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理解重庆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类团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三峡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民俗文化 三峡的自然景观是国内外知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特色,人们各用两个简洁的词来形容它们: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险峻。如果用唐宋诗人各四句诗来形容,则唐朝大诗人杜甫用“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云忽云根”,描写瞿塘峡的雄奇风貌;唐朝诗人李端用“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刻画巫峡之秀美;宋代大诗人陆游用“船上急滩如退鹢,人缘绝壁似飞猱。口夸远岭青千峰,心忆平波绿一篙”四句,形容西陵峡的险峻。三峡各有若干景点:瞿塘峡口有着名的夔门,就像杜甫所写的,有双崖把门,江北为赤红色的赤甲山,江南为粉白色的白盐山。北岸有险峻的栈道,绝壁上还有独特的悬棺,形成无比神奇的景观。巫山以十二峰最为有名,十二峰的名字甚有仙意,道是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而以望霞峰最为秀美,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迎送霞光,因名神女峰,传有若干神话,也有许多诗赋来赞美她。相传她是天上的西王母的女儿的化身,她还曾助禹治水,因而被后人祭祀。战国时代诗人宋玉还专写了一篇《高唐赋》,描写这位神女和楚王的一段恋情,后来成为“巫山云雨”成语的来历。西陵峡有许多险滩,古人有诗形容“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广陵涛”,其中最有名的险滩名字就很吓人:青滩、泄滩、崆岭滩。这些滩里怪石横陈,水湍流急,惊险万状。着名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也在其中,那是因为其峡壁形状如兵书、宝剑、牛肝马肺之故。崆岭滩得名于“空舲”,“务空其舲,然后得过”,就是说必须使船空了才能轻飘过去。这里乱石暗礁,锋利如剑,十分惊险。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住经年。比如唐朝的李白,便曾在公元725年、759年三次游览三峡。725年,年方25岁的李白,驾着一叶轻舟在三峡中急驶,写下了“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的名句。759年李白已经58岁,又两次来三峡,那首有名的《早发白帝城》就是此时写下的。“诗圣”杜甫,从765年至768年,先后滞留三峡地区三年,他传留后世的诗共437首,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描写三峡风光的。所以有学者说:“三峡造就了半个杜甫”(《中国三峡文化》)。公元819至820年,白居易曾在忠县当了两年忠州刺史,他有关三峡的若干诗篇都是此时写成的。宋朝诗人苏东坡,1059年随父、弟共游三峡,共留下三峡诗篇六七十首,他们父子三人还把在三峡的唱和诗编成一本《南行集》专集。南宋诗人陆游,于1169至1172年先后有三年在夔州任职,他的大部分有关三峡的诗篇也是这时写成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名诗,把三峡装扮得特别富有诗意。美丽的风景配合上那些绝妙的诗词,使后人把三峡称为“诗乡”。据说奉节有位民间诗人,正准备把奉节的大东门民居建筑群,整个迁移出库区,原封不动建一座“诗城博物馆”,让人们有机会永远记住历代名人与三峡的关系。三峡地区另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就是三峡也是我国一种文体“竹枝词”的故乡。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像中唐诗人刘商有一首诗说:“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目看竹枝”,薛能则有诗曰:“春来还似去年时,手把花枝唱竹枝”。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有几句曰:“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岸关”,就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三峡地区还有“田歌”“山歌”和“号子”,都带有地方特色,号子是峡江劳动人民的一种特有歌声,因职业不同而又分为“船工号子”“抬工号子”“盐工号子”等多种,这些号子,唱出了三峡地区劳动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三峡文化的一部分。 三峡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娱乐习俗和丧葬应当特别提到。三峡古老民风中有春游踏歌和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那里的春日旅游和踏歌,在宋朝称为“踏迹”或“踏碛”,其时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间畅游歌舞,十分热闹。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碛》描写当时的盛况说:“好邀蜀风俗,夔人贫亦游,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庆奉节,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称为“人胜节”。诗中说这一天因为立春已至,夔州“倾城”出动,“贫”人也互相邀请,可见当时盛况。龙舟竞渡是三峡地区各个江城更繁盛的节日活动。学者们考证,至今流行在我国南北各地水乡的龙舟竞渡,发源地就是三峡地区。当时应为古代当地民族的图腾祭祀日。这是上古时代一种对龙的崇拜形式。后来由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才改为纪念屈原了。在清朝时,川峡地区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说法,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阳,届时三峡各地的成千上万观众到屈原故乡看龙舟竞渡盛况。人们高唱着巴楚地区民歌,追念屈原:“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闾”。三峡地区的古老葬俗则有悬棺葬和船棺葬,这两种葬法都是将死者尸体装在船形的棺里,悬到崖洞里,据说在重庆巫溪县的断岩上一共横挑着25具汉代的葬棺,从江中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据学者考证,这种悬棺葬自战国时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种葬俗。而这些自战国以来的古老的悬棺遗迹,至晚从唐朝就被当作奇观发现,在唐朝诗人孟郊《峡哀》的诗中就有“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的描写,宋初编的《太平御览》更明确记载:“唐将王果,舟行三峡,望见悬岩中间有物似棺”。前面说过,三峡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动的地区,巴人相对中原的华夏民族而言,属于古代少数民族。三峡古文物中也有许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时期巴人的活动遗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庙地区,那里有相当于夏代的白庙巴人遗存。