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有三句话,怎么理解请给出图片作说明!!谢谢~!~~
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学得太难了?这个知识点好像不会出这么难的题型。。
大面积的成层岩石说明地壳下沉,所以上面形成了沉积岩,而沉积的特点我想你会记得,那就是岩层。
不覆岩层不管是什么,只要发生了侵蚀,说明上壳上升。因为只有高于其他的地方才可能发生侵蚀作用。
不是整个地壳,就是指当地的。。。
㈡ 洋脊是怎样形成的(有图片吗)
大洋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洋中脊是现代地壳最活动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岩浆上升和地震,水平断裂(转换断层)广布。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断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组成的新洋壳,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扩张的半速度(即每边速度)多为1~5厘米/年。
我用两件事物作比喻,你就可以理解大洋中脊是怎么形成的了。
第一件,是夏天导致雷雨的积雨云。如果你喜欢观察云的话你就会知道积雨云象一个打铁用的砧子,腰部细,上部比较大而顶端平坦。这个形状是怎么形成的呢?夏天对流强烈的时候,会因为强烈上升气流而形成积雨云,当上升气流上升到对流层顶部不能上升的时候,它就只好沿着对流层顶向两边扩散,于是形成了砧子的形状。
地球的内部,地壳之下的上地幔中,有一层叫做软流圈,软流圈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一种可以缓慢流动的类似液体的形态(和我们日常见到的液体有所不同,它的流动性没普通液体那么好)。
由于地球越往内部越热,因此软流圈就会对流,特别是某些地方会出现一些柱状的上升区,这种柱状上升区叫做热点,当热点的类似岩浆的物质上升到软流圈顶部岩石圈附近时,受岩石圈阻挡不能继续上升,于是向四周扩散。
这种高黏度类似岩浆的物质向四周流动会对岩石圈形成很大的摩擦力,从而带动岩石圈向周围扩散。
现在讲另一件事物。不知道你是否观察过采石场工人采石?他们并不是用锯子把石头锯下来的,而是在岩石上钻一系列排成一线的孔,然后装上炸药,让炸药爆炸,岩石就会沿着这一排孔的连线裂开。
如果有一些地幔热点柱离得不太远,排列成线状(不一定要直线,曲线也可以),并且都使岩石向外扩张,那么地壳就很可能沿着这些热点柱的连线裂开一条缝。
地壳裂缝之后,下面的岩浆即使不是在上升区(热点柱)上,也会因为上面的压力突然减小而流出,形成火山。这种火山在冰岛特别常见,它不是在一个中心喷发,而是从一条缝里流出来,称为裂隙式喷发。
火山喷出物质在裂隙两边堆积升高,就形成了大洋中脊。
陆地裂谷也有同样原因形成,一般陆地裂谷的两测都是山地。
㈢ 美国飞船发现,为什么在地球上有只“巨眼”看向太空,直径达48公里
有宇航员发现,地球上有只”巨眼“看向太空,直径达48公里,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科学开始发展以后,尤其是可以飞向太空以后,对于宇宙的探索一直在继续,但是很少有关于地球的探索,之前美国宇航员乘坐飞船拍到地球上有个巨大的眼睛在看着太空,赶紧把图片发回了美国,很多科学家就这个图片的地理位置做出了研究,后来发现这个巨大的眼睛在撒哈拉沙漠里,之所以在太空中出现眼睛的形状是因为地球地壳运动变化的。
撒哈拉沙漠地形非常的广阔,而且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地球曾经经历过好几次的地壳运动,所以目前比较可靠的说法就是地壳运动。在地壳不断的运动当中,撒哈拉沙漠底部的岩石裸露出来,然后再加上自然风化,所以让撒哈拉沙漠出现了分层的现象,在远处一看,三个同心圆分离,就像是人类的眼睛一样,这也就解释了宇航员拍到的一幕。
㈣ 断悬崖岩石褶皱石英脉的图片发现这三种地质构造各有什么特点
地球表面的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促使其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地震和岩浆活动;另一方面是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等,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构造是指由于地壳运动而留下的“痕迹”,具体表现为岩层的倾斜、弯曲和断裂等情形,地质构造对于地表地形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极大影响。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大类,分别是“褶皱”和“断层”。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得岩层发生弯曲,从而形成的岩层形态很像衣服上的褶皱,所以就成为褶皱地质构造。
㈤ 长宁地震是因为地壳运动吗
你好,长宁地震是因为地壳运动导致的。所有的地震都是因为地壳运动导致发生的地震。地震还会引起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愿世界和平,再没灾难。人人安居乐业。
(图片源于网络)
㈥ 为什么会有地震 是什么原因
地震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大陆板块的运动,板块的相互推挤会造成高山平原,轻者可以没有感觉,重者也会造成断层海啸火山爆发等等。地震也会影响生态,因为地震发生的同时,端看地震的大小也获多或少会改变当地的环境,像是海拔高度以及生物的栖息条件都会不同。地震其实也是地球一种能量的释放,适度的释放能量其实是好的,但我们不能预测能量的大小;当能量(巨大)一下子释放出来的时候,造成人们伤亡,毁坏房屋,不论是树木或者动物都会毁于一旦。
震度分级
地动加速度范围
人的感受
屋内情形
屋外情形
0
无感
0.8gal以下
人无感觉。
1
微震
0.8~2.5gal
人静止时可感觉微小摇晃。
2
轻震
2.5~8.0gal
大多数的人可感到摇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会醒来。
电灯等悬挂物有小摇晃。
静止的汽车轻轻摇晃,类似卡车经过,但历时很短。
3
弱震
8~25gal
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摇晃,有的人会有恐惧感。
房屋震动,碗盘门窗发出声音,悬挂物摇摆。
静止的汽车明显摇动,电线略有摇晃。
4
中震
25~80gal
有相当程度的恐惧感,部分的人会寻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几乎都会惊醒。
房屋摇动甚烈,底座不稳物品倾倒,较重家俱移动,可能有轻微灾害。
汽车驾驶人略微有感,电线明显摇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摇晃。
5
强震
80~250gal
大多数人会感到惊吓恐慌。
部分墙壁产生裂痕,重家俱可能翻倒。
汽车驾驶人明显感觉地震,有些牌坊烟囱倾倒。
6
烈震
250~400gal
摇晃剧烈以致站立困难。
部分建筑物受损,重家俱翻倒,门窗扭曲变形。
汽车驾驶人开车困难,出现喷沙喷泥现象。
7
剧震
400gal以上
摇晃剧烈以致无法依意志行动。
部分建筑物受损严重或倒塌,几乎所有家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铁轨弯曲,地下管线破坏。
