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http://hi..com/huangwen2003/blog/item/73829fdf83fe155ecdbf1a6b.html
成都附近好玩的地方一览 成都20个最好玩最值得去的的地方
1. 文殊坊:免费溜达,还有很多小吃吃。 也是一条古代文化的游点,也是免费.附近有文殊院,门票5元一张,这个不算贵吧.吃耍玩都不错.可以坐:1,16,55,99,98,80,到草市街或者北门大桥下车.过街就是.
2. 锦里: 很多三国特色的建筑,而且有很多小吃,进去不要钱,只要你不买东西。貌似周六周日的下午还有表演变脸的,买壶茶就能看,好像是10块钱一壶。
3.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3年多,创作诗篇240多首,很多诗都是以草堂为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为后人推崇的千古绝唱。 草堂建筑朴素典雅,楠木参天,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成都游客最集中的观光胜地之一。
4. 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蜀汉末年,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 由三绝碑、刘备殿、武侯祠、刘备墓、三国文化博物馆等景点组成,全面展示了三国蜀汉文化。
5. 春熙路、
6. 宽窄巷子,
7. 三圣花乡
8. 国色天香:温江国色天香是没有门票,可是进去不花钱,好象有点那个,这个完全就可以玩一天了,如果你不算吃喝的费用,可以在那玩上一整天一分钱不用.不论是景点还是可玩性都是最高的.可以在百花中心站坐309,319直达.也可以在新南门坐904. 9. 稍微远点大邑地主庄园、
10. 洛带古镇
11. 一品天下,
12. 江家菜地,农家乐
13. 浣花溪公园:这个公园很大,很不错,景色非很漂亮.下午去一般慢慢逛可以一下午.也是免费.可以坐:47,82,35,503到送仙桥下车.
14. 活水公园,一个以府南河为依靠而修的公园.里面景点还是比较可以.旁边就是游乐园,门票2元.也还可以的.可以坐:61,7,15,42,28,到游乐园下车.
15. 都江堰:可以去的,要想感受一下地震的危害,那里是不错的,门票非常便宜,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附近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青城山一线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组成。位于距成都50公里的都江堰市城西,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之处,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珠。
交通:成都火车站广场和西门车站每天有发往都江堰、青城山的旅游专线车,10分钟一班,票价15元。
门票:60元。
住宿: 都江堰红星旅馆 川剧团左侧 (028)7132359 都江堰管理局招待所 公园路 (028)7283439 都江堰东风旅馆 太平街 (028)7282636
16. 望江楼:望江楼公园是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的“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在园内遍植竹子以表示对薛涛的敬意。
园内建筑以崇丽阁最为壮丽雄伟。该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高30多米,共4层,朱柱碧瓦,宝顶鎏金。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名“望江楼”,现已成为成都市的标志物。
17. 青城山:青城山是道教发祥地,处处藏幽纳翠,四季风光各不相同。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此结茅传道,着道书24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宫殿和大量的文物古迹。
提示:成都西门车站有到都江堰的旅游车,旅行社也有1、2日旅游线推出。
风情成都
到过成都的人都会感叹于成都人悠闲,成都人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闲闲过日子就行了,所以时世变迁仍然改不了成都悠闲安逸的气质。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素有 “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离成都65公里。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
交通:成都旅游客运中心每天有发往都江堰、青城山的旅游专线车,票价12元。西门车站还有往返青城后山的班车。
门票:60元。索道41+6(保险),索道非强制。
住宿: 鹤翔山庄(3星级):位于青城山麓,建立在古道观长生宫遗址上。青城前山的上清宫、天师洞等道教宫观,以及后山的又一村、泰安寺等景点都可借宿,50元即可搞定。
18. 成都植物园
成都植物园位于北郊天回镇,距城区10公里,占地774亩,绿地率94%。前身系成都市林场。园内绿树成荫,花繁叶茂,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四川省第一所人工植物园。
19. 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成都市西大邑县境内,距成都90多公里。景区内最高峰庙基岭海拔5364米,矗立天际,终年积雪。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就曾眺望此景,写下了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景区集林海雪原、高山气象、险峰怪石、奇花异树、珍禽稀兽、激流飞瀑等景观于一体,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交通:成都的新南门汽车站有直达景区的班车。城北客运中心、青羊宫、金沙车站等处每日均有数十班车前往大邑。
食宿:景区附近的花水湾温泉度假区不仅住宿条件好,而且有成都地区少有的温泉浴,距景区又较近,是游客首选的食宿地,普通标间约120元。
门票:前山门票20元,后山门票30--80元,交通车10元(往返)。
20. 动物园
② 请问咸阳附近的道观
咸阳中五台道观
地址:咸阳市渭城区东风路与文林路交汇处(塔儿坡十字向北150米)乘公交11路到达!
