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ss大神知道这个是什么地物吗
图片上的应该是,依比例尺 “塑像” 。
用于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固定永固 雕像 等 标示。 下部底框是“塑像”基座投影范围。内部是“塑像”图示。
该“塑像” 图示出自:《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GB/T 7929-1995,也就我们常说的1995年图示,代替了87年图示。
在CASS7.0及之前版本内,独立地物分类中。
现已被《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GB/T 202570.1-2007所代替。也就是最新的2007年图示。
在CASS 2008 及以后版本中,被独立地物分类中的“塑像雕像”图示所代替。
2. 地形图与地理图
简单的说,地理图主要想反映的是地物信息,比如房屋,桥梁,道路,植被等。地形图主要想放映的是地面的地形,如,河流,道路,陡坎,山峰等信息!
3.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现象资料搜集与整理
2.1.11.1 目的
通过对新中国建立60年来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整理分析,布置本次补充调查内容与范围,为全国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提供基本素材。
2.1.11.2 基本原则
(1)1955年以来的相关调查资料。
(2)主要搜集与地下水有关部门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按类分别整理。
2.1.11.3 内容
2.1.11.3.1 岩溶塌陷
(1)岩溶塌陷统一编号。
(2)岩溶塌陷野外编号:野外的编号。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单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塌陷名称:以塌陷所在地的名称命名。
(7)塌陷类型:是基岩塌陷还是土层塌陷,是何种基岩塌陷等。
(8)塌陷时间:发生塌陷的时间。
(9)塌陷面积:以塌陷坑的地表面积计算,单位m2。
(10)陷坑总数:按调查时已出现的陷坑数计算,单位个。
(11)陷坑形态特征:描述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的几何形态特征。
①岩溶塌陷单体按平面形态可分为4类:a.圆形或近圆形;b.椭圆形,其长短轴之比为1.5~4;c.长条状,其长度大于宽度4倍以上;d.不规则形态。
②岩溶塌陷单体按剖面形态也可分为4类:a.坛状,口(上)小下大,塌陷坑壁呈反坡向下延伸;b.井状,塌陷壁陡立,塌陷坑上下大小一致或近于一致;c.漏斗状,塌陷坑上大下小,状如漏斗,多发生于覆盖层稍厚的地区,尤其在峰丛洼地中常见;d.碟状,多发生于覆盖地区,土层厚度小,塌陷坑面积大,深度小,呈碟形。
③岩溶塌陷的群体组合及多个单体塌坑的平面分布,有3种情况:a.岛状或零星状分布,小块成群或星散状出现;b.带状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条带状分布;c.面状分布,塌陷呈均匀分布,无明显的方向性。
对于群体组合及多个单体塌坑的平面分布,要求描述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12)最大直径:按所能观察到的最大直径计算,单位m。
(13)最大深度:塌陷坑能够测量到的最大深度计算,单位m。
(14)最大陷坑面积:塌陷坑中的最大地表面积,单位m2。
(15)塌陷坑的塌陷强度:以塌陷密度系数(塌陷范围内单位面积上塌陷坑总数的平均值)表示,单位个/km2,分为:
强烈发育的塌陷密度系数大于100个/km2;
中等发育的塌陷密度系数10~100个/km2;
微弱发育的塌陷密度小于10个/km2。
对于面积小于1km2的塌陷点,密度系数的面积均按1km2计算。
(16)塌陷规模:
①按岩溶塌陷区的面积分为:
大型总面积>10km2。
中型总面积1~10km2。
小型总面积<1km2。
②按塌陷坑直径大小分为4级:
巨型塌陷塌陷直径>20m。
大型塌陷塌陷直径10~20m。
中型塌陷塌坑直径5~10m。
小型塌陷塌坑直径<5m。
(17)发展阶段:主要指活动期、发展期,还是稳定期。
(18)地下水位:指岩溶塌陷区的潜水位埋深,单位m。
(19)塌陷区特征: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组合、水文等特征。
(20)塌陷成因及发展变化调查:
塌陷成因:分为人为塌陷和自然塌陷。人为活动引起的塌陷主要有:①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②抽汲岩溶地下水引起;③水库蓄水或引水引起;④震动或加载引起;⑤地表水及污水下渗引起。
发展趋势分析:根据人为活动强度、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气象、岩性组合特征、第四系覆盖物特征等分析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发展,还是趋于稳定等。
(21)人口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
