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男孩背对站在桥上头像
桥冠
2. 江西赣州500岁古桥修复完工,这个桥什么来历
6月份以来我国很多的南方地区都出现了强降雨天气,江西赣州的龙南县也因为强降雨的原因,导致当地一个已经有500年历史的古桥因为洪水的袭击 而受损。太平桥是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这座桥建于明朝的正德年间,全长50米,是一座两孔三墩 以及四拱双层的石拱桥,这么多年他之所以能够心里洪水而没有倒塌,就是因为桥洞的特殊设计。
据当地专业的组织说修缮这个太平桥预计要三个月。相关部门已经在制定修缮的方案了,而且洪水过后太平桥已经被暂时的封闭了,可以过行人,但是不能再继续防洪了,等重新修缮之后才能重新开启通行。而且因为洪水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古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地的相关部门也是向国家的文物局上报了这一情况,希望国家对于这些文物建筑保护的资金能够尽早的到位。
3. 古桥图片
这个你可以搜古桥的名字,例如赵州桥,卢沟桥等等,美如画有没有
4. 我国现有四大古桥,其中哪座位于广东潮州Tr
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 广济桥[1]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编辑本段
历史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着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卢沟桥绍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
编辑本段
现状
广济桥又是现存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编辑本段
广济桥的详细历史
潮州广济桥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为梁,舟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名曰“康济桥”。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甲午夏,韩江水涨,康济桥桥舟漂没者半,知州常祎修之,增桥舟为一百零六只,以其余资,创杰阁于岸右,名之曰“仰韩阁”,以为临之观所。
公元1179年 南宋淳熙六年,知州朱江建“登瀛门”,左掖曰“三己亥堂”,右掖曰“南州奇观”。增石洲二,与旧为三,筑亭其上,东曰“冰壶”,西曰“玉鉴”,中曰“小蓬莱”。
公元1180年 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正公,复增一洲,距西岸数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无冲突浮梁之虞。
公元1189年 南宋绍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为八,亘以坚木,覆以华屋,曰“丁侯桥”。
公元1196年 南宋庆元二年,知州事漳州陈宏规,益东岸洲二,结架如丁侯桥,而增广之,曰“济川桥”。更挹秀曰“济川亭”,以止过客。亭之后曰“见思庵”。
公元1198年 南宋庆元四年,知州林漂,衍济川桥而袤之,增以四洲,雄丽过于西桥。又漳潮界上,道路硗确。捐金砌石,以便往来。
公元1203年 南宋嘉泰三年冬,济川桥火,为亭若庵,一夕俱尽。知州赵师会,亟与通判马承规,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砖瓮其下,面桥为亭,名悉仍旧。大书题扁,侍郎陈谠笔也。
公元1206年 南宋开禧二年,知州福州林会,接济川桥之西,增筑石洲五,修其旧者一,亦屋覆而砖瓮之。扁曰“小蓬莱”,因朱侯命名之旧。
公元1228年 南宋绍定元年,知州龙溪孙叔谨,复接丁侯桥之东,增筑二石洲。
公元1234年 南宋端平初,知州叶观,以桥屡经溪洪风飓之余,亭屋俱弊,命判官赵汝禹督工,悉整而新之,中扁“玉鉴”,与“小蓬莱”对。仍辟二亭,面北曰“飞跃”,为祝圣放生之所;面南曰“盍簪”,为礼贤实践之所。
公元1233年 浮桥旧以铁缆,绍定六年,梅寇冲突,仓卒销缆为兵置,而易之籐,随成辄坏。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遂可永久。
公元1262年 南宋景定三年飓风之厄,舟与亭屋,俄顷而尽。知州游义肃重建,址之欹者改筑,材之蠹者更新,桥成极其壮观。邦人即济川桥建游侯生祠。
公元1298年 元大德二年,总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桥亭,寻复为洪流所坏。
公元1306年 元大德十年,总管常元德,复碑石,洲高三丈余,重修梁亭。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判官买住(蒙古人),易以石版,仅成四间,创新补旧,亭屋俱备,忽一夜第一间石版自折。
公元1332年 元至顺三年,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元制称潮州为潮州路)同知喑都剌哈蛮(蒙古人),恻然捐俸,鸠合众力,重跨木梁,添创亭屋,往来者遂无战兢之恐。
公元1344年 元至正四年,府判乔贤修桥,筑亭桥上者,为楹二十有四,为阁于桥之西,名之曰“仰韩阁”。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龙岩王源为潮州知府,主持了广济桥规模空前的重修。“凡墩之颓毁者,用坚
