世界沸腾了,

人们走街串巷欢呼着:

“新年到了,新年到了”!

世界各地都洋溢着浓浓的喜气。

让我们轻轻的关闭2015的世界,

慢慢地敞开2016的大门吧,

在新的一年里展现出新的气象!

新的一年,我们承载着更多的梦想

面对新的工作,新的面孔,新的领导,

让我们放飞翅膀,自由的翱翔,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明日那崭

新的一天!

新年新气象祝福语:
2016了,好运把烦恼的天撑开,寂寞的大地咧嘴笑来,幸福洪水滔滔冲来,健康雾霭不会散开,幸运的橄榄枝播撒钱财。元旦到来,愿好运相伴乐开怀!
时间从指间溜走,默默无闻中,又一个新的年头。寒来暑去,春夏冬秋,别在匆匆的奔走。新年将近,此情悠悠。愿同学们2016年争上游,幸福长长久!
通知:2016新年特殊行动:惊天动地开心笑,谈天说地疯狂侃;呼天唤地纵情唱,欢天喜地疯狂吃;昏天暗地踏实睡,呼风唤雨财源滚!祝元旦快乐!
为忙碌画个逗号,给疲倦打个句号,把烦恼扔进括号,让快乐变成感叹号。日子在今天有个分号,幸福在今天化为冒号:元旦到,愿你的心情与悠闲成等号!
荡起祝福双桨,问候推开波浪。生活海面倒影着,一天美好的模样,四周环绕着好运生长。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幸福的风。阳光洒在脸上,歌声轻轻飞扬,祝愿同学们开心愉快每一天。

⑶ 求:关于新学期的黑板报,素材图片都要。

新学期计划
在这新学期来临之际,新年的钟声渐渐消逝,我们也从过节的快乐中走出,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因此制定这个学习计划。
首先,应该先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心态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拥有好的心态,就会拥有好的成绩!
在这学期里,要加强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在语文上,除了把课文中的内容、知识掌握好以外,还应多读一些课外书,如名人名着等。还要再想些办法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不能只想课内不管课外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好每一次的笔记,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习作练习,只有基础扎实了,才可以累计更多。数学,不能只明白课本上的习题应怎么做就够了,如果要学好它,就必须在课外再花一些时间来钻研和多做一些练习。上课仔细听讲,弄懂每一个问题,作业及时完成,追求质量和速度,回家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早晚多听读外语,多积累一些单词,提高英语各方面的水平。从良好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安排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所以,在新学期里,最要学会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要把每一点一滴宝贵的时间都抓紧。
新学期,新打算,也为新的目标努力。

⑷ 跪求争当合格小公民的黑板报素材!! 最好给几张图 网址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2. 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第十三条规定:“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第十四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二十条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 班级 ) 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3. 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和政策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民族语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应当教授普通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汉语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

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

4.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

2010 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本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

5.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思路

推广普通话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依法强化政府行为。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向更宽的领域延伸,逐步实现全社会普及普通话。

6.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措施

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为基本措施,不断加大依法推进的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7. 推广普通话工作基本要求

推广普通话要努力做好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城镇学校和幼儿园要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要把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出色的示范学校。第二,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把普通话作为公务用语,并督促和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等级。第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成为全社会说好普通话的榜样。第四,提倡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鼓励从业员工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帮助干部战士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8.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14) 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⑸ 春节习俗黑板报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目录

简介
历史
传说熬年守岁
万年创建历法说
贴春联和门神
桃符的传说
古代的贺年卡
过程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七
正月初八
正月初九
正月初十
正月十一
正月十五
食俗腊八粥
年糕
饺子
元宵
春饼
意义
相关闰春节
最早和最迟的春节
简介
历史
传说 熬年守岁
万年创建历法说
贴春联和门神
桃符的传说
古代的贺年卡
过程 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七
正月初八
正月初九
正月初十
正月十一
正月十五
食俗 腊八粥
年糕
饺子
元宵
春饼
意义
相关 闰春节
最早和最迟的春节
展开 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1]
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 油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2]
传说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寿星图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⑹ 小学生黑板报内容应该写什么