(22)调查点平面位置图:根据岩溶塌陷坑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为宜。位置图应按塌陷区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23)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照片应予以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述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3。
2.1.11.3.2 地裂缝
(1)地裂缝统一编号。
(2)地裂缝野外编号:课题组在野外的编号。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单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地裂缝名称:以地裂缝发生所在地的名称命名。
(7)地裂缝类型:根据地裂缝成因,可以将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混合成因的地裂缝;根据地裂缝形成动力性质,分为压性地裂缝、扭性地裂缝、张性地裂缝等。
(8)裂缝区面积:单位m2。
(9)主裂缝长度:单位m。
(10)主裂缝宽度:按主裂缝最宽处计算,单位m。
(11)主裂缝深度:按所能观测到的深度计算,单位m。
(12)主裂缝走向、倾向与倾角:按岩层产状测量。
(13)主裂缝错移方向及距离:错移方向按北、北东、北北东等描述,距离单位m。
(14)裂缝变形特征:主要描述地裂缝发生区域的地形地貌变形特征。
(15)地裂缝成因及发展调查:地裂缝成因分为人为成因和自然成因。
①人为成因主要有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引起。自然成因主要指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等。
②发展趋势:地裂缝发育是增大还是不变,是否会有新的活动,极易发生地裂缝的地区等。
(16)地裂缝平面位置示意图:根据裂缝区的大小,比例尺以1∶500~1∶1000为宜。位置图应按裂缝区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17)野外照片编号说明:应注意给照片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录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4。
2.1.11.3.3 土地荒漠化
(1)调查点统一编号。
(2)调查点野外编号:课题组调查时编号,可自行制定。
(3)经纬度:度-分-秒。
(4)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5)荒漠化类型:风蚀荒漠化、风积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6)荒漠化程度:重度、中度和轻度。
(7)起沙风速:单位m/s。
(8)样品采集:样品类型有土壤样、岩石样、水样、冰雪样,对各种样品要简要描述其状态、重量、结构、构造、取样位置、分析项目。
(9)地下水变化及畜牧放养情况。
(10)风蚀风积地貌: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城堡(风城)、风蚀残丘,风积地貌主要有各种沙丘如蜂窝状沙丘、鱼鳞状沙丘、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等,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发育程度、规模、范围、所处位置等。
(11)荒漠化历史:
荒漠化成因:气候、地形、人类活动,其中气候是主要因素,人类活动是主导因素。
发展趋势:逆转趋势、控制趋势、明显发展趋势和快速发展趋势。调查时应描述当时的现状,结合其他资料确定荒漠化正处在哪个阶段,从而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12)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根据调查的水土流失区的位置图应按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13)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应注意给照片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录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5、附表16。
2.1.11.3.4 土地盐渍化
(1)盐渍区统一编号。
(2)盐渍区野外编号:课题组调查时编号,可自行制定。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盐渍区类型:原生盐渍土和次生盐渍土类型。
(7)盐分来源:①就地淋滤、汇聚而成;②由流水从远处带来,在低洼地区沉淀积累;③地下水上升蒸发过程中将盐分带至地表积累。
(8)盐渍度分级:轻度盐渍化、中等盐渍化、强度盐渍化和盐渍土。具体指标见表2.1.1。
表2.1.1 盐渍度分级
(9)盐渍区形成条件:盐分来源、水分来源和使盐分向地表运移的机制;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浅等。
(10)盐渍土分区:盐渍土的分布范围、面积等。
