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时代变化鲜明的美术作品
http://www.sj33.cn/ys/hhys/200712/13015.html
怀疑你都不懂你提的什么问题,时代的变化,按时代查不就完了,你难道是想找描绘时代变化的作品?由于时代的变化而不同的美术作品——主题不同,画家不同,也没啥好比的。
你的话前后矛盾
给你一些链,分析时代绘画变革的,古今中外都有,应该有用
http://..com/question/43112764.html
http://..com/question/43557990.html
http://..com/question/43631365.html
http://..com/question/43747458.html
http://..com/question/42980893.html
http://..com/question/43101169.html
http://..com/question/42440633.html
http://..com/question/42419610.html
2. 人类的历史时代演变过程。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生产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B、具体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
展(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
②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语)
③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④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
A、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引起了两个“革命”
C、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从事殖民征服;掠夺到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欧洲其他国家(本质作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葡、西没有因这些财富而较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7世纪初—19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 向瓦解是这时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期阶段
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没有具备。商人以及一些大资本家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主要成员,通常被称为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在这一阶段也还没有最后形成。在资产阶级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相联系的商业资产阶级,工人还没有形成为近代的产业无产阶级。
②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8世纪)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③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发展状况:
葡萄牙、西班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它的对外贸易远较工业占优势,“海上马车夫”,这一特点以后就成了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取代了荷兰在西欧的经济地位和海上霸权。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快,18世纪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拿破仑时期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俄国在17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但发展极其缓慢,其水平也较低,有很深的农奴制的烙印,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④这一时期,由于受手工业工场生产能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充分,远远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反映在政治领域,这一时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很少;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曲折、反复;资本主义制度远未健全和完善。
(3)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先进国家普遍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造成这种根本性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从物质上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法国大革命创立的一系列资本主义立国原则及革命留下的战斗精神,从政治思想上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后果,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工业革命的开始、扩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②这个时期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迈出了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第一步,
(促进了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演变)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超过了封建主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都显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
③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在政治领域导致了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或者称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大倾向。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大发展,垄断经济形成,资本主义正在进入成熟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逐步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了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东方则没有成熟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约3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基本没有发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方面;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②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评价)
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③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基本定型: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成为一种经济模式。
④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巨大的发展,这些国家在20世纪初都先后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国和德国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工业生产集中程度较高,垄断经济发达,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条件,经济发展步伐最快,后来居上,超过英国和法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国和法国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资本大量输出,过早地偏离了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被美国和德国超过,工业生产下降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过对内大力发展工商业,扶植垄断经济,对外极力进行侵略扩张,开拓市场,掠夺资源,攫取巨额战争赔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
相对而言,俄国在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束缚,仍远远落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⑤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经济上飞跃式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同时,这种跳跃式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改变了它们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最终导致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和一战的爆发。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20、30年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波动很大,繁荣与危机、动荡与稳定、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多种现象同时并存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现代西方经济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战一方面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另一方面造成这些国家政局的动荡,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二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激化,特别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直接导致了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①“一战”后, 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除美国、日本经济实力增长外,无论是战败国德国,还是 战胜国英国、法国在经济上都是一片衰败和混乱。
