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平遥县衙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火山爆发图片大全 2025-05-20 00:05:22
芙蓉图片大全大图 2025-05-19 23:21:00
五官的图片卡通脸部 2025-05-19 23:19:29

平遥县衙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6-22 23:12:57

A. 平遥古城内的县衙的简历作文300

平遥县衙位于平遥古城内的政府街,是平遥县最着名的景点之一。
平遥县衙内有一个面积较小的地方——监牢,牢里设有土牢、水牢、重刑犯人专用监牢,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死牢。死牢极为豪华,毕竟死牢里的犯人没有多少日子了嘛。
平遥县衙内不仅有着名的监牢,还有那最有趣的正堂。正堂共分三间,最左边的那间冷冷清清,只有那么几件兵器孤零零的摆放在那里。最右边的那间陈列着明清时代官服的仿制品。从最低层的九品衙官乃至高贵的皇帝,全部都有。中间那间是县官审问犯人的地方,每天固定时刻,也会有仿古审问犯人的活动。
平遥县衙是非常有趣的。请大家多多来观赏哦。

B. 山西平遥有什么名胜古迹

平遥本身就是个古迹呀,平遥古城位于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古城夜景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2009年,平遥古城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再获殊荣。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美丽平遥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现在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 —18世纪的历史风貌。 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机体中生成。 日升昌 票号的诞生地 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 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 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 票号汇兑 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 公元1824年 ,就在平遥西大街 ,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 “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 、河南、 辽宁 、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 新加坡 、俄罗斯等国家 。当时,在“ 日升昌 ”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着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端口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着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 平遥古城十大怪 ”,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古城-掌故传说 明清古街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平遥古城-平遥三宝 平遥夜景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一宝古城墙 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二宝镇国寺 出古城北门,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三宝双林寺 位于古城西南。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城墙、镇国寺、平遥双林寺、慈相寺、平遥文庙

求采纳

C. 平遥的美景是什么

1.平遥古城墙 建议上北门或者南门,东西门是侧门,而且经常不开放。但平遥城墙最初的雏形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当时的城墙是特别低矮的夯土城垣.而且只有西、北两面.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推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同时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下令各地兴建城墙,

于是在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平遥城墙又在原来夯土城垣的基础上外面包了一层砖,就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明代砖土混合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2 . 日升昌票号-中国的第一家票号。在历史上全国共有票号51家,山西有43家,而在平遥这座玲珑小城之内就有票号22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了这记录了一代票商辉煌历史的票号博物馆,掀开历史的纱漫。目睹昔日的风彩。

票号是专营银两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它是现代各式银行的鼻祖。

3. 县 衙 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县衙,座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大堂又叫“亲民堂”,内宅又叫“勤慎堂”;东侧线上由北至南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常平仓又叫钱粮厅;西侧线由南至北有:牢狱、公廨房(遗址)、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其中十王庙、洪善驿、马王庙正在复修,尚未对外开放)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堪称皇宫缩影,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 古衙之最。

4. 文庙,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祭孔、尊孔以及办学的庙堂。从公元前478年开始修建孔庙以来,唐宋尊孔之风日趋繁盛。至明清两代,孔庙建筑与祭祀已成定制。文庙成为在中华大地上最具文化特征的祭祀建筑系统,是除皇家建筑之外结构布局最严谨、气势最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落,是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皇宫。

平遥文庙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南隅,是古城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气势最雄伟、形制最典型的一座,是我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庙。它座北向南,占地面积4058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选址、建筑风格、殿堂配置是儒家礼制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文庙的殿宇规模宏敞而布局庄严,内涵丰富而层次井然。庙区红墙灰瓦,宛如帝王宫殿,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中崇儒重教的思想文化。

5. 城隍庙位于平遥城内城隍庙街中段,整个庙群坐北朝南,总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它是一所规制齐全,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道教庙观,除正殿和寝宫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气势宏伟、风格别致。 临街庙门之外,是寺庙标志性建筑--高大的木结构牌楼,为四柱三门十一踩斗拱规制的歇山顶建筑。

D. 平遥古城的县衙有着怎样的历史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肚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这是悬挂在古城县衙门口的一副对联,今天读来也令人深思。古城县衙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旧址也无处可寻。今天看到的县衙,是明、清时期增修重修后的规模。县衙坐落于古城政府街,占地2万平方米,保存完好又经修复,是国内存量极少的古代县衙之一,更是明、清时代县级官署的实物标本。

E. 平遥古城的主要景点

平遥旅游最重要的是平遥古城之游,古城墙、明清一条街、日升昌票号、平遥县衙、城隍庙、各种博物馆等是平遥古城之游的重要内容;此外,来平遥,双林寺、镇国寺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F. 谁去过平遥古城旅游过的,有让人奔走相告曰须阅读的照片吗,在哪里可以看到照片,谢谢

2011年刚去过,印象中内城有个城楼很壮观,道路两旁都是买卖商贩。再有就是县衙,文庙附近都可以。我住在横街的一家客栈,里面有参天大树,小院子,三晋风格的,觉得很美,应该值得留念。说实话,建筑上,咱们国家北方的这么多地方参照故宫、曲阜孔庙、承德避暑山庄都差不多。只是平遥古城整体风格还保持古老的原汁原味,值得用镜头记录下。