潮州广济桥(10张)磐以补之,石梁中断者,用梗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澜触啮,不能为梁者,仍设以浮舫,絷以铁缆,无陷溺之忧。桥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屋之下,梁之上,镘以厚板,板上侧卧二层甓,用灰弥缝之,以蔽风雨寒暑,以防回禄之虞。”(明姚友直《广济桥记》)桥上亭屋间还建起12座高搂,以壮游观。江心一段,仍用24艘船联成浮桥。桥成之后,极为富丽堂皇,其规模之宏伟,形制之代表性,都达到了广济桥历史上的高峰。桥成,更名“广济桥”。
公元1470年 明成化六年,知府谢光,重修广济桥亭屋,卖蒙山、宝定二废庵田产,入宁波寺为修桥费。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同知车份,重修石洲三而梁之,建亭屋二十间。
公元1510年 明正德五年,知府郑良佐,去亭屋,易梁以石,工未就,以忧去,知府谈伦,续修如制。
公元1530年 明嘉靖九年,知府邱其仁,立桥东西二亭,以息过客,而桥南北,皆瓮以灰石栏。杀浮梁四之一,岁佥桥夫四十四名,渡夫十名司守,每名纳银五钱,储于帑,为补置费。“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从此形成。自创设以来,共历时359年。
公元1546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浮梁坏,知府郭春震重修。又明万历间,广东巡按蔡梦悦,造广济桥石梁,民德之,立蔡公祠之左。
公元1650年 清顺治七年,郑成功围潮州城,久攻不下,广济桥毁于兵火。总兵蔡元修复。
公元年 清顺治十年,潮镇郝尚久,反清归明,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广济桥复遭兵毁,蔡元又修复之。
公元1671年 清康熙十年,提学道迟煊,知府宋徵璧修桥。康熙十二年,八月,飓雨毁屋,广济桥圮。康熙十六年,八月廿四夜,西岸桥下吼声如牛,石墩忽倒其一,知府林杭学修桥。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总督吴兴祚,捐万金,重修广济桥。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知府张自谦,倡缙绅士庶,修石墩一。铸鉎牛二,列东西岸,以镇水患。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知府胡恂,修桥墩一。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东岸石墩圮者六,损者二,坏者一。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桥梁,损失殆尽。鉎牛失其一。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觉罗谕官绅捐款修桥,成西岸三墩,复造浮梁船四十二,合原设浮梁十八,直接东岸。
公元1847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嘉应盐商邱慎猷捐千金,募闽人,成东岸墩一。于是知府吴均捐廉,续修石墩三。其余五墩:布商朱莆瑞等捐修一墩。米商林资福等捐修一墩。嘉应、平远、镇平诸盐商捐修一墩。潮桥海运盐户共修一墩。郡绅设局劝捐共修一墩。并与饶平杨锺等,次第捐办木梁,统归邱慎猷经理。吴均去任,知府刘浔捐金足之。以二十九年五月桥成。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大水,东岸桥墩复圮其一,总兵方耀率绅耆捐修。墩成,欲易木以石,以墩高水深而止。
公元1929年 民国十八年,曾取消浮桥,改用悬索吊桥,但通车一次即废。
随着历史变迁,至解放初,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十九孔,全桥长:517.95米,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十二孔,长283.4米,西岸桥墩八座七孔,长173.3米,桥宽5米,中间97.3米,仍以十八木船连接。
1958年 人民政府大修广济桥,原有梭船撤去,建成双柱式(高椿承台)桥墩二座,架以钢梁,铺设路面,接通东西二桥。原有旧石墩,全部整治后留用,在旧石梁上,加铺钢筋路面。路面原为宽五公尺,扩阔而为七公尺,两旁加设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至是全东西桥为一,汽车由桥上通过,直达闽浙各地,行旅称便。
1977年 又一次进行扩建,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 鉴于广济桥具有极大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因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11月 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并为其全面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
1990年 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
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同年12月,获文物局正式批复。
饶宗颐[2]2002年4月 潮州市政府决定成立“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以统筹修桥事宜,并聘请全国文物古建专家和海内外德高望重的潮籍乡亲为顾问。罗哲文、杨玉柱、吴庆洲以及李嘉诚、饶宗颐、陈伟南诸先生欣然接受聘请。
2003年10月 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准则,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共分二期实施:一期为加固桥墩、修复桥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复桥上之亭台楼阁。经数年努力,工程于2007年6月告成。