㈦ 地球上分为许多时期,比如白垩,寒武等,请帮我一一列出这些时期并附上时间和主要生物.
太古代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强烈的宇宙射线、雷电轰击下首先形成简单有机分子,后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再形成准生命的凝聚体,进而由凝聚体进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蓝绿藻形成叠层石,这表明这一时期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游离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经过了天文期以后,地球便正式成为太阳系的成员。大约又经过22亿年,地球发展便进入到地质时期——太古代。这段从46亿年~38亿年的地质时期有哪些特点?
(1)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根据资料分析,原始地壳的部分可能更接近于上地幔。硅铝质和硅镁质尚未进行较完全的分异,因此太古代时期的地壳是很薄的,也没有现在这样坚固复杂。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反映较为强烈,地壳深处的融熔岩浆,不时从地壳深处,沿断裂涌出,形成岩浆岩和火山喷发。当时到处可见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因此我们现在从太古代地层中,普遍可见火山岩系。
(2)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中散布少数孤岛:当时地球的表面,还是海洋占有绝对优势,陆地面积相对较少,海洋中散布着孤零的海岛,地壳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海洋也因强烈的升降运动,而变得深浅多变。陆地上也有多次岩浆喷发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区固结硬化,使地壳慢慢向稳定方向发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稳定基底地块——“陆核”。陆核出现,标志地球有了真正的地壳。
(3)富有CO2,缺少氧气的水体和大气圈:太古代地球表面,虽然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的地壳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由于大量火山喷发,放出大量的CO2,同时又没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海水和大气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气。大气中的CO2随着降水,又进入到海洋,因此海洋中HCO3-浓度增大。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的同时,带来大量的铁质,有可能被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后带入海洋。含HCO3-高浓度海水同时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运能力,因此可将低价铁源源不断地搬运至深海区,这就是为什么太古代铁矿石占世界总储量60%,矿石质量好,并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矿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层:太古代的地层,都是一些经过变质的岩石,例如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等深变质的岩石。我国太古代地层只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出产鞍山式铁矿的鞍山、吕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地层。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这段地质时期。“太古代”一词1872年由美国地质学家达纳(J.D.Dana)所创用。当时形成的地层叫“太古界”,代表符号为“Ar”。主要由片麻岩、花岗岩等组成,富含金、银、铁等矿产,构成各大陆地壳的核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的东北部、加拿大、芬兰、斯堪的那维亚等地;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山西等地,亦有太古代地层露出。1970~1980年,一批科学家连续报道了在澳大利亚西部诺恩·波尔(NorthPole)地区35亿年前的瓦拉乌纳群(Warrawoonagroup)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丝状微化石。这是迄今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比较可信的最早化石记录。
元古代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着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地质年代名称。显生宙(Phanerozoic Eon)的第一个代,距今约5.7亿年至2.3亿年前,占显生宙时期的2/3。包括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在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开始在陆地生活。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石炭纪和二叠纪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已占主要地位。植物也进入依靠孢子繁殖的蕨类大发展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因有蕨类森林而成为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期。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海西(华力西)运动,在北美称阿勒盖尼运动,在中国又称天山运动。经过古生代地壳运动,世界许多巨大的褶皱山系出现,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和北方的劳亚古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陆(联合古陆)。晚古生代在冈瓦纳古陆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纬60°以内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该冰川作用期即地质历史上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层总称古生界。
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
