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代长袖舞有哪些特点
汉代继承楚舞嫋嫋长袖、细腰欲折的传统。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多才多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山东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翘袖与折腰同在一个画面上。舞姿各异,感情相互呼应,既协调,又有对比。汉代文物中,有极丰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异。既有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曼温婉之态。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出土一着窄长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健,气度不凡。
汉画像砖石中的袖舞图像,更是丰富多彩。或飞扬长袖,或长袖垂拂,或卷绕长袖,或长袖翘起。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㈡ “长袖善舞”表现了怎样的舞姿形态
“长袖善舞”历史久远。公元前11世纪立国的西周时代,用以教育“国子”的《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以舞袖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铜器及漆器,出现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雕舞女,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对舞状。外侧手作“托掌姿”扬袖,内侧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温婉妩媚。
汉代继承楚舞嫋嫋长袖、细腰欲折的传统。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多才多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山东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翘袖与折腰同在一个画面上。舞姿各异,感情相互呼应,既协调,又有对比。汉代文物中,有极丰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异。既有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曼温婉之态。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出土一着窄长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健,气度不凡。
汉画像砖石中的袖舞图像,更是丰富多彩。或飞扬长袖,或长袖垂拂,或卷绕长袖,或长袖翘起。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画和舞俑,都身着掩手长袖舞衣。
㈢ “长袖善舞”,袖舞是如何成为汉朝人信仰的
袖舞之所以成为汉朝人的信仰,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统治者的审美所在。汉朝好袖舞,这是从汉高祖刘邦就开始的流行趋势,他喜爱长袖细腰的楚舞,而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特别擅长跳长袖舞,即所谓“翘袖折腰之舞”。而在当时,由于长袖舞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喜爱,基本上每场大型的音乐舞蹈活动当中都会出现长袖舞蹈,因此,这种舞蹈就成为了上层阶级宴饮的必备舞蹈之一。
汉代袖舞受到楚舞的影响,并将其长袖束细腰的形态特征放大,形成了独特的以腰为重点的动作,扭腰出胯,体态婀娜,时而有力,时而柔和,而长袖善舞和翘袖折腰是汉代袖舞的经典特写动作,其中最常见的动作就是伸臂展袖,在如今的电视剧中基本上每个跳舞的场景都会出现这个动作。
㈣ 求描述古代女子白裳跳舞,最好稍微长一点,很惊艳四座的样子,能在凌空转些圈圈,摄人心魂的效果。
