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观心修心禅悟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最男人图片 2025-05-24 07:05:15

观心修心禅悟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6-26 20:44:39

① 读佛经有什么要求么

一般常见的经典,有: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维摩经、圆觉经、六祖坛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药师经,这些就差不多了。如果感觉困难,还可以看一些现代人的书和视频。
如何学习禅文字?
历代以来,禅的体验者以各种形式的禅文字来揭示禅的内在悟境与通向禅悟的方法,因此在禅文库里积累了无数的禅文字的智慧光辉,给我们后来追随禅道的人,以启迪禅的悟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禅文字呢?禅的本旨本来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但我们大多数人因没有机缘亲近已经开悟的明眼善知识,所以开头的第一步只能从学习禅文字入手,去开拓自已久已荒芜的一片心田。
学习禅文字的原初的动机就应立志于用禅文字来解开生命自我的疑惑,认知生命自我的本质,安立生命自我的实相,正受生命自我的自在受用。由此之故,在学习时也应如入禅定,一心专注,用禅文字中的智慧之光来返照生命的自我,如同用镜子返照自我面目一样,借禅文字中的生命力的闪光,闪现出生命自我的面目—原本如此的真如实相。
由此可见,对禅文字的理解,旨在体认真正的内自我。临济禅师曾指示说:“学人不了,为执名句,被他凡圣名碍。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只如十二分数,皆是表显之说。学者不会,便向表显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着自由,即今识取听法的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应是万种施设。”
所以阅读禅文字不可落在概念、知识上,重点在于识取看禅文字的人—认识你真正的自我。
学禅与学教不一样,学教是理智的分析、辨别、归纳、演绎等,而学禅却是离开心意识分别惯性的心灵直照、神会,即是在学习时发现自我,与概念的明辨、知识的积累完全不同。所以在学习禅文字时,都应以直觉心去观照,不求多知多解,记言记语。因此断际禅师说:“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究其原因:“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这确是我们当代学禅者的通病,造成了爱好禅的人很多,而真正悟道的却不多见的现状。
学禅之病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一般人总是拿自已以往的知识、经验、爱好,去与禅文字作一种比较性的附会,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与禅的本意相违背,是个人的错觉扭曲了禅的真正含义,从而失去禅文字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也无法返照自我,体验禅体。
2、没有耐心探索禅的源底,只喜欢阅读浅显的一般性的禅文字,对于古德的精粹妙作却无耐心阅读。并且要求速成,不去作日积月累的熏陶与反省,看了几本书或几篇禅文字就以为懂了禅,因此往往只得禅的表层的一点皮毛。
3、追求与禅相违背的境界,如神通、奇妙、口头禅、文字禅、狂放禅等,更有甚者,以禅来作为装点门面的手段,以抬高身价。这些出发点,完全违背了禅的平常、澹泊、无为的作风,绝对不可领会禅的本意。
4、不善于凝心观照而学,只以散乱心、颠倒心作粗略的阅读,因此,阅读时就没有反思、返照的力量,禅文字中的生命力的闪光也就不可能出现。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学习禅文字者一定要摆正位置,放下自已的一切执着;在阅读时,不向外“看”,潜心反观,凝思生命自我的源头,使本来的天真自然的本地风光,在一心阅读时,现露无余,亲切神会。这样地阅读,一次就有一次的进步,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心扉也就逐渐开启,自性光明便会时时放出光华。
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随着体验的深入,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1、认识了禅的真正含义,觉得禅确为生命的本质,人生依之而行,定能开悟成道,圆满人格。因此信心坚固,确立了以禅作为人生活动核心的动力。
2、领会了禅就是生命的自我体,所以将一切法都会归于禅,在认识上,对立矛盾的世界已消失,了知自我的一举一动,都是禅生命的表现。生活充满了安祥与妙乐。
3、忽然起了一个大疑情,在大信心中时时现前,要推究一个问题,一句话的源头,把整个的生命都投注到这个疑情中去。
4、在阅读时,人生的经验、行为、概念等等忽然消失,顿悟此心原来即是禅,已得亲切受用,通达一切禅文字的用意,明了禅法的真正功能。
以上四种心理变化的递进,显示了禅自我的肯定与开发,也可以说,在这样的心灵升华中,就是禅宗修持一种方式,通过如上的直觉之“看”,已奠定了开悟成道的基础。如果就此转入禅宗的方便之修,那么,第一种的可以进修“持心”法,如借念佛、持咒、数息、系缘等来摄心入道;第二种的可以转入观心法,如刘株源先生所倡导的观心法门,可以方便悟入;第三种即是起疑情的看话禅,蓦直疑去,终有开悟的时节;第四种已经初悟,只须以无住心方便保护,时时处处不迷即可深入。
有些人虽已阅读了不少的禅文字,心中仍是茫然,不得禅的要领,不知禅的原始终要是什么。对此,应使先明了禅的三层宗旨。以下选录华严宗所概括的禅之三宗的归纳性文字,以供参考:
1、息妄修心宗:众生虽亦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佛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尘须拭,尘尽明现。这如神秀的北渐之禅法,须修心返净,方始成道。对此,又须明入禅的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坐,舌柱上腭,心注一境。
据上封禅师所示,此为下根人坐禅悟道的方便。
2、泯绝无寄宗: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
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令心行与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
此法即是观心,一切法皆如幻化,一切皆空,故无住于一切法,随时以幻化如空之智,扫荡无始之妄习,业尽情空,自然彻悟。
3、直显心性宗:说一切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
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象等。于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
一云:即令能语言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
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
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
此即是为真悟真修真证也。
二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借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即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而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如此二宗,皆会相归性,故同一宗。
无论会得禅的哪一层次的认知,均可作为禅行的意境的自我引导,如依此而开展的一系列觉照、参、持等无住禅修,一一均有可能真正了悟自性,亲证三昧。
综上所述,禅者在无师自学时期,通过自我反思、返照的禅文字的善巧学习,亦可使一个禅的门外汉进入禅世界的智慧之门,获窥禅天地里的真正内自我,从而使真正明心见性,成就大觉,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是最难获得的对禅的真正见解。 并在这一基础上,由于禅生命的智慧活力,可使身口意的三业均融归于此而共趋于菩提大道,圆成生命的微妙奇观!
摘自《禅刊》