商周时期明显的巴人遗址有重庆开县的余家坝、云阳李家坝和涪陵小田溪等处,但发现文物最多的还是战国以后的墓葬。巴人墓葬文物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铜器上常常有虎形饰纹和饰件,有的刻画在青铜兵器上,有的作为器物的钮盖。有一件虎钮于,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还出现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图案,有8个接近汉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图语”。巴人的全部历史,至今尚是历史之谜,只在古文献中有零星记录,如《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有记:“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蛮书》记有:“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都和考古发现巴人古铜器上以虎纹虎钮表示巴人有虎图腾崇拜相吻合。相信,未来学者们会写出一部完整的巴人历史的。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文化中有浓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Ⅱ 关于三峡的文化名人和神话传说。
1、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
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
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
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
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
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
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
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
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
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爷爷见了点头
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
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
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
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
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着,治一个好一
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
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
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
为“花椒”。
2、在大禹治水的时代,巫山有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百姓民不聊生,西王母的女儿瑶姬就带着她的十一个姐妹来此治水,并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治水结束,十二仙女忘了返回天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3、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峡工程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孙中山先生当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构思,但由于现实原因限制,没有着手实施。
4、唐朝诗人还利用“竹枝词”的风格,创新成文人诗中的一种新体裁,杜甫和刘禹锡是开创竹枝新风的两位大家。杜甫在三峡期间,潜心研究这种民歌体裁,用这种文体创作自己的竹枝词。
他所写的《夔州歌十绝句》,便是新的竹枝词的成功尝试,特别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中唐以后,对竹枝词改造做出更大成就的是刘禹锡。他公开以“竹枝词”名义为诗,篇幅达到11首,被后人赞为“竹枝正宗”。以后的历代文人都创作了许多竹枝词,蔚为风气。
5、据专家考证,竹枝词又名巴渝辞,实际上最早是巴蜀三峡地区的一种民歌,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就在川楚一带流行,战国诗人宋玉有一篇《对楚王问》,其中有几句话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郢中即今湖北,这种“下里巴人”的歌舞,表演起来合唱的达到数千人,可见受当时川楚民间的欢迎程度。
古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巴人的军队,他们一边战斗一边歌舞,这种表演形式到南北朝隋唐时就演变成为“竹枝词”。每逢节日,众多演唱群众手执竹枝,边歌边舞,庆祝丰收。大概到唐朝时,三峡地区普遍流行着“竹枝词”这种民歌,唐朝许多诗人都亲身观看过这种表演。
Ⅲ 关于长江三峡的介绍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重庆市巫山县境内,有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长江沿线重庆境内,有“水下碑林”白鹤梁,“东方神曲之乡”丰都鬼城,建筑风格奇特的石宝寨、“巴蜀胜境”张飞庙、蜀汉皇帝刘备的托孤堂、龙骨坡巫山文化遗址等景观。
(3)重庆三峡文化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跨重庆奉节县、重庆巫山县、湖北巴东县、湖北秭归县、湖北宜昌市,长193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和湖北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
Ⅳ 三峡文化有哪些内容
1、历史文化
长江三峡库区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
丰厚的历史文化:距今约200万年便有巫山人在活动、之后在巫溪活动的古巴人、以及此后所历经的各朝各代,都在这条伟大的河流旁边流下了他们生活的足迹。
抗战时的重庆人民抵抗法西斯做出了英勇的斗争,新世纪三峡大坝的修建,重庆地区百万大移民,这些都是重庆人民在全国、在全世界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而这也是我们重要的旅游资源。
2、文化分类
山水景观旅游文化: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
水电旅游文化:以峡江、大坝为依托
建筑旅游文化:以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为载体
民俗旅游文化:以巴楚文化为底蕴
饮食旅游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庆火锅为特色
