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防空导弹长什么样国产怎样画
我猜大概长这样
Ⅱ 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的导弹是什么样的
美国的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收藏和陈列的展品实在太多太多,这里就挑馆内的导弹说说。这是因为地球人都知道,美国人最喜欢炫耀的武力就是其“空中优势”,海外最强的军力,就是航母战斗群。而航母上最有力的打击武器,则是舰载机。
如我等再细看,就会发现,现战机上的终极武器,则是规格不等导弹。而导弹已不单单是舰载机的锐器,老美的水下潜艇、陆基远程的真正打击力量也都是导弹。
所以说,现如今战争中最致命的武器,不是火炮机关枪,不是自由落体的重磅炸弹,而是各种功能不一的高科技自动寻的导弹。
今天,我国的东风21D中程弹道导弹之所以被美军确认:其用来反航母是可行的,就是因为咱们的东风21D与潘兴II,都采用了末端机动的可调节操纵舵(见图,两导弹前段都有4小翼,说明导弹具备了末端飞行时能机动或修正弹道的能力;都采用了激光陀螺数字惯导、卫星定位和区域比对导控等多重制导方式,可确保命中精度,打大型航母完全可行。
在对比了SS20弹上毛熊的粗暴与生猛后,诸位就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军迷爱说“最大的美粉是兔子,”也更容易明白“走美帝的路,让美帝无路可走······"这其中的快意恩仇了。(注:现我国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故军迷愿戏称之“兔子”)
由于华盛顿的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内陈列的展品实在太多太多,而本文的篇幅所限,只能到此打住。
Ⅲ 发射导弹时这些东西是什么
由于存在大量的精密电子和机械动作部件,导弹在长期储放的过程中,对于潮湿、盐雾等不利因素非常敏感。早年的导弹,曾经因此而不得不频繁拆开检查和维护;然而这种拆装检查的过程,本身就很容易引发维护失误引起的故障,导致导弹性能失常或者失效。因此后来的导弹,通常都会尽可能的强调储运和发射的一体化;利用发射筒将弹体密封起来,实现湿度恒定、气体成分恒定(比如经常充填氮气,保持在无氧状态)、隔绝外来盐雾等。在强化导弹本身的可靠性和维护性设计(比如在发射筒外,就能够联通自检电路,对导弹情况进行诊断);现代导弹,往往可以在发射筒内呆上很多年。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弹种,比如极度强调减小空气阻力的固定翼机载导弹,那就没有选择,只能裸挂。为了提高发射反应速度和可靠性、减轻重量,现在大量导弹都使用了易碎口盖设计,以取消机械开盖动作。其材料多种多样,从玻璃钢到聚氨酯泡沫都有大量使用。
Ⅳ 能不能给我一些这个导弹的图片,要里面的导弹的图片,或发射时的,不要装起来的
导弹种类、型号太多了,随便选了一张
Ⅳ 要各种导弹的资料和结构示意实物图
分太少了~~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摘要 介绍了长征三号甲(CZ-3A)运载火箭的结构和总体性能。CZ-3A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1种液体运载火箭,它采用了多项新技术,特别是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四轴平台、冷氦加温增压、氢能源气动机伺服机构等4项重大新技术。
作者单位: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
文章有图,网络知道放不上去,故给你网站地址观看:
http://www.calt.com/information/magazine/9905/990501.htm
http://www.calt.com/-------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要求加分!!~~~~~
Ⅵ 美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构造上是什么样的
“海尔法”导弹由导引头、战斗部、自动驾驶仪舱、发动机和作动系统组成。采用模块式设计方式,可选用不同的制导方式,配装不同的导引头。全弹长1.779米,弹径177.8毫米,翼展330毫米,发射质量43千克,贮存期限为10年。
该导弹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制导系统由激光导引头、自动驾驶仪、作动系统组成,总重为9000克。导引头长330毫米,最大直径152毫米,重5400千克。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外径为146毫米,长943毫米,推力丸18.6千牛。采用双锥串联型聚能破甲装药战斗部,破甲厚度500毫米。
Ⅶ 导弹怎么飞的最好有个解剖图 我想研究一下。
