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宣宗行乐图》是怎样的它记载了哪些
中国有三大国宝:京剧、中医还有就是中国画。中国画经过岁月的沉淀,更显韵味,有写意画、山水画等。唐代的吴道子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着作颇多,比如《送子天王图》。明朝画家商喜的名作《明宣宗行乐图》也是中国的名画。这幅画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画幅较平常的画,也稍微偏长。
射箭是古代最常见的竞技活动了,男儿要保卫国家,就要学会射箭骑马,这是一项必备技能。蹴鞠的游戏规则就是用脚踢小球,与我们今天的足球运动特别相似,蹴鞠这个游戏至少要五、六个人参加。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投壶这个活动,就是在一个固定位置放上一个壶,皇帝手中拿着箭,进行瞄准投射,类似于我们今天夜市里兴起的套环。捶丸其实是唐代的步打球演变而来的,只不过步打球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而捶丸则显得更为温和。它的规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尔夫运动。也就是说,“高尔夫”已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上千年!
这样看来,我们今天的许多娱乐活动也都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娱乐游戏丰富了我们说的生活,让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㈡ 影视剧知否,对北宋历史的还原度如何呢
影视剧知否,基本上还原了北宋人的生活样貌。
㈢ 醉翁亭记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㈣ 《知否》的历史背景到底是明朝还是北宋
《知否》目前更了二十多集,看媳妇天天追,网上评价也从冷变热,关键是正午阳光出品的历史剧,基本都很靠谱,剧本的拿挰和细节的掌握非常到位,决定妇看夫随,跟着入坑。
昨天看了前几集,剧情先不提,整个剧情的气质不错,很多人都说感觉到一股浓烈的“红楼味”。
这绝对不是一个贬义词,要把剧本写出红楼味,那可不是随便找个编剧就能做到的,需要的是极为深厚的历史与文学功底才能做到的。
《知否》的历史背景剧中没有明确交待,有人说和红楼一样以明清时期为背景。
但小编看了前两集,就可以很明确的告诉看官,这部戏以北宋中后期为背景。
虽没有明确告诉历史年份,但《知否》也是采用了红楼草灰蛇线的手法,前两集中的三个剧情就告诉了看官整个剧情的具体年份。
第一个剧情:通过大娘子之口,说盛家老爷盛纮对大娘子解释为什么选择将大女儿华兰嫁给袁家时是这样解释的:“东京里头因为立嗣之争闹得一团糟,最好别和那些搅和的人家结亲”
失却幽云十六州一直是北宋一朝的心头恨,从官方到民间皆如此,宋神宗死前便留遗言,能复幽云者虽异姓亦可封王,北宋末年的像盛家白家袁家这种豪门子弟,也是天天把恢复幽云挂在嘴边,也就是这种从官方到民间的这种狂热而不切实际的政治气氛,导致了后来北宋走上了自取灭亡的一步棋,联金灭辽复幽云。
㈤ 《知否》中,长枫与顾廷烨比试投壶,为什么要用大姐的聘雁做赌
《知否知否》中长枫与顾廷烨比试投壶,以大姐姐明华的聘雁做赌,可长枫技艺不佳,数次投壶不中,幸而小明兰出场抢救局势,最终替大姐姐明兰保住了聘雁。多次呈现的聘雁是什么呢?