着名道教圣地中五台道观位于咸阳市渭城区东风路和文林路交会点,南临渭河川,北枕五陵原,东依汉高祖长陵,西牵汉武帝茂陵,地势北高南低,呈黄土沟坡状,海拔430米,为关中五台之首。
中五台道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是九天太一元君庙,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朝廷赐名太清观,并颁发尚书礼部牒(牒文现存咸阳博物馆),明朝时称真武台,后改名为中五台和南五台齐名,时庙高数丈,峻峭如削,游人如织,香火旺盛。据塔尔坡当地老者讲,过去站立在楼台最高处可览咸阳全城景致。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指这楼台。
1949年5月彭德怀元帅在此设指挥部进行了咸阳解放史上着名的中五台战役,1950年土改时道观依然存在,1953年部分殿堂被改为中五台小学,1964年观内大量建材被拆迁修建渭滨公园亭台,1967年又拆迁部分观内建筑材料修缮塔尔坡小学,1968年文革破四旧道观建筑全部拆毁复垦为耕地,四周夯土全被毁坏……直到1989年金太真道长和信士在遗址修建了吕祖殿和老毋殿,1992年渭城区文物局把中五台定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单位,1995年4月渭城区人民政府批准中五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3年起经多方筹集资金,道观内已建成山门和三殿一楼,其中真武大殿为道观主殿,高24米,重檐飞峙,气势巍峨……千年清观重现辉煌。
渭城胜景:千年古观中五台
道观内的典雅建筑
与道教圣山终南山遥遥相望的五陵原,以其高古神秘、人杰地灵、帝王将相陵墓众多、地下宝藏丰富而仪态万方地吸引着世人热恋的目光。你或是从汉阳陵一路西游而来,抑或由南五台、古楼观涉渭水北上,你都会被一座雄伟的道观挡住前行的脚步,你的心顿生肃然,经声朗朗、香烟袅袅、仙境幽幽、庙宇巍巍,这座由咸阳市文林路和东风路二龙捧珠般会汇拱绕的庙宇就是千年古道观中五台。
历经沧桑此地灵
古老而神秘的中五台北依了绵延厚朴的五陵原,向南静观着愔愔渭水的矜持与涨落,它坐落于咸阳城东北角,独择了幽静之地修养自然之道法。仰视雄伟金顶,悉数青色浮雕,参观通幽殿舍,你怎么也想象不到眼前这宏阔的中五台道观经历了近百年尴尬的历史,它是建立在原道观遗址地基以下、十余米地面上的新观,比它的前身小了几倍。
咸阳中五台道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九天太一元君庙”,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赐名“太清观”,明清时期又称“真武台”,后更名为“中五台”,与南五台齐名。1400余年来,道观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几经盛衰,数度重修。《咸阳县志》云:“中五台庙高数丈,峻峭如削,游人如织,香火鼎盛”,更直观地道出中五台道观曾经的兴盛景象。
咸阳中五台道观,南临渭水,北枕莽原,东依汉阳陵,西牵汉茂陵,地势北高南低,呈黄土沟坡状,海拔最高430余米,最低380米,相对高差50米,为关中五台之首,是历史上着名的道教圣地。
成仙得道堪人杰
自古咸阳出神仙,早在汉代,就有咸阳南关茅氏三兄弟,长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修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总称三茅真君。至此,三茅真君成为咸阳道家第一人,咸阳便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出生于咸阳窑店的东汉大将钟离权因兵败而隐入终南山,偶遇东华帝君授以道法。乃隐于晋州羊角山。后在崆洞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诀,成了真仙,后又复出,“丫头袒腹,手摇棕扇自若,赤面伟体,龙眼虬髯,见晋帝骄奢,遂解印而去。”到了唐末,汉钟离又出现,度了吕洞宾,在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地位较高。元时,全真道奉其为正阳祖师。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为“天下第一闲散汉子”。后列为北宗第二祖。玉帝封其为太极左宫真人。咸阳至此道法盛行,德行日隆。
王重阳,这位影响了中国道教近千年的全真祖师,当他走出咸阳走上云游之路时,定是拜谒过九天太一元君庙(中五台),可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干怎样的大事,也不知自己会不会修成仙风道骨。先是文试不第,后却武考得中。公元1159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王重阳在一个叫甘河的地方遇到了一位神仙。这位神仙教给了他一些道术,从此他就一心修炼,甚至抛弃了家庭,把妻子和孩子都托付给他的岳父照顾,而自己一个人到终南山修行。他还在那里挖了一个墓穴,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活死人墓”,他就在墓里修炼,希望获得新的生命,三年之后,他从里面走出来,并把墓填平,创立了“全真教”,后来他的弟子们就在这儿建立了道观。
盛世重修香火盛
据民国年间中五台道观内碑文记载,其时尚有地产36.85亩,但1950年土改之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道观被完全荒废,所有庙宇土基尽遭破坏,至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宗教活动时,中五台道观仅剩下破殿两间,土窑三孔,居士几个,山门冷落香火几灭,惨况令人唏嘘。1989年金泰真道长与信士在道观遗址建吕祖殿和老母殿,当地政府也决心恢复中五台道观原貌,中五台原台基土地逐渐复归中五台道观所有。2003年,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来中五台视察,在此号召台湾、新加坡、香港和内地的道观为其捐资重修道观,并力荐其当家大弟子贺信萍道长担当住持之任,至此贺信萍正式出任咸阳中五台道观住持。为重现道观道教的昔日光辉,贺道长根据政府有关批文,不顾艰辛,多方奔走呼吁,在众多有缘人士共同努力下,中五台道观规模渐渐变大,庙宇香火也恢复了昔日的兴盛。
