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紫药水红药水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使用它们呢
红药水是“红汞”,紫药水是“龙胆紫”,它们的化学成分不一样。
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外用消毒。和碘酊、络合碘一样。涂抹在需要消毒的部位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红药水和紫药水不能同时用,两者混合将失去消毒的效果。
除了外用消毒以外,紫药水还普遍用于体表标记。在皮肤上用紫药水画个记号,方便定位。
‘贰’ 紫药水和红药水有什么区别
1、红药水和紫药水区别之成分不同
红药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二百二”,它的学名叫做汞溴红溶液或者是红汞,颜色是深红色的,红药水的主要成分是红汞,是其1%-2%的水溶液;而紫药水的学名是龙胆紫或者是甲紫,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紫,是其2%的稀释溶液,颜色是紫色。
2、红药水和紫药水区别之作用不同
红药水是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的,它主要是用于小面积的皮肤或者是粘膜损伤,比如说手指割伤,腿部小面积擦伤等;紫药水主要的作用就是消毒、防腐、杀菌,另外它对皮肤还有一定的收敛作用。
3、红药水和紫药水区别之药效不同
红药水的穿透性比较小,抑菌作用一般,消毒效果并不是很好,如果使用的时候遇到了碱性的环境或者是有机物那么其消毒作用会大大降低;紫药水的杀菌作用要强一些,特别是对念珠菌、葡萄球菌等杀灭作用更强,对于治疗皮肤伤口感染、口腔溃疡、鹅口疮以及小面积的烧伤等都有比较不错的效果。
4、红药水和紫药水区别之药物禁忌不同
红药水当中是含有汞元素的,有一定的毒性,如果大面积使用容易导致汞离子进入人体引起中度,所以红药水不能用于大面积的创伤消毒,而且它也不能和碘酒同时使用,否则两者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有剧毒的碘化汞;紫药水具有收敛作用。
所以当伤口化脓感染时是不能使用的,否则会在伤口表面形成结痂,这样就阻碍了脓液流出,加重感染。
(2)红药水是什么样的图片扩展阅读
1、红药水的正确使用方法:
红药水的药理成分主要是汞溴红溶液,它的作用效果,一般就是普通的消毒,用于小伤口中或是皮肤小创面的消毒,所以说如果创伤较大的,或者是伤口很大的并不适合使用红药水,大家一定要明了,以免伤品延误了最佳处理时间。
2、紫药水的正确使用方法:
紫药水的成分含有龙胆紫稀释溶液,杀菌消毒效果相对高于红药水,一般使用于皮肤的创伤感染,还有对于一菌病有着很好的杀灭之作用,比如:念珠菌、葡萄球菌等。还有着一定的防腐杀菌之作用,也没什么刺激性。
3、红药水与紫药水的使用禁忌
红药水含有金属汞成分,而金属汞对于人体健康是害的,所以大伤口或是口腔内的消毒,一定不能使用红药水。还有红药水不与能碘酒一起使用消毒清理伤口,以免中毒。
紫药水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所以在伤口引起感染化脓时,一定不能使用紫药水,以免加重伤口的感染。
红药水与紫药水虽然是我们家庭的常用药,它们也有一定的疗效之区别,但是如果真的受伤了,还是建议到医院查看一下伤情,再根据医生的医嘱来使用药,避免对于身体的健康带来二次伤害。
‘叁’ 红药水和紫药水有什么区别
1、名称不同:红药水又叫红汞,紫药水一般称甲紫。
2、成分不同:红药水是含荧光素母体的有机汞二钠盐,其结晶有绿色金属光泽;紫药水为氯化四甲基副玫瑰苯胺、氯化五甲基副玫瑰苯胺和氯化六甲基副玫瑰苯胺的混合物。
3、功用不同:红药水是消毒防腐药,用于表浅皮肤黏膜创面消毒及手术前局部消毒;紫药水用于皮肤和黏膜的化脓性感染,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于烫伤、烧伤等。
(3)红药水是什么样的图片扩展阅读:
红药水的注意事项:
1. 本品为含有机汞的消毒药,在酸性液中可析出。
2. 不可与碘酊同时涂用。
3. 不可入口。
4. 不可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汞剂吸收中毒。
5. 长期连续使用可影响肾功能。
紫药水的注意事项:
1. 大面积破损时不宜使用。也不宜长期使用。
2. 哺乳期妇女乳房部位用药需要防止婴儿经口吸入。
3. 治疗婴儿口腔念珠菌病时,涂药后应暂时把婴儿面部朝下,以避免药物咽下的可能性。
4. 有实验报告表明动物全身性吸收甲紫可以致癌,有的国家规定本品只能由于局部未破损皮肤,严禁内服。但是目前国内未见有关甲紫致癌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肆’ 红药水怎么样,好用吗
红药水,又名汞溴红,俗称“二百二”,呈暗红色。红药水为2%汞溴红水溶液,是一种作用较弱的消毒防腐药。其杀菌、抑菌作用较弱但无刺激性,适用于新鲜的小面积皮肤或粘膜创伤(如擦伤、碰伤等)之消毒。红药水不能与碘酒一齐使用。因为红药水中的红溴汞与碘酒中的碘相遇后,会生成碘化汞(HgI2)。碘化汞是剧毒物质,它对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能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能引起皮肤损伤,黏膜溃疡。如果碘化汞进入人体后,还会使牙龈发炎,严重时可使心力衰竭,所以在伤口处不能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
‘伍’ 蓝药水和红药水有什么区别,求详细说明用处
蓝药水,即龙胆紫溶液;红药水,即红汞,二者主要区别如下:
一、药水颜色不同
1、龙胆紫溶液:呈蓝紫色的溶液。
2、红汞:红色带荧光的溶液。
二、成分不同
1、龙胆紫溶液:其1%~2% 溶液俗称紫药水,是人们所熟悉的外用药。龙胆紫为一种碱性阳离子染料,因其阳离子能与 细菌蛋白质的羧基结合,影响其代谢而产生抑菌作用。
2、红汞:光黄经溴化后,与乙酸汞作用,再溶于氢氧化钠中,经浓缩、干燥而得。
三、作用不同