聘雁是古代汉族婚姻风俗第一礼开端的必备品。假如男方想要与女方结亲,就要派遣媒妁往女家私底下问询女方的意见,假如赞同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求婚,并带着必定礼物。这便是纳采之礼,带着的礼物便是雁。《知否知否》中便是袁家向盛家纳采,带着聘雁,却带领顾廷烨想要经过投壶赢取聘雁,可知袁家干事不地道,幸而明兰投壶保住了聘雁。
《知否知否》中所采取的聘雁这一环节是符合前史的,遵循了古礼,希望两家成百年通家之好,在《知否知否》后续中,华兰和夫婿袁文昭二人恩恩爱爱,生下一儿一女,虽经历了波折,但有惊无险,成为了一对良伴。
㈥ 醉翁亭记的问题
醉翁亭记
网络名片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着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目录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原文
译文
字词句分析文体
词语解释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章成语
文章主义
文章赏析赏析一
赏析二
赏析三
赏析四
赏析五
赏析六
赏析七:虚词运用的典范
醉翁亭概况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原文
译文
字词句分析 文体
词语解释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章成语
文章主义
文章赏析 赏析一
赏析二
赏析三
赏析四
赏析五
赏析六
赏析七:虚词运用的典范
醉翁亭概况
展开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 欧阳修
丰(今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着作着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查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修一生着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经》、《易经》、《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着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苏教版中,选自《文忠集》;吉林专版中,选自《欧阳修全集》
编辑本段原文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编辑本段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玡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则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山转,有一座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四角翘起,高踞于泉水之上,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山里一个名叫智仙的和尚。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一,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都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来酿酒,泉水香甜,酒香清洌;野味野菜,各种各样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起来坐下去,大声喧哗的是这些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那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下山,人们的影子四处散开,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枝叶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就开心了。然而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把人们的快乐当作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编辑本段字词句分析
文体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叙事写景居,常用来抒发作者抱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语解释
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环:环绕。皆:全、都。 2. 诸:各个,众。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5. 尤:格外。 6.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7. 深秀:幽深秀丽。 8.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9. 行:走。 10.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回:回环,曲折环绕。转:转弯,此指盘旋曲折。 11.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翘起。 12. 临:靠近 13. 作:建造。 14. 名:名词用作动词,给……命名。 15. 谓:命名(太守自谓也。);谓,是(太守谓谁?)。 16. 辄:就。 17. 号:取别号。 18. 曰:称为。 19. 意:情趣。 20. 乎:相当于“于”,介词。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23. 若:像。 24. 