导弹按发射点和目标位置通常分为: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地地导弹;从地(水)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地(舰)空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空空导弹;从空中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空地(舰)导弹;从水下用潜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潜地导弹;从水面舰艇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舰舰导弹;从岸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岸舰导弹;用于拦截敌方远程弹道导弹的反弹道导弹导弹;用于击毁敌方坦克等装甲目标的反坦克导弹;用于摧毁敌方雷达的反雷达导弹等。除此之外,导弹也可按照飞行方式分为:在大气层内以巡航状态飞行的巡航导弹;穿出稠密大气层按自由抛物体弹道飞行的弹道导弹。导弹还可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导弹系统由推进、制导、弹头、弹体结构和弹上电源等五个分系统组成。
推进分系统是用于推进导弹飞行的装置,亦称动力装置。它主要由导弹发动机和推进剂供给系统组成。已用于推进导弹飞行的发动机种类很多,通常分为火箭发动机和空气喷气发动机两大类。采用化学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固-液或液-固火箭发动机等;采用空气喷气发动机的有: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以及V-1用过的脉动冲压喷气发动机等。还有一些是上述两类发动机的复合品种,如其中有一种用于地空导弹助推加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当推进剂烧完后,燃烧室打开堵盖,引入冲压空气,注入燃料,同时打开喷管喉部或抛掉喷管,扩大通道,变成冲压喷气发动机的燃烧室,转入冲压式的工作状态(图2)。导弹选用发动机的准则是:①根据发动机工作的环境条件选择。如不用空气中的氧助燃,可以在大气层以外工作,应选用火箭发动机;靠空气中的氧助燃,在大气层工作,应选用空气喷气发动机。②按发动机工作时间的长短选择。火箭发动机单位推力的重量很小,但每单位推力每秒钟所消耗的推进剂量很大。相反,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其单位推力的重量很大,但每单位推力每秒钟燃料的消耗量很小。因此,只需短时间工作的,如地地弹道导弹、空空导弹等,应选用火箭发动机比较合适;需要长时间工作的,如战略巡航导弹的发动机要工作一小时以上,最好采用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③根据用途选择。如用作航天器的运载火箭,常选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而战术导弹则更多的是选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制导分系统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等,使导弹能稳定而准确地飞向目标,是导弹区别于无控火箭和普通炮弹的主要特征。它的理论基础是工程控制论。导弹产生控制力矩的方式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调整活动舵面;另一类是改变推力方向(如摆动喷管、燃气舵或游动发动机)。不论哪种方式,控制信号都来自制导分系统的敏感元件。但这个信号很微弱,需要经过放大和变换,作用于伺服机构,才能推动舵面或摆动喷管等。
通常用命中精度来描述导弹命中目标的准确程度。对打固定目标的导弹来说,其表达术语称为圆公算偏差。它是一个长度的统计量,即向一个目标打多发导弹之后,要求有一半导弹能落入以目标为圆心,以圆公算偏差为半径的圆圈内。要使命中精度高,最重要的是制导分系统的精度要高。这是导弹的一个重要技术关键。战略导弹攻击的是固定目标,其惯性制导分系统又不易受外界干扰,问题还比较单一。而战术导弹,所攻击的目标多数是活动的,其制导分系统不但要不断地接受控制飞行的信号(如无线电信号),而且还要避免敌方干扰。因此要求设计和制造精度高而又能避免干扰的制导分系统。无线电制导的防空导弹必须采用抗无线电干扰措施。近程反坦克导弹多用有线制导,也可用红外制导或激光制导,80年代有些国家又在研究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的制导。
弹头分系统是导弹用于毁伤目标的专用装置,亦称战斗部。它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等组成。战略导弹都用核弹头。战术导弹多用常规弹头。不论是常规弹头、核弹头,还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弹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都很快。