(11)盐渍区地物标志:作物是植被的生长状况。
(12)样品采集:样品类型有土壤样、水样,对各种样品要简要描述其状态、重量、结构、构造、取样位置、分析项目等。
(13)潜水埋藏条件:地下水水位埋深、水位埋深的变化、水力坡降、岩土水理性质,如渗透性、含水量、给水度及毛细性等。
(14)盐渍化成因与趋势:
盐渍化成因:①自然因素,了解气象、水文、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②人为因素,重点调查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如长期灌多排少或有灌无排,潜水径流不畅,大量灌水渗入地下,引起地下水位抬高,土壤中的盐分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富集于地表。
盐渍化趋势:加剧、发展、减缓、控制、好转等。
(15)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根据调查的水土流失区的位置图应按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16)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应注意给照片编号,并给出简要说明,主要记录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7、附表18。
2.1.11.3.5 地下水污染
(1)污染点统一编号。
(2)污染点野外编号:调查时编号,可自行制定。
(3)经纬度:度-分-秒。
(4)高程:单位m。
(5)地理位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
(6)污染区名称:以污染发生所在地的名称命名。
(7)地下水污染类型: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
(8)污染区面积:单位km2。
(9)地下水污染标志:主要有TDS、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有机物、重金属污染、pH值等,另外还有透明度、气味、颜色等。
(10)污染物含量:单位mg/L。
(11)地下水污染程度:分Ⅰ、Ⅱ、Ⅲ、Ⅳ、Ⅴ五级。
(12)地下水污染物质:
①有机物,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BOD、挥发酚、氰、油类、有机磷、有机氮、CCl4、CH4Cl3及其他有机物质。②无机物:无机磷、无机氮及其他无机物质。③重金属:Cu、Zn、As、Cr、Hg、Pb、Cd等。
(13)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有:①工业结构性污染;②农村农药、化肥等的面源污染;③城市污水污染;④沿海地区的海(咸)水入侵。
(14)地下水污染途径:①地表污废水排放,通过河道渗漏污染地下水;②城市化粪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等;③农耕面源污染,造成农耕区地下水硝酸盐的含量超标;④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经常以非水相液体(NAPL)的形式污染地下水,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沿地下水面之上的非饱和带横向广泛扩展。
(15)地下水出露类型:井或泉。
(16)地下水位埋深:单位m。
(17)样品采集:地下水样、泉水样,简要说明地下水样的采取深度、水量、分析项目。
(18)含水层特征:含水层的厚度、岩性、深度、时代等。
(19)污染机理及趋势:
污染机理:地表废弃物淋滤、迁移及入渗的特征及对地下水污染的规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时空分布规律。
污染趋势:加剧、发展、减缓、控制、好转等。
(20)调查点平面位置示意图(1∶500~1∶1000):调查区的位置图应按所处的不易改变的地物作为参照,如铁路、公路、房屋等。
(21)野外照片编号及说明:给照片编号,并予以简要说明,主要记述照片内容、拍摄时间、地点、摄影者、照片卷号、张号等。
填写附表19。
2.1.11.3.6 地面沉降
主要填写地面沉降区位置、面积、最大沉降量、成因、发展趋势等内容。
填写附表20、附表21。
4. 样本图斑采集及建库
6.3.1 样本图斑选取
在正射影像上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地类单一的影像作为样本图斑。以大小 30×30(像素)的紫色(160,0,190)正方形图框勾绘样本图像边界,样本图斑的编号采用分数形式,分子为图幅编号,分母为 YB+ 序列号(三位),以县为单位顺序编号。确保县域范围内现有的地类齐全,每种地类样本图斑个数不少于 6 个。针对同一地类在不同时相、不同地域的所有表现形式均进行了抽样采集,样本影像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6.3.2 样本图斑数据建库
在 MapGIS 平台上建立“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工程文件”,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创建样本图斑文件(YBTB.wl)以及样本图斑注记(编号),存放于专题注记文件(ZTTCZJ.wt), 建立样本图斑的属性结构。见表 6-2、表 6-3。