节日篇
国庆节National Day
国庆节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相关规定
炎黄子孙
什么是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台湾名称的演变
爱国名言
爱国诗词
端午节与屈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中国的世界之最
新中国的第一次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党的小知识
廉洁的共产党员
各国国庆节由来
母亲节Mother’s Day
母亲节的由来
献给母亲的花——康乃馨
汶川地震中伟大的母爱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母亲
外国名人背后的母亲
企业家谈母亲
世界各国的母亲节
赞美母亲
父亲节Father’s Day
父亲节的由来
献给父亲的花
名人的模范父亲
模范的名人父亲
小幽默
论父亲
教师节Teacher’s Day
名人名言
教师的美喻
我国的教师节
名人尊师
名师爱生
汶川地震中的教师群像
尊师趣联
给老师的祝愿
外国人的尊师风俗
儿童节Children’s Day
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古代儿童的代称
中外神童
当代少年儿童发展中的五大优势
当代少年儿童发展中的四大问题
队旗、队徽、红领巾、呼号、队礼
中国少年儿童革命组织的名称演变
全国少工委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雏鹰行动主题活动
十佳少先队员的故事
汶川地震中的小英雄
各国的儿童节
新年Happy New Year!
※元旦※
何为元旦
历史上的纪年法
国际日期变更线
使用两本日历的国家
※腊八节※
腊八节的起源
腊八节食物
腊八粥的传说
※小年※小年的传说
灶君
小年的风俗
小年的食物
小年的歌谣
※春节※春天的名称
春节的风俗
各国的属相
※元宵节※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的风俗
几种常见的谜格
灯谜
※圣诞节※
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的传说
圣诞节习俗
世界各国过新年
外国儿童的新年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的传说
月亮的别称
各国关于月亮阴影的传说
全国各地中秋节习俗
八大邦式月饼
中秋节诗词
世界各地中秋节习俗
故乡的别称
华侨
唐人街
海外着名的唐人街
台湾的地理
台湾的居民
《望大陆诗》
历史上对台湾的四次收复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Day
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佩饰
端午节的卫生习俗
端午节诗词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食物
什么叫踏青
保护草坪的标语
清明节诗词
雨花台烈士陵园
烈士遗言
名人墓志铭
外国的“清明节”
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习俗
对老年人的称呼
什么是老龄化社会
邓小平的长寿秘诀
国际家庭日
孝行语录
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
外国的老人节
七夕节Double Seventh Day
七夕的传说
七夕的习俗
织女星和牛郎星
我国古代的妇女节
三八国际妇女节
新中国妇女的第一
各国女性的节日
世界妇女参政之最

