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今年的雪下得很大!想拍点雪景如何拍是最好的
依据雪的形态,雪景可分为飘雪、积雪和风雪景观。拍摄飘雪时,应该选择雪团直径大且密度又较稀的雪天,并用深色的背景(建筑物、街道、树林等),把雪团飘落的轨迹衬托出来。拍摄积雪景观最需要准确的曝光,必须考虑许多复杂的因素,如天气的阴晴、时间的早晚、光照的方向和角度、雪的色泽和覆盖情况等等,有经验的拍摄者,会在测光值的基础上大胆增加一些曝光量。
第一种是单纯的雪景,即使有人物,也是雪景中的点缀、陪衬,最有利的时机与方法是:雪正在降落时,特别是在降鹅毛大雪时,用小一点的光圈(如用标准镜头可用f/11或用f/16的光圈,距离标尺放在5米上)。
第二种是以雪(常常是“积雪”)作景,人物为主,要形成人与雪的强烈对比。此时注意雪的反光不能直接反射到人物的脸上或身上,太阳斜射地面时,起伏不平的雪自身投下阴影,会增加质感和量感。用彩色片拍雪景加用偏振镜,一方面能够调整天空的颜色,而且可以消除反光和降低色温(因为雪天色温较高,会出现蓝色的影子);要尽可能用遮光罩,以防止杂乱的反射光进入镜头。
第三种是人在雪(常常是“风雪”)中,雪的反射光可以反射到人物的身上或脸上。要选择在干雪中拍摄,注意光线角度和背景画面的搭配。
◆曝光:
正确的曝光是拍摄雪景中最基本也是很关键的问题。雪是洁白的晶体物,当其积聚在景物上使其成为白色,从而增加了景物的反光度。景物上有雪的部分亮度很高,而没有雪的部分则显得很暗,这使得各部分的反差很大。大部分的数码相机其测光值是由景物反光来获取的,因此如果你直接对着雪景来进行测光,所拍摄出来的画面会偏暗,此时你必须进行曝光补偿才能获取正常的曝光。
正确测光和正确曝光是拍摄雪景照片成败的关键。在大面积雪景中,用照相机内测光系统测光,根据显示的数据拍摄雪景,一般都曝光不足,这是因为照相机的内侧光表都是以一定的程序进行测光的,它所显示的数据是综合场景中高光部分、中间色调、阴影部分的平均光值。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在雪景中,强烈的反射光往往使测光结果相差1-2级曝光量。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曝光补偿,酌情增加1-2级曝光量,也可将照相机对准中间色调物体,采取局部近测,并按此时测得的数据,将相机调到“手动”位置进行拍照。有入射光测光表的摄影者,在雪地里根据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的光束测光,按所得曝光数据拍照,那将是准确的。
积雪覆盖的时候,由于雪的反光,有雪的部分背景亮度显得很亮,而没有雪的部分则很暗,反差很大对于大多数自动相机来说,测光是根据环境光线的强度来定的,所以由于积雪的光反射,使得环境背景光的强度值比较高,而实际上物体的亮度并不高,导致测光不准,此时直接拍摄则照片往往显得曝光不足,大白天的景色看起来象晚上,白白的积雪看起来是土黄色的,多么恐怖呀!
下雪的时候天气必然潮湿,湿度比较大,雾可能比较重。如果温度不够低,则雾气和液态的雪花相夹杂着,造成能见度低,有雾气的时候通常能见度在1公里以内,此时尽量不要用过高的变焦倍数,否则画面会很模糊、颜色也暗淡,还不如走近些再拍。
由于积雪的光反射造成的测光不准,使得在顺光和逆光的时候都可能遇到反差很大的画面,比如拍松树,有雪的地方很白,没雪的树枝则显得特别暗,再加上整体曝光不足,排出来的效果往往是黑色的,“大雪压青松”变成了“脏雪和铁丝”,岂不大大的糟糕?