太古代(Archeozoic Era,Archeozoic)最古的地质时代。一般指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这段地质时期。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太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地质纪录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其中分离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由于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
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开始发育有盖层沉积,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着名的后生动物群—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就出现这个时期。
寒武纪是地质历史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4亿至5.1亿年,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遥远而陌生的,这个时期的地球大陆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但澄江动物群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生活的多种多样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开始不久就几乎同时出现。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 志留纪可分早、中、晚三个世。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着。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着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泥盆纪,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分为早二叠世, 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 Era;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着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俯冲、挤压,导致着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新生代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今)Cenozoic Era
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代,显生宙的第三个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1760年,意大利博物学家G.阿尔杜伊诺在研究意大利北部地质时,把组成山系的地层分为3个系:第一系为结晶岩,第二系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系为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1829年,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时,把第三系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称已废弃不用,第一系大致相当前寒武系,第二系相当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层。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纪可再划分为几个世(见表)。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极少数的一部分了
㈧ 为什么地壳运动可能是生命的关键因素

火星上的瓦利斯马里纳斯峡谷长达3000公里,深达8公里。图片:NASA/JPLCaltech
有些人认为可能在非常、非常早的时候,它就已经有了板块构造,但我认为,它可能从来就没有。“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于今年5月发射,计划于11月26日抵达火星。“洞察号”的三个仪器旨在测量火星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和组成,为火星如何失去磁场以及是否曾经有过板块构造提供了新的线索。如果我们能了解其他行星,如金星、火星和木星的卫星,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在地球上应该寻找什么。这是继续探索其他行星的一个理由——帮助我们返回家园。
虽然板块构造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地质学家可以同意,在某一时刻板块将停止磨削。奥尼尔开始把板块构造看成是岩石行星的中年阶段。随着地球的老化,它可能会从一个热的、停滞的世界演变成一个温暖的、活跃的、有构造的世界,最后在它的晚年又变成一个寒冷的、停滞的世界。我们知道行星在冷却的时候会变得安静。
许多地质学家认为这就是火星所处的情况,火星比地球冷却得快,因为它比地球小得多。地球最终将冷却到足以让板块构造减弱,并使地球再次陷入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新的超级大陆将会起落,但在某个时候,地震将会停止,火山将永远关闭,地球会沉寂,就像火星一样。覆盖其每一个裂缝的生命形式是否仍然存在,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博科园-科学科普|文:Rebecca Boyle/Quanta magazine
㈨ “第五大洋”即将形成,裂缝超过56公里,会影响人类生存吗
卫星的出现可以很好帮助人类观测地球之外和地球内部的一举一动,经过卫星传回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似乎像是一颗水资源构成的星球,确实地球上超过70%的面积都是海洋。经过数亿年的演化中,地球出现了七大陆和四大洋,实际上地球的构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几年来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新大洋正在形成,难道说地球即将要出现第五大洋吗?
毕竟在500万年之后才会形成新的陆地和海洋,至于500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需要人类的子子孙孙去代替现代人类研究了,不知道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您对于即将要出现的第五大洋有什么看法呢?
㈩ 这是什么石头,求大师
你不发图片再高明的大师也看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