样本图斑影像数据库如图 6-7 所示。
表 6-2 样本图斑(YBTB)属性结构表
表 6-3 专题图层注记(ZTTCZJ)属性结构表
在建立样本影像属性结构的基础上,再分别叠加经过预处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矢量文件(MapGIS 格式的点、线、面文件,分别用 .WT、.WL、.WP 表示)和经过精校正的影像数据栅格文件(DOM.msi), 以影像为准,参考土地利用数据库信息,采集各种地类的样本影像,同时记录样本影像的中心点坐标、地类属性、影像时相等属性信息,从而建立样本图斑影像数据库。
6.3.3 影像解译标志
影像解译标志就是依据样本库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类影像,根据影像特征,即形状、大小、色调、纹理、颜色、阴影、图案、位置和布局建立起影像和实地目标物数码图片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对正确判读遥感影像,认识不同地类的光谱、纹理特征,统一地类划分标准,确保成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典型地类照片如图 6-8 所示。
图 6-7 样本图斑影像数据库
图 6-8 典型地类照片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内容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地类图斑、遥感影像上的特征地物等。能够掌握目视解译的直接标志(影像色调、形状、大小、纹理、位置、阴影、立体外貌),并熟悉目视解译的间接标志(地形地貌、土壤、土质、植被、气候、水系、人为活动、地理位置)有助于缩小不同人员解译的差异,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本次工作使用的 SPOT 5_2.5 m 卫星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信息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耕地、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地等建设用地边界清晰,各种地类色调、纹理有明显差异。项目区所使用的遥感影像大部分为春季、夏季时相,个别为秋、冬季时相。
从色调上分辨,影像上耕地多呈绿色或浅绿色;水域、养殖水面一般呈深蓝或黑色;城市居民地多呈较规则的黑灰(阴影)和灰白(房顶)相间色;农村居民地则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绿和灰白相间色;砖瓦窑为灰白不均的不规则形;正在施工的工地反射率较高,可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白色;铁路、公路多呈浅灰或深灰色。
从纹理上分辨,地物的细部色调常呈现出有规律的纹理。塑料地膜育秧、蔬菜大棚、畜禽养殖场多为水平排列的条状纹理;林地和园地表现出一定的颗粒状纹理,但园地更为规则。
从形态上分辨,林带、园林地一般会有阴影,而耕地没有。在丘陵、山区,由于阴坡的色调略深,给判读造成一定影响,判读时注意区分阴坡与阳坡,掌握各自的色调特征。
从区域位置上分辨,根据有些地类常出现在特定的位置,可以利用此特征把色调、纹理相近的地类区分开来。如坑塘多出现在农村居民点内部及河流附近,工矿用地大多分布在公路、铁路两侧。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详见表 6-4。
表 6-4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续表
续表
5. 施工平面布置图
施工平面图是施工过程的空间组织的图解形式,用以表达现有地形地物、拟建构筑物为施工服务的各类临时设施、运输道路机械设备等的平面位置。道路工程施工现场为露天作业.占地面积大,功能分区复杂,容纳的人员众多,因此必须对施工现场面用地进行科学地组组和规划,否则会造成施工过程的混乱,影响工程进度并增加造价,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6. 矢量图片是什么格式的
矢量图片一般有CDR,AI,WMF,EPS格式。CDR格式的用CorelDraw打开,AI格式的用Adobe Illustrator来打开,EPS可以用Adobe Illustrator和Adobe Photoshop打开,WMF可以用Adobe Illustrator和CorelDraw打开。建议用最新版本的对应软件打开,因为这些软件从版本上来说基本是向下兼容的,比如你用CorelDraw12做的图片,CorelDraw9是打不开的,而CorelDraw9的文件,则可以用CorelDraw12打开。
(6)地物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和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
矢量结构的显着特点:定位明显,属性隐含。
矢量数据的编码方法:
1、对于点实体和线实体,直接记录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2、对于多边形地物,有坐标序列法、树状索引编码法和拓扑结构编码法。
风景矢量图
(1)坐标序列法是由多边形边界的x,y坐标对集合及说明信息组成,是最简单的一种多边形矢量编码法,文件结构简单,但多边形边界被存储两次产生数据冗余,而且缺少邻域信息;