重修的中五台道观内从南至北沿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山门、真武大殿、老母殿。山门正中供奉护法神“王灵官”;山门内侧东西为钟、鼓楼。真武大殿为道观主殿,高约24米,重檐歇山式结构,黄琉璃瓦屋顶,重檐飞峙,气势巍峨。大殿中央崇祀“真武大帝”,左侧供奉“三茅真君”,右侧供奉“汉钟离、吕洞宾、王重阳祖师”,后侧有“关帝圣君”。老母殿中央崇祀“斗姥元君”,左侧有“骊山老母”,右侧有“九天玄女娘娘”。老母殿东面是“吕祖殿”,殿内崇祀“纯阳吕祖”,供信众游人上香求签。藏经楼位于真武大殿左侧,共五间二层,正房门左右各设厢房三间。藏经楼南侧另有丹房客堂二层八间。观内建筑皆为中国传统土木古典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结构、黄琉璃瓦屋顶、捏花脊独特造型、翼角优美灵动耐人寻味。山墙、栏墙和须弥座正面均设有砖雕,形象逼真,韵味十足,寓意深远。庙宇的门窗内壁工艺精湛,众多道家传说浮雕栩栩如生。
中五台道观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丰富,主要有金大定时期颁发的“尚书礼部牒”原样雕刻牒石,内记录有该观名称的由来,文中记载“见住本庙,自来别无名额,已纳讫合着钱数,乞立太清观名额,勘会是实,须合给赐者”等字样。早期碑文已经遗散,现存只有民国二十二年的碑文、古石羊、石兽雕、龙雕石基等物,其他文物遗迹还有待发掘。下一步道观将按计划完善吕祖殿、药王殿、慈航殿、素斋餐厅和慈善医院等配套设施,为一了众多道德圣人宏愿,把中五台道观建成中国一流的道教活动圣地、咸阳重要的人文景观,为大力弘扬中国道教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红色记忆:中五台阻击战
1949年6月5日,马步芳派以马继援为总指挥的青海兵团(下属五师二骑兵旅)和宁夏兵团(马鸿逵部三师三纵队)共10万余人,先后分三路沿西兰公路两侧向咸阳推进,以谋反扑西安。6月10日,进抵乾县,在阳峪岭和南北注甘一线向解放军前哨阵地发起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司令员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放弃泾、渭三角地区,令王震、许光达的一、二兵团分别撤至户县、咸阳一线,组织防御,阻击中待机破敌。同时急电调十八兵团六十一军三天内从太原赶赴西安。以一八一师(原皮定钧旅)进入咸阳,占领阵地,坚决阻击敌人。一个师和军部部署于咸阳渭河南岸为第二防线,一个师驻守西安。6月11日,解放军乾县一线部队在消灭大量敌人后主动撤退。11日晚至12日晨4时,解放军一八一师全部渡渭到达咸阳,以五四一团在城北、五四二团在城东北、五四三团在城西构筑阵地,形成从城东北之中五台、李家堡、张家堡、药王洞,城西北吴家堡到城西之铁江咀、沈家村的半圆形防线。师指挥所设于城墙上居高指挥。
6月12日,马继援以为解放军被击溃,国民党军一九〇师师长马振武又报告咸阳城兵力空虚,遂命令一九〇师、二四八师、一〇〇师和骑八旅越过宁夏兵团的防线,直扑咸阳。由马振武任咸阳步骑总指挥,率四部人马把咸阳城郭围定,扬言“两小时内攻下咸阳,渡过渭河,占领西安”。
12日黎明前,解放军一八一师侦察参谋王青山率领的侦察班沿西兰公路向北实施侦察。中午,在今双照乡龙泉坊与马军先头骑兵营遭遇。除命一人骑车回师部报告外,王青山率侦察班战士靠背在村外坟地构成一个圆圈,12支冲锋枪向马军同时开火,激战3个多小时,终因敌众我寡,弹尽力竭,侦察英雄8人牺牲,4人负伤被群众救走。
下午4时,马军骑八旅占领了北原周陵一线。4时半,马军3个团的骑兵向左右两翼发起集团性攻击,从解放军六军防守空隙未经大的阻击直冲到城下。在解放军三团二连阵地前,马军骑兵被壕沟拦阻,挤成一堆,有的连人带马栽入沟内,解放军自动火器一齐开火,马军骑兵成堆地倒下去,全部仓皇后撤。解放军一团二连三排阵地在激战中被骑兵突进后,一营长陈钊率三连二排战士一手提日本战刀砍杀,一手扔手榴弹轰击,重新夺回阵地。二团重机枪排在中五台阵地以猛烈火力杀伤大量马军骑兵后,出壕追击。在解放军迎头痛击下,马军骑八旅逃往上召村一带等待主力。
半夜,马军3个步兵师赶到。13日上午,马军山炮向解放军前沿阵地持续轰击,下午5时,又从约6公里的正面向一八一师阵地发起总攻击,以抢掠的大批耕牛作为前阵掩护进攻。在右翼二团八连的中五台阵地,马军两个团赤膊挥刀,居高临下实施集团冲锋,守军以纵深配备之迫击炮与重机枪进行火力阻击。经反复争夺,先后击退马军5次整营进攻,消灭200余人,八连也损失过半,退守大庙主阵地,阻止了马军从三(原)咸(阳)公路侧击咸阳的企图。
解放军三团九连某排防守的左翼一号阵地被切断后路后,依凭旧壕沟同包围的马军浴血奋战,9次击破其进攻和包围,最后以9颗手榴弹和石块守住了中心阵地。
防线中部距城较近的吴家堡由解放军一团二连坚守,前沿阵地在马军反复攻击下,只剩下副排长魏海东一人。他用战刀砍杀敌人六七个后也被敌人砍倒,仍负伤爬回主阵地。到当晚10时左右,马军攻占全部前沿阵地和火车站,控制了几个重要据点。
当晚12时,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西安赶到咸阳,配合一八一师向马军发起全线反击。城内守军从西门、北门杀出,与马军进行激烈的白刃战。马部一九〇师马登曹团与二四八师韩小侠团首当其冲,死伤累累,副团长和6名营连长被击毙,士兵死伤600余人。
14日凌晨,解放军一八一师前沿阵地大部收复。拂晓,中五台及一号前沿阵地全部收复。马军连夜逃往上召、石村一线,在解放军乘胜追击下,14日上午又退往乾县。因解放军华北兵团进入西北战场,马步芳调八十二军想再次反扑咸阳的计划破产,咸阳阻击战取得全面胜利。一八一师经过13个小时激战,共歼敌2000余人,俘虏29人。咸阳各界群众热情慰劳人民军队,给解放军赠送一幅“百战百胜”的锦旗。
相关链接
中五台道观赋
中五台者,全真教奉祀之圣地也。北临莽原,凌三嵏之嶻巕;东依长陵,领大风之浩荡;西顾茂陵,牵汉韵以潢漾;南据渭水,观灏杳以东流。居高俯瞰,帝都鳞烂,一览无余;临下普惠,道光璀璨,恩泽众生。泱泱乎香烟郁郁菲菲,汤汤乎气象玢幽万千矣。
夫道尊一统,流派纷然。追溯源流,根枝深茂。始乃主祀,九天太一。授三宫五意,阴阳之略;持虚盈之术,治乱安国。史迄金季,观赐“太清”,有宋以降,邑人王嚞,道号重阳,隐栖深林,内炼真诀,修悟持静,功成丹圆。出函谷而云游,纳邱生而布道。随者云集,而成氤氲之势;名震海域,乃缔全真教派;考迹觅宗,始祀“真武大帝”。秘密然神奇诡异,浩浩然惊世骇俗。明清以迄,观名钦赐“真武”,台踞华土中腹,此“中五台”之缘由也。其初也,殿宇高峨,苍柏缜纷;其气也,道徒甚众,缘结九域;其祀也,烟香鞠茂,代际不衰。惜哉时逢离乱,兵爨蜂起,观毁一旦,萧条旁落,不亦悲乎。