仰脸笑看台上妩媚之人,轻缓放下手中琉璃杯。嫣然一笑,双掌相击,赞道:“美人好舞技”提气腾身一跃,素白薄纱罗绮裙裙幅摆动,飘飘欲仙,轻巧落于台上。敛袖一礼“莫瑶显丑了”眼波一转,朝乐师颔首。琴声舒缓轻扬,素手自上而下随腰舒展,广袖随势飘摇而出,原隐在袖中的柔夷,纤细素手微抬,翻转指尖做莲花势,眼波流转,羽睫颤颤轻抬,欲拒还羞,忽而,琴声乍起,灵蛇腰支,随鼓点摆动,腰间罗纱隐藏银玲,叮咚作响,右侧小腿缓 由飘渺群下探出,如水中涟漪向后划出半弧,身段后仰,继而轻巧抬起右足点于后仰头顶,双手灵蛇游曳般抚上抬起的右足,远远观去,独足而立,白皙小腿掩在素纱裙摆之下,柔软盘曲的上身在素白烟罗下如同含苞待放的一只白荷,此时琴声轻灵,若有若无,飘渺仙音中忽闻一声清脆铃音,使得众人神情如痴如幻,仿若幻觉。此时又闻两声铃音,群情静寂。抬眼望去,才见高抬独立的纤细脚踝上一串银铃乍现。此时, 台下声音传来,莞尔一笑。轻颤脚踝,银铃由一颗开始逐一响起。自最初的乍然轻响,渐渐练成一线悦耳轻吟。琴曲渐至柔和,似闻泉水叮咚,风鸣月夜。悠然随着节拍落下右脚,轻踏十字莲花步,扭转纤体,仿若无骨柔滑的蛇,又若临风飘绕的绸缎。素色洗尽铅华般姣好,凝碧纯净如澄澈的天空。翻飞袍袖飘渺至幻,如坠云雾。旋转间,腰间银铃悦耳,极尽欢唱。继而缓腰柔身于台上,悄然如静栖的浮萍,蠢蠢欲动如待破茧的蝶。悠然间一曲琴声隐入空气中,沁人肺腑。“叮呤”惊然悸动,伴着一声清越铃声,翩然起身。谦谦一礼,鼻息平静,莞尔浅笑“莫瑶献丑了”含笑望向台下那人“静待在座公子大人品评”缓步台下。。。
㈤ 《长袖舞》的内容是什么
《长袖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是源自战国时代的一句名言。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也证明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早就流传于华夏大地。汉代的《长袖舞》有多方面的佐证。例如河南南阳石桥镇汉画像石上有一舞人施展长袖,翩翩起舞。她扬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一腿抬起,似乎在做着侧向的跳跃动作,舞姿很洒脱豪放,很美。类似的形象在汉画像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当然,长袖之舞是由于服装的特点而发展出来的乐舞,而汉代服饰中的女性裙装下摆宽大而长,有时反而更要通过手袖的动作加强舞蹈的动势。江苏徐州的一幅汉画像石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动人的演出,有时是在相当开阔的地带,有时是在室内,有精美的帷幕做装饰。更加重要的是,《长袖舞》的表演是带乐队的。乐手们也许有多有少,甚至有时画面上只能够看到一人。如上述汉画像石中就有一人吹着排箫,十分投入的样子。为《长袖舞》伴奏的乐器有箫、鼓、鼗、笙、埙、铙,等等。在很多情形下,还有歌者为舞蹈家伴唱。
女子《长袖舞》有时还以双人对舞的形式出现。如江苏沛县栖山的汉画像石,可以见到两个女子舞者甩袖而对舞的生动情况。她们身体倾斜,两袖对称,腰肢柔曼,袖长及地而挥舞不乱。在她们的周围,仍旧有乐手伴奏,旁边还有两人似乎在拍手歌唱。“对舞”的形式说明《长袖舞》经常是作为小型节目演出,由于个体表演,所以水平自然应该高于集体的表演,才能为欣赏者所注意。汉画像中大量《长袖舞》的问世,证明它在汉代乐舞中有特殊地位,这恐怕也是当时的观众们特别喜欢所致。内蒙古出土的东汉墓乐舞百戏图,即是对舞长袖的形式。所以,以“对舞”形式出现的《长袖舞》还有多种形式,如女子双人长袖对舞、男女双人长袖对舞、男子博袖对舞、男子日常服装的小袖对舞,以及男性或女性的折袖对舞,等等。男女长袖对舞的形象见于江苏沛县汉画像石。彭松先生在《中国舞蹈史》里认为,那是“在建鼓、瑟等乐队伴奏下,一女子细腰长裙委地扬袖侧身而舞,对面一男子扎腰,短袍着裤,垂袖与之合舞”。
㈥ 有关《长袖舞》的文献记载是什么
汉画像中大量《长袖舞》的问世,证明它在汉代乐舞中有特殊地位,这恐怕也是当时的观众们特别喜欢所致。内蒙古出土的东汉墓乐舞百戏图,即是对舞长袖的形式。
㈦ 《长袖舞》有着怎样的舞蹈特点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是源自战国时代的一句名言。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也证明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早就流传于华夏大地。汉代的《长袖舞》有多方面的佐证。例如河南南阳石桥镇汉画像石上有一舞人施展长袖,翩翩起舞。她扬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一腿抬起,似乎在做着侧向的跳跃动作,舞姿很洒脱豪放,很美。类似的形象在汉画像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当然,长袖之舞是由于服装的特点而发展出来的乐舞,而汉代服饰中的女性裙装下摆宽大而长,有时反而更要通过手袖的动作加强舞蹈的动势。江苏徐州的一幅汉画像石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动人的演出,有时是在相当开阔的地带,有时是在室内,有精美的帷幕做装饰。更加重要的是,《长袖舞》的表演是带乐队的。乐手们也许有多有少,甚至有时画面上只能够看到一人。如上述汉画像石中就有一人吹着排箫,十分投入的样子。为《长袖舞》伴奏的乐器有箫、鼓、鼗、笙、埙、铙,等等。在很多情形下,还有歌者为舞蹈家伴唱。