②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唉。这段文字的出处,释义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讲法时说过的话编着而成。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神秀的偈意思是说:身体就是菩提树了,内心就象明镜一样清澈,要经常打扫,使自已的内心保持明净,不要沾到尘埃。这首偈语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但是六祖还是觉得不够彻底,于是针对这道偈再吟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世上没有任何事物,哪里有尘埃?六祖吟出这首偈语后,五祖就知道六祖已经得道证果了,于是将禅宗衣钵传给了他,成了禅宗六祖。

③ 求助禅修高手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着《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着《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④ 什么叫修心

清静心、平等心、正觉心是佛心;
慈悲心、真诚心、六度心是菩萨心;
四谛心是阿罗汉心;
十善心是天人心;
五戒心是人道心;
贡高傲慢的善心是阿修罗心;
愚痴心是畜生心;
贪婪心是饿鬼心;
瞋恚心是地狱心。
什么心就与什么道相应。好比电视频道,想到什么频道,一按即现心要的频道一样也。至于“修心要修什么心”,自已选择吧。

⑤ 怎样悟禅修行

[推荐]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真参实学
佛法深远广博。末世众生业障重故,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乃至一目一行,亦复不能。即使精进勇猛,尽此形寿,亦难精通三藏。既不能精通三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学佛法的人,就要如此。不可妄说,亦不可盲修。参要真参,学要实学。
认真参与禅相应,认真学与教相应。参禅要明心,学教要开圆解。并且学教者须通宗,学宗者须通教。古人云:‘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蛇钻竹筒,钻通了一节,第二节又不通了。相似学教之人,于不懂得的字句,请教人破字消文,换一个地方,又不懂了。所以学教必须通宗,通宗必须学教。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一个心法。经是标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开圆解,则不但知标月之指,亦知所标之月矣。
宗门称教外别传者,即是指经所指之月也。学教者若藉教观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内真传呢?故学经观着心即通宗。宗者心也,心为主也。教虽与宗不同,然而学教正是明宗。不学教而欲明宗则甚难矣。因为三藏十二部经指了又指,大家还不明白。离经岂不更难吗?故曰‘说佛法者,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学宗欲通教,亦复甚难。故又曰‘学佛法者,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现在之人,善根浅薄学教者难以通宗,通宗者又未必能通教。果然是善根深厚的人过去生中通了教、通了宗,不过是有隔阴之昏,出胎之迷。是这种人,学教就可以通宗,学宗亦可以通教。末世众生,号称通宗。既不通教,则未必真能通宗。不开圆解,安能明心。不明心地,又安能大开圆解?
以宗教难通故,就该做‘慎言其余,则寡尤。慎行其余,则寡悔’的工夫。慎言其余者,免造口业,而落谤法因果也。慎行其余者,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堑也。多见阙殆。殆者谓于佛法有踏不实在处。多闻阙疑。疑者谓于佛法有疑惑不懂处,应当慢慢站着,谨开口慢开言,说不得的不要乱说,行不得的不要乱行。譬如看见前面有人把车推翻了,我应以前车为鉴,不跟他学推到险道去。到险道则生死无尽,要了生死是很难的。总要向了生死处行去。不然天天增长生死,反以为是了生死,岂非大错吗?
学佛法最难的就是守佛一个家规。因为佛的家大,规矩不得不严。佛之家规即戒律也,条规繁多。胆大的,学好多年的佛法,还摸不着家规的边际。果能立志守佛家规学去,则龙天拥护,诸佛加被。不遵佛的家规,不受佛的约束,即令外有人来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中受苦去了,还谈甚么通教通宗呢?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关于戒律,当急学急受。出家人学戒者有之,居士学戒因缘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来三宝门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样入门。入门之道首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与三宝之门相通。三宝之门,是无形无相之门。得法的,一下子就进门,不得法的,一辈子也进不了门。菩提者,觉也,发菩提心,即是发觉心,是将心之光明,放出一点来。众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显。虽不显,而光明仍在,如宝镜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显现。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古镜是因,磨擦是缘,因缘和合,则垢尽光显,皈依三宝,亦复如是。众生之心为因,三宝为缘,藉三宝薰习力,而法性理体本具大智慧光明即显。发菩提心者,是由本觉光明,起始觉光明。始觉者,始知世间无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发觉心。不但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自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还要劝家亲眷属,及所识之人,亦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戒者,止恶防非,为无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应受戒。学戒如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杀盗淫妄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萨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护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兹将杀盗淫妄酒五戒,说其大概:
