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素材 » 布袋木偶戏图片素材
扩展阅读
wordpress不能搜索图片 2025-05-17 19:34:42
搜索圣野的图片 2025-05-17 19:25:25

布袋木偶戏图片素材

发布时间: 2022-06-09 07:34:35

⑴ 布袋木偶和泉州的布袋戏有什么关联

那还是在秦代末年,陈平还没跟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当时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他的媳妇金嫂和妹妹银女为了贴补生活,整天在布机上织布,由于疲倦很容易困。

为了不困,姑嫂两人边织布、边说、边唱,双脚踏布机活动板,口唱、手织、脚踏,觉得很有节奏感,又在布机脚踏板安上锣槌、锣片,随着踏板上下活动,敲打着大锣小锣。

后来,金嫂和银女在悬系傀儡的启发下,两人把陈平创造的悬系傀儡卸下傀儡的下身部分,用手指套入傀儡头和两手,比比画画觉得很有趣。

在布机上休息时,用双脚敲打锣鼓,用手表演木偶,两人自编故事,有说有唱。机房里一片热闹声,吸引了周围群众前来观看。

陈平看了姑嫂俩的聪明才干,就帮她俩设计了一个布袋台,一张小方桌大小,周边蒙布,只留一舞台框口。人在里面操作,用双脚踏动跳板敲打锣鼓,双手表演木偶,逐步形成了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

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

布袋木偶戏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期兴盛于漳州,明代末期即流传至广东、台湾布袋木偶戏和东南亚一些地区。

泉州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大量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小闷》、《逼父归家》、《裁衣》、《士久弄》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

泉州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泉州布袋戏的另一个显着特色是语言艺术,故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语言艺术着重两个方面的修养:

一是强调剧情的变化。晋江掌中木偶剧团的前身潘径布袋戏,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语言轻、重、缓、急、吞、吐、浮、沉等变化创造八音调。再以生、旦、丑、净4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的不同形象中各分出7个类别,创造28个定型音:

如生角分文生、武生、黑须生、白须生、渗须生、关头和斜目;旦角也分女间旦、齐眉旦、开脸旦、丑容旦、彩旦和狠心旦等。

二是恰如其分地运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群众中生动的语言,通过艺术化处理,变成了人物语言的性格化,特别是丑角之类人物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入情入理。

泉州布袋戏的音乐唱腔,属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演唱的泉腔系统,也即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

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小叫、响盏等。

泉州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走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枪剑戟等。

说起布袋木偶戏,不得不说下另外一种特殊的布袋戏扁担戏。扁担戏又叫“五指木偶戏”,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潜力。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时为解病中母后的心烦之乱,把大量歌女招进宫中,都没有奏效。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做了10个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简短的故事情节,终于博得了母后一笑。因此,有人认为扁担戏是从唐代的宫廷里兴盛起来的,称之为“宫廷戏”。后来又传入了民间。

⑵ 布袋木偶戏

徐竹初

⑶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介绍

中国传统的木偶戏,可分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两种不同的表演型态,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布袋木偶戏、木偶头雕刻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汉族民俗艺术。漳州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其“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布袋木偶戏表演细腻、栩栩如生。用五指操纵木偶进行的表演,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有《大名府》《虞姬别》《雷万春打虎》等。2006年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⑷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在哪些地方流行呢

布袋布偶戏又被称作掌中木偶戏是福建省地方传统戏剧,早期主要是在福建省那边比较流行,后来在抗日战争前夕,龙溪,漳浦,长泰等县城都会有戏班,它和闽南人民血脉相连,是闽南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木偶戏的起源

大概在清代中叶的时候,有些人将木偶套在一人的手上进行表演,因为墨比较小加上手指可以操作的很灵活,有武器的速度比真人的动作快,很多刀枪招架也比真人演的勇敢,因此当时的木偶戏非常受小孩子的喜爱,而布袋木偶也是一种很好的儿童玩具,所以木偶戏风靡一时。

⑸ 布袋木偶的介绍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戏。是福建省的汉族传统戏剧。据《漳州府志》载,龙溪地区宋代已有傀儡戏。清中叶后,布袋木偶兴盛,至抗日战争前,龙溪、漳浦、海澄、长泰等县,乡乡有专业或业余戏班。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联,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⑹ 掌中木偶手抄报内容

掌中木偶又称布袋戏,说起布袋戏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泉州有一个穷秀才梁炳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有一日和朋友一起来到清源山仙公处卜梦,梦见仙公执其手说:“你的功名在掌中。”