夫:那。(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里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 25.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26.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雾气。 27. 开:散开。 28. 云归:本意是返回,这里指烟云聚拢。 29. 岩穴:山谷。 30. 暝:昏暗。 31. 晦:阴暗。 32. 朝:早晨。 33. 芳:香花。 34. 暮:傍晚。 35. 发:开放。 36. 幽:散发出清幽的。 37. 佳:美好的。 38. 秀: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39. 繁:浓郁的。 40. 风霜高洁:风高霜洁,秋高气爽。 41. 穷:穷尽。. 42.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3.行:走路。 44. 休:休息。 45. 应:应答。 46. 伛偻提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人小孩。 47. 临:靠近 48. 渔:捕鱼 49. 酿泉:用酿泉(的水),名词作状语。 50. 为:做,酿造。 51. 洌:清冽。 52. 山肴:野味。 53. 野蔌:野菜。蔌,菜蔬。 54. 杂然:混杂的样子。 55. 前:在前面。 56 .前陈:陈列在前面。 57. 酣:尽兴地喝酒。 58.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59.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进决胜负,叫做投壶。也有可能是猜谜,古时亦叫射覆。 60. 弈:下棋。 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2. 觥:酒杯。 63.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64. 苍颜:容颜苍老。 65.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此指醉醺醺的样子。乎,这里相当于“于”。 66. 从:跟随。 67.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8. 翳:遮盖。 69. 鸣声上下:意思是到处是鸟叫声。 70. 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 71. 去:离开。 72. 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感到快乐的事情。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73. 醉:喝醉 74. 乐:以……为乐(以动用法) 75. 述:记述。 76. 谓:为,是。 77.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一词多义
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通“为”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②临溪而渔:来到 诸:①其西南诸峰:各个,众 ②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而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2、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并列 3、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递进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顺接 6、 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顺接 7、 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顺接 8、 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顺接 9、 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顺接 10、 朝而往………………………………连词,表修饰 11、 暮而归………………………………连词,表修饰 12、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13、 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 14、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15、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 16、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 17、起坐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 18、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副词,表时间 19、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 20、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 21、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 22、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23、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修饰 2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菜蔬。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文章主义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㈦ 魏晋时期投壶道教化过程是怎样的