英国债务剧增,工商业衰退;法国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战败的德国经济恶化尤为严重。
美国和日本是大战的受益者。美国在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进入了“柯立芝繁荣”时代;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由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
②20年代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略);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年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隐患;日本经济的脆弱性)
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同时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的经济问题和自由放任政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都加强了国家的干预政策。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特点却有所不同。一种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国家干预,另外一种干预则偏离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轨道,走上了法西斯统治经济的轨道,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道路。
罗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为二战后强化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模式。
(6)“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4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时期,无论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过程中所占的地位,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由美国独霸向经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造成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A.1945—50年代初为恢复时期,西欧各国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到50年代初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续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西欧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C.1974—1982年是经济“滞胀”时期
D.1982—9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又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
E.90年代初至今,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温和衰退和缓慢回升时期
②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③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
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由美国称霸、欧洲日本依附,转化为以美国为主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西方经济不平衡发展增强的同时,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也有新的发展。
另外,这一时期由于第三世界兴起,资本主义原有的世界市场逐步解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则变换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掠夺,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3. 时代的变化
1 制度的变化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 技术的变化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风力水力火力时代---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
3 认知的变化
敬畏自然---崇拜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4 文化的变化
人类由情感越来越向理性过渡
4. 新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新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81%,住房质量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地铁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条件,使居民的生活比过去舒适和快捷。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转换过程。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日常生活、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其他指标来看,我国目前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已经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5. 关于中国时代变迁的介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传祥、王进喜等老劳模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铭刻在人们脑海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出生贫困家庭的时传祥,是一名普通的“掏粪工人”,抱着“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信念,勤勤恳恳地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在荒凉贫瘠的北大荒,喊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心声,“铁人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陈景润、袁隆平等知识型劳模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陈氏定理”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而这一成就是在一个仅6平方米的小屋里、经过无数日夜艰苦的努力取得的,光演算草稿纸就可以装满几麻袋,陈景润本人也积劳成疾。
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到了21世纪,技术工人许振超、篮球“小巨人”姚明、“跨栏王子”刘翔等让人们再次目睹新时代劳模的风采。
近年来,劳模的构成逐渐出现多元化。私营企业主、农民工、体育明星等在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入选劳模,他们从不同角度,展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007年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06年度1024名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其中包括20名农民工。
中国银行云南分行法律部门合规处助理经理黄敏说,农民工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如今,创造式、知识型、“富含科技含量”的劳模越来越多,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正在成为劳模评选的又一个重要标准。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的优秀技术人员,成为对于新一代劳动者的要求。
(5)时代的变化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演变: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
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钟表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
根据史料,日本也常自称“华夏”、“中华”、“中国”、“神州”等。例如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
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而代之,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颠覆之。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
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华夏就亡于外族了)。“披发左衽”的反义词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的标志。