(2)树状索引编码法是将所有边界点进行数字化,顺序存储坐标对,由点索引与边界线号相联系,以线索引与各多边形相联系,形成树状索引结构,消除了相邻多边形边界数据冗余问题;
(3)拓扑结构编码法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拓扑关系结构,彻底解决邻域和岛状信息处理问题的方法,但增加了算法的复杂性和数据库的大小。
7. 这种图叫什么
这种图叫鸟瞰图。
鸟瞰图是根据透视原理,用高视点透视法从高处某一点俯视地面起伏绘制成的立体图。简单地说,就是在空中俯视某一地区所看到的图像,比平面图更有真实感。
鸟瞰图视线与水平线有一俯角,图上各要素一般都根据透视投影规则来描绘,其特点为近大远小,近明远暗。如直角坐标网,东西向横线的平行间隔逐渐缩小,南北向的纵线交会于地平线上一点(灭点),网格中的水系、地貌、地物也按上述规则变化。鸟瞰图可运用各种立体表示手段,表达地理景观等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最理想的俯视角度和适宜比例绘制。其中块状鸟瞰图不仅可表示地形,而且可看到前侧、左侧或右侧的地壳截面,可表示地质基础与地形的关系,并能揭示喀斯特地区地下溶洞的结构等。
详见 网络
8. 地物、地貌一般分为哪十大类
地貌,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地物
dìwù
[surface features;man-made surface features of a region] 地表面的固定性物体(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的)。例如,居民点、道路、江河、树林、建筑物等。不同的地物对军队战斗行动有着不同的影响
1)地物符号:地面上的地物,在地图上用统一规定的符号结合注记表示的,这些规定的图形符号叫地物符号。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符号的图形特点
(2)符号的图形特点:依照其形状,主要有三个特点(上图)。
(3)符号的分类:按照符号与实地地物的比例关系,可以分为四类。
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a.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轮廓符号):实地面积较大的地物,如城镇、森林、湖泊、江河等,其符号图形的外部轮廓是按比例尺缩绘的,在地图上可以了解其分布形状,依比例尺量取相应的实地长、宽和面积。
b. 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线状符号):实地的线状地物,如道路、沟渠、因此,电线、围墙等,这类地物符号的长度是按比例尺缩绘的,而宽度则不是。在地图上只能量取其长度,而不能量取宽度。
c.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点状符号): 实地面积很小而对定向越野运动有影响和有方位意义的独立地物,如窑、独立坟、独立树等,在地图上,长与宽都不能依比例尺表示,只能用规定的符号。
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d. 说明与配置符号:主要是用来说明、补充上述三种符号还不能表示的内容。说明符号是用来说明某种情况的,如表示街区性质的晕线,江河流向的箭头等。配置符号是用来表示某些地区的植被及土质分布特征的,如草地、果园、森林等。
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说明与配置符号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颜色的规定
点击图片放大浏览
(4)符号的有关规定:
a. 三种注记:名称注记;说明注记;数字注记。
b. 颜色的规定;
c. 定位点的规定。符号的定位点即实地地物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
9. 我想要一张平面构成的图片,要黑白的,素材是树
黑白树的平面图:
平面图是地图的一种。 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把测区内的地面景物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按规定的符号和比例缩小而构成的相似图形,称为平面图。
面的概念可以这样加以描述:假设把一个平面图画在平面上,然后用一把小刀沿着图的边切开,那么平面就被切成许多块,每一块就是图的一个面。更确切地说,平面图的一个面就是平面的一块,它用边做边界线,切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块。
(9)地物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在平面图上,各种图形和面积都应保持与实物完全相似,各个方向的比例尺统一。在图上应反映出地物确切的位置、大小和相互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量算距离,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平面图 一个图能画在平面上,除结点之外,再没有边与边相交面、边界和面的次数 由连通平面图G的边围成的其内部不含G的结点和边的区域是面,常用r表示. 围成面的各边组成的回路是边界。边界回路的长度是面的次数,记作de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