庙祝为他解梦说:“仙公暗示说你的功名就在你的掌握之中,所以你今科上京赴试,必中无疑了。”到了“大比之年”,梁炳麟欣然赴试,等到发榜,又是名落孙山,他又一次失望地回家了。为了生活,只好流落街头说书。但读书人爱面子,于是他就躲在帘子后面,用“隔帘表古”的方法说书,以免有辱书生的脸面。有一天,有个提线艺人来听他说书,觉得梁秀才的语言艺术非常生动,很能吸引听众,就建议他手托木偶人,伸出帘外,边说边表演。梁炳麟按照这个方法一试,很受观众欢迎,一时名声大振。听众称他为“木偶戏状元”。这时,梁炳麟才猛然醒悟这才是应了先前仙公托梦的暗示。因为木偶形体较小,头部连在布袋上,要用手伸入布袋中操纵木偶动作,同时也是为了演出携带方便,梁炳麟特制了一个布袋收藏着,于是观众就给这新生的剧种取名为布袋戏。布袋戏又因为操纵时是用手掌由上而下伸入木偶衣内,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伸入左右两臂,手掌为身,手掌和指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叫它掌中戏,指头木偶。

⑺ 木偶戏是什么样的

杖头木偶杖头木偶 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 杖头木偶戏《野葡萄》。 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与时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断更新(木-塑料-树脂),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打脚”也出现了“横飞燕”、“大跳”等舞蹈动作。这对剧目的开拓、表演的发展、观众的发掘,意义重大。时至今日,杖头木偶声势依然。 提线木偶提线木偶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 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 泉州木偶剧团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 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 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铁枝木偶铁枝木偶 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源自皮影戏,潮汕人称“纸影戏”。偶高1到1.5尺,彩塑泥头,桐木躯干,纸手木足;操纵杆俗称“铁枝”,一主二侧,铁丝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纵,形象规整,结构独特。近年来,又加高了偶身,调整扦位,使其出现了新的转机。 布袋木偶布袋木偶 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它以樟木雕头,机关控制表情和肌肉运动;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 布袋木偶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布袋木偶剧目丰富,传统、现代、神话、童话,题材众多,新型工艺结构,不胜枚举。 杂项除此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肉傀儡”虽流布较广,但已纯属民间表演艺术了。 漳州布袋木偶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木偶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傀儡戏中一样独秀的奇葩。研究和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特别是对这一古老剧种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方位学术研究极其重要,它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木偶戏史以及中国戏剧学史,而且对世界木偶戏史也将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⑻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木偶戏角色大致与戏曲相同,有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加上特有的飞禽走兽。旧时操纵表演者仅设正、副手,一般为父子或师徒。正手除操纵木偶表演外,还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纵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台是2米长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观众,并排坐定,操纵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还要能操纵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脚色的表演,掌握各种行当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声调)的技巧。木偶戏是以手掌支撑木偶表演,操纵演员必须练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
漳州木偶戏称为北派,北派木偶戏的特点是京剧风味,擅演武打、短打戏,动作轻快灵活,善于刻划鲜明的人物性格,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动作。 有千年艺术历史积累的布袋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布袋木偶长约一尺(30厘米),以五指操纵。食指套入头颈,为主干;拇指、中指分别为左右臂,掌为躯干。演员左右手可以同时套上两个木偶,表演两个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
人类的手指是全身最灵巧的肢体,所以操纵起布袋木偶,更是得心应手,在表演人物、动物上,能惟妙惟肖地展示角色的内在与外形,达到神形兼备,灵活十分;其速度力量、轻重缓急,行动节奏都能表现得与人、兽酷似。所以,布袋木偶表演是最神奇的手指操纵艺术形式。 布袋木偶戏的舞台宽约两米、台面底板高约1.70米,纵深约2米左右。演出时,演员是套着木偶,举手于头顶表演的。