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曝光时间可以手动调整,从-2.0到+2.0的范围内以0.5为间隔设置。根据俺的实验结果,一般可设置到1.0左右,拍摄的时候可打开LCD屏,此时可看到调整曝光以后的画面效果或者试拍1张观察,以明亮而不刺眼为佳,不足或过头了效果都不好。
曝光补偿无疑是拍摄冰雪碰到的最大难题,过度是一片惨白没有层次,不足则一片灰暗丧失了雪的韵味。相机上的测光系统以中灰为测光基准,雪和冰要比中灰明亮得多,如果再加上晴天阳光的反射,测光表就会受到欺骗,此时要进行补偿曝光,原则是要加不要减。
若仅拍局部有雪的画面,增加1挡曝光为好,此时雪的比例在画面中占1/3左右。若画面中雪景的比例在1/2以上,则应加1.5至2挡曝光量;若全画面都是雪而且有强烈阳光照射,应加补偿2.5至3挡曝光量,以上数据是以平均测光方式为准。碰上一次好的雪景拍摄机会不容易,最保险的拍摄方法是用包围曝光法。几乎所有的EOS系列相机都有包围曝光的功能,称为AEB功能,即在拍摄测光时,连续三张会设定不同的曝光值,若每一张照片按0.5级顺序加上补偿,总会拍出一张理想的照片。
◆光线:
光在摄影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去改变自然光线,因此我们只有等待光线的变化或者采用不同的角度合理的利用光线。
由于雪是一种洁白的晶体,其反光度较高,当然太阳照射到上面时会显得更加明亮。因此在雪景的拍摄中,如果以正面光或顶光进行拍摄,由于光线平正或垂直照射的关系,不但不能使雪白微细的晶体物产生明暗层次和质感,而且会使景物失去立体感。因此,为了表现出雪景的明暗层次以及雪的透明质感,运用逆光或后侧光拍摄雪景最为适宜。但是,逆光或侧面光照射在白色面积较大的雪景上,没有被雪所覆盖的其它色调的景物必然会因此而容易变成黑色,所以为了使雪景中的白雪和其它色调的景物都能够有层次感,拍雪景就必须选择柔和太阳光线。
拍摄雪景,最好是雪后晴天,如能赶上清晨的光线则更好。在阳光下,运用侧光和侧逆光,最能表现雪景的明暗层次和雪粒的透明质感,影调也富有变化,即使是远景,也能产生深远的气氛。如果拍摄雪中人物,脸部最好加辅助光,相机镜头上要戴遮光罩。如果用黑白片拍雪景,应加用深黄、橙黄或黄绿色滤光镜,以压低天空影调,减弱雪地亮度,使景物影调柔和。若用彩色片拍雪景,最好用偏光镜,以吸收白雪反射的偏振光,降低亮度,调节影调,使蓝天的白云突出,还可提高色彩的饱和度。
一般来说增加一挡曝光补偿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现场的环境而定,因此拍摄完后及时的进行图片的回放,来判断曝光补偿的增减。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雪景都需要曝光补偿,只有雪在画面中占大部分面积时才考虑进行曝光补偿。
善于使用闪光灯,必要的时候采用慢速同步由于背景光线较亮,在逆光或阴影下的物体则显得亮度不足,需要补闪光灯,以便拍出层次来,而闪光灯的距离一般是比较有限的,所以也要注意拍摄距离不要太远。
◆快门:
风雪的拍摄,若采用1/30秒的快门速度,则可拍出被风吹卷的雪花的流动感,从而增加作品画面的线条结构。
如果你需要拍摄一张漫天雪花飞舞的照片,那么你应该选择较深的背景,这样避免背景的干扰。同时快门的速度也不能太高,一般在1/125秒左右,这样雪花飞舞的雪花可以形成一道道的线条,表现出雪花的动感。
在下雪天,要获得一幅雪花飞舞的照片,应选择深色背景作衬托;快门速度不宜太高,一般以115至160秒为宜,这样可使飞舞的雪花形成一道道线条,有雪花飘落的动感。在拍摄大雪纷飞中的人物时,要注意不要让雪花太接近镜头,以免因透视关系让雪花挡住人的脸部。
◆参照物:
拍摄雪景还应充分利用带雪或挂满冰凌的树枝、篱笆墙、建筑物等为前景,提高雪景的表现力,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加强人们对冰雪的感受。
满眼全是雪的景色看上去可能有点沉闷,你可以加些有色彩的物体以增添雪景的亮点。例如利用挂满冰凌或铺着厚厚的积雪的青松树枝、点缀着花花绿绿的广告标牌的灯杆、或者是建筑物等作为拍摄的前景,可以增加空间深度,提高雪景的表现力,使得整个画面的内涵更加丰富,不至于因为白茫茫的一片而使观看者产生厌倦的情绪。