2007年9月20日 全面维修后的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
编辑本段
特点
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干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
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第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 清明上河图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 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舸一溪横,深夜如闻鼙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已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 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这一番景致在清干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
十八梭船锁画桥
——广济桥的民谣、对联与诗歌
康志保
在广东潮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桥梁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民谣中所说的“桥”,指的是“广济桥”,初名“济川桥”,因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的石碑于桥畔的传说,又叫做“湘子桥”。它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广济门外的韩江上,是我国古代桥梁中最早的桥梁和浮桥相结合的开启式桥梁。因造桥艰巨、结构多样、在桥上又有商市等原因,使其闻名海内外。
韩江原名叫“意溪”,它的上游有两大支流,即东支汀江和西支梅河,交汇于三河坝,正是江面狭窄处,水流十分湍急,洪水危害甚大;再加上潮汐影响,更是浪潮汹涌。韩江因经常有鳄鱼出没,又有“鳄溪”与“恶溪”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字退之,被贬做潮州刺史时曾动员民众驱鳄入海,并写下了着名的《祭鳄鱼文》。于是,民众以其字“退之”作了一副巧妙的对联:“恶溪鳄鱼;退之退焉!”这副对联,至今仍流传在潮汕一带。由于,韩愈在潮州两年的时间内修堤、造桥、植树、办学等,做了许多好事,故把“意溪”改为“韩江”。
韩江上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6年(1170),历时56年建成。全桥长518米,分东、西、中三段,东西两段皆为石礅、石梁桥。东段共有12孔、13墩,长约283米;西段共有7孔、8墩,长137米;桥面很宽,约5米,这样的宽度在我国古代桥梁中还是很少见的。后来在不断水毁中,重建时增加至24墩,并建有望楼。中间一段长约100米,是浮桥部分,主要是因为“中流惊湍尤深,不可为墩”,同时又受台风洪水冲袭,不宜建墩。因此中间一段是用铁链把18到24只木船铰接在一起,定时开启,以利航行。那时,大型海船可以由汕头过桥经潮州直达上游的大埔,宽阔修长的木排则可顺流而下穿桥入海。在发大水时,就将浮桥拆掉,可使泄洪通畅。这种开启式的构思产生的结构,在中外建桥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故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最早的启闭式石桥”。而且,大桥在急流与海潮中,更形成了潮涌浪险惊人的景观。清干隆年间进士郑兰枝作《湘桥春涨》诗云:“湘桥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雅州涨起翻挑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拟到层霄。”
由于韩江水急势险,屡毁屡建,历元明清诸代,重修20多次,为适应其独特的地形、水势,才有独特的桥形,而桥墩就更有特色。桥下的24个桥墩,全部用花岗岩石块卯榫砌成,比一般的桥墩要宽大。其中大的长度在14.4米到21.7米,宽度在9.5米到13.85米;小的长度也在10米以上,宽度在5.7米,使大桥显得敦实壮观。
由于桥墩长,桥面宽,广济桥的另一个特点是“一里长桥一里市”。就是在每个桥墩上都建有楼台亭阁,桥面上木屋相互比连,楼台鳞次,商贩云集,各色的叫卖声不绝;入夜,桥上灯火高悬,酒肆猜拳呼令,还有歌妓丝弦,已是嘈杂声不堪。在桥市里几乎听不到韩江的水声,因此,外来的人常常闹出“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长期以来,有关广济桥商市热闹非凡的诗文很多,生动地描写了这一场景。现举清人曾廷兰《晚过湘桥》诗一首。“韩江江水水流东,莫讶扬州景不同;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脸灯红。猜拳疍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二十四桥凝目处,往来人在图画中。”