在西晋永熙年间,皇都洛阳宫廷中很流行投壶游戏。当时有一个投壶高手名叫冯佯,他在当时无与匹敌,全国上下都没有人能在投壶游戏中胜过他。所以晋惠帝司马衷对他非常宠幸,将他留在宫廷中做官,作为自己的门客,每日只是让他陪自己玩投壶游戏。
冯佯比所有的投壶者都要厉害,他技高一筹,甚至可以百投百返,竟然没有一次落空。
晋惠帝对冯佯的这种儒雅和技艺极为赞赏。每次宫廷宴会,晋惠帝便命冯佯代替他投壶。而冯佯果然不负圣望,他每次都会胜利,晋惠帝便厚赐他金帛。
据说冯佯从小就特别喜欢投壶,因为晋代以前的投壶需要射进去,并不要求箭矢返回来,所以人们在壶中装了很多小豆,用这个办法使箭矢不会跃出。
然而,冯佯却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他把原来的木矢改为了竹矢,而且他还倒掉了壶内的小豆,这样就可以在投壶的时候,让矢重新回到自己手中。也就是说,利用箭矢的反射能力,让箭矢投中壶之后,再借力反弹回来。
冯佯利用这种技巧,他可以用一支箭矢投很多次,甚至可以达到上百次之多。
晋惠帝昀喜欢看他投壶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冯佯每次为晋惠帝投壶,总能让晋惠帝开心。因此,他也总能得到晋惠帝赏赐给他的金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废除了射礼,从而投壶也就变成了一种宴宾的娱乐。晋惠帝昀喜欢投壶,由此也爱屋及乌,所以他同样也喜欢善投壶之人。
在魏晋时期,人们投壶技艺明显都提高了,投壶的技法和花样不断翻新。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投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投壶游戏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南北朝齐梁时期是一个娱乐大行其道的时期,由于社会上层的身体力行和乐此不疲,投壶风气一时大为盛行。
六朝时代,以前的投壶游戏活动被发扬光大,花样不断翻新,创意和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使得社会的休闲生活空前丰富多样,色彩斑斓。
齐梁时期的投壶活动,由于前代的积累和传承,已经非常丰富了。齐梁的投壶游戏十分普及,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法。
很多投壶高手都能一箭连投40余次,甚至有人还能在壶外设置障碍,隔障投壶,据说从来就没有失过手,可见他们的手段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南北朝时期的大才子柳恽,他的投壶技艺也非常高超。柳恽曾经一箭连投不绝,在当时被称为“神投”。而其他的投壶高手,还有东晋的名士王胡之,他投壶的时候,熟练到根本不用睁眼,可以闭眼投壶。
这些高手的出现,说明了当时投壶的多种技法,真是花样翻新,出神入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投壶不仅儒雅,还很有技巧,因而极有趣味性。那时的人们广泛开展投壶活动,也使投壶器物和规则有了很大的发展。晋代的投壶在东汉壶型的两尺高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改进。
晋代投壶为了增加花样,还在壶口两旁增添了两耳,耳口比瓶口略小,于是投壶就有了“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技法。
在这一时期,宫廷和民间的投壶高手辈出,晋代着名文学家孙盛在他所着的《晋阳秋》中说,晋代的投壶高手技术非常好,他们甚至闭着眼也能进行投壶。
这时的投壶用的壶才是贯耳瓶。贯耳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晋代的投壶技法,晋代以前根本没有“贯耳”的投壶技法,所以之前用来投的壶也不能称之为“贯耳瓶”,充其量只能称之为“管耳瓶”,这两种耳的作用却是完全不同的。
在三国时代的魏国,投壶活动继续向前发展。至晋代,投壶活动更为流行,而且成为清谈玄学士人必会、贵族争相推崇的活动。由于投壶活动经常举行,以至于擅长投壶的高手越来越多了。
在晋代,有的人竟然可以隔着屏风投壶。史籍《晋书》中说,石崇有个歌妓非常善长投壶,她可以隔着屏风就能投壶,甚至闭着眼睛也能将箭矢投入壶中。
在其他古籍中,也有关于投壶的记载。特别是史书《南史》中的记载,当时齐竟陵王因为投壶,甚至连上朝都迟到了。上朝迟到在封建社会可是了不得的大事。齐武帝当时非常生气,可是他听说竟陵王是因为玩投壶游戏而来晚的时候。齐武帝不但没怪罪,反而赐给他20匹绢。可见在南北朝,投壶之风是多么的盛行。
在南北朝时期,着名文学家颜之推写了一本《颜氏家训》,它是以修身齐家而闻名的着作,但是在其中也有关于投壶的详细记载,还对投壶新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众多史籍表明,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宴饮成风,这一社会风气在投壶活动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成为继两汉后投壶的又一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投壶成为普世追求、民众热慕的活动,这也为投壶融入道家文化奠定了群众基础。
然而,投壶活动在从两汉到魏晋发展的昀大转变是,投壶受到了道教影响,并在晋末基本完成道教化,从此,投壶成为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实在之前的东汉晚期,随着道教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投壶活动已经进入道教文化的视野。