◆滤镜:
偏振镜(PL镜)是拍摄冰雪时特别有效的辅助滤镜。它的第一个作用是可以有效地消除反光,当然强烈的点状反光不在此列。有了这种功能,拍摄时就可以控制冰雪反光的程度,以达到最好的层次表现。使用方法是将偏振镜装在单反相机的镜头上,缓慢旋转偏振镜,就可以在取景器中观察到反光的表现程度,以达到你需要的效果为止。偏振镜的第二个作用是强化吸收蓝紫色光线而不影响其他色彩。这样在晴朗的天气里,蓝天白雪都会表现在十分出色,否则将会丢失冰雪的层次,拍出来的画面与你看到的景物有很大差异。
使用偏振镜(PL镜)还需要曝光补偿吗?为表现冰雪的白色,仍需进行适当补偿。使用偏振镜后,画面中暗部表现增强了,此时若以正常标准加级补偿,则会使暗部失去层次,为使画面有均衡的表现,加偏光镜后的曝光补偿比未加之前减少1/4到1/3为好。
◇◇保护:
雪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好你的器材。由于冬天气温低,空气也很潮湿,这样的环境很有可能影响数码相机的使用。因此进行简单的防寒防潮处理是必要的,例如简单的用塑料袋包一下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不拍摄的时候可以把相机放在衣服中,可以达到保温的作用。同时还需要注意电池的保温,电池在低温下消耗很快,保温能提高其使用时间,当然多准备一些电池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就是要注意个人的保温了,衣帽、手套这些都要准备好,冬天真的很冷。
◆凝露:
由于天气比较冷,我们要避免在低温下长时间拍摄,以防止机器的提前老化。另外,当把数码摄像机从寒冷的地方拿到比较温暖的地方时容易发生湿气凝结,此时会因为摄像带与摄像机的磁鼓粘连,摄像机自动保护,摄录按钮暂时失效,无法继续拍摄,所以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你必须要把数码摄像机从寒冷的地方拿到比较温暖的地方,例如从滑雪场回到宾馆房间的时候,可以先将数码摄像机装在塑料袋中,然后密封,当袋内空气的温度达到周围环境温度时再取下塑料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湿气凝结现象的发生了。
如果你使用取景器来拍摄,那么在寒冷的冬季里你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呼出的水汽使机身上变得一片朦胧,有时甚至镜头也会被你的水汽所“污染”,所以你最好随身携带一块软布来随时清洁机身,而且最好在拍摄时带上口罩或者慢慢呼气,如果拍摄时间比较短,那么也可以暂时屏住呼吸。
当然,如果你使用LCD液晶显示屏来取景拍摄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不过,就如前文所提到的,使用取景器拍摄可以剩下不少电力,在随身携带的电池电力紧张时使用取景器还是比较明智的。
注意镜头不要蒙上水雾。
注意防潮,如果正在下雪,一定要用个东西罩在相机上面,否则相机进了水就比较麻烦了!
◆电池:
电池是雪景拍摄时碰到的另一大难题,低温使电池消耗非常快。如在零上20摄氏度还有一半电量的电池,到零下5摄氏度会马上消耗干净。
电池在低温下的使用时间是会大大缩短的,所以在冬季外出拍摄时要注意好电池使用时间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弥补这一缺憾,最好就是要备足备用电池,两块电池加起来的使用时间应该可以大大延长你的拍摄时间,在不拍摄时,我们最好把电池从机身上取下来,放入棉衣口袋中,这样也可以有效的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另外,使用取景器拍摄也可以比使用LCD液晶显示屏节约电力,在电力紧张时建议大家使用取景器来进行拍摄。
回答者:爱吃家常饭 - 经理 四级 1-28 22:37
http://hi..com/tommmmmmmmy
我的空间啥都有 全是关于摄影的
呵呵 我用的也是400d 但是北京这一阵没怎么下雪
我不太好告诉你 我也没怎么拍 ....