传统的布袋戏舞台美术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车旗等发展而来。木偶高仅8寸,舞台为6尺左右的“一字台”,表演区域很小(木偶、舞台的长度均按当时采用的市制计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长板凳上,面前挂着一条用木框固定起来、中间缀上纱布的素幕,“隔帘说古”进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帘。舞台外观设计讲究,框架用木制精雕细刻的各种古代人物和花纹图案构成。20世纪30年代,民间艺人徐年松首先在陈南田的戏班“新南福春”进行舞台美术改革,在表演区吊挂画有宫殿、公堂、花园的画布。这是漳州木偶戏最早的布景。
1951年,南江木偶剧团郑福来和陈南田首创改“坐式”为“立式”表演,舞台表演区随着扩大,改为宽8尺、深3尺左右,并增加了边条幕。60年代,木偶增大为1尺至1.2尺,“样板戏”的主要人物大1.5尺;舞台长为16尺。以后又进行了多次调整。现剧团使用的舞台有三种规格:通用舞台长11尺,深9尺,下乡舞台长8尺,深7.5尺,出国专用舞台长9尺,深8尺;高均为3.3尺至3.6尺。1960年,龙溪专区木偶剧团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剧节,演出《雷万春打虎》和《大名府》,首次设计写实风格的专用景片,并结合使用投影幻灯机。
1990年,《钟馗元帅》一剧的舞美设计,从剧情发展和表演的需要出发,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在整体形式上打破原有的舞台框架,在台板下又拓展一个距地面1.2米高的第二表演区;取消边条幕,用略带圆形的大天幕包含整个表演区的背景,使之成为前方后圆扇形空间。其次,采用流动性场景,缩短幕间换景时间,保持剧情发展的连贯性。第三,以观众的视觉设计场景,选择和戏剧动作有关的局部形象点缀环境,大胆采用景物的反透视法的设计方案,变观众的平视、仰视为俯视。该剧在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中获木偶布景设计奖。 漳州木偶戏音乐,原无独立、自成风格的声腔与乐调,一般均随当时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清中叶以来,音乐采用汉剧,民初改用京剧。芗剧兴起以后用芗剧演唱,或京、芗杂用。打击乐一直保持京剧的风格。其配曲采用套曲(牌)的办法。说白多用方言。
20世纪50年代,推行剧本制,音乐开始根据剧目特点进行配曲,故有京剧、芗剧、民间音乐、儿童音乐、歌舞曲等各种乐调。漳州市木偶剧团因常有出国及招待演出的任务,对传统的折子戏,剧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万春打虎》、《蒋干盗书》、《战潼关》等,仍采用京剧。全本戏、连本戏和部分语言生动的“坠仔戏”,采用通俗易懂的芗剧音乐。新创作的儿童剧、童话剧按儿童音乐的特点谱写,有的则吸收民间音乐以普通话演唱,如《伞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俩》等。有的剧目,则同时有几种配音,《奇袭白虎团》就有芗剧、京剧和潮剧3个剧种的演出本,京剧和潮剧用录音带配演。参加省及全国会演和拍制影视片的全本戏,如《八仙过海》、《擒魔传》、《钟馗元帅》、《狗腿子的传说》等均以芗剧音乐为主,或以芗剧的曲牌为素材,进行创作加以延伸和扩展,间或采用儿童音乐。业余剧团则单一采用芗剧音乐。60年代以来,出国演出的剧目多改用录音带配演,少用现场演唱。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配音有多种形式:一是角色配音:唱念具有。有普通话,也有闽南方言。二是音乐配音:有戏曲的也有歌曲的。以民族乐器为主。三是哑剧配背景音乐。这样的形式,决定的漳州布袋木偶戏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其广度高于其他剧种。
演出配乐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录音带配音;一种是乐队现场演奏配音。乐队配音一般都在剧团所在地演出时用。大凡外出异地演出,都用录音设备配乐,演出队伍精干。
布袋木偶,自古以来就是以“短、平、快”,“灵活、机动,节奏性强”的形式,立于艺术圣坛。随着时间的进程,社会形态的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表演将会出现音乐演奏从后台走向前台的表演形式。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头是个脸谱式的,并且是神态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师把剧目中的一个人物头像,雕刻成笑脸,那么这幅脸谱就要应付人物、剧情在瞬间中的不同表情变化。简而言之:木偶头刻的是一个笑脸,当要它表现哭泣时,它还是个笑脸。那么,写个最能体现木偶人的表演情节,是剧作家应该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剧作家在创作时,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而且,要让剧目更贴近木偶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大名府》这出戏,之所以是极为符合木偶表演艺术规律的剧目。
布袋木偶,众所周知,木偶是个“哑巴”。木偶不会说话。解决木偶的语言,让木偶说台词,只能配音。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优点。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而,就因为它是哑巴,所以就扬此短,为此长,让木偶剧演出哑剧也是一种最佳选择。
布袋木偶表演艺术最擅长的是形体动作。动作是表演木偶,或者说是木偶形象的生命与灵魂。不动的木偶,是雕刻艺术。木偶动起来,就是表演艺术。只有木偶动起来,表演起来,才能显示木偶的神奇,这者更高境界的木偶艺术。并且,木偶的动作,又以表演高难度动作为最高艺术。把观众所认为不可思议的动作表演出来,就是征服观众。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它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木偶头雕刻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漳州木偶造型严谨,精雕细刻,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虎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着名雕刻大师如徐竹初、徐年松、许盛芳等。

