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除夕》 明 文征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 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 一年功事是文词 全诗诗意
诗意:明代才子文征明是沉浸陶醉于自己的创作成果之中:别人家里在除夕忙碌的时节,我却还在灯下挑拣旧诗句,不要笑我太过迂腐,一年主要的工作和事业就是文章诗词啊。
文征明前半生都是在不懈地追求功名,终于在五十四岁时被推荐,以贡生的身份进京,待诏翰林院。而后却因目睹官场的腐朽,做官四年后便乞归故里,潜心于诗文书画。勤勉的文征明“文笔满天下”,一生致力于文词的造诣。
明代文征明《除夕》原文: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译文:
除夕时节,别人家里都在忙碌,我还在灯下挑拣旧诗句。不要笑我太过迂腐,一年主要的工作和事业就是文章诗词。
(1)挑灯夜画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
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其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征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B. 挑灯夜战
没有这个成语!出自三国里面,古义和今义差不多,只是古义真的是生死搏战那种,现在的意思通常可以说是熬夜奋斗等等
C. 表示夜晚挑灯读书的成语
1、悬梁刺股:刻苦学习。
2、万签插架:书籍极多。
3、枕中鸿宝:泛指珍秘的书籍。
4、蠹简遗编:泛指残存的书籍。
5、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
6、萤窗雪案:为勤学苦读的典实。
7、十载寒窗:载:年。指长期苦读。
8、凿楹纳书:指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9、书囊无底:指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10、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11、目不窥园: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12、勤学苦练:勤奋、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13、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抱负。
14、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15、豕亥鱼鲁: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16、滴露研朱:滴水研磨朱砂。指用朱笔评校书籍。
17、充栋盈车:堆满屋子,装满车。书籍很多。
18、勤勤恳恳:勤劳踏实。也勤恳的`样子。
19、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读书刻苦。
20、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抓紧时间。
21、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专心埋头苦读。
22、披古通今:披:翻阅;通:通晓。阅读通晓古今书籍。
23、残编裂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
24、坑儒焚书: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25、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勤奋地工作或学习。
26、凿壁偷光:凿穿墙壁引过光线。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27、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十分勤奋。
28、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29、坐以待旦:待,等待;旦,天亮。坐着等天亮。多勤恳。
30、牛角挂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比喻勤奋好学。
D. 父亲节女儿要画什么图画比较好
可以画一家人的画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手拉手
这个送给父亲表示一家幸福多好
E. 醉里条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诗的想象画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F. 哪里有古人挑灯夜读的图片
《三国演义》里有,关羽夜读《春秋》。
G.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谁的作品
这首词出自南宋辛弃疾,名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原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夜深人静醉酒朦胧,挑亮了——昏暗的灯,抽出宝剑,细细看那青色的剑锋。酣梦初醒耳闻此伏彼起的凄厉的号角长鸣。割开熟牛肉,大块地分吃呀,在威武的军营。五十弦的古瑟呀,弹奏着,悲壮凄凉的边声,秋日的沙场正有威武的阅兵!
骏马如闪电般飞腾,弓弦如霹雳般雷鸣。辅佐君王——完成统一的大业,千载奇功——获取生前身后的英名。唉!可叹而今白发已生!
词作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而作的。陈亮为人豪爽、力主抗金,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朋友,他一生不得志,50多岁才状元及第,可是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部落空了。这首词应该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词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抒发自己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愿望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全词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H. 醉里挑灯看剑,醉的表达效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喝“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I. 能告诉我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要一段话,急啊.我在现等
夜已深,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闻一多先生的窗还亮着。他手里捧着一本书,专心致志地看着,也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他似乎看得累了,放下书揉揉干涩的眼睛,然后又继续看书,仿佛忘记了时间,沉醉在书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