弹体结构分系统用于安装弹上各分系统的承力整体结构。首先要求它比强度高,即强度高重量轻,因此常用优质轻合金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等)和玻璃钢等复合材料制成。其次是它的外形设计须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地空、空空等导弹,其空气动力学的外形是影响其飞行性能的主要因素。与飞机相比,导弹飞行时间短,对升阻比的要求相对可低些。但导弹飞行速度快,要求有更高的机动飞行能力。战略弹道导弹,其弹头再入大气层时要过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关。因此,再入气动防热是战略弹道导弹弹头制造的一个特殊问题,需把空气动力学、工程热物理和材料工艺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如弹头在再入大气层后,还要求能作机动飞行,弹头结构的设计则更加复杂。
弹上电源分系统是用于保证导弹各分系统正常工作的能源装置。除弹上电池外,通常还包括各种配电和变电装置。对电池的要求是单位重量的贮电能量越大越好,常用的有银锌电池等。有的导弹如巡航导弹,也可以用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带动小型发电机发电。
地面(机载、舰载)设备系统包括用于导弹运输、测试和发射等地面设备及机载、舰载等特种设备,是导弹武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导弹的种类繁多,使用的地面(机载、舰载)设备也多种多样。一般说来,它需完成运输、起竖对接、测试、加注推进剂、供气、保温、发射和导引等项任务。有些导弹的侦察、瞄准和指挥设备,也包括在地面(机载、舰载)设备之内(见导弹地面设备)。导弹地面(机载、舰载)设备,须力求简单可靠,操作方便,易于隐蔽机动。其具体组成取决于导弹类型、导引方法和发射方式。战略导弹如何机动发射,已成为提高其生存能力的一个十分复杂而困难的问题(见导弹发射方式)。
侦察瞄准(探测跟踪)系统许多战术导弹的侦察瞄准(探测跟踪)系统可以是弹上的一个装置,也可以是地面制导设备的一部分。但在战略导弹中,侦察瞄准和制导是明确地分为先后的。特别是战略核导弹用的侦察瞄准系统,有的国家已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系统,其中包括综合利用测地卫星、侦察卫星等获取的信息,以及其他经济、军事情报的成果,来最后确定打击目标的准确坐标。并据此规定射击方向和装订射击诸元,使发射后的导弹能按要求自动地准确导向目标。
指挥系统用于指挥员对所属部队发号施令,沟通上下级指挥机关之间以及和友邻部队之间信息交换的技术设备的统称。其具体组成按导弹类型不同而有差异。由于现代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武器的速度、射程、精度与威力大大增加,争取时间和提高指挥效能已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这对导弹部队尤为重要。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指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自动化水平,改进设备性能,使其具有及时、准确、可靠、保密、抗干扰和在核战争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并根据军队指挥的系统性要求,将不同使命的导弹指挥系统,按作战编成和指挥序列,分别列入全军的自动化指挥控制通信(C3──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系统之中。
Ⅷ 世界上第一枚导弹什么样
二战时期,德国研制的V1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导弹;而其同期研制的V2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从发射时间看,是V2早;而从对当时的影响和名气来讲,是V2。以下是研制和首发详情: V-1飞弹是德国人研制的第一枚巡航式导弹,即有翼导弹。它的起源是无人驾驶飞机。1929年10月,美国人查尔斯凯特林和埃尔默斯内利成功地使一架装有自动控制装置的试验飞机在弗吉尼亚州的海军机场飞行了15分钟,但由于资金困难,试验被迫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在佩内明德研制了一种FI—104无人驾驶飞机,即后来的V—1飞弹。主要组成部分是弹体,助推发动机,主动发动机,制导部位和战斗部。V—1飞弹采用自主式磁陀螺飞行控制系统,保障将飞弹导向预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规定高度和航向进行水平飞行,然后向目标俯冲。