主题篇
维护和平No Violence!
名人名言
战争暴行
臭名昭着的靖国神社
恐怖主义
9·11事件
白鸽和橄榄枝
联合国是干什么的
联合国大会的席位是如何排定的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联合国的维和部队
世界儿童和平公约
奥林匹克休战
中立国
无兵的国度
国际和平日
世界停火日
全民国防教育日
团结友爱Friendship is valuable!
名人名言
谚语
孔融让梨
雷锋的事迹
背着残疾同学上学
什么叫志愿者
动物也助人
民族团结
统一战线
团结就是力量
动物的团队精神
学会感恩Express your gratitude!
名人名言和谚语
学会感恩
美国的感恩节
感恩的故事
报恩的寓言
感恩父母
报效国家
回报社会
立志惜时Time is treasure!
名人名言
名人的座右铭
立志无论长幼
有志者,事竟成
身残志坚
钟的趣闻
名人惜时
他们的生物钟
勤劳节俭No pain no gain!!
名人名言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名人的金钱观
中外儿童体力劳动时间比较
廉洁的座右铭
节俭的生活
奢侈的生活
诚实守信Honor for the honest!
名人名言
诚实的品质
常说谎会生病
诚实节
古代版守信故事
现代版守信故事
诚信日
与诚信有关的小游戏——瞎子摸象
成语填空
安全教育Protect yourself!
烫伤了怎么办
受了轻微外伤怎么办
怎样预防异物进入气管
沙尘等异物进入眼睛怎么办
如何防止中暑
游泳时遇到意外怎么办
被狗咬伤了怎么办
被蜜蜂、黄蜂等蜇伤了怎么办
鼻子流血不止怎么办
外出时迷失了方向怎么办
横穿马路应该注意什么
如果家里有司机——
怎样紧急应付轻微火情
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
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被歹徒盯上怎么办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卫生健康To be healthy and energetic!
名人名言与谚语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十大健康标准
操作电脑时保护眼睛的措施
电视综合征
警惕“耳机病”
正确的刷牙法
小学生为什么不宜饮酒
吸烟有什么害处
卫生习惯十个注意
卫生七个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应洗手
几种不良的饮食习惯
全国卫生健康纪念日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哪些情况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
吸毒为什么易得艾滋病
与艾滋病抗争的小勇士
什么是毒品
毒品的危害
毒品为什么会让人上瘾
虎门销烟
环境保护Be nice to the world!
名人名言
环保警句
※植物※
一亩树林的生态价值与环保作用
植物之最
有趣的植物
送花的学问
名人与植物
植树节(3月12日)
※动物※
动物之最
自比为动物的名人
画家与他们笔下的动物
名人与动物的趣事
电脑上的动物
※水※
水的知识
世界八大水城
世界十大河流
生活节水小方法
※天气※天气之最
天气预报中的常识
※令人忧虑的地球※
地球环境现状
五大环境问题、十大环境威胁
60亿人口了
空气污染指数
历史上的公害事件
新的环保隐患——电脑垃圾
为什么要回收废旧电池

校园篇
军训Discipline is demanded!
名人名言
八一南昌起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历史时期的称谓
1955年授衔的元帅和大将
中国解放军各大军区
第二炮兵
共和国五次大阅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次大规模军事演习
守纪律的故事
艺术节Show your artistic talent!
名人名言
※文学※
古代文学家和数字
文学之最
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着
世界十大名着
※绘画※
《清明上河图》
《蒙娜丽莎》
外国名画及其作者
动漫画形象之父
※音乐※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
交响乐
世界着名交响乐
※戏剧※
梨园
四大徽班
生旦净丑名称的由来
京剧脸谱
跑龙套
越剧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变脸
※舞蹈※
秧歌
芭蕾手势的含义
拉丁舞的起源
※雕塑※
《大卫》
秦俑
中国最着名的石窟寺
※电影※
世界六大电影节
好莱坞
中国电影的第一
中国动画之最
科技节Nothing is impossible!
名人名言
国际上用中国人命名的科技成果
新世纪将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科技
科学史上的十烈
科技传播日
电脑名词
电脑网络相关知识
网上的表情符号
电脑病毒
黑客
月亮上到底有什么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创下的“第一”
UFO
与外星人的四类接触
运动会To be the No. 1!
名人名言
体育项目的奖杯
五种运动的起源
运动的故事
金牌是金的吗
“第一”的雅称
新中国体育的第一
哈佛重体育
名人爱好的体育运动
※新潮体育※蹦极
卡丁车赛
室内攀岩
滑翔伞
摩托艇运动
滑水运动
皮划艇运动
定向越野
自行车攀爬
运动过量会降低免疫力
奥运专题One world, one dream!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
奥林匹克五环的含义
中国奥运之最
北京2008年奥运会口号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
“鸟巢”和“水立方”
北京奥运会项目图标
迎接考试Test! Sos! Sos!
名人名言
科举制度中的“三甲”
“√”
“?”
字典
用脑过度的信号
有助记忆的食物
他们失败时
马虎的后果
夏(冬)令营Enjoy your life!
名人名言和谚语
如何使假期生活健康充实
名人的兴趣爱好
名人读书故事
意外的发现
世界十大景点
中国十大景点
驴友
国外儿童的家务活

⑺ 黑板报素材

备荒,备战,为人民

给你一个网址,去看看
帮你开拓一下视野
http://cache..com/c?word=%D3%AD%BD%D3%3B%C6%DA%D6%D0%3B%BF%BC%CA%D4%3B%BA%DA%B0%E5%3B%B1%A8&url=http%3A//www%2Enctc%2Ecn/Info/NEWS/2004/10/27/20071524585549816%2Ehtm&b=26&a=17&user=