盛世光开,惠风畅漾。运交开改元创之新局,时乘文化勃兴之峥嵘。法倡信仰自由,教宗爱国自主。道友募集,径流汇海,乃重起中五圣观之崔嵬,再现昔时道苑之辉璨。山门高凿,描金敷彩。衔秦岭翠峰,莽莽如黛;吞平湖皓月,烟波渺然。入门览胜,茂林翡翠。钟鼓二亭,遥相对峙。晨起而钟迎紫旭,闻之闾里肃然;暮至而鼓鸣夕照,聆者归根曰静。吕祖圣殿居东,浮雕四壁,仙迹传奇,形皆盈尺,栩栩如生;神主负剑高坐,道颜清和。刃断无名烦恼,思凝自然无为。药王高庙陈西,环室壁画,精彩纷呈,大医风范,惠及苍生。孙翁悬壶静穆,慈眉善目。神掌回春之术,智通经脉之秘。春气叩门,朝日临苑,雕梁沐光,画栋浴雨,郁郁乎美不胜收矣。
两仪万物,道为之母。一二迭生,应乎自然。大殿崴磈,檐牙耸秀,斗拱缀接,勾心斗角。众神聚聚,静香清袅。真武金身,平目远眺,道缘盈胸。帝誉玉京尊神,位及全真祖师。止戈司命,阴阳交化,倡少思寡欲之旨,修正心诚意之果。柔弱谦下为表,清静虚无为内。左祀三茅真君,大君茅盈,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中君茅固,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三君茅衷,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右祀钟离真君,头束双髻,袒胸露乳,怡然自得;重阳真君,俊目美髯,胸无凡尘,慧心如镜;纯阳祖师,气宇清朗,仙风道骨,洁若秋霜。后祀关帝圣君,蚕眉凤目,被甲戴胄,忠肝义胆。此皆道教之巨灵,仙班之峣骄。朝拜之际,人神迩近,祈福纳祥,乐乎哉矣。
嗟乎!道源在天,道心及人。及其大观,修竹碧树,曲径通幽;藏经楼卷牒浩繁,诵经之声远播;会客厅善缘广结,香客纷至沓来。徘徊踯躅,流连忘返。神游和汉,犹闻教义之真谛;心归虚静,乃知道境之高阔;情追善海,深悟至柔之至坚。道俗共奋,中华复兴之日可待矣。(
③ 道教(元始辉府)介绍
道教乃敬天法祖之多神教。举凡先天真圣,后天仙真,及地方社稷神灵,各依人民的钦仰崇拜,而自由祀奉之。拜先天真圣者,得兼祭后天神灵﹔祀后天先真者,亦可兼奉先天真圣,并无限制。
道教神圣,分先天真圣,后天先真,社稷神灵,神圣介绍单元大部分摘录李叔还大法师的道教大辞典,和网路蒐集资料完成.
云笈七签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空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馀劫,天朗气清,二晖缠络,玄紫盖映其首,元气之电翼其真,夜生自明,神光烛室,散形灵馥之烟,栖心霄霞之境〕。如上所举,可知由无极而成太极的情形。
元始天王生于虚无自然即〔太易〕之世,
第一化为无形天尊〔天宝尊〕,是为〔太初〕之时。
再化为无始天尊〔灵宝君〕,是再〔太始〕之时。
第三化为梵行天尊〔神宝君〕是为〔太素〕之世,皆〔无极界〕也。
而至阴阳判分,天地肇定后,则成为〔太极界〕,盖即由〔太素〕而成〔太极〕的也。元始天王以气化道,以道成身,而后始有天地人黄,于以生万物也。允为无上之高,时即掌道之祖。
华阳观的恢复重建,诚恳邀请您共同见证。
修建中的千年古道观
镇江大港华阳观
永远需要您的支持和参与
福生无量天尊
支持和参与的信众,请点赞赏。
金额随您心意赞赏。
所有赞赏的金额全部捐给
华阳观建设基金
感谢您的赞赏,功德无量。
④ 济南的名胜古迹
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
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负盛名。喷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区北部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于市区南部的着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风景线。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着名文学家曾巩(公元1019-1083年)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赞美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清代着名小说家刘鹗(公元1857-1909年)在《老残游记》中详尽描述了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景色。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以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遗址10多处。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说明济南作为城市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当时,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并生活在济南一带。
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庙,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 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端口四门塔(公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公元11世纪)。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四门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李清照、辛稼轩、李苦禅等名人纪念馆陈列了他们的作品及其重要文献资料。。
趵突泉
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园林,风光秀丽,内涵丰富。名列济南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水分三股并发,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称“趵突腾空”,蔚为奇观。泉水质洁甘美,用来沏茶,色清、味醇、爽口、坐在泉东端的“望鹤亭茶社”饮泉品茗,令众多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趵突泉还是历代唱戏说书的场所。春夏秋双休日上午在白雪楼戏剧舞台有专场京剧演出,以“钓金龟”、“望江亭”等经典剧目为主,还可以看到山东特色戏剧吕剧、柳子戏,以及曲艺等节目,游人还可以与演员联欢、联唱,自娱自乐。
大明湖