嗯.... 你用 风景档 或M档吧 光圈 快门差不多的时候 用包围曝光试试...
还有 重要的是 白平衡一定要调好. 不要让雪景偏色
先给你一篇
<转>在冬季拍摄的妙招
冬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光,兼有晴天到暴风雪等各种各样的气候现象,为摄影师提供了拍照的绝佳素材。这里有9个好方法,让你在这个冬季里大显身手。
1、色彩感
冬雪可以是很棒的拍摄对象,但是全是雪的一张照片看上去可能有点沉闷。你可以加些有色彩的物体以增添雪景的亮点比如这幅照片里的红色小汽车。在暴风雪后拍摄时,它就是将这个灰沉沉的天气照片化成一幅美丽的冬季图片的必要元素啦。
2、节日彩灯
多姿多彩的节日彩灯可以拍出色彩丰富的照片。你很可能认为在夜色是映衬它们最佳背景,由此认定晚上是拍摄彩灯的理想时间。但是事实上这样拍出来的效果不过是黑色底上的一些彩点。如果尝试在“神奇时段”在黎明或黄昏的时候拍摄的话,你同样可以在景物中记录下一些细节,而且画面更富趣味性。拍摄之时必须借助三脚架,而包围曝光法也是不错的方法。
3、日出
在漫漫夏日里,太阳通常都很早就升起。而在冬天日出时间比较晚,这意味着你不必早起以捕捉这些美丽的景观。你可以对着太阳一边的天空(但是不要让太阳进入相机的取景框)来进行测光,就象这里的一个例子。
4、暴风雪过后
冬季是个风雪频繁的季节,但暴风雪过后,就会有晴空万里的感觉,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亮光。要拍摄这种景色,就要先做好观察的准备工夫。查询当地的天气预报情况,掌握暴风雪会发生的时间,并侦察出有可能会出现美丽景观的地段。
5、在“坏”天气里拍摄
很多摄影师会在天气变“差”的时候躲在室内发牢骚。其实他们正错过拍摄的大好时机,因为这类型的天气往往会酝酿出让人惊叹的作品。别让自己成为徒发牢骚的一员。装备起来(穿多层服装),并在不良环境下保护好你的装备,然后是寻找摄影素材。
6、光秃秃的数枝
秋季里色彩绚烂的树叶往往令摄影师驻留。但是你不应该忽略掉冬天那已脱叶的树木。它们可以提供很好的题材。你可以在树的下面用广角镜进行仰拍,就象这里的一张照片显示的那样,或者在远处用长焦镜头拍摄。不管是哪种方式,关键都是要突出树木枝桠有趣的部分。如果你是在树下正当中往上拍的话,就减小光圈,加大景深,以使照片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
7、冰柱
冰柱会为照片增添趣味的元素。拍摄时你可以移近它,只拍摄单条冰柱的一部分,或者走远些,把它们的周遍环境也拍进来。你还可以绕一圈,在前景光或者背景光的情形下拍。在拍近照的时候,同样减小镜头光圈,尽量加大景深。
8、窗户滤镜效果
窗户会在冬季中会产生出有关水的各种有趣变化,象雾和雨点。这些可见的湿气本身可以是绝佳的拍照题材,同时它们也可以成为你有趣的“滤镜”。聚焦水滴或者雾气,在窗外的各种景物都会呈现出各种结构的效果。如果你的相机有景深预览功能,那你可以试试在改变光圈大小时的各种效果;如果没有这个功能的话,你就试拍出光圈最大、一半光圈和最小光圈的三种效果。
9、雪景曝光
测光表(包括机内测光系统)都是以中灰密度为曝光标准的,如果你按测光表的读数来曝光的话,你拍出的照片就是灰色色调。白雪通常被认为是白色,而非灰色色调,所以白雪的照片在曝光色调达到白色的时候效果最佳。现在AF 35mm SLR相机附带的全方位测光表就在重现白雪景致上效果一流,无须任何的纠正,但对于旧式的中央测光表,拍摄的时候就应该比测光表的读数上再增加1-1/2 档的曝光。对于AE模式,你可以补偿+1到+1.5个档的曝光。如果不补偿曝光的话,你和你的测光表就会给白雪“蒙骗”了,照片则是黑呼呼的。在你用自己的相机第一次拍雪景的时候,你可以进行梯级曝光,拍出几种照片并做记录,看看到底要达到你所期望的照片效果,需要补偿多少曝光
还要看你喜欢那样的了
⑵ 河南多景区飘起鹅毛大雪,现场究竟是何景象
10月5日,在南方的广东等地温度27-28度,能晒晒阳光浴,还在穿着短袖,踏着凉拖,吹着空调,吃着冰棍。在腹地河南却多地开始下雪了,像洛阳老君山、白云山等多个景区也飘起了鹅毛大雪。有的地方还下起了小冰雹,滴滴嗒嗒冰雹啊,落在了车顶上,发成了当当钉钉的声音,之前本来是过来欣赏秋景,就没想到过来欣赏到了冬景,其实也是一个不错体验。
游客在十一期间能在河南境内欣赏到了雪景,其实也是非常难得的。不过给一些只带了秋装的游客来说,因为没准备什么衣服,确实有点寒冷难耐,但是看看雪景中的老君山和白云山确实美不胜收,另有一番滋味,买了一张门票,既能体会到了秋季的韵味又能体会到冬季的绝美,也是值了。
⑶ 你怎么看待河南多地飘起鹅毛大雪的景象呢
10月5号的时候河南多地景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往年国庆黄金周的时候还是穿短袖吹空调的时候,今年却早早的飘起了大雪,不过这早早来到的大雪也给很多的景区带了不一样的风景,让游客感受到了不同与以往的旅游感受。