V—1火箭重2200千克,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脉动式空气发动机,飞行距离达240千米,战斗部装药700千克,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火箭飞行。 1944年6月13日凌晨,一颗颗火球拖着刺耳的尖叫声从2000米高度落入伦敦,发出一阵猛烈的爆炸声并燃起大火。英国空军出动战斗机群进行侦察和拦截,发现是一种外形似飞机但无人驾驶的新型武器,这就是纳粹德国的V—1型火箭。 从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德军共向英国发射了8070枚V—1型火箭,有23000多所建筑物被彻底摧毁,5500余人被炸死。但由于这种火箭的精度较低,飞行速度也很慢,其中有46%被英国地面防空炮火击落,有25%因自身故障而坠毁,只有29%有效地轰炸了伦敦。1944年,从德国试验基地发射升空的V—2火箭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 1944年9月8日傍晚,英国的伦敦遭到更猛烈的来自空中的袭击,德国使用了威力更强大的V—2火箭。这是世界上投入战争的第一枚弹道式导弹。这种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V—2火箭重13吨,载有重1吨普通炸药的弹头。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最大飞行速度达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弹道高度80—100千米。在半年之内,德军在战争中发射V—2火箭共4320枚,其中对英国发射了1402枚,落到伦敦市区的有517枚,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V—2导弹是单级液体地地弹道导弹。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部战线使用过身管长39米,射程为120千米的“巴黎大炮”,它的炮弹是空气阻力很小的大气层的上层空间飞行的,所以飞行距离很远。德国军械学家由此认为,只要使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更长的时间,射程就会进一步增大。1929年末,德军制定了研制大型火箭的计划。瓦尔特多恩伯格是德国陆军研究火箭的发起人之一。1932年10月,他把维冯布劳恩请到自己的研究所,要他领导对军用火箭的研究工作。布劳恩最初着手研究的是使用液体燃料的A—1火箭,并在柏林郊区库姆梅斯多夫的试验台上进行过地面试验。1934年,在北海的博尔库姆进行了A—2火箭的飞行试验。接着,1937年12月又在波罗的海进行了A—3火箭的发射试验。1939年,完成了V—2导弹的前身A—4火箭的基础试验。1942年10月3日,从佩内明德向波罗的海首次发射V—2导弹并获得成功。 V—2导弹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75%的酒精(3.5吨)和液氧(5吨),采用带程序装置及计算飞行速度仪器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统,垂直发射。战后,美国从德国俘虏了冯布功恩等几十名火箭专家及图纸资料,苏联占领了佩内明德地区后,也缴获了部分火箭制造设备,仪器,并俘虏了部分技术人员。因此,V—2导弹成为这两个国家研制弹道的样弹。 注:由于这里只能发一张图片,故只发了V—2,要看V-1,可去我的共享资料。
麻烦采纳,谢谢!
Ⅸ 导弹的外观有哪些特点
导弹除了有以上内脏外,还有一副不平凡的外表,它们大都是锥形脑袋,圆柱形身体,有的大型导弹戴着红帽子,全身乳白色,直立时像一位披着银白色铠甲的武士。而有的导弹浑身却像花蛇一样,涂着斑斓的伪装色。
与飞机相比,导弹的“翅膀”似乎已经“退化”了。长在导弹身体上的翅膀叫“弹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导弹都带有弹翼,即使有,也是又短又硬,形状各异。有三角形的,棱形的,箭头形的,后掠形的。它们不像飞机那样长在机身两边,而是呈“X”型分布在弹身的周围。它们是导弹产生升力和侧力的主要部件。
在弹翼后面,还装置着几个小翅膀,那是舵面,它可以根据控制系统发出的信号转动,帮助导弹改变飞行航迹。
导弹尾部的稳定翼和那上面的副翼,就像箭尾部的羽毛,能起稳定作用,可以使导弹在飞行中不随意旋转。
Ⅹ 现代导弹图片及内部结构
导弹(英语:Missile)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有翼导弹作为一个整体直接攻击目标,弹道导弹飞行到预定高度和位置后弹体与弹头分离,由弹头执行攻击目标的任务。
分类:
如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按作战任务可分为:战略导弹、战役导弹和战术导弹;
按射程可分为:洲际导弹、远程导弹、中程导弹和近程导弹等。
现代导弹武器呈现出远中近程兼备、固体液体型号俱全、核导弹常规导弹并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