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总面积86公顷,湖水面积46.5公顷。湖畔杨柳依依,湖上荷叶连连,清人刘刘凤诰写联赞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还是历代名人聚集荟萃之地,13世纪意大利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发出“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的感叹。位于湖心岛的历下亭,上悬清高宗御书“历下亭”匾额。亭前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诗句。加之园内有“遐园”、“稼轩祠”、“北极阁”等景点缀其间,令游客赏景之余不忘记怀古,极受海内外游客好评。
千佛山
千佛山位于市区南部,古称历山,相传虞舜(舜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着名的贤君之一),曾耕稼于此,故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600),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始称千佛山。千佛山主峰海拔二百八十余米,山上多巨石,庙宇亭台各据其胜,有饱经峥嵘岁月的唐槐,始建于隋唐几经兴废的古刹兴国寺,以及着名的“齐烟九点坊”、“文昌阁”、“舜祠”、“大佛头”等名胜。在此登高远眺,山下泉城美景尽收眼底。
灵岩寺
灵岩寺坐落在长清县境内,是唐宋时代负有“四绝之首”美名的海内古刹。
寺中现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古建筑。其中千佛殿里环列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是宋代泥塑之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他们大小与真人相似,形状姿态各有不同,表情互异,神态逼真,而且其肌肉与脉络都表现的栩栩如生,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齐长城
齐长城修建于公元前404年以前,完成于齐宣王时期(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早于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百余年。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县境内,东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蜿蜒千余里,是古代一项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四门塔
四门塔坐落于泉城柳端口镇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
四门塔全部用大块青石砌成,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屋顶。整个形体简介质朴、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早期建筑范例。
五峰山
五峰山位于长清县城东南40余里,占地面积4.83平方公里。五峰山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山中,峰、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南北朝时,佛教在此发展,莲花洞内数百尊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历史上五峰山道观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景景生辉,处处生情。
⑤ 昆明的道观有几个
真庆观位于昆明市中心拓东路和白塔路的交汇处,由真庆观、都雷府、盐隆祠三组道观殿宇和真庆文化广场组成,是昆明地区历史悠久的古道观群
⑥ 阳升观的历史故事
阳升观距攸县县城约四十里。唐天宝年间,潭州剌史苏师道赞称这里西以南岳寿山为屏障,南连茶陵云阳山为福地,是郡邑境的高山,为振拔湖湘之名胜。
庄严、美观、大方的阳升观座落在司空山的三清峰下,观前的南水,随山谷萦回而出,历一十八湾,号曰“鱼栏闩”。隔南水相对,有画屏峰如案立于观前。案前又有紫盖、香炉二峰,案下有大、小莲花峰。真个是“怅望仙山何处是,白云天际见蓬菜。寻常有路从头问,三十六峰当面来。”宫观犹如美女,在重峦叠峰之中,在瑞蔼紫气之上,千呼万唤始出来,渐现于游人眼前。
阳升观始名朱阳观,始建于唐天宝七年(708),是我国开创较早的名观之一。唐王乾佑撰《司空山实录》载,当年五月十三日夜半,唐玄宗夜梦一神人,身着红霞之衣,带领一侍者浮空而下,对皇帝说:“臣在楚南攸县司空山,其山曾是臣修行之地,今臣以证仙品,每念水土以为陛下护国安民。中有仙坛,荒废年深,陛下今为明君,幸与臣整个祠宇,选有德行道流住持,永作灵山,使绵延国祚,福庇万民。”
第二天,唐玄宗感梦中之言,遂命官吏检索郡国图籍,得知攸县于梁天鉴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午时,有南齐张巴玉司空全家拔宅升天的史实,大为惊叹。遂下敕勘查,所属司空山内古迹仙坛,起立祠宇。不出数月,宫宇建成,录史张祐奏请玄宗皇帝赐名。因此山在南岳朱陵洞之南,古以山南为阳,于是皇帝赐批“朱阳观”之名。之后,朝廷又命地方官在观范围内开田一百五十亩,又以皇上名义,选攸县洞灵观尹大初、升云观李子贞、严真观陈少留等道士为朱陵观住持。