G. 平遥古城建筑特点是什么

平遥古城的住宿特点,也就是古建特点:
在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共有四合院3797处。
这些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外雄内秀,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用短墙、垂花门楼分割,形成二进或三进的“日”“目”字形基本布局形式。
院内主题建筑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砖拱窑洞,前面加木构披檐,柱廊上复瓦屋顶,明柱上方月普栏荷叶,欠板雀替和挂落、屋顶为平顶,有的上筑风水楼,照壁、女儿墙多为砖花栏;东西厢房及倒座南房,均为单坡向内坡的木结构瓦屋顶;街门对面有影壁,宅院门外有石狮子、栓马柱和登马石,融为一体。
这样保护完好的四合院有400余处,为古城的一大特色。

H. 平遥县衙的历史意义

在平遥古城的古县衙大堂前,游客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表演,一位“县令”操着抑扬顿挫的北方音腔升堂断案,“和谐社会”、“双规”等现代热词不时“穿越”到表演现场,引得围观群众哄然大笑。那干练睿智的断案技巧、抽丝剥茧式的缜密推理,令人为之击节叹服。尽管这样的情景时常变换,但清政为民、惩恶扬善却是每场表演不变的主题。县太爷升堂表演已成为当地弘扬廉政文化、开展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
“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衙作为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同样称奇的是,据考证,清代在晋商昌达兴盛的百余年间没有出现过一任贪官,当地繁盛的商业文明孕育了特有的官场文化。迈入这座沧桑古衙,从大堂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到二堂匾额“天理国法人情”,再到粮厅联“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随处可见的楹联匾额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当时执政者对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和为官者的自勉,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贯穿着清官情结。作为古代基层政权的活标本,县衙中的一些建筑饰物上的廉政典故,譬如“公生明、廉生威”官箴,“异地任职”回避制度,“申明亭”、“瘅彰厅”调解民讼和教化民风的功能,清代雍正时期的“养廉银”制度等无不折射出一个时期廉政文化的特有魅力,极具积极的镜鉴价值。在任期间以“五不”(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着称的朱镕基总理2002年4月驻足古县衙“破例”题词,对平遥县衙所蕴含厚重的廉政文化大加褒奖。
立足县衙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的现状,平遥县2009年将其辟为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政古文化传播基地,组织整理编写了解说词和《解读平遥古县衙的廉政文化》宣传手册,锤炼提升了升堂表演节目廉政文化品位;在全县导游中举办了解说员评比活动,使每名导游都熟知县衙廉政文化,宣讲县衙廉政文化,让每位游客在驻足领略古县衙浓厚的吏治文化的同时,感受一次廉政古文化之旅。基地建成以来,除新提拔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到县衙接受一次生动的廉政教育外,还组织近千名公职人员利用“七一”等节假日到县衙参加廉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身临其境听取解说员讲廉,亲民堂前进行集体宣廉,事后撰写心得体会表廉等,有效培养了机关干部爱岗敬业,勤政廉政的品行操守,有力推动了廉政平遥建设。

I. 平遥古城有怎样的小城风情

历史悠久的山西省,为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远古的黄帝蚩尤之战、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大槐树下的7次大移民,再到近现代的晋商、铁路与煤矿,不断为山西积淀着深厚悠远的文化意蕴。而在此之中,人们的视线总会被一座古老的城市所吸引。它已经经历了两千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却仍然完美地保留着古风古貌,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就是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古城平遥。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起,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

在平遥古城中,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被列入中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的“日升昌”票号。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的约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典型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古城的城墙始建于西周。周宣王姬静时,派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平遥,出于军事防御,筑素土城墙。平遥古城素有“乌龟城”之称。平遥的城墙,墙体内填土夯实,外周青砖砌裹,顶部铺砖排水,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东南角还建有魁星楼一座。城墙的东西设有城门两道,每道城门都突出在墙体外部,有里外二门,呈瓮形。由于瓮城共有6座,这就形成“乌龟城”之说。人们认为:南北两门像头、尾,东西四门像四只脚。南门里外两门直通,像龟的头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门外有两眼水井,人们将两眼水井喻为乌龟眼睛。北门的外门形状向东弯曲,又似龟尾东甩。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向世人展现了传统的文明和文化。

山西晋商的大名天下皆知,古城中自然也少不了这一特色。明清商业古街位于平遥古城的南大街,该街是古城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商业古街地处古城中心,是古城对称布局的轴线。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以古城最高建筑市楼为轴心。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遥、上下有序的对称布局。明清街在古城中的位置十分重要,750多米长的古街上,汇集大小古店铺78处。早在20个世纪,由于平遥商业繁荣,门类齐全,信誉卓着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誉。平遥城中,有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日升昌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历经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端口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着称于世。

平遥城隍庙位于古城内东南,该庙历史上屡遭灾患,也经历过多次修葺,现存的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所重修。现存庙宇为明清规制,整座建筑由城隍庙、灶君庙、财神庙三组建筑群组成。城隍居中,灶君财神各站左右,坐北面南,前后四进院,占地7302平方米。平遥城隍庙建筑风格独特,手法精美,集技术、艺术与文化知识于一体,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是研究古城礼制特色、宗教体系、建筑艺术和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平遥古县衙坐落于县城内政府街(明代称衙道街,清代叫衙门街),建筑规模宏阔,形制独特。县衙大门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中间是走道,前檐东侧放置有一面喊冤鼓以备百姓击鼓鸣冤。大堂是整个县衙中的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半米多的台基地上,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

平遥民居也是平遥城古老民俗的一大亮点。平遥城地势平坦,街道规整,四合院横向联合或纵向扩展都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多种多样的四合院群体,为居民的合家聚居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封建时代数世同堂的世俗观念得以传承。体味平遥,便是要细细品尝那蔓延2700年的悠远历史,品味那积淀深厚的山西文化,品味那特色鲜明的古老民风。脚踏在平遥城古老的街道上,你会感觉到,你已经置身于历史之中,聆听着千年时光的悠然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