今年的冬天感觉比以往都来得早一些,还没有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就已经迈入冬天的步伐了。而且很多南方的地区还在穿短袖的时候,北方已经裹上了棉袄开始过冬。天气突然骤变,也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虽然说以前也有发生过这种早早入冬的情况,但是这种异常的气候还是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⑷ 世界上有没有两朵形状相同的雪花
没有
下雪时的景致美不胜收,但科学家和工艺美术师赞叹的还是小巧玲珑的雪花图案。远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学家们已经开始详细描述雪花的形态了。
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铎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学着作里,这样描述他在罗扎峰上看到的雪花:“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苏花一样放出美丽的小侧舌,有些是圆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锯齿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状,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围。”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文帝时代,有位名叫韩婴的诗人,他写了一本《韩诗外传》,在书中明确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这些研究最后表明,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
在已经被人们观测过的这些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为什么雪花会有畸形呢?因为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样的,只要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搜集者,他们象集邮爱好者一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雪花照片。有个名叫宾特莱的美国人,花了毕生精力拍摄了近六千张照片。苏联的摄影爱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摄影家,他的令人销魂的作品经常被工艺美术师用来作为结构图案的模型。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们,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实验室的冷房间里,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帐篷里,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摄和研究了成千上万朵的雪花。
但是,尽管雪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科学家们才有可能把它们归纳为前面讲过的七种形状。在这七种形状中,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状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态,其它五种不过是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变态或组合。
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可表现出各种样的形态。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收集者,他们收集了各种雪花图案。有人花了毕生精力拍摄了成千上 万张雪花照片,发现将近有六千种彼此不同的雪花,但他死前认为这不过是大自然落到他手中的少部分雪花而已。以致于有人说没有两朵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雪花。
为什么雪花的基本形态是六角形的片状和柱状呢?