唐末兵燹,朱阳观被毁,光启元年(886),僖宗皇帝敕旨修复,乾宁三年(896)马殷据长沙为楚藩王,观内土地多被侵夺,马殷立命观主尹契真恢复前迹。朱陵观不断为皇上敕封复建、影响日益扩大。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曾为攸县县令的枢密太尉吴居实与都使同游朱陵观,以县内外每遇旱涝灾疫,每臻祈祷立时显应,大为惊叹,留诗一首,称赞这里是“静中日月长,玉宇清风赊”的“灵山”。 北宋徽宗热心道教,自称“道君皇帝”。政和三年(1113)春三月,“天子览图籍,异其事,惜其迹废”,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转使副使程元佐来攸县主持修复朱阳观,程元佐命秉蒙郎崔援总其役,由攸县县令古康国管后勤,供百物工徒之需。凡所费用,一切都由皇上供给。修复后的宫观,规模辉宏,据程元佐《阳升观记》载,光屋柱就达一百一十根,其宫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辉煌,盛极三湘四水。宋徽宗为附会张司空白日飞升的神话,御笔改朱阳观号“阳升观”。同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连下两敕,加封张司空为“太素真人”到“太素冲升真人”。九月下旬,宫观建筑落成时,皇帝又赐《太洞真经》一部,以为镇观之宝。诚如程元佐在《记》中所说,皇帝“诏易名阳升,以贲其祠;加号‘冲升’,以崇其道;赐太洞真经,以显其迹”。据说新观乐成之日,“境内冠褐,大小官吏,与夫都邑之民,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填噎山谷,欢呼踊跃,瞻欢欣贺”,真个是盛况空前。
南宋时期,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状元的安徽人张孝祥,闻阳升观之名,授官中书舍人后,与秘书监易祓同来攸县游览,见阳升观山环水美,景色清秀,宫殿堂皇,香火旺盛,张孝祥书兴大起,挥笔写下“阳升之观,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几个大字,而易祓亦不让贤,联袂写下“南齐张司空宅”、“张司空石山书院”、“张司空白马溪书院”几块匾额。
张孝祥和易祓联翩书法的佳话,载入《攸县志》,可惜年湮久远,宋徽宗皇帝瘦金体《阳升观》匾额和张、易书法真迹今不可见,但“阳升观天下第一山”的美名,从此远扬,至今不衰。 阳升观因司空而显,司空以阳升观而灵。人们为何对张司空如此情有独钟?话得从张司空弃官修道说起。
据梁时任彦升《述异记》载,司空姓张,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苏淮安)人,亦说岭南封州封川县人,齐明帝时,官至司空(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营建工程),东昏侯萧宝卷嗣位后,政治腐败、恣意横行,害虐生民。张巴玉不满暴政,挂冠退隐。继而携全家访天下名山胜迹。初到南岳衡山,以不愿与世俗往来为由,闻攸县有麒麟山,乃汉时苏隐隐居得道,白日驾麟车升天之地,顿生仰慕之意。于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倾家南来,至麒麟山,见重峦叠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胜景仰,宣称:“此足以乐吾生矣!”遂命工在山十里之间,构屋三十余间,以安居全家八十余口。又在今阳升观殿前筑坛朝斗,结庐修道,早晚诵《太洞真经》三十九章,得其妙旨,养神育气。又得葛洪子传授金液之诀、使成火鼎之功,采药炼丹,济世救人,其灵其验可称点石成金。梁天鉴末年(519)八月初七日夜,有神人莅坛传讯,称张巴玉密济贫病达二十年,天帝令他八月十五日沐浴俟命。至八月十五日,果有神将来迎、全家除留下侍女卢琼守坛外,八十余口白日升举、冲天而去。麒麟山后来亦改为司空山。
张司空羽化登仙,自然不食人间烟火,但他出政为官请廉,入隐济贫救困的事迹,有口皆碑。历代的封建皇帝也十分重视,清咸丰年间,由于张司空“于冥冥中”保障地方安全和除蝗消灾有功,咸丰皇帝加封为“保惠真人”。历经皇上三次加封,这在中国神仙中是独一无二的,如此使张司空名气更大,阳升观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人民纪念他,崇拜他,在他升仙的地方建宫观侍奉他,每逢八月十五日司空登仙日,阳升观举行盛大庙会,远近三省七县数以万计的香客,接踵而来朝拜。人们唱司空、赞司空、颂司空、瞻仰司空遗迹、弘扬司空精神,蔚然风尚,传延不衰。 “名山福地世应稀,楼观巍峨倚翠微,古洞云深龙化去,老松烟溟鹤归飞。”这是明时兵部侍郎王伟游阳升观后写下的着名诗句。
唐宋以后,历代对阳升观各有修复。《楚攸司空山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天启五年(1625)、清康熙八年(1669)、嘉庆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3)、咸丰十一年(1860),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建或扩建,我们现在见到的模式,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增修的,是湖南省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道观之一。
整个宫观座北朝南偏东一十五度。进入阳升观境内,两架川门迎立,东额“道通天地”,西匾“法贯古今”,带着你进入道法世界。
由川门登阶而上,便是山门。三十一级半石阶的设计,独具匠心,据说与攸县当时建制为三十一都半(其中县城为半都)地理暗合。山门中门楣额书“阳升观”三字,字体刚劲有力。两边配门联一副:
继司寇为圣,弃司空为仙,道统千古,道貌千古;
同大悲救苦,持大素救难,南海一神,南水一神。
对联语句隽永,含义深刻,很好地概括张司空历史地位和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令人读后唏嘘不止。
过山门登七级石阶,以象征攸县周围七县,进入前殿,护法神像威武雄壮,令人望而生畏。
从前殿至中殿、又有三级石阶,象征湘、粤、赣三省,中殿供张司空神像,正中檐柱上楹联为:
率全家八十余口白日升天,是明神,是活佛,独有干坤存万古;
纳吾攸三十一都黎民在抱,亦名臣,亦理学,默添造化足千秋。
对联颂扬张司空业迹。
后殿为三清殿,殿前有司空上升的土坛三级,供人瞻仰。据传,坛前有司空手植古杉三株,数百年后,杉枝皆发五色莲花,祥瑞异常。
阳升观建筑艺术堪称一绝,宫殿建筑为歇山式,古色古香,独成风格,其中雕塑更是引人注目。戏楼上彩凤,引颈欲飞;檐柱上奔鹿、展足欲腾。彩绘浮雕,多是鱼虫花草;顶棚板面,尽是人物故事,显现艺术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韵味。瞻此图景,无不伸颈赞叹。
阳升观处司空山之东,有司空山门户之称。司空山方广数十里、山峰壁立,高耸入云,竹木葱茏,鸟语花香,是天然的旅游胜地。其中36峰、18溪、13涧、11洞、12石室及其他景观引人入胜。在阳升观周边,有三清峰、朝斗石、洗药池、温泉、凤凰涧、炼丹池等张司空采药、炼丹、修炼遗迹。这些遗迹经千百年,仍然纷采异呈。凤凰涧有凤鸟常鸣;朝斗石棋盘仍存;温泉水冬温夏凉,池内满生龙须菜,开千叶五色芙蓉花;洗药池水清如镜,中生荷花,每花五色相间;炼药岩岩中有臼,臼底微红,药气常香;司空池连接如“品”字,其中二池水冬温夏凉,一池冬夏常冷……好山,好水,好的人缘,吸引着古今无数骚人墨客的参观、游览、题咏。诚如宋时彭天益所说:
扶筇疑是上天台,云锁岩扃次第开。
未得路通游紫府,且随溪转上丹台。
藤萝映带皆天没,山水萦洄总地裁。
历历仙家遗迹在,清奇端不让蓬莱。 在阳升观内,有一块《重修阳升观三奇碑记》,由本县人士宋元祐进士,徽宗朝任太学博士的彭天益撰写。彭在碑记中,补记了程元佐在建观中未提及的三奇事。
其一:阳升观北面有卢琼夫妇祠,供奉卢琼夫妇偶像。程元佐建观前期,曾得一梦至一小祠宇,一女子(卢琼)出来告诉他说:“吾居此已久,请勿迁移”。程元佐非常奇怪。不久有掌管建庙者向程请示,拟将山北小祠中的塑像迁移于观内。程当即允诺,可是至卢氏祠中,见其像,与昨夜所梦者相同,于是决定不移像,而吩咐将祠庙修葺一新。
其二、当年八月十八日黄昏,工徒数百人亲见天降“星冠、绛衣、朱履”者升殿礼拜,焚香炉中。炉中始无火,而香烟芬馥,好一阵后,升真人祠,而失其人。
其三、宫观落成,举行七昼夜的醮典。选定九月二十九日始事,本是连日淫雨已历十天,至开醮日,忽然放晴,“诸山峰之间,云日五色,珍禽翔集,和声关关”,傍晚,星辉灿烂,松风阵阵、无不以为是真人鹤驾临庭、光临天子崇道奉真的盛典。
“三奇”故事至今为人们喜闻乐道。《阳升观记》碑和《重修阳升观三奇碑记》碑都列于观内,供人尝读,其碑文也各载于历修《攸县志》。
⑦ 南部三清马氏宗族是哪
四川南充南部县三清乡,得名于一座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古道观。
乐垭村的三清观,,里面分别供有3尊“元神”。按照道教的传统,它一直流传至今,平时香火不断。“三清观”建于清朝前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三清观一直被群众敬重,在当地历年香火鼎盛。因观而名,在新中国成立前,三清场就被命名为三清乡。新中国成立后,三清乡行政区域未变,其名称也未改变。
三清乡位于四川省南部县东北面。距县城45公里。东与仪陇县土门、铜鼓、赛金、复兴镇交界,南与五灵、仪陇柴井乡相连。西与楠木镇、中心乡为邻·北与长坪镇接壤,海拔高度:357米。
马家大院极负盛名,位于三清乡桡片村。
马家大院位于一处小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正对平谷,平谷远处有一座横山,其山形如帽,俗称官帽山。马家大院周围是一片小平坝。马家大院前有残存的照墙基脚,照墙正对牌坊门,牌坊门两边有方形的旗杆石,牌坊门背后就是着名的四合式院落———马家大院。
马家大院是马氏先祖马礼祥(字超群)所建。马超群曾任京城总兵,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八月,马超群告老还乡,在鞍子山下择地建宅。这里原有48座古坟,迁坟建屋后,建有48道门以示呼应。该宅院共修建3年6个月,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4平方米,有上房3间,转角房2间,左右厢房各3间,下房共有3间,厢房下房各分两层,房屋开间较大,上房面积约200平方米。
大院川北民居风味浓郁,院内门庭对称,雕梁画檐,楼廊梯道布局雅致,结构巧妙。整体建筑为单檐悬山顶,青瓦屋面,穿斗结构,左右厢房及下房均有吊脚楼道。最值得称道的是大院里的墙板、窗棂、挑角、檐边,均采用工艺高超的纯木质双层镂空雕刻、浮雕和彩绘。其中窗花远看像花,近看是字。板墙人物花草图案均有故事性,其人物表情生动,细节精美,堪称一绝。
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
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52位。当代,马姓排行第13位。
汉族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在西汉时,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
⑧ 阳升观的历史沿革
阳升观在今攸县凉江阳升观村,相传为纪念南北朝齐明帝重臣司空张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
据梁时任彦升《述异记》载,司空姓张,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苏淮阴)人,亦说岭南封州封川县人。齐明帝时,官至司空(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营建工程)。东昏侯萧宝卷嗣位后,政治腐败,虐害生民,张巴玉不满暴政,挂冠退隐,继而携全家访天下名山胜迹。初到南岳衡山,后闻攸县有麒麟山,为汉时苏隐匿居得道白日驾麟车升天之地,顿生仰慕之意,于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倾家南来。至麒麟山,见重峦叠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胜景仰,称“此足以乐吾生矣!”遂命工构屋三十余间,以安顿全家八十余口。又筑坛朝斗,结庐修道,早晚诵《太洞真经》三十九章,得其妙旨,养神育气。得葛洪子传授金液之诀火鼎之功,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梁天监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全家除留下侍女卢琼守坛外,八十余口白日升仙而去。麒麟山后来改称为司空山。
阳升观始名朱阳观,始建于唐天宝七年(748),其中仙坛,荒废年深,幸与臣整修祠宇,选有德行道流住持,永作灵山。”第二天,唐玄宗感梦中之言,遂命官吏检索郡国图籍,得知攸县于梁天监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午时,有南齐张巴玉司空举家升天的记述,大为惊叹。遂下敕勘查,在所属司空山内古迹仙坛建立祠宇。于是皇帝赐批“朱阳观”之名。
晚唐兵燹,朱阳观被毁,光启元年(885),唐僖宗皇帝敕旨修复。唐昭宗乾宁三年(896),马殷据长沙为楚藩王,闻知观内土地多被侵夺,立命观主尹契真恢复前迹。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曾为攸县县令的枢密大尉吴居实与都使同游朱陵观,以县内外每遇旱涝灾疫,前往朱阳观祈祷立时显应,大为惊叹,留诗一首,称赞这里是“静中日月长,玉宇清风赊”的“灵山”。