⑻ 黑板报内容素材有什么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2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AqxJRLiMMBh8YZMxzowqZA

?pwd=czc4 提取码: czc4


⑼ 十二月份出黑板报有哪些主题

中国农历节日。

节气冬至:冬至节。

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月廿三或廿四小年。

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

(9)小年的黑板报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988)

12月2日:废除奴隶制国际日(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1986)

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1992)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2001)

12月5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愿人员国际日(1986)

12月5日:世界弱能人士日(1990)

12月7日:国际民航日(1994)

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1935)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1978)

12月9日:国际反腐败日(2004)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1950)

12月11日:国际山岳日(2003)

12月第二个星期日: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1997)

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936)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

12月1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

12月18日:国际移徙者日(2000)

12月19日:联合国南南合作日(2004)

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1999)

12月20日:国际人类团结日(2005)

12月21日:国际篮球日(1891)

12月24日:平安夜

12月25日:圣诞节

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1893)

12月26日:节礼日

⑽ 关于春节的英语手抄报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翻译:The Spring Festival known as "festival",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most solemn preach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holiday series. Since the first year of emperor the beginning, beginning with summer years (the lunar) for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month "at" (the "year"), the date of the festival this fixed down, continue today. Festival times, "New Year's day". 1911 years after the revolution, began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Gregorian calendar) JiNian, hence say calendar January 1 as "New Year's day", said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for "Spring Festival". When old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y has a long history, spread wide, for great popularity, mass, e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nor.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is ChuJiuBuXin. Although the festival for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but the festival's activities but and more tha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month this day. From the twelfth 23 (or 24) small festival on, people began to "busy" houses, shampoo and bath, and preparing for the festival appliances, etc. All of these activities, there is a common theme, namely "special". People with big ceremony and enthusiasm to greet the New Year, and mee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lso offering wish the day of prayer. The ancients refers to a ripe for 一“ millet in ", the grain harvest for "a year". Early zhou dynasty, that has emerged of the celebration of the annual harvest activities. Later, actually became the prayer i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all. And, such as kitchen, goalkeeper, mammon, like god, JingShen as the way the gods, ring the festival, and earth for incense. People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the gods of the attention, and wishes for in a New Year can get more bliss. Festival or family reunion, the days of king diyi kiss, fathers. The New Year's eve, the family gathered, eat "reunion dinner", the elder give children distribute "lucky money", the family TuanZuo "shou sui". YuanRi son/years time, firecrackers neat ring, resigned, the activities of the old New Year up to the climax. A salute to his burning incense, and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chief fathers, and in turn give thine elder New Year, and to congratulate each other wayward relatives and friends. Yuan in the future, starts to go visit family and friends, gift giving, to a New Year. Festival but also people entertainment gala day. YuanRi later, all sorts of rich and colorful entertainment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play the lion, WuLongDeng, stilted, juggling the yangge dance, theatre, in New Year Spring Festival to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add rich festival atmosphere. At this point, is worth "year" before, ring and after the winter days will have a big ceremony, NiuYingChun whip a wish for the good, the grain harvest.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to jan on January 15, once again, the formation of upsurge.
Therefore, the collection prayer, congratulations, the entertainment is a body festival festival became the most grand holida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day, in addition to offer a sacrificial activities such as god than ever before to fade beyond, the festival's main custom, are in good condition t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of the important carrier, it contains the Chinese cultural wisdom and crystallization, condensing Chinese people's life pursuit and emotional reposing, inheritance of Chinese family ethics and social ethics. After one thousand years of accumulation, colorful folk custom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has formed the details profound and unique cultur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n recent years, as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rise, people o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rapid growing demand, the family love, friendship, harmony, and happy thirst for more intens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b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ondensat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outstanding new, blessing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the reunion theme, work hard to build harmonious family, stability and unity, joy and harmony in the festive atmosphere,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griselda,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