这和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晶体习性有关。水汽凝华结晶成的雪花和天然水冻结的冰都属于六方晶系。我们在博物馆里很容易被那纯洁透明的水晶所吸引。水晶和冰晶一样,都是六方晶系,不过水晶是二氧化硅(SiO2)的结晶,冰晶是水(H2O)的结晶罢了。
六方晶系具有四个结晶轴,其中三个辅轴在一个基面上,互相以60o的角度相交,第四轴(主晶轴)与三个辅轴所形成的基面垂直。六方晶系最典型的代表就象是几何学上的一一个正六面柱体。当水汽凝华结晶的时候,如果主晶轴比其它三个辅轴发育得慢,并且很短,那么晶体就形成片状;倘若主晶轴发育很快,延伸很长,那么晶体就形成柱状。雪花之所以一般是六角形的,是因为沿主晶轴方向晶体生长的速度要比沿三个辅轴方向慢得多的缘故。
千姿百态的雪花
对于一片六角形雪片来说,由于它表面曲率不等(有凸面、平面和凹面),各面上的饱和水汽压力也不同,因此产生了相互间的水汽密度梯度,使水汽发生定向转移。水汽转移的方向是凸面→平面→凹面,也就是从曲率大的表面,移向曲率小的表面。六角形雪片六个棱角上的曲率最大,边棱部分的平面次之,中央部分曲率最小。这样,就使六角形雪片一直处在定向的水汽迁移过程中。由于棱角上水汽向边棱及中央输送,棱角附近的水汽饱和程度下降,因而产生升华现象。中央部分由于获得源源不断的水汽而达到冰面饱和,产生凝华作用。这种凝华结晶的过程不断进行,六角形雪片逐渐演变成为六棱柱状雪晶。(雪片上水汽迁移示意图:fig42)
这是假定外部不输送水汽的理想状况。事实上,事物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空气里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水汽的。如果周围空气输人水汽较少,少到不够雪片的棱角向中央输送水汽的数量,那么雪片向柱状雪晶的发展过程继续进行。在温度很低水汽很少的高纬和极地地区,便因为这个原因经常降落柱状雪晶。
空气里水汽饱和程度较高的时候,出现另外一种情况。这时周围空气不断地向雪片输送水汽,使雪片快速地发生凝华作用。凝华降低了雪片周围空气层中的水汽密度,反过来又促进外层水汽向内部输送。这样,雪片便很快地生长起来。当水汽快速向雪片输送的时候,六个顶角首当其冲,水汽密度梯度最大。来不及向雪片内部输送的水汽,便在顶角上凝华结晶;这时,顶角上会出现一些突出物和枝杈。这些枝叉增长到一定程度,又会分叉。次级分叉与母枝均保持60的角度,这样,就形成了一朵六角星形的雪花。
在高山或极地的晴朗天气里,还可见到一种冰针,象宝石一样闪烁着瑰丽的光彩,人们把它叫做钻石尘。冰针的生长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在严寒下(-30℃以下)湿度很小时水汽自发结晶的结果,另一种是在温度较高(-5℃左右)湿度较大时沿着雪片某一条辅轴所在的顶角特别迅速生长的产物,是雪花的畸形发展。
形形色色的雪花晶体在天空生成后,当它们的直径达到50微米时,便能克服空气的浮力而开 始作明显的下降运动,一边飘逸下降一边继续生长变化。这样一来,便产生了形式纷纭繁多的雪花。我们只要把它们接纳在黑呢子或黑天鹅绒上,就能用肉眼初步辨别出它们的形态来。
雪花有多大
诗人李白在形容燕山雪花时有一句着名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真的有那么大吗?其实,雪花是很小的。不要说“大如席”的雪花科学史上没有记录,就是“鹅毛大雪”,也是不容易遇到的。
事实上,我们能够见到的单个雪花,它们的直径一般都在0.5~3.0毫米之间。这样微小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称出它们的重量,大约3000~10000个雪花加在一起才有一克重。有位科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一立方米的雪里面约有60~80亿颗雪花,比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要多。
雪花晶体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状况。在非常严寒时形成的雪晶很小,几乎看不见,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人们才能发现它们象金刚石粉末似地存在着。
据研究,温度对雪晶大小存在影响:当气温为-36℃时,雪晶的平均面积是0.017平方毫米;当气温为-24℃时,平均面积是0.034平方毫米;气温为-18℃时,平均面积是0.084平方毫米,-6℃时,为0.256平方毫米,气温在-3℃时,雪晶的平均面积增大到0.811平方毫米。
人们有种错误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是从有些文学作品描写天气严寒时,喜欢用“鹅毛大雪”来形容。其实,“鹅毛大雪”是气温接近0℃左右时的产物,并不是严寒气候的象征。相反,雪花越大,说明当时的温度相对比较高。三九严寒很少出现鹅毛大雪,只有在秋末初冬或冬末初春时,才有可能下鹅毛大雪。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一颗雪花,而是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而形成的。单个的雪花晶体,直径最大也不会超过10毫米,至多象我们指甲那样大小,称不上鹅毛大雪。
在温度相对比较高的情况下,雪花晶体很容易互相联结起来,这种现象称为雪花的并合。尤其当气温接近0℃,空气比铰潮湿的时候,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往住成百上千朵雪花并合成一片鹅毛大雪。因此,严格地说,鹅毛大雪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而已。
工降雪
自古以来,老天爷一直是高兴下雪就下雪,不高兴就不下。有没有办法使老天爷根据人类的需要,让它下雪就下雪呢?