宋政和三年(1113)春三月,徽宗皇帝“览图籍,异其事,惜其迹废”,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转使副使程元佐来攸县主持修复朱阳观。程元佐命秉蒙郎崔援总其役,由攸县县令古康国管后勤,供百物工徒之需。凡所费用,一切都由皇上供给。修复后的宫观,规模辉宏。据程元佐《阳升观记》载,光屋柱就达一百一十根,其宫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辉煌,盛极三湘四水。宋徽宗附会张司空白日飞升的传说,御笔改朱阳观号“阳升观”。同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连下两敕,加封张司空为“太素真人”、“太素冲升真人”。九月下旬,宫观落成时,皇帝又赐《太洞真经》一部,以为镇观之宝。据说新观落成之日,“境内冠褐,大小官吏,与夫都邑之民,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填噎山谷,欢呼踊跃,瞻欢欣贺”,盛况空前。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抗金名臣爱国词人张孝祥,见阳升观山环水美,景色清秀,宫殿堂皇,香火旺盛,于是书兴大起,挥笔写下“阳升之观,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几个大字。“阳升观天下第一山”的美名,从此远扬,至今不衰。
“名山福地世应稀,楼观巍峨倚翠微。古洞云深龙化去,老松烟溟鹤归飞。”这是明时兵部侍郎王伟游阳升观后写下的着名诗句。清光绪年间加封为“宣威真人”。
唐宋以后,历代对阳升观各有修复。《楚攸司空山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天启五年(1625)、清康熙八年(1669)、嘉庆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5)、咸丰十一年(1861),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建或扩建。我们现在见到的道观,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增修的,是湖南省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道观之一。
整个宫观座北朝南偏东一十五度。进入阳升观境内,山门迎立,东额“道通天地”,西匾“法贯古今”,带着你进入道法世界。由山门登阶而上,三十一级半石阶的设计,独具匠心,据说与攸县当时建制为三十一都半(其中屯都为半都)地理暗合。中门楣额书“阳升观”三字,字体刚劲有力。过山门登七级石阶,进入前殿,护法神像威武雄壮。从前殿至中殿,又有三级石阶,中殿供张司空神像,正中檐柱上楹联为:“率全家八十余口白日升天,是明神,是活佛,独有干坤存万古;纳吾攸三十一都黎民在抱,亦名臣,亦理学,默添造化足千秋。”
每年八月十五日司空登仙日,阳升观举行盛大庙会,远近三省七县数以万计的香客,接踵而来朝拜。人们唱司空、赞司空、颂司空、瞻仰司空遗迹,司空精神传延不衰。
南齐明帝时(494—498),司空张岜,因感东昏侯宝卷昏暴天道,挂冠请休,将全家80余口带到此地,结庐修炼,传说率全家白日升天。陈天嘉四年(563)年,复有丹阳张、马二先生自称张司空弟子,在此修炼。唐天宝七年(748),玄宗敕令建观,赐名朱阳观。宋政和三年(1113),徽宗连下两敕,加封张司空为“大素冲升真人”,辰中奉大夫湖南路转运使程元佐复修
观字,赐名阳升观。全观占地3000多平方米,分前殿、中殿、后殿。1982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殿有王、马、殷、赵4神像,中殿有司空神像3尊,左右有金、吾2将侍立,两旁置捉、缚、枷、铐4种神像,横眉怒目,状甚可畏。后殿供道教至高3神像:上清、玉清、 大清,是为三清殿。又有如来、观音、十八罗汉等佛像陈列院内,表示“佛道同欢”。近百年来,迭遭破坏,神像全部被毁,中殿重檐被拆,宋徽宗敕令御碑被炸,铺屋和后殿已夷为平地。从幸存的部分建筑艺术看,保留唐宋风格。阳升观旁有新观1座,内供司空父母神像,建于晚清,现已改为小学校舍。观后5里的中山有下观1座,名紫麟宫,占地2000余平方米。二观建筑年代无考,建筑艺术据说不亚于阳升观,现分别夷为旱地和水田。1984年10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阳升观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⑨ 琼花观的相关传说
传说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当时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相传隋炀帝下扬州也是为了观赏琼花。
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宋仁宗、宋孝宗都曾移植琼花于皇宫内,均不得活。宋亡元兴,这株琼花神秘凋零而死。
琼花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花卉。琼花原物现今虽已不存,但长期以来,扬州人民约定俗成,已把聚八仙花视为琼花。琼花观作为千年古道观,历经兴衰沧桑,作为扬州着名道观和着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始终享有崇高的地位。 “明月三分州有二,琼花一树世无双”。在扬州关于琼花的传说很多。有一种说法是,琼花原生于天上,一日有仙人降至扬州,夸说琼花之美,世人不信,仙人便取出一块白玉种在土里,顷刻间发芽、长高、开花,花色如玉,人们遂称之为“琼花”。相传隋炀帝要赏此花,专门开凿运河前往扬州观赏。因为琼花有冰肌玉骨之质,它又与宋之兴俱兴,与宋之亡俱亡,故曾被人视为吉祥的象征。据说,北宋时宋仁宗曾把琼花从扬州移植到汴京御花园里,但第二年就枯萎了,只好又送还扬州,琼花到了扬州又复茂如故。金国的海陵王攻占扬州后,又把琼花连根拔起掠去,幸而有道之士太守对残根辛勤培育,才使琼花绝处逢生。南宋的孝宗听说琼花极美,又把它移往临安宫中,但琼花到了临安便憔悴无花,只得又遣还扬州。到元世祖时,蒙古大将阿木以十万兵马攻破扬州,烧杀抢掠之下,琼花终于死去。这一系列神奇的传说,都使得琼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使琼花观成为江淮一带着名的道观,以至于一般老百姓只知道琼花观的名字,却不知道有蕃釐观的名字。
⑩ 星德山的南国名山是谁写的
摘要 星子宫元末明洪武三年(1370)由知名道长张道会创建,原名三元宫,明末清初扩建。曾于清干隆四十九年(1784),嘉庆十二年(1807),道光九年(1829)几度重修形成古道观建筑群。建筑群全部皆为石料结构。皆建筑位于星子山顶,故称“星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