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处“夷狄入中国”指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由于满清入关,大儒家 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此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
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开始崛起并逐渐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
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东亚专制主义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记录时代变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在普通人的故事中见证时代变迁
6. 有哪些记录时代变迁的老图片
你可以翻看一些以前的旧报纸,然后他们在拍摄的一些高楼大厦中,就特别的具有年代感,相对于现在的场景,就会感觉之前的场景真的有一种复古的感觉,让人有一种时代变迁的感受。
7. 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为素材,制作有一份有特色的历史小报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色情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3.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着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6.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7.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端口,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参考资料:http://ghundamo.bokee.com/view.b?diaryId=13868061
8. "什么是时代的变迁
时代的变迁简单来说就是年代或时间的变化转移、时间更替的意思,就是历史。
时代可以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比如改革开放时代。
时代也指一生中的某个时期,比如青年时代。
(8)时代的变化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高考时代的变迁:
1、高考1977:1977年的那年冬天,让570万中国年轻人永生难忘。在这个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的时刻,数以万计曾经以为生活就是农田和工厂的年轻人,重新找回了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似乎也看到了过去从来不敢想象的未来。
2、高考1980:“知识改变命运!”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开始渐渐流行的时代,各式各样的书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高考。千万考生的眼睛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录取名额,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绝不为过。
3、高考1990: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逐步变成了自己掏钱读书。“踏进大学,就业不愁”毕业包分配模式也逐渐打破,“自主择业”登上历史舞台。
4、高考新世纪:进入新世纪,高考扩招让更多考生圆了大学梦。参加高考的80后、90后虽然都有鲜明的个性,不喜欢受约束,但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听从高考这枚“指挥棒”生活和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时代 (汉语词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变迁 (汉语词语)
9. 中外服饰文化差异的素材
衣食住行,是老祖宗们最为重视的问题。其中“衣”更是人类与禽兽区别、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过随着文明的发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强调起来,时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发布的法国女装,无不被人做为艺术品看待。然而,若论当今世界最精致的民族服装,则非和服莫属。从神治时代起,日本的服装文化始终带着鲜明的“外来”印记。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服装的形式,还体现在衣料的织造技术上。从应神天皇的时代起,日本与韩国、中国交往密切,为文化的传输带来有利条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装,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时代,模仿唐朝的服装和穿戴方式成为时尚,然而,物极必反,随着时间推移,更具个性和魅力的服装时代来临了。这就是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也是日本的“国风时代”,她是在全盘消化唐的文化后,以大学毕业生之姿堂堂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的服装也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举个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听过“唐衣”和“十二单”。唐衣是盛装(礼服)的一种,以紫、绯为贵,金碧辉煌,美丽异常。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她并不是十二层单衣,而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圭轻薄透明,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从这里也可略窥日本人的审美观,既喜欢抽象化的美,又喜欢真实细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男子着圆领大袖长袍,女子着十二单。现代的和服合传统意义上的和服并不相同。“和服”这一词出现于明治维新之后。是一种袍制服装(上下衣相联)。而十二单则更多的保留了日本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风格。区别于和服的是,十二单衣下身是裙子。顾名思义,就是衣服要穿十二层。十二单非常厚重,价格昂贵,穿着也比一般和服复杂。但是其颜色搭配将和服讲究,特别是颜色的过渡。十二单源于中国周朝的“五重衣”,另据记载和考古发掘,汉朝妇女则喜欢穿三层以上的衣服。而十二单的原样就是唐朝时期皇族女性的小礼服----炜衣。其实唐朝女性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穿着那么开放,也很厚重。
由于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终于衰退。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这一时代特征也反映在服装上。直垂和侍乌帽子是时髦的男装,普及很广。女装变的简单。织田信长的安土、桃山时期,女子流行穿着小袖,虽然美丽,但比起唐衣之类,还是简陋。这一时期,带有鲜明民间性的“能乐”逐渐成型,绮丽豪华的“能”装束出现。此时,公卿的服装没有大的改变,基本是平安时代宫廷服装的延续,而公卿与武家的最终融合是在明治时期
江户幕府时期,男装、女装虽有变化,比如女装的小袖形状变得接近现代,而男装流行羽织(以黑五纹为正装,茶、黄次之),带结开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时代,现在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日本婚服以纯白色为基本色调。白色是纯洁无暇的处女象征,因此,古来称新娘和式嫁衣为“白无垢”;三天后的阳式仪式,则改换花枝招展的艳装。为此,时至今日,出席婚礼的女性,也忌着纯白色的和服或裙装,以便突出嫁娘的风采。
嫁娘装衣的讲究,身着裙装婚纱时,一般佩上一见从娘家带来的饰物,如发卡等,流传年代愈久愈显珍贵,作为吉祥的象征。着传统和服时,婚礼场合,忌着羽织(外套),这是因为羽织是男性和式礼服的代名词,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着羽织,此后只允许深川地区的女艺人着用,因此,与新婚喜庆气氛是很难般配的。
古代日本皇族和贵族的丧服亦有规定,也称丧服为凶服。天皇及其父或母辞世时,称“谅暗”,在此期间,天皇(或下届天皇)以下的宫内所有人员,一律着接近于黑色的“钝色”丧服。《荣华物语》中写道:“世间皆呈谅暗,殿上人都为黑一色,犹如万物不毛的春日夜晚。”一般的丧事用丧服,丧服以素服为主,古时由藤蔓纤维纺制,后来由麻布制作。其颜色亦为黑灰色,依与死者血缘的远近,色调浓淡有别。宫中的服丧,不只限于衣裳,其束带、冠等也均换成黑灰色。
日本妇女穿和服时,背部都要缠上一个看来既象小背包,又象中国南方妇女背小孩用的襁褓似的东西。其实,那既不是小背包,也不是襁褓,日本人把它叫做“带”。用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送展,显出形体的美,同时也是为了装饰,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
据考证,古代日本“纽”与“带”系法和代表的意义各有不同,纽的语源是“圣裳”,“圣”代表神圣,裳本是横幅的布,即今日的裙。系纽,不仅将纽与人的心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将人与神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古时,带侧重于装饰,而纽侧重于信仰的话,那末,至奈良时代,中国的女子礼服唐衣传入日本,女性亦开始着上下分开的裙装后,纽开始系在衣内,起带的作用,而带则更不为重用了。待到镰仓时代以后,类似于现代和服的狭袖便服(小袖)流行,纽由衣内改为系在衣外,恢复了带的作用,发展成为今日美丽的腰带。
日本的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象征不同的意义,表达着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日本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带,一般长3~4米,需在腰上缠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绍的是一种供日常系用的“名古屋带”。这种带宽30厘米,长3.6米。据说,桃山时代,日本女性曾用细带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广。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驻并名古屋。当时,云集在名古屋的艺妓头扎大发髻,身穿小袖衣,腰缠由中国工匠织的青红两种颜色的筒状锦带,很是艳丽。这种时髦的打扮,立即不胫而走,这种带亦被称作“名古屋带”。