当然,投壶在诗文歌赋中也有不少体现。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就在他所着的《棋赋》中,提到了投壶游戏。晋代文学家李尤也有《壶筹铭》,其中也详细写到了投壶游戏。这些文学作品都非常明显地表达了求道、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潮对投壶的影响。
这也标志着投壶活动广泛进入玄学名流的视界,从此,投壶就带有谈玄、学道乃至求仙的思想倾向。这正是道家思想深刻影响投壶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空前发展的显着例证,说明了投壶具有强大的包容力。
还有,在确切的史料中表明,在此时投壶活动的确已经成为学道求仙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
东晋时期着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在《神仙传》还说:“玉女投壶,天为之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玉女在玩投壶的时候非常高兴,她一投进,连上天也禁不住开心地笑了。
在这些文献中,投壶不再仅是普通百姓的游乐活动,也成为仙人经常进行的活动,成为仙界生活状态的一种象征。这恰好勾勒出了投壶活动进入仙界视野,以及投壶者身份仙化的程度,同时,这个过程也越来越清晰了。
不仅在中原地区投壶活动道教化普遍存在,远在西北地区的敦煌也有类似的记载。敦煌莫高窟出土文献的写本里就有投壶问道求仙的诗歌。
古代佚名所写的《涉道诗》中有一首诗叫《卫叔卿不宾汉武帝》。这首诗就是借仙家史迹把投壶作为题材,用来对汉武帝进行劝诫的诗歌。这首诗写道:
銮殿仙卿顿紫云,武皇非意欲相臣。
便回太华三峰路,不喜咸阳万乘春。
涉险漫劳中禁使,投壶多是上清代人。
犹教度世依方术,莫恋浮华误尔身。
由此可见,在晋代道教推崇的清谈理想中,投壶游戏乃是众神的游戏,它象征着飞升仙居的生活。所以在两汉魏晋时期,投壶游戏被融入丧葬习俗,也包含有死者弃世仙游,去品享投壶仙境的仙家旨趣。
前两句诗句里面提到了卫叔卿的典故,据说他是位仙人,在史书中有传可考。晋代文学家葛洪在《神仙传》中专门对他有过记述。
诗中还说到了上清代人,也是古代的仙人。其实,上清是天上的一个区域,八皇老君和九天之仙,他们都住在上清宫里,其中昀有名的神仙是太上老君。
因此,这诗无论是语言方面的遣词造句,还是内容方面的主题素材,都是一篇质量很好的道教诗歌作品。由此可见,投壶活动在魏晋时期完全被纳入了道教视野,成为道教仙境的文化象征。
总之,投壶原本是一种风雅礼仪,它属于贵族阶层的高雅文化,但它真正广泛流播、普及到民间其实也是在魏晋时期。
但是投壶发展到顶峰阶段时,在思想层次上也发生了新的飞跃,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崇尚老庄和玄学大兴的魏晋时期,也不能不归功于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和持续创新性。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中,投壶游戏获得了一种新的宗教文化内涵。其实,投壶的社会风气在南朝和北朝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
据颜之推所着的《颜氏家训·杂艺》中记载,当时北朝的投壶也是花样繁复,单是当时投壶的名字,就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等众多别名。
只要看当时投壶的名字,就能知道当时投壶有多少创新发展,这已经与周代甚至秦汉时期的投壶大不一样了。当时的投壶游戏不仅是男人们宴席上的专利游戏,就连女人们也加入到了这项活动中来。
南朝梁代,有首乐府民歌《华山畿》,内容是这样的: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
民歌表现的是一位女子,她在回想与情郎的欢洽情景,久久不能入眠。于是她就在夜间投壶,用来排遣思念之情。可见在当时,投壶已经深入闺闱之中,而且日益大众化和娱乐化了。
后来洛阳出土的晋代画像砖《投壶图》中,清晰地描绘出当时的投壶情景。画像中部一个用来投矢的壶,一个酒樽,壶内有两支箭矢,酒樽内有一把勺。
在鼓乐声中,宾主两人正举矢投壶。投入壶中的人为胜利者,投不中的人是输家,胜利者要对输者要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来进行裁判。
图中有个彪形大汉好像一直是输家,他饮酒有些过量,醉醺醺地瘫地坐着,面部表情非常难看,正被人搀扶离席。中间的两个人跪坐两旁,一手怀抱数支矢,一手执一支矢,他们以壶口为目标,全神贯注,正用箭矢在玩投壶。
所以,在晋代以投壶输赢来赌酒已经非常流行了,这时期的投壶已经真正成为没有礼节约束的“酒令”了。人们利用投壶游戏尽情地玩,尽情地喝酒。因此,晋代的酒席娱乐,一定是雅歌投壶,这是晋代人们饮酒时的习惯。雅歌与投壶合而为一,是当时一种高雅的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对投壶所迷恋,更加挖掘投壶消遣娱人的功能,这也是这一时期对投壶活动的重要贡献。
由于投壶盛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着述。先是三国时的邯郸淳,他写了篇《投壶赋》,后来晋人傅玄、李尤也写有《投壶赋序》、《壶筹铭》等,此外还有很多,只可惜后来都遗失了。
南朝时期以社会上层为倡导,在相对偏安的环境下,人们在闲暇中通过投壶游戏娱乐性情,他们追求投壶游戏的娱乐性,这也将投壶的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至南北朝时期,投壶游戏进一步得到普及与发展,开始由官府走向民间,甚至还包括了住在深宅大院的妇女。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土过有关晋代至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贯耳瓶,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瓷器生产技术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而那时投壶所用的贯耳瓶一般都是铜质的,瓷质的数量还非常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宫深深,寂寞浓浓,宫廷里里既有普通百姓享受不到的荣华富贵,也有其不堪承受的礼仪之重。在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下至宫女,上至嫔妃和皇帝都轻易不能离开皇宫半步。