广济桥在800多年建设史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奇闻轶事。由于屡修屡圮,人们便祈求吉祥。清雍正6年(1728),在大桥又一次修好后“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铁牛背上铸有“镇桥御水”四个字,分别安置在西岸的第8墩和东岸的第12墩上。道光22年(1842)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只铁牛跌入河中,以后在上游较远处发现。另一只在1939年遭日本帝国主义者飞机轰炸,后不知去向。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西第5个桥墩的分水尖上。为此,在潮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
这首民谣清晰地概括了广济桥上发生的故事,特别是桥墩的演变情况。1958年4月当地政府对大桥做了全面的修理与加固,新建了钢筋混凝土梁,从此,结束了800年来屡修屡毁的历史。1976年再次将桥拓宽,车行道宽为7米,两侧又各增加了2米宽的人行道;桥两端的城楼,已作为工人文化宫供人们休闲。以后又在下游1公里处修了一座韩江大桥,把广济桥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2003年至2007年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修复了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并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我是潮州人哩
望采纳
5. 平江古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南宋绍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寿明刻绘的《平江图》,是苏州最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图,其中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平江路因苏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们称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街区,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观前街相比,独特的清静古朴气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为两个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路道,平直通达,中无杂树,左右穿插精致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业店铺,往来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娴静与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现出一种碧玉般的绿,似乎还平添了一丝丝娴静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桥很精致,虽然可以通车,但是却很隐蔽。有时一路走过,都未必可以发现脚下流淌过的涓涓细流。
拱桥通常坐落在平江路边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这里,船和桥不仅仅是人们看风景的工具,而是组成风景的鲜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桥的存在,才使得这条条的水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桥,绝大多数为梁桥,仅胡相思桥为拱桥。有些梁桥原本是拱桥,后来由于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经改成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这些桥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名称,并保存着宋代的墩台结构和武康石构件,十分难得。
相传,岳飞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战果颇丰,后奉诏回京时,在平江府的马交桥附近遇到了皇帝派来的钦差,要将岳飞捉拿回临安。
当时,在岳飞身边有两员大将,一是张保,号称马前张保,一是王横,号称马后王横。王横从马后走上前去阻止,却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血溅当场。
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苏州百姓思念忠臣,就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又看到石头上的斑驳血迹,就将石块珍藏了起来。
宋孝宗时期,岳飞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将那块石头凿成一尊石像,并在王横殉难的桥上修建了一座小庙,将石像供奉起来。
由于马交桥上的马茭草沾染上了王横的鲜血,朱红一片,所以,人们就将桥叫做了朱马茭桥。朱马茭桥为花岗石梁桥,桥面以6条石梁并列而成,桥长6米,宽4米,高2米。
唐家桥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桥,桥上有一圆一方两个桥孔,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唐家桥也可以在宋《平江图》中找到踪迹,桥长4.4米,宽3.5米,跨2.7米,高1.9米。
桥面为6条石梁并列而成,其中两条为武康石,4条为花岗石。桥台两边立武康石条柱,中间横叠花岗石条。