1、龙胆紫溶液: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对白色念珠菌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它杀菌力强,对组织没有刺激性,也没有毒性和副作用。
2、红汞:其杀菌、抑菌作用较弱但无刺激性,适用于新鲜的小面积皮肤或粘膜创伤(如擦伤、碰伤等)之消毒。
‘陆’ 红药水是什么颜色
红药水又名红汞或汞溴红,是红汞的2%水溶液,呈深红色,为汞的有机化合物,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但其消毒防腐作用比紫药水弱,适用于消毒皮肤和粘膜表面上浅而细小的创口。
‘柒’ 红药水的作用是什么啊
红药水是含2%红汞和98%酒精或水的酊剂,属于汞溴红水的一定配比的溶液,其主要的功效就是帮助皮肤进行杀菌的作用,但是一般这种药水的穿透力比较差,因此杀菌的效果是有限的,另外,红药水如果遇到碱性环境的话,会使药物效果减弱。
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红药水了,特别是在大医院里,红药水几乎成了“文物”。最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红药水穿透力很弱,只有较小的抑菌作用,有机物或碱性环境都会降低其作用,所以消毒效果并不可靠。
还有就是红药水是含有重金属汞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有毒。尤其不能用红药水去消毒那些大面积伤口,很容易造成汞中毒。此外,对汞过敏者也不能使用。
(7)红药水是什么样的图片扩展阅读:
由于担心潜在的汞中毒,199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其划分为“未经试验”分类,并停止在美国境内使用。
在日本,到2019年为止只剩下三荣制药有生产,但日本政府考虑到汞污染,规定红药水只能生产至2020年底为止,三荣制药配合政策决定2020年底之后停产红药水。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在使用红药水。
红药水不可以和碘酒混用。由于红药水是汞和溴的化合物,碘酒含碘。如果混合使用,红药水中的汞和碘酒中的碘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碘化汞。碘化汞对机体组织有腐蚀性和毒性,轻则破坏皮肤组织,发生红肿、水疱,重则引起皮肤中毒,导致伤口化脓。
‘捌’ 红药水和蓝药水分别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红药水(又名红汞或汞溴红,俗称“二百二”,呈暗红色)为2%汞溴红水溶液,是一种作用较弱的消毒防腐药。其杀菌、抑菌作用较弱但无刺激性,适用于新鲜的小面积皮肤或粘膜创伤(如擦伤、碰伤等)之消毒。常用于一般性小外伤和皮肤粘膜创面的消毒,以及外科、五官科小手术前的皮肤和泌尿道消毒。由于它的穿透性很弱,只有较小的抑菌作用,遇有机物和碱性环境均会降低其作用,所以消毒效果并不可靠。
注意:红药水有轻微毒性不能用于口腔内及已感染化脓创面或大面积深部创伤,另外对汞过敏者禁用,且不可与碘酊一起使用。红药水比较稳定,但贮存时易受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而析出沉淀,使浓度降低,故应注意密闭保存。
紫药水(又名龙胆紫、甲紫)是甲紫的2%的酒精溶液,呈紫色。具有杀菌、收敛(拔干)作用。该药对人体无害,无刺激性。由于它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选择性的灭活作用,特别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念珠菌等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所以临床上用0.1%~1%的水溶液治疗皮肤及粘膜创伤感染、湿疹、癣症、鹅口疮、口腔溃疡、舌炎等症,也可用于小面积的烧伤。
注意:紫药水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不敏感,因而对深部感染就不适用。另外紫药水收敛性较强,易使创面结硬痂影响渗出物的排出,同时使痂下细菌繁殖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故不能用于较深的创口、化脓性伤口及大面积烧伤、汤伤创面等。应置于遮光、密闭的容器中贮存以防药效降低。
‘玖’ 请问红药水是什么东西
红药水,又名汞溴红(Mercurochrome Solution),俗称“二百二”,呈暗红色。红药水为2%汞溴红水溶液,是一种作用较弱的消毒防腐药。其杀菌、抑菌作用较弱但无刺激性,适用于新鲜的小面积皮肤或粘膜创伤(如擦伤、碰伤等)之消毒。用荧光黄经溴化后,与乙酸汞作用,再溶于氢氧化钠中,经浓缩、干燥制成红药水。红药水为非处方液体药剂,不能与碘酒一起使用。
‘拾’ 红药水和紫药水有什么区别,它们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样的外伤不能用
红药水和紫药水,都是用于表面消毒的药物。红药水也就是红汞,而紫药水就是龙胆紫溶液。都是用于表面消毒,不适合用于深层组织的消毒!你好,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您说的的红药水和紫药水都是,消毒用药,两者最好不要在一起应用。|+|红药水又名红汞或汞溴红,是红汞的2%水溶液,呈深红色,为汞的有机化合物,有一定的消毒作用。但其消毒防腐作用比紫药水弱,适用于消毒皮肤和粘膜表面上浅而细小的创口。紫药水又名甲紫或龙胆紫,是甲紫的2%的酒精溶液,呈紫色。能直接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而起到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霉菌等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杀菌力比红药水强,刺激性小,适用于皮肤、粘膜的感染伤口,如鹅口疮、口唇疤疹。口腔粘膜溃疡以及小面积烧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