在如此多的时间,都耗在一个皇宫之内,任谁也会厌倦。于是,宫廷游戏就成了他们闲暇之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我国古代的皇宫,昀流行的游戏不下数十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便是投壶。
由于投壶不需耗费太多的体能,因此受到了宫廷中高贵者的欢迎,所以在上层贵族间颇为流行。
我国的宫廷宴饮中也很盛行投壶,即便不是宴饮聚会,闲暇无事的宫女嫔妃们也会以投壶自娱,消磨光阴。宫中的壶和箭都很精美,制作工艺细致绝伦。
皇帝有时也会禁不住韶光美景的诱惑,也会在殿中、室外和厅堂玩投壶游戏。皇帝通过小试身手,以投壶游戏寻点开心。当然,更多的时候,至尊至贵的皇帝和皇后,他们是坐在龙凤宝椅上,一边品着美酒,一边欣赏着伶官、侍从和窈窕宫女们投壶的。
投壶在晋代时是一种儒雅的活动,通经博学的儒士们都很喜欢它。投壶随着在宫中盛行,渐渐也被达官显贵和儒雅博学的士大夫所接受,甚至于武臣宿将也迷上了投壶。
据说在三国时期,大王公袁绍经常和侍从投壶。甚至在打仗时,他依旧谈笑风生,继续与人进行投壶游戏。袁绍的这种临危不乱和处变不惊的大气,赢得了部下的崇敬。古籍中记载了晋代雅士的燕饮投壶,其中这样说:
即便是在外出征的将军,他也非常了解儒术,也一定会玩投壶游戏。将军们在喝酒娱乐的时候,一定要雅歌投壶。哪怕是在军队之中,在前线打仗,也不能忘记这样的活动,因为这表示了对王室的尊敬。
据后来唐代古籍《艺文类聚·巧艺部》中的记载,三国时着名文学家邯郸淳对投壶就极有研究,他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投壶赋》,还拿这篇赋上奏给魏文帝。魏文帝同样爱好文学也喜欢娱乐,他觉得《投壶赋》写得很有功力,就赏赐给邯郸淳1000匹布帛。
这也表明当时的国君对于投壶游戏的重视程度,但在这篇赋文里所记述的魏时的投壶风俗已经与《礼记》所载情况很不相同了。邯郸淳的《投壶赋》,现存的只有389个字,其中这样说:
敬不可久,礼成于饫。乃设大射,否则投壶。
赋中写名匠所铸的壶很华美,以金银作为装饰,壶高6尺,圆肚长颈。但是《礼记》中说是二矢半,东汉着名文学家郑玄在注释中说:“壶离座二矢半,就是间距7尺的意思”。这也说明了魏晋时期与先秦时期的投壶距离是一样的。
关于投壶时箭矢的数量,《投壶赋》中说:“矢惟二四”。也就是说箭矢有8支。后来清代文学家王文锦在《礼记译解》中解释说,“矢惟二四,即每人四矢”。数量也是一样的,因为有两人在投壶,昀后还是8支箭矢。
至于箭矢的形状,在《投壶赋》里,箭矢是前粗后细的,也没有羽毛。《礼记》中并未直接明言,不过箭矢是用木头做的,不用去皮,也没有羽毛,和射箭时用的矢是不一样的。
邯郸淳的赋文所记投壶虽不如《礼记》那么具体,但过程大致是一样的。另外,邯郸淳在赋中还讲到了投壶的功用,说它既可以达到活跃气氛的目的,还能够起到宣传国家政治礼仪的目的。
㈧ 《截竿入城》中怎样评价老父
《截竿入城》中老父是一个“执长竿入城门者”的蠢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得循规蹈矩,不知变通的人。
“老父”还不如蠢人,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但乐于助人。如果说卖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话,那么,那个喜欢摆老资格、教训人的白胡子老头儿更加蠢笨。
有些“老资格”总是喜欢按老经验、老规矩办事,他们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考虑极简单的、甚至是一般常识范围内的问题,结果,出了很多馊主意。
创作背景:
魏文帝时,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
邯郸淳还为教曹娥写过一篇碑文,陈留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也!邯郸淳留名后世并非因其政绩不夸,也不是因为他的文章特好,而在于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
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着。
㈨ 醉翁亭记里的“射者中,弈者胜 ”中的“射者”什么意思啊
醉翁亭记里的“射者中,弈者胜 ”中的“射者”指的是投壶的人。
《醉翁亭记》中的“射者中,弈者胜”一句的“射”字,书中的注释是“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射”是古代一种投壶的游戏,王水照的《宋代散文选注》中有说明:“射,古代一种投壶的游戏,用箭状的筹棒去投长颈形的壶,按投中的次数来分胜负。”因此射者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指投壶的人。
(9)投壶背景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醉翁亭记》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㈩ 投壶的游戏规则和玩法是什么
投壶的游戏规则和玩法:
投壶的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参与比赛者双方各有八支箭进行投壶,直到把自己手里的八支箭全部投完然后再来看谁最后投进去的箭比较多,投中较多者获胜。
投壶这个游戏有些壶口可能有三个,中间的口直径比较小,两边的口稍微大一点。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投中了中间的口分数则会更高,而两边的分数就偏低一些。如此一来就需要参赛者双方进行斗智斗勇了。
(10)投壶背景图片素材扩展阅读:
投壶的准确率不仅需要靠技术,还需要靠运气,因为有时候就算投中了还有可能从壶中蹦出来,所以要想投准,只能靠日积月累的练习。
投壶的动作要领:
第一是需要主要注意投壶的弧度,这是能否投中的关键,不能有丝毫偏差;
第二点是专注度,只有注意力足够专注才能更容易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