名人旅游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将、贬官和近现代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等文化
宗教旅游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为主的
军事旅游文化:以古战场和抗战遗迹为载体的
移民文化:三峡地区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习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以及颇具神奇色彩的悬棺崖葬,古栈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游文化。
3、民俗文化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住经年。
Ⅳ 长江三峡的资料简介
长江三峡,是中国大河流——长江上神奇、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
三峡地貌奇特,风光旖旎,人文名胜驰名古今,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着名的风景区。千万年来,长江三峡向世人展示着它那万古不朽的风姿。今天,由于地球上的水电站正在三峡中兴建,长江干流在三峡中被截流后,水位提高110米,达到海拔175米。三峡中的部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同时,也将产生一批新的景观。
瞿塘峡亦称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着称。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的大宁河口起,到湖北省巴东县的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巫峡分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峡中多云雾,古人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
西陵峡西自宜昌市秭归县的香溪口,东到宜昌城头的南津关,全长66公里。由庙南宽谷把它分割成东西两段峡谷,依次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黄猫峡等,峡内多险滩急流。
长江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内,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为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于混凝土重力坝段和电站底部。
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11万立方米。水电站厂房位于泄洪坝段左、右两侧,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货轮。工程竣工后,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
三峡的名胜古迹,源远流长。记载着多少动人的历史事迹。其中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和三游洞等,好象把人带进一座灿烂的历史迷宫;三峡的传说故事,优美丰富,从神女峰的传说到屈原和昭君的故事,似在人们面前展开一部民间文学的瑰丽长卷;三峡的山和水,千姿万态,又似引导人们巡礼于一条彩色画廊之中。古往今来,长江三峡曾唤起无数游客的感情共鸣,激励起对中华民族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
(5)重庆三峡文化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长江三峡
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景区众多,其中最着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瞿塘峡
瞿塘峡,位于重庆奉节县境内,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它是雄伟险峻的一个峡。 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门户,名夔门,也称瞿塘峡关,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左边的名赤甲山,相传古代巴国的赤甲将军曾在此屯营,尖尖的山嘴活像一个大蟠桃,右边的名白盐山,不论天气如何,总是迂出一层层或明或暗的银辉。瞿塘峡虽短,却能“镇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摹山”的雄伟气势。古人形容瞿塘峡说,“案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1)重庆奉节县白帝城
重庆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西首和库区腹心,东临三峡大坝,西靠重庆万州区,南连张家界,北接西安,是渝东、陕南、鄂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幅员面积约为4099平方公里, 人口100万,是长江三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和绝世奇观天坑地缝所在地。
在奴隶社会时期,这一带曾是巴、蜀两国的领地,并于西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16年)建为夔子国。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设县、设州、设路,这里一直都保持着行政和军事的显赫地位。唐时设夔州府,辖十九州县。宋时置夔州路。奉节在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建为鱼复县,时我国早期所建县邑之一,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23年(公元649年),为旌表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夺”的忠君爱国思想而改为奉节县沿用至今。
境内有世界最大的小寨天坑、世界最长的天井峡地缝、世界级暗河龙桥河、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白帝城、刘备托孤的永安宫、诸葛亮的八阵图、瞿塘峡内的摩崖石刻、悬棺群等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分别以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为中心的两大特色旅游区。
210国道和渝巴高等级公路在县境内纵横交错,并背靠206国道、318国道、县内通车里程6000余公里;黄金水道长江横贯县境43公里,港口年货物吞吐量400多万吨,居重庆市第二位。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将两大特色旅游区连贯成有机整体。
(2)重庆夔门
夔门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之口,为三峡西大门,南白盐山,北赤甲山,拔地而起,双峰欲合,如门半开,故称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与“剑门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并称巴渝名胜。在奉节前往小寨天坑的路上,还有一座”旱夔门”。
巫峡