胡相思桥是平江河古桥中最能诱发人想象力的一座桥,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唯一一座拱式单孔石桥。宋《平江图》有所绘制,不过当时名为“胡厢使桥”,厢使据记载是宋代设置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转化为胡相思桥,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桥全长14米,净跨4.1米,中宽3.2米,矢高2.9米。桥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又称“连锁法”,苏州清代的石拱桥大多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条石栏板的南北两侧都镌刻有“重建胡相思桥”6个字,桥孔两旁的明柱上则镌刻有“干隆九年署元和县正堂加六级张曰谋重建”等字。
胡相思桥的桥面中心石板上浮雕着轮回纹,意在宣扬佛教“生死六道轮回”的观念,劝诫人们及时行善积德。桥孔拱券的外沿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强了桥的立体感。
胡相思桥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岗石拱桥,但金刚石墙体上夹杂的青石和武康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在桥南侧的金刚石墙上有一方“桥神土地”刻石。根据清朝所着的《吴门表隐》记载:
崇正宫桥南堍塑桥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厕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说明以前在民间一直都有祭祀桥神的习俗,胡相思桥上的“桥神土地”已是极为罕见的遗迹了。
苏军桥又称苏锦桥,俗称青石桥,是座单跨石梁桥,东接卫道观,西接南石子街。宋代《平江图》上有绘制,从桥身上叠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3种石料可以得知这座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苏军桥桥长7.5米,跨2.5米,宽2.6米,高2米。栏杆为花岗石材质,桥面由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西南北两侧有一宽一窄的河端口。北河端口已被后来修筑的河岸石栏拦断废弃,南河端口仍然可以拾级而下。桥东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临河小楼,与古桥相映成趣。
苏军桥再往北百余米,一座与平江路和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桥叫做小新桥,与被称为大新桥的众安桥呈掎角之势,形成“双桥”和“三步两桥”的格局。
小新桥又名新桥,在宋《平江图》上称为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中改名为新桥。
通利桥距离小新桥不到百米,单跨石梁的通利桥与朱马交桥相衔而成“双桥”格局,曾于1814年进行过修葺。
通利桥桥长6.4米,跨2.8米,宽3.5米,高2.4米。桥身主要以花岗石构筑,桥面由6条并列的石梁组成,其中两条为宽约0.4米的武康石,为宋代遗物。桥台立有石排柱,桥栏为简洁的通长条石构筑。通利桥两边的桥台并不相等,西桥台有长长的缓坡引桥,有一种不对称的美感。
通利桥所在的地段,既是两条河道的汇流处,也是两座桥的直角相连处,所以就将通利桥的西引桥延长,在桥畔形成河湾,供往来的船只停泊、转弯和掉头。
相传在通利桥的桥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题记刻石,镌刻着:
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千贯,提举宝章判部赵郎中助钱二千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一千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古史,干缘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题。
据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桥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发起和主持的,费用来自于官员、士绅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积庆桥跨平江河,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积庆桥桥宽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3米。
雪糕桥在宋代《平江图》中也有绘制。相传有一位书生家住桥西肖家巷,非常孝顺,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飞扬,病重中的母亲呓语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断粮,哪里还有粮食为母亲做糕呢?不得已,书生只好含泪把雪捏成糕状拿给老母看,聊以安慰。
谁知,当雪糕送到母亲面前时,竟然真的变成了一块热气腾腾、香味诱人的米糕,人们都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的结果,桥上也凭空多出个观音堂来。书生故去后,乡邻凑钱将他安葬在了桥的附近,这座小桥,也就称之为雪糕桥。
雪糕桥桥长5.8米,跨3.6米,宽3米,高2米。桥面以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其下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由4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在一起。桥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观音堂,俗称桥驮庙。
