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识别历代紫砂壶的印鉴款识
1.鉴别紫砂器第一要了解艺人的手法,一个人有一个手法。经常真品与假品对照。第二看泥色。第三看图案,仿古的东西一般一件东西一个图章款。
2.明代紫砂壶上无图章款,都是刻自己的名字。
3.清代早期壶流里的眼都是一个大眼。几个细密的眼在时代上就晚了。就与民间使用茶叶泡茶有关系。
4.干隆紫砂壶器表纹饰微微凸起,是将调好的泥浆用笔慢慢堆画出来的。泥浆必需研得与墨一样细腻,然后用毛笔画,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
5.陈鸣远生于康熙死于干隆,在技术上是个了不起的人。
6.紫砂包金漆的东西是在干隆以后出现的。
7.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壶为干隆时期的风格。
8.紫砂胎描金漆竹节式壶,为太平天国时期的。
9.紫砂器制作的原料是埋在岩层下面的泥土,有泥中之泥的说法。紫砂比例的多少决定胎色。
10.20—30年代时顾先生等人在上海做过一批仿紫砂,都不落款。
11.南京、扬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壶真品,是出土的,它们的风格和泥色都相同,可看出明代紫砂壶的气魄大,胎泥粗。
12.清道光“行有恒堂”款紫砂梅花诗句壶,为假品。此壶底款“蒋贞祥造”,蒋贞祥是晚清光绪人,与道光“行有恒堂”款年代不符。
13.看了许多陈曼生刻诗的壶,底款多数篆“阿曼陀室”,没有写过“陈曼生制”,这点应注意。
14.古代人作壶的款时,字头对头流,字尾对着柄。
15.“宣统元年正月元日”款的紫砂壶,壶柄尾部分别有“大生”“裕林”“迪恩”“东溪”“寿珍”等名款。这些人都是光绪时人。大生和迪恩是兄弟关系,姓范,一家人都作壶。
16.嘉庆四年款红砂小壶为真品。
17.“松鹤轩”款紫砂壶,为民国时期作品。“松鹤轩”是上海一个铺子的名称。此壶刻字人叫“若水”,号叫姚寿铨。
18.“黄玉麟”款紫砂树根式壶是真品,为晚清同治光绪时的。
19.“阳羡邵友兰制”款带屉诗句紫砂壶,是真品,清道光年的。邵友兰是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
20.“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壶。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壶是造型硕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风格。但壶身文字为后刻。“适园主人”是谁不清楚。
21.“杨彭年”款描金山水紫砂壶。杨彭年是嘉庆、道光时人。此壶为真品,泥色较标准,胎泥及做的工艺,都具有杨彭年制壶的风格。
22.“志远”款阴阳文紫砂扁方壶。清道光真品。壶底有“茶熟香温”款。
23.“国良”紫砂提梁式过。晚清时作品。国良原名为俞国良,1938年殁。死时60多岁。
24.“邵亮生”款紫砂小扁壶,邵亮生是晚清人。
25.“笨岩”款紫砂扁壶,是清同治作品。
26.“味泉”款黑砂竹节式壶,清嘉庆作品。
27.“赦记”款紫砂雷纹螭纽壶,作者是邵权衡,清同治时人。他曾孙现在还在宜兴紫砂厂里工作。
28.“冰心道人”款紫砂刻诗壶。“冰心道人”可能是程寿珍,为清同治时生民国二十几年殁。
29.“康熙年造”款黑砂铜提梁壶,清光绪作品。这类壶宜兴烧好后,到烟台去烧黑。
30.“康熙辛卯年制”款紫砂扁壶,壶盖里有“宜兴紫砂包用”章,“包用”章的出现到清晚期了。
31.“宣统元年”款米色砂小壶,壶柄有“宝鳞”二字,是宣统时工匠姓宗。
32.王南林是清干隆时艺人,给宫廷里做过御器。
33.“项圣思”款紫砂佛手式杯,“圣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为假品。圣思何时人不详。南京博物院有件圣思款桃杯,很精致。
34.“史宝丰造”紫砂堆花小方花盆。是嘉庆、道光时作品。
35.紫砂挂釉器皿从干隆时开始的。共烧二次,先烧胎,要1000多度。器里挂白釉的东西,挂釉后再烧700多度。
36.清干隆紫砂画彩山水大笔筒,为典型干隆作品。底部为避免磨伤,刷一层黑漆。干隆紫砂笔筒有的器表开小纹片,其原因是原来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干后又刷上一层稀的细泥的缘故
2. 请问这壶是清朝同治还是民国仿制
底款是同治年的,制式也符合年代。应该是同治年的瓷器,不是仿制。
3. 请问这壶的底款是啥字,谢谢
这壶的底款是:阳羡蒋裕泰制。
款识:“阳羡蒋裕泰制”。
蒋裕泰【清】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善釉彩。裕泰陶器店创立于清光绪年间,店主蒋贞祥,所订制茗壶刻铭“蒋裕泰”,底钤“阳羡蒋裕泰制”。
4. 请问谁有清代紫砂壶大师名单啊。我要找一个叫什么友庭的一个人
清代紫砂壶名家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干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干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干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干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干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着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干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