办法是有的,这就是人工降雪。
天上的水汽要变成雨雪降下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有一定的水汽饱和度(主要与温度有关),另一个是必须有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雪首先必须天空里有云,没有云就象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一样,下不了雪。能下雪的云,棸0℃以下的“冷云”。在冷云里,既有水汽凝结的小水滴,也有水汽凝华的小雪晶。但它们都很小很轻,倘若不存在继续生长的条件,它们只能象烟雾尘埃一样悬浮在空中,很难落下来。我们在冬天里经常能看到大块大块的云彩,就是不见雪花飘下来,因为组成这些云彩的雪晶太小,克服不了空气的浮力,降水能力很差。如果在云层里喷撒一些微粒物质,促进雪晶很快地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的浮力降落下来,这就是人工降雪的功劳。
喷撒什么物质能够促使雪晶很快增长呢? 早期,人们各显神通采用过许多有趣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在地面上纵火燃烧,把大量烟尘放到天空里;用大炮袭击云层;利用风筝高飞云中,然后在风筝上通电,闪放电花;乘坐飞机钻进云层喷洒液态水滴和尘埃微粒。但是,这些方法的效果都很不理想。 直到1946年,人们才发现把很小的干冰微粒投入冷云里,能形成数以百万计的雪晶。当年1l月3日,有人在飞机上把干冰碎粒撒到温度为-20℃的高积云顶部,结果发现雪从这块云层中降落下来。
这里所说的干冰不是由水冻结的冰,而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很象冬天压结实的雪块。干冰的温度很低,在-78.5℃以下。把干冰晶体象天女散花似地喷撒在冷云里,每一颗二氧化碳晶体都成为一个剧冷中心,促使冷云里的水汽、小水滴和小雪晶很快地集结在它的周围,凝华成较大的雪花降落下来。
现在常用碘化银来人工降雪。碘化银是一种黄颜色的化学结晶体,平时作为照相材料里的感光剂使用。碘化银的晶体与雪晶的六角形单体尺寸非常相似,它们单体里的原子排列也十分近似,两者的晶格间距也很接近(碘化银是4.58埃,雪晶是4.52埃)。因此,把碘化银微粒撒在降水能力较差的云层里,使它“冒名”顶替雪晶,便能让云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在“冒名”的晶体上凝华结晶,变成雪花。
怎样把这些凝结核散布到云层中呢?现代人大多使用大炮,把化学药品装在炮弹里,然后用大炮发射到云层里去的。不过这种方法喷撒不均匀,药品浪费较大,增加了人工降雪的成本。还有人把它们装在土火箭里,让火箭飞到云里去喷撒。
一般来说,人工降雪比人工降雨的成功率更大。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大约20%的雨量,而在高山高寒地区,人工降雪却能增加30~40%的降水量。这是因为高山高寒地区,温度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同时,雪晶比雨滴更容易形成。只要人工给大气增加一些结晶核,比较容易促进降雪。
⑸ 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哈弗F5,徜徉在漫天雪花的美景
冬天,没有春日里的草长莺飞,没有夏天的生机盎然,没有秋天的丰硕果实,却有白雪皑皑时的清冷无尘,有傲雪枝头的醉人清香……冬天,没有春暖花开的盎然生机,没有夏日清荷的素心淡雅,也没有秋叶飘落的淡淡幽思。但它万里壮阔的雪景,却是任何季节也不可比拟的。冬天,雪可入诗,风可入诗,雨可入诗,甚至,一盏茶,一首歌,一声感慨,皆可感怀。这样的冬天,怎会让人不怜爱?雪,落在手掌,寒凉轻盈;雪,落在大地,却从不生根。我们留不住它,但它却装饰过这片大地以及你我的心灵。一字一句皆是意,一步一摇都是景。大雪,天气清寒,却充满诗情画意。
身处在山林里,满天飞舞的雪花,将整座山覆盖成白色,这种自然景观,想必每一个人都会为之赞叹,此时的我感觉到万物寂静,而且整个人在这里都会感觉到特别的轻松,静静的看着雪花飘落!甚是美丽,壮观!