思婆桥是一座单跨石梁的东西向古桥,在宋代《平江图》上已有此桥,名为寺东桥,因为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叫思婆桥据说是因为资寿寺是座庵堂,每天都会有尼姑从这座桥上经过,尼姑俗称“师婆”,属于“三姑六婆”之一,所以这桥早先也就叫做师婆桥,后来讹传为思婆桥。
思婆桥桥长11.2米,跨4.4米,宽3米,高2.9米。桥面以4条宽0.5米的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栏是高约0.4米的不加雕饰的长条花岗石,可供过桥人坐在桥顶上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10级石阶。
石栏外侧横刻着楷体大字“重修思婆桥”,桥台南侧石柱上刻有“嘉庆乙丑四月”等字,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都是在1805年重修时留下的。
思婆桥历史悠久,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桥身还保留着许多比花岗石更早用于造桥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的排柱以及两头雕有灵芝和宝莲的长系石都为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证明思婆桥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桥西北金刚墙上还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
寿安桥在思婆桥北面三四十米处,是座单跨石梁桥,在宋代《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为桥位于资寿寺的后方。清初称资福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
寿安桥桥长4.4米,跨3.8米,宽4米,高2.3米。桥面由6条石梁并列而成,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4条花岗石梁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
东西桥台排柱各由5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为宋代建构。寿安桥的石梁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势,即下部平直,上部两端稍低,当中微隆,远远望去,造型十分流畅。
这些桥大多跨水架桥,意境非常优美,桥上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桥的建筑不论大小,工艺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图画,不许有一处败笔,虽历经百年,却依然焕发着惊人的魅力。
苏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桥
6. 形容"古桥"的句子有哪些
1、桥身直跨大河两岸,像一条飞虹。
2、岁月像过滤的筛网,筛去记忆中的泥土,留下了闪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赏过赵州桥的古朴苍老,领略过长江大桥的矫健雄伟。然而,我却总是时时惦记着家乡古城那座小桥,记着我童年梦幻的小桥。一到放假,缕缕牵挂总是促使我去寻找那温馨甜蜜的童年回忆。
3、那银灰色的古桥像一条宽宽的腰带,束在蜿蜒曲折的小河上,给汹涌的黄河增添了风采。
4、桥拱像一个单峰骆驼的背,从正中突然向空中隆起,像一个山尖,给人一种险峻的印象。
5、桥成“八”字形,架在小河上;人走上桥,它会吱吱嘎嘎地响,仿佛是承受不了人体的重量似的在叫。
6、展现在眼前的是纵横交错、呈龙形的河道和凌加于河面上的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桥。
7、翠湖紧靠柳河之间,有一座凹形的踏水桥,桥面用78个长4米,宽50公分的石板组成,桥的东面是奔流直下的柳河,西面是从翠湖溢出的孱孱流水。
8、横跨在水面的三个弧形桥洞,倒映在水里,像是用圆规画的一样,滚圆、精巧,月宫般的迷人!
9、遍布水乡的古桥长途不一,风格各异,有手板石梁,有拱形环桥,还有踏在桥上后吱吱作响的小大桥,桥洞有单孔和多孔的,根据门道的宽度来设定,桥孔一般都是成绩单数。
10、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丽。桥的两侧有石栏,石栏的一侧刻着几个大字。桥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阳光照耀在水面上,闪闪发亮。
11、金水桥是一座石拱桥。中间的扶手上,雕有飞龙(龙在当时最为珍贵)上面雕有形态各异的精美图片。
12、飞龙桥很雄伟。桥长一百多米,宽十多米。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13、翠湖西面也有两座用鹅卵石铺的桥,其中一个拱桥的两端有3颗大榕树,把桥面遮完了,桥面是用石板铺成的台阶状,栏杆是用石条和石板砌成,石柱上还雕了12个云、龙的图案,桥面和栏杆都做成天然的岩石形状。
14、故乡的小桥是有青石砌成的,桥面是十分平整光滑,桥的两旁是抚摸光滑了的小石柱护体,小桥离水面很低,似乎一伸手就可触摸水面,其实还远得很。
15、金水桥全由名贵汉白玉制成,造形优美,千姿百态。旁边的白石上雕刻的是神态各异的狮子,有的静卧在窝里;有的则开心的嬉戏;有的则张牙舞爪的玩。
7. 一座古桥,西湖河畔,烟雨蒙蒙,有荷叶,有人撑着纸伞的图片或者画都行,速求
直接想到“青蛇”的剧照?