巫峡,位于重庆巫山县和湖北巴东县两县境内,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着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可以说处处有景,景景相连。
(1)重庆巫山十二峰
长江三峡的巫山十二峰被称为“景中景,奇中奇。”清人许汝龙“巫峡”诗中说:“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巫峡以巫山得名,幽深秀丽,千姿百态,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峡谷两岸为巫山十二峰,由西向东依次为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江中能见到的依次为飞凤、翠屏、聚鹤三峰,其余净坛、起云、上升三峰并不临江。如欲游览,须从飞凤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到兰厂登岸,才可领略三峰雄姿。
(2)重庆神女峰
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着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
(3)重庆大宁河小三峡
重庆巫山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素有“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的地貌景观,和“三峡明珠”、“渝东门户”之称。重庆巫山,这古老而年轻的热土,充满了神奇与诱惑,勤劳朴实的巫山人民愿意同全国旅游同仁交朋友,精诚合作,热忱欢迎中外宾朋走进新巫山、走进新三峡、走进小三峡。
(4)重庆马渡河小小三峡
小小三峡水流湍急,水清见底,峡江两岸,岩石如削,奇花异草,俯首可拾,抬头仰望,天开一线,环顾江岸,绿树成荫,是一处集旅游、探险和漂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区。小小三峡漂流,被誉为“中国第一漂”,是勇敢者磨炼意志和毅力的天堂。
西陵峡
西陵峡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约长6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山峡。
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西向东依次是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四个峡区,以及青滩、泄滩、崆岭滩、腰叉河等险滩。
(1)兵书宝剑峡
长江北岸,有一叠层次分明的岩石,看似一堆厚书,还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竖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宝剑,故得名。传说是诸葛亮存放兵书和宝剑的地方。
(2)牛肝马肺峡
长江三峡旅游线上的牛肝马肺峡,两岸峰峦崔嵬,江面狭窄,江流湍急,北岸两团重叠而悬的钟乳石最为有趣。它们一团形似牛肝,一团形似马肺,牛肝马肺峡因此而得名。过去的“马肺”上,长有一株古松,船在远处即可看到,俨如峡中的卫士,成为天然的航标。遗憾的是,今天已不能看到“牛肝马肺”的全貌了。
(3)崆岭峡
内有崆峪滩,是长江三峡中“险滩之冠”。滩中礁石密布,枯水时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涨时则隐没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弯曲狭窄,船只要稍微不小心即会触礁沉没。
(4)灯影峡
又名明月峡,河谷狭窄,岸壁陡峭,峰顶奇石腾空,岩间瀑布飞泉。南岸马牙山上,有四块岩石屹立,形似《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陈运和《长江三峡》诗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犹如性格相似又各具特征的兄弟般讲述优美的神话传说,新鲜指点众多的历史古迹,耐看”。
参考资料:网络-长江三峡
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得已具相当的规模,拥有各类文物近百万余件,各类珍贵图书、资料十万余件。
在众多的藏品中,出土文物以巴蜀文化遗物,四川汉画像砖、画像 、石陶俑,元末大夏开国皇帝明玉珍睿陵遗物为驰名。传世文物中,宋以来名家书画、历代名窑瓷器、明清紫砂、历代钱币、各代碑帖、玉器、竹木牙骨器、丝绸和西南民族文物等,均有较系统的收藏。本馆收藏的近现代文物也丰富而有特色,对四川及重庆近代以来的太平天国、重庆教案、开端口设关、蜀中同盟会、中共四川地下党、抗战陪都和正面战场等重要的历史进程,都有形象的文物资料以反映。本馆还注意选取重要的典型性实物和四川各地民间工艺品的代表性实物入藏,以便在展览中形象地再现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
馆藏文物约10万多件,资料5万多件,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有:四川旧石器 500多件,巴蜀文物1000余件,汉画像石、画像砖100多件,历代名窑陶瓷器4000多件,宋元以来名家书画5000多件。该馆还藏有着名历史人物明玉珍、张献忠、秦良玉、邹容等人的遗物手迹,以及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朱宣咸、苏葆桢等杰出画家的作品。近现代文物约 3万件,其中有太平天国、重庆教案、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物资料。此外,还有西南民族文物,包括羌、藏、彝、苗、土家等族的工艺美术品5000多件。
Ⅶ 长江三峡是哪三峡有详细资料和图片吗
关于长江三峡的资料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的宜昌的南津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长江 三峡,人杰地灵,它是中国 古文化 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 三国 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 白帝城 、 黄陵 、 南津 关 等。他们同 旖旎 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 闻名中外 。
三峡全长193公里(千米),两岸 悬崖绝壁 ,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 李白 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白帝城更加出名。三峡特产:美景、美人、美石,美景有:三峡自然风光、三峡人家、三峡大坝,美人:有王昭君;美石有:景观奇石幻彩红、三峡浪。来自网络词条 长江三峡 这是图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E9%95%BF%E6%B1%9F%E4%B8%89%E5%B3%A1%E9%A3%8E%E5%85%89&ie=utf-8&in=6392&cl=2&lm=-1&st=-1&pn=1&rn=1&di=169072823100&ln=1998&fr=&fm=index&fmq=1353595734546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貌似近期的木有,烧瑞啦@!!!!2012-11-22 22:49:51
Ⅷ 三峡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白帝城、锁江铁柱、粉壁石刻、巴人悬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黄陵庙、三游洞,以及楚汉古墓,三国古岭、荆州古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