⑼ 传统的闽南木偶戏传统的有哪一些品类

摘要 五种。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1、提线木偶是古老的传统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当地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传统戏剧剧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2、杖头木偶是一种地方传统戏剧。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就杖头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种,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3、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戏。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戏剧。据《漳州府志》载,龙溪地区宋代已有傀儡戏。清中叶后,布袋木偶兴盛,至抗日战争前,龙溪、漳浦、海澄、长泰等县,乡乡有专业或业余戏班。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联,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铁枝木偶又称铁线木偶或阳窗纸影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主要流行于广东省东部的民间傀儡剧种,演出时用木偶身上的铁丝完成操纵动作,这是铁枝木偶的最大特点。由于它发源于潮州地区,也有人称它为潮州木偶戏。5、药发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项烟花杂技,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传统手工技艺。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浙江泰顺民间的“放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自清朝中叶从福建传入,至今完整保留起制作、表演技艺。在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装置特制烟花轮和身穿光腊纸服装的木偶,当最低层的烟花轮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带动木偶表演。

⑽ 中国五大木偶品种

中国木偶

杖头木偶
遍布中国大地的南北东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从8寸至人高不等。
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样,动作丰富;因手杆在外,身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与时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断更新(木-塑料-树脂),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打脚"也出现了"横飞燕"、"大跳"等舞蹈动作。这对剧目的开拓、表演的发展、观众的发掘,意义重大。时至今日,杖头木偶声势依然。

提线木偶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 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
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 泉州木偶剧团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 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 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称赞。

布袋木偶
又称"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它以樟木雕头,机关控制表情和肌肉运动;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令人叫绝。布袋木偶剧目丰富,传统、现代、神话、童话,题材众多,新型工艺结构,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肉傀儡"虽流布较广,但已纯属民间表演艺术了。

龙溪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戏。据《漳州府志》载,龙溪地区宋代已有傀儡戏。清中叶后,布袋木偶兴盛,至抗日战争前,龙溪、漳浦、海澄、长泰等县,乡乡有专业或业余戏班。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连,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布袋戏的特长是演员用手指直接操纵,因而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龙溪布袋戏以演武戏见长。偶头是其结构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仔细研究戏剧各行当、角色的脸谱,结合自身体验与艺术素养,雕绘出许多深刻体现典型性格的偶头,善恶忠奸,千姿百态。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艺术的关键,演员运用偶人不同的立姿、头姿、手姿、步
姿,塑造有内心活动的偶人形象,概括、夸张而又真实,而"反套"(表现偶人"背手")和"飞套"(偶人飞出,或腾空、或跃墙,套入另一只手)的操纵技巧,更令人惊叹。布袋演员有三个"自我"--演员、角色、偶人,常双手同时搬演两个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应自如,足见其难度与演员的功力。
着名演员杨胜是龙溪布袋戏的代表人物,他有一双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达意
,挥洒裕如。他擅长武戏,"三国"、"水浒"、神怪,无一不精;特技众多,喘气、缩颈、甩发、脱衣,浑然天成。《蒋干盗书》使他声名雀起,《雷万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艺惊海外。他以细腻的人物塑造,丰富的舞台动作,鲜明的京剧唱腔,繁难的操纵技艺,代表了 "北派布袋戏"的最高境界, 成就了龙溪布袋木偶的艺术高峰。龙溪布袋戏剧目题材宽广,传统戏、现代戏、儿童剧数百个,足迹遍布四大洲 。《雷万春打虎》、《大名府》在第2 届国际木儡戏比赛中曾获表演金奖,《蒋干盗书》、《抢亲》、《郑成功》等都是其代表作。