杀戒不但不能杀人,不杀畜生,乃至微细昆虫,亦不得杀。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彼畜生道众生,为造重恶故,堕恶道。待罪报受满,转身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杀死一昆虫,即是杀一未来佛,亦即是杀过去父母。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杀生害生,不顺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时长,历劫家亲眷属,当然众多。今生我幸得人身,当思救护沉溺恶道的家亲眷属,何忍伤其命而食其肉?故见畜生被杀,应方便救护。且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杀时,以力不能敌,含恨而死。来生相遇,即是冤家见面,必加报复。楞严经云:‘人食羊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语云:‘吃四两,还半斤。’可不惧乎!昔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经屠户之门,见数人擒猪,将欲宰杀,猪乃狂奔,不易捆绑。遂谓屠人曰:‘何用多人为?吾杀此猪,一人足矣。’屠户为省人工计,异日即雇彼杀猪,彼乃以人名喊猪,猪即应之,驯来其傍。屠主曰:‘不杀此猪。’又以一猪令杀。彼又以人名口喊之,猪又驯服而来。屠主又惊骇曰:‘不杀此猪。’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杀。彼父母以杀猪为业故,死后变猪。屠主遂改业,不敢再作杀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识果,决不敢杀害众生。真是发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虫来食身血,应发供养之心;即或不能发供养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软语,作是念曰:‘我是初学菩萨,不能满汝之愿。’轻轻拂去,切不可欠命债。须知有意杀者有意还,无意杀者无意还。好杀者必得短命报。对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临食时观想,我所食的,是未来佛之肉,是过去父母之肉。如是观想,必能断食肉之习,不造杀业,亦不遭被人杀之报。戒杀放生,可以忏悔往业,增福延寿,功德无量。2006-4-6 14:55:20 冰天雪地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2405
积分:15438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12月18日第 2 楼

--------------------------------------------------------------------------------
盗戒,较杀戒难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无人见,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盗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张口吃一口饭,饮一口水,悉皆犯盗。语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在家人亦易犯盗,如为人办事不实心,令人受损失,皆是犯了盗戒,偷关漏税,侵蚀国家财物,皆犯盗戒。即在家庭之间,亦所难免。依据戒本开遮持犯道理,取亲厚人财物不犯盗,否则不与而取,皆是犯盗。所谓亲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谓也,须具有七种亲厚之相: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无论亲与非亲,有此七相,皆得谓之亲厚。反此,虽是父母手足,非意气相投不得谓之亲厚。凡不与而取,即是犯盗。世人每以儿女取父母之钱,自蓄自用为无妨,不知亦属盗也。故云盗戒难持。不学戒易犯而难知。

淫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淫。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萨,正淫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淫,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淫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淫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淫,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淫。淫为生死根本,究竟断淫,方免轮回之苦。淫念轻则上升,淫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淫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淫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淫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淫欲,则生色界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淫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淫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淫。

