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山居秋暝古诗配画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标签:
山水 写景 写人 唐诗三百首 景色 人物 其他
译文 注释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贰’ 谁有关于春天的图片加诗词
图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B4%BA%CC%EC%B7%E7%BE%B0&z=0
文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着》),“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着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叁’ 比较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
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归园田居》二者虽同是山水田园诗,但其表达却各有千秋:
一、诗中意象都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然画中的意味各异。
“诗中有画”指的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一些元素,融入诗境,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中国艺术中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美学观点。陶渊明与王维都在诗中自觉运用了“诗画同构”的美学原理,然又各具特色。《归园田居》展示的是一幅层次分明的单一画面,而《山居秋暝》则是一种卷轴式的多幅画面,而且两首诗的画境也隐寓了诗人不同的心境。
《归园田居》描绘的是一幅怡人的春日村居图。背景是碧蓝的天空,青黛的远山。隐隐村落、袅袅炊烟又给画面笼罩一层朦胧色调。远近的鸡鸣犬吠之声使画面透出一股温暖的人情。画的主体是绿荫环抱中的素朴的草屋,屋前桃李争春,屋后绿阴如盖。整幅画透出淳朴的韵味。草屋暗示隐逸,是生命的驿站,蓝天碧野是放牧心灵的空间,而画面的盎然生机也象征了诗人逃离了冬日的惊涛返回到春日的彼岸。走进画境,诗人在幽静与祥和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释然。色彩也是画的生命,诗人选取蔚蓝、翠绿、灰白等素雅的颜色为主色调,其间点染着粉红与雪白。着色浓淡相宜,给人一种温馨的情感意味。
《山居秋暝》犹如几个镜头组成的卷轴般向读者依次展开。第一幅:雨霁空山图。秋雨过后,群山如洗,草木洁净清朗。果实归仓后,秋日的山林是寂寥的,“空山”暗示心之空,是洗净铅华后的淡泊。第二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青松如盖,泉水潺泼,画境清幽静谧。月、松、泉均显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这是诗人心境的外化。第三幅:山居暮归图。以竹林、荷塘为背景展示了一幅动态生活图景。竹之幽,莲之洁均是心之清净的写照。《山居秋暝》是一幅秋曰田园图。春给人希望与生机,秋则予人寂寥与淡泊。画面以青、白两种冷色为主,即使稍有生机的暮归图也笼罩着一层清冷的月色,这种素净的色调是诗人晚年阅尽繁华后渐入禅境的心态反映。
二、诗歌都寄托了志趣,但承载的思想意蕴各不相同。
“诗言志”,这是古典诗歌的一般创作原则。诗往往是诗人思想的载体。田园是陶渊明的精神依恋之乡,山水是王维探寻生命本源的载体?
陶渊明“诗以寄其意”,极力营造一种祥和的意境以寄托任性自然的志趣。他处于动荡的东晋,没落的家庭、失意的仕途撕碎了他那“犬济苍生”的梦想,官场的黑暗又使他对现实彻底绝望。诗人“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栖息地。在这里,他享受到了灵魂最大的自由与愉悦。其一,村居闲适之趣。摆脱了案牍劳形,独坐绿荫庭院中,享受“虚室余闲”,何等惬意!其二,归田自由之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诗人摆脱束缚后的怡然自得。元好问评价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笔下之田园其实是胸中真意的表达,是诗人饱经沧桑后归返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皈依。
王维生活在国力空前强大的盛唐时代,对于山水田园的认识更趋于圆熟,他通过对自然的解读认识自我,在广袤的时空中找到自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青松林泉共浴一片清辉,这是典型的“无我之境”。此刻人与物彻底交融,人化入自然万物之中。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心灵对语,探寻到生命的本源,破译了生命的原始密码。
田园是陶渊明和王维共同的精神皈依,虽处于不同的时代,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然二人跨越了时空,一起踏过纯美的阡陌山川,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给中国古典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附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肆’ 诗的首联柳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写出了山居怎样的景色特点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描绘了春日山居的环境: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下一“藏”字使得画面生机盎然;对句中“接”字更见其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幽静清雅,疏淡有致,暗含人与自然相得之乐。
山居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山居》是南宋着名诗人徐玑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前两联描绘了山居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的景色;后两联则表达了作者心远地偏的野趣以及人与自然相得其乐的欢愉。
‘伍’ 春日山居寄友人路线图简画
摘要
‘陆’ 王维山居秋暝的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描写的是初秋时节雨后黄昏的景色。是首山水诗。此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是王维晚年隐居钟南山下辋川时所做。
王维,是我国唐代着名诗人、画家。王维多咏山水田园,语言精美。常以五律和五绝的形式作诗。王维中年丧偶,老年无子,30年独居。自中年以后意志消沉,从礼佛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他参禅悟道,游弋于山水间,他自称以悟寂为乐,把自己的心情感慨融入到诗歌当中。所以他的诗歌中除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外,其中体现出了他平日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柒’ 山居的作品鉴赏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描绘了春日山居的环境: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下一“藏”字使得画面生机盎然;对句中“接”字更见其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幽静清雅,疏淡有致,暗含人与自然相得之乐。
第二联“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紧承上联,进一步写出闲适恬静之愉,人与自然相得之乐。诗人打开柴扉,屋檐下燕子似乎受惊飞起,到池塘汲水,鱼儿却不躲闪,颇有情趣。
第三联宕开一笔,指出正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里的春天才更加静寂,而居住山间,内心闲适,温暖的春日愈发悠长。这里“地僻”“人闲”点明诗人诗情的原因----心远地偏,自然有此野趣,可谓诗眼。
第四联“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更见妙处,进一步写出人与自然相得之乐,写小鸟(因为人的靠近)忽然停止鸣叫,飞离开来,一会儿又相随人后,不即不离,饶有情趣。震川《项脊轩志》有“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中小禽颇通人性,而本诗”飞起又相随”,更兼野趣。这里以小鸟的啼唱衬托山居环境之幽静,以小鸟飞起却相随反映作者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该诗语言平淡清瘦,不事藻绘,动静得宜,闲淡灵动,野趣盎然含灵气于闲淡之中,敛情约性,因狭出奇,体现了“四灵”的创作风格。
‘捌’ 富春山居图高清完整版什么时候有
到处都是春日的气息,伴随着微风而来的是一阵又一阵花香,晴朗的天气,马路两旁还是车辆和行人的流动,都迈着急切的步伐,一道上班的年轻一族,一同结伴聊天的老人,洋溢着满满幸福的小学生,熟悉的身影,陌生的面孔,从我身边渐行渐远,清晨,代表新的一天,每一天都寄托着人儿们美丽的梦想,老人有他们的孤独,会和自己要好的老伴儿一道散步;小孩有学习的梦想,会背着书包朝着学校的方向大步向前;而平凡的我,就常常穿梭在上班与下班的交接点上,也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份踏实感。
‘玖’ 描写春日山居的好句子
春日山居好,初春草色回。
小桥帘映柳,野店烛簪梅。
箭茁穿沙出,兰芽带雪开。
从今排日去,连月覆樽罍。
‘拾’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
《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的景象。由新雨,清泉,渔舟,浣女等景物构成。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原文:
山居秋暝
王维 〔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10)唯美山居春日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的是清秋薄暮雨后初晴时的山村图景,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
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后,他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诗即作于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