【汉服与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和服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衣服。日本还有一种盛装礼服叫做“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就是和服的特色之一,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虽然日本和服的基本式样来自汉服,但是两者的差别还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
现以汉服的典型代表“曲裾深衣”为例,与和服比较如下:
1、腰带:汉服的腰带——博带是束腰的,而和服是一堆布料叠加,腰很粗。
2、袖子:汉服的广袖裁剪线条柔和,而和服的振袖线条是直的,袖子有点像刀片;另外汉服的广袖是开口的,里面可以缝口袋,而和服的袖口下半部分是缝合的(大约因为冷的缘故)。 汉服的袖子长度过手,礼服回肘,和服袖子长至手腕。
3、衣裾:汉服的衣裾比较飘逸洒脱,和服的衣裾比较拘谨,
4、衣缘:汉服领、袖、裾都有衣缘,且衣缘与主料异色,如用同色,需用锦带镶在衣缘与主料的接缝处,以表示衣缘。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且衣缘用料与主料相同。
5、领口:和服领口良家妇女把脖子包得很紧,艺妓领口往后遇出一大段脖子,汉服领口衣缘紧贴脑垂体后。
6、弧度:和服追求直线,汉服追求曲线,汉服深衣女式衣裾通常为曲裾,和服下裳分四片裁,都是正方型。汉服直裾深衣下裳分裁为十二片,梯形;曲裾深衣有4片裁也有6片裁亦有12片裁,皆为梯形。
7、穿法:汉服深衣上下分裁,而后缝合,汉服儒裙,由上儒与下儒组成。和服上衣下裳分开穿着。
汉服洒脱, 而和服必须穿成上下直桶状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汉服与韩服(朝鲜服)】
和服主要模仿的是汉服中的深衣,而韩服(朝鲜服)主要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韩服(朝鲜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韩服(朝鲜服)服装一般都是V字领。韩服(朝鲜服)服装的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汉服与和服、韩服(朝鲜服)剪裁做法的异同
汉服前身左片为整幅布(前后身同宽)、右片(前、中期多为整幅;中、后期多为半幅。服装史上,有些明朝交领衣略显向右斜倾交领(有称斜领衣,京剧明服多为此类),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领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下摆比腰宽,呈现梯形。现代正规影视剧汉服显示,因现代布幅宽,袖多从上臂近肘处接余袖,前后身多为一整片,右衣片从“y”字型被剪开处接余片;出土汉服显示,因古代布幅窄,多从肩处接余袖,前后身多由左右两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为半幅布,左右领向下合于腰臀处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纵向多出的袖宽常留开口不缝合,及与此开口横向同宽的衣片也留开口不缝合。成衣后,呈现如同直领衣中的半长领式的合领衣(即:不直接呈现交领形制)。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摆自然收拢显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汉服的源本理念:交领本为前身直领,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当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础上各加10多厘米宽的衣片而直接呈现交领者。)
韩服(朝鲜服)前身左、右片约为3/5幅布(多为半幅加缝10多厘米宽的衣片),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领尾布带与右胸处布带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气韵是服装外在形式美中体现出的内在美,气韵来自于艺术的基本精神,我国以儒道为基础而形成的主流哲学和美学思想决定了中国女装造型体现的气韵风格,西方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与中国不同,所以造型与气韵也不同。当今,要把东西方的审美观互补地融合,力求用简单的形式语言,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去设计,使造型传递给人以时代的气韵美。
气韵是神气与韵味的意思,气是指精神状态,韵是指韵味、风致与情趣。(出自《辞海》)常用于表现诗文书画的风格和意境。康定斯基说过: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一定有一些相同的东西存在,即艺术的基本精神。表现在服装上即为气韵。
服装的气韵就如同人的气质,它是服装的灵魂,是服装的内在美。气韵是中国的哲学思想在女装造型上体现出的精神气质。气韵之美隐含着中国女性的服饰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从而,在女装的宽衣造型上表现出了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流露着民族的潜在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它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自然朴质,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还有贤淑婉约,含蓄内敛,柔中寓刚,宁静致远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儒家服饰观念由于历史上长期的统治地位,对历朝历代的女装基本造型都有影响。
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自然规律。
中国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女装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让视点随着自己的心愿移动,使生命之体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中国人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在造型上忽视了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能给人一种视域空间上的扩大感觉。在柯尼洛夫等编着的《高等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一般的相等的条件下,立体的物体显得比与它相对的扁的以及平面的物体要小。因此,中式女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而西方在塑型美学观念下产生的是竭力表现人体的立体裁剪的服装,无论挂在衣橱里还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来,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间效果。西方的服装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有着明显的“自我扩张”的心理动机,渴望占据更多的空间,于是增大服装造型的体积,将服装视为扩大自我肉体的一种工具。这种夸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人的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哲学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创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体现了不同的精神气韵。
三宅一生被西方人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设计师,是因为他的设计具有革命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融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又把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又透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他设计的服装造型是以日本传统的裁剪方法和服装空间意识为基础,淡淡隐现出作为东方的日本民族的哲学观念和对自然的态度,流露着东西结合、古今结合的气韵美感。他的设计灵感常来源于大自然,营造服装的意境神韵之美。他的服装舒畅、飘逸,使身体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身体的每一运动在他的服装上都能表现出柔和与性感的惊奇,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穿着态度。他的服装表现着时代感的生活方式,又无过多的商业气息,他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却让人联想起人类的历史。三宅的设计一直力求以为人本,简洁、单纯、易穿、易保养、免烫,极符合人性的要求,也极体现时代的气韵。
在服装上追求反璞归真的意境气韵,是现代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众望所归。东西方人形体不同,观念不同,女装基本造型不同,体现的气韵风格也不同。种种不同,却能在今天的时代里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都希望本土的设计能洋溢着国际主义的精神。
人们越来越发觉,服装是属于自然的,要回到自然中去。用现代的材质和技术达到反璞归真的目的,这正是当今的设计师所要探索和追求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早已具备了这种特点。
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气韵就来自于服装的灵魂。今天的女装造型设计上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的不同的神气与韵味互补地强化和体现。设计师们用简单的形式语言和视觉要素,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才会使作品平中见奇。
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女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
够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