泉州提线木偶
在福建,"傀儡戏"是提线木偶的专有名称,简称线戏,由人幕后操纵丝线悬提的木偶表演故事。泉州木偶偶长2.5尺,提线一般为16条,多则30条, 因动作和角色需要增删,集中于"交牌"之上,布线合理,线规谨严,动作灵活而真实感强。旧式戏棚为平面戏台,仅设生、旦、北、杂四个行当。当代以来,出现立体天桥式舞台,增设地台,表演区扩大,纵深感增加,舞台调度日趋灵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变化,有时一个角色会由提线、杖头、掌中混合操纵,如《火焰山》的铁扇公主;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丰富了表演的细节。
泉州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无所不能;而且演出
有"傀儡簿"(文字脚本)。"四美班"保留剧目500多出, 包括"说岳"、"水浒"、"西游"、"目连"及稀有的《张飞私奔》、《韩湘子》、《封神榜》等。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清末,
泉州龙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剑、撑伞,虎班何绽可瞬间完成搁腿、出手、握剑、转目四个
动作;近代及今,张秀寅的白素贞(《白蛇传》),谢祯祥的伍员(《临潼关斗宝》),
黄奕缺的小沙弥(《水漫金山》),均以线功高超、设计奇妙、形神兼备、个性丰富而饮誉剧坛。

陕西合阳线戏
合阳线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来报子",有"郭秃"遗痕,因而它历史悠久。合阳线戏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无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线5至7根(头3,手2,腰1), 特殊需要加至13根,线长约1米(名为"低线");
七十年代后舞台更新,艺人在高空操作,"高线"出现。艺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提、拨、勾、挑、扭、抢、闪、摇八种技法,使偶人几乎可以做出各种生活与舞蹈动作,神态逼真。早期舞台约15尺见方,木柱支撑,布幔相围,两侧上下场。六人伴奏,五人操偶,往来逡巡,莫不应节,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灌,曾对合阳线戏的木偶结构、造型、唱腔进行大胆改革,并专门为其撰写剧本。王武汗、"六六子"、党文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艺人。新锐王红民、肖望峰等,创作了端椅子、写奏章、闪扁担等不少高难动作,屡获褒奖。
线腔传统剧目颇丰,大致分为爱情戏、历史戏、公案戏三类,约500余种,向有"十二鸳鸯"、"十二龙凤"、"二十四卷"、"七十二图"之说,常演《西厢记》、《谪仙楼》、《金琬钗》等脍炙人口的精彩剧目,本戏后还加演诙谐幽默的折子戏。
合阳木偶,造型古朴,唱腔激越,具三秦大地慷慨悲壮之风,至今光彩依旧。

潮州铁枝木偶
今日粤东的潮汕、揭阳、饶平一带,是硕果仅存的铁枝木偶流布地。据说它是由当地皮影
戏演变而成,故潮州人称"纸影戏"。清末,潮州皮影弃皮成形改捆稻草为身,泥头,纸手,木足,着戏装,并在背后和双手安硬铁线一根操纵表演,使之成为木偶。艺人们仿戏剧舞台,去窗挂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从此定型。其造型,酷似当地传统工艺花灯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铁线长1尺, 后加长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纵、演唱、乐工各3人)。 舞台一丈见方,离地约4.5尺,台中挂幕帘,操纵者在帘后表演,分头、二、三手。

四川杖头木偶
四川木偶,从唱腔、剧目到表演程式广受川剧影响,而自身又小巧灵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过了川剧班。诸类型中,尤以杖头最盛;而杖头木偶又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种。
精木偶,偶长40厘米,小巧玲珑却动作精确,剧目可观,文武兼善。名家吴耀光能活现角色的内在气质,他的水袖、扇子,风流潇洒,耍脚步、抖髯口,恰到好处。《杀惜》、《情探》是
他的代表作,深得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的赞扬。
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演出的《劈山救母》,继承了吴先生的传统技艺,以偶人肢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细致入微,极大地发展了木偶艺术的表现功能。该院还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缘》,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装置方面也作了大胆探索,虽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成都市木偶剧团创作的神话木偶剧《哪咤》获得了第6届"文华新剧目奖"。
川北大木偶,乃杖头之最,流行于川北仪陇马鞍场一带。初以"家班"盛,流传下来的只有李家班,着名雕刻家杨岱吸收川剧行当脸谱,又赋予人物鲜明的"偶性",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该班持续到五十年代,后加入仪陇县木偶剧团。1986年,更名为南充木偶剧团。 大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但表情丰富,动作灵活,依剧情要求,可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与"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乱真、亦真亦假的艺术特色。这在其代表剧目《盗仙草》、《玉莲花》中都有完美的体现。
大木偶艺术代代相传,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艺全面,尤擅丑行,风格粗犷而又细腻,富
于神韵,且特技众多。《跪门吃草》中须贾的丢帽、乱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动作,准确刻画了人物惊惧的内心。丁建平、秦映兰等后辈,亦造诣弥深,他们演绎的《白蛇传》、《美人鱼》、《八仙过海》、《玉莲花》,技艺非凡,倍受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