干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端口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于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于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于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于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于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于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干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干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黄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于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干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干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干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陆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干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书法唐宋,所制壶碟杯盘,无不精美 。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于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于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于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于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5. 同治粉彩提梁壶现在值多少钱啦
底款是篆书印刷体,新仿的,自己在家泡壶茶喝着玩儿还行。
6. 清代鼻烟壶鉴别
清代鼻烟壶的鉴别
鼻烟壶最早出现于清代,康熙时期产鼻烟壶数量不多,市场价格较高。康熙画珐琅彩鼻烟壶以铜胎、玻璃胎为多,瓷胎极为少见,画面大多为西洋画法绘制。康熙青花鼻烟壶与康熙年间其他瓷器风格相似,早期不落款,后期大多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寄托款。有一种写“成化年制”的,其中“年”字写得又斜又草,像“多”字,古玩行把这种款称为“多年”款,是可确认为康熙车制鼻烟壶的依据。康熙青花鼻烟壶有底足,用青花画两个圆圈,称为“双蓝圈底”。粉彩鼻烟壶是雍正年间开创的新品种。雍正年间所制鼻烟壶,无论何种材质工艺均是细致入微,一丝不苟,风格文雅纤细。干隆年间瓷鼻烟壶数遗巨多,珐琅彩、粉彩、青花、单色釉、仿五大名窑筹,品种丰富。大多书写“干隆年制”款。干隆每制雕瓷鼻烟壶多落年款或图记款,嘉道以后多属人名款。道光年间雕瓷鼻烟壶最有特色,水平最高,有一批雕瓷高手出砚,如陈国治,王炳荣等。嘉道人受喜爱紫砂器的影响,紫砂鼻烟壶的生产日益增多,至同治、光绪年间更盛。嘉道年间奇形鼻烟壶数最增加,如双联、三联、人物形,动物形等,以民窑产品为主流。道光以后,瓷质鼻烟壶抬釉比干隆时期粗糙,胎土不细,砂性大,施釉稀薄,口沿处常见“暴釉”现象,而且常有杂质。
套玻璃鼻烟壶
套玻璃鼻烟壶是指由两种以上玻璃制成的器物。据史料记载,在康熙时期己有套玻璃这一品种。它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在料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料,之后在外套的这层料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做花纹。套料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
清代着明学者赵之谦在光绪六年(1880)所撰写的《勇庐闲诘》一书中写道:“套之色有红有蓝……更有兼套二彩、三彩、四彩、五彩或重叠套,雕镂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光明艳烂若异宝。”通过记载,我们基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康熙到干隆时期套料鼻烟壶的一些粗略情况。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看,套料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第一种是涅白地套一色彩鼻烟壶,有涅白套蓝、套红、套深红、套粉红、套橘红等。套玻璃鼻烟壶以此类居多,如白套蓝岁寒三友图玻璃鼻烟壶、白套红龙凤玻璃鼻烟壶、干隆款白套橘红海棠花玻璃鼻烟壶等。
第二种是彩玻璃地套彩玻璃鼻烟壶,有黄地套红、红地套黄、黄地套绿、黑地套红、蓝地套更豆红等,如干隆款蓝套豇豆红袱系纹鼻烟壶、黄套绿蝈蝈鼻烟壶、黑套豇豆红花卉鼻烟壶等。