㈧ 秦代的《巴渝舞》与《长袖舞》是怎么来的
秦汉时期,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歌舞形式,并废弃了周人制订的礼乐,他们把周代雅乐舞教育机构推翻而建立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搜集民间乐舞,对后来的古代乐舞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和大曲》是另一种歌舞并重、内容丰富的表演形式,它是汉代大型歌舞曲。宴饮自娱之舞,在汉代社交生活呈现出活跃态势,上至宫廷里皇室贵戚,下至一般官吏甚至普通大户人家,都有在宴饮中礼节性互相邀舞的习俗。
在汉代,人们热爱舞蹈,并有歌舞自娱的习俗,是当时人们淳朴品性的具体表现。秦代《巴渝舞》与《长袖舞》
那是在秦始皇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他下令丞相李斯要整顿关中地区的民兵,规定了一个月后要进行阅军大典,期间重点检阅民兵的训练成果。李斯接到命令后非常为难,因为秦始皇当时已经收缴了各国民间的武器,只有秦始皇的正规军队才有正式的武器,而关中地区的民兵也是没有武器可供训练的。
李斯非常着急,他冥思苦想却一筹莫展。后来,李斯在首都咸阳城的街上看到两个大汉正在摔跤,他灵机一动,这才想到用摔跤的方式去训练民兵,然后用摔跤舞的形式通过秦始皇的检阅。
于是,李斯马上下令民兵们日夜苦练摔跤技巧,并且将当时流传很广的《巴渝舞》加以改编,将摔跤这一体育方式融入了《巴渝舞》中,逐渐演绎成一种摔跤舞蹈,他为这种舞蹈取名为《角抵舞》。
一个月后,秦始皇进行阅军大典,他看到民兵们互相摔跤搏斗,并跳着一种非常特别的摔跤《巴渝舞》,广场中所有民兵动作一致,人们姿势非常整齐,很是威武雄壮。
秦始皇非常高兴,他重赏了李斯,并且宣布这种《巴渝舞》成为以后的军队大典中重点礼仪。
其实,在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虽然秦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秦始皇却做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如确立了国家版图,逐步消除了周代分封制度下诸侯贵族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天壤差距,还建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意识和传统。
秦始皇摒弃了周王朝的乐舞传统,他用非常严厉的手段,废弃了周人制订的礼乐舞蹈,并且把周代的雅乐舞教育机构推翻而建立了“乐府”,专门搜集民间乐舞以自娱。
后来在秦始皇陵墓出土了一件错金的银钮钟,上面刻有“乐府”两字,就是秦代乐舞自有其创建的最好证明。这一切,都对后来古代乐舞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巴渝舞》,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因为他们居住在四川周边的巴渝地区,所以这种舞蹈被命名为《巴渝舞》。
在四川古城阆中,这里曾经是先秦巴国的别都,在这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他们执着梃杖,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根据后来东晋着名学者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
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因此,《巴渝舞》是从西南地区人那里传来的舞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人作前锋,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后来,《巴渝舞》传入宫廷之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当时着名舞蹈。《巴渝舞》在表演时,舞者们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中唱着古老的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这是一种群舞。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据说后来汉代汉哀帝罢乐府后,他对巴渝舞员36人仍很是留恋,他认为不可罢掉《巴渝舞》,而是将《巴渝舞》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
《巴渝舞》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4篇。