8. 中国石拱桥课文
《中国石拱桥》
作者:茅以升
【原文】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着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着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建造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壮阔,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建造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人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建造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两千年来,我国建造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型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8)古桥肖像图片大全高清图扩展阅读
一,《中国石拱桥》赏析:
1.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2.几乎到处都有(即多而且分布广)。
3.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
4.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桥洞成弧形,富有生命力。
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 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六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贵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可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拱桥为桥梁的基本体系之一,建筑历史悠久外形优美,古今中外名桥遍布各地,在桥梁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适用于大、中、小跨公路或铁路桥,尤宜跨越峡谷,又因其造型美观,也常用于城市、风景区的桥梁建筑。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钢铁和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出现,石拱桥已逐步为钢拱和钢筋混凝土拱桥所代替。拱桥结构向轻型结构发展,并逐步打破传统的上承式石拱桥的型式,创造出新型的拱桥。
拱桥的拱圈发展成为分离式肋拱,桥面发展成新型板梁式结构,借立柱支承于拱肋之上(上承式),或用吊杆悬挂于拱肋之下(下承式)。当受地势或受桥梁建筑高度限制时,还可做成中承式拱桥。拱桥可以是单跨,也可以做成多跨。
三,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九三学社成员。
茅以升曾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多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设计武汉长江大桥。 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9. 五亭桥是扬州的古桥,这一座桥是谁修建的
五亭桥是扬州的古桥,这一座桥是谁修建的?自古以来,“月亮”是一种多层艺术观念。它可以表达诗人的合欢对朋友的爱。它也可以成为美丽的夜景的笔,它隐藏了更多的姿势,这是诗人的感受,我认为这是因为它在哪里,我们所看到的月亮总是同一个月亮,所以它成为一个纽带,传达人们的情绪。扬州一直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并希望欣赏月亮的月亮姿势。扬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来到了扬州的乌利桥,也觉得这个馆的魅力在享受月亮时。
扬州无锡大桥位于扬州的声誉。这座桥建于干隆年,建于北京北海的一些独特的建筑物。这座建筑结合了南北的特点。南部南水秀的山脉,北方北方壮观。当无锡桥是最美丽的时候,可以说是中秋节。那时,情绪真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并且有机会体验这个美妙的艺术观念。除了风景,无锡桥也很高。值得在后代学习,目前的桥梁也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让我们对这种烟雾的无锡桥来具体理解。
当天气晴朗时,无锡桥是一幅清晰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感受;当天气有水蒸气时,无锡桥很细腻,江南的呼吸即将到来;当它当时下雨时,深蓝色的天空反映了无锡桥,在蓝湖水和绿树下越来越富有艺术。这就是我认为最美丽的;当我要去山上时,夕阳在无锡大桥。在湖上的湖边,它是金色的光线,但它给人们一个“夕阳无限,靠近黄昏时”。除了无锡大桥外,每次都有天气变化,武雄桥都将充满灯笼。只有无锡大桥在暗夜,它的光线在水中映射,没有味道和艺术的概念。这是我们在远处俯瞰无锡大桥的美丽。当然,我们也可以站在向东的桥上。这时,这是一个美丽的湖湖景观。每个场景都值得我们品味。让我们陶醉和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