第三种是涅白地套多色鼻烟壶,有白套二色、三色,以至最多者有八色,如白套粉红、橙红、清蓝盆景鼻烟壶和白套八色博古图鼻烟壶,后者是目前见到的套色最多的鼻烟壶,有粉红、绿、酱、紫、宝蓝、天蓝、浅黄、黄共八色之多。
第四种是彩玻璃地套多色鼻烟壶,有宝蓝色套双色等,如宝蓝色套红、绿瓜果纹鼻烟壶。
第五种是透明玻璃套彩鼻烟壶,包括套一色和套多色两种,如透明玻璃套紫色鱼纹鼻烟壶和透明玻璃套白、绿几何纹玻璃鼻烟壶。
玻璃套料螭龙纹鼻烟壶 清 高7·3厘米 估价:RMB60000-80000
白色玻璃上套各色彩料,刻出红、绿、黄、蓝、粉红等色螭龙,色彩艳丽,形制规范。
五色套料花卉纹鼻烟壶 清中期 高6·5厘米估 价:RMB30000一50000
霏雪地外套红、绿、蓝、粉、黄五色,壶身通体雕花卉纹,足部雕花篮形。有微伤,配紫晶盖。
透明地套红料螭龙纹鼻烟壶 清中期 高6·7厘米 估价:RMB4000一5000
圆口,椭圆形圈足,壶腹正反两面分别浮雕螭龙,掏膛精湛,晶莹剔透,为套料鼻烟壶精致之作,别具一格。
7. 怎么鉴别鼻烟壶是现代的还是清朝的
1、掏膛不同。
以天然材质为例,掏膛具有一定的厚度,并且随壶身形状成形。当时京作、苏作在这方面工艺特别考究。上好品可以漂在水上不沉下去,因此“水上飘 ”为当时工艺所特别追求,如今也是鉴赏标准之一。用壶杓测探它的深浅或者左右测探它的壶肩就可以知道它的掏膛功力是否到位了。
如果掏膛只有一孔稍微有些扩大,壶身还是以壶肩处为主,现代工具很难测探到,则可立即断定为近代仿品或新品。
2、瓶口不同。
瓶口有大口小口两种。据说大口比小口略早,虽然众说纷纭,但它的特点还是不变的。其壶穿孔与壶口一定是同心的双圆,并且壶孔偏离正中或者凿孔欠圆则不够严谨。上大下小或是上小下大都不是真品,特别是高级的壶类其中穿杓口必然上下圆宽一致至颈部连接掏膛。
壶口有平面与略凹两种型式,都与瓶身呈九十度,有南平北凹的说法。这两种表现都只见于清代制作风格,后仿品亦相当接近,而近代仿品多为钝圆状。
3、底足不同。
清代烟壶底足很多样而且制作精致,和清代官窑瓷器的底足如出一辙。虽样式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它们都具有相当严谨的做工。不同的壶型搭配一定的足底,便是精美佳作。若是官造珍品,此一现象就更为明显了。
4、身型不同。
鼻烟壶式样虽然多样,但除了官造壶同样表现制度器形为茄型套壶以外,款式相同者甚多,只有看它们的材质,工艺,年代来区分。老壶的线条非常流畅自然,壶型规整大方,虽然它的细部雕刻各有不同,大形却没有太多改变。
5、皮光不同。
因为烟壶的代代相传,使用时间之久,除了库出与窖藏之外,它的内部已经残留部分鼻烟粉,而且都已经结成颗粒状,烟味也变淡了。壶身也是苍旧遍布老痕,比如料壶在阳光中失去光泽,粉彩珐琅稍微有点脱光,壶上出现细微刮痕,也是鉴别重点。
可以从材质硬度上感受其使用痕迹,如果是玛瑙、璧玺、水晶,因为它们的硬度非常高,传世品通常皮光亮刮痕很少。如果是松绿石,寿山石硬度低者通常表面已经失光,这也是一种鉴别方式。
8. 鉴别鼻烟壶是现代的还是清朝的,都有哪些方法
清代鼻烟壶的鉴别方法:
康熙画珐琅彩鼻烟壶以铜胎、玻璃胎为多,瓷胎极为少见,画面大多为西洋画法绘制。
康熙青花鼻烟壶与康熙年间其它瓷器风格相似,早期不落款,后期大多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等寄托款。
有一种写“成化年制”的,其中“年”字写得又斜又草,像“多”字,古玩行把这种款称为“多年”款,是可确认为康熙车制鼻烟壶的依据。
康熙青花鼻烟壶有底足,用青花画两个圆圈,称为“双蓝圈底”。
粉彩鼻烟壶是雍正年间开创的新品种。雍正年间所制鼻烟壶,无论何种材质工艺均是细致入微,一丝不苟,风格文雅纤细。
干隆年间瓷鼻烟壶数遗巨多,珐琅彩、粉彩、青花、单色釉、仿五大名窑筹,品种丰富。
大多书写“干隆年制”款。干隆每制雕瓷鼻烟壶多落年款或图记款,嘉道以后多属人名款。
道光年间雕瓷鼻烟壶最有特色,水平最高,有一批雕瓷高手出砚,如陈国治,王炳荣等。
嘉道人受喜爱紫砂器的影响,紫砂鼻烟壶的生产日益增多,至同治、光绪年间更盛。
嘉道年间奇形鼻烟壶数最增加,如双联、三联、人物形,动物形等,以民窑产品为主流。
道光以后,瓷质鼻烟壶抬釉比干隆时期粗糙,胎土不细,砂性大,施釉稀薄,口沿处常见“暴釉”现象,而且常有杂质。
现代鼻烟壶的鉴别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瓶口:各式鼻烟壶特别讲究瓶口的比例,有大口小口两种。其年代亦有说大口略早小口略晚之说。但至今亦众说纷云,唯其特点不变。其壶穿孔与壶口必为同心的双圆不会改变,并且壶孔偏离正中亦或凿孔欠圆不够严谨。上大下小或是上小下大皆非真品,特别是高级的壶类其中穿杓口必然上下圆宽一致至颈部连接掏膛。
此一工法为高级壶必然表现。壶口亦有平面与略凹两种型式,皆与瓶身呈九十度,口略凹变于操弄残留鼻烟,平口亦便于紧盖不致受潮,有南平北凹之说。此两种表现亦仅见于清代制作风格,后仿品亦相当接近。唯其差别在于做工的考究程度不及老作工那样细致,通常在壶口的锐角上无法保持九十度的锐利感。,近代仿品多为钝圆状。
2、掏膛:鼻烟壶的作用是用来装粉沫状的鼻烟用途。因此烟壶内容量是当时的工艺主要要求。以天然材质为例,必定是制作工匠将其内膛剔除至一定的厚度“掏膛”。并且随壶身形状成形。
此一特点为当时京作、苏作,工艺特别考究之处。特优者可漂于水上不沉“水上飘”为当时工艺所特别追求,如今亦为鉴赏标准。大凡以壶杓探其深浅亦或左右探其壶肩即可知其掏膛功力是否到位。若是掏膛只有一孔略为扩大,壶身尤以壶肩处为主,现代工具难以弯掏,则可立即断定为近代仿品或新品。
3、身型:鼻烟壶式样虽然多样,但除了官造壶同样表现制度器形亦或茄型套壶以外,相同的款式品相繁多,唯其在材质、工艺、年代,各有不同,亦能细分。
随形巧雕虽图腾往往套用,但亦不离传统工艺之籓篱,可在几种常见的壶形标准下分别古今不同。老壶其线条流畅自然,壶型规整大方,虽其细部雕刻展现不一,大形确不多改变,除少数受西洋风格影响以外,仍保留了中国历代的每一种器物的原始造形,并在其间略作变化。
4、底足:清代烟壶底足相当多样亦相当精致,与清代官窑瓷器底足如出一辙。各种方足、原足、内凹足、阶式足、椭圆足……但最为重要的是其作工都相当严谨。