《巴渝舞》发展到魏晋时期,已经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因此,《巴渝舞》在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后来的《八仙鼓舞》,其实就是《巴渝舞》历经演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仙鼓”是长柄双面的兽皮鼓,鼓面绘有八仙或图腾图案,直径略窄,鼓柄较宽。
《八仙鼓舞》多为10人以上的群舞,它适宜在广场中表演。人们在表演八仙鼓时,通常沙锣手先走,然后鼓手随后,人们一面击鼓,一面呐喊,不断变换队形,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秦代的《巴渝舞》在民间也被称为《渝儿舞》,这名字在后来唐代唐太宗大历年间仍然广为流传。后来唐代诗人韩翃在千山口所写《送巴州杨使君》诗中就留下了《巴渝舞》的踪影,诗道:
万里歌钟相庆时,巴童声节渝儿舞。其中,诗里面的“万里歌钟”就是指辽阔的巴州,那里的百姓唱歌击锣鼓。这首诗的大意是为杨使君到巴州整饬防务取得成绩后,巴州人民定会载歌载舞为其庆贺,这说明了秦代《巴渝舞》在后来唐代时仍然在巴州广为流传。
秦代的《巴渝舞》后来还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兴的舞蹈,名为《薅草锣鼓舞》,这也是流传于大巴山南麓巴中米仓山区的一种舞蹈,多是当地人们在薅包谷草时演唱的大型连套体山歌,所用锣鼓伴奏源于《巴渝舞》的伴奏乐器锣和鼓。
根据地方志《巴州志·风俗篇》中记载:
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
根据这段记载,《薅草锣鼓舞》确实是秦代巴渝地区人们集体劳作时的歌舞,它的目的与古战舞《巴渝舞》其实是一致的。
除了《巴渝舞》之外,秦代还有另外一种舞蹈非常盛行,这种名叫《长袖舞》,是当时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古人常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其实就是源自秦代时的这一舞蹈。
《长袖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是一个丝绸大国,也证明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早就流传于华夏大地。秦代的《长袖舞》有多方面佐证。如河南南阳石桥镇画像石上有一个舞人施展长袖,翩翩起舞的图像。
这个舞人扬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然后一只腿抬起,似乎在做着侧向的跳跃动作,她的舞姿非常的洒脱,也很豪放。
类似形象在后来汉代的画像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当然,长袖之舞是由于服装特点而发展出来的乐舞,而秦代服饰中的女性裙装下摆宽大而长,有时反而更要通过手袖的动作加强舞蹈的动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动人的演出,有时是在相当开阔的地带,有时是在室内,有精美的帷幕作为装饰。更加重要的是,秦代《长袖舞》表演其实是带乐队的。
秦代《长袖舞》乐手们数量有多有少,甚至有时只有一个人,而当时《长袖舞》伴奏的乐器有箫、鼓、鼗、笙、埙、铙等,在很多情形下,还有歌者为《长袖舞》舞蹈家们伴唱。
秦代女子《长袖舞》有时还以双人对舞的形式出现,如江苏栖山的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两个女子舞者甩袖而对舞的生动情况。她们身体倾斜,两袖对称,腰肢柔曼,袖长及地而挥舞不乱。在她们的周围,仍旧有乐手伴奏,旁边还有两人似乎在拍手歌唱。
“对舞”的形式说明了《长袖舞》经常是作为小型节目演出的,由于个体表演,所以这种《长袖舞》的水平自然应该是高于集体舞蹈的,这样才能被欣赏者所注意。
㈨ 长袖舞起源于什么时候
长袖舞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古人说“长袖善舞”,可见对于“长袖”的欣赏与喜爱。汉代女舞蹈家们充分发挥长袖的特点,尽情抒发情感,使长袖的韵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的“舞乐百戏”图中,画面共刻9人,左边一女子头梳高髻,身穿长袖束腰衣,正舒广袖折腰而舞,两条特长的袖帛在空中飘绕缠绵,似流云,似彩虹,又好似春风吹拂。旁边另一女子右手执一碗,用左手倒立在酒樽上,一体形矮小的男子,头戴面具,赤裸上身,作滑稽表演。画面右边有四人吹排箫,两歌女正引吭高歌。好一幅欢快的歌舞图,那稍纵即逝的画姿在汉画像石上凝固下来,长袖舞的特色得到充分体现。
㈩ 长袖舞的介绍
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