妄语戒,最易犯。持妄语戒宜谨开口,慢开言,少说话。是故语言迟钝人,犯时较少,口齿伶俐人易犯,有心学戒者,宜加谨慎。说妄语被人觉察后,即难得人之信任。舌为心之苗,言语虚实关于心之邪正。讲话时要觉照,自说自听,犹如诵经念佛,口念心观。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诸佛,护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语,常为诸佛加被,善神拥护。若妄语,则十方诸佛与众善神尽知尽见,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拥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识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误犯杀盗淫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见邻家鸡来其家遂杀而食之。邻妇至其院觅鸡,醉人答曰未见,并因醉性强奸邻妇。偷鸡食犯盗戒,杀鸡犯杀戒,答曰未见,犯妄语戒,强行非礼,犯邪淫之戒,以饮酒故,四重戒同时俱犯,故梵网经云:‘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又酤酒戒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说了生死之话。故必须受戒,受了戒必须学戒。受一条戒,即是一学处。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听说佛法,有如是言,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还不惊不怖。要知道纵不受戒,杀盗淫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是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为遮罪。受戒而犯,似较不受戒多一层罪过。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堕地狱受苦已,再生人间,难免再造再堕,出苦无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虽罪加一等,在地狱受苦满时,即觉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来人间修行,就不犯戒了。故云:‘宁闻佛法入地狱,不愿不闻佛法生天堂。’诚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离苦得乐,首先要对冶习气,勉强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过,难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学佛法人,须具正知正见,遵佛遗教,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佛法世法之界别

在佛法中,有人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但也有的讲佛法与世法敌体相违。不过,大菩萨和光同尘,在世间即同世间人一样,也有妻子儿女,也作一切世间上事,然而能在世间法上觉悟。如维摩诘居士亦娶妻生儿女,常行梵行。所谓常行梵行者,即无欲淫,其儿女乃示现而生。如佛指腹为胎者,皆不假淫欲而生。维摩诘居士,虽也到酒馆赌场妓院等处,但不为其所转,处处行教化之事。此便谓之不离世间觉。似此自觉觉他之行,乃大菩萨能作。

若谓佛法与世法相违,则必须分得清那一个是世间法,那一个佛法?如此,那就非得学小乘不可,一定要舍家出家,剃发为僧。世间上的一切事,如士农工商等等,都不可学。这不是与世法相违吗?所以说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亦得,佛法与世法相违亦得,因大能融小故。既和光同尘,又使人厌离世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过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物必须要舍,有一放不下即成障碍。这岂不是与世法相违,而被认为小乘吗?但又不是小乘。此法能普被三根,圆收一切众生,故非小乘法。按小乘法中,即以证到阿罗汉来论,要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其难如断四十里急流,始证初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证二果,又名一来果。后三品断尽,始证三果,又名不来果。但证三果还未离三界,必须连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断尽,才超出三界证四果。若念佛法门,不管断惑不断惑,就此一念之智慧,无论老幼,尽此一生即能生极乐。虽未断惑还是世间众生,即与此界出世间人相差不远,因惑虽未断而不起。极乐无起惑之缘故。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心境相应即造业,起淫念即造淫业。如家家有男女,皆须男婚女嫁。一起淫念,业即成就,是为心生则种种法生。但有时心从境生,如心中未起淫念,苟观男婚女嫁之境,即不免动淫念,是为法生则种种心生。极乐无此境,故心即不起。所以法不生故,心不生。再说士农工商,无非都是为利,士又兼为名。总之不出名利二字,因此即免不了起争端。你若作言不愿我作,我作言不能让你作,不论亲疏,皆是只求我好。农工亦同,总要自己强于别人,以此赚钱谋利。尤其现今商人称为商战。贴着大减价招牌,你如此,我亦如此,故称战。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士农工商,因为不谋衣食住,故没有争夺的样子。从何而学呢?亦没有作官的人,因无作恶众生,故不需官管。不若此世界人好斗争。极乐世界一切事都不须人作,只仗佛之福报,仗佛之神力,莲花化生,出来即有衣穿有屋住,此皆阿弥陀佛愿力变现而来。世界上之泥水匠作工,又何尝不是变现而成呢?不过变现得慢些罢了。阿弥陀佛要化度念佛众生,不化现此境界,如何能接引众生呢?是故念佛法门简而赅,小而大,譬如极乐世界人民,就穿衣一项来论,莲花化生之身衣自在身,身长衣亦长,依正俱长,还争夺作什么?一切饮食甘美甜味,自然现前,食毕碗钵自去。宫殿亦皆自然故,衣食住皆满足,还争个甚么?此点是与我等世间相违,你说是小乘呢?还是大乘?不作士农工商而争名利,岂有杀盗淫妄。若说是小乘法,普贤等觉还求生极乐哩。等觉岂是小乘?凡夫生到极乐,仗阿弥陀佛之力,能于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且具六通以随供应化。

⑥ 达摩祖师观心论读诵念佛

学佛耳通念佛法偶然见过治心老师,学会正确的修行方法以后将禅悟说于我,让我豁然开朗,获得了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