方足多呈九十度角;内凹足必然弯曲幅度流畅;椭圆足修整半圆形与壶身等比例……随着不同的壶型搭配一定的足底,越是趋于精美佳作。官造珍品,此一现像则更为明显。工艺表现更为整体,大凡差料轻作,符合好玉精雕的原则。
5、皮光:经久到代的烟壶,除了库出与窖藏之外,一般都经过了相当年代的使用状况,亦常在其内残留鼻烟粉沫,通常已结成颗粒状,烟味老转清陈。壶身亦多见苍旧老痕,
如料壶阳工处失光,粉彩珐琅略脱,壶上出现细微刮痕,亦为鉴别重点。其表面使用痕深浅不一,亦因其材质不同而略异,可以从材质硬度上感受其使用痕迹,若为玛瑙、璧玺、水晶,由于其硬度颇高,传世品通常皮光亮刮痕少。若为松绿石,寿山石硬度低者通常表面已经失光。以此为鉴别方式。
9. 有没有紫沙壶名家单的大全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
,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
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干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干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干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干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干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着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
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
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
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
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
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
,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卢占延 号木道老人,为民国初陶人,出生于福建永安。解放后被国家评为特级手拉壶大师,在朱泥器中享有极高声望!据云裘桂林、张德海等曾在他门下学艺!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干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干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端口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
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于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
。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
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于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于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于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
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于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于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
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
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
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
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
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
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干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干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黄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
,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
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于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