⑹ 重庆的冬天,你见过的雪景是什么样
一、无须去东北,重庆可赏雪
去年冬天,隔壁退休大叔“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身一人前往大东北,要在林海雪原上寻觅自己晶莹的青春。
三天后我又在重庆发现了他。问之感受如何,腼腆地说光顾着冷了,东北人都是真爷们儿。南方人没有享受冰天雪地的体格。
雪色山城(2010)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飘在人生中的那几场纷扬的雪,一直飘到了今天。我们和重庆在这断续的雪花下一起成长,而非变老;这个国家越来越发展为我们想要的模样。
未来重庆还会有雪,但我将不再以之为奇迹——这片土地,奇迹化为寻常已是寻常。
PS: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⑺ 影视剧中鹅毛大雪非常真实,这是怎么拍出来的
我们在看电视剧时,突然就会看到鹅毛大雪,一直飘荡在半空中,非常唯美,很有意境。有探讨精神的观众们就会禁不住发问,这鹅毛大雪到底会不会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那些演员们肯定会被冻得瑟瑟发抖吧?
其实,很多人印象中很深刻的87版经典的《红楼梦》,它里面的茫茫白雪,那便是实景拍摄的。因为真实,所以很多人至今就会难以忘怀。但是现在真雪可遇不可求,所以电视剧里面的鹅毛大雪一般是这样拍出来的:
人造雪其实也是模仿自然界的雪花形成的原理来实现的,但毕竟是假雪,没有自然雪的生命历程,也不具备自然雪的气象信息,虽然与自然雪的形状大体一致,但较之形成的时间更短,生长更快。人造雪的缺点是没有自然雪的雪质好,滑起来的感觉也与自然雪不一样,而且造价高。
造雪机平均每小时的用水量就能达到15-16吨,而1吨水只能造2立方米的雪。照这样算下来,一个滑雪场造雪的量光取水就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严重的会影响到山区的春旱,对植被都会产生一定的破坏。
⑻ 河南多景区飘起鹅毛大雪是否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河南洛阳老君山、白云山等多个景区也飘起了鹅毛大雪。 多景区飘起鹅毛大雪,现在是初秋季节,却下了第一场雪,这种景象自然会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往河南的诸多景区参观游览。我们都知道,下雪应当是在冬季,而且在气候相对而言比较寒冷的时候。下雪大多会在农历的十二月左右,在农历的八月份下雪,算是比较奇特的景象了。
而河南就是早下初雪的省份,并且这些雪花竟然选择了各大景区飘落,美景搭配上洁白的雪花,自然令人非常神往。河南的各大景区本来就游客多多,在河南景区降雪之后,河南景区的游客就更多了。并且河南的景区,大多口碑都非常好,比如一元午餐等等这些惠游客的举措,本来就非常吸引游客的前往。如今,再加上多情浪漫的鹅毛大雪,自然会令游客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