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
,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干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干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
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
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
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
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
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
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
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
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干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
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陆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
。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
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干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
裘桂林 朱泥壶的制壶大师,代表作品有《俘虏》《真身》,所制之壶,无不精美,曾在卢占延(见上)门下学艺!
张德海 福建制壶名家,代表作品有《六柏》,与裘桂林是同们师兄弟!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
钤椭圆小章“荆溪”于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于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于诗文右上首者;
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
器,常见不拘泥于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10. 如何识别紫砂壶印章朝代
造型
明代紫砂壶的造型多为圆形、筋纹形,式样较少;提梁壶较多,分为硬提和软提,平底不足宽,光泽素雅,壶的主题风格素静,多为平常百姓家使用。
清代初期,自然形和几何形为这一时期砂壶的主流造型。这时,民间也多流传一些壶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的实用型壶。
到了清末及民国初期,仿古代名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而且砂壶造型、款识也大大增加,附加的装饰也有很多,但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胎质
明代时期,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是含有颗粒状粗砂的泥料,这种泥料在明代时较为普遍,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没有更细腻的泥料可以使用,所以制作出来的紫砂壶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明末清初,在泥料的使用上,并没有太大的改进,仍较粗糙。
清代,由于泥料澄炼工艺水平的提高,泥料开始不那么粗糙,出现了紫砂细泥。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成为清朝中期壶的典型特征。泥质坚致成为晚期的一大特点,但色泽干枯,远不如中期的温润。
民国以后新出现了墨绿、黑色等紫砂色,使紫砂的色彩丰富了起来。
到了现代,紫砂器更注重原料和颜色造型的比对,比如仿青铜器造型,就是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而成的。
制作工艺
明代创始期的壶多是捏制壶,因此,壶内胎还常常留有掏空时按捏的指纹。晚明的时大彬发明了木模制壶法,那么壶内壁就不会留有指纹了,但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之间竹刀刮削的痕迹非常明显,导致接触点很粗糙。
打泥片是清代紫砂壶制作采用最多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制作精细,厚薄均匀,壶底呈现放射状痕迹,非常美观。
到了近现代,注浆成型是极为常见的,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而且制作的紫砂壶细致规整,砂质细如膏泥,壶身光润如玉,极受欢迎。
款识和铭刻
我们通常认为,起装饰作用的刻、印、划在砂壶表面的文字,并且这种文字用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这些信息,通常被称为款识和铭刻。在断代认识上,款识和铭刻发挥了举重若轻的作用。